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特别美 还有这个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也美 也特别喜欢调情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说喜欢的诗词还有一句洛神赋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以前还把它做成果汁纹身纹在身上。太自恋了 jennyjin 发表于 2023-04-03 23:49
这首江城子是让我感受最深的。特别是那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Pipsqueak 发表于 2023-04-03 15:59
欣赏了一晚上,多谢大家回顾金句让我和古人心灵相通一晚上,和前面几位遗憾遗憾一样可惜我们孩子们以后没法欣赏这些了 shijingshan 发表于 2023-04-04 00:57
古代人比较痴情真情深情 是因为他们没手机吗 jennyjiang 发表于 2023-04-04 13:0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nye 发表于 2023-04-04 13:13
不,是因为那个时候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zxyyzxyy 发表于 2023-04-04 13:05
有一句之前好象没有,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xlml 发表于 2023-04-04 13:11
回复 449楼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帖子 原来你知道啊,我周围知道这部电影的人很少。长期温柔如水的爱有着伟大的力量。 一些细节镜头仍然印象深刻, 妻子表面平静,但变魔术时因为心态难以完全控制而失手。。。 两个女人一起流泪唱着红莓花儿开。。。 以前历史原因,前苏联电影在中国影响很大,你说的这部知名度最高。前苏联电影是欧洲电影的一部分,欧洲电影比好莱坞的电影要诗意隽永得多。 castleonsands 发表于 2023-04-05 00:06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Momo99 发表于 2023-04-05 14:44
回复 458楼xyzgw的帖子 雁南飞。 薇罗尼卡和鲍里斯本是沉浸在甜蜜热恋中的幸福情侣,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的美好即将 破灭。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的父母在敌机的轰炸中双亡,悲痛欲绝的她只能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鲍里斯的表弟趁机占有了她,薇罗尼卡受到众人指责。双重打击下的薇罗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着鲍里斯的归来。当得知鲍里斯牺牲的消息后,薇罗尼卡彻底绝望了。战争结束,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这时,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的美好时光一样。 前苏联电影艺术成就很高。这部雁南飞和湖畔奏鸣曲,还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都很经典。 江湖夜雨十年灯 发表于 2023-04-05 15:20
回复 464楼xyzgw的帖子 合法婚姻我也听过广播录音剪辑。记住了一大波配音演员。 看来雁南飞更惨一点儿:) 前苏联除了芭蕾,马戏,电影也是很厉害,那种牺牲精神,忏悔精神,人道主义,光与影的绝美运用,真的是艺术成就很高。 江湖夜雨十年灯 发表于 2023-04-05 15:35
回复 458楼xyzgw的帖子 原来你们都看过呀?那个买包子的吆喝片段,还有唱红莓花儿开的片段都很传神。 看我们那个电影赏析课的老师当年为这个电影惆怅的那个样子,他也肯定是有什么情感秘密的。 castleonsands 发表于 2023-04-05 16:43
我父母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文艺的不得了。小时候就给我们讲文学作品。我至今还记得她非常喜欢的两部文学作品:牛虻和呼啸山庄。她老人家能说的热泪盈眶。 我成年以后带着自己的三观又去读这两部,好佩服我妈那种纯粹的激情。 其实江湖MM有点我妈那种超级文艺的性格。所以我觉的挺亲切的。我不行,从小就理智冷情,文学作品读的越多,越觉得人性难以捉摸,不应该轻易试探。我身边的人经常抱怨我太冷淡。哈哈。 xyzgw 发表于 2023-04-05 18:10
呼啸山庄,我小学三年级时候听过广播剧,第一部接触的西方名著,对我幼小心灵的那个冲击,太可怕了,那时候以为所有西方名著都是这样。 你很幸运,估计理智来自你爸。现在我也抱着情深不寿的信条,读书95%是 nonfiction。 castleonsands 发表于 2023-04-05 18:54
我喜欢海的女儿。能替她感受那种爱而不得的痛楚。后来想明白灵魂的价值,才稍稍放下了些遗憾。 其实说到童话,你们怎么看王尔德?他的快乐王子还有夜莺,都是人性光辉的体现,至纯至净,令人震撼。我们现在的人,很难去相信这些美好心灵的存在了,可是看王尔德的童话,就和他一起在淡淡的忧伤里体会飞蛾扑火的执着。 xyzgw 发表于 2023-04-05 20:05
回复 478楼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帖子 一些温暖的安徒生童话也是因为宗教救赎,笔触依然沉重,比如拇指姑娘,中间的艰苦,和其用爱与善良应对生命过程还是让人心疼。最终的结局寓意也是去了天堂之地,那个国王是从三段大理石柱中的花里长出的天使,三段大理石柱暗喻三位一体的耶稣。拇指姑娘生出翅膀也暗喻成为天使。 这样看回来,他故事原意中拇指姑娘的爱与善来源的力量仍然是宗教,对有同样宗教信仰的人,这个被打动的力量很强大,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读出生活过程艰辛是真实的共鸣,而结局的美好与过程没有逻辑关系的虚幻感,拇指姑娘去了天堂的幸福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本质上区别不大,仍然沉重。 castleonsands 发表于 2023-04-05 20:52
你这个倒是提醒我陆游的落寞寂寥了: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大家请继续!
