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城市出了什么问题?

B
Bide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哥本哈根


美国的城市出了什么问题?

作者 Walter Jaegerhaus | 译者 JojoJi

对于经常到欧洲旅行的人来说,看到大西洋彼岸日益不同的城市环境,会感到沮丧。在欧洲,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其城市环境已成为包罗万象的可持续化优质环境。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以及不远处的奥斯陆(Oslo)的无车中心城区,都能够稳定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发表高赞博客和文章。荷兰的以步行为主和主张骑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设计引来无数对这样的城市环境无比憧憬的粉丝。柏林正在举行全民投票,以禁止汽车进入内城区,它的面积比曼哈顿还大。

 

🔥 最新回帖

C
Clairen
107 楼
都是因为混蛋民主党养票仓
m
macrocats
106 楼
回复 101楼Lidl的帖子
美国城市出了啥问题还用说吗?看看种族构成就明白了
L
Lidl
105 楼
这是向中国这个自行车大国学习?
wetwild 发表于 2022-06-07 22:08

广州适合骑自行车
你搞笑吗
同志。国内大城市 90 年代就学美国 摊大饼了
你还活着 70 年代吗
w
wetwild
104 楼
这是向中国这个自行车大国学习?
B
Biden
103 楼
回复 4楼Biden的帖子
这张照片是佛罗伦萨,不是米兰:)
lambda_ 发表于 2022-06-07 19:03

 

🛋️ 沙发板凳

I
Ishadow
难道不是种族问题引出了问题?
B
Biden


哥本哈根

对于经常到欧洲旅行的人来说,看到大西洋彼岸日益不同的城市环境,会感到沮丧。在欧洲,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其城市环境已成为包罗万象的可持续化优质环境。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以及不远处的奥斯陆(Oslo)的无车中心城区,都能够稳定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发表高赞博客和文章。荷兰的以步行为主和主张骑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设计引来无数对这样的城市环境无比憧憬的粉丝。柏林正在举行全民投票,以禁止汽车进入内城区,它的面积比曼哈顿还大。
B
Biden


米兰
米兰的目标是成为欧洲最佳骑行城市,计划2035年之前修建一条750公里(466英里)的骑行带。2020年,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在对法国首都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后轻松连任。比如:将塞纳河沿岸的一条大道改造为一条无车通行的河岸步道。(在减少巴黎的汽车数量方面,她一直非常果敢。)哥本哈根正在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而维也纳正在大规模扩展高质量和可持续性的住房建设,其价值也让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惊叹不已。欧洲人欣赏他们的城市,并非常支持那些促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建设。
B
Biden




与此同时,在美国,情况几乎相反,尤其是在西部各州,郊区住房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却在下降。这并不奇怪,因为许多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住房,部分人口成为流浪群体,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现状愈演愈烈。更糟的是,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反对对于这些城市问题的整改行为,因为他们担心新的整治动作可能只会使情况更糟。
通常,人们对这种与可持续发展型城市截然相反的城市“特色”不屑一顾,说道:“只是不一样而已”,这是对美国城市无法变得更好的毫无意义的借口。但事实告诉我们情况可能更糟。美国的城市非常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它们不可调和的城市矛盾正在让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恶化。
B
Biden




研究表明,典型的美国西部城市,如洛杉矶或凤凰城(Phoenix),其居民人均向大气中排放碳含量大约是欧洲城市居民的六倍。
新加坡、东京和香港的碳足迹更轻。据加州碳排放统计列表显示,其排放元凶主要是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城市环境之间差异性越拉越大,不仅是在个人抉择上出现差异,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也是导致地球的居住环境越来越不适宜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共享“城市”称号,美国和欧洲城市的共同点越来越少。
s
steve888
Dirty Copenhagen, Denmark
h
heartone




