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大利亚墨尔本三年的感受

r
reader
Mark
t
texaslife
这个楼从楼主到各层都跟别的楼不一样,平和,理智。让人错觉是不是还在华人🤪
p
palapara
看后觉得跟加拿大也挺像的,但是加拿大比澳洲气候差多了。
果酱罐子
谢谢分享,工作机会太少,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t
tracys0801
看得出来,楼主很喜欢澳洲。那真是太好了!能住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b
brookhollow
谢谢分享!
y
yiyahami
谢谢楼主分享,的确一股清流!
a
abunny
mark
m
megatx
一篇很棒的文章,谢谢楼主的分享. 学了很多东西。
河边垂钓
谢谢分享,楼主继续。我去澳洲的朋友们都很喜欢澳洲,特别享受生活,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
l
lollidolli
超赞!LZ文笔流畅,娓娓道来。看完你的描述,让我对澳洲的理解更立体了。希望我们以后能去澳洲看看。谢谢你的分享!
x
xdsqc
确实还挺开拓视野的一篇,楼主写的很认真用心,必需点个赞。
看到回帖里面有些非常自大的,觉得美国不是井底之蛙澳洲才是。自大,封闭,会让人慢慢成为井底之蛙的。现在这个世界,有点世界公民的眼界,各国都可以看一看,走一走,真的挺开拓人的思想和眼界的。世界确实不只是中美两国。
x
xdsqc
看后觉得跟加拿大也挺像的,但是加拿大比澳洲气候差多了。
palapara 发表于 2023-01-18 10:49

