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也是,不过这些年其他地区的水平上来了很多 其实与其说文明不文明,不如说是城市/农村, 工业化/农业造成的习俗不同。。 所以随着这些年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大多数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改变,或者说按照现代化眼光“文明”了很多 Namama 发表于 2023-04-20 13:01
无法想象这么脑残,真的不是竞争对手派来黑的吗……bran 发表于 2023-04-20 15:21
你总是能把很多微不足道的东西上价值.......虽然我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话依然让我想起你之前地域歧视东北人的那些话。咋的对上海就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好话说不尽,而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东北在你眼里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呢?不是引战,只是想起来了。again 我同意你拔高的价值,只是觉得你落实到具体地域的时候有些双标 明月出天山 发表于 2023-04-20 15:16
这个喷上海人还真没必要,明显就是主办方授意的,难道不应该去喷公司搞公关的那批狗吗 发的小礼品如果有限,肯定会之前说尽量多给什么样什么样的人,一般商家都会给看起来更有购买意愿或更有购买能力的人 冰淇淋能值几个钱,简直太恶心了 Songlines 发表于 2023-04-20 14:27
你经历好坎坷啊。你跟中国人八字不合吧。 wacxg 发表于 2023-04-20 15:13
如果我记得没错,我之前主要反对东北人所谓自己付出太多的说法,和他们扫盲,整个东北工业基地是建国后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金重建的。。东北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大的受益地区之一。。是全国给东北输血。。 我一直反感东北普遍的entitlement思维,等靠要,觉得自己落后都是中央不给政策不给这个那个的问题,打破这种观念是振兴东北的第一步。。 Namama 发表于 2023-04-20 15:44
全国都一样 上海因为是金融中心,走开开放的前沿 我不是上海人, 就是看不惯你们这些,地域坑的同学 挺没劲的 pwwq 发表于 2023-04-20 12:27
我最爱的口味!!如果我在现场我肯定要求见场地负责人,要求给我来一份。。。 cqcq 发表于 2023-04-20 13:39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东北供应基地主要是俄国人和日本人打下的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当时全国其它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只能利用现有的设施建设重工业。 建国后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金所建的重点从来都不在东北。中央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偏向东北过。 我痛恨日本人在东北的暴行,但是不能否认他们在东北搞了很多建设,包括工业和铁路公路,当然这是建立在对当地居民残酷奴役之上的。 国家对东北的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管理极其严格,价格限制很死,只能是低价源源不断是输出,但是没有任何发展地方经济的优惠政策。某些人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xinshi999 发表于 2023-04-20 16:19
现在我有bing chilling! mamabearr 发表于 2023-04-20 16:33
salty caramel口味的。 nomorewaiting 发表于 2023-04-20 12:33
一些上海人骨子里的那点崇洋媚外之气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一下。 一些啊,我是说一些。 wyzds 发表于 2023-04-20 09:40
据我的经验,这种事情,肯定不是主办方授意,100%是中方操作人员的主意,是上海人干的。 mindstorm 发表于 2023-04-20 15:50
在别人家的主场砸主人家的锅,真是脑残到家了 ca563 发表于 2023-04-20 09:42
我现在真是老了,这些甜品一点提不起兴趣。 不过宝马真是太过分了,就差那么一点冰淇淋的钱吗? transient 发表于 2023-04-20 16:44
没错你确实是那么说的,问题是你说的完全是错的。事实跟你说的恰恰相反。.....那么多人给你指出来错误,你死活不承认。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你的地域歧视多么深入骨髓了。 那个帖子我也找不到了,也没必要在这歪楼。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真的可以好好列证据反驳一下你,同时治一治你的地域歧视。 明月出天山 发表于 2023-04-20 16:55
东北工业基础主要是日本人建的,虽然动机不良,倒也不至于说啥举国之力。。。 page394 发表于 2023-04-20 16:59
明显不是这两个女生的个人行为,视频后面宝马工作人员心虚把箱子收走了,明显是宝马授意的 果小小 发表于 2023-04-20 12:15
起因是宝马mini在车展发放免费的冰激凌, 只发给外国人, 中国人去要就说没有 视频记录很清晰, 两位礼仪小姐只给外国人发冰激凌, 背景里吃冰激凌的也都是老外 https://weibo.com/6231965880/4892624152167905 不得不说, 太小气了, 冰激凌值几个钱, 这下得花多少钱公关, 道歉文也写的很敷衍 YouChangJin 发表于 2023-04-20 09:27
这会是德国总部授意的?lmao. 最歧视中国人的是。。。如果ABC和非华裔好朋友回国玩儿一圈就体会到了。 page394 发表于 2023-04-20 16:57