研究表明,典型的美国西部城市,如洛杉矶或凤凰城(Phoenix),其居民人均向大气中排放碳含量大约是欧洲城市居民的六倍。
新加坡、东京和香港的碳足迹更轻。据加州碳排放统计列表显示,其排放元凶主要是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城市环境之间差异性越拉越大,不仅是在个人抉择上出现差异,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也是导致地球的居住环境越来越不适宜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共享“城市”称号,美国和欧洲城市的共同点越来越少。
Biden 发表于 2022-06-07 07:58

刘晓庆,洛杉矶不在大西洋两岸
B
Biden




黄金时代的底特律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碳足迹的差异主要是由首选的城市交通模式造成的。城市围绕着他们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来为自己做设计,选择相应的布局、社区类型和建造方法。两种主要的选择是汽车,或者是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的组合。而在美国,这两者从不混淆。
是否为机动车优化空间秩序是欧洲和美国城市之间环境治理的分水岭。大约一个世纪前,汽车还没有出现,世界各地的城市运行规则非常相似。当然,人们在在如何适应当地气候,或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资源方面,有着不同的设计策略,结合对于城市文化背景的回应,创造过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城市场所。但城市基本可以归纳为步行街、带有内部庭院的街区、广场和公园。布鲁克林、伦敦和巴塞罗那可能看起来非常不同,但它们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城市DNA进化而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先进设计运动对传统城市的名誉有着破坏性诽谤影响,人们常常把城市与工人剥削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是压迫的容器,苦难的根源。早期的现代设计哲学希望去冲破传统束缚,努力在建筑周围创作具有流动性质的自由空间。这也为新问世的机动车行业的自由发展与革新提供了机会,那时候,一切都与不断进步的未来社会蓝图紧密相连。这种新的设计模式在独立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最初著名建筑师们(如Weissenhofsiedlung Stuttgart等)便开始运用新的设计模式,并在塔楼设计中,尝试将传统城市中的多种生活功能元素融入其中,为多户家庭居住和使用。 (如下图,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Voisin平面,和它的Unité d’Habitation居民楼)。
二战后,欧洲和美国都接受了现代城市设计理念的洗礼,并在他们的老城市中为流动空间和机动车行驶腾出空间。在美国的传统城市,“城市更新”的浪潮开始涌现。在西部,基于新的设计蓝图,大量开放的公共空间使得城市发生渗透性扩展。虽然郊区拓展的策略源自纽约长岛,但加州案例研究中心推动了西部各州的大规模发展,成为战后城市更新的“先驱者”。
欧洲最初由于缺乏足够的公共空间,转而专注于公园里独栋塔楼的建设。1957年,德国柏林举办了一场国际建筑展览,当时,许多顶尖级现代建筑师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形式和功能的展望。
在欧洲,机动车受欢迎程度迅速下降。人们认为城市的扩张破坏了开阔的乡村,在老城市里,独栋高楼被机动车围得水泄不通,严重的交通堵塞使得城市环境显得不那么令人愉悦。到1980年代中期,欧洲开始大规模抵制“现代”城市模式。传统城市从未包含流动空间,而是以庭院、广场、公园等形式定义了人行步道和历史保护型公共空间。在欧洲,许多古老的城区依然存在,它们的规划策略可以与新的现代城市相媲美,城市传统迅速恢复了大众吸引力。
作为回应,柏林在1987年再次举办了另一届国际建筑展,呼吁在现代技术和现代设计体系下将城市规划的思路朝传统城市模式回拉。该展览非常成功,它以永恒经典的城市设计法则为基础,为现代城市开辟了全新的指引之路。它影响深远,并引发国内外设计师对于城市设计的反思。
s
steve888
homeless in Copenhagen
B
Biden




