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版上哪一位?我,30年前放弃一切,带娃到美国陪老公留学,真实生活没想象中好

A
April4
白瞎照顾你这个白眼狼了 放弃了考证进修


hhxx89 发表于 2022-10-11 10:06

得了吧 我也是当妈的 也有工作 该进修进修 不是说选择躺平有问题 完全没问题 但是别说为了照顾孩子牺牲什么的
t
teadances
华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厚道了?有些发言也太mean了吧。
R
Ruth
和我妈那一辈的人很像。我妈就是小时候家庭条件好,受宠,这个事说了一辈子。大了以后望夫成龙,可惜我爸没有如她的愿,数落了一辈子。再年纪大一点就指望孩子争气,我算满足了她的愿望,她很高兴。精神不独立,所有的精神寄托都在别人身上。我妈一直工作的,但是有进修机会也不去,可以考证也不去,理由就是有家有孩子。
High.eee 发表于 2022-10-11 09:59

我妈是护士,文革以及之后几年,都没有技术职称的评定,后来开始给技术职称,要晋升就要考试,分笔试和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我妈没问题,笔试部分,需要复习,我爸当时觉得她已经很忙很辛苦,要不等孩子大一点,不太忙了再考。我妈一定要第一批考,早上起早看书准备,不影响日常(我也是早起的习惯,所以看在眼里),一边看书,一边手上还打毛衣。
A
April4
华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厚道了?有些发言也太mean了吧。
teadances 发表于 2022-10-11 10:17

早就这样了
5
5179YYDS
有点儿邓文迪的影子
h
hehehh
觉得楼主特别不矫气。从小娇生惯养的日子过过,打工吃苦受累的罪能受。真不容易!见过很多娇养的人吃不了苦,不是埋怨就是抑郁的。
C
Cortana
没人在乎你的身材 只希望你mean的态度让你早晚号啕大哭
hhxx89 发表于 2022-10-11 10:08

好,谢谢提醒,我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mean了。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我有女儿,如果她走这条路我才会嚎啕大哭。大家想象一下,愿意自己女儿走作者这条默默奉献的路吗?
我虽然是我妈默默奉献的既得利益者,仍然心疼我吗,为她这一生不值得。
我觉得自己同理心还挺强的,不愿意自己的妈和女儿x牺牲奉献就是mean了?
t
troy2011
看到那段了,我倒是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国内也许他们混得不错,可钱不是唯一重要的,没准老公在外面有小三了,或者以权谋私进去了,有钱有势的六零后有几个独善其身的?孩子在国内长大也没这么容易进杜克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Summerxs 发表于 2022-10-11 09:41

拉倒吧,自己忽悠自己。失去了才要努力来说我不在乎。 谁不喜欢出名,看看以前的同事朋友不如自己的现在在国内肯定比他们两口子好太多,还有什么孩子不能进dike的,那duke就没有小留。
k
kiwimelon
哎呀 看了个开头就知道肯定是我师姐了 果然是
c
curiousyxl
没人觉得口气老套过时得一塌糊涂吗?所谓知音体?看不出丝毫文学才华,我没兴趣看她的书
也觉得惨。像我妈一样一生贡献给了家庭,毫无自我。
光宗耀祖的合影都是和某个白人医生的合影,觉得没有自尊
外形是彻头彻尾的大妈,我如果变成这样子要嚎啕大哭的
Cortana 发表于 2022-10-10 20:58

怎么华人上的人都变得这么mean啊!不同的时代境遇不同,选择不同,lz觉得自己的一生很充足、很满足就够了,我们看着祝福就好!用得着这样comments吗?
60后出国能和90后出国比吗?难道你们指望60后出国像90后一样拿着爹妈的钱背着名牌、天天下馆子,然后指点江山?
我很佩服老留,他们大多数人完全靠自己在美国扎根的。
p
point520
“儿子从医学院顺利毕业,并开始了头颈外科住院医生的工作。这是他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另外两个孩子虽然已经立业了,但还没有成家。帮助他们成家并协助抚养第三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第三个三十年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想想就令我兴奋。”
她为啥一点自我都没有? 孩子当医生 是给她的礼物?为啥会这么想? 孩子成家立业,她也要揽到自己身上。 讲真,我觉得 也许她的孩子并不希望这样
c
curiousyxl
老刘都是这么过来的啊。唯一的区别就是有很多搬运来的女的也去上学了,要么读个学制短好找工作的迅速毕业赚钱,要么读个给奖学金的专业,两个人赚钱很快生活就很好了。
lianqiao 发表于 2022-10-10 21:47

看看北京人在纽约,姜文不也是织毛衣卖吗?咋不去读书呢?那时候美元对人民币太贵了,很多人读不起吧
E
EightPlanet
回复 1楼nongminf的帖子
这位大姐代表着 中国六零后那批人 承上启下 人家夫妻一起努力 改变生活 版上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那种 生活的乐趣 现实中我认识好几位这样的大姐 六零后七零后 当时在国内都是属于 有很好工作的人 大学老师 央企干部 三甲医院的医生 和先生一起出国 从底层重新干起 在各自的领域又可以 发光发热 她们那代人 韧性强 能吃苦 而且 你们注意她字里行间 透露着对丈夫的尊重 想起我认识的一位广东大姐 任何时候 称呼自己丈夫都是 我先生 现实生活中 我是非常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的
mixiaomi 发表于 2022-10-11 08:59

说得 很好 很有 诗词 格式 我也 向你 学习 请多 关照
k
kiwimelon
回复 1楼nongminf的帖子
这位大姐代表着 中国六零后那批人 承上启下 人家夫妻一起努力 改变生活 版上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那种 生活的乐趣 现实中我认识好几位这样的大姐 六零后七零后 当时在国内都是属于 有很好工作的人 大学老师 央企干部 三甲医院的医生 和先生一起出国 从底层重新干起 在各自的领域又可以 发光发热 她们那代人 韧性强 能吃苦 而且 你们注意她字里行间 透露着对丈夫的尊重 想起我认识的一位广东大姐 任何时候 称呼自己丈夫都是 我先生 现实生活中 我是非常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的
mixiaomi 发表于 2022-10-11 08:59

我感觉60后都是这么称呼老公的 从50后我爱人到60后我先生到70后我老公 80后我队友90后咋叫跟不上了 我觉得是时代的称呼潮流,并不代表尊重
H
High.eee
我妈是护士,文革以及之后几年,都没有技术职称的评定,后来开始给技术职称,要晋升就要考试,分笔试和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我妈没问题,笔试部分,需要复习,我爸当时觉得她已经很忙很辛苦,要不等孩子大一点,不太忙了再考。我妈一定要第一批考,早上起早看书准备,不影响日常(我也是早起的习惯,所以看在眼里),一边看书,一边手上还打毛衣。
Ruth 发表于 2022-10-11 10:19