樓上這位 你知道寶馬銷售總部和公關部在哪裏嗎 是在北京還是上海 他們的銷售策劃大佬我告訴你 我知道 國内北方高校 和阿里并行的公司 當然也未必是人家 因爲上海本地人是不會上外地大學的 北大當年招人也是很難招的 你就不要瞎BB了 難聽的話我不想說了 寶馬對中國雇員一直不錯 這個在德國公司工作過的都清楚 這個冰淇凌的發放 也有可能是執行人員自己想多留點呢 鬼知道 你一盆冷水到處澆 不要自説自話好吧 上海人沒有得罪你 Jaelynleaf 发表于 2023-04-20 17:09
其实我也不觉得一定是上海人,大概率是小主管的主意,跟高层无关。冰淇淋就那么多,知道有些中国人喜欢占小便宜,于是就捂着不给。这种行为很小家子气,应该不是高层想到且能顾上的。危机公关零分是真的 明月出天山 发表于 2023-04-20 17:12
怎么这些到了中国的德国人个赛个的素质低。记得之前还有个奔驰高管在中国,家里的熊孩子操纵无人机把别家小孩撞伤了,他们一不道歉二不赔钱拔脚就走。是德国人把垃圾人都送中国来了,还是德国人本来就是这么垃圾,脱离了欧洲的白左大环境才露出本性?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3-04-20 17:13
开玩笑,Costco 试吃都随便拿,何况这种展会。西方公司根本想不到这么仔细的。。。 page394 发表于 2023-04-20 17:03
以前参加过一次国内企业办的学术会议,给邀请的欧美科学家买商务舱,华裔科学家甭管一代还是ABC买经济舱,很大很知名的企业哦,办会的负责人是海龟的美国藤校博士,啧啧newps 发表于 2023-04-20 17:19
国内大妈大爷那种试吃法,宝马可能真付不起。 chiffongirlx 发表于 2023-04-20 17:23
只要读过PhD的都知道,中国出身的教授,我不敢说一半,但四分之一总有,会舔白人学生博后,不能平等对待组里的中国学生博后。 反倒是美国教授,能持平的人还相对多一些。 mtwash 发表于 2023-04-20 17:28
然后蔚来汽车买来一堆雪糕,叫“中国人过来拿”,刷了一波好感,在宝马的负面新闻上蹭了一波热度,也上了热搜。 SonicBunny 发表于 2023-04-20 10:44
bmw这次的行为应该没有代表性。 至少其他人表面没有这么夸张。 至于很多人心里潜在的崇洋媚外, 要怪应该怪政策。 政策区别对待外国人, 中国人知道外国人惹不起, 渐渐地跟外国人的交往中, 对他们更礼貌更好… 我觉得根本在于政策。 政策不改,潜在的“崇洋媚外”心理不会消失。 SunsetForest 发表于 2023-04-20 13:24
只给外国人吃的这个指示,应该也是国人当领导下的吧 老外领导不敢发出这个指令吧 zhaoxiaoxi 发表于 2023-04-20 17:30
哈哈,我看到那个视频了,挺搞笑的。不过我不知道是NIO的人在发雪糕,还以为是网红来刷热度呢,心想网红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keluoyi 发表于 2023-04-20 17:30
大清早亡了,但有些人还是站不起来,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Vicky1115 发表于 2023-04-20 17:39
看楼里的评论,这个展不是随便哪个大妈大爷都可以去的,好像是邀请有一定影响的自媒体大V。我看了视频,一个大妈大爷都没有。 keluoyi 发表于 2023-04-20 17:42
回复 91楼phoenix2002的帖子 去香港才能体验说国语跟英语的最大差异。。。 mindstorm 发表于 2023-04-20 15:02
我给你补一刀: 我的观察里,可以说是超过一半。即便是对中国学生不错,如果同时再有一个白人学生作对比,那也是高下立现。 而且不仅是博后,是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这样。 Songlines 发表于 2023-04-20 17:35
来看展的都是大爷大妈吗?这个比较似乎不是很确切啊。。 也没人说每个人送辆宝马啊,一个公司的财力,中国那么大市场,就来十箱二十箱冰淇淋,成本才有多少钱?视频里就一箱。。。不知道主办方怎么想的,现在随手个视频都能上热搜,应该赶快再去买十箱来才对 而且这个问题最要命的不是数量少,不患寡而患不均。。。 Songlines 发表于 2023-04-20 17:33
要比惨 还能惨的过福建? 建国后整个五六十年代中央就没投资过福建 都是作为战略要地 高点的楼都没建过 因为害怕和台湾打战 毁于一旦 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政治局面稳定,福建才开始起步 你们大东北那时候都发展多少年了? 而且福建的发展也没中央的大力扶持 靠的是侨胞和全民皆商(夸张了点)的毅力发展起来的 现在福建gdp全国第八 ,(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东北呢? joyce612 发表于 2023-04-20 18:32
还有那傻缺惠台政策,委屈了多少福建农民 果小小 发表于 2023-04-20 18:38
宝马太抠门了吧,这才几个冰淇淋哪够发?但我不得不说,很多人都有一种想给公司省钱的思维,就像视频里一样,舍不得发东西,生怕别人占了便宜似的。又不是自掏腰包买的,发给谁不是发,发完了再去要一箱就是了,不懂为什么要区别对待。拉面屁兜 发表于 2023-04-20 18:48
颜狗看完视频第一反应是 宝马穷成这样了 车展不找俩好看的?我咋记得以前国内4S店里卖车的都比这两好看。 mousemouse 发表于 2023-04-20 19:16
这些发冰激凌的如果是中国人 难道不是自己歧视自己人吗? huarenid15 发表于 2023-04-20 09:45
很难相信没有公司授权暗示,这俩底层职员敢这么做。 ethercc 发表于 2023-04-20 19:41
这个话题上我并没有看到有人给出足够的证据来反驳我的观点 只要你有理有据,我绝对欢迎,可以直接隔壁开个帖子 Namama 发表于 2023-04-20 19:02
本来就是white privilege 啊。白种人在很多地方都是暗戳戳的好处的。人自觉不自觉的给他们privilege. yshe 发表于 2023-04-20 19:45
难怪在nio app 里看到有人说要蔚来买冰淇淋去mini发,原来是这个梗。蔚来展台是给的蔚来饮品,只要来的人都可以喝。mini这次是太脑残了,冰淇淋值几个钱。 wyfyyz 发表于 2023-04-20 09:37