Calabasas城


在美国,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回应性理论是新城市主义。它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如佛罗里达州海滨城,科罗拉多州威斯敏斯特市和德克萨斯州米勒市,都能够看到新城市主义的影子,在点式建筑林立的城市中,为了使传统的城市框架更容易被接受,传统城市设计理念最初与带有“主题公园风格”的传统建筑设计绑定在一起被引入的,即便如此,人们从未广泛接受回归传统的城市形式这一观念,然而,传统建筑设计策略的使用却风靡一时。如今,很多点状郊区布局和交通规划都有传统欧式建筑设计的影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充分发挥自己那令人羡慕的战后超级大国实力:承诺为每个人提供独立住宅(包括汽车),在远处的市中心建立壮观的城市天际线。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自此开始走向不同的未来道路。

如今,人们可以看出两条道路所导向的结果。欧洲城市开始进入修整期,它拥有大众赞叹的城市空间。欧洲各城市在对抗气候变化的斗争中走在前列,并成为全球精致生活的典范。它们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聚集地,并在传统城市规划原则的框架下进一步升华现代城市环境。
B
Biden



洛杉矶流浪者的“帐篷城”

相比之下,美国的城市,尤其是西部的城市,似乎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各种问题——交通堵塞、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住房短缺、租金上涨、建造成本上涨、人均碳足迹加重——每个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与此同时,居民们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少有人爱“城市”,但他们仍然拒绝改变,邻避症候群(NIMBY fears)使得他们害怕改变会恶化城市环境。
s
steve888
B
Biden


维也纳住宅新区

我们能做什么?

有一个简单但真实的答案:如果人们愿意,以他们能够负担的速度,是可以设计并建造适宜居住的新型美国社区的。这不是夸张,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有一些城市经典模型正在欧洲的几个城市展出,但它们也在其他国家展出。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并将其策略运用到美国城市设计中,复刻类似的成功蓝图?

南加州的城市必须真正重视到城市形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偶然的,而是因果联系。城市发展导致汽车的通用化普及,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当然,整个工业行业都在试图说服我们,可以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电动汽车将会净化一切,但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想要阻止并最终扭转气候变化,需要美国城市从现在开始,在整体范式上进行转变。社会不应该继续容忍那些需要驾驶时间越来越长的社区的存在。美国的城市必须摆脱对汽车的依赖。如何将郊区转变成许多人愿意居住的步行城市?
作为第一步,城市需要提供方便的汽车替代品,然后让人们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出行选择,而不是习惯性伸手拿车钥匙。反机动车计划,为城市带来街区型步道,以及精彩的城市中心区。哥本哈根在市中心建造步行街的决定,直接将其变成了一个户外剧场,即使在冬天也充满了欢声笑语。汽车不需要被完全抛弃——城市需要的是多样的出行选择,和人们对出游的看法的改变。

B
Biden



哥本哈根Stroget购物区


美国人对“反机动车”的普遍反应是声称欧洲人“在那里”有步行和骑行的文化基础,而美国没有,因此这些事情在美国是不可能实行的,无论如何“这里”都不是“那里”。然而,荷兰的交通文化并不是先行存在或者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汽车文化逐渐被有意识地限制起来;街道被重新规划;人们修订了规划规范;城市空间在脱离汽车的环境下被重置。
一些美国城市已经开始学习欧洲城市的改造路线。但这很难,因为欧洲和美国的沿街建筑大相径庭。在大多数美国西部城市,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街道空间本身需要重新设计,沿街建筑也需要调整。
这正是需要新鲜想法的地方,建筑历史再次迎来全新的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刻。在2017年的一次会议上,马岩松回应Dezeen杂志:“当今社会的建筑与商业世界的合作过于紧密,我们需要建筑师拥有大胆幻想的意识(再次)。”
20世纪正是灵感的沃土,从早期的大都市到花园城市,从勒·柯布西耶的Voisin平面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广亩城(Broadacre City),从阿基格拉姆的行走城市到保罗·索莱里的阿科桑蒂(Arcosanti),建筑师曾经是大胆想法的输出源。如今,这个行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这种大胆的创新。是否有一种专业共识表明,郊区化代表了城市进化弧线的逻辑终点?在此之后,社会就不能再想象出更美好的世界了吗?难道美国人只能接受超宽的街道上塞满了汽车,有时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四处流浪,就因为我们无法集结力量去创造一个机制来改变这一点吗?