加拿大给我的感觉也是人让人觉得挺舒服的。平和,没有戾气。听说我们从美国来(美国那阵子好多枪击案)都非常善意的表示在我们加拿大这里很安全的,你们可以放心不会有枪击案。 但是气候有点太冷啦。尤其老了以后,会更加不舒服吧。
m
mindstorm
新人发贴,轻拍。
最近看到板上很多姐妹关注移民澳大利亚的情况,我们刚好在2019年年底从生活了十年的美国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迄今为止已经在墨尔本待了三年的时间了。经历了世界上最长的封城时间,因此在澳洲去的地方也不多,但是也深度经历了办身份,买房,找工作,孩子读书等一系列的事情,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对于登录澳洲的新移民生活大概有一点点发言权。
我们夫妇是08年到美国读书的,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度过了读研究生,找工作,办绿卡,去教会,生娃养娃等一系列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也结识了很多至交。我们都不是视野特别开阔的人,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但凡有一条路就能一条路走到黑的那种人,所以我们的世界地图上只有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的。原以为可以在美国待一辈子,看着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子,但是命运的安排阴错阳差,先生毕业的时候所处的行业在美国的就业形势已经不太好了,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就全世界投简历,香港新加坡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投了简历,最后居然拿到了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就来到了墨尔本。
来之前对澳大利亚一无所知,所有对澳大利亚的认识都是美国的朋友们听说我们要去澳大利亚而告诉我们的,包括澳大利亚有臭名卓著的白澳政策,所以排华严重。澳大利亚蜘蛛蛇等野生动物很多,所以特别危险。但是我们也没办法,offer都接了,也没有更好的机会和选择,考虑到孩子将来的教育和成长,总比回中国好一点点,只能硬着头皮来了。接了offer之后,突然感觉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了,学术界很多华人教授都被迫回国或者被调查,我的一个要好的师兄还调侃我们识时务,“是不是战略大转移啊”?我苦笑着说,就算是转移,也不是我们的战略,是神的带领,因为这个转移真的是超过我们的预期之外。以前一个教会的姐妹为我们祷告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说“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搬到澳洲这件事情,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真是真实不虚。不是说搬到澳洲比在美国好,而是突然发现人生还可以失控到这种程度。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心态就不再象年轻的时候目的性这么强了,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果然,来了之后迅速经历了澳洲山火,COVID,封城,俄乌战争等一系列让人目瞪口呆的历史事件。现在就更加是躺平的心态了,物来顺应吧。
我想,想要了解澳洲的话,可以从它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了解。地理环境上讲,澳洲人少,大家都贴着海岸线住,那还住不满,中部地区荒无人烟。加上整个大陆距离赤道比较近,最冷的地方也不怎么下雪。可以想象一下,要是美国人口变成十分之一,大家都贴着西海岸住,有的城市热一些,有的城市冷一些,有的城市华人多一些,有的城市华人少一些,但都是有山有海,海水蔚蓝,山林青翠那种感觉就是了。即使再大的城市,CBD再高楼林立,开车四十多分钟基本上就进入优赛美地哪种荒郊野外的林子里了。所以比起美国的很多小镇来说,澳洲的各个城市更接近大自然一些,露营冲浪潜海户外的活动也更丰富一些。澳洲有很大比例的环保主义者,不买带塑料袋的包装的小零食,吃素食,彼此交换东西,甚至不用干衣机,太阳下晒衣服,冬天烧木材,开小排量的车等避免过度消费等勤俭节约的行为比较受尊崇。有很多澳洲人不喜欢COSTCO,觉得太浪费了,而且小包装的东西太多,不环保。比起美国人来说,澳洲高收入的人还是少,但是低收入的人也不多,大家收入比较平均,加上几大城市房价比较高,限制了大家的消费。如果说美国大部分家庭是大家富户,中国大部分家庭是低收入家庭,澳洲给我的感觉就是小康之家,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那种家庭最多。当然,同是五眼联盟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小兄弟,澳洲的城市架构,购物中心什么的和美国基本上也都是一样的,加上家家户户都是独门别墅,开车在墨尔本的街头,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自己还在美国的某个城市生活。中心CBD加周围十几个卫星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的主体部分。分为很多county(澳洲叫council),每个council都有自己的办公机构,福利机构,图书馆,小型博物馆,社区健身中心。美国有safeway,kingsooper,澳洲对标的是woolworth和coles。美国有homedepot,澳洲对标的是bunnings。几乎美国有的超市类型澳洲也都有,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美国各个小镇都有farmers market,澳洲也都有。每年各个council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fair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免费绘脸充气城堡等活动搞得小朋友们都很happy。让人最难适应的是澳洲的车都是右舵的车,车辆靠都左行驶。左转弯是小拐弯,右转弯是大拐弯。刚来的时候一个恍惚就开到了右道去了,开了几秒钟才意识到自己在对方车道行驶。还有美国红灯的时候也可以小转弯,只要观察到没有直行车辆就可以。澳洲红灯的时候不可以小转弯,即使没有直行的车辆,也必须等到绿灯以后才能转弯,所以来澳洲旅游自驾行一定要小心。
澳洲的白人和美国的白人性格是不一样的。美国白人的主流是早期的清教徒,不满教宗不准教徒读圣经的愚民政策,坚持要自己亲自读圣经,亲自理解和诠释神的道,所以主动逃离了自己的母国,建立了一个自由的国度,最后还和自己的母国打起来了,可见早期的美国白人是很有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的一个群体,为了自己的信仰进行斗争的一群人。这些人虽然不是贵族,也可以被称作知识精英阶层了,和现在的美国不断吸收知识精英新移民是一脉相承的。精英阶层聪明,勤奋,各种的有思路有能力,可以参见以前我们读书时候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一定也是比较傲骄,至少在心理上是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所以才会各种的自推,以保持自己的精英本色。而且这些人,因为自视甚高,其实是挺讨厌别人管着他们的,他们觉得自己能管理好自己,不希望政府过多的指挥,所以他们喜欢小政府,反对强权政府。这些特点在美国的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所体现。而这种政府给个人的极度的信任和极小的束缚确实也迸发出了个人的极大的创造力,所以美国各个方面都充满着活力,而且几乎所有创新都是由个人或者小团体推动的。
澳洲白人的祖先则是在自己的母国不是特别精明能干,做事又有点冲动,生活也比较艰辛,被迫偷了一只鸡,或是多看了几眼路上的小妹妹的单身汉,被当时严苛的英国法律给制裁发配过去的。他们懵懵懂懂的不情愿的被扔到这片土地上,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啊,所以也就混混沌沌的生活下去,其实是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和政治诉求的,自己的母国维多利亚老妈妈多看自己一眼就乐得颠颠的,这就是澳洲躺平的基因起源吧。这种人更像是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班上会有一些留在本地的性格很好,成绩很差,与世无争的同学,胖胖的,傻乐呵型的。不过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可能上天会给他们一些小幸运,反而日子过的挺乐呵的。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即使是在白人圈子里,澳洲也是有名的The Lucky Country。具体怎么Lucky法,那就见仁见智了。因为这样的人口构成,澳洲整体来说比较照顾那些体力工作者,盖房子搬砖的,砍树修花园的,清洁打扫的,水电暖气工, 路上举牌子的,挣的钱比刚毕业的白领还多,客观上让澳洲人不是特别重视上大学这件事情。再加上澳洲科技和制造产业吸收人口不多,很多人都给政府工作,平时打打杂什么的也能混下去,澳洲人口的移动也没有美国这么频繁,即使是大城市,很多人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三代人。如果说在移民国家里面,美国像北上广,澳洲就像三四线的小省会城市,人情关系还是挺浓厚的,找工作也挺看重人情的。我们刚来的时候以为澳洲跟美国应该是差不多的,其实是很无知的。
后来澳洲发现了金矿,全世界找不到工作机会又想发财的男人们就都来了,美国人中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都来了,他们聚族而居,为淘金抢地盘。淘金本质上是一种赌博的行为,投机性比较大,这些人大大的改变了澳洲人口的构成和澳洲人的性格特点。一个小池塘突然进来了一群小丑鱼,和一片大海进来了一群小丑鱼,那种对人文环境改变的力量是不一样的。现在美国基础人口有三个亿,每年进来五十万的中国移民不算什么。现在澳洲只有三千万,进来五十万的中国移民,对人文的环境的影响改变可大多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又聪明能干的特性在傻乐呵的澳洲白人里面显得特别突兀。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严重,淘到金子,发了财就跑回老家了,富贵还乡嘛。可是澳洲人的认知就是金子从这个地方淘出来的就应该用来建设这个地方,你们人既然来了就要好好稳定下来盖房子帮助这个地方建设。后来就产生了矛盾,结果中国人就被赶到一些犄角旮旯里,到欧洲人认为找到金子机会比较渺茫的地方去聚居了。不承想,中国人实在太勤劳能干了,在那个地方细细搜刮的金子反而比欧洲人还多。然后一群来自美国的白人就袭击抢夺了这群特别会淘金的中国人(跟现在是不是很像,人性都是跨越历史的)。诡异的是,中国人虽然是受害者,但是澳州政府为了平息类似的争端,制定了限制中国人入境的臭名卓著的白澳政策。当然,当代的澳洲政府也在反思道歉,并在他们的博物馆里记录下来了这一不公平的事件,作为对后人的警示。我是在参观一个金矿的时候听到的这个段子,解说员还问我们,“你们觉得找到金子以后是迅速离开好呢?还是就留在当地建设当地好呢?”老实说这样的问询对我也是一种冲击。到底是哪里有赚钱机会就去哪里呢,还是哪里有情感链接就留在哪里呢?我从小到大很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认知,再讲一个有趣的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有白人朋友问我,“你学成以后打算回中国吗?” 或者问我,“你什么时候回中国呢?”我这人比较木讷,典型的理工思维,也听不出来他们的话外音,就想他们是对我比较好奇,了解一下我对未来的打算,所以我会随口答道,看情况吧,我也不确定将来会怎么样。来到了澳洲,跟本地老头老太太聊天,他们则会问,“你们会留下来吗?” 布里斯班申奥成功以后,又有老太太问,”你的孩子如果参加奥运会的话,会为澳洲比赛吗?” 真的是非常认真的问我,那种语气是什么样的一种语气呢,类似于我是一个冰球运动员,本来想加入一个强队,结果被拒了,然后一个弱队的运动员过来,小心翼翼的问我,“你愿意加入我们吗?”当然,那也是一种仿佛深入我灵魂的考问。这件事情是在谷爱凌夺冠之前很久,所以我深信和谷没有半毛钱关系。这种对话里有一种微妙的人心的考量。让我有点怀疑美国的朋友是不是潜意识里觉得我还是应该回到中国呢?可能美国人多,很多人觉得让我们呆在那里学知识就已经是一种恩惠了,建设美国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澳洲人少,基本上过去的都是奔着移民去的,开拓荒地筚路蓝缕,需要很多的劳动力,所以大家都心理上希望能拉更多的人入伙吧。
为什么我会觉得澳洲人是希望我留下来而不是在赶我走呢?我想再佐证一个证据,就是两个国家国歌的对比。一个国家的国歌其实是一个国家集体潜意识的体现。即使不是集体潜意识,一个群体的人在各种场合唱了这么多年,我想也会或多或少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吧。我们知道美国和澳洲学校其实也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小学小朋友们每天早上会 Pledge of Allegiance to the Flag, 把手放在胸前,念叨这样一句,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这里面体现的是敬神爱人,正直和公义,和美国群众的整体性格特点很像。澳洲小朋友则是每周一开个例会,类似我们的升旗仪式,大家以唱国歌起,以校长训话终。所以我家小朋友迅速学会了澳洲国歌,天天在家哼唱,我也听了一耳朵,然后突然发现还有这样的国歌,一下子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里面。国歌很长,有兴趣的姐妹可以自行搜索。我所感动的是其中的一句: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We’ve boundless plains to share; 这里面就不再冷冰冰的,而是有一种愿意与你分享的温情在了。然后我又迅速找出来美国国歌,看到的是一副为了自己的正直公义的国度的梦想英勇斗争的斗士的形象。从这以后我开始对各个国家的国歌感兴趣,陆续的听了一些,感觉最澄澈的是新西兰的国歌,一副仙风道骨人间天堂的味道。最符合咱们中华民族政治理想的是中华民国的国歌,听起来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很多国歌确实和这个国家人民的性格很像,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听一听,感受一下。后面有朋友分享了一首歌曲,关于澳大利亚的,非常感谢,但是并不是澳大利亚国歌。现在把澳洲国歌的链接附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欣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8eKxI-zeU。
扯远了,把话题拉回来。之前讲的是澳洲过去的移民,讲讲现在澳洲的新移民吧。我们到了澳洲第三个月PR就办下来了,所有身边的朋友都很诧异怎么这么快,我们也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当时澳洲刚出台了一个新的移民类别,叫澳洲全球人才计划,简称GTI。这个移民类别有点对标美国的EB1类型的意思,数量充足,申请的人很少。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以前的人才是不屑去澳洲的,都跑美国了。但是现在美国不是在往外踢人嘛,澳洲看到自己机会来了,就暗戳戳的往家里拉人。申请方式也比EB1容易的多,填个申请表,推荐信只要一封就够了。因为知道的人少,据说现在主要的申请人是伊朗人,估计接下来中国美国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人士可能也会迅速填补过来。要是你是高学历,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真对移民澳洲有兴趣的话不妨了解一下这个签证类型。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拉来了人才没地方安置,毕竟大学坑位有限,澳大利亚创业的人少,高科技企业少,制造业不发达,专业人才虽然能迅速解决身份问题,但是学有所长却不能学有所用,也确实是一件憾事,所以专业人才最好还是有了工作意向再过来。或者过来之后,就打定主意用自己的所学创业。反正政府福利高,创业失败妻子儿女的基本生活也有政府兜底。传统的澳洲高校和传统的中国高校很像,国家事业单位,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很多大学教授进去以后就混日子。然后中国高校开始引入美国海归,高薪养狼,给本土高校很多的刺激和推动。澳洲高校引入海归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晚,也就这两年才开始的,也很认可美国的博士学位,觉得比本土培养的强,给的工资也比自己本土的教授高一大截,对标美国高校工资水平,美其名曰market load,但是相应的对这些教授的要求高也是真的。毕竟澳洲坑位有限,要想填坑也要趁早,这一点可以参照中国高校的情况。
到了墨尔本以后,接触到的中国人的圈子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华人圈子比较纯粹,基本都是读书出来留下工作的,中上产白领居多。也有亲属移民和餐馆黑工,但感觉都是小众。澳洲这边的华人同胞做什么的都有。清洁一下地毯,来的是同胞。做一下院子,来的是同胞。打扫一下地暖管道,来的也是同胞,还都挺健谈。感觉传统上在美国是墨西哥人干的活,在澳洲被中国同胞们,或者说新移民占据了。去医院看病或者去牙科诊所洗牙,医院里至少有一个两个会讲普通话的医生,或者声称会讲普通话的香港台湾同胞。高校里华人教授的比例也高达一半左右。甚至滑雪场都会至少有一个会讲中文的工作人员。澳洲的经济与中国深度绑定,教育行业,服务行业,矿业,农业和畜牧业,都仰赖中国,即使心里再不情愿,也要做出一副我们愿意服务中国人的样子。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原因。其实中国人在澳洲工作也都是好样的,人踏实肯干要价也低,拜长时间刷题所赐,做事情认真又仔细,在本地人心目中也是有口皆碑的。我也曾经请过某国家的人洗地毯,满嘴谎言,临时坐地起价,感受并不好,感觉上还是同胞更好一些。不过请这些蓝领为你家工作可是要尊敬他们的,因为澳洲福利高,人工贵,他们都是一副我也不差工作,干不干都无所谓,别想把我当奴隶使的态度。
讲讲为什么这边的华人工作这么多元化。美国二战时期进入的新移民最多,那时候建设美国需要很多劳动力,美国经济也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所以一船一船的什么背景的人都应收尽收,就是现在跟我们同龄的美国人的爷爷那辈,他们的工作是比较多元化的,也吃了美国经济扩张的福利,所以现在美国人也算是集体富三代了。目前美国虽然挡不住的非移仍然汹涌进入,我的理解,他们国家层面的认知其实已经决定不需要这么多人了。除非这个人特别优秀,能过来读书很厉害的,他们就挑挑拣拣留下来。但是澳洲却是在1980年以后才逐渐放开移民的,他们的基本国策还是引入新移民来养老移民,而到澳洲读书的人数量不多,远远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新移民的数量,所以别的国家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他们也应收尽收。特别是过去的二十年,国内只要有大学文凭的,申请技术移民基本上都能够获邀,所以移民门槛是相对于现在的美国而言比较低的。还有一些人没有学历和技术,但是可以过来做小生意创业,给澳洲经济带来就业和活力,澳洲也欢欢喜喜的接受。只不过这些人来了是要保证在这里三年期间营业额达到多少多少的,在我看来就是给澳洲做三年的奴隶,好养活吃福利的一群人,所以新移民一定要比在美国更辛苦更努力的赚钱才能有资格留下来吃福利。专业人士们欢欢喜喜的来了,突然发现没有合适的专业工作,渡过了一段时间的蹉跎和茫然阶段,突然发现做做中介,儿童看护,清洁工作,管道工什么的也还可以,虽然身体累一点,但收入和做白领差不多,可是不费脑子,下班就可以躺平,压力也不大,连以前坐办公室时落下的颈椎腰椎病都治好了,所以就各个行当开始到处开花了。其实其他各个民族到了这边也是这样的。传统上印度人做IT的比较多,也有很多做医生的印度人,但是这边我也见过开Uber的,开叉车的,做幼教的印度人,数量还不少。