回复 183楼明月出天山的帖子 你这是集全国之力建设完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后,这不能用来反驳整个东北重工业基地是建国后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金重建的啊? 拿你第一个长春的例子来说,长春在经历了苏联的掠夺和内战里残酷的围城战后,彻底打个稀烂,哪还有剩下的工业。。一汽就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技术支持下建设的啊, 在一汽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图纸资料、80%以上的生产设备和整套的工艺装备,派遣了一批专家来厂指导工厂建设和生产准备,为一汽培训了实习生 不光是设备,人才也是 筹备组把当时为数不多、分散在各地的汽车界知名人士召集至京,参加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备工作。自1950年至1952年,先后有张德庆、陈继善、吴敬业、杨南生、孙顺理、刘炳南、史汝楫、冯辅晋、陆孝宽等50多位从海外归来和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筹备组的工作,这些人是筹建中国汽车工业的首批骨干,其中大多数人调入汽车厂。1950年至1951年,筹备组在京津多次举办大学高年级学生实习培训班,其中大部分后来分配到一汽工作。赴苏实习生第一批实习生是1953年11月派往莫斯科的,到1956年9月,一共派去了8批。派遣实习生的人数,按最初双方商定的计划为250人,后来根据一汽的要求计划人数増加到630人。 中组部抽调厅局级干部150余人抵达一汽。仅上海市私企和公私合营企业支援一汽的技术工人就有近千名。中央高等教育部分配大批清华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中央调来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安装公司、解放军建筑第五师和强大的施工机械队。 你要不还是另外开一贴,好好讲讲,算算帐 Namama 发表于 2023-04-20 20:20
仔细看,光沈阳输出的就是三倍于建国初期在沈阳的投资了。别的城市我也没有摘抄全部,你实在好奇,网上很多资料都有对东北的投资与东北对外支援投资的对比,又不是什么秘密账目。 就你给的数字也能看出来对比了。且不说那些专家基本上就有多少是东北的,就算全部是输入人才,你这输入东北才几百号人,然后东北向外输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你已经完成了我的论述。 国家又不是大冤种,初始投资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必须放在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当时就是东北。事实上东北也不辱使命,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建起了全中国的工业体系的雏形。啥基础都没有的地方,换你你投啊?你是真嘴硬啊,我也懒得给你开帖子。只要大家都知道你地域歧视就行了。 明月出天山 发表于 2023-04-20 20:23
1)呵呵。。。30年间产出3倍? 就这么说吧,你省吃俭用攒了1000万建设了个厂,如果这个厂在未来30年里,一共只创造了3000万的销售,都不是利润,仅仅是销售额而已,你这投资根本就是亏到吐血啊。。 2)这些人只是一汽一期时候的而已。。你自己查查,东北各大项目,都是全国抽调人员建设的。。 1950 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3.30 亿人民的资金当东北全年预算的40%,占东北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77%。 1952年国家在东北地区的投资总额就达10.80亿元人民,从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一五”时期,国家对东北的工业投资达到了95.3 亿元人民币,占国家全部工业投资的 38.3%。 一面从全国各地抽调科技人员,另一方面,允许东北工业部到全国其他地区招聘人才。 有了中央的支持东北招聘团只用三四个月就从各地招聘到4 000多各方面的技术人员; 在统筹分配全国高校毕业生时,中也重点照顾东北地区,仅1950 年,全国高校18 000名毕业生有半数被分配到了东北 这贴上面讲到了上海,那就讲讲上海对东北的援建,仅仅是一汽一个项目,仅仅1953年当年 《解放日报》1953年11月5日:为支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上海在1953年当年即组织一万多人的建筑队伍,其中有200多人的技术人员,包括有一级一等工程师吴世鹤担任建厂工程的总工程师 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在筹建期间上海市的68各工厂为一汽代培了78个工种3835名技术工人。 从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中进入领导班子的有: 赵明新一汽党委书记; 沈曾华 一汽主管生产副厂长;葛宝璇一汽副厂长;韩玉麟 一汽副厂长;范恒光 一汽副总;张长根 一汽副总;王显洪一汽集团常务董事;桂伟麟 解放汽车联营公司 常务董事 从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中进担任副总工程师和副总经济师的有:孙顺理、沈尧中、郑静彤、毛履平、张国良、冯云翔等。 整个50年代,这种援助都没停过 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初,上海私营和公私合营工厂五金工人报名要求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有1万多人。这次出发的800多名五金技术工人,都是四级以上的车工、钳工、铣工和磨工。他们到达东北后,将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吉林日报》1955年2月2日 讲事实,摆数据,就因为结论不符合你的预期,就是地域歧视?? Namama 发表于 2023-04-20 20:40