B
Biden



值得怀疑的是,建筑行业在私营工业社会普遍抵触改变城市环境的大背景下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繁重的革新使命。要使创新蓬勃发展,私营部门、政府和设计行业之间的真诚合作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有两种不同的前进方式。一种是用线性方法来推断和优化现有情况。这一进程迄今为止收效甚微。但还有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一个术语,用来代表一套认知、战略和实践过程,设计概念就是在设计思维的指导下,通过思考、探索、模拟和验证措施的反馈循环过程中诞生并获得深化的。
设计思维通过快速的城市类型设计被应用于城市设计,并通过了国际建筑展览的主要试验和验证,这些展览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成功记录。他们逐渐被国际社会视为变革的主要驱动力。维也纳展览的负责人库尔特·霍夫施泰特(Kurt Hofstetter)将其描述为“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你所创造的东西”,这正是大多数美国西部城市现在所面临的情况。 城市建造和建筑设计的很多方面都迫切需要创新改造。美国城市与欧洲城市使用不同的的城市原则、交通机制、建筑类型、所有权模式、经济机制和建造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制度和经济体系的内在惰性有关。这就是政府需要干预的地方。
州政府应该建立城市创新实验室,建立责任保护框架。应该鼓励社区接受这些创新地带。这与气候变化无关,整个社会也会看到好的城市设计机制能够优化人么所处的环境。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向周围的城市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美国西部城市都在为当前的状况而苦苦挣扎,它们不知道系统性改善机制能够创造出紧迫但持久的正向改变。哪怕只是对一个很小的方面进行修正导致的激烈反弹都能使大部分人感到气馁。讽刺的是,微小的改变很容易被现状的停滞惯性所压制。城市需要的是一套久经考验的成熟方法论,并开始走上变革和创新的道路,一直坚持下去。如果人类想在一个气候适合人类繁荣发展的星球上继续生活,那就真的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B
Biden


美国的城市出了什么问题?
难道美国人只能接受超宽的街道上塞满了汽车,有时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四处流浪,就因为我们无法集结力量去创造一个机制来改变这一点吗?
B
Biden



美国的城市出了什么问题?

难道美国人只能接受超宽的街道上塞满了汽车,有时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四处流浪,就因为我们无法集结力量去创造一个机制来改变这一点吗?
B
Biden




巴塞罗那 (Barcelona)
B
Biden


米兰
B
Biden


里斯本 (Lisbon)
B
Biden


佛罗伦萨 (Florence)
B
Biden


维也纳 (Wien)
B
Biden


布拉格 (Prag)

对于经常到欧洲旅行的人来说,看到大西洋彼岸日益不同的城市环境,会感到沮丧。在欧洲,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其城市环境已成为包罗万象的可持续化优质环境。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以及不远处的奥斯陆(Oslo)的无车中心城区,都能够稳定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发表高赞博客和文章。荷兰的以步行为主和主张骑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设计引来无数对这样的城市环境无比憧憬的粉丝。柏林正在举行全民投票,以禁止汽车进入内城区,它的面积比曼哈顿还大。
B
Biden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B
Biden


柏林 (Berlin)
B
Biden


雅典 (Athen)
J
Jeanjeanlu
因为美国有足够的土地,所以除了少数地区,不可能发展高密度城市。已有城市居民密度并不高,大部分是商业办公。而密度高的旅馆,公寓或大学的居民流动性大。由于低密度,大部分美国城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如欧洲城市,所以也无法吸引更多居民从而推动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发展。
B
Biden


巴黎
B
Biden




15分钟城市是一个都市规划概念,其目标是让城市社区的居民都可以在步行或脚踏车路程可及的范围内,可以满足食衣住行娱乐等,大部分日常所需的服务。[1][2][3][4]
此概念首先是由法裔哥伦比亚学者Carlos Moreno在2016年所提出,之后又由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所推广。[5][6]此概念可被描述为“回归本地生活方式”。[7]1
5分钟城市是由各个15分钟社区(或称为步行区)串联而成的。