据说这些年移民一直不断收紧,要求也高了很多,很多人很难凭借技术移民过来了。但是又有消息说今年又放开了,名额比往年还要多一些,因为疫情缺人的缘故。澳洲政府就是这样,放放收收,随时根据当下的形势进行调整和管控,与美国粗放的政府管理风格不同,澳洲政府有点小家子气,管的挺宽的,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感觉到政府的力量,做什么事情都得随时跟着政策走。没办法,政府卖矿,收税,是澳洲最大的雇主,财大气粗。所幸的是,感觉澳洲政府还是比较体贴人民的,出台的政策也都比较人性化,想着法的照顾老百姓。比方说最近维多利亚政府出了一个 Data or Digital Program,免费给30岁以上,想要转行的澳洲公民上软件开发相关技能的培训班,还帮助实习找工作。不过澳洲老百姓躺得挺平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感兴趣去学。
打个形象的比喻,种花的人都有经验,在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下,在不加人力干扰的情况下,很多品种的花都会有一两个优势枝条,这根优势枝条可着劲的往上长,三两天就能噌噌噌长很高。由于优势枝条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导致周围所有的枝条基本上都不长了。然后这株植物长得又高又瘦,高高的光秃秃的主干上面挑着一朵大花。有经验的花农会给花打打尖,把那个优势的枝条砍掉一部分,限制它的生长,结果周围的旁支就会慢慢长起来,变成一个小灌木的样子,植物会变得更加圆润,开的花也会更多。美国之前有些优势产业野蛮生长的状态,就像是那根优势枝条,导致很多其它的枝条过的挺不爽的,现在美国联邦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掐尖了,希望这花不要反应过度。澳洲政府一直有意识的掐尖,所以虽然发展的缓慢,但各行各业都比较匀称,但现在也有心扶植优势产业,就是有点扶不太起来。
传统上澳洲也是亚太地区人民的移民首选地。正如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国家的人热衷于移民美国一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柬埔寨越南韩国日本人民都热衷移民澳大利亚,我想主要是一种地缘优势吧。还有一些中东国家的人也喜欢这里,据说是喜欢这边的天气。所以澳大利亚的多元化是真真切切的多元化,不是喊喊口号的。美国这样的城市可能也就热门的几个,澳大利亚则是所有大城市都这样。我们在美国生活在中部白人区,周围接触的外国人基本上就是华人印度人,而且人数小众,所以心理上是倾向于认可和亲近美国白人的价值观的。到了澳大利亚发现什么国家的人都有,什么价值观都有,什么信仰都有,还有土著力量的崛起,所以政府治理的原则就有点象新加坡了,和而不同。特别是政治家们,是不太轻易敢打种族牌针对华人的,因为华人住的都很集中,很多选区都是得华人票者得天下,在有限的选区里,华人是最摇摆的选区啊。当时中美斗得最厉害的时候,莫里森在国际舞台上狂吠,我们在澳洲的同胞朋友也都愁眉苦脸的,生怕被针对了。但是看到华人人口这么众多,心想就算发展成本土武斗大概华人也能有几分的胜算啊。后来莫里森迅速被选下台,在澳洲国内也各种的被人bs,这也说明了澳洲本土的人民其实心里也跟明镜似的,知道打种族牌不得民心。华人们喜欢扎堆,悉尼墨尔本有些区的学校,华人孩子的比例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甚至有刚入学的小朋友在课间互相说中文的现象。因为他们在家主要讲中文,刚上学也不知道在学校是要讲英文的。少有的几个黄头发白皮肤的小朋友,在里面反而郁郁寡欢,有的慢慢就转学了。就像美国很多学校开展的第二外语是西班牙语一样,这边很多学校开展的第二外语是中文,因为太有用了啊。中国小朋友在第二外语课上有碾压性的优势,这对一些母语不是中文的小朋友也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有在加州生活过,不过我想这种感觉应该有美国加州的感觉,甚至产生了一种逆向歧视。我想这样也很不好,不利于各种族之间的团结,所以澳洲的学校极其强调diversity和inclusion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环境因素,在这边长大的华人男生相对而言会比较有民族自信,长大以后从政的也慢慢多起来了。
再讲讲教育吧,这也是我们华人最关心的一部分。先讲大学,再讲中学和小学。Again,我的经历极其有限,孩子们也还在小学阶段,有些理解难免管窥蠡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跟中国一样,澳洲最好的高校都是公办的,收费低廉,一年七八千,所以上大学没有经济压力。澳洲本土的孩子确实也有不少精英,一部分就去美国更好的学校读书了,一部分考上八大名牌大学,做了医生律师和会计工程师等工作。澳洲大学的录取到现在还都是看高考成绩,又不搞AA,所以华人考二代会比较沾光,居说大部分工程系本科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黑头发的孩子。澳州白人中的有识之士其实对此是有点忧虑的,但却无力扭转现状,毕竟家族智商在那里摆着,又不敢公然搞AA。澳洲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基本上是被中国留学生垄断的,就是大家所谓的那些申请不到美国学校但是家里有钱胸无大志的快乐的学渣们,一个班里就没几个不说中国话的,所以澳洲高校里对中国教授们也比较宽容一些。有志向的年轻人当然最后还是会流向美国,毕竟学尖端知识的年轻人在澳洲没什么像样的高科技的就业机会,也没有ipo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胸无大志的渣们毕业以后大概率会留下来,然后做点小业主,留学中介,贷款经理人等工作,然后带着孩子和狗在澳洲继续各种的浪。
澳洲大部分本土家庭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还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父母们处于无欲无求让孩子自由生长的阶段,最多花点钱让孩子们上个私校什么的。澳洲中小学校是一年四个学期的制度,基本上上三个月就放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假,孩子假期里一浪就把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家长们也不太在乎,有的还请了年假陪着孩子们一起浪。特别忙的双职工也是把娃放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殊不知孩子们在外婆的澎湖湾里玩的更疯。在无论中美,鸡娃内卷的浪潮各种各样汹涌的年代,澳洲似乎是少有的避风的港湾。当然澳洲的财富分配体系也保障了这种合理性。税很高,福利很好,没有哪个行业特别有钱,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受歧视。毕了业去高职读一个木工电工电焊工宠物美容师,就能迅速出来工作养家了。澳洲的高职(TAFE)办的很好,师资力量也好,政府投入资金很多,监管力度很大,并不是小坏孩的集中营,很多中老年朋友想要转行的也都去读个半年,读出来了还给实习机会,自己的公民读的话一分钱不要,是那些死活读不下去书的孩子学一门手艺的最佳出路。
在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澳洲的高职教育,TAFE。在美国高职教育似乎非常不流行,差不多的孩子至少能去一个州立大学混四年,实在不行还能去社区大学混两年。这就是精英治国的盲区所在了。常青藤出来的知识精英们对那些连两年的大专都读不出来的人的出路可能有认知的盲区,也不太会考虑到政策为他们倾斜,好稳住他们让社会不要动乱。这并不是故意的,我想人都是有认知盲区的,经历决定视野吧。而澳洲由于根植于草根阶层,所以很早就出台了最低工资制度,法定假日制度。在澳洲法定假日不休息是违法的,他们的理念是如果你不好好休息累病了,治病的时候花的是全民医保,最后还是社会买单。当然,政策是一回事,老板们会不会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说澳洲中小学教育系统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我觉得他们比较会重视推体育和mental health wellbeing。因为对一个脑子有点轴,做事情比较冲动,身体又比较强壮的人来说,这两样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所以政府会投很多钱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小朋友们学习某类体育的入门课程上面。澳洲的小学就已经开始校级之间进行体育联赛了,这种小学到中学几乎全覆盖式的体育比赛,让几乎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参加一项或几项的体育团体项目。平时中小学学校里搞得花样也很多,即使是公立的小学校,游泳课啊,自行车课啊,校外露营啊(包括滑雪和冲浪),学生画展啊,校际体育比赛呀,incursion,excursion啊都搞得如火如荼。当然,很多活动父母是要交钱的,但是有政府补贴,所以不贵,低收入家庭交的就更少了。前一段时间疫情维多利亚封城不是全世界最长嘛,然后州政府就大撒币让中小学生们暑假期间都有机会免费上一个野外的夏令营camp,说是到大自然里去能够有效的缓解封城带来的青少年的精神问题。和美国的学校比起来,澳洲有点偏保守一些,也更多的遵循英国的很多旧制。比方说还有单一性别学校,学校的制服也很讲究。澳洲也不反对信仰进入学校,几乎所有的私校,特别是有名的私校都有教会背景,而且并不讳言他们的信仰。很多学校里都有Pastoral Care,特别照料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很多中学会开设宗教研究课程,一个类似于哲学的介绍各类宗教的启蒙课程,让大家自由分辨各种信仰。各个学校还特别推广mindfulness,每天上课老师们都会安排mindfulness的时间,比如上课前听着放松的音乐涂色啊,每天睡觉前思考一下今天有什么要感恩的事情,有什么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等等。当工作压力没有这么大的时候,澳洲人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体验一些灵性上的东西,或者是进行多元艺术的体验,这在学校里体现的特别明显。
当然,教育这件事情,各个州是独立的。悉尼和墨尔本的情况又不一样,华人区和白人区也不一样,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也不一样,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也不一样,公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也不一样。很多不同的教育风格和教育体验都能在墨尔本这么小的一个城市找到。另类的学校特别多,全看校长的理念是什么。有的学校重视学术;有的学校重视体育;有的学校重视艺术;有的小学是中文沉浸式教学,用中文教数学和科学;有的小学是法语沉浸式教学,用法语上其它科目;有的小学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学校就是一所大的独栋别墅,孩子们像一家人一样相处;有的学校就像一个小村庄,孩子们在深山老林的学校里养鸡养马。过去的二十年,很多学校陆续开展了与中国的学校建立姊妹学校,互相交换学生的活动。还有很多学校开展了去美国NASA夏令营的活动。其实在美国全国范围内也有很多另类的学校和教育体验项目,但是因为是分散到美国各地,我们每个家庭真正能够挑选和见识到的就不多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另类的学校都放到一个城市去,那这种教育的多元化带给人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所以很多时候给孩子选择学校也很头大,要讲这个话题又是很长的篇章,而且见仁见智,只能以后慢慢展开了。整体来讲华人区更卷一些,白人区更放羊一些,精英学校更卷一些,普通学校更放羊一些。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花样,我想主要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全国上上下下确实挺在乎娃的,当政府收税很多,但还是比较体贴的愿意把钱花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上面(别的地方也没处花啊),就是那种小康家庭最看重娃的感觉,反正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如跟着娃一起享受生活的感觉。还有就是感觉可能老师们在这里的收入不算是低收入阶层,工作稳定,又没有升学压力,都挺欢乐的,所以带着孩子们各种玩的赶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因为人少的缘故,澳洲的学校要抢孩子的。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看两点,一个是学校人数,一个是学校考试成绩。学校人数越多拨款越多,学校成绩越差拨款越多(帮助弱势学校提高成绩)。有些学校办着办着学生都走光了,学校甚至被取消了,这是每个校长的梦靥,所以他们都想着办法吸引大小朋友们,别的学校搞什么我们也要搞,学校的孩子们考不过别人,我们就换个赛道搞IB学校。还有就是澳洲是教育输出国,各个中小学,无论是公立和私立学校,都非常欢迎国外的(特别是中国的)学生们过来读小学中学,而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对海外学生入学的限制就很严格。这些海外学生财神爷们给澳洲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澳洲各个中小学校甚至大学的明里暗里的竞争,受益的则是学生。当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也不能指望这边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不过大家都挺欢乐的就是了,真要看重学术水平只能自己私下补习了。因为移民二代多,其实补课培训班也很popular,收费也高昂,仍然挡不住家长们的热情,因为有实际的利益,可以帮助孩子们考私校的奖学金。
相对于澳洲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澳洲的房产价格确实很高,特别是悉尼墨尔本两大城市,有点加州百万小黑屋的感觉。悉尼比墨尔本还要高很多。一百万澳币在悉尼买个apartment,在墨尔本买个小house的感觉吧。所以很多人被逼的往昆士兰和西澳搬,反正总有房价便宜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刚来的时候也诧异于这边人购买房子的热情和房价收入比之高。据说最初澳洲白人们也是不屑于投资房产的,也跟美国白人一样喜欢租房。但是二十年来看到中国印度新移民孜孜不断的投资房产,房价翻着番的往上走,所以迅速被同化,加入了炒房大军。甚至还有年轻一代澳洲白人小伙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一定要老人掏腰包为自己购买婚房。这就是我所说的人口数量优势对比导致的文化影响力差别了。至于怎么买得起这个疑问,其实也很简单,多贷款呗。在美国中部大农村我们买房贷款三四十万就觉得挺心疼了,到了这边贷款八九十多万也虱多不痒了。想想国内的小伙伴们,动辄贷款四五百万,掏光六个钱包,不也挺过来了嘛,人都是很轻易就能被环境改变的动物。有些人说,离开了中国,才更爱中国。我觉得,离开了美国,才更能明白美金是硬通货的道理。美国全世界割韭菜不是白割的。澳洲自己不生产产品,除了本土的农产品之类的,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是进口的,物价构成也比较简单,美金澳币汇率兑换一比一点五,基本上所有商品在美金的基础上乘以一点五就可以了,大概收入还要除以一点五,加上房价也很高。所以在美国中部大农村生活过的我刚来的时候也哀痛了很久,发现自己之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时间长了,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发现有些快乐并不完全是用金钱价值来衡量的,也就慢慢释然了。
说一下蚂蚁蜘蛛和蛇等毒虫吧。这边蜘蛛真的很多,有大的有小的,按照我女儿的说法是很annoying的,但是咬人的有毒的倒是没看到。苍蝇也多,蚊子也很大只。很多家庭都会做pest control来控制蜘蛛。美国有小松鼠和小浣熊,这边有的是一种叫负鼠的小动物(possum),专门吃家里种的水果,政府还不许捕杀。蛇我倒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澳洲所有的植物动物都很大的感觉,但是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的动物植物,就是那种小型侏罗纪公园的感觉。住在camp site里面看着大小的袋鼠在周围蹦来蹦去,树上考拉熊懒懒的伏在那里,鸭嘴兽在池塘里翻腾,红绿色相间的美丽的鹦鹉在帐篷顶上要吃的,这种感觉还是挺美好的。澳洲很多本地人都有一整套的关于森林保护的理论,要是在森林里捡了什么树枝最好留在当地,这样能把养分留在那个地方。树死了也不砍掉,因为中空的洞里可能会有小动物们栖息。种花最好种一些紫色的花朵,因为这样的花比较招蜜蜂,而蜜蜂的存在对生物圈至关重要。小孩子被这样教育长大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环保主义者。如果说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想澳洲应该算是一个地方了。
想要说的还有很多,但是囿于篇幅,以后有缘分的话再慢慢展开吧。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会了解一些澳洲的移民历史,这些信息都是看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和一些书籍得来的。说来有趣,在墨尔本的博物馆里最重要的一个博物馆是老监狱 (Old Gaol),我当时很吃惊,监狱有什么好看的,想想都讨厌,然后迅速意识到澳洲移民们住的第一所房子原来是监狱,这对他们纪念祖先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也勾起了我对澳洲历史的一些认识和了解的欲望。另外我在澳洲也有幸上了政府开设的一些TAFE课程,对澳洲土著的历史也有所学习和了解,以后也可以慢慢分享。说实在话,在美国十年,忙着读书求职生娃养小娃,学的也都是工程专业,放了假就各处玩耍,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了解,当时觉得时间还长着呢,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了解,结果没想到就离开了。有了这个经验教训,我也就开始上心了解澳洲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有时候也会与美国同时期的历史佐以对照,觉得这三年对美国的认知比以前反而更多了呢。说这些话也不是鼓动大家移民澳洲,毕竟美国也是我留下最多美好回忆的地方,至今回忆起来也会泪流满面。这些文字一方面是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让大家知道在遥远的地球的另一端的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着,也借此提醒大家,多跳出自己的认知圈子了解一下本地的风土人情,为的是以后不留遗憾吧。