回复 193楼明月出天山的帖子 我从没有反对建国初期重点建设东北吧??当时确实东北的各方面条件最好,最适合搞重工业 我反对的,一直都是东北人不承认东北重工业基地是建国后集全国之力重建的这一点。。。 建国初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调集整个国家的力量,建设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也让东北人比全国大多数民众早的多的过上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国家真心不欠东北。。 但东北人普遍有极强的entitlement, 认为工业基地是日本人建设的,认为自己建国后是尽付出,吃了多少多少亏,认为今天的贫困是中央政策问题,我批的就是这种思维 Namama 发表于 2023-04-20 20:47
你总是能把很多微不足道的东西上价值.......虽然我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话依然让我想起你之前地域歧视东北人的那些话。咋的对上海就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好话说不尽,而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东北在你眼里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呢?不是引战,只是想起来了。again 我同意你拔高的价值,只是觉得你落实到具体地域的时候有些双标
看了视频, 真的好脑残啊。 还扯什么海外APP, 明明那个老外过去时两女的马上笑脸迎上,态度好得不得了。下一个国人去就是没有了, 又扯什么APP,这是在国内欸,这么蠢。 这么一小盒都舍不得给, 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拿出来。
如果我记得没错,我之前主要反对东北人所谓自己付出太多的说法,和他们扫盲,整个东北工业基地是建国后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金重建的。。东北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大的受益地区之一。。是全国给东北输血。。
我一直反感东北普遍的entitlement思维,等靠要,觉得自己落后都是中央不给政策不给这个那个的问题,打破这种观念是振兴东北的第一步。。
据我的经验,这种事情,肯定不是主办方授意,100%是中方操作人员的主意,是上海人干的。
当然不是,对我最好的也是中国人啊,给我帮助最大的也是中国人,还有一个台湾人是我的学习圣经的导师呢,但我不妨碍我说在美国的台湾政客基本都反华。
这个帖子只讨论谁最岐视中国人,谁对中国人最坏不是?
不发展东北,其实主要是因为战争考虑,俄罗斯威胁太大。
历史上俄罗斯这个民族,只要有实力就侵略,就抢土地,只要有钱就喝酒,有机会就打老婆,当地人一多就屠杀别的种族。。。。。
上海风格一直就这样,我一直很喜欢上海,也绝对是全国国际化的第一,但是一个地方人的风格有明显就是明显,毋庸置疑,有什么不能说的呢,你生活中无数次也会在嘴上或心里有地域印象,何必成天在这奚落别人。别人说什么你都冷嘲就是你的风格。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东北供应基地主要是俄国人和日本人打下的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当时全国其它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只能利用现有的设施建设重工业。 建国后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金所建的重点从来都不在东北。中央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偏向东北过。 我痛恨日本人在东北的暴行,但是不能否认他们在东北搞了很多建设,包括工业和铁路公路,当然这是建立在对当地居民残酷奴役之上的。 国家对东北的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管理极其严格,价格限制很死,只能是低价源源不断是输出,但是没有任何发展地方经济的优惠政策。某些人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然后她们跟你说没有了
东北以前在内战时期是土共的大后方,生产军工物质粮食。建国后和苏联的关系蜜月期,东北的工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苏联支援也很多。
哈哈这梗大概本版很多人不知道
你看,这就是为啥我时不时就要做这方面的扫盲。。 这里就不长篇大论了。。给几个关键词,你自己去网上查查相关史料即可。。
二战后苏联对东北的疯狂掠夺, 随后国共在东北战场的残酷来回拉锯战,特别是长春围城战,血战锦州,四战四平之类的,想一下东北建国时候还能剩下点啥。。 再去查查建国一五二五计划的内容,查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的名单/地理分布,查查建国初期中央从全国抽调技术人员支援东北的数据。。。
直接数据说话就好了。。
我现在真是老了,这些甜品一点提不起兴趣。
不过宝马真是太过分了,就差那么一点冰淇淋的钱吗?
倒也不见得是上海人,
没错你确实是那么说的,问题是你说的完全是错的。事实跟你说的恰恰相反。.....那么多人给你指出来错误,你死活不承认。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你的地域歧视多么深入骨髓了。
那个帖子我也找不到了,也没必要在这歪楼。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真的可以好好列证据反驳一下你,同时治一治你的地域歧视。
我说的就是中方主办人员啊,这里面是不是上海人还真不好说,只能说中国人普遍崇洋媚外。我家二线省会的,外资办公楼里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更不要说上海这种大都会了。
ps, 从我出国十多年看起来,没觉得哪个地域人有什么特别的好/不好,要说相处的舒服,普遍素质,大城市的人相处的更舒服。不会有时刻被占便宜,被坑,被算计。
好些觉得上海人斤斤计较的,这个论调很搞笑,上海再发达,上海人也大都是普通人,也要算计着过日子,只要没有坑你,那有什么好喷的呢?
