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华寺的素面YYDS wocaole 发表于 2023-04-26 21:48
回复 1楼Lilian1106的帖子 吃过两次,还是著名斋饭。结论是有点过于油腻了(为了弥补没有肉吧),偶尔吃一次还可以,经常吃可能会被催肥 BubbleBee 发表于 2023-04-26 21:52
最近,庵观寺庙里的漫天神佛都挺忙的。 跟着“佛宝宝”一起尝素斋,是不是更香啦? 供图/视觉中国 财神爷就不用说了,殿前的跪垫恨不得一天能换三回。雍和宫挤满了求财若渴的打工人,文殊院的菩萨忙着保佑信众上岸,就连卧佛寺的佛主都赶紧爬起来发offer去了。 逛庙的人多,倒也不都是来许愿的。往来不绝的上香客里总有这么一路人:不忙着求神拜佛,先急着填饱肚子。 寂照庵里不仅有人排队上香,更有人排坐吃斋。 摄影/爱吃饼的yiyi 别觉得寺庙里不见荤腥就没有好吃的,咱们日常吃的素鸡素鸭素烧鹅,哪一样不是从素斋里流传出来的? “寺院菜”本就是中国美食的重要流派,只用豆皮面筋、蔬菜瓜果就能做出极精美的宴席。寺庙里也藏着热爱美食的心,最寻常的素面、素包子都有万千风采,等你发掘。 寺庙第一香,是香火香?还是素面香? 禅音袅袅的古寺,就算游人如织,印象里也总是自带三分肃穆清冷,没有什么能比一碗暖和又温柔的素面更适合安抚胃肠。 不到寺庙一游,你就不知道最简单清淡不过的素面也能在汤和浇头的加持下绽放出万千风采。 素面,也得有“鲫鱼背”才叫地道啊。 摄影/林清鹿 论吃面,苏州人称得上行家。 在这座城市里,全世界最丰富的浇头都只是面中的配角,鲜香的汤头才是风味的灵魂,往往要鸡鸭鳝骨虾脑壳齐上阵,才能吊出一锅得到认可的好汤底。 这样懂吃面的苏州人,却纷纷为灵岩山寺与西园寺的素面所折服,隔三岔五起个大早,去赴一场没有荤腥的“头汤”约会。 西园寺的素面,值得苏州人心甘情愿地早起排队。 供图/视觉中国 素面吊汤,当然不能再用鱼虾骨头,僧人们用的是各种菌子蘑菇,一样鲜掉眉毛。 西园寺的素面以“吉祥”、“如意”、“观音”为名,浇头各不相同,大致是素鸡雪菜、烤麸木耳、香菇笋片几种搭配。汤底金黄鲜亮,满满的菜油香味是小时候自家压榨才有的浓烈,与清淡的笋菇一交汇,瞬间激荡起味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 灵岩山寺的素面能让人心甘情愿地登上山顶,自然更有拿人的地方:香菇、冬笋,还有吸饱了汤汁的油面筋,每咬一口都是丰美的满足。 一碗热腾腾的如意面,满满苏式汤面的鲜香。 摄影/林清鹿 上海最好吃的面,则藏在龙华寺里。 这座古刹已经有1700多岁,却一点也没有老迈陈腐的架子,反倒“好吃”到出圈。这里的素面不如苏式素面那样甜,汤底却一样鲜美入味,还隐约有白胡椒的辛辣,更勾食欲。 面条是略宽的碱水面,比一般的细面更筋道,汤里一浸就散发出带着阳光气息的麦子香。汤面上浮着香油,让色彩各异的香菇、笋片、胡萝卜绽放出芝麻味的油光。舀一勺加了花生碎的辣油,夹一筷子上海风味的酸辣白菜,不知不觉一碗面就见了底。 先吃面后付款,面香升华在信任与被信任之间。 摄影/忘我城堡 最近杭州的灵隐寺快被挤爆了,十八籽手串秒杀所有饰物,站在了春季流行单品的浪潮之巅。也别光顾着求手串,都到飞来峰转了一圈,有三碗素面是怎么也不该错过的。 头一碗属于灵隐寺。一进山门,转弯就是素面馆,九点钟开餐起就热闹非凡,简直比求手串的法物流通处还火爆。 “罗汉面”的浇头最丰富,各式的菌菇加上小青菜,还有鲜艳的胡萝卜,随着时令还会更换配料,想全吃过来可不容易。 “长生面”最有杭州味,雪菜加冬笋,离标准的“片儿川”就差一点肉丝了。没肉不要紧,有口蘑和豆子丰富口感,清爽之中是一口肥厚一口香软的惊喜。 灵隐寺素面馆,可以很讲究,也可以很随性。 摄影/於其豪 在灵隐寺没吃过瘾,出门不远就是永福寺。 这的素面又是另一番风味:汤清,油浅,格外入味。 甜辣的双椒素鸡面是很受欢迎的一种组合。素鸡压得很紧实,特别有韧劲儿,弹弹软软的好像真的带着肉香。青红两种辣椒,切成方片洒在汤里,光看着就很勾食欲,还带着椒类特有的甘甜。 炸酱面也很让人惊喜,香菇酱料之外还有腌菜和炒酥的黄豆,最适合在夏天消去一身的暑气。 永福寺炸酱面和双椒素鸡面。 摄影/於其豪 到韬光寺就要辛苦些,几百级石台阶,没有代步工具,只能凭双脚走上去。 但辛劳总有回报,山上早有一碗敦厚的“养胃面”在等你。 这的面条不再是常见的碱水细面,而是扎实质朴的手擀面,面粉里掺了玉米面,有时还会混合菠菜汁,杂粮的甜香之余还有绿油油的鲜嫩。浇头就更实在了,青菜、香菇、鸡腿菇,还有炖到软烂的胡萝卜和土豆,咽到肚里不觉得饱胀,只感到踏踏实实的温暖。 步行上山的疲劳,都被一碗温柔的面抚平。 摄影/於其豪 在厦门,素面的扛把子必须由沙茶面来当。 要知道“沙茶”的鲜味来自鱼虾葱蒜,在佛门须一概免除,但南普陀寺的素沙茶面却绝不会因此就让美味打折。以菌菇替去虾脑,花生带来的浓郁底味就会更加香甜,一丝丝的辣也很开胃。面里有大朵的豆泡,一咬,汤汁就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疯狂挑动着味蕾,勾得你非得一口气把整碗面扫光。 别看汤红红的,在甜香的加持下并不会太辣。 摄影/阿游 吃素上瘾,无肉也欢 素斋再好,终究不是肉,在我等俗人嘴里总觉得缺滋少味的——你要是这么想,说明你还是逛庙逛得不够多。 寂照庵的美景出名,素斋也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排起长队。 摄影/爱吃饼的yiyi 吃素为的是避免杀生,可不是要按着谁的脑袋硬塞青菜豆腐。 自唐朝起,寺庙里就有专司烹饪的香积厨,迎接往来信众。千百年来,清净禅林与烟火人间水乳交融,汇聚而成的美味想象力十足,简直惊掉人的下巴。 韬光茶庵。 摄影/於其豪 杭帮美食素烧鹅,最早就是寺庙里的斋菜,如今虽已随处可见,但大家还是公认净慈寺里的最好。 一层层的油豆皮在糖和酱油里腌过,卷成条状先蒸再炸,内心压得紧致,外皮炸得酥脆,正热乎时快刀斩成段,油汪汪的,比真正的鹅肉还要肥美。 净慈寺素烧鹅,吃一口就念念不忘的劲道入味。 摄影/林清鹿 上海人也爱素鹅素鸭,不过玉佛寺里的素蟹粉才更是独具特色的好吃。 细腻的蟹粉质地是用土豆与胡萝卜泥做出来的,细碎的笋丁木耳增加了饱满的颗粒度,姜醋米酒一炒,真和蟹一样鲜甜,又不会有蟹的腥气,清香润爽,谁能忍住不多吃几口? 广州是最不缺老饕的,大佛寺的素斋能在这座美食之城里被吃到频频登上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功夫实在不浅。 大佛寺有素食自助,从广式茶点到西餐甜品都很好味,但我还是推荐你上二楼尝一道“芋头扣肉”。甜软的芋头中间是一段段魔芋,硬是做出了肥肉的绵、滑、弹、润,别看份量大,根本吃不腻。 