我妈跟我说当年让我爸进修他不去。我说:他不去,你去啊!我妈哑口。我爸是很会照顾孩子和家庭的人,我妈生我坐月子是我爸一个人照顾的,这么多年做饭拖地板一直都是我爸,而且我爸工作时间灵活不怎么加班。我妈也做很多家务的,但真不是忙的没时间。我和我妈感情很好,但客观的说,她是自己没那个心劲儿,她要是肯努力,没有障碍的。
喜羊羊888
天哪, 她还想着要照顾第三代, 真的是劳碌命, 自己开心就好。
x
xinfo
我,60后,哈尔滨人。
1992年7月,先生收到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生offer,我也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美国陪读,而且这一呆就是30年。
在国内,我是人人尊敬的医生,到美国,我靠打工赚钱补贴家用。期间,我们又有了儿子,生活也更加窘迫,甚至没给儿子买过一件新衣服。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终究是熬了过来。
现在,我们有房有车有船,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在人生最后三十年,我不求人生精彩,只愿平静安稳,只求健康快乐。
(2022年5月,儿子医学院毕业)
60年代,我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医学世家。我们家五口人,爸爸30出头,就已是主任医师了。妈妈是国企干部,我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大我8岁,二哥大我5岁,我是家里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儿。
妈妈生下我,就把两个哥哥送到姥姥家,直到大哥上初中才回到我们身边。而妈妈为了全身心照顾我,都停止了工作。一家人都宠着我,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我成长为一个自信、勇敢、美丽,让父母引以为豪的孩子。
80年,我考上了爸爸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向低调沉稳的爸爸,几乎是奔走相告。当时,是爸爸帮我选的学校,口腔专业也是他选的。因为这个专业没有夜班,也不会接触死亡。

(全家福)
高晓松说:“80年代是白衣飘飘的年代。”我们大学生,眼里有光、心中有理想、纯真自信、朝气蓬勃。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工作,月薪56元。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自然、顺利。 同年,我和先生在一个朋友家相识。我们都喜欢英语,业余时间,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英语。
一次去他们家参观,我完全被震撼到了,只见我未来公公的书房,里外两层通到天花板的书柜上,至少有几万册藏书。 我从小就超级爱看书,在书香中,我仿佛找到了归宿。我们一定是前世有缘。不到一年,我们就结婚了。

(我和哥哥们)

