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智人的大脑,还有两本 log book。 一本 log book 叫 episodic memory,大脑在做逻辑决定时,看这本。 另一本 log book 叫 implicit memory,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等等等等非数理逻辑反应时,看这本。” 这句话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 ( Book by Daniel Kahneman) 整部书,都是在解释阐述这个概念及其相关细节。当然,他给这两个部分的定义是:第一系统,第二系统。 回到我的文章的例子中, 以前当我的丈夫不洗碗时,我的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解释成他不爱我不在乎我,然后我就生气。我的练习,就是把这件事,不用这种快速的方法,而是用episodic memory (理智) 处理几次,不生气,好好说话。几次之后,新的方式,就写进了implicit memory(下意识、潜意识)。 这是人类大脑的高级之处,always use the least energy consuming way to process the repeated task. 然后,集中能量完成需要思考的不熟悉的task。所以,我跟家里人的关系平和快乐之后,就开始写这种文章,用我自己的经历,尝试着讲述复杂的道理。非常感谢你,与我一起在道理(以及更深的道理)的层面探讨。以后,我们一定有许多机会讨论 generalization, perception change 等观点。
“我们智人的大脑,还有两本 log book。 一本 log book 叫 episodic memory,大脑在做逻辑决定时,看这本。 另一本 log book 叫 implicit memory,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等等等等非数理逻辑反应时,看这本。” 这句话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 ( Book by Daniel Kahneman) 整部书,都是在解释阐述这个概念及其相关细节。当然,他给这两个部分的定义是:第一系统,第二系统。 回到我的文章的例子中, 以前当我的丈夫不洗碗时,我的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解释成他不爱我不在乎我,然后我就生气。我的练习,就是把这件事,不用这种快速的方法,而是用episodic memory (理智) 处理几次,不生气,好好说话。几次之后,新的方式,就写进了implicit memory(下意识、潜意识)。 这是人类大脑的高级之处,always use the least energy consuming way to process the repeated task. 然后,集中能量完成需要思考的不熟悉的task。所以,我跟家里人的关系平和快乐之后,就开始写这种文章,用我自己的经历,尝试着讲述复杂的道理。非常感谢你,与我一起在道理(以及更深的道理)的层面探讨。以后,我们一定有许多机会讨论 generalization, perception change 等观点。
但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度在哪里?
所有问题都这样去解决,其实未必就是理性的。
TIDEWATER一发言,我就充分体会到了大话西游里面孙悟空面对唐僧的心情。
因为换掉LG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非理性的。
所以就只能接受,COPE。不能改变对方,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反应了。
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确实没孩子会喜欢呗他人控制,理论上应当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但是有些行为是成瘾性的,譬如游戏,手机,更严重的,譬如 软性毒品。有些孩子是及时明白道理和责任也完全没有能力去抗拒这些事情的诱惑力的。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屈服于多巴胺的召唤,大脑内部形成了更严重的依赖性,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难搞,越来越没有解决的办法。
现实,永远比理论更负责。
这种所谓的放下,其实也带有很强大的消极性。
我也试过,但是感觉放下可以,不care也可以做到。但是有一种很空,很消极的情绪。似乎总体效果还更不好了。
这个,有没有可能,是你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低于楼主位置的角度,觉得她夸夸其谈教育人。
如果你放平了来看,也许就觉得她只是好心分享了。
可能你应该添加上,你采取了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后,是否对于一些原来有争端的问题,取得了进展?对方在你没有发脾气的情况下,反而愿意改善了呢?
如果还是一摸一样,只是你自己改善了去不发脾气,那就似乎欠缺一点说服力。只是你的退让,给你带来了平和?
忍让,和沟通,应该还是有所区别的吧?
说得好。
我也尝试过LZ这样的做法,但是并不适合我自己。
从理论上来说,是应该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需要太过自我华,单一化。是可以从一个脱离自我的角度,无我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去控制和消化一部分情绪的。
但是不要太极端就好了。
你是问怎么知道是不是无限合理化对方了?度就在合理化对方的同时,自己觉得对自己也是fair的。
可是你这也没有“爱和亲密”啊?
