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版上就发过的,卖惨不卖惨不提,至少能看出来写作是真的好 even Grammarly assumes that I should have parents, but cancer doesn’t listen to edit suggestions. 作为有类似经历的人(童年时期父亲癌症去世),我每次看到这句话都心里一酸眼眶一热,这句子我就写不出来
嗯嗯,理解你的担忧。我青少年期跟我妈妈的关系也不太好,一直到现在才终于开始变好了。我还想提出的一个角度是失去伴侣的另一个单亲父母也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所以也无法对他们有太多的要求。我妈妈就曾经沉湎于自己的悲痛中,无法从心理层面对我进行关怀和疏导,因为她自己也经历着很多心理层面的伤害,她当时能勉力做到的无非就是让我吃饱穿暖、督促我学习,更多的实在是无法要求,她也是自己奋力挣扎、在朋友的关怀帮助之下,花了很多年才走出了心理层面的困境。所以我青少年时期跟我妈妈的关系真的挺不好的,各自都在各自deal with our own problems,现在回头去看才能理解她那时的困难和对我的疏忽,她真的无法做到更好了。
看得出来写作强
这个 essay, 没有具体的成就, 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透过这个essay, 就已经能看出来, 这个孩子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非常有创意, 和文笔非常的流畅. 远高于几个数字成绩可以反映的一个孩子.
不恰当的比喻,聪明又不折手段的人岂不是更可怕? 我还是喜欢try harder里的Alvin那种孩子。
这种人刚愎自用,长大了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
爱情文艺作品几千年来的配方完全没变过 你给说说,优秀的爱情文艺作品为啥能恒远流行,前仆后继,继续感动无数人?
这些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低下还不自知,世界里只剩下个“藤校”这么个目标,所以看别人的言行都判断为是为了这个目标在矫揉造作或者是弄虚作假。
真是狭隘无趣加功利的一群人,用这样的心态和理解力想要追逐他们的目标,失败完全是可预见的、
感动的当然有,差不多也是这个essay出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大学essay讲椅子还是沙发的,就很让人感动。
even Grammarly assumes that I should have parents, but cancer doesn’t listen to edit suggestions.
作为有类似经历的人(童年时期父亲癌症去世),我每次看到这句话都心里一酸眼眶一热,这句子我就写不出来
Mark
我觉得痛恨命运不公、自怜自艾都实在是太正常了,我哪怕到现在心理的伤也没好,这只能反映出作者是个正常人,如何应对这种负面才是更重要的,而我从这篇essay中读出了作者的奋勇向上、积极的一面。至于其他的,我想说不要太苛责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了,真能面面俱到成熟稳重才更让人难过呢。
那个有印象,确实感人,笔法朴实但真挚感人,这样的作者writing skill很优秀了,估计平时就是文笔很出色的孩子。
我写得太直白,失去了文字的乐趣,但文章从立意和角度来说,很不错呀,而且很容易让人有共鸣, 因为摆脱悲痛的方法对我而言也是keep busy
先抱抱MM。不是苛责。更准确的说是担忧。如果我是孩子的家人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可能会问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关注了表面成绩。我没有亲身经历,我想也许我没什么资格评论这个事情和别人的感受。假如你感觉到了共情说明这个文章就有可取之处。
你的解读比我的解读要让人心里舒服很多。
几个数字也是孩子们辛辛苦苦熬夜才苦读出来的 好不好??essay 写得好,也不见得就是有想法,有爱心的。有的人,哪怕写得再好,自私的不行,
嗯嗯,理解你的担忧。我青少年期跟我妈妈的关系也不太好,一直到现在才终于开始变好了。我还想提出的一个角度是失去伴侣的另一个单亲父母也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所以也无法对他们有太多的要求。我妈妈就曾经沉湎于自己的悲痛中,无法从心理层面对我进行关怀和疏导,因为她自己也经历着很多心理层面的伤害,她当时能勉力做到的无非就是让我吃饱穿暖、督促我学习,更多的实在是无法要求,她也是自己奋力挣扎、在朋友的关怀帮助之下,花了很多年才走出了心理层面的困境。所以我青少年时期跟我妈妈的关系真的挺不好的,各自都在各自deal with our own problems,现在回头去看才能理解她那时的困难和对我的疏忽,她真的无法做到更好了。
是啊,感觉唯一的单亲都被抛弃了
主要是老钱和legacy,剩下的名额就是施舍一下,可不就是比惨吗?
第一段我就受不了,太刻意了。
你不觉得第一段就矫揉造作吗?
Wow你又为什么要来这里跟没文化的大妈混呢?单纯为了歧视女性?
是。那个印象里就是很朴实,一点都没有故意加上卖惨的词语,围绕着椅子,很朴实地写出自己家人一个个离开了家的过程。读着,脑子里就浮现那种典型美国底层家庭的生活。
政客们都是这个套路,看上去说了一大堆,但什么干货也没有,大家或振奋,或感动,或感慨,或唏嘘,完事回家该干嘛干嘛。藤校大概最喜欢这类人才。
那个好点,这个来来回回具体的事少的可怜。
但是煽情做到位了。玄虚卖的足够巧妙。
这点我觉得真是文化差异?有时候我听公司里某些人讲话(类似这种),真的就是BS,结果还有好些人表示很感动噢(好像确实不是作假)。也有些时候就是大家一起BS,都知道是BS。比如发表一下对BLM看法之类。
我不知道他们哪根筋跟我们不同。
自古二楼出真相!!这么多年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