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school一年再回去,肯定有个朋友圈重组的过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初选择homeschool就应该已经权衡了这方面的考虑,现在也只能接受面对。 好在很快就去中学,本来也会重组,不是特别大的事。这段时间,就妈妈每天晚上多陪陪,多听听女儿的心声,总是个弥补。 跟老师也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改善下。如果不能的话,尽量建议老师少搞些1-1的活动,以免女儿被落下。不都说inclusive吗现在,要学会绑大旗。:) 跟老师态度要和气诚恳,但是要坚持表达这是对你很严重的事,很困扰女儿,不给个说法action item那是不行的。别被糊弄过去。咱们交的税都是政府拿去,孩子上学得到份内的照顾,是应该的。要学会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呀。妈妈为了女儿,也得立起来,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困扰。看你说的女儿要哭自己忍住了,真是个好孩子,看着心疼。 Field trip那种,以后那就尽量你sign up 做volunteer。这样有你陪女儿坐校车,减少这段过渡时期对女儿的困扰。至少让女儿知道,妈妈的坚实支持,一直都会在,会尽力帮她解决问题。这样以后teen的时候,各种困惑心思才会给你说。
看到楼主的帖子觉得心有戚戚,我也是一直一直在发愁。我跟我孩子的老师聊过,老师是我们邻居,跟我私人关系也比较close,她说她肯定会帮忙,但是这个年纪的小孩交友,其实已经很有主见了,不是那么好干涉的,即使你当时让几个孩子一起玩了,她们一转身又散开了。所以不管哪个老师态度怎样,靠老师不能解决问题。 我个人体验是家庭条件这些东西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有用,再fancy的东西拿出去吸引人最终热度都会过去,真的起作用的还是孩子的个性。我家老大性格其实挺不友好的,但他就是有种能力吸引别人,能拿到attention,也知道怎么handle relation,从来没有缺过朋友。老二是个女孩,性格很好,但是属于no fun no character的人,她一直在struggle friendship,她哭过几次,为什么我这么nice别人反而不喜欢我,哥哥这么mean还有朋友。但培养一个fun的性格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
我女儿小学高年级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过她都是过后才跟我说的。她的小学基本是印度人,班里华人和其他种族小孩基本没有。印度人很抱团,我也基本没跟班上印度家长联系,所以没融进他们的圈子。我女儿自己也有些问题,她说自己很nerdy,其实就是性格比较像男生,跟其他女孩不一样。好在她内心的确比较强大,虽然有些失落,但她没有太当回事。 到了初中,有一些朋友了。女儿还是独来独往,我几次表达concern,女儿都说她不需要朋友。在学校里她好像比较受欢迎,她说都是其他学生围着她抄作业。她病假几天回来,同学们都挺高兴,说thank goodness you are back,女儿说这是因为他们又可以抄作业了。我现在对女儿的支持就是提醒她要打扮,带着她去挑衣服,其他也真的帮不了多少了。 儿子同样在印度班,但就如鱼得水,还有个比他高壮好多的印度女娃crash他。儿子性格其实比女儿更shy,但他自己说他在班里成绩好,体育也是最好的。我觉得还有就是他人特别好特别善良,经常替别人着想,可能这样朋友都喜欢跟他玩吧。
男娃六年级从私校去了公校,当时只认识一个邻居男同学。刚好又是疫情,学校lockdown,同学也不往来。7年级才开始与同学hangout,现在8年级开始有很多朋友。LZ莫急,先结交一个好朋友,朋友带朋友,慢慢来会有朋友的。和home class teacher说说,能不能安排三个女孩子一组吃饭或活动。家长也可以互相帮忙接送一下邻居的孩子,小孩子就会熟悉很多。
5 年纪了, 有没给小孩配电话? 我家5年纪的经常跟她朋友在电话里 chat。 另外你们是不是管的太严,平时完全杜绝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等。其实这些都是她们之间的共同话题。
这样的我都暗暗的希望孩子跟他们绝交。她终于也告诉我了她不想跟谁谁玩了。幸好都不是同学。
是这样子的,工作上也是这样;我们在国内反对的,在北美非常流行;
跟老师反应,老师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
国内嘴上反对大概就是因为实际中这种情况太普遍吧
看的我掉眼泪,楼主你要赶紧和学校交流啊,班主任,任课老师,校长,实在不行准去小一点的学校,心疼死了,真是为你着急….