明心定慧 发表于 2023-01-17 05:04

宏文仔细看看
烟熏三文鱼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这么多信息。
b
bestill7
Thanks!
t
tigerose
写的很好,好长时间没有这么认真看贴了。占个位置等楼主填坑。
j
jeso1
回复 108楼jeso1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形容是很合适的,可以这样认为,澳大利亚大部分的沿海城市,就就是一种山和海的混合体。科罗拉多的山,是雄浑壮阔的山,但是山上的植被主要是松树和柏树,有点光秃秃的,不够青翠。澳洲的山,更多的是低矮的小山,茂密而青翠,山上的植被有热带雨林的风格。乱花各入人眼,各有各的好看。
明心定慧 发表于 2023-01-18 07:00

墨尔本在封闭海湾里,与其说海不如说湖
我去过的,开普敦,温哥华,里约才可以说山海城混合,香港旧金山勉强可算。 悉尼downtown没有山,海湾沿岸有些小丘陵。 墨尔本downtown根本看不到山,起码开出去1小时才有山
没看出墨尔本山像热带雨林,很多snow gum,不高的桉树也是墨绿色。 Pacific Northwest靠海地方倒是有雨林,温带雨林,雨水太多树全部被苔藓包裹起来。
唯一热带感觉是墨尔本有棕榈树。

j
jeso1
看后觉得跟加拿大也挺像的,但是加拿大比澳洲气候差多了。
palapara 发表于 2023-01-18 10:49

看你怎么定义气候 悉尼夏天muggy 天是多伦多几倍, muggy就是dew point超过65度,空气里水分饱和,自动析出在物体上 我能忍受寒冷,但是忍受不了黏糊糊夏天。这种天气出门一天要洗五六次澡 有些人暖和就行,黏糊糊的一样呼呼大睡。
a
aroll
写得很实在
M
Mixian
Mark!
W
WilliamHarrison
s
sunnycsmnew
和LZ同一年同一个岁数去的美国中部大农村,后来又去了中国,现在在加拿大。 看到你的帖子提醒,我要好好的去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了。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真的很像兄弟,LZ写的一切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加拿大,谢谢你!
b
bigsnail
澳洲华人是第二大族裔,受到白人歧视的同时也作为少数族裔代表也受到不少照顾,社会影响力还是不小。美国华人比例太低,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别说白人,老黑,劳模,甚至连印度裔都比不过。
R
Rosaryhouse
澳洲华人是第二大族裔,受到白人歧视的同时也作为少数族裔代表也受到不少照顾,社会影响力还是不小。美国华人比例太低,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别说白人,老黑,劳模,甚至连印度裔都比不过。
bigsnail 发表于 2023-01-18 19:39

大陆第一代移民可以在美国当医生 在澳洲就不行 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可以独当一面的 在澳洲大学华人当教授太少 即使有 也是要依附一个白人principal investigor才行 实际上就是给某个白人教授当助理之类的faculty
b
bigsnail
回复 220楼Rosaryhouse的帖子
你这哪来的二手消息。大陆第一代移民在澳洲当医生的多了去了,和美国差不多,国内有医学学位,在澳洲过几个考试就可以。澳洲东部一个顶级的心血管医学研究所都是用华人来命名的。
澳洲大学华人教授真不少。华人院士都一大把。我以前在澳洲工作的时候,系里10个大教授,大陆来的一代移民就有三个,都是独立的课题组,有一个还是院士,手下博后都有10个,根本没有啥要依附白人的说法。
R
Rosaryhouse
回复 220楼Rosaryhouse的帖子
你这哪来的二手消息。大陆第一代移民在澳洲当医生的多了去了,和美国差不多,国内有医学学位,在澳洲过几个考试就可以。澳洲东部一个顶级的心血管医学研究所都是用华人来命名的。
澳洲大学华人教授真不少。华人院士都一大把。我以前在澳洲工作的时候,系里10个大教授,大陆来的一代移民就有三个,都是独立的课题组,有一个还是院士,手下博后都有10个,根本没有啥要依附白人的说法。

bigsnail 发表于 2023-01-18 20:37

我们小区就有一个从澳大利亚过来的博士后 已经拿了澳大利亚护照 说 澳洲福利好 但是受到的歧视比美国还得大一些 但是美国还是辛苦一些 没有医疗保险 没有长期失业救济
第一代华人 在澳洲必须读一个医疗相关专业的课程 才有可能在澳洲从事医疗行业工作 大陆医学院毕业的到外国能直接考医生license的 全世界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容许 澳洲 ARC 拿grant 的 principal investigator 的名单是可以查的 根本就没有什么华人的单独申请的 不像美国NIH 华人拿funding 基本很多都是真正独立的
R
Rosaryhouse
当然华人如果在美国读了PHD 拿了funding 在美国当faculty 然后再去澳洲 拿到faculty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你说你在美国没有faculty的经历 想去澳洲拿faculty 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希望的
t
tigerpie
大陆第一代移民可以在美国当医生 在澳洲就不行 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可以独当一面的 在澳洲大学华人当教授太少 即使有 也是要依附一个白人principal investigor才行 实际上就是给某个白人教授当助理之类的faculty
Rosaryhouse 发表于 2023-01-18 20:27