👈向左滑动 图1: 大佛寺“芋头扣肉”。 图2: 大佛寺炒饭,绿色的是香椿汁混合一起炒饭,上面是腰果,里面还有一些杂菇。 摄影/huvuennei 论火辣热烈,还得看成都。 文殊院坐落在老城的中央,庙门之外满满当当都是桃酥、甜水面、麻辣兔头的香味,一脚迈进清净的禅院,捧起素斋的菜单,立马疑心自己走错了路——凉拌猪耳朵、夫妻肺片、红烧鱼,甚至还有火锅,这怕不是又进了哪个川菜馆子吧? 文殊院香园的“凉拌猪耳”。 摄影/赫赫 饭菜上了桌,心才落回肚子里,只感叹庙里的素菜装肉装得实在是太像了: “猪耳朵”有筋有骨,“牛肚”切出了毛边,“鱼肉”有皮还有纹理,“甜烧白”尤其精彩,能把冬瓜做得好似五花三层的扣肉,配上厚实的糯米,一勺子挖下去,满嘴都是红豆沙细腻的甜香。 文殊院香园“甜烧白”。 摄影/赫赫 吃过了巧夺天工的仿荤菜,不妨清清净净吃几道素菜的本味。 许多古寺都被名山大川怀抱,山珍菜蔬不必假借肉味就已经足够诱人。 就比如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肥美厚实的“台蘑”也就成了斋菜的必要组成部分。 五台山上游玩一番,这吃一顿台蘑饺子,那吃一顿台蘑浇头的莜面栲栳栳,尝尝本地出产的金针、蕨菜,怎一个“鲜”字了得? 若到了九华山,椒盐黄精、石耳炒蛋,在山上能吃到饱,去别处花大价钱还不一定找得着,不吃得肚子溜圆可舍不得下山。 因地制宜地做素斋,倒也不必用太过名贵的原材料。 南普陀寺有一道远近闻名的斋菜,名为“香泥藏珍”,主材料也不过是当地人爱吃的芋头。绵绵的芋泥甜丝丝的,里面却拌上了咸香的香菇和冬笋还有爽脆的马蹄,细盐胡椒调味,还要淋上香气扑鼻的茶油,蒸熟装盘,边上再撒一溜炸脆的海苔。这甜咸交织的口味何止是馋人,简直是挖掘宝藏一样的快感。 香泥藏珍,甜甜的芋泥里藏了多少宝贝? 摄影/阿游 还想吃更家常的? 永福寺的一道臭豆腐绝对能刷新你对“素斋”两个字的认知。 不清淡,也不脱俗,只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甜与辣,毛豆与臭豆腐在菜油里纠缠到软糯入味,送进嘴里满满的汤汁,用来下饭,盘子和饭碗顷刻就能见底。 炒臭豆腐,绝对颠覆你“素斋=寡淡”的认知。 摄影/於其豪 若是一心想体味素斋的清净,最好往深山里去。 走出大理古城的苍山门,造访苍山之上的寂照庵。庵堂不大,却挤满了一丛丛一片片的鲜花和多肉,四季都绚烂至极。 这里的斋菜可是简单至极了,无非是豆腐、莴笋、蒸南瓜、炖土豆还有豌豆凉粉一类,可是山里自种的蔬菜就是格外清甜,微微的酸辣口味更让人胃口大开。 素斋可以免费续,每逢初一十五更是分文不收,比丘尼对食客的唯一要求就是绝不能浪费,若是剩饭剩菜,可要到佛前跪香的。 寂照庵里的家常味道,吃起来格外宁静安心。 摄影/爱吃饼的yiyi 连吃带拿,才是逛庙的正确姿势 光是在庙里吃饱喝足,还远远算不上一次圆满的出游;连吃带拿,才算是掌握了逛庙这项活动的真谛。 鸡鸣寺里的素烧卖,比樱花还要诱人。 摄影/陈亚诺 苏州人就很懂这个道理,到西园寺先吃面、再烧香,趁时间还早往后院去撸猫,回家的时候不忘拎两袋素包子再走。 说来也奇怪,青菜香菇馅儿的包子,除了个大馅足皮暄油满,和便利店里的配方也不见有什么区别,可就是有种直戳心窝子的鲜。站在路边吃,谁见了谁眼馋。 咬一口,饱满的馅料争先恐后往嘴里钻。 供图/视觉中国 杭州法净寺也是很懂吃的,这不前两年还因为在佛堂前晒了几百斤白菜上过热搜吗? 