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富二代小奶狗说,我到死都是姐姐的舔狗!之:秋瑾篇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11日 19点49分 PT
共 (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公
公用马甲27
接近 3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来自网络营销号,在下不知道真假,不负责勘误,请历史系毕业生们,键盘历史学家们发言。 ----------------------------------------------------------------- (zt) 这个女人的名字你们一定知道,但是几乎没有人能把她和玛丽苏联系起来。但是你看完她的生平就会发现:普通那些玛丽苏桥段,给她提鞋都不配。
她就是鉴湖女侠秋瑾。
由于秋瑾最著名的那张照片英姿焕发,很多人都忽略了,她其实出生和成长于一个旧式家庭,秋瑾本人也是缠脚的。不过秋瑾家族读书气氛浓厚,她据说从幼年就“过目成诵”,而且书法秀丽,善诗文。在随父亲去湖南赴任后,更是受到了众多名士的点拨,其中就包括了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通过他的关系,当地大富豪王黻臣一眼相中了年长自己儿子王廷钧两岁的秋瑾。(另有一说法是大四岁。)
虽然秋家已经败落,但是王家对这门亲事颇为费心,诚意满满,首先是花了五年给新人盖婚房。在婚礼上,王黻臣直接送了儿媳一间钱庄为结婚礼物。这在霸总文里面就相当于送了个银行,好家伙我还真没看到过这么豪横的霸总形象。可以说,王家对于秋瑾这个儿媳,简直是满意他妈给满意开门,满意到家了。
最苏的是,新郎官王廷钧虽然出身富家,但没有什么骄矜之气。他面容白净,眉目俊秀,风度翩翩,脾气温和,对妻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要说美中不足,那大概是读书天分有限。考了两次科举也没有个名次,最后不得不发挥钞能力捐官才走上了仕途。
王廷钧看秋瑾,有点类似于学渣看学霸,满眼都是星星。他对妻子几乎是崇拜的态度。在封建年代,他甚至会主动出去吹自己的妻子有多厉害,说妻子能干、会下棋、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放到今天,大概就类似于炫妻狂魔。
在公婆和丈夫的宠爱下,秋瑾在婚后非常自由,每天都可以随意看“新书”,骑马、练武、管理生意 .... 除了生育了一儿一女,她的所有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男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秋瑾生女后不久,秋家遭受了变故。秋瑾把娘家一大家子都从绍兴接到湖南婆家安置,和丈夫同住。而为了让大哥有个合适的营生,王廷钧出钱给大舅子开了个钱庄(我也不知道他家为啥这么喜欢钱庄这个计量单位)。然而大舅子不善经营,一年之后就倒闭了。倒闭后,秋家又回了绍兴,这个亏空自然还是王家来填补。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事发生,捐官后,王廷钧官运亨通,升了工部郎中,赏二品顶戴,这个应该相当于今天正司级干部享受正部级待遇了。秋瑾也被朝廷封为“恭人”。
受了封赏,王廷钧自然要进京任职,但是尽管秋家前脚刚走,但是秋瑾非要顺路去绍兴看望母亲。问题是咱摊开地图看看,湖南-绍兴-北京,这哪里是顺路,绕路都没这么绕的。而且同路不仅有秋瑾的一双小儿女,还有她的婆婆、小叔子、小姑子、弟媳... 但是这不重要,秋瑾要办的事情,在王家没有办不到的。最后一行人画了个大三角,终于到了北京。
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秋瑾更是自由洒脱。当时戏园子不卖给女客票,因为上流社会女客都是在家听堂会,不会出去抛头露面。而秋瑾经常穿着男装,当街雇车,手持一卷书直接进戏园子听戏,成为了当时北京的名场面。
此时秋瑾应该已经接触到了不少新学思想,为了讨妻子欢心,王廷钧主动学习洋文,又租了一辆汽车方便妻子听戏,陪妻子逛街,还买了很多妻子喜欢的书画。然而如此小心讨好,妻子还是通知他,自己要撇下一双儿女和丈夫婆家,去日本留学。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王廷钧估计是懵逼的,不要说那个年代,就是现在,能抛下年幼儿女一个人出国留学的女性也是极少数。他苦劝无果后,想着切断妻子的经济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秋瑾去意已决,竟然变卖了首饰和衣服,凑够了旅途费用。确认阻挠无效后,王廷钧找到了妻子的日本好友,求她成全妻子的心愿。在永定门火车站,王廷钧一手拉着一个孩子,依依不舍的嘱咐妻子照顾好自己,同行人等无不动容。
秋瑾之后的作为,历史书上写的比我清楚,不管是闹革命办教育还是资助其他仁人志士,秋瑾都做的有声有色。可是很少有人去探究,钱从哪儿来?
王家:你猜?