这里有个小插曲,我刚大学毕业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习了一年。这其间,我刚和老公确定恋爱关系,我公公身体不舒服去哈尔滨医科大学检查身体,确诊为肺癌。
当时,我老公一家天都塌下来了。悲痛之余还要想方设法不让我公公知情,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治疗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安排我们尽早完婚,好让我公公安心。
当时,我正好利用在医院实习的身份,照顾公公的同时,编假病历蒙蔽公公,让他放松心情住院准备手术。
没想到,手术当天术前检查时,竟然发现是误诊,只是肺炎而已。这个过程,我一直在场。当我欣喜若狂地把好消息告诉大家时,一家人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瓦格纳医生请我们坐他家的飞机)
所以一开始,我就像天使一样来到婆家,我们婚期既然已经定了,那就喜上加喜按期举行。 1986年5月,我们喜结良缘。公公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分到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公婆把这套房子给了我们做婚房。
1987年,我们宝贝女儿出生了。老公那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当讲师,并出版了一本书专业书籍《空气污染控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在同龄人中,生活是比较优越的。
1992年7月,先生收到美国爱达荷大学的博士生offer。同年底,我带着不到5岁的女儿,来到美国陪读。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
(1993年,我们在美国莫斯科城)
我们这代留学生,应该是最贫困的学生及家属。我带着孩子照顾家的同时,给别人家做过清洁,去工厂做过工,也去披萨店卖过披萨,去牙医诊所做过助理…… 随着老公历经博士毕业、就业、再就业,我们的脚步绕了美国一圈。从冰天雪地的大西北爱达荷州,到华盛顿州,再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再南下至烈日炎炎的阿拉巴马州。
最后,我们转战到最南端广袤无垠的得克萨斯州,最后落户于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加利福尼亚州。 1995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了,生活上就更加困难了。当时,我怀孕反应很强烈,吃什么吐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坚持打几份工。
(我们受南希医生邀请) 周末的时候,我经常去当地一家民办的慈善机构Open-door,意为敞开的大门,是专门给新生婴儿准备的。
屋子不大,里面应有尽有,包括衣服、尿布、小筐、小车。每天都有人来捐,也有人来拿,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免费领取。这个地方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在这里挑选了许多婴儿用品,用过的东西也都清洗干净捐回这里。 我坐月子时期,可苦了先生,好在那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博士毕业考试,正在做实验准备写论文,相对轻松一点。他每天除了上班还要买菜做饭。
那几周正好赶上超市里的丹麦小排骨打折,每磅只有99美分,先生一共买了几十磅,炖一锅排骨能吃上好几顿。超市的炸鸡腿打折时一美元两大只,既便宜又方便。鸡蛋就更便宜了,可以管够吃。 所以,尽管我们的经济条件有限,但是月子里的营养还是很充足的。
(宝贝儿子穿的都是二手衣服)
我们没有申请任何美国的福利和补助,我们自己买的医疗保险,几乎花光了我带来的和打工赚下的钱。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买过一件新衣服。他穿的用的都是二手的。好在他还不懂事,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的成长。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阳光少年,他立志学医,主要目的是帮助别人,特别是穷人。 我们在照顾儿子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女儿的感受,不能让女儿有任何被忽视的感觉,我们甚至故意给女儿的关爱更多一点。
生活的贫困对女儿的成长,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虽然我们的前途渺茫,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尽可能把乐观的一面表现出来,女儿丝毫也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困境。看着姐弟俩每天快乐地玩耍,我们也会暂时忘记烦恼。
(健康快乐的儿女)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回家告诉我,她要竞选班级干部,我当然大力支持。我立即为她出谋划策,建议她在竞选的小纸条上粘一块糖,作为竞选策略,增加了竞选的趣味性。 女儿最终赢得了选举,第一次当上了班级里的校学生会委员(相当于班长)。我为女儿能迈出这一步感到由衷的欣喜。她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会议,回来再传达给同学们。
在课堂上,她会举手跟老师说:“老师,我有事情要告诉大家。”然后她就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宣布她的报告。这个职位给了女儿自信和勇敢,在女儿后来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欢乐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忧愁。生了二胎家里多了一口人,我坚持带着孩子打工,但毕竟减少了打工时间,我们的负担更重了。
那一年,先生的工资涨到每月七百元,而房租已经从$280涨到$360,加上水电等必需的花销,余款已经很少了,最难的是我们还要从这微薄的收入中积攒出昂贵的医疗保险费用。这一年,几乎花光了我们的存款。
(冰天雪地的大西北爱达荷州)
但最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个极度困难的时期,我们从没有失去信心。先生除了学业外,开始尝试创新发明。他花了$40买了读博期间唯一的一本新书《自己申请专利》,开始在创新发明的路上尝试和探索。 这段艰难的岁月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更加成熟。没有人希望前途坎坷,但是不被坎坷压垮,并从坎坷中成长才是强者。顺境中把日子过好是本能,逆境中把日子过好是本事。
1996年,先生博士毕业。 毕业典礼那天正好是我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可谓双喜临门。这两个日子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仿佛冥冥之中上天特别的安排。
这一天,先生的兴奋劲儿不亚于大婚的新郎。我带着两个孩子,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地参加博士大典。
(1996年,先生博士毕业了)
攻读博士学位不仅要学生本人做出极大的努力,学生的家人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博士的荣誉是全家人的。先生后来感叹道:“博士毕业证书上应该加上配偶的名字。” 先生博士毕业正是美国经济萧条时,就业、再就业,先生做过工人,当过工程师。
我们前后搬了六次家,每次我们都怀抱希望,高高兴兴地奔波着。基本每次搬家前,先生都还在工作,我在家把东西全部收捡、打包好,全搬到门口放好。然后我们一起装好东西,先生开着租好的大卡车在前面,我开着小车跟在后面。 记得第四次搬家时,我刚做完胆囊摘除微创手术才十天,这次搬家是先生张罗的,我也还是坚持开着小车跟在后面,直到天完全黑透才找到一家条件很差的旅店。我身体很虚弱,但毫无怨言。无论前方是什么,我们有的是勇气。
(先生博士证书上有我功劳)
生活中,先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知道有他在,再大的事都不怕。他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什么事都能解决,难怪孩子们都说爸爸是万能的。 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埋怨。无论我还是孩子惹多大的祸,他知道了总是立刻解决问题,从来不会埋怨我们。
一次,我不慎把车开上道牙子,把轮胎撞坏了。我赶紧打电话叫先生过来帮忙,先生立刻坐公交车赶过来。
二话没说,马上动手把轮胎卸下来,这时发现备用胎不配套根本安不上,他只好扛着大轮胎坐公交车到商店去修。可以想象,他一个人扛着一个大轱辘,在街上走的时候会引来多少路人侧目。
先生在阿拉巴马大学工作的二年半时间里,一共发表论文近二十篇,获得四项专利,还申请到三个项目基金并担任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 ,可以说先生在阿拉巴马收获满满。
(先生为世界的高科技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2005年,先生出版了他和别人合著的一本专业书《光罩制造技术》,由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光罩行业的第一本专著,为世界的高科技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2001年3月,刚刚搬到奥斯汀2个月,我们正式买到了我们的第一个房子,这时距我们来美国不到九年。交房子钥匙的那一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那天,我一个人坐在洁白的地毯上,望着空旷的客厅百感交集。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又那么必然。想当年,我们赤手空拳来到美国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凭我们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家。 第六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乔迁之喜了。我们第一次迁入属于自己的家,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几年来,我们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身份和工作我们搬了六次家,现在终于安顿下来,而且以先生的工资水平,我们已经过上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全家第一次坐游轮)
我的人生整齐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头三十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中间三十年是在美国度过的,这其中酸甜苦辣为第二阶段。如果我足够幸运地遗传了母亲的基因(她老人家高龄93依然健在),那么我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还有三十年。
第一个三十年,我一直在努力争取别人的认可。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乖巧听话。上学后做一名好学生,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工作以后做一个好员工,安分守己。结婚以后还要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尽职尽责。这三十年,我都是为别人而活,唯独没有做自己。
第二个三十年,是奋斗的三十年。我们在美国白手起家,从五百美元、四个皮箱,到现在有儿有女,有房、有车、有船,还有房车,应有尽有。用我们的勤劳与智慧赢得了幸福生活。而获得这一切,我们用了近三十年。
(耳顺之年)
生日这一天,我与自己的年龄和解,我接受了脸上的皱纹,不再为照片上不年轻的脸烦恼;我不再与头上的白发较劲儿,不再用染发剂遮掩岁月的痕迹。 这一天将是我第三段人生的开始。我总是想做回自己吧,但还是不能。
我93岁的老母亲依然健在(和我们一起生活),所以我不敢言老,更不能养老。另外两个孩子虽然已经立业了,但还没有成家。帮助他们成家并协助抚养第三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第三个三十年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想想就令我兴奋。 人活着就得有盼头,庆幸的是我还有很多期盼。我甚至觉得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2009年,女儿从杜克大学毕业)
儿子从医学院顺利毕业,并开始了头颈外科住院医生的工作。这是他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女儿开始任职于美国一家跨国公司,从事她最喜欢的工作,同时也在尝试自己创业。
孩子们是我生命的延续,也是我生活的希望。他们不断地给我惊喜,让我的生活充满快乐。
同时我也给自己制造惊喜,我写的《触摸美国》一书也将由美国一家出版公司出版。我们的人生就是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和女儿)
耳顺之年,我把什么都看淡了,没有欲望,烦恼自然就少了。最后的三十年,我不求人生精彩,只愿平静安稳,只求健康快乐。
最后,我想说:“家”永远是游子温暖的港湾,我一直想成为人们盼望中成功的“于勒”。


nongminf 发表于 2022-10-10 20:43


感觉整个洋插队的30年。太他妈辛苦了。然后混了个中产,现在被加州政府重税养懒人。
佩服的是,孩子医学院毕业,这样以后在吸血的行业,旱涝保收,真正的中产,收入高,晃晃悠悠感到老退休,享受生活。
还好,混到了美国,还没有为工作这么辛苦过。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何必为资本家拼命到极点。
来美国最大的收获是,彻底理解了原来周围的老美工作,早9:30,晚上5点走人,中午顺便出去走走路,这个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t
teadances
早就这样了
April4 发表于 2022-10-11 10:20

是因为mitbbs 倒了,bitter 的人都过来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多些理解和祝福,少些judge就这么难?在美国呆了这么久,这么根本的diversity & inclusion 都做不到?! 怎么有些人自我感觉还那么良好的?
A
Aywl
我婆婆也是有钱人家出身,也受过高等教育;但生了四个娃,还收养了2个,以后就带娃去了;娃也还不错;她老了以后就靠老公的pension生活;她姐只生了一个,就工作投资,资产几个Billion; 我总结出来我一定要工作然后投资;
h
hunxing
天哪, 她还想着要照顾第三代, 真的是劳碌命, 自己开心就好。
喜羊羊888 发表于 2022-10-11 10:42