里面的诗句我都听过,有的还会背,但是叫我说,我想不起来。
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也是我的。
现代加上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居然看哭了
从很小开始教,或许会有效。但这些孤寂之诗句,小孩子读了,或许会留下心理阴影。
我很小,差不多四五岁的时候,爷爷教了我二十来首诗,印象最深的,就是孤寂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都让我很小的心灵有恐惧之感,且诗歌产生的情绪随影附骨,小时候多年不愿面对这几句诗。我不知这种情形是我自身的问题,还是普遍的问题,教小孩子诗歌或许应该谨慎。
英文诗歌也类似,我曾和孩子一起作诗,写的也真美,但意境有些类似,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经历,于是谨慎的停掉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喜欢诗词里频用典故,却独爱辛弃疾这一首,写尽古今人间生死离别: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不,是因为那个时候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四句话胜过无数好莱坞英雄美女动作片
这楼里大多数诗句都是我十几岁时最喜欢的,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人到中年,开始真正理解这些说愁的诗句了,尤其是清明,真是识尽愁滋味啊……
那说明您从小就是个感受比别人更深的多愁善感的人,尤其对文字敏感。汉字的确是这样的,一两个字就会令人浮想联翩,比如: 蓝天,大海,母亲,命运,缘...
我是我外公带大的( 从一岁半到直到我上小学),他教我的第一首诗就是据说绝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学会叫爸爸妈妈之后就会说的5个字: 床前明月光...
我母亲教我的第一首诗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基本全是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12个名词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给我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诗就是画的最初印象。后来我最喜欢的诗,也是这种画面感氛围感特别强的,特定场景下特定画面的诗句,看似简单,实则妙句天成。比如黄庭坚的千古名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对仗如此工整,意境如此清新隽永,而用词却又都是常用词,没有典故,无需掉书袋,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我清楚地记得我读过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叫黑母鸡。是一位前苏联作家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叫谢廖沙的小男孩无意中救下一只即将被宰割的黑母鸡。这只黑母鸡是一个地下王国的国王。为感谢谢廖沙,黑母鸡国王给了他一颗神奇的麦穗。任何考试,只要把这颗麦穗藏在耳朵眼里,就会知道考题的正确答案。谢廖沙滥用了这颗麦穗,地下王国被发现,黑母鸡不得不带着他的臣民连夜搬走。告别是感伤而痛苦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大概10岁,上小学三年级。当时的感觉是震撼,原来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家用心灵和才华编织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使我为之深深地着迷。可惜的是,现在资讯如此发达,我竟然再也查不到关于这部小说的任何信息,只知道作者是波戈列利斯基。也许本来这就是一部非常小众的小说吧,俄罗斯的文豪实在太多,没有人再记得波戈列利斯基和他的这部写给儿童的小说。也许他并不知道,他的这部少有人问津的小说,是怎样地把一个女孩引向了热爱文学,热爱文字的道路。
初中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其中蔡芸芝先生教孩子们的那首诗深得我心: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 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 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物学家周太玄先生)
要说让我感到恐惧的,是小说红岩。我是真的很害怕那种种酷刑,更是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斗争得你死我活的人,都是中国人。我只为年轻英俊出身良好的刘思扬感到惋惜...