这是个好办法,我家老二一开始在学校就是找男孩子玩,说的一堆名字全是男孩子,后来就发展到和女孩子玩了,有好几个女孩好朋友,其中有个朋友是她最好的朋友,非洲裔小女孩,她妈妈见到我还说她女儿爱我女儿,哈哈,六七岁小孩子真是可爱。 老大高中好朋友男生居多,还都是身高有6 feet 3的男孩子,大家中午有时间就要一起吃饭,什么亚裔会被bully这种现象,我完全不用担心了,谁敢bully她,看看她的好朋友都会打消这个想法。
老实说看你在版上的发言,你的思维会影响到娃。这样的思维习惯在美国长大其实挺难的。不过你们开心就好。
同意你,也真心同情LZ,因为我们家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当时孩子可能大一点,大概11,12岁吧。父母的态度确实关键,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老师的态度难以改变的话,可以考虑转学。尤其像我家孩子那样的书虫在公校是不大受欢迎的。我们当时发现孩子在学校不开心,也是鼓励孩子跟别人多交流,为她找伴,情况有好转但没有太大的变化,后来发现和老师的态度有关,虽然老师没有说过什么太过分的话,但小孩子们都是很敏感的,会集体孤立不被老师喜欢的孩子。我们和一个专家谈过,她给的建议就是不要指望学校会做什么,立刻转学,我们照做了,咬牙转去了一个小私立,几乎是立刻就有了朋友,开开心心直到高中毕业。她在毕业册里写感谢父母送她到这个学校
那个时候也没什么bully一说,我爸妈对我挺上心的,去找过老师,但是也没解决问题。我也没有朋友,老师主动给我安排了朋友一起玩,但是人家内心其实是不愿意和我玩的,我也清楚,后来就算了。
说这么多只是想安慰lz,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这些经历虽然对我来说都是伤害都很难过,但是我也没有长歪,长大了内心强大了,学习好了,现在还是有很多朋友。对成长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说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影响也不至于。lz自己要放宽心,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
还有就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家长老师过于主动干预并且让孩子感觉到这种干预,效果不大。一定要不经意间干预。如果老师说A你一定要和B一起玩,但是A不乐意,那么B是感觉得到的。同理,如果家长要求B主动加入A,A嘴上同意了但是实际行动还是不愿意包括B(比如说话聊天不带着B),那么B也感觉的到,更受伤害。约playdate也要显得随意一些(比如当时我爸妈给我约一个朋友一起上学,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我现在还记得)。还有,有效的办法是让女儿有点特长,有点话题,哪怕是看书画画看电视都行;我记得我被落单那会,唯一的一次能加入别人的话题是都看哈利波特,我看的比别人快并且仔细,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情节。
赞
说得挺好的
谢谢你的分享,给你点赞,看来我果断让我娃离开一个abc小孩圈子是对的,负责的人觉得不要干预孩子,让她自己survive,自己单独玩说明很强大很独立,我自己都能看到孩子从懵懵懂懂到露出尴尬的表情,她并不enjoy孤独和被排挤,换了一个abc娃的圈子,娃和这些孩子玩得很开心,而且负责的人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不会允许孩子们排挤某个孩子的。
aww抱抱孩子。才小学的孩子,老师不能干涉一下吗?组队什么的也可以三个人一组啊。 recess自己玩,午饭自己吃真的很可怜的
给你女儿点赞,你女儿的努力非常了不起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看出你女儿不仅仅是对找好朋友,估计对自己的各方面都会努力争取做到最好。
你这一看就是本人就是特别会搞关系拉关系的,你这样的基因生出的孩子肯定也会社交,你不会懂一家人都是内向的introvert不喜欢社交的人遇到这种情况的窘迫的,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何不食肉糜
跟楼主有过差不多经历的家长可以告诉你,很难。我跟我家两个孩子说过无数次可以主动参与别人的游戏,他们也尝试过,我们学校的小孩大部分都很nice很包容,也确实在一起玩游戏,还会主动邀请我娃一起玩,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家孩子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不要说主动加入了,别人邀请他们都不乐意。这些变化是从K到四年级逐步发生的,不是几个月半年的转变。 作为家长,我努力了很多次,积极参与volunteer,邀请playdate,办生日party,收效甚微。在party上热热闹闹的孩子们,到了学校,我娃依旧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那种感觉就是他们不能fit in,他们自己不乐意,我怎么说都没有用。毕竟在学校待的时间更长。 我也跟老师反映过这个问题,四年级的老师说可能你的孩子和别人没有一样的兴趣爱好,等找到和他有一样爱好的朋友就好了。接着到了初中我娃参加了club,是他从小喜欢的项目,果然在club里交了一些朋友,越来越自信活泼了,发展到在其他班里也有不错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个性,一些孩子可以通过家长的帮忙找到好朋友(我老二以前的好朋友就是这种,她妈妈通过不断的找playdate终于在三年级给自己女儿找到一个要好的朋友,同时我老二也不愿意再和她玩了,可能三个人一起玩比较容易产生矛盾,我女儿自己选择远离),而有一些小孩子不是家长帮忙就可以融入组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己会找到自己的方法,楼主也不用太担心了。