B
Biden


巴黎
B
Biden
因为美国有足够的土地,所以除了少数地区,不可能发展高密度城市。已有城市居民密度并不高,大部分是商业办公。而密度高的旅馆,公寓或大学的居民流动性大。由于低密度,大部分美国城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如欧洲城市,所以也无法吸引更多居民从而推动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发展。
Jeanjeanlu 发表于 2022-06-07 08:53


100 多年前
美国的城市 和 欧洲的城市没有多大差别
你可以看看 100 多年前 美国的 大城市
欣欣向荣 , 和欧洲城市一模一样

B
Biden
因为美国有足够的土地,所以除了少数地区,不可能发展高密度城市。已有城市居民密度并不高,大部分是商业办公。而密度高的旅馆,公寓或大学的居民流动性大。由于低密度,大部分美国城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如欧洲城市,所以也无法吸引更多居民从而推动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发展。
Jeanjeanlu 发表于 2022-06-07 08:53



美国和欧洲的城市 90 年代之后, 差别越来越大.

50 - 60 年代的时候, 美国管理西德,
当时的美国是德国的爹啊,
一切照搬美国.
你看看西德很多大城市的设计,
抄袭美国很厉害的.
现在很多问题地区.
B
Biden
因为美国有足够的土地,所以除了少数地区,不可能发展高密度城市。已有城市居民密度并不高,大部分是商业办公。而密度高的旅馆,公寓或大学的居民流动性大。由于低密度,大部分美国城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如欧洲城市,所以也无法吸引更多居民从而推动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发展。
Jeanjeanlu 发表于 2022-06-07 08:53


80 - 90 年代,
估计你没来过德国.

90 年代的柏林, 你知道有多破破烂烂 和衰落吗?
当时的柏林大量住房没人住.
德国人从东德迁往西德, 从大城市迁往郊区.
柏林当时大量房子闲置.

2010 年发生了变化.
L
Lid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kR-hpGuVdU?showinfo=0

科尔多瓦 (Córdoba)

科尔多瓦,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一座城市,也是科尔多瓦省的首府。
L
Lid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Oxv6IRcuNaI?showinfo=0


阿姆斯特丹(荷兰语:Amsterdam[),有时也称其为荷京,是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数据,这座城市人口达747,290人;而该城市所处的兰斯台德都市圈,大约有670万人口,是欧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称源于Amstel dam[6]——一个位于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即今水坝广场址——这也表明了该城市的起源。
12世纪晚期一个小渔村建于此,而后由于贸易的迅猛发展,阿姆斯特丹在荷兰黄金时代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在那个时代,该城是金融和钻石的中心。
L
Lid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xIrcxV5oFwg?showinfo=0

巴塞罗那 (Barcelona)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首府和巴塞罗那省省会,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东北面,滨临地中海,全市人口160万,都会区人口则500万,为加泰罗尼亚第一大城。
加泰罗尼亚的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等政府中枢机构,以及最高首长均驻设于此。
1999年,巴塞罗那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50个人生必游景点之一。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安东尼·高迪·科尔内特,这一位加泰罗尼亚建筑师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既新艺术运动在这个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那不受大地约束的杰出才能,他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得一生以无法比拟的方式解读着也在构筑着只属于他的建筑世界。

高迪这位天才建筑师在巴塞罗那的重要性是无人可以比拟的,他的奇思妙想,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精美而独特的宝物,堪称是赠予这座城市的礼物,巴塞罗那就也自然而然地被称为“高迪的城市”。