不晒白菜的时候,这座古寺实在很低调,处处充满了一种安闲自在的气息。可是一入秋,低调不起来了,大名鼎鼎的“兰花干”能引来半城的香(shí)客。小小的豆腐干切上几道,拉开来仿佛一串纸花,蘸酱有咸辣两种,着实开胃。想着买点回家吃,没走几步就解决干净了。 春天的鸡鸣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灿若云霞的樱花。赏花也好,拍照也罢,游览一番之后终究要与樱花告别,不如吃一碗加了素虾仁、素鸡蛋的斋面,吃上几个酱香饱满的烧麦,再打包一盒如意糕也算不辜负春光。 这的如意糕享有人们对甜品的最高评价:不甜。是真的不甜,米香十足的外皮,黑芝麻的内馅,吃起来只有软糯和扎实,配着香茶吃才最妥当。 我向你保证,真的,一点也不甜。 摄影/陈亚诺 龙华寺的素点心实在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每年中秋供应的苔条月饼横扫全城,几乎能动摇鲜肉月饼在江南人心中的地位;清新甜软的绿豆糕也是罕逢敌手,堪称王牌伴手礼。 要在上海找到别具一格的素点心,倒不妨跑一趟法藏讲寺。 萝卜丝酥和蟹壳黄都很地道,可这不算什么,中西合璧的净素蝴蝶酥和咖喱饺才叫惊艳,你甚至可以从寺院的素食部抱一罐纯素的沙拉酱回家,真是想破脑袋也不明白离开鸡蛋牛奶如何做出这么香浓的滋味。 👈向左滑动 图1: 慈光素食部;图2: 咖喱饺。 摄影/傅鼎 现在的人逛寺庙,有点像在沙漠里找绿洲。 充满随机性与失控感的生活里,用片刻时光点一炷满怀心愿的香火,也算赢来半日的安心。既然如此,有什么能比吃进肚的美食更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慰? 不如就把焦虑与希望都伴随着美味一口口吞下。 吃饱喝足,抬头看看,庙内庙外都是正好的春光。 永福寺的春花开了。 摄影/於其豪 Lilian1106 发表于 2023-04-26 21:47
斋菜里的油水真是一点不比荤菜少,还特别爱勾芡,我以前大学一老师信佛,翩翩小伙愣是吃成个大胖子,我跟着蹭过几顿饭,好吃是好吃,但实在没法天天吃 初 发表于 2023-04-26 23:18
佛门不是应该抛弃这种对口腹之欲的追求专心修行嘛, 整天鼓捣各种美食显然是六根不净。 尤其搞那些素鸡素肉的,明明就是放不下吃肉。 pop 发表于 2023-04-26 23:05
佛门素食不是应该忌辛辣吗?怎么会用辣椒呢? 聚 发表于 2023-04-27 07:23
是的, 吃过素斋,扣肉,红烧肉, 猪耳朵。。。。口感油腻, 一边吃一边揣测味道, 那种感觉还不如像济公酒肉穿肠过一样坦荡 lizzie 发表于 2023-04-27 08:34
戒五辛是葱蒜韭那些,辣椒姜不在内 Ruth 发表于 2023-04-27 08:39
道观里面吃什么呢? fridec2 发表于 2023-04-27 16:31
最近,庵观寺庙里的漫天神佛都挺忙的。
财神爷就不用说了,殿前的跪垫恨不得一天能换三回。雍和宫挤满了求财若渴的打工人,文殊院的菩萨忙着保佑信众上岸,就连卧佛寺的佛主都赶紧爬起来发offer去了。
逛庙的人多,倒也不都是来许愿的。往来不绝的上香客里总有这么一路人:不忙着求神拜佛,先急着填饱肚子。
别觉得寺庙里不见荤腥就没有好吃的,咱们日常吃的素鸡素鸭素烧鹅,哪一样不是从素斋里流传出来的?
