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晚清6个切片,不亡才怪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2年3月9日 19点43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n
neweggone
3 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晚清动辄割地赔款,财政也常困难, 于是每到缺钱就卖官,“捐官”的生意年年红火。 以《清俾类钞》记载: 浙江山阴县百姓蒋渊如也动了心思,想买个知县当当。 但这位心比天高的蒋渊如,囊中却是空空, 倾家荡产也凑不够买官的钱。 蒋渊如灵机一动:没钱?可以“融资”嘛。 这事都能融资?
蒋渊如拉来好友唐文卿等四人, 五个狐朋狗友先凑够了钱, 然后歃血为盟: 出钱最多的蒋渊如担任县令,出钱第二多的唐文卿做刑名师爷。 其他人以此类推,组建起“捞钱先团队”。 在成功花钱买到一县官职位后, 这五人从此密切配合,三年里狠刮猛捞,三年后因贪污落马。 可经过一番上下打点,竟只落得罢官了事, 得意洋洋带着贪来的钱财回家。 其钱财总数多达六十万两白银。 成功实现暴富。 如此“融资”奇迹,生动展现了清朝基层吏治的乌烟瘴气。
02
为什么蒋渊如之流,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凑钱买个七品县官? 那就得算算: 看上去“芝麻绿豆大”的清朝县官,究竟有多赚钱。 这事儿,清朝御史谢家玉,就仔细算过经济账: 且不论清朝县官们的各种“搂财”妙招, 就说最基本的农业赋税,其中的油水都是多多。
以南昌县为例,南昌县每年的土地赋税,有近五万两。 按照清朝官场潜规则,知县可拿走其中的一万两千两。 另外南昌县每年的稻谷税,知县也可以按“潜规则”从中榨取白银一万八千两。 放在晚清年间,只拿这些“灰色收入”的知县,绝对是当时官场上的良心人物。 换句话说,在清末做个“良心”知县,每年灰色收入也多达三万两(清朝知县俸禄的十五倍之多)。 看这数字,就可知晚清百姓之苦。
03
影视剧里塑造清末贪官,大都是又懒又笨的模样。 但清末学者陈康祺,在其代表作《郎潜纪闻》里,大声替清朝官员“喊冤”: 清朝官员真要“又懒又笨”,老百姓就得敲锣打鼓喽。 以陈康祺的说法, 知府知县这一级的官员,最好是“幸不甚知”。 为何说笨了好?
因为这些官员一旦多了心眼,一定会“劫富民,噬弱户,索土产,兴陋规”,非要把地皮刮三尺不可。 至于巡抚巡道们呢? 那更盼他们不但要笨,更要懒,最好安心呆在衙门里别出巡。 只要他们出巡,别管打什么名义,也必然“折夫马,斥供张,勤馈赆”,这更是玩命的盘剥, 后果都是“仍苦百姓耳”。
04
清朝开国后的重要反贪制度,就是沿袭明朝的御史制度。 清朝御史有“风闻言事”权力,专门负责揭发腐败现象。 哪怕揭发现象查无实据,也绝不追究御史责任。 如此特殊制度,叫御史们一度是反腐的利剑。 直到清末时,还出了谢家玉这样的良心人物。 但也就是专打腐败的“风闻言事”权力,也被清末堕落的御史们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卖奏折生意。 这个怎么卖?