1852年6月25日,安东尼高迪将生于加泰罗尼亚雷乌斯,而有些学者认为他出生于另一座雷乌斯旁的小镇 – 留多姆斯,那是他的家人避暑的地方。 高迪的家族是时代做锅炉的铁匠,儿时的他通过在作坊里帮助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工作,是他可以在先天便锻炼出了良好的空间解读能力和雕塑感。加上他在空间设计上杰出的才能,对自然形态的洞察力,最称消化为他无与伦比的建筑三维创造力。 孩童时的高迪患有风湿病,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留多姆斯度过,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便把兴许和精力都放在观察大自然上,他也别有兴致把大自然称作集万千智慧于一身的导师,这也成就了他那日后师法自然的创造基础。 在他与大自然的对话中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源于自然的建筑结构的本质和意义,并逐于将这种自然形态变成自己的建筑法则。他并非一味抄袭自然,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最优雅美观,可持续的建筑结构。高迪成说过: 独创性的关键在于还原根本。
1870年高迪移居至巴塞罗那就读建筑专业,他通过兼职多份工作来补贴了他在学费上的支出。他是一个孤僻内向的学生,但这也无法在为他敞开大门雇他当助手的教师面前掩盖他的才华。1878年在他完成建筑学业的当时,校长艾利斯·罗金特(Elies Rogent)感叹道:“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只有时间能验证他的身份。” 无可否认,从那时起这位年轻建筑师的才华已经开始受到众人的关注了。获得建筑师称号后,高迪在巴塞罗那的卡尔路上开设了自己的办公室。从那时起,他投身工作,构筑起了他无瑕的建筑传奇。1878年中叶,他结识了后来给与他无私支持和真挚友谊的莫逆之交 – 埃乌塞比·桂尔,一位极具艺术品位的工业大亨。他们的关系不单纯是建筑师与客户,更是建立在相互认可和相投的兴趣之上。使高迪可以充分自由的表现自我,发挥才华。
从米拉之家、巴特罗公寓,到古埃尔礼拜堂和公园,再到倾尽心血的圣家族教堂,巴塞罗那几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筑物都出自高迪之手,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L
Lidl




艺术家高迪一生都过着朴素的生活,终身未娶。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圣加堂还未竣工之时一场意外的车祸夺走了他的生命,1926年6月7日下午,高迪从圣菲利浦内利教堂做完礼拜后,一如往常地不行至圣家堂的工地途中,被一辆电车撞倒后于1926年6月10日逝世。当时人们甚至以为这个衣着褴褛的老人是一个乞丐。没有任何随身证件的老人。
他把一生中的43年都贡献给了圣加堂,却带着遗憾离开,留下一座悲怆的“烂尾楼”。高迪被安葬于圣家堂的地下墓室,这座大教堂迄今尚未完工。 圣家族大教堂堪称上帝的建筑, 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巴塞罗那市区中心,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尽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筑物,但丝毫无损于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未完工就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
他逝世后第二天举行了葬礼,出殡那天,巴塞罗那万人空巷,全城人都出来为他送葬、致哀。高迪被安葬于圣家大教堂地下墓室内。
L
Lidl
L
Lidl
L
Lidl
P
Pangpang
难道不是种族问题引出了问题?
Ishadow 发表于 2022-06-07 07:53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很超前.
19 世纪的 巴塞罗那 都产生了超前的规划.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我喜欢这种规划, 大家集中住在一个 block 里.
这个 block 里有餐厅, 超市, 家庭医生等等
下楼就可以了.
L
Lidl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我喜欢巴塞罗那这种规划.
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
邻居很容易碰面聊上几句.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我喜欢贫富差距小, 没有犯罪, 没有暴力的地方.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w
whatif9999
也就是10年前吧,到意法南欧大城市旅游,还要担心小偷,不规范的生意的人。飞回美国机场就觉得绷紧的神经松下来了。 其实现在欧洲也未见得多么好,是美国infrastructure整体在慢慢恶化吧。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uOzwwZxjPRs?showinfo=0