不,那时写诗可以换取功名。
这个我觉得豁然开朗。
苏老儿当之无愧啊
说恐惧有些没那么准确,更确切的是幼小孩子孤独无助的不安全感。你似乎小时候没有受影响,那可能是我个人问题。爷爷教我我识字读书很早,因为学东西太快,有朋友说这么小的孩子不能教,会把脑子教坏了,把我家人吓着了,就停了下来。现在想想不知道是不是好事,幼小孩子读儿歌是不是比唐诗更好? 我最早学的诗是“白日依山尽”开始的,因为家里客厅就挂着这首诗,这样的诗句从小读可能是好事情,是不是诗歌也应该分个级,不同年龄儿童读不同级别的诗比较好?
推荐六神磊磊的 六神磊磊读唐诗。
六神磊磊用了两年的光阴,倾情于唐诗,写出一个轻谐版、深情版、史诗版的唐诗三百年。
只要你常用汉字,懂得21世纪的汉语,通过这本书,你和唐诗的距离,就只隔着一道矮墙。
上面是广告语啊。 不过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几章,非常不错。虽然这本书是专为儿童写的,我读得津津有味。
六神对唐诗有研究,但宋词就差点儿意思了。( 他的主业是靠金庸吃饭)。
另外推荐江湖夜雨( 不是我:)的 17 部写唐宋诗词和诗人以及相关内容的书。
比起石继航这个本名,江湖夜雨这个网名更为出名。江湖夜雨是天涯煮酒论坛的著名写手,早在2005年就是网易社区最佳写手,2006年则是天涯社区百大名人之一。他的第一部书《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出版于2006年2月,读者甚多。( 他还是中华好诗词第四季冠军 , 我觉得他比赵忠祥,范曾更有资格坐在导师席上)。
我看江湖夜雨的第一本书是《我和你,有着最深的情谊》,这其实是他出版的第21本书。该书讲述了30多段颇为经典的古人情谊,其中既有同性,亦有两性。既有众多的二人情谊,也有三人情谊,如刘关张;四人情谊,如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多人情谊,如竹林七贤。既有绝大多数非亲非故的情谊,亦有如苏轼、苏辙般的骨肉挚友。既有众多的同龄之交,亦有如孟郊和韩愈这般的忘年交。可谓将人世间种种可能的情谊一网打尽。
他的很多书都会给人一种集大成的感觉,如集历代才女之大成的《惊才绝艳》、集某领域大成的《笑看沧海欲成尘》和《逍遥真趣——超脱自在的道家智慧》,及集历代花诗的《如随啼鸟识花情》。当然,江湖夜雨本人自认对唐代了解最多,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写作了《长安月下红袖香》,将有唐一代的诸多奇女子一一道来。我们也看到了他在《全唐镜影》中倾情讲述其通读《全唐诗》后的诸多收获与感悟。
我也挺喜欢他的那本宋朝的腔调的。 几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宋代诗人在他笔下栩栩如生。
P.S. 江湖夜雨先生是中学地理老师,我是数学老师,也算同行吧:)
P.S. 您多次提起的自己“天赋异禀”,这回我信了。很少有孩子读诗会有不安全感吧? 您的感觉过于敏锐了:)
这里是书单:
江湖夜雨著作目录: 1、《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岳麓书社,2006年2月。 2、《煮酒论道:逍遥世间的绝妙智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年3月。 3、《华美的大唐碎片》,京华出版社,2007年4月。 4、《馥香记》,长安出版社,2007年4月。 5、《长安月下红袖香》,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05月。 6、《彩笔写花花解语》,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7、《降夫宝典》,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 8、《江湖夜雨品水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9、《昨夜闲潭梦落花》,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06月。 10、《笔底明珠无处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01月。 11、《如随啼鸟识花情》,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04月。 