这会是德国总部授意的?lmao. 最歧视中国人的是。。。如果ABC和非华裔好朋友回国玩儿一圈就体会到了。
记得以前不知道哪里看到过,这种活动预算,也是层层剥削,到最后就剩这么寒碜的了
可能预算是够买一车库的冰淇淋的,哈哈。
东北工业基础主要是日本人建的,虽然动机不良,倒也不至于说啥举国之力。。。
基本没错,也有建国后苏联蜜月期间的技术援助。之后通过三线建设等方式向全国外溢。所以那个 namama 屁股之歪简直难以想象,白的能说成黑的。有人总结的好,她一说到共产党做的事就都是赞扬,但唯独碰到东北就没一句好话。如果这个帖子新闻发生在东北,你猜她会不会拿工业化城市化来辩护?
开玩笑,Costco 试吃都随便拿,何况这种展会。西方公司根本想不到这么仔细的。。。
上海 和宝马公司 都是低素质的代名词 ....................................... 上海 和宝马公司 都是低素质的代名词 ...................................................... 上海 和宝马公司 都是低素质的代名词 ............................................................................ 上海 和宝马公司 都是低素质的代名词 .....................................................................................................
扫了一眼这个事件,宝马的危机处理零分
这些响当当的大牌子,其实很多国企病、大企业病已经很严重了,公司僵化、效率不彰
这个事件每燃烧一秒钟,都是企业品牌的损失,要立即灭火、立即切割、立即原地修复损伤。但公司的处理以打官腔结束,根本没有灭火效果。然后现场继续爆出肢体冲突?公司是不知道现在的短视频经济和社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吗?你第一时间就应该想到会有网红来直播,然后你就搞了这么一出火上浇油?
至于说崇洋媚外,这个是大家已知的了。上海这个问题严重,是因为上海的开放走在前面,先走到了这一步,其实内地也一样严重,等内地发展和开放继续走,也会爆出类似的事件,甚至内地可能爆出更粗暴的反向歧视,所以谁也别说谁。
以前在中国的虎扑论坛看到过一个人的签名档,非常的粗鲁和难听,但说了一个大家不愿意听到现象,大意是说别扯你不崇洋媚外,我们都看得到洋人在中国的待遇,男人跪舔,女人献x。看得我哑口无言但无法反驳。
突然想到以前我们系里的华人发考题上课,白人上课发言就算说的是shi她也点头赞许。华人学生一说话不管多出色,她就紧锁眉头,打分也是明显的偏袒。最后连白人学生都看不下去了,说这老师歧视亚裔。。。
樓上這位 你知道寶馬銷售總部和公關部在哪裏嗎 是在北京還是上海 他們的銷售策劃大佬我告訴你 我知道 國内北方高校 和阿里并行的公司 當然也未必是人家
因爲上海本地人是不會上外地大學的 北大當年招人也是很難招的
你就不要瞎BB了 難聽的話我不想說了 寶馬對中國雇員一直不錯 這個在德國公司工作過的都清楚
這個冰淇凌的發放 也有可能是執行人員自己想多留點呢 鬼知道 你一盆冷水到處澆 不要自説自話好吧 上海人沒有得罪你
有在杭州的朋友,请外教,几岁的小孩,宁愿找非洲来的黑人(他自称是美国的,但那个视频一听就不是美国人的英语,英语也是雷点频繁),也不愿意找中国大学里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生。。。
其实我也不觉得一定是上海人,大概率是小主管的主意,跟高层无关。冰淇淋就那么多,知道有些中国人喜欢占小便宜,于是就捂着不给。这种行为很小家子气,应该不是高层想到且能顾上的。危机公关零分是真的
虽然我本人从来都不会要试吃的东西,但做活动就是会有人来拿,只要不是一个人拿一堆,或者三番五次来,就给一个也是积攒人气啊。
不然即便这些人不买,随口说句话,说这个品牌小气,都够给你受的。所以要不就不给,给了就一视同仁。
在中国哪里都被捧,被舔,说错话做错事不用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内心的恶魔给唤醒了。而且他们在中国都是短期呆,不存在需要经营自己社会形象,更会无所顾忌。
但这个case里大概率是中方人员的问题。
德國大公司來中國的高管吧 其實在德國本土基本就是個技術工人 沒有讀過大學的 因爲在十幾年前 很多德國法國意大利人是不願意來中國的 本地發展好的 來了回去就沒有位置了 他們骨子裏特別看不起中國人喝酒吸烟 其實他們自己喝起酒來一點都不落後的
德國人其實是在歐洲 對中國人最友好的 因爲思維行爲都很相近 法國人意大利人比較垃圾 英國人就是表面的文明而已