除了华人外的其他种族工作上拉小团伙太厉害了。我在政府部门,每个人都想的是如何拉小团伙占政府便宜;不这样想被当作傻瓜;
两点都同意。
要求未成年孩子“内心强大”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成年人落单尚且fomo,小孩子怎么能自己解决这种问题。以后她遇到对她友善的人,就会过度付出,没有界限,变成讨好性人格。
国内当然有。我小学就是春游都找不到伴,需要别的组收留的。主要成天被老师批评。虽然到了高中运气好成了最受欢迎的人之一,但小学时的经历我可没有忘,说只有美国有这种事的估计自己比较正常,社交上没经历过大起大落。
是的,国内小团伙也很常见。我觉得来美国读书的,大多都是成绩好的孩子,在国内成绩好的孩子就受欢迎,没有经历过这些。我在国内也是一直会有好朋友,但惭愧地说也是拉过小团体孤立其他孩子的。
认识我老公以后知道我老公小时候被孤立的经历,才知道被孤立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老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女儿上学被孤立。找到一个好朋友真的很重要,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个就会安心很多。
怎么没有呢?从小到大都是啊!尤其是女孩子,都是小团伙啊,上厕所都一起去。这根本不是什么美国特有的。而且老师也根本不会管。在中国大家更不注重playdate交朋友,就是抓学习。好多孩子就是一直孤单着,老师家长都觉得没关系,学习好就行。
跟老师也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改善下。如果不能的话,尽量建议老师少搞些1-1的活动,以免女儿被落下。不都说inclusive吗现在,要学会绑大旗。:) 跟老师态度要和气诚恳,但是要坚持表达这是对你很严重的事,很困扰女儿,不给个说法action item那是不行的。别被糊弄过去。咱们交的税都是政府拿去,孩子上学得到份内的照顾,是应该的。要学会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呀。妈妈为了女儿,也得立起来,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困扰。看你说的女儿要哭自己忍住了,真是个好孩子,看着心疼。 Field trip那种,以后那就尽量你sign up 做volunteer。这样有你陪女儿坐校车,减少这段过渡时期对女儿的困扰。至少让女儿知道,妈妈的坚实支持,一直都会在,会尽力帮她解决问题。这样以后teen的时候,各种困惑心思才会给你说。
你这么焦虑,很容易传染孩子 本来孩子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结果家长搞得家里鸡犬不宁
初中真的最残酷,高中就又好些了。
小学阶段娃social基本靠爹妈张罗。
女生就是这样,到了一定年纪就是一对一的,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三个人的小团体,两个人更抱团,而且有不少女生mean一点是不让自己的好朋友跟别人玩的,你的努力是没社么用的。当时两三年非常的痛苦,孤独。后来就在挣扎中寻找自己一个人也能开心的事情, 我比较喜欢打游戏,后来就经常中午的时候跟男生一起去网吧玩游戏,男生都是一群一群的,在学校里的时候,就像楼里有人说的一样,让风,云,月亮陪伴自己。
说什么自己内心强大就不怕,那都是经过很大痛苦之后才有的。后来自己确实内心强大了,说白了就是看淡了,没有小时候那么重视感情了,觉得自己就自己,没有亲密的友情就算了,跟不mean的女生小团体交往一下满足学校的组队需求就完事儿了。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发觉,快乐并不是只能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得到,所以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那种特别好的闺蜜,什么下午茶,聚餐之类的就算有,交往也不深,业余爱好很多都是自己可以完成的打游戏,看小说,自己活动,不怕孤独。
所以我很能理解楼主的心情,你也是个好妈妈,我妈当时那个年代对于心理情绪的重视完全没有,作为家长,我感觉能做的也不多,只能陪着熬过去。我唯一想到可以试一下的就是playdate的时候每次请一对小朋友,轮换着找,然后找到排他性没有那么强的,多安排三人活动,习惯了可能在学校会好一点
孩子太可怜了。不然就转学去她朋友的学校吧。
以我小时候的经验,越mean的小孩越混的开,因为大部分小孩没有那么强的opinion,大部分都还属于谁的主意强就跟着谁
小时候是时代发展的局限,那个时候的家长没几个懂心理学的,父母对孩子比较打压专制,天天给人train follower,讨好型人格,服从者。美国,或者说现在这个年代吧,越来越多的家长是很注重孩子心理的,好学校里面混得开的孩子就是要nice又有趣,有同理心又尊重别人的孩子。人格健全社交技能好的孩子不会去跟着mean的孩子混,mean小孩也根本lead不了各方面都很强的好孩子。类似于之前一个层主说的mean护士遇到nice的医生一样得服气
你这根本就是幸存者偏差,你自己没经历过就是没有。其实想一想班上那些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同学,他们就是LZ孩子一样的。这跟在哪个国家没关系
真正的bully大概也不多,更多的是被小圈子排斥,或者被孤立,我家孩子那时候还会被人tease,虽说话不恶毒,但还是挺伤人的
没觉得,我娃初中是4个小学的学生合在一起,感觉pool大了,更容易交到 合脾气的朋友。
这位层主说的太好了!