12、《千年霜月千家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04月。 13、《笑看沧海欲成尘》,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03月。 14、《惊才绝艳:临风咏絮的历代才女》,研究出版社,2012年01月 15、《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研究出版社,2012年01月 16、《沉醉唐风:书剑飘零的唐代才子》,研究出版社,2012年03月 17、《全唐镜影:全唐诗中的大唐缩影》 ,研究出版社,2012年04月 18、《逍遥真趣:超脱自在的道家智慧》,研究出版社,2012年04月 19、《紫垣龙吟:闲说历代帝王诗》,研究出版社,2012年06月 20、《长安道》(历史悬疑小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07月 21、《我和你,有着最深的情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22、《万马齐喑时代的清才子》,漓江出版社,2017年8月 23、《宋朝的腔调》,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24、《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3月
前苏联文学和艺术即使有政治阻扰,仍然水准很高,虽然你读的那本儿童小说,我没有听说过。提起诗歌和电影的关系,不得不提的就是导演塔可夫斯基了,因为受诗人的父亲的影响,他的“雕刻时光”讲了完整的电影就是诗歌,用镜头当作雕刻刀,把时光雕铸成诗歌的电影理论。
华语电影里继承了这种风格的是台湾的一些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童年往事”, “一一”这种电影特别像诗,像“童年往事”,多年以后已经记不得一点点情节,但其中的情绪记忆经久不散,真是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是的,俄国作家的世界级伟大成就就不提了,前苏联作家作品中的忏悔精神,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在艺术领域也独树一帜。
不知您看过一部前苏联电影湖畔奏鸣曲没有? 发生在两个中年人之间的真诚又矛盾,热烈而又深情的爱情故事。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有沉甸甸的责任。男女主最终没有在一起,女主选择了家庭和责任。苦涩的爱情因男女主的理智和克制而显得格外古典和动人。影片的结构和镜头语言都和谐而又美丽。田园剧,心理剧,拍得好不容易。
即使是放在今天,重新再看这部影片,人们仍然不能不被其美丽的风光,静谧的田园,美好的爱情所打动。最美的爱情—有一种是那些没有能够实现的爱。彼此心里有,但是终于都沉淀在心灵深处,作为回忆,作为纪念,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大地湖泊天空云彩并存,在时光中静静地流淌。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潦倒啊。
谢谢推荐,教育孩子能用上,本来有梦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欣赏唐诗宋词的美,现在看是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
这部电影听说过,没有看过,以前直觉上就觉着这是一部优美,温情,遗憾但并不苦痛的电影,那种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电影,可能是中文译名和天鹅湖的旋律一起给我带来的直觉。
前苏联的电影,在大学的电影赏析课上看过的那一部印象最深,老师刚开始讲了一个电影开头,红军女战士击毙了好几个白军士兵,但到最后一个不忍心扣动扳机了,因为这个白军战士长了一双迷人的蓝眼睛,学生都被吊起胃口,要看这部,老师却说,“你们都太年轻了,今天放的是另一部,“战地浪漫曲”,作为中年人的阅历,知道爱情都会被现实打败而不得不妥协”
网上找到的情节介绍:
