Morphy 说过, the ability to play chess is a sign of a gentleman, the ability to play it well is a sign of wasted life. 楼主本意就是想diss 华人竞赛娃。她大概以为华人小孩grandmaster 也像奥数每年好几个。我很难想象自己孩子跟着一个GM学棋的家长会对象棋,对这十几年的华人棋手这么不了解。
家里娃下棋,真不明白为啥把gm作目标…有极端真爱的另说,gm又咋了,好多不就教教下棋,情商还不好说…俺们一直引导娃就是,你要能enjoy才会继续坚持,不光娃坚持,俺们家长时间精力钱都不是大风刮的好吧…不是为了考大学指望这个进门,然后就不再下了,我觉得这是彻底的失败啊!娃经常还和老爷爷下棋,有的真的就是someone she can look up to. 这和rating和title都毫无关系好吧。努力坚持很不容易,见过好多鸡飞狗跳的,逼出来的毫无意义,不光下棋,任何事情都是。光会下棋一点用没有
是的,拿到GM的ABC总共就只有7个人,凤毛麟角啊: Jeffery Xiong Awonder Liang Ruifeng Li Andrew Hong Andrew Tang Joshua Sheng Darwin Yang 他们拿到GM之后基本都还在打比赛或者代表大学去比赛,真的不知道楼主说“到了GM以后基本不碰棋”是在说谁。
是的,拿到GM的ABC总共就只有7个人,凤毛麟角啊: Jeffery Xiong Awonder Liang Ruifeng Li Andrew Hong Andrew Tang Joshua Sheng Darwin Yang 他们拿到GM之后基本都还在打比赛或者代表大学去比赛,真的不知道楼主说“到了GM以后基本不碰棋”是在说谁。
看看竞赛好像也差不多,搞竞赛的,就算是各种IXO,很多也是在大学转换跑道。IMO不学数学,IBO 不学生物, IPHO 不学物理。反倒是不做竞赛的一些娃,学数理化生,学得不亦乐乎,这些娃更容易比那些转换跑道的娃在相关专业上取得成功。
功利教育,在大家都不努力的情况下,还是容易取得成绩。一旦人家开始努力,功利教育出来的孩子能走多远,就不好说了。
科研苗子一般来说足够聪明能把竞赛搞到不错的水平,但是内心不会特别认同竞赛,所以很难做到顶尖,很多是半截dropout。
哈哈,一个是刷题可解,一个是刷题无用
re,能转换跑道说明有能力这么做。下棋、竞赛的能到高水平的,做其他可能更好。曾经带过一个MIT的学生,是欧洲一个国家的IMO选手,明显比一般学生爱思考,这种前途无量。
所以这类竞技性的东西,没有内在的支持只是功利不会很长久
IXO 只是中学时参加的,到了大学换或不换跑道难道不很正常? IMO就得学数学,IBO 就得学生物, IPHO 就得学物理? 有的娃有多项专长,人到了大学也许发现志不在此或对其他更感兴趣 而 top 大学又允许他们随便选
理工科搞科研的人,基本上都瞧不起整天搞竞赛的娃。前者是探索人类的认知边界,后者是成天刷题,对人类知识丝毫没有贡献。
搞竞赛的是中学生最多大学生,搞科研的起码是phd之后。
绝大部分IM是无法靠着奖金维持生活的。所谓以下棋为生是开了俱乐部教棋. 楼主好像认为这样一定比棋娃学了CS高大上。
换一个角度这些转换赛道的棋娃功课也没落下,不是个好事吗。
其实玩比赛,我个人是建议高中以后,娃有时间有兴趣有天赋,浅尝当乐趣。
显示智力水平给谁看呢?是想说搞竞赛的人聪明吗? 其实聪明在成功的要素里真心不是top的,passion,focus,resilience,哪个都比聪明重要 而且竞赛帮助的思维并没有什么用处,真正有用的思维是创造性的,刷题只会限制思维,那么奥赛金牌,有几个做出过学科突破性贡献的?
我也在纳闷儿,Jeffery Xiong? Darwin Yang? Ruifeng? 真想不起来几个。
本来也没有几个,整个美国的GM,土生土长的应该不到一百,这还是所有年龄段的。ABC孩子能有多少?可不是万里无一。
麻烦引用一下统计数据,我知道的是30%,能叫大多数吗?而且这中间大部分还是在一般学校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一种幸福。我娃的老师就是GM,他老婆也厉害IM,人家就是喜欢也能养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年薪华人贫困线,达到了还觉得自己是个大穷人
所以这个GM作为事业的起点,事业就是教棋?他属于开始努力事业走的很远的吗?
“一旦人家开始努力,功利教育出来的孩子能走多远,就不好说了”
自己下棋也教棋,一辈子跟棋打交道。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这得值多少钱? 可能很多人一辈子的工作,就是为了赚个pay check, 压根不知道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成饭票是多幸福的事情。
你的原话不是说事业走的有多远吗?怎么pivot 到喜欢不喜欢上了?我理解事业走的远可不是指教棋吧?比如搞奥数的人事业走的远不会指开了奥数班吧?