32
今天逼着ZT把微波炉擦了,楼梯runner吸了。就是冷静提要求。
“我们智人的大脑,还有两本 log book。
一本 log book 叫 episodic memory,大脑在做逻辑决定时,看这本。
另一本 log book 叫 implicit memory,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等等等等非数理逻辑反应时,看这本。”
这句话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 ( Book by Daniel Kahneman) 整部书,都是在解释阐述这个概念及其相关细节。当然,他给这两个部分的定义是:第一系统,第二系统。
回到我的文章的例子中, 以前当我的丈夫不洗碗时,我的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解释成他不爱我不在乎我,然后我就生气。我的练习,就是把这件事,不用这种快速的方法,而是用episodic memory (理智) 处理几次,不生气,好好说话。几次之后,新的方式,就写进了implicit memory(下意识、潜意识)。
这是人类大脑的高级之处,always use the least energy consuming way to process the repeated task. 然后,集中能量完成需要思考的不熟悉的task。所以,我跟家里人的关系平和快乐之后,就开始写这种文章,用我自己的经历,尝试着讲述复杂的道理。非常感谢你,与我一起在道理(以及更深的道理)的层面探讨。以后,我们一定有许多机会讨论 generalization, perception change 等观点。
我们很有可能会坐而论道一整天。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我确信,我们不会觉得对方傻。 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我们都认为对方不知道自己不清楚什么,想搞清楚什么。(我要是能在这里加一个自嘲的大笑emoji 就好了)。
這就是小強有小強的生活繁衍智慧 鯊魚有鯊魚的強勢哲學 被消滅的暴龍在如何不可一世也消失了 不復存在 所以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就像開車不一定走直線 加速 慢速 ...是最正確最快最好的 是要競速 還是要走走繞繞玩玩 ...... 沒有一定的答案 你有你的哲學 我有我的思考 他有他的想法 當然沉淪不合理是一問題 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被問題困擾 甚至以前的問題變成未來開花的土壤養分 這不是我這凡人俗女可決定的
你看这个帖子里的高赞和回复,没什么人把自己放到低于楼主的位置。
那位层主的意思是,是不是认为楼主在教育人,和听者的心态有关。楼主再三说了她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非常喜悦,才来分享的。而且的确做到了被误解攻击了也没有反击。
退一万步讲,就算楼主说教了,或者获得了一点自我肯定,也没有针对任何人。否定和攻击她的人,可是直接针对她了,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公平啊?
你还没看出来潮水是基本认可楼主的?
你每次推导容易有自己的发散,最好能加个小标题。
OK, this is something not that easy to chew.
感受和情绪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发火是intensively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试图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或者达到目的
我现在不敢轻易就用”爱”这个词了 太复杂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会变动 而且准确评判别人是否有爱的能力是否爱另一个人,要求太高了,我没那个能力
我的理解,每个人都有爱的也需要被爱,有的时候就是方式不搭或者难于让对方接受
大哥,你最后的solution,是不是,ml一下,就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如果是的话,那我就去睡觉了
不知道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是也是一种自行洗脑。我看我家两个孩子就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乐观,一个悲观,即使乐观的那个其实并不是很出色,但他自信满满,每天都很元气满满积极向上。相反,同样资质的悲观的那个总是觉得别人不喜欢他,他做不好,做事很被动。如果我们每天自己给自己洗脑,“我很努力,我很棒,我很幸运,我很幸福”,是不是会像第一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很快乐积极。
4
8
事实上楼主一点逻辑都没有,毫无逻辑思维能力。我敢断定楼主挣钱也不多,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也缺乏财商。
楼主的长篇大论我并没有耐心细看,跳着囫囵看到这句,“以前当我的丈夫不洗碗时,我的大脑在做下意识反应(潜意识反应、所谓的“本能”反应、情绪反应),解释成他不爱我不在乎我,然后我就生气” —— 从逻辑角度说几句。
这里楼主犯了很严重的逻辑错误,跟许多妇女一样,把男方的行为都和自己或者说对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非常搞笑。楼主以为换了个女人,男方就不这样了吗?或者男方单身,就不这样了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这个男人的个性和习惯就是这样,跟爱不爱谁半点关系也没有。就算给他换个特别年轻貌美招人喜爱的美人,他大概也只能勤快一段时间,玩腻了美人后照样回复他的本性。
其实我也很奇怪楼主的脑回路,为什么会把一个成年人的生活习惯跟爱不爱你关联起来。就像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楼主觉得男的可以骂她她不能回骂。其实我也不理解为什么碗要马上洗,我们家经常把晚饭的碗就堆放在水池里等第二天中午钟点阿姨来了再洗。
属实。楼主内心戏太多了。男人洗不洗碗也能联想到爱不爱她,累不累啊。
成年人,或者说中年人,戏不要那么多,凡事不要想太多,简单直接生活更轻松愉快。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发脾气就发呗,不要老琢磨别人想什么,管他呢。少考虑男的爱不爱我喜欢不喜欢我这类问题,多累啊,相处愉快就多相处享受愉快,相处不愉快就算了。没事想太多都是闲的。小明的奶奶从来不操心男人爱不爱她,她健康快乐活到100岁。
2
你太烦了,please stop
好吧,我 proof 写完了,可以全部咔嚓掉。眼不见心不烦。
大哥,你和网上的喷子叫什么劲
姐教你一招“降龙十八掌”,俗称“苍蝇嗡嗡嗡”,心理学术语 "mentally block"
这就好比,你正在enjoy鲜美无比的韭黄鳝丝,突然飞过来一个苍蝇,在你头上嗡嗡嗡,然后你就怒气的说“我不吃了,打包走人”。
这样怎么行,要坚守阵地,不但要把韭黄鳝丝吃完,还要添干净,急死他们
姐一早起床,正想看最后一步的费曼论证,您就嘎然停止了,跳豆水平优点高啊
楼主,我有问题: 1 一个家里也是要讲规则的,对不对? 你和你老公的规则和界限在哪里? 2 一个家庭成员是互相妥协着平等的 这个方向是社会认可的方向。 那么你们的家庭大方向在哪里? 你们为了这个大方向的互相妥协平等 是双向的,还是单一就你一人? 3 人都是有情绪的,当你不能控制情 绪的时候,你老公事后是一种怎样的 太对。自责怜惜,还是漠然愤恨?