“故事的人物很简单,三个主角,一男两女,男主角叫萨沙,女主角分别是柳芭和薇拉。 故事情节不复杂:萨沙和柳芭曾经是战友,傻傻的少年萨沙暗恋美丽的少女柳芭,而柳芭当时是营长的女朋友。战争结束多年后,萨沙在电影院做放映员,妻子叫薇拉,是个教师,两个普通小职员过着不太富裕却和谐温馨的小日子。 一天下班路上,萨沙与柳芭重逢,得知营长已在战争中牺牲,留下柳芭和尚在肚子里的孩子,柳芭生下女儿之后没有再嫁人,靠在街头卖包子为生,住着简陋的房子,还常因不能及时付房租被房东欺负。艰苦的生活让柳芭没有了少女时代的高贵优雅,变的泼辣、甚至粗俗,但容颜依然漂亮,身材依然性感,笑声依然动听……萨沙迅速堕入爱河,柳芭也很快被萨沙打动(一个女人,在落泊孤单无助的时候,突然遇到一直暗恋自己的人,也许都会比较容易动心吧)。 萨沙的确是个老实人,他向妻子薇拉如实交待了他和柳芭的事。薇拉也很无助,但她是个成熟稳重有理智的好女人,她没有大吵大闹,没有制止萨沙和柳芭的交往,她还邀请柳芭来家里做客,三个人一起,气氛毫不尴尬,薇拉做饭给他们吃,变魔术给他们看……然而柳芭却更加狂热,直接向薇拉挑衅要抢走萨沙。 薇拉默许了他们的爱,还关心柳芭,送衣服给她……但她不是圣人,她只是一个女人,有一次她对正要外出与柳芭约会的萨沙说:柳芭那么漂亮,又参加过战争,她应该过的比现在好,你们如此相爱,你们在一起会很幸福,但是我这个多余的人该怎么办呢?你有没有想过我?我也害怕孤单。萨沙是个没有主见的男人,一边是一直爱慕的女神,一边是通情达理的妻子,他无从取舍,却又无力自拔…… 三人行就这么平静地进行着,萨沙经常陪伴着柳芭,带她去听音乐会,带她去看电影,还带她的女儿玩,陪她去政府机构申请住房……当萨沙的同事都看不下去,找到薇拉告诉她要注意自己丈夫的行踪时,薇拉淡定地全然维护着萨沙。 渐渐地,柳芭被薇拉的包容与大度所感动,情人问妻子:你怎么能容忍你丈夫在你面前跟别人胡来?这使我很苦恼啊!妻子回答:你明白吗?我爱他! 不久,柳芭选择了退出,接受了一位政府官员的追求,很快就结婚了。萨沙无法接受失去情人的悲伤,悄悄去柳芭的新家与情人告别后,在街头痛苦地踢打路边的落水管,因扰民被民警带走。薇拉追赶过来,请求民警放了萨沙,民警不予理会,薇拉一直跟随其后,继续喋喋不休地请求:这个人的胃有四分之三留在战场上了,他需要特别的饮食照顾,你们那里的伙食怎么样啊?他得喝稀粥,最好是燕麦米,别用奶煮,得用水煮……薇拉的执着感动了民警,放了萨沙。夫妻两人沉默无言,站立河边,日子又回到原点……”
战地浪漫曲,我年轻时听过电影录音剪辑,长影的配音。
现在Youtube上有这部电影了。
前苏联电影最流行的大概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吧?小说也写得很好,语言还挺幽默的。为了悲剧感,作者把真实的5位男兵改成了女兵。用5个年轻美丽善良的女兵的牺牲鲜活宝贵的生命来衬托战争的无情与残酷,比直接描绘战场上的血肉横飞更直击人心。
P.S.柳芭和薇拉在俄语的含义分别是爱情和信念。
原来你知道啊,我周围知道这部电影的人很少。长期温柔如水的爱有着伟大的力量。
一些细节镜头仍然印象深刻, 妻子表面平静,但变魔术时因为心态难以完全控制而失手。。。 两个女人一起流泪唱着红莓花儿开。。。
以前历史原因,前苏联电影在中国影响很大,你说的这部知名度最高。前苏联电影是欧洲电影的一部分,欧洲电影比好莱坞的电影要诗意隽永得多。
看了您这越来越通俗易懂接地气儿的发言,和原来虚无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相比,我更喜欢现在的。
相信您是走出来了,祝福!
伤心桥下波心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东方文化因为社会以及人之间的作用太复杂,细腻,强烈,通常不敢直面内心,所以诗词,书画常寄情于山水,外物。
国画主要是山水,很少有西方的写实人物肖像画,文学也基本没有直面深入的心理描写。但不直面对,不触碰,很可能会最终生出问题。
东方人能够调节的方式是传统道德平衡之道,像你这样,能做到也是天赋。我前几年测试的是东方,西方和自身独特思维方式各三分之一,所以我有自己的调节方式,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调节自己,现在已经完全调节好了。谢谢关心。
这个电影八十年代很火的。尤其刘雪婷那段“卖油煎包子啦!”的配音甚为经典,当年的广播里经常播放。
我妈挺喜欢这部电影。她们那一代奉俄国苏联的文学影视作品为至尊地位的。