偶尔帮助一下未尝不可。
我知道很多美国的家庭年龄大了之后,也是卖掉大房子,换到离子女近一点的小房子,偶尔可以帮助一下子女照顾一下小孩,当然偶尔身体不适也可以得到子女的帮助。
小蓝鸟
回复 17楼Ruth的帖子
我也有同样的疑问,起点不错为啥不读书工作呢,为啥要靠老公养着一辈子。
e
epimonica
人能知足就很好了,总比版上天天比钱好,这样的人看着别人就只会酸
p
py45084508
我周围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年纪比我们大,60后的人来美国好像都和这个大姐经历差不多。老大国内出生,老二美国读书期间出生。一般都是老公读博士,工作,老婆一直打工支持老公念书和补贴家用。当时读博时间很长,基本要5,6年吧。我认识一个阿姨告诉我,她当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次掀开床垫数数藏里面的现金,都是餐馆工作分的小费。孩子们都懂事得很,都是名校毕业。也许当年华人ABC还不卷,也没像现在AA啥,进入名校很容易。把孩子供出大学,老两口后半生也是世界到处旅游,房子车子退休金都很多。一般都加入教会,信教。阿姨也常说在国内也是大学老师,来了美国打了这么多年餐馆工,也感叹国内的同事们赶上经济发展红利。可是最终还是觉得来美国是对的。他们那一代人和现在的马工时代完全不一样。
b
bonton
人能知足就很好了,总比版上天天比钱好,这样的人看着别人就只会酸
epimonica 发表于 2022-10-11 10:59

是啊,平凡人就不能知足常乐,不配表达幸福了吗?
P
Pear2019
回复 1楼的帖子
挺好的。我觉得楼主也算苦尽甘来,子女都顺利养大了,自己生活也稳定了,其实大多数普通人也就是这样生活。
也许其他在美国的女生有自己的工作,问题大部分人也就是挣个paycheck,能当上高管的,也是凤毛麟角。第一是,大部分人能力也就普通,第二,对女人来说,工作和家庭没那么容易平衡。
而且这位楼主年纪比这里大部分网友大很多,她出国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新东方培训班,语言肯定是个问题。英语不好,考托福,GRE,申请学校这些常规操作,其实也不容易的。加上那时候她要带二娃,老公没毕业也穷,她自己如果也要上学,托儿所和她自己的研究生学费哪里弄啊?等经济上熬出头一点,估计她年纪也大了,人也已经burn out了。
J
Jicama
这个主人公家里出身是挺好的,但是她自己大学学的是牙医,毕业后去的是卫生学校连口腔医院都不是,本来起点就不高呀。这种号称医学博士实际只是本科的学历,不知道在当时的美国能不能被承认,很难找对口的工作。
A
Aywl
“儿子从医学院顺利毕业,并开始了头颈外科住院医生的工作。这是他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另外两个孩子虽然已经立业了,但还没有成家。帮助他们成家并协助抚养第三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第三个三十年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想想就令我兴奋。”
她为啥一点自我都没有? 孩子当医生 是给她的礼物?为啥会这么想? 孩子成家立业,她也要揽到自己身上。 讲真,我觉得 也许她的孩子并不希望这样
point520 发表于 2022-10-11 10:35

你一定很年轻,没有家庭,如果一家四口都是学霸的楷率太小了。家里得有全职nanny;
3
3kingdom
我婆婆也是有钱人家出身,也受过高等教育;但生了四个娃,还收养了2个,以后就带娃去了;娃也还不错;她老了以后就靠老公的pension生活;她姐只生了一个,就工作投资,资产几个Billion; 我总结出来我一定要工作然后投资;
Aywl 发表于 2022-10-11 10:47

能个人投资出来几个billion那可不是一般人
G
Geofan
这人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胖的不行了
3
3kingdom
觉得楼主特别不矫气。从小娇生惯养的日子过过,打工吃苦受累的罪能受。真不容易!见过很多娇养的人吃不了苦,不是埋怨就是抑郁的。
hehehh 发表于 2022-10-11 10:27

不是说不敬佩这样的吃苦精神,而是打餐馆工住地下室的苦门槛太低,而且吃完了这样的苦除了赚点现金什么都剩不下。能坚持读书读出来找到中产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吃苦。
那个年代好像特别推崇前一种无谓的吃苦,真是没意思透了。
R
RedCrayon
华人现在咋变得面目狰狞, bitter成了常态,说话跟250似的。你拿着60后爸妈给的钱很快完成热门小硕很了不起吗? 不是基于你60后爸妈辛苦多年的积累吗?别跟我说国内的60后当年是没穷过, 80年代国内绝大多数家庭连热水都没有。
任何时代的人,靠勤劳努力过上好生活都值得尊敬。有点common decency吧。
五色祥云
女主家庭还是经营得不错,一家人看起来和睦幸福。
出书完全没有必要,没人感兴趣的。
c
centenario
华人女性的纠结:自己一定要强悍,但是丈夫不能比自己弱。于是婚姻抱怨贴层出不穷。。。。
清月随风
人的一生真的是很快,一晃就老了。
S
Saladin
老刘是不是人均认为自己没出国的话就能当院士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扛麦郎 发表于 2022-10-10 21:21

当个副院长还是可能性很大
c
chongr
华人对女性太苛刻了,谁不想事业家庭双丰收,现实是有两个小娃要照看,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没有老人帮忙,她只能选一个吧。比起学习工作,看娃和照顾家庭难道不是更辛苦吗?
活半辈子苦尽甘来,人就是活一个盼头,她也挺幸福的了。外人怎么看无所谓。
A
Aywl
不是说不敬佩这样的吃苦精神,而是打餐馆工住地下室的苦门槛太低,而且吃完了这样的苦除了赚点现金什么都剩不下。能坚持读书读出来找到中产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吃苦。
那个年代好像特别推崇前一种无谓的吃苦,真是没意思透了。
3kingdom 发表于 2022-10-11 11:20

谷爱琳走的路才是ABC,CBC应该走的时候!
N
NJ橘猫
看到那段了,我倒是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国内也许他们混得不错,可钱不是唯一重要的,没准老公在外面有小三了,或者以权谋私进去了,有钱有势的六零后有几个独善其身的?孩子在国内长大也没这么容易进杜克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Summerxs 发表于 2022-10-11 09:41

说的好像美国没有小三一样。不过,她家这生活水平确实没有小三会跟他
小蓝鸟
回复 232楼chongr的帖子
有的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有博士毕业回归家庭的,这样的是的确家庭需要不是读不了书找不到工作,但是不全是这样的啊,有的是读不了书找不到工作,学习工作和家务也看擅长什么,做家务好的不一定学习能搞定,有的人孩子大了也没去工作啊,一直没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工作的人也不是就可以不管孩子不照顾家庭
c
chengcheng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经历,在经历中成长,领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灵魂的成长。每个人的灵魂计划都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
什么样的经历算好?自己心满意足,内心平静有爱就是好。
H
High.eee
我周围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年纪比我们大,60后的人来美国好像都和这个大姐经历差不多。老大国内出生,老二美国读书期间出生。一般都是老公读博士,工作,老婆一直打工支持老公念书和补贴家用。当时读博时间很长,基本要5,6年吧。我认识一个阿姨告诉我,她当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次掀开床垫数数藏里面的现金,都是餐馆工作分的小费。孩子们都懂事得很,都是名校毕业。也许当年华人ABC还不卷,也没像现在AA啥,进入名校很容易。把孩子供出大学,老两口后半生也是世界到处旅游,房子车子退休金都很多。一般都加入教会,信教。阿姨也常说在国内也是大学老师,来了美国打了这么多年餐馆工,也感叹国内的同事们赶上经济发展红利。可是最终还是觉得来美国是对的。他们那一代人和现在的马工时代完全不一样。
py45084508 发表于 2022-10-11 11:01