“寺院菜”本就是中国美食的重要流派,只用豆皮面筋、蔬菜瓜果就能做出极精美的宴席。寺庙里也藏着热爱美食的心,最寻常的素面、素包子都有万千风采,等你发掘。
禅音袅袅的古寺,就算游人如织,印象里也总是自带三分肃穆清冷,没有什么能比一碗暖和又温柔的素面更适合安抚胃肠。
不到寺庙一游,你就不知道最简单清淡不过的素面也能在汤和浇头的加持下绽放出万千风采。
论吃面,苏州人称得上行家。
在这座城市里,全世界最丰富的浇头都只是面中的配角,鲜香的汤头才是风味的灵魂,往往要鸡鸭鳝骨虾脑壳齐上阵,才能吊出一锅得到认可的好汤底。
这样懂吃面的苏州人,却纷纷为灵岩山寺与西园寺的素面所折服,隔三岔五起个大早,去赴一场没有荤腥的“头汤”约会。
素面吊汤,当然不能再用鱼虾骨头,僧人们用的是各种菌子蘑菇,一样鲜掉眉毛。
西园寺的素面以“吉祥”、“如意”、“观音”为名,浇头各不相同,大致是素鸡雪菜、烤麸木耳、香菇笋片几种搭配。汤底金黄鲜亮,满满的菜油香味是小时候自家压榨才有的浓烈,与清淡的笋菇一交汇,瞬间激荡起味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
灵岩山寺的素面能让人心甘情愿地登上山顶,自然更有拿人的地方:香菇、冬笋,还有吸饱了汤汁的油面筋,每咬一口都是丰美的满足。
上海最好吃的面,则藏在龙华寺里。
这座古刹已经有1700多岁,却一点也没有老迈陈腐的架子,反倒“好吃”到出圈。这里的素面不如苏式素面那样甜,汤底却一样鲜美入味,还隐约有白胡椒的辛辣,更勾食欲。
面条是略宽的碱水面,比一般的细面更筋道,汤里一浸就散发出带着阳光气息的麦子香。汤面上浮着香油,让色彩各异的香菇、笋片、胡萝卜绽放出芝麻味的油光。舀一勺加了花生碎的辣油,夹一筷子上海风味的酸辣白菜,不知不觉一碗面就见了底。
最近杭州的灵隐寺快被挤爆了,十八籽手串秒杀所有饰物,站在了春季流行单品的浪潮之巅。也别光顾着求手串,都到飞来峰转了一圈,有三碗素面是怎么也不该错过的。
头一碗属于灵隐寺。一进山门,转弯就是素面馆,九点钟开餐起就热闹非凡,简直比求手串的法物流通处还火爆。
“罗汉面”的浇头最丰富,各式的菌菇加上小青菜,还有鲜艳的胡萝卜,随着时令还会更换配料,想全吃过来可不容易。
“长生面”最有杭州味,雪菜加冬笋,离标准的“片儿川”就差一点肉丝了。没肉不要紧,有口蘑和豆子丰富口感,清爽之中是一口肥厚一口香软的惊喜。
在灵隐寺没吃过瘾,出门不远就是永福寺。
这的素面又是另一番风味:汤清,油浅,格外入味。
甜辣的双椒素鸡面是很受欢迎的一种组合。素鸡压得很紧实,特别有韧劲儿,弹弹软软的好像真的带着肉香。青红两种辣椒,切成方片洒在汤里,光看着就很勾食欲,还带着椒类特有的甘甜。
