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开头真属于你家的典型场景,那你家真的事儿挺多的,你俩4:30不仅醒来了而且还能长篇累牍说这么一大堆话,真牛。 azurepiggy~2代 发表于 2022-10-20 18:20
我就好奇得啥样的家长才能对孩子提出的很正当的要求立刻就说不,同时还给出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负能量爆棚都无法形容楼主夫妇对孩子说的话magnoliaceae 发表于 2022-10-20 17:19
写的好长啊。。。我觉得松弛感就是:小时候不因为孩子,所谓什么陪伴而放弃自己。依旧上班享受生活。不会老了觉得我因为你,放弃了什么。。。然后就是随着孩子长大,把孩子当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远比老年人交流开心多了。对付小婴儿就像养狗,我是不喜欢养宠物的人。对付大人我觉得应付自如。。我和国内家里亲戚们的teenager玩得很好。 花的懒人料理 发表于 2022-10-20 17:08
松弛感就是离的远一点,少管一点,但真的很难做到,我非常理解楼主,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我家发生,就是为了穿衣服都要斗争半天. lunchmm 发表于 2022-10-20 17:15
在我讲解道理之前,先来一个发生在我家的故事(或典型场景): 在2021年感恩节的前夜,我的16岁的儿子告诉我们说,他明天早上要4:30起床,朋友会开车来接他,他们一起去20分钟车程的Outlets Mall,shopping for Black Friday deals. 我立刻说, “起那么早,可不值得啦,东西并不便宜,你也不缺任何东西,还不如好好睡觉。” 孩子回答:”我就是想去。” 老公说:”这个时候去人多的地方,得了COVID,你年轻你不害怕, 得了就得了,我们年纪大了,都差不多也属于高危人群了,你得了病回来,传染给我们。再说了,最近各地暴乱,不安全,别把命丢了。” 孩子不去了,不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打了一个晚上的游戏,然后第二天白天睡了一天,晚上起来再开始打游戏时, 我到他的房间劝说他不要这样了, ”好好学习,你看你,上次只考了B,这样下去,以后怎么上大学;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麦当劳打工,赚点钱都不够养活自己,而且还容易得COVID,回来传染给我们。” 孩子大声对我喊叫:”GET OUT!“ 我心里极其难受,觉得孩子怎么就是不理解,我这么为他好,他还不尊重我,就是因为老公不尊重我,转身去跟老公吵了起来。 讲完在我家的故事,如果你生气地想:“怎么会有这么不通情理,自私庸俗的父母呢?这种人,就不配有孩子。”说真心话,我恭喜你,你是一个有松弛感的父母,可以不用看下面的废话了。 讲完在我家的故事,如果你想:“我也是经常这样对我的孩子苦口婆心地劝说。” 那就请接着读下去,也许你会得到一些灵感和启发。 从上面的故事,总结出第一个观察:孩子话很少。因为他们还不足够成熟,不是很准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会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要那样,有什么利和弊,面对喋喋不休的父母,他只会说"I WANT” 和“GET OUT”。 这是我们大人最需要帮助他们的地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需要,标注自己的需要,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满足需要。 再从上面的故事,总结出第二个观察:父母喋喋不休地都说了些什么?他们所有的语言都在说:生活就是无聊,痛苦和各式各样的危险,没有一点点令人兴奋的地方。如果你不同意,试着再读一下我上面的笑话,认认真真地找一找,你能找到一点点快乐吗?我是没法找到的。这是我们大人第二个需要帮助孩子的地方:我们要过得快快乐乐,充满令人向往的乐趣。孩子们常常这样评价我们:"you are so boring ”。我们自己看不到,其实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是负能量爆棚;在这样积年累月的负能量的压力下,孩子们还爱着我们,关心着我们,所以我们自己也是很幸运的。 上面的故事,还可以间接地总结出大人过得不快乐的原因是:我们有太多各式各样的担心,有明天会COVID这样短期担心,有对于发生可能性极小极小的事件的担心,例如对于暴乱的担心(2021年11月,美国有几个城市确实有小规模的暴乱,但是我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想不起细节了),更多的是对没影的将来的担心,例如对于孩子上不了好大学打工得COVID的担心。这些形式繁多种类各异的担心,形成了一个网,罩在孩子和自己身上,让孩子和自己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不会开心。在上面的笑话里,孩子去还是不去shopping,都没有快乐,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他真的没有选择。这样分析,我们会更加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得抑郁症,就会真正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要减少担心,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担心,都没有必要,反而,因为自己的担心,失去了自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安全的需要,另外一种是探索未知世界,满足好奇心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人越觉得安全,就越愿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满足好奇心;越满足了好奇心,实际上因为拓宽了领域 (expand the comfort zone),会更加强安全感。