我认识比较熟的两个50后老留,工作以后30多岁带着老婆孩子出国。他们跟我说的是奖学金那时候就1000出头了,养全家很轻松,还跟我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奖学金也没涨多少,现在的孩子生活真不容易。和这个帖子看着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奖学金差别那么大的嘛?这个大妈如果也努力一下弄个奖学金,俩人加起来养娃肯定够了。
E
Emilyll
回复 1楼nongminf的帖子
孙女士现年60岁,住在硅谷,经济危机后2011买的房子,很幸运,现在房价翻了3倍 老公是Applied Materials的领导 儿子在USC医学院毕业 女儿duke毕业在NBC工作,现在在洛杉矶搞一个startup,35岁了还单身,长得不错,挺适合我的,谁帮我介绍一下



单身男 发表于 2022-10-11 04:47

你都了解这么清楚了,还要人介绍? 不要怂自己上啊。
c
chengcheng
没人觉得口气老套过时得一塌糊涂吗?所谓知音体?看不出丝毫文学才华,我没兴趣看她的书
也觉得惨。像我妈一样一生贡献给了家庭,毫无自我。
光宗耀祖的合影都是和某个白人医生的合影,觉得没有自尊
外形是彻头彻尾的大妈,我如果变成这样子要嚎啕大哭的
Cortana 发表于 2022-10-10 20:58

你不是她,你有自己的灵魂功课要做,她有她的要做。
还记得你自己是抑郁症跟老公离婚了?你也确实没福气变成她。
H
High.eee
好,谢谢提醒,我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mean了。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我有女儿,如果她走这条路我才会嚎啕大哭。大家想象一下,愿意自己女儿走作者这条默默奉献的路吗?
我虽然是我妈默默奉献的既得利益者,仍然心疼我吗,为她这一生不值得。
我觉得自己同理心还挺强的,不愿意自己的妈和女儿x牺牲奉献就是mean了?
Cortana 发表于 2022-10-11 10:28

这个贴子里大姐的女儿如果走这条路,这大姐肯定也不会同意的。
一粒橘子
一对儿女很优秀啊~~~~~~~~~~~~~~~~~~~~~~~~~~~~~~~~~~~
c
chengcheng
好,谢谢提醒,我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mean了。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我有女儿,如果她走这条路我才会嚎啕大哭。大家想象一下,愿意自己女儿走作者这条默默奉献的路吗?
我虽然是我妈默默奉献的既得利益者,仍然心疼我吗,为她这一生不值得。
我觉得自己同理心还挺强的,不愿意自己的妈和女儿x牺牲奉献就是mean了?
Cortana 发表于 2022-10-11 10:28

什么叫牺牲?她得到了她想得到的,守护了她想守护的人,这就是她想得的回报。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却可能是她想要的生活。
在我看来,人生最值得的事不是赚钱,而是守护住自己最看重的东西:家人,爱人,孩子。后者比前者难多了。
豆沙蛋黄酥
以她老婆和自己的家世背景,以她公公和爸爸的社会地位,她和她老公在国内大概一个是医院副院长,一个是大学副院长级别的了。 这样的家庭,子女也照样能出国读高中,读大学,读医学院,夫妻起码手握国内十几套房,国外也必然有房产。 而且子女的婚姻肯定也都是配的达官贵人,门当户对了。
vickyu 发表于 2022-10-11 07:25

当个贵人有那么重要吗? 我觉得当个土老帽睡在自己的house周末开着船逛吃更爽。
五色祥云
你不是她,你有自己的灵魂功课要做,她有她的要做。
还记得你自己是抑郁症跟老公离婚了?你也确实没福气变成她。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1:48

层主mean了点。
你可以针对观点,但是因为观点不同挖人疮疤过份了。
s
shzbc
不是大家mean,而是她自己的经历写书没什么借鉴意义。她对家庭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她做到的那些哪个妈妈做不到呢。这里生活的大妈们都是经过辛辛苦苦的学习工作生活才步入正轨,大家期望看到的是一个共鸣或者是可以学习或者借鉴的榜样,但是看完她的文章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像她这样活一辈子,所以才有了这么多反对的声音。没什么对错,观点不同而已。
E
Emilyll
美国人绝大多买的船就是个船,啥都没有。你想象的那种是叫yacht,里面有客厅,睡房,洗浴间。
看完就觉得读博士害人害自己,每个月基本吃住就月光,生活太苦了,还有小孩。想想我来美国读两年硕士,就轻轻松松找到工作,当年和第二年就坐过邮轮,去国外旅游。
这个文章老公写还可以回顾一下成就,老婆写的感觉一辈子除了打零工苦哈哈的大半辈子,人生就荒废掉了,看了感觉真的好唏嘘。
睿 发表于 2022-10-11 08:15

虽然大妈讲故事很知音体, 我也不认同她的什么牺牲啊, 儿子当个医生就是送她最好的礼物。但是你一副站在高岗上俯视众生的臭屁样也是让人不爽。 读了个硕士找到工作也值得专门提? 这个板上谁没个master,phd 的? 真服了你了。
l
lianqiao
看看北京人在纽约,姜文不也是织毛衣卖吗?咋不去读书呢?那时候美元对人民币太贵了,很多人读不起吧
curiousyxl 发表于 2022-10-11 10:36

我们都已经在美国了,为何还要看电视了解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啊。楼主这个年纪的女的陪读出来很快读书工作的我朋友里就好几个。有个女的在国内是上海的医生,拖着孩子来美国给老公陪读。孩子六岁了就上学呗,女的就去读书了。后来女的工作后又生了老二。其余几个不是医生但在国内都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一般学理工科和学医的女生过来以后只要没有学龄前孩子要照顾(有也就是几年而已),也不急着生老二(上了学或者工作了再生),在这边上个研究生不难的,还可以做TARA拿个奖学金贴补家用。文科生比较难一些,但我也有认识几个,刚开始打工好几年,后来也都上学了。因为研究生校内工作的钱一般比打工要多,上学时间是也还算灵活,养学龄娃没问题的。真不是以能读书为骄傲,纯粹就是靠读研可以在学校工作来赚钱。
q
qqlxl
60后大部分男人思想就是女的就得为家庭牺牲。问问爸妈辈的看法就知道了。完全聊不到一块去。
c
chengcheng
不是大家mean,而是她自己的经历写书没什么借鉴意义。她对家庭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她做到的那些哪个妈妈做不到呢。这里生活的大妈们都是经过辛辛苦苦的学习工作生活才步入正轨,大家期望看到的是一个共鸣或者是可以学习或者借鉴的榜样,但是看完她的文章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像她这样活一辈子,所以才有了这么多反对的声音。没什么对错,观点不同而已。
shzbc 发表于 2022-10-11 12:03