秋瑾甚至抱怨过,由于王家富裕人尽皆知,导致自己借贷不到银钱,总之都是王家的锅,这些坑都要王家来填。
这逻辑...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起义前,秋瑾认为自己即将许国,特意在探望女儿的时候,在女儿的口袋里放了一张纸条给丈夫,告诉他自己即将殉国,请他另觅佳偶。
然而这个终身都没有纳妾的男人,在秋瑾死后,别说续娶,两年后就抑郁而终了(另有一说法是因为秋瑾的事情吓破了胆吓死的)。遗言是,希望和妻子合葬,在九泉之下重新做一回夫妻。
这个被秋瑾称为“苟才”的男人可能永远也不理解妻子的思想高度,但是我想没有人能否定,他对妻子的爱。 --------------------------------------------------------- 来自网络营销号,在下不知道真假,不负责勘误,请历史系毕业生们,键盘历史学家们发言。
j
janie
接近 3 年
2 楼
很感人,满眼的渣男里难得知道真实存在一个好的。可惜没能白头偕老。
p
pineappletin
接近 3 年
3 楼
爱情真的只发生在别人身上
b
baobao557
接近 3 年
4 楼
当年那些革命烈士们挺多这样的生死相依的故事。林觉民牺牲后老婆也很快郁郁而终。没想到秋瑾老公也是这样。但是我怎么记得秋瑾去日本留学之前是跟老公离了婚的? 还有王家也不光是普通富豪,王父是曾国藩的表兄弟。
f
fitfitfit
接近 3 年
5 楼
结论就是,女人还得自己牛,才有真心的舔狗,靠爹靠妈靠lg,自己拿不出来,还是没有真爱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她就是鉴湖女侠秋瑾。
由于秋瑾最著名的那张照片英姿焕发,很多人都忽略了,她其实出生和成长于一个旧式家庭,秋瑾本人也是缠脚的。不过秋瑾家族读书气氛浓厚,她据说从幼年就“过目成诵”,而且书法秀丽,善诗文。在随父亲去湖南赴任后,更是受到了众多名士的点拨,其中就包括了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通过他的关系,当地大富豪王黻臣一眼相中了年长自己儿子王廷钧两岁的秋瑾。(另有一说法是大四岁。)
虽然秋家已经败落,但是王家对这门亲事颇为费心,诚意满满,首先是花了五年给新人盖婚房。在婚礼上,王黻臣直接送了儿媳一间钱庄为结婚礼物。这在霸总文里面就相当于送了个银行,好家伙我还真没看到过这么豪横的霸总形象。可以说,王家对于秋瑾这个儿媳,简直是满意他妈给满意开门,满意到家了。
最苏的是,新郎官王廷钧虽然出身富家,但没有什么骄矜之气。他面容白净,眉目俊秀,风度翩翩,脾气温和,对妻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要说美中不足,那大概是读书天分有限。考了两次科举也没有个名次,最后不得不发挥钞能力捐官才走上了仕途。
王廷钧看秋瑾,有点类似于学渣看学霸,满眼都是星星。他对妻子几乎是崇拜的态度。在封建年代,他甚至会主动出去吹自己的妻子有多厉害,说妻子能干、会下棋、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放到今天,大概就类似于炫妻狂魔。
在公婆和丈夫的宠爱下,秋瑾在婚后非常自由,每天都可以随意看“新书”,骑马、练武、管理生意 .... 除了生育了一儿一女,她的所有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男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秋瑾生女后不久,秋家遭受了变故。秋瑾把娘家一大家子都从绍兴接到湖南婆家安置,和丈夫同住。而为了让大哥有个合适的营生,王廷钧出钱给大舅子开了个钱庄(我也不知道他家为啥这么喜欢钱庄这个计量单位)。然而大舅子不善经营,一年之后就倒闭了。倒闭后,秋家又回了绍兴,这个亏空自然还是王家来填补。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事发生,捐官后,王廷钧官运亨通,升了工部郎中,赏二品顶戴,这个应该相当于今天正司级干部享受正部级待遇了。秋瑾也被朝廷封为“恭人”。
受了封赏,王廷钧自然要进京任职,但是尽管秋家前脚刚走,但是秋瑾非要顺路去绍兴看望母亲。问题是咱摊开地图看看,湖南-绍兴-北京,这哪里是顺路,绕路都没这么绕的。而且同路不仅有秋瑾的一双小儿女,还有她的婆婆、小叔子、小姑子、弟媳... 但是这不重要,秋瑾要办的事情,在王家没有办不到的。最后一行人画了个大三角,终于到了北京。
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秋瑾更是自由洒脱。当时戏园子不卖给女客票,因为上流社会女客都是在家听堂会,不会出去抛头露面。而秋瑾经常穿着男装,当街雇车,手持一卷书直接进戏园子听戏,成为了当时北京的名场面。
此时秋瑾应该已经接触到了不少新学思想,为了讨妻子欢心,王廷钧主动学习洋文,又租了一辆汽车方便妻子听戏,陪妻子逛街,还买了很多妻子喜欢的书画。然而如此小心讨好,妻子还是通知他,自己要撇下一双儿女和丈夫婆家,去日本留学。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王廷钧估计是懵逼的,不要说那个年代,就是现在,能抛下年幼儿女一个人出国留学的女性也是极少数。他苦劝无果后,想着切断妻子的经济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秋瑾去意已决,竟然变卖了首饰和衣服,凑够了旅途费用。确认阻挠无效后,王廷钧找到了妻子的日本好友,求她成全妻子的心愿。在永定门火车站,王廷钧一手拉着一个孩子,依依不舍的嘱咐妻子照顾好自己,同行人等无不动容。
秋瑾之后的作为,历史书上写的比我清楚,不管是闹革命办教育还是资助其他仁人志士,秋瑾都做的有声有色。可是很少有人去探究,钱从哪儿来?
王家:你猜?
秋瑾甚至抱怨过,由于王家富裕人尽皆知,导致自己借贷不到银钱,总之都是王家的锅,这些坑都要王家来填。
这逻辑...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起义前,秋瑾认为自己即将许国,特意在探望女儿的时候,在女儿的口袋里放了一张纸条给丈夫,告诉他自己即将殉国,请他另觅佳偶。
然而这个终身都没有纳妾的男人,在秋瑾死后,别说续娶,两年后就抑郁而终了(另有一说法是因为秋瑾的事情吓破了胆吓死的)。遗言是,希望和妻子合葬,在九泉之下重新做一回夫妻。
这个被秋瑾称为“苟才”的男人可能永远也不理解妻子的思想高度,但是我想没有人能否定,他对妻子的爱。 --------------------------------------------------------- 来自网络营销号,在下不知道真假,不负责勘误,请历史系毕业生们,键盘历史学家们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