巴塞罗那:一座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的城市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巴塞罗那为何迷人?
刚开始学西语时,就被西班牙人民戏剧般夸张的热情感染了。每次老师走进教室,大喊一声“chicos”,我总有种老母鸡召唤一群“chickens”的喜感。更喜人的是,其他班一名老师来借东西时,总是旋风一般推门而入,明星一般和每个人热烈打招呼,还不忘指着教材首页上一张酷帅的照片得意地说“这是我啊”,然后旋转着离开。当时我想,这果然是一个燃烧激情的民族啊。然而真正生活在这个灿烂的地中海城市,才发现这里并非如我想象那般热烈疯狂,尽是惊心动魄的奔牛节、火红喧闹的番茄节,或花团锦簇的狂欢和深歌热舞的弗拉门戈。 至少,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人不是这样。他们的民族性格更为沉静理性,少了些热情奔放,多了些勤勉认真,但骨子里闲适乐观的性格还在。这个城市的底色,也是“温暖”而非“热烈”的。这种暖不是因为常年明媚的阳光,而是从心底升腾起的善意。
遇到邻居,她会主动打个招呼,给你留着电梯门或楼下大门。和路人擦肩,她会满怀笑意地逗逗小孩子,说一句“真可爱”。行人来到路口,总会遇到车让人;开车在路上,则永远是车让车,心里不会莫名攒着一团火。听到救护车鸣笛,整条路上的一长串车同时都慢下来,空出一整条快速通道……渗透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细节,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质感。冷还是暖,淡漠还是温厚,都清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之间。这种人与人之间天然的信任、尊重和关切,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累积积淀,同样也会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与姿态。 与这种文明一道没有中断而始终延续下来的,还有对艺术的呵护和培育。高迪、毕加索、米罗、达利、塔比埃斯……在世界艺术史上,一连串极具分量的名字都与巴塞罗那紧密相连,很多艺术大家或鬼才们在这里土生土长,高迪更是一生不曾离开。
一直以来,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谜: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神奇,可以孕育如此多的巨匠,承载如此深厚的艺术成就? 或许是因为自由的空气。 纵观任何时期与国家,最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艺术花朵,无不孕育于自由宽松的土壤。这里也不例外。历史上的西班牙,几乎一天也没有封闭过。即便在二战后,被联合国的决议围困时;即便在弗朗哥统治时期,他明知开放可能对制度带来冲击,也还是没有选择自我封闭。
正如现在,走在人流如潮的兰布拉大街,看着那里由吉他手、非洲鼓、南美舞蹈、“真人雕塑”汇聚而成,百花齐放热闹非凡的街头艺术,还是能强烈感受到这些艺术家乃至一个民族由身至心的自由和舒展。
精心严格的保护,使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得以统一而完整地保留。高大的罗马城墙、辉煌的国王宫殿、优美而狭长的深巷、锁住千年历史的修道院……穿行在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区,很容易就被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所击中,也很容易就想起,为保护城墙牌楼而四处奔走,为拆毁古建筑而痛哭的梁思成。
一个城市之所以迷人,还因为她是一座“人”的城市。追求均质、平等、开放,而不是“宏大叙事”的规划、“英雄主义”的建设,这是巴塞罗那城市系统最令人叹服的特点。这个城市俯拾皆是的小公园、小广场、社区图书馆,也是这种朴实理念的体现。正是这样的出发点,在过去百余年间,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生活的品质。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L
Lidl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一个城市之所以迷人,还因为她是一座“人”的城市。
追求均质、平等、开放,而不是“宏大叙事”的规划、“英雄主义”的建设,这是巴塞罗那城市系统最令人叹服的特点。
这个城市俯拾皆是的小公园、小广场、社区图书馆,也是这种朴实理念的体现。正是这样的出发点,在过去百余年间,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生活的品质。
L
Lidl
L
Lid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uOzwwZxjPRs?showinfo=0

巴塞罗那为何迷人?
L
Lid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1_5n1EfcWyM?showinfo=0

Venice
L
Lidl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sjHqvpTRag?showinfo=0

Vienna
L
Lidl



维也纳缘何能成“最宜居城市”?

