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世界上的不快乐(不包括正常的暂时情绪波动),有两种。 一种是 the hopeless ,或者如版上某位 id 说过:你不是不快乐,而是你的人生很惨(相对于你的期望值和能力而言)。 另一种不是自己 the hopeless ,而是 emotional connected to the hopeless 。 而对于第一种,诚恳的说,没得治的就别浪费药了。 对于第二种,诚恳的说,你不需要药,你只要看看你的内心,比如看看 the starry night sky ,你就会 emotional recharged 。 或者说,现实就这么简单:一种没得治,另一种不需要治。
我承认,我属猪
看网上人吵架,吵来吵去,浪费了他们时间和精力,就觉得自己过得挺充实的,心情就挺开心的。哈哈
对我来说就是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发现什么最能让自己开心,让别人开心的事不一定能让自己很开心。这样思考后没了比较心,反而更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比如别人有大豪宅很开心,我就发现大豪宅对我并不重要。我更在意体验,去不同的地方旅游我就很开心。再说交友,我就不喜欢呼朋唤友天天party,觉得闹腾,以前认为自己不爱social,现在发现人和人的链接对我其实非常重要,让我很开心,但是我需要的事深度链接,真的能做思想交流或有共鸣的聊天。发现这个以后,知道自己的快乐阈值其实挺高的。虽对物质不是太在意,但是真正的新鲜体验旅游其实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俗一点说就是得有钱才能旅游吧。对关系的期望和要求也挺高,所以难度也比较大,毕竟精神层面共鸣的可遇不可求。相反,很多简单的人快乐就容易很多,随便干什么吃什么玩什么或就吃喝睡就很开心。羡慕这样的人。想的少也过的简单。人和人的不同,不可强求。
理解
问一下 你所说的链接,是指intellectually connection,还是情感人文方面的connection? 能分享一下,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种connection呢?一般是与常年熟悉的朋友还是偶尔的机会认识的人产生这种链接呢?
读书,能有这种链接感吗?
比如?
我读书的时候每天在路上三个小时,看同样的街景。有时候看到落日透过一片丛林,我会很快乐。
现在,每天早上准备早饭,喝上一杯咖啡加上刚烤好的面包就让我开心。
每天晚上,我想想身边一切的平静,家人身体健康就很满足。
一定要多想现在拥有的,虽然平淡,但是打破了会多么无措,才能从日常生活当中找到快乐。这样心理才能保持健康。
当然,旅游买东西打牌和人说话都能让我开心。
居然和我一样!
在平静的生活中,就很容易感受开心啊。比如下班回家,狗狗摇着尾巴跑过来;比如周末的中午,坐在后院的阳光里晒着太阳打个盹儿;比如养的兰花抽花梗了,预示着开花的日子不远了;比如读了一本好书,看了一部好剧,触景生情,回忆一下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开发了一个新菜品,味道意外地很好。。。。。如此种种,都可以体验内心的快乐和愉悦。
太多了说不完,各种工具(比如拉绳锯,美国就没有,小时候看剧院里做布景的木工就用那种),创意家用产品,自行车上用的各种电子装饰配件,还有能装在口袋里的折叠无线键盘,比如下面这个,总之太多了。
a starry night sky :)
是真的
很多时候觉得 why life is tough, and need deal with such a meaningless . 但如果看一看夜晚的星空,I feel mentally recharged by the nature
一种是 the hopeless ,或者如版上某位 id 说过:你不是不快乐,而是你的人生很惨(相对于你的期望值和能力而言)。
另一种不是自己 the hopeless ,而是 emotional connected to the hopeless 。
而对于第一种,诚恳的说,没得治的就别浪费药了。
对于第二种,诚恳的说,你不需要药,你只要看看你的内心,比如看看 the starry night sky ,你就会 emotional recharged 。
或者说,现实就这么简单:一种没得治,另一种不需要治。
问题就在于“训练”两字。
通过“训练”让自己快乐,从真正快乐的旁观者的角度看,其本身还是失败的,还是不快乐的。
因为快乐本身,并不是结果,而是内推,或者说,原因。大脑高层的多巴胺通路。
也就是说,快乐的人,在不快乐的人旁边,最终还是会 “没事偷着乐”。
也就是说,因为焦虑人格引起的不快乐,不管如何努力,不管哪种药物,都不会有的治。
因为努力快乐的 “努力” 本身,就是一种焦虑,不快乐的根源。越努力,越不快乐,更多是欺骗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
因为童年回不去,大脑可塑性的基本定律(假设不是基因引起)。
如果需要训练的快乐 那压根不是快乐 自欺欺人而已