澳洲华人区大多数讲中文的GP 都是第一代移民。
t
tigerpie
澳洲是移民国家,最新的调查说,几乎一半家庭的双方父母中,有一个人是第一代移民。因为家庭中,有第一代移民艰苦谋生求安定的经历或故事,澳洲人对外来人口是接纳的心态,说歧视华人的呢,有,但总另外的一群人站出来指出,这样做是不对的。
澳洲本地人,用本地人是指三代以上居住澳洲的那部分人,他们其实很重视教育的,很卷的,送孩子读书很舍得投入的,鸡娃也是很明确的。特别是精英阶层,医生律师这些,裙带关系很明显,孩子相互送到关系户的企业里打工或实习,还是要去美国的。。。。。。


g
gokgs
这么能写, 牛!
C
Chipette
新人发贴,轻拍。
最近看到板上很多姐妹关注移民澳大利亚的情况,我们刚好在2019年年底从生活了十年的美国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迄今为止已经在墨尔本待了三年的时间了。经历了世界上最长的封城时间,因此在澳洲去的地方也不多,但是也深度经历了办身份,买房,找工作,孩子读书等一系列的事情,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对于登录澳洲的新移民生活大概有一点点发言权。
我们夫妇是08年到美国读书的,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度过了读研究生,找工作,办绿卡,去教会,生娃养娃等一系列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也结识了很多至交。我们都不是视野特别开阔的人,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但凡有一条路就能一条路走到黑的那种人,所以我们的世界地图上只有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的。原以为可以在美国待一辈子,看着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子,但是命运的安排阴错阳差,先生毕业的时候所处的行业在美国的就业形势已经不太好了,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就全世界投简历,香港新加坡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投了简历,最后居然拿到了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就来到了墨尔本。
来之前对澳大利亚一无所知,所有对澳大利亚的认识都是美国的朋友们听说我们要去澳大利亚而告诉我们的,包括澳大利亚有臭名卓著的白澳政策,所以排华严重。澳大利亚蜘蛛蛇等野生动物很多,所以特别危险。但是我们也没办法,offer都接了,也没有更好的机会和选择,考虑到孩子将来的教育和成长,总比回中国好一点点,只能硬着头皮来了。接了offer之后,突然感觉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了,学术界很多华人教授都被迫回国或者被调查,我的一个要好的师兄还调侃我们识时务,“是不是战略大转移啊”?我苦笑着说,就算是转移,也不是我们的战略,是神的带领,因为这个转移真的是超过我们的预期之外。以前一个教会的姐妹为我们祷告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说“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搬到澳洲这件事情,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真是真实不虚。不是说搬到澳洲比在美国好,而是突然发现人生还可以失控到这种程度。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心态就不再象年轻的时候目的性这么强了,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果然,来了之后迅速经历了澳洲山火,COVID,封城,俄乌战争等一系列让人目瞪口呆的历史事件。现在就更加是躺平的心态了,物来顺应吧。
我想,想要了解澳洲的话,可以从它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了解。地理环境上讲,澳洲人少,大家都贴着海岸线住,那还住不满,中部地区荒无人烟。加上整个大陆距离赤道比较近,最冷的地方也不怎么下雪。可以想象一下,要是美国人口变成十分之一,大家都贴着西海岸住,有的城市热一些,有的城市冷一些,有的城市华人多一些,有的城市华人少一些,但都是有山有海,海水蔚蓝,山林青翠那种感觉就是了。即使再大的城市,CBD再高楼林立,开车四十多分钟基本上就进入优赛美地哪种荒郊野外的林子里了。所以比起美国的很多小镇来说,澳洲的各个城市更接近大自然一些,露营冲浪潜海户外的活动也更丰富一些。澳洲有很大比例的环保主义者,不买带塑料袋的包装的小零食,吃素食,彼此交换东西,甚至不用干衣机,太阳下晒衣服,冬天烧木材,开小排量的车等避免过度消费等勤俭节约的行为比较受尊崇。有很多澳洲人不喜欢COSTCO,觉得太浪费了,而且小包装的东西太多,不环保。比起美国人来说,澳洲高收入的人还是少,但是低收入的人也不多,大家收入比较平均,加上几大城市房价比较高,限制了大家的消费。如果说美国大部分家庭是大家富户,中国大部分家庭是低收入家庭,澳洲给我的感觉就是小康之家,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那种家庭最多。当然,同是五眼联盟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小兄弟,澳洲的城市架构,购物中心什么的和美国基本上也都是一样的,加上家家户户都是独门别墅,开车在墨尔本的街头,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自己还在美国的某个城市生活。中心CBD加周围十几个卫星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的主体部分。分为很多county(澳洲叫council),每个council都有自己的办公机构,福利机构,图书馆,小型博物馆,社区健身中心。美国有safeway,kingsooper,澳洲对标的是woolworth和coles。美国有homedepot,澳洲对标的是bunnings。几乎美国有的超市类型澳洲也都有,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美国各个小镇都有farmers market,澳洲也都有。每年各个council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fair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免费绘脸充气城堡等活动搞得小朋友们都很happy。让人最难适应的是澳洲的车都是右舵的车,车辆靠都左行驶。左转弯是小拐弯,右转弯是大拐弯。刚来的时候一个恍惚就开到了右道去了,开了几秒钟才意识到自己在对方车道行驶。还有美国红灯的时候也可以小转弯,只要观察到没有直行车辆就可以。澳洲红灯的时候不可以小转弯,即使没有直行的车辆,也必须等到绿灯以后才能转弯,所以来澳洲旅游自驾行一定要小心。
澳洲的白人和美国的白人性格是不一样的。美国白人的主流是早期的清教徒,不满教宗不准教徒读圣经,各种割教徒韭菜的愚民政策,坚持要自己亲自读圣经,亲自理解和诠释神的道,所以主动逃离了自己的母国,建立了一个自由的国度,最后还和自己的母国打起来了,可见早期的美国白人是很有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进行斗争的一群人。这些人虽然不是贵族,也可以被称作知识精英阶层了,和现在的美国不断吸收知识精英新移民是一脉相承的。精英阶层聪明,勤奋,各种的有思路有能力,可以参见以前我们读书时候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一定也是比较傲骄,至少在心理上是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所以才会各种的自推,以保持自己的精英本色。而且这些人,因为自视甚高,其实是挺讨厌别人管着他们的,他们觉得自己能管理好自己,不希望政府过多的指挥,所以他们喜欢小政府,反对强权政府。这些特点在美国的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所体现。而这种政府给个人的极度的信任和极小的束缚确实也迸发出了个人的极大的创造力,所以美国各个方面都充满着活力,而且几乎所有创新都是由个人或者小团体推动的。当然,凡事有利有弊,这样脑子灵活不服输不服管的性格用对了方向可以给人类社会以极大的推动,用错了方向破坏力也是惊人的。所以他们需要一种能管着他们的东西,可是他们又不喜欢政府管他们,那要靠什么呢?对,就是他们内心的道德律,他们的基督教信仰。
澳洲白人的祖先则是在自己的母国不是特别精明能干,做事又有点冲动,生活也比较艰辛,被迫偷了一只鸡,或是多看了几眼路上的小妹妹的单身汉,被当时严苛的英国法律给制裁发配过去的。他们懵懵懂懂的不情愿的被扔到这片土地上,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啊,所以也就混混沌沌的生活下去,其实是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和政治诉求的,自己的母国维多利亚老妈妈多看自己一眼就乐得颠颠的,这就是澳洲躺平的基因起源吧。这种人更像是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班上会有一些留在本地的性格很好,成绩很差,与世无争的同学,胖胖的,傻乐呵型的。不过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可能上天会给他们一些小幸运,反而日子过的挺乐呵的。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即使是在白人圈子里,澳洲也是有名的The Lucky Country。具体怎么Lucky法,那就见仁见智了。当然,当时来澳洲的不仅仅是犯人,还有一些英国政府的官员,封疆大吏。管理一群犯人一定比管理普通老百姓难度大一些,所以相信英国派出的这些官员都是更能干的官员,仿照英国模式,给澳洲制定了很好国家机器架构。这种强官弱民的配置有点更象传统的亚洲国家,老百姓也更好管理一些。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家的好坏高度仰赖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道德素养。
所幸的是,澳洲没有走传统的官员愚民割韭菜的路子。澳洲很早就制订了最低工资标准和法定假日,法定假日如果不休息是要违法的。澳洲也是最早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之一。后来澳洲出现了枪击案,政府也很强势的迅速的把枪给控了。为了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澳洲政府补贴老百姓,给大家免费更换LED灯泡,如果家里装太阳能面板,还给贴钱。最近不是天然气紧张嘛,又有提案说澳洲的天然气需要优先供应澳洲民众,卖给自己国内要限价,卖到国外可以不限价。还有不断建新学校,新医院,拓展新的社区,虽然建设速度比考拉熊还慢,但是所有的规划都挺激动人心的。这些年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政府挺靠谱的,挺替老百姓着想的,每出台一个政策,大家都觉得挺不错啊,家家户户都受益不少。另外政府也不扰民,普通市长的工资也就十万左右,买不起房还得自己租房子住。管的事超多,还不落好。一次一个重要的领导人在某个老百姓的草坪上站着接受记者采访,结果屋主出来了,生气的说,“你们踩了我的草坪了,可不可以别在我家草坪上说话?“ 官员换了个地方,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继续接受采访。我想要不是有一点点真心想要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可能还真没动力做政府官员,是不是有点象尧舜时期的那种官员?要说政坛有没有丑闻,有没有贪污受贿,我想也肯定有的,只是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能接触到的了,而且整体上老百姓还是很信任自己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的。顺便说一句,在澳洲有投票权却不去投票也是违法的。
澳洲整体来说比较照顾那些体力工作者,盖房子搬砖的,砍树修花园的,清洁打扫的,水电暖气工, 路上举牌子的,挣的钱比刚毕业的白领还多,客观上让澳洲人不是特别重视上大学这件事情。再加上澳洲科技和制造产业吸收人口不多,很多人都给政府工作,平时打打杂什么的也能混下去,澳洲人口的移动也没有美国这么频繁,即使是大城市,很多人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三代人。如果说在移民国家里面,美国像北上广,澳洲就像三四线的小省会城市,人情关系还是挺浓厚的,找工作也挺看重人情的。我们刚来的时候以为澳洲跟美国应该是差不多的,其实是很无知的。这里顺便提一下加拿大哈,这个国家最早的移民是一些法国人,后来美国决定跟英国打仗闹独立了,美国人中的一批热爱和平,不想跟自己母国闹掰的的人就北上来到加拿大定居了。所以加拿大人整体和美国人很像,但是性格应该更平和一些。