炸酱面也很让人惊喜,香菇酱料之外还有腌菜和炒酥的黄豆,最适合在夏天消去一身的暑气。
到韬光寺就要辛苦些,几百级石台阶,没有代步工具,只能凭双脚走上去。
但辛劳总有回报,山上早有一碗敦厚的“养胃面”在等你。
这的面条不再是常见的碱水细面,而是扎实质朴的手擀面,面粉里掺了玉米面,有时还会混合菠菜汁,杂粮的甜香之余还有绿油油的鲜嫩。浇头就更实在了,青菜、香菇、鸡腿菇,还有炖到软烂的胡萝卜和土豆,咽到肚里不觉得饱胀,只感到踏踏实实的温暖。
在厦门,素面的扛把子必须由沙茶面来当。
要知道“沙茶”的鲜味来自鱼虾葱蒜,在佛门须一概免除,但南普陀寺的素沙茶面却绝不会因此就让美味打折。以菌菇替去虾脑,花生带来的浓郁底味就会更加香甜,一丝丝的辣也很开胃。面里有大朵的豆泡,一咬,汤汁就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疯狂挑动着味蕾,勾得你非得一口气把整碗面扫光。
素斋再好,终究不是肉,在我等俗人嘴里总觉得缺滋少味的——你要是这么想,说明你还是逛庙逛得不够多。
吃素为的是避免杀生,可不是要按着谁的脑袋硬塞青菜豆腐。
自唐朝起,寺庙里就有专司烹饪的香积厨,迎接往来信众。千百年来,清净禅林与烟火人间水乳交融,汇聚而成的美味想象力十足,简直惊掉人的下巴。
杭帮美食素烧鹅,最早就是寺庙里的斋菜,如今虽已随处可见,但大家还是公认净慈寺里的最好。
一层层的油豆皮在糖和酱油里腌过,卷成条状先蒸再炸,内心压得紧致,外皮炸得酥脆,正热乎时快刀斩成段,油汪汪的,比真正的鹅肉还要肥美。
上海人也爱素鹅素鸭,不过玉佛寺里的素蟹粉才更是独具特色的好吃。
细腻的蟹粉质地是用土豆与胡萝卜泥做出来的,细碎的笋丁木耳增加了饱满的颗粒度,姜醋米酒一炒,真和蟹一样鲜甜,又不会有蟹的腥气,清香润爽,谁能忍住不多吃几口?
广州是最不缺老饕的,大佛寺的素斋能在这座美食之城里被吃到频频登上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功夫实在不浅。
大佛寺有素食自助,从广式茶点到西餐甜品都很好味,但我还是推荐你上二楼尝一道“芋头扣肉”。甜软的芋头中间是一段段魔芋,硬是做出了肥肉的绵、滑、弹、润,别看份量大,根本吃不腻。
论火辣热烈,还得看成都。
文殊院坐落在老城的中央,庙门之外满满当当都是桃酥、甜水面、麻辣兔头的香味,一脚迈进清净的禅院,捧起素斋的菜单,立马疑心自己走错了路——凉拌猪耳朵、夫妻肺片、红烧鱼,甚至还有火锅,这怕不是又进了哪个川菜馆子吧?