人出书不出书跟你有毛关系啊?人又没强迫你买。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你还别不信,华人上像她这样心态平和的还真不多。
豆沙蛋黄酥
不是说不敬佩这样的吃苦精神,而是打餐馆工住地下室的苦门槛太低,而且吃完了这样的苦除了赚点现金什么都剩不下。能坚持读书读出来找到中产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吃苦。
那个年代好像特别推崇前一种无谓的吃苦,真是没意思透了。
3kingdom 发表于 2022-10-11 11:20

攒下现金还不够啊,资本社会,第一个是最难的。而且,攒下现金当个收租婆 vs 给资本家打工当个加班的小白领,还真不见的包租婆过的差。
2
201120152019
你不是她,你有自己的灵魂功课要做,她有她的要做。
还记得你自己是抑郁症跟老公离婚了?你也确实没福气变成她。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1:48

你怎么这么Mean啊 观点不同可以辩驳 但是为什么要上升到私人隐私?看来你的灵魂功课还远远没有做到位啊
b
bear2012
不是大家mean,而是她自己的经历写书没什么借鉴意义。她对家庭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她做到的那些哪个妈妈做不到呢。这里生活的大妈们都是经过辛辛苦苦的学习工作生活才步入正轨,大家期望看到的是一个共鸣或者是可以学习或者借鉴的榜样,但是看完她的文章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像她这样活一辈子,所以才有了这么多反对的声音。没什么对错,观点不同而已。
shzbc 发表于 2022-10-11 12:03

就是一写书自嗨的普通家庭主妇,她那些生活经历没人惜得看,除了吃点苦(也就30年前的老留才会活得那么惨),就没任何跟别人不一样,值得专门提一嘴的。既然她愿意把那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暴露在网上给大家看,就别指望大家只会追捧她,只会捡好听的说
c
chengcheng
你怎么这么Mean啊 观点不同可以辩驳 但是为什么要上升到私人隐私?看来你的灵魂功课还远远没有做到位啊
201120152019 发表于 2022-10-11 12:11

什么叫私人隐私?都是她自己在网上说的。她的发帖纪录都在啊。我的灵魂功课之一,就是给某些人当镜子,让她们看清楚自己。
美女妈妈
感觉华人的bar好高啊,人家明明一家在美国奋斗30年,儿女有成,老公也是学业有成,但是被各位看官挑刺,祝福这一家,自己的人生冷暖自知
h
hellohey
我们都已经在美国了,为何还要看电视了解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啊。楼主这个年纪的女的陪读出来很快读书工作的我朋友里就好几个。有个女的在国内是上海的医生,拖着孩子来美国给老公陪读。孩子六岁了就上学呗,女的就去读书了。后来女的工作后又生了老二。其余几个不是医生但在国内都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一般学理工科和学医的女生过来以后只要没有学龄前孩子要照顾(有也就是几年而已),也不急着生老二(上了学或者工作了再生),在这边上个研究生不难的,还可以做TARA拿个奖学金贴补家用。文科生比较难一些,但我也有认识几个,刚开始打工好几年,后来也都上学了。因为研究生校内工作的钱一般比打工要多,上学时间是也还算灵活,养学龄娃没问题的。真不是以能读书为骄傲,纯粹就是靠读研可以在学校工作来赚钱。
lianqiao 发表于 2022-10-11 12:03

认识两个国内医学院陪读出来的,一个做了牙医,另外一个做了麻醉医很多年了。都是楼主文中这女的时期来美国的,都是孩子稍微大点出来读书做住院医的。这女的口腔科根本没必要打零工,很多年前牙诊所外国医生可以洗牙,一小时25美元。很多年前了。。。。
c
chengcheng
感觉华人的bar好高啊,人家明明一家在美国奋斗30年,儿女有成,老公也是学业有成,但是被各位看官挑刺,祝福这一家,自己的人生冷暖自知
美女妈妈 发表于 2022-10-11 12:15

就是羡慕嫉妒恨呗,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拼命诋毁人家。
h
hellohey
回复 232楼chongr的帖子
有的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有博士毕业回归家庭的,这样的是的确家庭需要不是读不了书找不到工作,但是不全是这样的啊,有的是读不了书找不到工作,学习工作和家务也看擅长什么,做家务好的不一定学习能搞定,有的人孩子大了也没去工作啊,一直没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工作的人也不是就可以不管孩子不照顾家庭
小蓝鸟 发表于 2022-10-11 11:44

的确也认识读了计算机博士做了些年马工的回归家庭了,也有美国医学院毕业博士在孩子上大学后出来全职工作。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进可退就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x
xiaoshagua
很幸福的一家子,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不容易
b
birdlikecherry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的人生。自己喜欢就好了。不需要从外界找平衡。
c
chengcheng
的确也认识读了计算机博士做了些年马工的回归家庭了,也有美国医学院毕业博士在孩子上大学后出来全职工作。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进可退就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hellohey 发表于 2022-10-11 12:19

就是这样。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都是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你看重什么就去争取什么。虽然我工作,但是我也能理解她孩子小,老公读书没身份,她选择做好后勤。
至少她老公没像很多华人大妈似的,没工作,身体变形被老公嫌弃。一个家夫妻就是一个team,分工合作,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
五色祥云
就是这样。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都是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你看重什么就去争取什么。虽然我工作,但是我也能理解她孩子小,老公读书没身份,她选择做好后勤。
至少她老公没像很多华人大妈似的,没工作,身体变形被老公嫌弃。一个家夫妻就是一个team,分工合作,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2:26

你认识女主? 怎么她情绪和她家的事都门儿清。
a
alloccupied
回复 70楼alloccupied的帖子
https://www.uswestnews.com/2022/09/12/7250/ 全是中文 https://williampublishing.com/products/touching-america-paperback-pre-order 书也肯定是中文版 她英文肯定不行的,要不然肯定会去考board去拿执照 儿子算是子承母业,搞她母亲的本行ENT


单身男 发表于 2022-10-11 04:05

谢谢你的信息。
全是中文就完全没必要去买去读了。这类用中文写的在美国如何生存生活奋斗的各类文太多了,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的。
c
chengcheng
你认识女主? 怎么她情绪和她家的事都门儿清。
五色祥云 发表于 2022-10-11 12:29

我不认识。就是我能从当事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感同身受。
a
alanbeil
就是羡慕嫉妒恨呗,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拼命诋毁人家。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2:17