后来澳洲发现了金矿,全世界找不到工作机会又想发财的男人们就都来了,美国人中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都来了,他们聚族而居,为淘金抢地盘。淘金本质上是一种赌博的行为,投机性比较大,这些人大大的改变了澳洲人口的构成和澳洲人的性格特点。但是这种强官弱民的基本架构还是没有被动摇。当时的澳洲政府也挺靠谱的,害怕风尘仆仆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淘金者们刚来没地方吃住,还在墨尔本的大广场搭了无数的帐篷,提供热水和食物。一个小池塘突然进来了一群小丑鱼,和一片大海进来了一群小丑鱼,那种对人文环境改变的力量是不一样的。现在美国基础人口有三个亿,每年进来五十万的中国移民不算什么。现在澳洲基础人口只有三千万,进来五十万的中国移民,对本地人文的环境的影响改变可大多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又聪明能干的特性在傻乐呵的澳洲白人里面显得特别突兀。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严重,淘到金子,发了财就跑回老家了,富贵还乡嘛。可是澳洲人的认知就是金子从这个地方淘出来的就应该用来建设这个地方,你们人既然来了就要好好稳定下来盖房子帮助这个地方建设。后来就产生了矛盾,结果中国人就被赶到一些犄角旮旯里,到欧洲人认为找到金子机会比较渺茫的地方去聚居了。不承想,中国人实在太勤劳能干了,在那个地方细细搜刮的金子反而比欧洲人还多。然后一群来自美国的白人就袭击抢夺了这群特别会淘金的中国人(跟现在是不是很像,人性都是跨越历史的)。诡异的是,中国人虽然是受害者,但是澳州政府为了平息类似的争端,制定了限制中国人入境的臭名卓著的白澳政策。当然,当代的澳洲政府也在反思道歉,并在他们的博物馆里记录下来了这一不公平的事件,作为对后人的警示。我是在参观一个金矿的时候听到的这个段子,解说员还问我们,“你们觉得找到金子以后是迅速离开好呢?还是就留在当地建设当地好呢?”老实说这样的问询对我也是一种冲击。到底是哪里有赚钱机会就去哪里呢,还是哪里有情感链接就留在哪里呢?我从小到大很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认知,再讲一个有趣的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有白人朋友问我,“你学成以后打算回中国吗?” 或者问我,“你什么时候回中国呢?”我这人比较木讷,典型的理工思维,也听不出来他们的话外音,就想他们是对我比较好奇,了解一下我对未来的打算,所以我会随口答道,看情况吧,我也不确定将来会怎么样。来到了澳洲,跟本地老头老太太聊天,他们则会问,“你们会留下来吗?” 布里斯班申奥成功以后,又有老太太问,”你的孩子如果参加奥运会的话,会为澳洲比赛吗?” 真的是非常认真的问我,那种语气是什么样的一种语气呢,类似于我是一个冰球运动员,本来想加入一个强队,结果被拒了,然后一个弱队的运动员过来,小心翼翼的问我,“你愿意加入我们吗?”当然,那也是一种仿佛深入我灵魂的考问。这件事情是在谷爱凌夺冠之前很久,所以我深信和谷没有半毛钱关系。这种对话里有一种微妙的人心的考量。让我有点怀疑美国的朋友是不是潜意识里觉得我还是应该回到中国呢?可能美国人多,很多人觉得让我们呆在那里学知识就已经是一种恩惠了,建设美国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澳洲人少,基本上过去的都是奔着移民去的,开拓荒地筚路蓝缕,需要很多的劳动力,所以大家都心理上希望能拉更多的人入伙吧。
为什么我会觉得澳洲人是希望我留下来而不是在赶我走呢?我想再佐证一个证据,就是两个国家国歌的对比。一个国家的国歌其实是一个国家集体潜意识的体现。即使不是集体潜意识,一个群体的人在各种场合唱了这么多年,我想也会或多或少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吧。我们知道美国和澳洲学校其实也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小学小朋友们每天早上会 Pledge of Allegiance to the Flag, 把手放在胸前,念叨这样一句,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这里面体现的是敬神爱人,正直和公义,和美国群众的整体性格特点很像。澳洲小朋友则是每周一开个例会,类似我们的升旗仪式,大家以唱国歌起,以校长训话终。所以我家小朋友迅速学会了澳洲国歌,天天在家哼唱,我也听了一耳朵,然后突然发现还有这样的国歌,一下子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里面。国歌很长,有兴趣的姐妹可以自行搜索。我所感动的是其中的一句: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We’ve boundless plains to share; 这里面就不再冷冰冰的,而是有一种愿意与你分享的温情在了。然后我又迅速找出来美国国歌,看到的是一副为了自己的正直公义的国度的梦想英勇斗争的斗士的形象。从这以后我开始对各个国家的国歌感兴趣,陆续的听了一些,感觉最澄澈的是新西兰的国歌,一副仙风道骨人间天堂的味道。最符合咱们中华民族政治理想的是中华民国国歌,听起来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很多国歌确实和这个国家人民的性格很像,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听一听,感受一下。后面有朋友分享了一首歌曲,关于澳大利亚的,非常感谢,但是并不是澳大利亚国歌。现在把澳洲国歌的链接附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欣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8eKxI-zeU。
扯远了,把话题拉回来。之前讲的是澳洲过去的移民,讲讲现在澳洲的新移民吧。我们到了澳洲第三个月PR就办下来了,所有身边的朋友都很诧异怎么这么快,我们也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当时澳洲刚出台了一个新的移民类别,叫澳洲全球人才计划,简称GTI。这个移民类别有点对标美国的EB1类型的意思,数量充足,申请的人很少。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以前的人才是不屑去澳洲的,都跑美国了。但是现在美国不是在往外踢人嘛,澳洲看到自己机会来了,就暗戳戳的往家里拉人。申请方式也比EB1容易的多,填个申请表,推荐信只要一封就够了。因为知道的人少,据说现在主要的申请人是伊朗人,估计接下来中国美国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人士可能也会迅速填补过来。要是你是高学历,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真对移民澳洲有兴趣的话不妨了解一下这个签证类型。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拉来了人才没地方安置,毕竟大学坑位有限,澳大利亚创业的人少,高科技企业少,制造业不发达,专业人才虽然能迅速解决身份问题,但是学有所长却不能学有所用,也确实是一件憾事,所以专业人才最好还是有了工作意向再过来。或者过来之后,就打定主意用自己的所学创业。反正政府福利高,创业失败妻子儿女的基本生活也有政府兜底。传统的澳洲高校和传统的中国高校很像,国家事业单位,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很多大学教授进去以后就混日子。然后中国高校开始引入美国海归,高薪养狼,给本土高校很多的刺激和推动。澳洲高校引入海归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晚,也就这两年才开始的,也很认可美国的博士学位,觉得比本土培养的强,给的工资也比自己本土的教授高一大截,对标美国高校工资水平,美其名曰market load,但是相应的对这些教授的要求高也是真的。毕竟澳洲坑位有限,要想填坑也要趁早,这一点可以参照中国高校的情况。
到了墨尔本以后,接触到的中国人的圈子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华人圈子比较纯粹,基本都是读书出来留下工作的,中上产白领居多。也有亲属移民和餐馆黑工,但感觉都是小众。澳洲这边的华人同胞做什么的都有。清洁一下地毯,来的是同胞。做一下院子,来的是同胞。打扫一下地暖管道,来的也是同胞,还都挺健谈。感觉传统上在美国是墨西哥人干的活,在澳洲被中国同胞们,或者说新移民占据了。去医院看病或者去牙科诊所洗牙,医院里至少有一个两个会讲普通话的医生,或者声称会讲普通话的香港台湾同胞。高校里华人教授的比例也高达一半左右。甚至滑雪场都会至少有一个会讲中文的工作人员。澳洲的经济与中国深度绑定,教育行业,服务行业,矿业,农业和畜牧业,都仰赖中国,即使心里再不情愿,也要做出一副我们愿意服务中国人的样子。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原因。其实中国人在澳洲工作也都是好样的,人踏实肯干要价也低,拜长时间刷题所赐,做事情认真又仔细,在本地人心目中也是有口皆碑的。我也曾经请过某国家的人洗地毯,满嘴谎言,临时坐地起价,感受并不好,感觉上还是同胞更好一些。不过请这些蓝领为你家工作可是要尊敬他们的,因为澳洲福利高,人工贵,他们都是一副我也不差工作,干不干都无所谓,别想把我当奴隶使的态度。
讲讲为什么这边的华人工作这么多元化。美国二战时期进入的新移民最多,那时候建设美国需要很多劳动力,美国经济也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所以一船一船的什么背景的人都应收尽收,就是现在跟我们同龄的美国人的爷爷那辈,他们的工作是比较多元化的,也吃了美国经济扩张的福利,所以现在美国人也算是集体富三代了。目前美国虽然挡不住的非移仍然汹涌进入,我的理解,他们国家层面的认知其实已经决定不需要这么多人了。除非这个人特别优秀,能过来读书很厉害的,他们就挑挑拣拣留下来。但是澳洲却是在1980年以后才逐渐放开移民的,他们的基本国策还是引入新移民来养老移民,而到澳洲读书的人数量不多,远远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新移民的数量,所以别的国家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他们也应收尽收。特别是过去的二十年,国内只要有大学文凭的,申请技术移民基本上都能够获邀,所以移民门槛是相对于现在的美国而言比较低的。还有一些人没有学历和技术,但是可以过来做小生意创业,给澳洲经济带来就业和活力,澳洲也欢欢喜喜的接受。只不过这些人来了是要保证在这里三年期间营业额达到多少多少的,在我看来就是给澳洲做三年的奴隶,好养活吃福利的一群人,所以新移民一定要比在美国更辛苦更努力的赚钱才能有资格留下来吃福利。专业人士们欢欢喜喜的来了,突然发现没有合适的专业工作,渡过了一段时间的蹉跎和茫然阶段,突然发现做做中介,儿童看护,清洁工作,管道工什么的也还可以,虽然身体累一点,但收入和做白领差不多,可是不费脑子,下班就可以躺平,压力也不大,连以前坐办公室时落下的颈椎腰椎病都治好了,所以就各个行当开始到处开花了。其实其他各个民族到了这边也是这样的。传统上印度人做IT的比较多,也有很多做医生的印度人,但是这边我也见过开Uber的,开叉车的,做幼教的印度人,数量还不少。
据说这些年移民一直不断收紧,要求也高了很多,很多人很难凭借技术移民过来了。但是又有消息说今年又放开了,名额比往年还要多一些,因为疫情缺人的缘故。澳洲政府就是这样,放放收收,随时根据当下的形势进行调整和管控,与美国粗放的政府管理风格不同,澳洲政府有点小家子气,管的挺宽的,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感觉到政府的力量,做什么事情都得随时跟着政策走。没办法,政府卖矿,收税,是澳洲最大的雇主,财大气粗。所幸的是,感觉澳洲政府还是比较体贴人民的,出台的政策也都比较人性化,想着法的照顾老百姓。比方说最近维多利亚政府出了一个 Data or Digital Program,免费给30岁以上,想要转行的澳洲公民上软件开发相关技能的培训班,还帮助实习找工作。不过澳洲老百姓躺得挺平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感兴趣去学。
打个形象的比喻,种花的人都有经验,在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下,在不加人力干扰的情况下,很多品种的花都会有一两个优势枝条,这根优势枝条可着劲的往上长,三两天就能噌噌噌长很高。由于优势枝条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导致周围所有的枝条基本上都不长了。然后这株植物长得又高又瘦,高高的光秃秃的主干上面挑着一朵大花。有经验的花农会给花打打尖,把那个优势的枝条砍掉一部分,限制它的生长,结果周围的旁支就会慢慢长起来,变成一个小灌木的样子,植物会变得更加圆润,开的花也会更多。美国之前有些优势产业野蛮生长的状态,就像是那根优势枝条,导致很多其它的枝条过的挺不爽的,现在美国联邦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掐尖了,希望这花不要反应过度。澳洲政府一直有意识的掐尖,所以虽然发展的缓慢,但各行各业都比较匀称,但现在也有心扶植优势产业,就是有点扶不太起来。
传统上澳洲也是亚太地区人民的移民首选地。正如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国家的人热衷于移民美国一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柬埔寨越南韩国日本人民都热衷移民澳大利亚,我想主要是一种地缘优势吧。还有一些中东国家的人也喜欢这里,据说是喜欢这边的天气。所以澳大利亚的多元化是真真切切的多元化,不是喊喊口号的。美国这样的城市可能也就热门的几个,澳大利亚则是所有大城市都这样。我们在美国生活在中部白人区,周围接触的外国人基本上就是华人印度人,而且人数小众,所以心理上是倾向于认可和亲近美国白人的价值观的。到了澳大利亚发现什么国家的人都有,什么价值观都有,什么信仰都有,还有土著力量的崛起,所以政府治理的原则就有点象新加坡了,和而不同。特别是政治家们,是不太轻易敢打种族牌针对华人的,因为华人住的都很集中,很多选区都是得华人票者得天下,在有限的选区里,华人是最摇摆的选区啊。当时中美斗得最厉害的时候,莫里森在国际舞台上狂吠,我们在澳洲的同胞朋友也都愁眉苦脸的,生怕被针对了。但是看到华人人口这么众多,心想就算发展成本土武斗大概华人也能有几分的胜算啊。后来莫里森迅速被选下台,在澳洲国内也各种的被人bs,这也说明了澳洲本土的人民其实心里也跟明镜似的,知道打种族牌不得民心。华人们喜欢扎堆,悉尼墨尔本有些区的学校,华人孩子的比例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甚至有刚入学的小朋友在课间互相说中文的现象。因为他们在家主要讲中文,刚上学也不知道在学校是要讲英文的。少有的几个黄头发白皮肤的小朋友,在里面反而郁郁寡欢,有的慢慢就转学了。就像美国很多学校开展的第二外语是西班牙语一样,这边很多学校开展的第二外语是中文,因为太有用了啊。中国小朋友在第二外语课上有碾压性的优势,这对一些母语不是中文的小朋友也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有在加州生活过,不过我想这种感觉应该有美国加州的感觉,甚至产生了一种逆向歧视。我想这样也很不好,不利于各种族之间的团结,所以澳洲的学校极其强调diversity和inclusion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环境因素,在这边长大的华人男生相对而言会比较有民族自信,长大以后从政的也慢慢多起来了。