另外你说华人小孩”基本上”做到了GM然后就不干了,举几个例子?
你这话就搞笑了,理工科是多大年纪,搞竞赛的娃是多大年纪
能用刀叉筷子吃饭了就瞧不起捧奶瓶的人了?
还搞科研,搞科研水经费的人多了去了,还“基本上都”,你自己瞧不起就瞧不起,别代表全部人
我同意,就当是个前期筛选或者辅助工具吧
IMO一半去读博了,还有一部份华街等,怎么可能人人都去搞科研
无知者无畏。 睁着眼走到独木桥头,知道十有八九得掉水里,选择不走很正常的。 闭着眼从悬崖往下跳,哪怕一千个里活一个,只要不知道,也照样敢跳哈哈。 科学进步是需要无畏的精神的
没搞过竞赛的都以为刷题就行。任何竞赛没有天赋不可能达到全国靠前的排名。
楼主比较可笑,怎么不说体育娃大学大部分换跑道了
楼主本意就是想diss 华人竞赛娃。她大概以为华人小孩grandmaster 也像奥数每年好几个。我很难想象自己孩子跟着一个GM学棋的家长会对象棋,对这十几年的华人棋手这么不了解。
真的无力吐槽楼主这种根本不懂国际象棋,靠脑袋想象出来的场景。哪个著名的棋妈会说这种话?名字说出来啊?著名的棋妈连这么18岁前达到GM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的基本知识都不知道?
美国ABC考大学之前有几个达到GM水平的?我个人一个都不知道。18岁前达到GM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全世界历史上就几个人而已。
我刚才查了一下历史,美国只有一个ABC在18岁前达到过GM,现在还在国际象棋里比赛。
真是无知者无畏,你搞过竞赛吗?竞赛能拿奖的娃,天分,坚持,努力,喜欢,热情,你提的这几样,一样也不可少。你以为就是天天在家刷题就能刷出个IMO啊。
把宝贵的时间反复刷题是对天赋最大的糟蹋
有天赋的不用怎么刷题,这和体育有点不一样,体育要每周至少几次坚持,你觉得体育每周花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都是常态,是不是也浪费时间,锻炼身体每周几小时就够了。
美国的gm总共也没几个。abc 更少。我算了一下可能有5,6 个。这些人现在基本都在打比赛。 楼主这样编故事不知道有什么目的。
虽然我同意楼主信口开河,但18岁前拿到GM的肯定不止一个,因为我知道的就有Jefferey Xiong和Awonder Liang 😊
背成百上千的开局,反复打谱岂不更是。
我爸是大学物理教授,对搞竞赛不是很支持,他说你有那时间精力还不如提前学大学内容,早点毕业,再有兴趣的话去搞科研。我正好讨厌刷题,没搞竞赛,悠哉悠哉的上了个大学,发现其实对理论物理也没啥兴趣。。。耽误了好多年才整明白自己到底要干啥,一样对人类知识没啥贡献,刷题的本事也没学来,到现在leetcode都没刷过20道,混着吧。
搞笑吗?好多数学家都参加过竞赛得过奖呀!陶哲轩 and so on
任何比赛,考试,本质都是screening,screening到高阶就必须卷,卷必须要drill,但drill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不否认drill的过程也许能有别的learning,但同样这些learning也可以从别的地方获得,我个人认为花时间drill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纵观每年那么多IMO,有几个真正有杰出贡献的?真正有贡献的你去看看成长史,ever有参加竞赛的吗? 我们是三观不同,我只是在陈述我的三观,并不在convince你什么,你也不用convince我什么,道不同而已。
除了陶,你再list几个?
显示智力水平给谁看?
这个要说白了,很简单吧,大部分人都明白。
给。。看的对象,无非就是几种:1。给自己看,增强自信。这个不行么?2. 给需要了解的人看,比如,申请的学校,面试的公司 - 很多地方人家是看这个的。这个天经地义吧? 3. 给周围对自己没有实质影响的人看,得到夸奖 - 这个也正常,玩social media的人大部分不就是这种心态么?
人家为了自己的快乐(自信,好前途,周围的peer pressure)这么做,有啥问题?为啥一定要从什么“限制思维”,“学科突破性贡献”去考虑呢?
老美搞体育的,万不得已,不会换道的,人家都奔着职业队去的。我们教练就是职业球员,后来退役了才来当的教练。人家是真心喜欢打球,经常超时给大家训练。
算了,你才不懂,人家孩子是棋界大牛娃。
无知还出来丢人显眼,给你一些拿过fields medal 的
Maryam Mirzakhani; Ngô Bảo Châu
https://www.mathvalues.org/masterblog/imo-medalists-and-their-contributions
最讨厌就是这种自己智商不行,估计自己小孩智商也不咋滴,就诋毁其他小孩成就的人。
拿成绩靠这个上大学,就叫功利。拿成绩靠这个走职业,就不叫功利?这个说法很奇怪啊。。。
然后楼主拿其他的娃来比,说“这些娃更容易比那些转换跑道的娃在相关专业上取得成功” - 人家都转换跑道了,在“相关专业”上自然不会再有成就,这么比能说明啥?