在中國對中國人友好的程度 北歐(正義感) 》德國 》加拿大 》英國》法國》意大利
至於美國人吧 只要有利就好 沒有歐洲人那麽多條條框框
国内大妈大爷那种试吃法,宝马可能真付不起。
只要读过PhD的都知道,中国出身的教授,我不敢说一半,但四分之一总有,会舔白人学生博后,不能平等对待组里的中国学生博后。
反倒是美国教授,能持平的人还相对多一些。
吃完就算了唄 這些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盈利可是大大的 這點錢根本不算錢 只能說寶馬公司應該看看是誰在搞這個預算 怎麽搞成這個樣子 實在是很愚蠢
話説當年的大衆 和上海汽車縂公司建立的大衆上海 給了他們多大的面子啊 一個普通的中層 可以在市郊買上億的獨立別墅 博士畢業生一來就是配車配三室兩廳的市區房
參見版上討論過的加州理工的錢教授的事跡 所以對白人博後和教授好 是很值得的
哈哈,我看到那个视频了,挺搞笑的。不过我不知道是NIO的人在发雪糕,还以为是网红来刷热度呢,心想网红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主要还是喜欢把来中国的外国人当客,然后我大中华的地主之谊,热情好客爱心大发。 应该学习美国,你来我这里,买东西和cashier要讲英文,上学用英文,去政府部门办事,该排队排队,该安检安检,交通违规该罚款上庭照上,没人要给你特殊待遇。
来看展的都是大爷大妈吗?这个比较似乎不是很确切啊。。
也没人说每个人送辆宝马啊,一个公司的财力,中国那么大市场,就来十箱二十箱冰淇淋,成本才有多少钱?视频里就一箱。。。不知道主办方怎么想的,现在随手个视频都能上热搜,应该赶快再去买十箱来才对
而且这个问题最要命的不是数量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德國人根本就不懂 好吧 腦子一根筋的
我覺得整個事情 預算這一塊得看看 至於發冰激凌 估計到底怎麽回事情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但是那幾個麽有工作 是鐵定的了 哎
真的可恨又可憐的
我覺得挺好的呀 蔚來真不錯 長臉的
我给你补一刀:
我的观察里,可以说是超过一半。即便是对中国学生不错,如果同时再有一个白人学生作对比,那也是高下立现。
而且不仅是博后,是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这样。
這個和個人沒有關係好吧 和媒體和宣傳 和貧窮富裕 和可以自由出入看世界 很有關係
看楼里的评论,这个展不是随便哪个大妈大爷都可以去的,好像是邀请有一定影响的自媒体大V。我看了视频,一个大妈大爷都没有。
邀请做自媒体的来,然后还做的这么难看???这脑子是进水了吧
这不是递枪(素材)给别人么。。。
我这次回国,估计要在香港转,省点机票钱(不过,我机票还没有定,还在查)。看来,在香港,我要全程说英文啊!
怎么变成了地域坑了 现在上海外资企业里一半以上都是新上海人了吧 别动不动就黑上海人 现实生活中见过的上海人都挺好的
笑死,甚至工作后当了manager,要求起华人员工和非华人员工来,也是不一样
就是,而且冰淇淋又不是饼干糖果,必须当场吃又不能连吃再拿,吃能吃多少。
说这些。。烙印老板对白人都比烙印老乡好。白人特权吧
要比惨 还能惨的过福建? 建国后整个五六十年代中央就没投资过福建 都是作为战略要地 高点的楼都没建过 因为害怕和台湾打战 毁于一旦 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政治局面稳定,福建才开始起步 你们大东北那时候都发展多少年了? 而且福建的发展也没中央的大力扶持 靠的是侨胞和全民皆商(夸张了点)的毅力发展起来的 现在福建gdp全国第八 ,(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东北呢?
还有那傻缺惠台政策,委屈了多少福建农民
就是 明明台湾有的所有农作物 福建都有 还又多又好 结果….. 两头受气
这个话题上我并没有看到有人给出足够的证据来反驳我的观点
只要你有理有据,我绝对欢迎,可以直接隔壁开个帖子
前台小妹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早发完还省事儿呢。
肯定内部上司交待就是尽量发给老外,不然她们怎么敢。
我见过舔得不像话的,跟他多年的人最后都鸟兽散了,断了联系。
哪有什么老外领导。在中国的外企早就做到本土化了。
这两个又不是车模,估计就是广告公司找的那种大学生兼职的礼仪小姐吧。。。
本来就是white privilege 啊。白种人在很多地方都是暗戳戳的好处的。人自觉不自觉的给他们privilege.