美国美世公司日前公布2010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排行榜,政治与社会环境、文化与经济、健康与教育、公共服务、交通、休闲、消费品、住宅和城市环境等39项标准成为该排行榜衡量全球大都市生活质量优劣的指标。
维也纳因其“良好的治安状况、政治稳定和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等突出特点荣登今年的排行榜榜首。
任何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可随意地漫步城中。人们时常还可以在大街上见到身边没有保镖的政治领导人。
从居民个人支出的变化中就可了解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诸多宜居之处。1954年维也纳家庭收入中的42.5%用于购买食品,到2004年这一比例已下降至12%,同时提高的是外出就餐的支出比例。
维也纳市政当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维也纳人的月均工资为2618欧元,人均月支出为1698欧元,其中353欧元用于爱好投入、户外活动及休假。
每处住宅和公共交通工具上都配有取暖设备,包括公交车、有轨电车和地铁。此外,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让人们完全可以舍弃自驾车出行。
多瑙河之滨的维也纳被大片森林所环抱,城市中点缀着多个大型公园和绿化区,每逢春季来临,整座城市都被包裹在绿色当中。而到了夏季,人们可以在多瑙河沿岸垂钓、游泳,市内还有39座被茂密树林遮挡的公共露天泳池供人们尽享夏之欢愉。
维也纳居民只需花上30分钟时间就可到达工作地点,完美地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生活两不误的梦想。学校、免费幼儿园和高质量的公共医疗网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有保障的安全感,而一年当中各种各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可带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b
blocked
归根到底,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即使是单一民族,也会闹革命。。。
Pangpang 发表于 2022-06-07 13:20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100 多年前.
美国和欧洲的城市布局基本一模一样.
汽车工业开始后,
美国和欧洲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90 年代之后, 差别越来越大.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What’s the Matter with American Cities?
02.07.2022
By Walter Jaegerhaus

For frequent travelers to Europe, it is frustrating to see the increasingly different urban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Atlantic. In Europe, cities are largely appreciated and embraced, and have turned into high-quality environments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living. Copenhagen’s bike lanes—and, not too far away, Oslo’s car-free downtown—elicit admiring blog posts and articles on this side of the pond at a steady clip. Holland’s pedestrian- and bike-friendly urban designs attract their own share of starry-eyed fans. Berlin is holding a referendum to exclude cars from its inner city, an area larger than Manhattan. In Madrid, the mayor who restricted cars from accessing the city center did lose reelection, but her successor was forced to halt his efforts to rescind those policies by a groundswell of popular fury. Milan is on a mission to become the most bike-friendly city in Europe, with plans to build 750 kilometers (466 miles) of protected cycling lanes by 2035. Anne Hidalgo, the mayor of Paris, easily  in 2020 after transforming France’s capital with measures like converting a thoroughfare along the Seine into a car-free riverbank path. (She’s been very upfront about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ars in Paris.) Copenhagen is on track to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carbon-neutral city, and Vienna is exhibiting housing construction at a scale,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level—and at a price—that makes much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gasp. People in Europe appreciate their cities and largely support new development that, overall, is making their lives better.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Walter Jaegerhaus

Walter Jaegerhaus is an admirer of walkable, compact cities, and healthy, easily accessible open spaces. Based in California, he uses his travel experiences to seek inspiration and learns best practices wherever they can be found.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The healthiest, most economically advantaged and sustainable cities on the planet share one trait: their walkability.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The healthiest, most economically advantaged and sustainable cities on the planet share one trait: their walkability.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Walkable European cities --- Aachen, Germany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Walkable European cities --- Florence, Italy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Walkable European cities --- Thessaloniki, Greece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L
Lidl
比较认同,这个也是其社会的制度使成的。这让她短期内变得超级强大,同时社会的潜移默化也使她和其它的国家走上不同的轨迹。虽然很多变化实际是缓缓发生,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到的。
blocked 发表于 2022-06-07 17:56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
L
L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