就这普普通通的家庭条件,就这苦逼的生活经历,值得大家羡慕嫉妒恨?开什么国际玩笑呢?
s
shoeholic
居然这么多人喷,我觉得她日子过的挺好的,虽然她自己的事业完全抛弃非常可惜。不过三十多年前,就国内普通家庭的收入,要是自己花美金重回学校读书,一般都是负担不起的。那时候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也不如年轻一辈。不能因为现在转专业重新读书容易,就瞧不起人家。好歹中间差了三十年,你现在觉得容易的事情,在三十年前哪里那么简单
i
iloveGelato
文学城文体啊这是。我娃同学的爸妈在国内都是医生,两口子来了加拿大以后轮流考试,都match上了,重新开始在加拿大做医生。我的家庭医生也是国内医学院毕业又在加拿大上了医学院。为家人奉献,把老公子女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已经是老一代女性的想法了。这种奉献风险很大,万一老公不靠谱孩子不争气呢?那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我姥姥常说: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还是觉得靠自己取得事业成就更爽,谁也代替不了自己啊。
五色祥云
我不认识。就是我能从当事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感同身受。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2:33

但是别人跟你感受不一样也是可以的吧? 为啥要diss跟你观点不同的华人大妈呢?
跟你观点不同就是羡慕妒忌恨,也太容不下别人了。
m
msqs
哪里怪怪的呢……前头说自己跟老公情投意合门当户对,两人都是高知琴瑟和鸣。后来她就只能一辈子打零工?孩子大点了完全可以再读个学位。总有一种强行安慰自己的感觉, 因为她前面说的那些,感觉她也不是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学历和事业
mangmang 发表于 2022-10-10 21:34

估计一辈子扑在孩子身上了,那一辈的人很多都这样的 不像现在的留学生,即使生娃早,把娃送回国的很多
b
babeelaine
感觉字里行间都是幸福 挺好的 别judge了
c
chengcheng
就这普普通通的家庭条件,就这苦逼的生活经历,值得大家羡慕嫉妒恨?开什么国际玩笑呢?
alanbeil 发表于 2022-10-11 12:33

谁有这么优秀的的老公和孩子,拿出来亮亮呗。欢迎大家show off.
h
hunxing
认识两个国内医学院陪读出来的,一个做了牙医,另外一个做了麻醉医很多年了。都是楼主文中这女的时期来美国的,都是孩子稍微大点出来读书做住院医的。这女的口腔科根本没必要打零工,很多年前牙诊所外国医生可以洗牙,一小时25美元。很多年前了。。。。
hellohey 发表于 2022-10-11 12:17

国内口腔毕业能不能在这边洗牙,这个要看各个州的规定,现在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需要通过一系统的考试最后拿到certificate,如果没有在这边经过系统的培训,即使可以通过笔试,最后的临床考试也是不容易通过的。当然几十年前是不是这样的我不清楚。
h
hellohey
头条昨天也给我推送了这篇文章。
我们家的经历和这一家比较相似,不过我们都是七零后,比楼主年轻一轮,我们夫妻两人都在国内获得了牙科和医科的博士学位,到美国直接博后工作。妻子博后结束后顺利获得了一所州立大学医学院的Faculty offer,又经历了5年的辛苦,拿到tenured和associate professor。而我的经历相对坎坷一些,博后几年后觉得无望,到一所医疗器械公司做了几年的clinical manager,然后又觉得索然无味。最后鼓起勇气重新考board,去牙学院回炉,终于又重回自己最拿手的牙医工作。
楼主家庭起点比我们高,相当于出身于医学世家。丈夫也是典型一代老留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错的职业成就。妻子相夫教子,家庭幸福,小孩子都获得了不错的未来。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她没有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因为在美国牙科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只要她稍微坚持一下,在这边做个牙医并不是很难的。当然人的一生并不是为别人而活,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够了,祝福楼主一家!
hunxing 发表于 2022-10-11 10:06

思维不一样,才会这样不同? 不过我认识的麻醉医起先也在家里带孩子,后来看师兄考完版,她也就去了,也考过了。她是国内一般医学院毕业的。 她校友的经历给了她鼓励吧。这里 也有蚌埠医学院毕业做美国心内科医生的啊。
p
pingxingyuzhou
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幸福。我们这些老一代的第一代移民不就是这样苦日子走过来的,很有共鸣。没想到回帖有那么多mean的,可能年轻人生活条件太好了,也不够包容,看什么都容易不顺眼吧。
f
fluffyball
回复 1楼nongminf的帖子
我认识的三位和她差不多年龄经历的大姐,一个留在学校一直做科研,两个从学校实验室刷试管开始后来都去了药厂,她们老公都发展不错,孩子也去了名校也发展不错。楼主介绍的这位的经历出书如果是自娱自乐也就罢了,指点人生就不必了因为完全没有借鉴意义… 我觉得起点不错的人后来完全没任何发展机会的,除了特别倒霉的,自身能力(软件and/or硬件)都有大问题。
c
chengcheng
但是别人跟你感受不一样也是可以的吧? 为啥要diss跟你观点不同的华人大妈呢?
跟你观点不同就是羡慕妒忌恨,也太容不下别人了。
五色祥云 发表于 2022-10-11 12:34

不是言论自由吗?华人大妈可以diss 别人,说话那么难听,我为什么不可以?记得你以前骂我的话难听多了。
对了,记得你自己也是离过婚的吧。你们酸人家我可以理解。LOL.
五色祥云
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幸福。我们这些老一代的第一代移民不就是这样苦日子走过来的,很有共鸣。没想到回帖有那么多mean的,可能年轻人生活条件太好了,也不够包容,看什么都容易不顺眼吧。
pingxingyuzhou 发表于 2022-10-11 12:37

如果现在小留还走老留走过的路,跟老留一个思维,社会就没有进步。
我自己也是老留。但是我理解小留对当年老留生活的不理解。
五色祥云
不是言论自由吗?华人大妈可以diss 别人,说话那么难听,我为什么不可以?记得你以前骂我的话难听多了。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2:40

我对帖不对人,也不记人。 我骂你啥了? 提醒我一下。 真骂了难听话我给你道歉。
c
chengcheng
我对帖不对人,也不记人。 我骂你啥了? 提醒我一下。 真骂了难听话我给你道歉。
五色祥云 发表于 2022-10-11 12:42

那你就别跟着我了。我懒得翻旧帖子。
五色祥云
不是言论自由吗?华人大妈可以diss 别人,说话那么难听,我为什么不可以?记得你以前骂我的话难听多了。
对了,记得你自己也是离过婚的吧。你们酸人家我可以理解。LOL.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2:40

