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同意你的说法。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讲得的确都是当下现在君子所能做的事。虽然很有道理,但没有任何超越性,不仅对鬼神敬而远之,而且过分强调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说得好听点是比较实际,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一些不自量力的可笑故事广为流传,诸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之流,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人对人的力量盲目自信,总是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导致3000年中国史就是整天斗来斗去。而且因为过分相信人的力量,人们心中缺乏神性以及对不可知的畏惧,整个社会也因为没有统一的精神追求以及过分相信个人的力量而永远是一盘散沙。 shellfly 发表于 2023-04-06 20:01
在我看来《论语》讲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姑且不论以前对封建统治的价值,在现今,还是对我们有巨大指导意义。尤其,毕竟中文是母语,读起《论语》,文字语法,让人赏心悦目,不愧是千年锤炼留下来的东西。 而《圣经》是一套宗教的东西,于是更广泛,包括对神的思考,当然也 包括对人生的指导。应该说,在对人生的指导上,跟《论语》讲的,有很大的类似。我没有做完整的比较,但我所看到的,估计至少80%《论语》里讲的思想,在《圣经》中也能找到。比如《圣经》说“人若听了道,不去实行,就像人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本目,反照之后,走了,随即忘了他是什么样子”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翻译么?当然,读到的中文《圣经》是感受不多语言的美的,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不过《诗篇》英文版本很多修辞还是很好的,即便对我这样英语很差的人,也能感受到。
《论语》是很简洁明了,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几乎全都是在讲,该怎么做。这一点《圣经》更多的是启示,讲个事,未必很直接的告诉人该怎么做。从这一点上讲,《论语》很难删改,往往动一个字,意思就没了。而《圣经》,我觉得,可能翻译好点,省一半篇幅都是可以的。这也许是体裁差异。
但我就想,为什么这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语》,或者说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竟没酝酿出更多科学创新,甚至当代,中国也少有大的创新。反倒是有神论的《圣经》影响下的西方社会,创新不断。如果说科学跟有神论对立,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相信无神的,反而科学创新少。 对于这个问题,我找到的答案是,《圣经》要比《论语》格局大的多。《论语》讲的是人生在世的原则,即便再是完整,也局限于世上的,已有的成就。且不论天堂是否真正存在,《圣经》讲的是神的启示,追求超脱(也包括)世上的成就。学《论语》到极致,大概接近圣人;学《圣经》到极致,是更象神。至少格局上,不在一个层面。当然不是说你的格局大,吹的多,就更合用。合用不合用,都在个人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范围。牛顿力学虽然是错的,你也不可能解决个追击问题,还得列一堆洛伦兹变换。但,如果放在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这可能就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马云讲的情怀,虽然对马公来说,简直是隔靴挠痒,但想来也正是这些情怀,才支撑起一个巨无霸的不断发展。大企业如此,更何况国家,历史。
相比《论语》的局限,读的另一套书,却让我觉得在格局上,可以与《圣经》相比,那就是《易经》。这个讲起来就更长了。有时间,有精力的朋友,可以是读读。虽然比较难懂,但说《易经》是百家之祖,颇有同感。 先说这么多,一家之言。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820663
多谢分享!虽然看得云里雾里的,可能我读的书还是太少。不过至少可以看出你用心读,能总结出这样的脉络。 思考一下总是好的,就像一开始讲的,至少能预防一下老年痴呆吧。不过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难免的。尽量求同存异,分享对更多人有意义的想法。至于找到想法一致的朋友,那就是soul mate了,可遇不可求。
说到格局,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自己身边的二亩地还没搞清楚,怎么搞清楚死亡后的世界?这是人的立场,而不是来个跳跃,我知道,你我他就是神,知道个屁,怎么了解出来的?耶经说有神就有神了?你怎么知道的书上说的就是真的?LOL,对这点孔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拿耶经比论语,就好比拿宗教比科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比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连自己文字神话都没有的沙漠蛮族来对比礼仪之邦,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Correlation 不等于causation 。近代西方科技发达,基督教在欧洲存在了两千年,并不意味着后者是因,前者是果。还有自恨的人,觉得欧洲主要是白人,和欧洲近代科技发达是因果关系呢。
整个社会“有统一精神追求”正是罗马教廷一统欧洲的dark ages ,他们当时的科技还不如中国呢。后来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四分五裂,战争不断。反倒这些时候很多科技创新。难道这两者是causation 吗?
“统一的精神追求”本来就是和“创新”相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onstantine 大帝剪除异教徒,统一教义。 一个“统一”了东方的“精神追求”; 一个“统一”了西方的“精神追求”。 区别是西方后来有了文艺复兴,而我们当时还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