饭菜上了桌,心才落回肚子里,只感叹庙里的素菜装肉装得实在是太像了:
“猪耳朵”有筋有骨,“牛肚”切出了毛边,“鱼肉”有皮还有纹理,“甜烧白”尤其精彩,能把冬瓜做得好似五花三层的扣肉,配上厚实的糯米,一勺子挖下去,满嘴都是红豆沙细腻的甜香。
吃过了巧夺天工的仿荤菜,不妨清清净净吃几道素菜的本味。
许多古寺都被名山大川怀抱,山珍菜蔬不必假借肉味就已经足够诱人。
就比如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肥美厚实的“台蘑”也就成了斋菜的必要组成部分。
五台山上游玩一番,这吃一顿台蘑饺子,那吃一顿台蘑浇头的莜面栲栳栳,尝尝本地出产的金针、蕨菜,怎一个“鲜”字了得?
若到了九华山,椒盐黄精、石耳炒蛋,在山上能吃到饱,去别处花大价钱还不一定找得着,不吃得肚子溜圆可舍不得下山。
因地制宜地做素斋,倒也不必用太过名贵的原材料。
南普陀寺有一道远近闻名的斋菜,名为“香泥藏珍”,主材料也不过是当地人爱吃的芋头。绵绵的芋泥甜丝丝的,里面却拌上了咸香的香菇和冬笋还有爽脆的马蹄,细盐胡椒调味,还要淋上香气扑鼻的茶油,蒸熟装盘,边上再撒一溜炸脆的海苔。这甜咸交织的口味何止是馋人,简直是挖掘宝藏一样的快感。
还想吃更家常的?
永福寺的一道臭豆腐绝对能刷新你对“素斋”两个字的认知。
不清淡,也不脱俗,只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甜与辣,毛豆与臭豆腐在菜油里纠缠到软糯入味,送进嘴里满满的汤汁,用来下饭,盘子和饭碗顷刻就能见底。
若是一心想体味素斋的清净,最好往深山里去。
走出大理古城的苍山门,造访苍山之上的寂照庵。庵堂不大,却挤满了一丛丛一片片的鲜花和多肉,四季都绚烂至极。
这里的斋菜可是简单至极了,无非是豆腐、莴笋、蒸南瓜、炖土豆还有豌豆凉粉一类,可是山里自种的蔬菜就是格外清甜,微微的酸辣口味更让人胃口大开。
素斋可以免费续,每逢初一十五更是分文不收,比丘尼对食客的唯一要求就是绝不能浪费,若是剩饭剩菜,可要到佛前跪香的。
光是在庙里吃饱喝足,还远远算不上一次圆满的出游;连吃带拿,才算是掌握了逛庙这项活动的真谛。
苏州人就很懂这个道理,到西园寺先吃面、再烧香,趁时间还早往后院去撸猫,回家的时候不忘拎两袋素包子再走。
说来也奇怪,青菜香菇馅儿的包子,除了个大馅足皮暄油满,和便利店里的配方也不见有什么区别,可就是有种直戳心窝子的鲜。站在路边吃,谁见了谁眼馋。
不晒白菜的时候,这座古寺实在很低调,处处充满了一种安闲自在的气息。可是一入秋,低调不起来了,大名鼎鼎的“兰花干”能引来半城的香(shí)客。小小的豆腐干切上几道,拉开来仿佛一串纸花,蘸酱有咸辣两种,着实开胃。想着买点回家吃,没走几步就解决干净了。
春天的鸡鸣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灿若云霞的樱花。赏花也好,拍照也罢,游览一番之后终究要与樱花告别,不如吃一碗加了素虾仁、素鸡蛋的斋面,吃上几个酱香饱满的烧麦,再打包一盒如意糕也算不辜负春光。
这的如意糕享有人们对甜品的最高评价:不甜。是真的不甜,米香十足的外皮,黑芝麻的内馅,吃起来只有软糯和扎实,配着香茶吃才最妥当。
龙华寺的素点心实在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每年中秋供应的苔条月饼横扫全城,几乎能动摇鲜肉月饼在江南人心中的地位;清新甜软的绿豆糕也是罕逢敌手,堪称王牌伴手礼。
要在上海找到别具一格的素点心,倒不妨跑一趟法藏讲寺。
萝卜丝酥和蟹壳黄都很地道,可这不算什么,中西合璧的净素蝴蝶酥和咖喱饺才叫惊艳,你甚至可以从寺院的素食部抱一罐纯素的沙拉酱回家,真是想破脑袋也不明白离开鸡蛋牛奶如何做出这么香浓的滋味。
现在的人逛寺庙,有点像在沙漠里找绿洲。
充满随机性与失控感的生活里,用片刻时光点一炷满怀心愿的香火,也算赢来半日的安心。既然如此,有什么能比吃进肚的美食更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慰?