再讲讲教育吧,这也是我们华人最关心的一部分。先讲大学,再讲中学和小学。Again,我的经历极其有限,孩子们也还在小学阶段,有些理解难免管窥蠡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跟中国一样,澳洲最好的高校都是公办的,收费低廉,一年七八千,所以上大学没有经济压力。澳洲本土的孩子确实也有不少精英,一部分就去美国更好的学校读书了,一部分考上八大名牌大学,做了医生律师和会计工程师等工作。澳洲大学的录取到现在还都是看高考成绩,又不搞AA,所以华人考二代会比较沾光,居说有些工程系本科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黑头发的孩子。澳州白人中的有识之士其实对此是有点忧虑的,但却无力扭转现状,毕竟家族智商在那里摆着,又不敢公然搞AA。澳洲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基本上是被中国留学生垄断的,就是大家所谓的那些申请不到美国学校但是家里有钱胸无大志的快乐的学渣们,一个班里就没几个不说中国话的,所以澳洲高校里对中国教授们也比较宽容一些。有志向的年轻人当然最后还是会流向美国,毕竟学尖端知识的年轻人在澳洲没什么像样的高科技的就业机会,也没有ipo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胸无大志的渣们毕业以后大概率会留下来,然后做点小业主,留学中介,贷款经理人等工作,然后带着孩子和狗在澳洲继续各种的浪。
澳洲大部分本土家庭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还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父母们处于无欲无求让孩子自由生长的阶段,最多花点钱让孩子们上个私校什么的。澳洲中小学校是一年四个学期的制度,基本上上三个月就放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假,孩子假期里一浪就把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家长们也不太在乎,有的还请了年假陪着孩子们一起浪。特别忙的双职工也是把娃放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殊不知孩子们在外婆的澎湖湾里玩的更疯。在无论中美,鸡娃内卷的浪潮各种各样汹涌的年代,澳洲似乎是少有的避风的港湾。当然澳洲的财富分配体系也保障了这种合理性。税很高,福利很好,没有哪个行业特别有钱,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受歧视。毕了业去高职读一个木工电工电焊工宠物美容师,就能迅速出来工作养家了。澳洲的高职(TAFE)办的很好,师资力量也好,政府投入资金很多,监管力度很大,并不是小坏孩的集中营,很多中老年朋友想要转行的也都去读个半年,读出来了还给实习机会,自己的公民读的话一分钱不要,是那些死活读不下去书的孩子学一门手艺的最佳出路。
在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澳洲的高职教育,TAFE。在美国高职教育似乎非常不流行,差不多的孩子至少能去一个州立大学混四年,实在不行还能去社区大学混两年。这就是精英治国的盲区所在了。常青藤出来的知识精英们对那些连两年的大专都读不出来的人的出路可能有认知的盲区,也不太会考虑到政策为他们倾斜,好稳住他们让社会不要动乱。这并不是故意的,我想人都是有认知盲区的,经历决定视野吧。而澳洲由于根植于草根阶层,所以很早就出台了最低工资制度,法定假日制度。在澳洲法定假日不休息是违法的,他们的理念是如果你不好好休息累病了,治病的时候花的是全民医保,最后还是社会买单。当然,政策是一回事,老板们会不会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说澳洲中小学教育系统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我觉得他们比较会重视推体育和mental health wellbeing。因为对一个脑子有点轴,做事情比较冲动,身体又比较强壮的人来说,这两样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所以政府会投很多钱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小朋友们学习某类体育的入门课程上面。澳洲的小学就已经开始校级之间进行体育联赛了,这种小学到中学几乎全覆盖式的体育比赛,让几乎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参加一项或几项的体育团体项目。平时中小学学校里搞得花样也很多,即使是公立的小学校,游泳课啊,自行车课啊,校外露营啊(包括滑雪和冲浪),学生画展啊,校际体育比赛呀,incursion,excursion啊都搞得如火如荼。当然,很多活动父母是要交钱的,但是有政府补贴,所以不贵,低收入家庭交的就更少了。前一段时间疫情维多利亚封城不是全世界最长嘛,然后州政府就大撒币让中小学生们暑假期间都有机会免费上一个野外的夏令营camp,说是到大自然里去能够有效的缓解封城带来的青少年的精神问题。和美国的学校比起来,澳洲有点偏保守一些,也更多的遵循英国的很多旧制。比方说还有单一性别学校,学校的制服也很讲究。澳洲也不反对信仰进入学校,几乎所有的私校,特别是有名的私校都有教会背景,而且并不讳言他们的信仰。很多学校里都有Pastoral Care,特别照料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很多中学会开设宗教研究课程,一个类似于哲学的介绍各类宗教的启蒙课程,让大家自由分辨各种信仰。各个学校还特别推广mindfulness,每天上课老师们都会安排mindfulness的时间,比如上课前听着放松的音乐涂色啊,每天睡觉前思考一下今天有什么要感恩的事情,有什么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等等。当工作压力没有这么大的时候,澳洲人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体验一些灵性上的东西,或者是进行多元艺术的体验,这在学校里体现的特别明显。
当然,教育这件事情,各个州是独立的。悉尼和墨尔本的情况又不一样,华人区和白人区也不一样,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也不一样,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也不一样,公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也不一样。很多不同的教育风格和教育体验都能在墨尔本这么小的一个城市找到。另类的学校特别多,全看校长的理念是什么。有的学校重视学术;有的学校重视体育;有的学校重视艺术;有的小学是中文沉浸式教学,用中文教数学和科学;有的小学是法语沉浸式教学,用法语上其它科目;有的小学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学校就是一所大的独栋别墅,孩子们像一家人一样相处;有的学校就像一个小村庄,孩子们在深山老林的学校里养鸡养马。过去的二十年,很多学校陆续开展了与中国的学校建立姊妹学校,互相交换学生的活动。还有很多学校开展了去美国NASA夏令营的活动。其实在美国全国范围内也有很多另类的学校和教育体验项目,但是因为是分散到美国各地,我们每个家庭真正能够挑选和见识到的就不多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另类的学校都放到一个城市去,那这种教育的多元化带给人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所以很多时候给孩子选择学校也很头大,要讲这个话题又是很长的篇章,而且见仁见智,只能以后慢慢展开了。整体来讲华人区更卷一些,白人区更放羊一些,精英学校更卷一些,普通学校更放羊一些。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花样,我想主要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全国上上下下确实挺在乎娃的,当政府收税很多,但还是比较体贴的愿意把钱花在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上面(别的地方也没处花啊),就是那种小康家庭最看重娃的感觉,反正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如跟着娃一起享受生活的感觉。还有就是感觉可能老师们在这里的收入不算是低收入阶层,工作稳定,又没有升学压力,都挺欢乐的,所以带着孩子们各种玩的赶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因为人少的缘故,澳洲的学校要抢孩子的。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看两点,一个是学校人数,一个是学校考试成绩。学校人数越多拨款越多,学校成绩越差拨款越多(帮助弱势学校提高成绩)。有些学校办着办着学生都走光了,学校甚至被取消了,这是每个校长的梦靥,所以他们都想着办法吸引大小朋友们,别的学校搞什么我们也要搞,学校的孩子们考不过别人,我们就换个赛道搞IB学校。还有就是澳洲是教育输出国,各个中小学,无论是公立和私立学校,都非常欢迎国外的(特别是中国的)学生们过来读小学中学,而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对海外学生入学的限制就很严格。这些海外学生财神爷们给澳洲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澳洲各个中小学校甚至大学的明里暗里的竞争,受益的则是学生。当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也不能指望这边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不过大家都挺欢乐的就是了,真要看重学术水平只能自己私下补习了。因为移民二代多,其实补课培训班也很popular,收费也高昂,仍然挡不住家长们的热情,因为有实际的利益,可以帮助孩子们考私校的奖学金。
相对于澳洲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澳洲的房产价格确实很高,特别是悉尼墨尔本两大城市,有点加州百万小黑屋的感觉。悉尼比墨尔本还要高很多。一百万澳币在悉尼买个apartment,在墨尔本买个小house的感觉吧。所以很多人被逼的往昆士兰和西澳搬,反正总有房价便宜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刚来的时候也诧异于这边人购买房子的热情和房价收入比之高。据说最初澳洲白人们也是不屑于投资房产的,也跟美国白人一样喜欢租房。但是二十年来看到中国印度新移民孜孜不倦的投资房产,房价翻着番的往上走,所以迅速被同化,加入了炒房大军。甚至还有年轻一代澳洲白人小伙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一定要老人掏腰包为自己购买婚房。这就是我所说的人口数量优势对比导致的文化影响力差别了。至于怎么买得起这个疑问,其实也很简单,多贷款呗。在美国中部大农村我们买房贷款三四十万就觉得挺心疼了,到了这边贷款八九十多万也虱多不痒了。想想国内的小伙伴们,动辄贷款四五百万,掏光六个钱包,不也挺过来了嘛,人都是很轻易就能被环境改变的动物。有些人说,离开了中国,才更爱中国。我觉得,离开了美国,才更能明白美金是硬通货的道理。美国全世界割韭菜不是白割的。澳洲自己不生产产品,除了本土的农产品之类的,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是进口的,物价构成也比较简单,美金澳币汇率兑换一比一点五,基本上所有商品在美金的基础上乘以一点五就可以了,大概收入还要除以一点五,加上房价也很高。所以在美国中部大农村生活过的我刚来的时候也哀痛了很久,发现自己之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时间长了,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发现有些快乐并不完全是用金钱价值来衡量的,也就慢慢释然了。
说一下蚂蚁蜘蛛和蛇等毒虫吧。这边蜘蛛真的很多,有大的有小的,按照我女儿的说法是很annoying的,但是咬人的有毒的倒是没看到。苍蝇也多,蚊子也很大只。很多家庭都会做pest control来控制蜘蛛。美国有小松鼠和小浣熊,这边有的是一种叫负鼠的小动物(possum),专门吃家里种的水果,政府还不许捕杀。蛇我倒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澳洲所有的植物动物都很大的感觉,但是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的动物植物,就是那种小型侏罗纪公园的感觉。住在露营地里面看着大小的袋鼠在周围蹦来蹦去,树上考拉熊慵懒的伏在树杈上,鸭嘴兽在池塘里游弋翻腾,红绿相间的美丽的鹦鹉在帐篷顶上要吃的,偶尔远处传来一串笑翠鸟的笑声,这种感觉还是挺美好的。澳洲很多本地人都有一整套的关于森林保护的理论,要是在森林里捡了什么树枝最好留在当地,这样能把养分留在那个地方。树死了也不砍掉,因为中空的洞里可能会有小动物们栖息。种花最好种一些紫色的花朵,因为这样的花比较招蜜蜂,而蜜蜂的存在对生物圈至关重要。小孩子被这样教育长大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环保主义者。如果说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想澳洲应该算是一个地方了。
想要说的还有很多,但是囿于篇幅,以后有缘分的话再慢慢展开吧。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会了解一些澳洲的移民历史,这些信息都是看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和一些书籍得来的。说来有趣,在墨尔本的博物馆里最重要的一个博物馆是老监狱 (Old Gaol),我当时很吃惊,监狱有什么好看的,想想都讨厌,然后迅速意识到澳洲移民们住的第一所房子原来是监狱,这对他们纪念祖先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也勾起了我对澳洲历史的一些认识和了解的欲望。另外我在澳洲也有幸上了政府开设的一些TAFE课程,对澳洲土著的历史也有所学习和了解,以后也可以慢慢分享。说实在话,在美国十年,忙着读书求职生娃养小娃,学的也都是工程专业,放了假就各处玩耍,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了解,当时觉得时间还长着呢,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了解,结果没想到就离开了。有了这个经验教训,我也就开始上心了解澳洲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有时候也会与美国同时期的历史佐以对照,觉得这三年对美国的认知比以前反而更多了呢。说这些话也不是鼓动大家移民澳洲,毕竟美国也是我留下最多美好回忆的地方,至今回忆起来也会泪流满面。这些文字一方面是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让大家知道在遥远的地球的另一端的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着,也借此提醒大家,多跳出自己的认知圈子了解一下本地的风土人情,为的是以后不留遗憾吧。