呵呵,一定要这么咬文嚼字吗。或者说“培养习惯”。如果你定义为“自然分泌激素”,那除了膝跳反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没有其它的事情了。
人的大部分习惯和行为都可以靠培养而获得,包括母爱和责任,包括“管住嘴迈开腿”,甚至包括唾液反射,都可以靠训练和培养习惯,形成模式。
感受快乐也一样。当你养成了“关注小事”,发自内心地对小事快乐后,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习惯。人的很多行为和想法,都可以靠培养习惯,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是的,快乐不是源于“努力‘,而是源于 "逃离“。
或者说,心理学动机里,最基本的 "fight vs flight" 里的 flight。如果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那么,逃离不快乐的人或事,会最终获得快乐。
而这种 “逃离不快乐”,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 “逃离”,因为这不是 negative reinforcement,反而是 positive reinforcement,因为“逃离不快乐”。
或者葛优的电影名字 “没事偷着乐”。
实际上,对于每一个还存在试图 “逃离不快乐” 的,不管是青春期娃还是成人,最终都可能会是一个快乐的人,特别是青春期小孩的成长阶段。
而对于一个试图 ‘努力快乐“ 的人,如果又是焦虑人格的成人。诚恳的说,没的治。
不是咬文嚼字,而是 "languagne shapes thinking“。
而在这里,是 fight vs flight 的差别。
其实另一个角度,焦虑人格往往倾向于忽略 language subtle nuance,因为焦虑人格试图掩盖跟正常人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焦虑人格的日常说话的 language subtlety,跟正常人都不太一样,除了工作场合。
你这是在否定“努力”有用。事实上,“努力”总是会比“不努力”有成效。
有的人天生容易快乐,有的人天生不容易快乐。天生“不容易快乐”的人,通过“努力”,可以改善,变成一个快乐度高的人。“天生容易快乐”的人,如果不注重维护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会流失。
是否快乐和是否会打球,是否会刷完,是否会写作文,是否会骑自行车是一样的,都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只是有的人能轻易打到100分,有的人努力了也只能打到80分,有的人努力了刚刚及格,但是,这都好于不努力永远不能几个,或者天生是100分的人,不好好维护,把100分降到不及格
你这里说的是“有的人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的人只占一小部分。题主问的不是“如何解决,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法快乐”。而是“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人快乐”。我说的是快乐的方法,对于绝大部分人有用。
另外你说的那些训练,其范畴通常是大脑低层功能。
而快乐,类似于大脑的 executive function,大脑的高层功能,在大脑的 prefrontal cortex,无法通过巴普洛夫的方式训练。
问题是在于大脑的高层功能,比如大脑的 executive function,认知科学对于小学四年级娃的认知变化的研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基于简单反射的 “努力”,对于大脑 executive function 的培养,会有用。
我前面说了,从严肃认知科学的角度,就好比 visual cortex 的低层功能比如认字,和大脑 prefrontal cortex 的高层功能比如 executive function,是不一样的。
当然,心理学不算认知科学。不能拿心理学做严肃讨论的根据。
比如从前会因为买了漂亮衣服,再拍个美照,开心很久。吃了好吃的食物,特别开心 现在不会,因为身材没有那么紧致,衣服和照片的好看就打折了。吃得也不像从前多,享受美食也打折了。
现在能真切感受到的淡淡幸福就是,周末睡个小懒觉,累了出去后院摸摸我的小兔兔,周末早上做个运动,看孩子们和老公都开心健康的样子。。。
“现在能真切感受到的淡淡幸福就是,周末睡个小懒觉,累了出去后院摸摸我的小兔兔,周末早上做个运动,看孩子们和老公都开心健康的样子。。。”
是,这的确是我想表达的。幸福快乐是一种选择,我选择告诉我自己“睡个懒觉,摸摸兔兔”是高兴的快乐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惊心动魄的大事
周末也是这样,和老公拥抱沙发上看电视,孩子们在房间里做功课,一起吃火锅,小温馨。 和闺蜜畅聊。 出门散步,呼吸清新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