跟自恨外发大娘一个路数
这两员工对洋人一脸的谄媚,对国人一脸公事公办,被骂不冤。
随便摘抄几个。省流不看版:东北向全国输出的工业体系价值远大于建国后在东北的总投资
长春:
在完成自身工业布局的同时,长春开始大力支援全国建设。 作为汽车工业的发祥地,一汽投产的2年内调拨出2000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支援鞍山、河南、上海、广东等钢铁生产任务。同时开始接受一些新建同类工厂的成套人员培训工作,到1959年1月,一汽35%的技术干部、52%的老工程师 、72%的地区级干部被调出支援国家建设。
作为中国光学的摇篮,长春光机所援助输出 2200 多人,组建了 北京自动化所、北京508所、北京电子所、北京电工所、北京科仪厂、上海光机所、上海光学仪器厂、成都光电所、南京天文仪器厂、安徽光机所、西安光机所、苏州医工所、广东季华实验室 等多家科研单位。2020年,在吉林浙江对口合作的大背景下,还在杭州成立了 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 长春应化所经过30余次整合,调出 1200 多人,成批成建制地援建、组建 湖北三线“6641”工程 (高分子化学与工艺研究所)等一批新兴的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所 15 个,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
沈阳:
1996年2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文章《沈阳不相信眼泪》中写道: ▼ 号称大工厂的沈阳过去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中国建设的前30年里,沈阳市向全国输送了近40万中高级人才,提供机床20多万台,变压器2亿多千伏安、冶金设备60多亿元,是国家投资的3倍。
大连: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大连承担起对外支援的任务。
大连造船厂抽调和派遣5786名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包建和支援重庆齿轮箱厂、重庆造船厂、九江仪表厂、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江津增压器厂、武汉重工铸锻、陕柴重工等十几家企业。
大连机车车辆厂抽调4491名干部职工支援西南铁路工程局,援建广元柴油机配件厂、西安车辆厂、大同机车厂等企业。
大连钢厂先后调出95%的干部、80%的技术人员、70%的工人、75%的生产设备、95%的分析检验设备、80%的技术资料,援建了贵州钢铁厂、西安钢厂、山东临沂特殊钢厂等钢铁企业。
但是福建有出海口呀......东北最好的的出海口在吉林被俄罗斯隔断,只能遥遥相望。
现在黑人也有了,哈哈
你这是集全国之力建设完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后,这不能用来反驳整个东北重工业基地是建国后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金重建的啊?
拿你第一个长春的例子来说,长春在经历了苏联的掠夺和内战里残酷的围城战后,彻底打个稀烂,哪还有剩下的工业。。一汽就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技术支持下建设的啊,
在一汽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图纸资料、80%以上的生产设备和整套的工艺装备,派遣了一批专家来厂指导工厂建设和生产准备,为一汽培训了实习生
不光是设备,人才也是
筹备组把当时为数不多、分散在各地的汽车界知名人士召集至京,参加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备工作。自1950年至1952年,先后有张德庆、陈继善、吴敬业、杨南生、孙顺理、刘炳南、史汝楫、冯辅晋、陆孝宽等50多位从海外归来和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筹备组的工作,这些人是筹建中国汽车工业的首批骨干,其中大多数人调入汽车厂。1950年至1951年,筹备组在京津多次举办大学高年级学生实习培训班,其中大部分后来分配到一汽工作。赴苏实习生第一批实习生是1953年11月派往莫斯科的,到1956年9月,一共派去了8批。派遣实习生的人数,按最初双方商定的计划为250人,后来根据一汽的要求计划人数増加到630人。
中组部抽调厅局级干部150余人抵达一汽。仅上海市私企和公私合营企业支援一汽的技术工人就有近千名。中央高等教育部分配大批清华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中央调来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安装公司、解放军建筑第五师和强大的施工机械队。
你要不还是另外开一贴,好好讲讲,算算帐
而且在中国买mini的都是中国人啊!!!
仔细看,光沈阳输出的就是三倍于建国初期在沈阳的投资了。别的城市我也没有摘抄全部,你实在好奇,网上很多资料都有对东北的投资与东北对外支援投资的对比,又不是什么秘密账目。
就你给的数字也能看出来对比了。且不说那些专家基本上就有多少是东北的,就算全部是输入人才,你这输入东北才几百号人,然后东北向外输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你已经完成了我的论述。
国家又不是大冤种,初始投资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必须放在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当时就是东北。事实上东北也不辱使命,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建起了全中国的工业体系的雏形。啥基础都没有的地方,换你你投啊?你是真嘴硬啊,我也懒得给你开帖子。只要大家都知道你地域歧视就行了。
1)呵呵。。。30年间产出3倍?