反过来,人觉得不安全,就不愿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没法满足好奇心;不但没有满足好奇心,又因为减缩了领域,会更觉得不安全感。这两种需要,彼此依托,彼此反馈。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青春期之前),没有安全的需要,他觉得自己是完全安全,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他就是安全的。所以小孩子总是在好奇的探索着他周围的世界,总是在玩,总是在成长。青少年的身体或者思想的成熟,让他们突然一下没有了安全感,更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了,所以他们对安全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格外的、敏感的需要;他们安全感达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探索未知世界,满足好奇心。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不敢踏出舒适圈,寻找新朋友,其实起因都是因为安全感低。如果父母这时候,注意告诉他们,“你足够好了,现在的一切,都是成长的机会;不用害怕,你足够安全了” 之类的话,就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全家人一起快乐地成长。 回到我开始讲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候,我已经不抑郁了,知道过度担心没有任何益处,也知道自己足够好了,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了,所以,故事实际是这样发生的。老公说不许去之后,孩子还是说要去,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我对着老公劝说,”他实际上不是去捡便宜东西买,也不仅仅是去凑热闹。这是他们第一年,可以自己开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花自己打工挣来的钱。这是年轻人在满足自主和自由的需要,作为一个大人去体验Black Friday shopping 的乐趣。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体验过好几次以后,才得出结论,不便宜没意思的。让他们去吧,去享受他们的自由和体验外面的世界吧。” 老公赞同我所说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喜悦地、期盼地等孩子shopping回来,就像我们当年看到他第一次走路,他第一次坐校车一样,充满了喜悦和期盼。 zhouan54 发表于 2022-10-20 16:44
讲完在我家的故事,如果你想:“我也是经常这样对我的孩子苦口婆心地劝说。” 那就请接着读下去,也许你会得到一些灵感和启发。 从上面的故事,总结出第一个观察:孩子话很少。因为他们还不足够成熟,不是很准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会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要那样,有什么利和弊,面对喋喋不休的父母,他只会说"I WANT” 和“GET OUT”。 这是我们大人最需要帮助他们的地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需要,标注自己的需要,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满足需要。 再从上面的故事,总结出第二个观察:父母喋喋不休地都说了些什么?他们所有的语言都在说:生活就是无聊,痛苦和各式各样的危险,没有一点点令人兴奋的地方。如果你不同意,试着再读一下我上面的笑话,认认真真地找一找,你能找到一点点快乐吗?我是没法找到的。这是我们大人第二个需要帮助孩子的地方:我们要过得快快乐乐,充满令人向往的乐趣。孩子们常常这样评价我们:"you are so boring ”。我们自己看不到,其实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是负能量爆棚;在这样积年累月的负能量的压力下,孩子们还爱着我们,关心着我们,所以我们自己也是很幸运的。 上面的故事,还可以间接地总结出大人过得不快乐的原因是:我们有太多各式各样的担心,有明天会COVID这样短期担心,有对于发生可能性极小极小的事件的担心,例如对于暴乱的担心(2021年11月,美国有几个城市确实有小规模的暴乱,但是我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想不起细节了),更多的是对没影的将来的担心,例如对于孩子上不了好大学打工得COVID的担心。这些形式繁多种类各异的担心,形成了一个网,罩在孩子和自己身上,让孩子和自己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不会开心。在上面的笑话里,孩子去还是不去shopping,都没有快乐,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他真的没有选择。这样分析,我们会更加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得抑郁症,就会真正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要减少担心,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担心,都没有必要,反而,因为自己的担心,失去了自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安全的需要,另外一种是探索未知世界,满足好奇心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人越觉得安全,就越愿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满足好奇心;越满足了好奇心,实际上因为拓宽了领域 (expand the comfort zone),会更加强安全感。反过来,人觉得不安全,就不愿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没法满足好奇心;不但没有满足好奇心,又因为减缩了领域,会更觉得不安全感。