到了初中,有一些朋友了。女儿还是独来独往,我几次表达concern,女儿都说她不需要朋友。在学校里她好像比较受欢迎,她说都是其他学生围着她抄作业。她病假几天回来,同学们都挺高兴,说thank goodness you are back,女儿说这是因为他们又可以抄作业了。我现在对女儿的支持就是提醒她要打扮,带着她去挑衣服,其他也真的帮不了多少了。
儿子同样在印度班,但就如鱼得水,还有个比他高壮好多的印度女娃crash他。儿子性格其实比女儿更shy,但他自己说他在班里成绩好,体育也是最好的。我觉得还有就是他人特别好特别善良,经常替别人着想,可能这样朋友都喜欢跟他玩吧。
接送孩子,field trip之类的时候跟别的家长聊几句,争取留个电话, 周末约着玩一下。
这些增加visibility的事情确实有助于孩子扩大社交面。
我觉得楼主重视这个是好事。
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蕉绿传给孩子,在孩子面前还是要稳住。
学习了,也要这样讲给儿子听,希望他也收益。
那你除了一对一约play date,还可以二对一,三对一甚至一群一起约play date 如果第一次多对一效果不好,还是其他小姑娘一堆不跟你女儿融入 你可以搞些活动,比如搞手工户外游戏什么的,尽量拉对子
确实是这样,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和美国人父母比是短板,所以一定要找专业书籍学习,自己的问题不解决,很难在这方面帮到孩子
这个老师很温暖👍
因为来你家玩只有你一个人,她当然愿意和你玩,回了学校她就有其他比你更要好的朋友,所以就不跟你玩了。小孩子之间友谊变来变去的本身也很常见,而且楼主家娃一年home school, 她好朋友在学校也需要social, 人家再找其他好朋友也正常。其实几个人一起挺好的,但是有的小圈子就是很exclusive,要求朋友彼此“互相忠诚”
不用委婉,直说直接问老师怎么办就行。
这老师也不喜欢楼主孩子,并且不专业不称职。大学分组落单的老师还都给帮着分组呢
家里同样有个害羞娃,从小到大每次开家长会都会和老师重点说, 希望老师帮助注意社交。好在娃逐渐大了也能自己吸引好朋友了。
另外不明白为啥一定要一对一对的,平时不能三四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玩吗?
你就直接去说让老师帮忙安排啊。 你不说谁管你。美国人家长早就去说了。当然态度要好, 笑眯眯的, 不必委婉, 就是让老师直接安排三人组队。 平时要找各种机会在老师面前来事儿, 多帮忙。多做志愿者, 在教室里看一圈就知道哪个孩子好, 盯上好孩子然后找机会撮合。不差钱就隔三差五捐文具纸巾消毒巾, 要会来事儿。
我也觉得好奇怪呀,小孩儿不都是几个人一起吗?两个人一起万一有人那天有别的事情或者生病了怎么操作?
前一段时间带孩子去整牙,诊所技师跟医生聊天,说自己女儿今年去新学校没朋友都是一个人吃饭,声音都带着哭腔,我在旁边也好难过。
我觉得你应该找老师问问了解一下老师的视角。 你女儿说的人家都是一对一对的玩,我感觉不见得是固定的一对一对。如果不是固定的一对一对每次都组合不到她头上究竟是什么原因。 家里玩得很好学校连一起吃个饭都不行只想去图书馆也不符合常理。
你和孩子都很棒!其实孩子上学事情很多,真心挺不容易的。自己内心比较calm很重要。
女孩子很多就是喜欢搞小团体。长大了以后回头看很没有意思,但是小时候就是风气。
我家娃都是自己一个人 他不在乎 我也没干预
我小时候也有同样的问题 现在做梦偶尔也会梦到没人跟我一组 长大了turn out to be fine
是吧,我经历过了我女儿在小学的struggle, 才意识到我以前在国内学校是多么popular, 从来都是 别人想和我做朋友,没有我去求别人做朋友的,即使是到了美国在学校里工作了也是一帮朋友。我以前从没想过,所以我从来没意识到有啥小团体被孤立之类的。
到了生了孩子才发现交朋友没那么容易,和白人妈妈打交道跟以前的经历完全不一样,需要从头学起她们的一套,即使如此隔阂永远存在,作为极少数的minority 很难和她们打的火热。只能多去volunteer , 多混个脸熟,让人家跟孩子交往至少放心。作为minority 孩子确实阻力更大。
楼主查查自己的学区是什么样的。到了中学是选课的话,也就没这个困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