不如就把焦虑与希望都伴随着美味一口口吞下。
吃饱喝足,抬头看看,庙内庙外都是正好的春光。
吃过两次,还是著名斋饭。结论是有点过于油腻了(为了弥补没有肉吧),偶尔吃一次还可以,经常吃可能会被催肥
年初回来前刚去吃过。就是很普通的素浇头面。 不过挺实在的。
很多年前 刚开始去佛堂拜佛后 中午就在佛堂吃饭 那个素食实在是太好吃了 流连忘返 自己做不出这个美味 餐馆也没有这种美味 后面我猜测 一个主要原因还是 把供佛的菜加载一起 是佛菩萨加持的结果 现在一有机会就去佛堂吃饭
斋菜里的油水真是一点不比荤菜少,还特别爱勾芡,我以前大学一老师信佛,翩翩小伙愣是吃成个大胖子,我跟着蹭过几顿饭,好吃是好吃,但实在没法天天吃
静安寺的素面挺好吃的
素面浇头比速成鸡鸡肉好很多
缺了肉会拼命找补,我青春期为了控制爆痘吃过一段时间的素,结果发现很难控制体重,食量长了,还容易心烦气躁。后来放弃吃素,饮食均衡,爆痘反而慢慢控制住了
是的, 吃过素斋,扣肉,红烧肉, 猪耳朵。。。。口感油腻, 一边吃一边揣测味道, 那种感觉还不如像济公酒肉穿肠过一样坦荡
戒五辛是葱蒜韭那些,辣椒姜不在内
我非常讨厌拟形的所谓素菜。简简单单金针豆腐。。。就好。 我曾在一个庙的素食馆吃到过用猪油炒的青菜,我倒是不忌猪油,但是觉得他们很过分。
回到峨眉县之后,晚饭吃了粉蒸牛肉和雪豆炖猪蹄。瞬间觉得比山上的所有斋饭都要好吃。
谢解答,了解了👍
那年代辣椒还没传入。
道理是没错,但不是人人都甘心入魔道啊。
长知识了
佛门在家弟子只讲究 不吃肉鱼荤腥 基本上要到修行比较好的 或者出家弟子 才开始戒除葱姜蒜之类的
嫌贫爱富是牧师,僧侣,阿訇这些职业神职人员的通病。宗教就是拿来愚弄大众的,愚弄人的这些神职人员好人多吗,多乎哉 不多矣。
从大鱼大肉到彻底安心吃素 总有一个过程 不管怎样 首先只要是不吃鱼肉荤腥 本身就是功德无量
这是糖胖症,不吃肉就要吃很多碳水才能得到能量,导致胰岛素阻抗,碳水就越吃越多。然后就帅哥发福
道观也基本吃素 有些道士偶尔吃点荤 但是绝对不能吃牛肉 或者狗肉 喜欢吃水果 到了冬天就吃花生 红薯之类的 添加白术 菖蒲 松树糖等一起吃 修炼阳神的道士一般好几天才吃一顿饭 譬如张三丰一般一个月只吃一餐饭 一餐饭大约吃十斤米
佛教徒主要是修阴神 所以一般修的比较胖 道教徒主要是修阳神 也是吃素 但是修得瘦 所以都是吃素 都是吃碳水化合物 就有 胖和尚 瘦道士的现象
还有这说道?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