苏联电影我挺喜欢两个人的车站。还有一部名字好像忘了,是年轻的夫妻战前短短的时间内因缘际会的偶遇相处甚至结婚,然后男的就开赴前线打仗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很悲伤,我那个时候悲伤了很久,还写了一篇周记。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的也好,是我很认真看过的电影。越看越难受。
你说的对。论深度,欧洲电影甩好莱坞几条街了。
我挺喜欢姜燮的词。他有一首,我有点忘了词牌名,前些年听一位台湾隐士抚琴而歌,真是再现那种古时候隐士的风采。我再去找找。
找到了。长亭怨慢。
雁南飞。
薇罗尼卡和鲍里斯本是沉浸在甜蜜热恋中的幸福情侣,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的美好即将 破灭。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的父母在敌机的轰炸中双亡,悲痛欲绝的她只能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鲍里斯的表弟趁机占有了她,薇罗尼卡受到众人指责。双重打击下的薇罗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着鲍里斯的归来。当得知鲍里斯牺牲的消息后,薇罗尼卡彻底绝望了。战争结束,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这时,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的美好时光一样。
前苏联电影艺术成就很高。这部雁南飞和湖畔奏鸣曲,还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都很经典。
找到了,听了,的确很好,有那韵味了。
姜白石本来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我记得有一个评选宋代词人中的暖男,结果姜夔和陆游二位当选。 陆游我不认同。 害得唐宛不够惨吗?:)
不是这部。这部我记不得了,哪天去看看。
是“合法婚姻”:
合法婚姻我也听过广播录音剪辑。记住了一大波配音演员。
看来雁南飞更惨一点儿:)
前苏联除了芭蕾,马戏,电影也是很厉害,那种牺牲精神,忏悔精神,人道主义,光与影的绝美运用,真的是艺术成就很高。
其实俄国人什么都挺厉害的。科技方面也是。很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是他们最先提出的。真是只有老美在科技上压他们一头了。
原来你们都看过呀?那个买包子的吆喝片段,还有唱红莓花儿开的片段都很传神。 看我们那个电影赏析课的老师当年为这个电影惆怅的那个样子,他也肯定是有什么情感秘密的。
我父母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文艺的不得了。小时候就给我们讲文学作品。我至今还记得她非常喜欢的两部文学作品:牛虻和呼啸山庄。她老人家能说的热泪盈眶。
我成年以后带着自己的三观又去读这两部,好佩服我妈那种纯粹的激情。
其实江湖MM有点我妈那种超级文艺的性格。所以我觉的挺亲切的。我不行,从小就理智冷情,文学作品读的越多,越觉得人性难以捉摸,不应该轻易试探。我身边的人经常抱怨我太冷淡。哈哈。
抗议:我有那么老吗?:)))
呼啸山庄的确毁三观。我喜欢张爱玲本土化的改编,话剧魂归离恨天。其中有一句台词,男主对弥留之际的女主说: 你杀死我没关系,但你杀死了你自己,让我如何原谅你?
我觉得三姐妹中,艾米莉的成就更大,呼啸山庄也该有更高的文学地位。 简爱要是没有后来的狗血结尾就好了,非得继承百万家产才能和罗切斯特先生般配吗?
不过三姐妹和她们的弟弟,没有一位活过40岁的,令人惋惜。
你别误解。我对人爱好的定义,怎么可能只拘泥在年龄上。现在也有小年轻超级文艺吧。你去小红书看看就知道了。
另外我爱养花种草听京剧昆曲,是不是应该成为老古董了。没想到你腹有诗书,竟这般的看不穿年龄呢!哈哈。
其实我老公在家族里辈份大,跟他那边算,我们俩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是爷爷奶奶辈的了。这有什么。
呼啸山庄,我小学三年级时候听过广播剧,第一部接触的西方名著,对我幼小心灵的那个冲击,太可怕了,那时候以为所有西方名著都是这样。 你很幸运,估计理智来自你爸。现在我也抱着情深不寿的信条,读书95%是 nonfiction。
跟你开玩笑呢:) 我50+,从来没有把年龄当回事儿:)
昆曲牡丹亭太惊艳了。怪不得林妹妹听后能 恸倒在那里...