明心定慧 发表于 2023-01-17 05:04

写的很诚恳 除了澳洲人祖先那个部分 有点刻意美化了 还是尊重历史的好
佩服lz的语言文字能力。也能看到lz的很多历史人文社会方面的思考。希望lz有空可以继续写。尤其是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
c
chipsgirl
一定要加精华啊 马克留名,有时间再看 希望版上多一点这种经验分享贴
明心定慧
回复 225楼tigerpie的帖子
确实,可能我接触的圈子有限,而且也没有居住在精英区,对这些信息不太了解。我接触到的都是普通澳洲老百姓。
f
fairy619
很精华的文章 好像看过一遍时候Lz又更新了。又看了一遍 每一次看都有新的收获 很多历史 政治 人种分析都值得细细深思。 现在美国很多政治都偏离了真理和良知。为了选票的政治正确 看你描述的 澳大利亚这方面做的更为民着想呢。
h
huaren_2018
有见解
c
commander
谢谢楼主分享!人生真奇妙
b
bud
楼主描述澳洲对英国母国的感情很有意思。 在英国女王登基70年纪念游行阅兵队伍中, 有英联邦国家派军队参与, 其中就澳大利亚加拿大部队人数最多最精神。 在历次英国对外战争或受到威胁时, 澳洲加拿大(还有新西兰和原南非)都是为母国抗枪上战场的。大英帝国下了一堆仔, 现在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兄弟关系最密切。 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打过近百年, 白宫都被烧了, 最后还是美国救了英国。 美国与澳大利亚曾共同抵抗日本入侵, 血战珊瑚海及后来整个太平洋战争, 美国与澳大利亚可算是亲兄弟。
r
rindo
真长,这是把论坛当事业来做了m q
J
Jay2020PA
楼主描述澳洲对英国母国的感情很有意思。 在英国女王登基70年纪念游行阅兵队伍中, 有英联邦国家派军队参与, 其中就澳大利亚加拿大部队人数最多最精神。 在历次英国对外战争或受到威胁时, 澳洲加拿大(还有新西兰和原南非)都是为母国抗枪上战场的。大英帝国下了一堆仔, 现在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兄弟关系最密切。 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打过近百年, 白宫都被烧了, 最后还是美国救了英国。 美国与澳大利亚曾共同抵抗日本入侵, 血战珊瑚海及后来整个太平洋战争, 美国与澳大利亚可算是亲兄弟。
bud 发表于 2023-01-19 21:49

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价值观和血缘都重要 不是必须成为一个国家才能去团结一致 反观台湾中国 强扭的瓜不甜 不收复人心的统一没法持久
a
anklos
看你怎么定义气候 悉尼夏天muggy 天是多伦多几倍, muggy就是dew point超过65度,空气里水分饱和,自动析出在物体上 我能忍受寒冷,但是忍受不了黏糊糊夏天。这种天气出门一天要洗五六次澡 有些人暖和就行,黏糊糊的一样呼呼大睡。
jeso1 发表于 2023-01-18 19:18

悉尼很少有那种黏糊糊的感觉。除非是在海边有空气里有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