这三个问题,我认为你要好好想一想 人都是自私自爱的,但是也是要有规 则和限度的。
对的 知道为何很大部分妇女在50-60岁生理变化期间得癌症吗
真想立法 男人成家 工资大部分自动进入女人的账户 向日本女人看齐 比身体上的暴力还要厉害的 是精神上和无休无聊家务事的折磨 还有割舍不下的娃娃 钻心啊
又懒又凶的男人 真的没有资格结婚成立家庭
忘了书名前几月看的 在讨论全职妈妈的工作环境 对 厨房的工作环境
楼主,哎,你呀 做好自己,爱惜自己 如果现状不能改变 至少也要让自己在现状里过得比较舒服 但是 你得自己努力呀 从经济独立开始接触更多的世界 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
而且,楼主,我可以很轻松地推翻你的逻辑
1 新东方老师说逻辑,是一个典型的三段式的逻辑。 所谓Assumption. 2 你和你先生的逻辑,不是一个Assumption的三段 式, 而是 cause and effect 因为你先生是这个cause, 所以导致effect你生气 如果不生气?改变cause
不要再歪曲逻辑啊。
我已经写完了,本来主要就是给自己过一遍的目的。
两个人或是都懒,或者都眼不见心不烦,这就叫想开了。
再往后,就都是亲情了,随着孩子们一起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愿望
谢谢点评。我特别喜欢你点评的点。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生气“是结果(effect),但是,我不想要这个结果,我也没有办法改变原因(cause)(丈夫不立刻洗碗)的发生, 那我就刻意寻找了,从原因到结果的隐藏的 Assumption。否定了Assumption之后,effect就没有了。或者说,我就刻意寻找了其他cause ,与“他不洗碗”同时并存的、并且我可以掌控的cause,改变了我能改变的cause,结果也就不存在了。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我想要改变结果,所以,需要刻意分析这个cause effect 之间的链接并且打断它。
如果我想要一个cause effect的结果, 那我就不必如此了。例如:公司老板今天告诉我,给我涨1万工资,(cause),我很高兴(effect)。我就不去分析或改变什么了,我就直接乐颠颠地安排假期游玩了 (下一步的effect)。
还有一点,我想要改变结果 "我生气了“,是想要'我不生气”以后的下一个结果,我不生气,就乐颠颠地安排假期游玩,享受生活的美好了。
我看到有的读者问“凭什么你不可以生气”。放在这里就是,我可以生气,我有生气的自由,以前有,现在也有。但是,我以前没有不生气的自由,因为我被 “cause effect " 这个条件反射束缚住了;现在,我有了不生气的自由,因为我改变“cause effect ",改变了条件反射。
另外,当我探索自己生气的其他cause,可能的Assumption时,对自己是用一种温柔的、询问的态度,不是指责。就好像孩子告诉我,手扎了一根看不见的刺,疼。我会先安慰她,然后,用不同的方向轻触疼的地方,好辨别刺的大小与方向。我也是这样充满爱地、温柔地,与那个生气的自己对话,发现那个自己想要的就是被爱和被看重,我就告诉她 ”你足够好了,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你不需要与任何人比较,因为你足够好了“。
扯得有点远了。下一篇文章再仔细谈论这个话题吧。
楼主,你又进入一个逻辑怪圈 以你设定的结果去假设甚至想象前提条件 这个情况中国古代寓言 疑邻窃斧 很有说服力
事实就是事实啊 你生气难道不是因为你先生的行为 难道是因为你自己的错误或者其他?
cause & effect的证据链 要推翻,要么他因,要么不存在cause, 要么不存在effect 但是你否定effect, 不等于cause的事实不存在 只是也许对你不存在
你看看你的情况属于哪种
anyway, 只要你高兴平和就好 每个人需要自我疗伤的 这样才能继续生活超越自我 我说的是认真的 只希望你是真的坦然,爱心 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
邏輯沒有歪不歪曲之說 只有你的 我的 他的 別人的 老公老婆也是這樣的 自己受用就好了
另外,当我探索自己生气的其他cause,可能的Assumption时,对自己是用一种温柔的、询问的态度,不是指责。就好像孩子告诉我,手扎了一根看不见的刺,疼。我会先安慰她,然后,用不同的方向轻触疼的地方,好辨别刺的大小与方向。我也是这样充满爱地、温柔地,与那个生气的自己对话,发现那个自己想要的就是被爱和被看重,我就告诉她 ”你足够好了,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你不需要与任何人比较,因为你足够好了“。
喜欢这一段。等楼主继续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