这两种需要,彼此依托,彼此反馈。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青春期之前),没有安全的需要,他觉得自己是完全安全,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他就是安全的。所以小孩子总是在好奇的探索着他周围的世界,总是在玩,总是在成长。青少年的身体或者思想的成熟,让他们突然一下没有了安全感,更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了,所以他们对安全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格外的、敏感的需要;他们安全感达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探索未知世界,满足好奇心。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不敢踏出舒适圈,寻找新朋友,其实起因都是因为安全感低。如果父母这时候,注意告诉他们,“你足够好了,现在的一切,都是成长的机会;不用害怕,你足够安全了” 之类的话,就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全家人一起快乐地成长。 回到我开始讲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候,我已经不抑郁了,知道过度担心没有任何益处,也知道自己足够好了,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了,所以,故事实际是这样发生的。老公说不许去之后,孩子还是说要去,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我对着老公劝说,”他实际上不是去捡便宜东西买,也不仅仅是去凑热闹。这是他们第一年,可以自己开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花自己打工挣来的钱。这是年轻人在满足自主和自由的需要,作为一个大人去体验Black Friday shopping 的乐趣。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体验过好几次以后,才得出结论,不便宜没意思的。让他们去吧,去享受他们的自由和体验外面的世界吧。” 老公赞同我所说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喜悦地、期盼地等孩子shopping回来,就像我们当年看到他第一次走路,他第一次坐校车一样,充满了喜悦和期盼。
下面几个回复看全了吗?前面是lz顺其自然的做法,最后人家醒悟了😂😂 我觉得lz做的挺好的,很符合我们这边中国长大确养着美国娃的父母,又想要给他们自由但心底里还是传统的想要靠自己改变孩子的想法
不管怎么说恭喜lz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
另外做好青少年的父母是可以学习的,我在绝望中看了一些书,特别了解了这里出生的孩子的文化,还有父母,医生和科研提供的实例,收获很大,现在家里终于少了很多鸡飞狗跳的情景。如果我能早几年学习一下,效果会更好,这是我以前推荐的几本书:https://selfcarestacking.com/blog/f/teenagers
楼主夫妇没有4:30起来啦,是前天晚上孩子说第二天要4:30起来
你看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AsianParentStories/, 那里的asian parents 好多都这样。
现在学习凡事不要一上来给解决方案,孩子不爱听,要秀同情心,把对方情绪稳定下来才能谈正事。且学且珍惜,毕竟以后去大学就不会天天住一起了
我对朋友的孩子们也全无期望很松弛啊。毕竟再咋样也不是我来负责。将来不能独立生活也是他们爹妈操心。当然可以只讲fun 绝对松弛就好。
穿衣服都管?teen了啊。这个我肯定不会管了。
都Teen了 连穿啥衣服都自由都没有?那真的窒息。
穿啥吃啥 这些我基本不太管了。吃的太不健康了会提一句。
和朋友出去玩我简直不要太开心。但是反而经常只是在网上打游戏。偶尔约了出去逛mall我立马踊跃的做车夫。
学习还是需要管。很遗憾,娃有ADHD,不管就可以数个小时的看视频打游戏,功课废掉。他自己也明白但是说确实做不到自己去控制。
lz感谢分享,但你不用分析了,就看你写得文章都觉得喋喋不休,管的多,做人怕这个怕那个思前顾后。
就你这个例子,一句Have Fun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后面那些以及这篇文章。有时间不如问问孩子想买点啥,让他帮你也抢点什么回来。就是图个乐子啊。
上了年纪的人,要牢记,你的所谓大道理,根本没人有兴趣听(你的同龄人,你的晚辈,都没兴趣)
我们昨天送小学娃去horse camp,娃回来兴奋的告诉我们,他给马刷毛的时候,马就在地上大便和小便了!然后他的马拉得次数最少!还有马场里的厕所比他想象的要好很多!既不在woods里,也不是portable potty!笑死我了。😆 他说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坐bus来回的路上很无聊。我一听,今天立马让爸爸直接送去,路上放娃喜欢的audiobook。
RE
其实人的性格很难改的。有的孩子天生爱说No。长大了,有自己孩子了,不就成了爱说No的家长了嘛。
不过人会成长。LZ能够反省,同时跟大家分享,赞!
其实就是想通两点:人生是体验,要活在当下。
衣服就不用管吧? 4:30出门,这个确实是让父母担心。娃第一次光是跟朋友们一起逛街的时候,我也是特别担心。手机5分钟跟踪一次,还早早地去爬车等着她们结束。
black friday半夜每年都有大型车祸 要我就建议孩子不要去
你上班享受生活 怎知 別人在家不享受生活 到底誰心理預設誰又放棄了什麼 誰又是誰不開心 應付自如跟玩得很好 是要別人說別人感覺 不適合在自我感覺良好這方面
你这第二段,就是我小时候我妈妈对我说的话。这岂止是不够松弛,简直是满满的负能量啊。后果就是,要么孩子被打击得全无自信,要么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屏蔽你的话,并拒绝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