其实说不好听点,实际上,一旦楼主说的那些“功利”的孩子都开始(按楼主的说法)不功利,开始要打定主意拿那当职业了的话,那么其他“开始努力”的孩子能走多远,那才是真的不好说了。
孩子是棋界大牛蛙!?你睁眼说瞎话吧。你自己写的 “ABC 基本上到了GM,就算是事业的终点了。以后基本不碰棋,进了大学都忙着学专业课,好毕业找工作”。你倒是说几个ABC的名字是大学前成了GM,大学后不碰棋了的例子!看你懂多少在这里瞎说!?满嘴胡说八道!
说反了吧。 high school athletes 到NCAA 大概 2%, NCAA 到职业也差不多。所以只有万分之几是不换道的。
麻烦您算一下比例。。。你是可以list一堆出来吗?和没有IMO但同样有成就相比 不管谁家小孩,有成就我都乐见,并没有诋毁任何人,只是所谓成就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不行吗? 也很讨厌动不动跳出来臆测别人怎样怎样的,很不幸,并不是
1.靠别人的认可获得的自信终归是不可靠的,你能赢一个奖不代表可以赢下一个,下下个,总有人比你强,难道拿不到下一个奖自信就垮掉吗,自信本质是从心底相信自己可以,哪怕失败 2.确实有学校看,没问题,我这里说的是人生或者一个人的长远的发展,而不是考了什么学校,得了什么奖,3. 参见1.
你这回答。。。
人家拿个奖,自信一把,说白了,就是爽一把,这你也要反驳说:”你能赢一个奖不代表可以赢下一个,下下个,总有人比你强,难道拿不到下一个奖自信就垮掉吗“。。。我说的与你说的有矛盾么?我说的就代表“拿不到下一个奖自信就垮掉”?就代表不从心里相信自己?你这些话是不是拿去对任何为拿奖高兴的人都可以用啊?
至于长远的发展,人家发展的前几步先做好,不行么?至于“限制思维”,“学科突破性贡献” - 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 - 这是人家的人生,人家不是为了你或者社会贡献而生的。人家在可以预见的阶段,努力合理合法的让自己的人生处于领先状态,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么?既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就如何限制人家今后的发展了,也没有证据说明人家不做出“突破性贡献”自己的生活就不精彩了,你这些说法也太虚了吧。。。
就是。我一开始看还以为看错了,想说GM那么好拿的吗?我前同事的老公就是个GM, 多年前曾经拿过他自己国家的冠军(某南美洲小国), 现在在自己家教棋,也去小学的after school chess club教group 课,打出来的广告就是我们州总共只有两个GM, 他是其中之一。
这个就是小丁他妈也不能改变没几个18岁前GM的ABC的事实吧?
Maryam Mirzakhani, Perelman, Peter scholze, 吴宝珠,还有某个印度人忘记名字,近几届菲尔兹的IMO浓度可真不小
为什么大部分奥数金牌都没有菲尔兹奖?因为每年奥数金牌都有N个,少数人重复拿牌,而菲尔兹每四年四个,合每年一个,还得腾出位置给法国系统出身不爱竞赛的强手
好奇查了下,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hess_grandmasters,这里有全球的GM 名单,确实是没几个
这么说吧,全世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纪有一亿,在能收正常教育的中学生算算二千万吧,拿过IMO金牌的大约有30个吧,剩下那一千九百多万都是没有拿个奥数金牌的
菲尔兹平均一年一个,其中保守估计1/10拿过奥数金牌的,说明奥数金牌拿菲尔兹的condition probability是1/300,而没有拿的能拿菲尔兹的conditional probability就是1/(19M)了
麻烦您看一下我发的链接吧: https://www.mathvalues.org/masterblog/imo-medalists-and-their-contributions
是的,拿到GM的ABC总共就只有7个人,凤毛麟角啊: Jeffery Xiong Awonder Liang Ruifeng Li Andrew Hong Andrew Tang Joshua Sheng Darwin Yang
他们拿到GM之后基本都还在打比赛或者代表大学去比赛,真的不知道楼主说“到了GM以后基本不碰棋”是在说谁。
是的,还有Ruifeng Li, Andrew Hong 和Darwin Yang 都是18岁前拿到GM的吧。
Darwin 应该是上了哈佛以后拿到的。Li and Hong 是高中拿到的。
我印象中Darwin Yang 是上哈佛前拿到的GM,那时候读过他爸爸写的一篇文章。
手动点赞。
查了一下,Darwin是20岁拿到DM的。Li是中国出生,不算是abc.
不过我同意楼主说的, 人生其实是个长跑。 外国人很多是大学以后才开始发力, 国人跑到大学就是终点了, 所以很难有大的成就。 所以小时候先跑了多远, 我现在也不是很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