哈哈,我确实离婚了啊。 怎么了? 你以为我离了男人活不下去了。😂😂😂
纸醉金迷
佩服这个姐姐。也羡慕她能把家庭经营得这么好,孩子教育得这么好。 我来美的前半生很像她的经历,但后半生不一样了。原因就是我的娃没那么听话,推不动。所以我就改成推自己,出去上班赚钱了。
五色祥云
那你就别跟着我了。我懒得翻旧帖子。
chengcheng 发表于 2022-10-11 12:44

呵呵。 记得说过一个人翻墙,因为观点奇葩,接近翻墙的半块。是你啊?
还是没明白,我酸谁了?
实话实说,这个世界上能让我酸的人还没生出来呢。
s
sepsep33
人生幸福的定义很多种,楼主的生活也是我羡慕想要的那种
l
lunablue
儿子瘦的时候还挺帅,胖了疑似gay
墨染云烟
主要是婆家没帮忙吧. 老一代留学生就算没钱, 带孩子也还是有老人帮忙的呀.
c
chengcheng
主要是婆家没帮忙吧. 老一代留学生就算没钱, 带孩子也还是有老人帮忙的呀.
墨染云烟 发表于 2022-10-11 12:51

90年代,就算老人想来美国,签证也很难拿到的。
M
MaJia9981
纯粹觉得文笔很差,毫无光彩,这样也能出书???
c
chengcheng
回复 1楼的帖子
挺好的。我觉得楼主也算苦尽甘来,子女都顺利养大了,自己生活也稳定了,其实大多数普通人也就是这样生活。
也许其他在美国的女生有自己的工作,问题大部分人也就是挣个paycheck,能当上高管的,也是凤毛麟角。第一是,大部分人能力也就普通,第二,对女人来说,工作和家庭没那么容易平衡。
而且这位楼主年纪比这里大部分网友大很多,她出国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新东方培训班,语言肯定是个问题。英语不好,考托福,GRE,申请学校这些常规操作,其实也不容易的。加上那时候她要带二娃,老公没毕业也穷,她自己如果也要上学,托儿所和她自己的研究生学费哪里弄啊?等经济上熬出头一点,估计她年纪也大了,人也已经burn out了。
Pear2019 发表于 2022-10-11 11:11

是的,能这样设身处地地想想,就很容易理解她了。虽然事业这块有所遗憾,收获还是满满的。关键是她的心态很好,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没有成为华人上的怨妇。
h
hellohey
国内口腔毕业能不能在这边洗牙,这个要看各个州的规定,现在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需要通过一系统的考试最后拿到certificate,如果没有在这边经过系统的培训,即使可以通过笔试,最后的临床考试也是不容易通过的。当然几十年前是不是这样的我不清楚。

hunxing 发表于 2022-10-11 12:36

的确现在是不行了,很多年前的某州是可以的,我也是听那个后来做牙医的说的。她后来去读了个专门给外国牙医的牙医program,当年也欠了8万美元学费,当然当牙医了,这些钱就会很快还完。很多年前外国药剂师也可以来了直接考证,后来也不行了,好像是从2005年开始需要回炉一下有专门针对外国药剂师的program才能考证,很多事都跟现在不一样。。。。。
s
sugeeamimi15
又是微信上弄来的?一看就是那时候第一代F1出来的老留。我最讨厌别人说为家人牺牲自己,都是你自己作的选择。这个人付出不是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吗,可以说家庭很幸福了。有没有事业都是靠自己的,要怪就怪自己没主动追求事业,别把这些归咎于家庭。
i
iloveGelato
佩服这个姐姐。也羡慕她能把家庭经营得这么好,孩子教育得这么好。 我来美的前半生很像她的经历,但后半生不一样了。原因就是我的娃没那么听话,推不动。所以我就改成推自己,出去上班赚钱了。
纸醉金迷 发表于 2022-10-11 12:47

真的,推自己可比推娃容易多了。这位大姐也就是运气好而已,要是老公火坑千老一直低收入,或者俩孩子都不省心,自己也没有一份好工作,那还不得崩溃了。
她写这书也没有什么意义,老留当年这样的到处都是,都这么过来的,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小留们也不屑,根本不会认同这种价值观。所以是要给谁看?
H
High.eee
我们都已经在美国了,为何还要看电视了解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啊。楼主这个年纪的女的陪读出来很快读书工作的我朋友里就好几个。有个女的在国内是上海的医生,拖着孩子来美国给老公陪读。孩子六岁了就上学呗,女的就去读书了。后来女的工作后又生了老二。其余几个不是医生但在国内都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一般学理工科和学医的女生过来以后只要没有学龄前孩子要照顾(有也就是几年而已),也不急着生老二(上了学或者工作了再生),在这边上个研究生不难的,还可以做TARA拿个奖学金贴补家用。文科生比较难一些,但我也有认识几个,刚开始打工好几年,后来也都上学了。因为研究生校内工作的钱一般比打工要多,上学时间是也还算灵活,养学龄娃没问题的。真不是以能读书为骄傲,纯粹就是靠读研可以在学校工作来赚钱。
lianqiao 发表于 2022-10-11 12:03

学生的时候送娃去大学的daycare很便宜的。不是非要蹲家带娃。
a
alanbeil
真的,推自己可比推娃容易多了。这位大姐也就是运气好而已,要是老公火坑千老一直低收入,或者俩孩子都不省心,自己也没有一份好工作,那还不得崩溃了。
她写这书也没有什么意义,老留当年这样的到处都是,都这么过来的,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小留们也不屑,根本不会认同这种价值观。所以是要给谁看?
iloveGelato 发表于 2022-10-11 13:08

大家所谓的mean不过是觉得她的经历实在不值得写书,没有任何可取之处,除了感动她自己
H
High.eee
60后大部分男人思想就是女的就得为家庭牺牲。问问爸妈辈的看法就知道了。完全聊不到一块去。
qqlxl 发表于 2022-10-11 12:03

不是,我爷爷那一辈(他是20后,他是最年轻的那个),4个兄弟和配偶都是双职工,我奶奶们工作都不错。夫妻俩一起做家务。我奶奶一辈子不会做饭。没有女的为家庭牺牲的说法,只要你肯去,都支持。
a
aiersha
回复 1楼的帖子
这是发表在文学城人在北美论坛的“触摸美国”系列,作者父亲是医生,原生家庭幸福,自己是牙医,九十年代出国热随老公出国,老公专业很好,但是因为身份原因,折腾了快十年才稳定下来,她老公专业非常优秀,她一开始打零工,后来在牙医诊所(不是做牙医,牙医助理,老板也很好相处)和中文学校工作,俩孩子都好看,也很优秀,儿子是医生,女儿是高中第一名毕业,工作也好。她现在六十岁,退休了,把自己老妈从国内接过来养老,还给老妈买了医疗保险,一家人挺和睦的。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人在北美论坛当时还有一个叫佩尼燕京人的ID也发表了她的”在美国”系列,更加猎奇,引起很大争议。牙医姐姐的作品反响反而没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