就这么说吧,你省吃俭用攒了1000万建设了个厂,如果这个厂在未来30年里,一共只创造了3000万的销售,都不是利润,仅仅是销售额而已,你这投资根本就是亏到吐血啊。。
2)这些人只是一汽一期时候的而已。。你自己查查,东北各大项目,都是全国抽调人员建设的。。
1950 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3.30 亿人民的资金当东北全年预算的40%,占东北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77%。 1952年国家在东北地区的投资总额就达10.80亿元人民,从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一五”时期,国家对东北的工业投资达到了95.3 亿元人民币,占国家全部工业投资的 38.3%。
一面从全国各地抽调科技人员,另一方面,允许东北工业部到全国其他地区招聘人才。 有了中央的支持东北招聘团只用三四个月就从各地招聘到4 000多各方面的技术人员; 在统筹分配全国高校毕业生时,中也重点照顾东北地区,仅1950 年,全国高校18 000名毕业生有半数被分配到了东北
这贴上面讲到了上海,那就讲讲上海对东北的援建,仅仅是一汽一个项目,仅仅1953年当年 《解放日报》1953年11月5日:为支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上海在1953年当年即组织一万多人的建筑队伍,其中有200多人的技术人员,包括有一级一等工程师吴世鹤担任建厂工程的总工程师
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在筹建期间上海市的68各工厂为一汽代培了78个工种3835名技术工人。 从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中进入领导班子的有: 赵明新一汽党委书记; 沈曾华 一汽主管生产副厂长;葛宝璇一汽副厂长;韩玉麟 一汽副厂长;范恒光 一汽副总;张长根 一汽副总;王显洪一汽集团常务董事;桂伟麟 解放汽车联营公司 常务董事
从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中进担任副总工程师和副总经济师的有:孙顺理、沈尧中、郑静彤、毛履平、张国良、冯云翔等。
整个50年代,这种援助都没停过
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初,上海私营和公私合营工厂五金工人报名要求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有1万多人。这次出发的800多名五金技术工人,都是四级以上的车工、钳工、铣工和磨工。他们到达东北后,将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吉林日报》1955年2月2日
讲事实,摆数据,就因为结论不符合你的预期,就是地域歧视??
苏联专家指出,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首先需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水源等基础条件。按年产3万辆卡车计算,一年需要电力24000千瓦,而1950年西安的发电厂只有9000千瓦的能力,要解决供电问题需要新建电站,这又需要新的投资还要耗费大量时间。生产3万辆卡车一年要20多万吨钢材,而西安没有大型冶金企业,北京只有一座石景山钢铁厂,1950年石景山钢铁厂的钢产量不足10万吨,要满足20多万吨钢材的需求,需要改造扩容,这也需要新的投资和耗费数年的时间。除了电力和钢材外,厂房建设和正常生产还需要2万立方米木材,这对北京和处于西北的西安也是难以解决的。汽车厂建成后,还有原材料运进和产成品运出问题,每年的铁路运输量就高达100多万吨,西安的铁路运输量难以承受。 依照条件列入备选范围的有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地,又都被一一排除,最后,经过充分比对,陈云认为,东北尤其是长春周边符合条件。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在那里建设了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吉林省吉林市南24公里处的松花江上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小丰满水电站离长春不远,完全可以满足电力供应。东北的鞍钢是当时国内第一大钢厂,可以满足钢材的供应。东北的铁路交通基本形成网络,煤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从政治上考虑,东北离苏联较近,安全上也有保障。经过反复权衡,将第一汽车制造厂放在东北成为共识。
这就是选择长春作为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原因。
我从没有反对建国初期重点建设东北吧??当时确实东北的各方面条件最好,最适合搞重工业 我反对的,一直都是东北人不承认东北重工业基地是建国后集全国之力重建的这一点。。。
建国初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调集整个国家的力量,建设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也让东北人比全国大多数民众早的多的过上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国家真心不欠东北。。
但东北人普遍有极强的entitlement, 认为工业基地是日本人建设的,认为自己建国后是尽付出,吃了多少多少亏,认为今天的贫困是中央政策问题,我批的就是这种思维
说你歧视,是因为你想方设法偷换概念。
你第一段说的投资一千万销售额三千万,这完全是偷换概念。沈阳近40万中高级人才,提供机床20多万台,变压器2亿多千伏安、冶金设备60多亿元
相当于你投资一千万机器+人才,他给你复制几倍,原样还给你。这样的投资要是还亏,我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赚的投资了。你要是有点良心,就少黑一点东北,少舔一点上海。
你不会智商有问题吧?这里都在说人话,你要学狗叫一边去
因为最主要的是,东北在建国之前就已经过上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了。真不能全归功于国家,这个要实事求是。俄国人日本人虽然令人深恶痛绝,确实奠定了很多基础。东北人建国后的确是付出为主,你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尤其是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开枝散叶铺遍了全中国。这段持续几十年的历史合着你是压根不提是吧?九十年代后,几十年来赖以生存运转的体系忽然cut off,实行的其实就是跟苏联差不多的休克疗法,人家抱怨的没问题啊?休克疗法在苏联的实践,早就成为全世界学术界的失败转型案例,你不会看不到吧?苏联人抱怨国家就可以,东北人抱怨就不行?
要说极强的entitlement,我瞅着上海人远比东北人强,把如今的繁荣都归结于自身,而否认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我之前也说过,东北强大的时候,从来就没听说过歧视外地人,但是如今的地域歧视里面,到处充满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歧视与优越感,真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没看见你大批特批呢?这不就体现了你的歧视吗?
回归这个帖子的主题,我告诉你,在城市化工业化的东北,也从来没有过宝马mini这种对外国人的跪舔。非得让人说出来大实话吗?
你也许听说过陈三两? 你在东北工作学习过吗?东北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未必了解的比你少。 真正吸血全国的是哪个城市?北京,北京,北京。重要的话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