我家先生的姐姐的孙子都上大学了:)我也早成奶奶/ 姥姥辈了。
现在这个浮躁的碎片化的糟烂的世界上,能静下心来看看书已经很不易了,能读诗写诗的就更凤毛麟角了。MM你写的那个海的女儿的短评,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思想高度,文字水平都令我十分佩服。 救赎这层意思,估计安徒生本人也没想到。
我很喜欢英国的演员。杰瑞米艾恩斯,还有拉尔夫费因斯。现在他们都老了。但是拉尔夫费因斯演过一版呼啸山庄,好像是在92年。我看那版时,就有点理解我妈了。
感情的事真是不可捉摸,有的时候真的像量子纠缠一样,不死不休。
英国人拍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积累再看就好些。小时候看克里斯朵夫,看雾都孤儿,都觉得特别晦涩难懂。比同时期看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悲惨世界都更难以理解的多。
安徒生很多故事里救赎意义都很明显,如果没有这种宗教精神支持着他,他是早就活不下去之人,他的童话其实是写给成年人读的名著。
安徒生童话藏着绝望,格林童话藏着黑暗,大概是觉着儿童年幼读不出来才安全。我小时候都是抗拒的,那时候即使读不懂其中的绝望或黑暗,直觉上就是让我没有安全感而抗拒。
安徒生童话不能一概而论啊:)
爱,悲悯,善良,坚强,牺牲,勇气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是安徒生作品的主旋律。绝望是有,但占的比例不高。我读过16本的安徒生全集,还是有发言权的。
小意达的花儿,老头子总是对的,拇指姑娘,都很温暖啊。
在安徒生童话里,我能感受到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和令人愉悦的美。
其实说到童话,你们怎么看王尔德?他的快乐王子还有夜莺,都是人性光辉的体现,至纯至净,令人震撼。我们现在的人,很难去相信这些美好心灵的存在了,可是看王尔德的童话,就和他一起在淡淡的忧伤里体会飞蛾扑火的执着。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我对王尔德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可能是鸡汤/ 毒舌/ 金句最多的作家了吧? 还有就是他的同性恋身份。
读过他的话剧剧本温少奶奶的扇子,语言很唯美,故事也很精彩。这个剧本很早就本土化了,还被拍成了电影。
他写的童话不多吧,好像只有9篇?只读过巨人的花园,快乐王子和夜莺与玫瑰。
快乐王子,那位生前快乐无忧,死后成为雕像立在城市的上空看尽人民悲苦的王子,舍弃自己华丽的黄金外衣、蓝宝石的眼睛,成为一具丑陋的石头雕像后被市民当废铁乱石处理掉,他那一颗在烈火中破碎的心让我无比心碎。快乐王子从黄金面颊滑落的眼泪不光打动了燕子的心,也同样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泪流满面...
就像他自己对儿子说的: 最美的总是忧伤的,他的童话也是能让人忧伤地哭得泣不成声的。 夜莺用生命孕育,用鲜血浇灌的红玫瑰被学生毫不留情地扔进阴沟,被马车无情地碾碎...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被毁灭被践踏,这是人间最大最深的悲剧......当然了,夜莺,玫瑰 ,橡树,学生,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最适合儿童读的童话故事,对我来说,有且只有法国作家的那部小王子。
一些温暖的安徒生童话也是因为宗教救赎,笔触依然沉重,比如拇指姑娘,中间的艰苦,和其用爱与善良应对生命过程还是让人心疼。最终的结局寓意也是去了天堂之地,那个国王是从三段大理石柱中的花里长出的天使,三段大理石柱暗喻三位一体的耶稣。拇指姑娘生出翅膀也暗喻成为天使。
这样看回来,他故事原意中拇指姑娘的爱与善来源的力量仍然是宗教,对有同样宗教信仰的人,这个被打动的力量很强大,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读出生活过程艰辛是真实的共鸣,而结局的美好与过程没有逻辑关系的虚幻感,拇指姑娘去了天堂的幸福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本质上区别不大,仍然沉重。
哈哈😄写的好!
我其实很喜欢他的那些毒舌。比如这句:
“我喜欢有未来的男人和有过去的女人。”
深得我心。
王尔德也是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你看的人,他是唯美主义的典范,但他安于悲剧的美,他那里没有挣扎。
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少年时的一个遗憾。我家的那本插画可美了。和海的女儿一起占据了我少年时期对童话的前几名。
有时候经常琢磨为啥都是这些特别悲伤的童话最占据人心。就连那个老头子说的话总是对的,其实最后老头子几乎是空手而归了。
我读安徒生童话的时候年龄还小,对宗教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天真地以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死,是真的去了一个美好的地方,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
印象最深的真正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和痛苦的是另两篇不是童话的课文,一篇是小音乐家扬科,另一篇是万卡,也有翻译成凡卡的。被活活打死的小扬科,爷爷永远收不到他的信的凡卡,是让我第一次感到绝望的。
我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却安宁的多,因为他的笔触唯美而没有挣扎,让人觉得世界就是应该是这样的,悲剧只是普通人的主观愚蠢的偏执,世界上只有美是真实的。
天真和单纯居然在童年时,保护了我:)
落花人独立 微雨双燕飞
整篇春江花月夜都很恢弘大气地寂寞,不愧是闻一多先生盛赞的孤篇压倒全唐。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既是在礼赞自然,同时也在礼赞生命, 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是其他诗人望尘莫及的。作者的超越之处在于他的宇宙观,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作为整体,生命力是无限的。 纵然诗歌的最后几句有些伤感,也是轻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