清朝学者欧阳昱《见闻琐录》里记载: 鸦片战争前,大清也很腐败,但还没有“卖奏折”这个奇葩生意。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这生意却突然火了: 御史们查到贪污腐败的猛料,写好奏折后却不忙上奏,先跟“揭发对象”谈价钱。 收了钱就压下猛料。 光绪年间更进一步,趁着朝中官僚们互相倾轧,御史们也纷纷跟风,拿着充满猛料的“奏折”,跟各位重臣谈价,价码也是水涨船高:
“数千金、数百金、数十金不等”。
在火热交易中,越发“腐”到没救。
05
清末出名的腐败类型,就是司法腐败。 《清俾类钞》里记载了清朝官员另一种简单粗暴的“司法腐败”方式:做奇葩司法判决。
清朝光绪年间,枣强县的一位方知县。 这位方知县到任后,素来以清正廉洁不收钱示人。 但当地一个寡妇,为了争财产与小叔子打官司。 方知县一听财产有上千金,立刻摆出嘘寒问暖模样。 苦口婆心劝寡妇改嫁,并拍胸脯保证小叔子不会抢她财产。 待到寡妇真嫁人了,方知县却顺手牵羊,把寡妇家的千金财产搂进自己腰包。 还振振有词解释:既然你都嫁人了,财产也该入官库嘛。 你看,我没把财产给你小叔子啊。
更奇葩的,是方知县办的另一起盗窃案: 有户人家抓了小偷,扭送到县衙来。 本该依法严惩小偷的方知县,却劝受害者要宽容小偷,还要把小偷带到自己家里感化教育。 结果有恃无恐的小偷,在受害者家里胡作非为,吓得受害者受不了,只好给方知县送了一大笔钱。 方知县这才心满意足的把小偷轰走了。 效果也十分轰动—— 从此以后,枣强县只要发生盗窃案,老百姓都不敢报案。
06
说起大清朝的落后,后人常狠踩的一条,就是清王朝的愚昧封闭。 但一部在大清朝畅销数十年的禁书,却表示严重不服:《大清缙绅全书》。 《大清缙绅全书》,原名《大清爵秩全览》, 是清朝光绪初年时,北京海王村一家山西人开的宝名堂书店刻印的图书。 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汇集了大清朝当时各级高官的职务履历。 当时出版没多久,就被清王朝下令查封。 但“宝名堂”老板一顿花钱疏通, 竟改成《大清缙绅全书》后,继续堂而皇之出版。
理论上说,这部书就是些枯燥的人物官职介绍,本该无人问津,谁知一上市,就创造了销售奇迹。 几乎是每次上架,都转眼间被抢购一空。 还有人买了后转手叫卖,黑市上的价格一度疯涨十倍。 而后,宝名堂又趁热打铁,推出了连载版,每年春夏秋冬季各更新一册。 汇集大清朝各级文武官员的最新履历和职务变动,还添加了各要害部分官员的性格脾气喜好。 如此一来更火爆,清朝大小官员人手一册。 有些官员每季追着买,一追就是十多年,比粉丝追剧还执着。
于是一年火过一年,直到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积重难返的大清朝,在腐败里无声的灭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俾类钞》《郎潜纪闻》《见闻琐录》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晚清动辄割地赔款,财政也常困难, 于是每到缺钱就卖官,“捐官”的生意年年红火。 以《清俾类钞》记载: 浙江山阴县百姓蒋渊如也动了心思,想买个知县当当。 但这位心比天高的蒋渊如,囊中却是空空, 倾家荡产也凑不够买官的钱。 蒋渊如灵机一动:没钱?可以“融资”嘛。 这事都能融资?
蒋渊如拉来好友唐文卿等四人, 五个狐朋狗友先凑够了钱, 然后歃血为盟: 出钱最多的蒋渊如担任县令,出钱第二多的唐文卿做刑名师爷。 其他人以此类推,组建起“捞钱先团队”。 在成功花钱买到一县官职位后, 这五人从此密切配合,三年里狠刮猛捞,三年后因贪污落马。 可经过一番上下打点,竟只落得罢官了事, 得意洋洋带着贪来的钱财回家。 其钱财总数多达六十万两白银。 成功实现暴富。 如此“融资”奇迹,生动展现了清朝基层吏治的乌烟瘴气。
02
为什么蒋渊如之流,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凑钱买个七品县官? 那就得算算: 看上去“芝麻绿豆大”的清朝县官,究竟有多赚钱。 这事儿,清朝御史谢家玉,就仔细算过经济账: 且不论清朝县官们的各种“搂财”妙招, 就说最基本的农业赋税,其中的油水都是多多。
以南昌县为例,南昌县每年的土地赋税,有近五万两。 按照清朝官场潜规则,知县可拿走其中的一万两千两。 另外南昌县每年的稻谷税,知县也可以按“潜规则”从中榨取白银一万八千两。 放在晚清年间,只拿这些“灰色收入”的知县,绝对是当时官场上的良心人物。 换句话说,在清末做个“良心”知县,每年灰色收入也多达三万两(清朝知县俸禄的十五倍之多)。 看这数字,就可知晚清百姓之苦。
03
影视剧里塑造清末贪官,大都是又懒又笨的模样。 但清末学者陈康祺,在其代表作《郎潜纪闻》里,大声替清朝官员“喊冤”: 清朝官员真要“又懒又笨”,老百姓就得敲锣打鼓喽。 以陈康祺的说法, 知府知县这一级的官员,最好是“幸不甚知”。 为何说笨了好?
因为这些官员一旦多了心眼,一定会“劫富民,噬弱户,索土产,兴陋规”,非要把地皮刮三尺不可。 至于巡抚巡道们呢? 那更盼他们不但要笨,更要懒,最好安心呆在衙门里别出巡。 只要他们出巡,别管打什么名义,也必然“折夫马,斥供张,勤馈赆”,这更是玩命的盘剥, 后果都是“仍苦百姓耳”。
04
清朝开国后的重要反贪制度,就是沿袭明朝的御史制度。 清朝御史有“风闻言事”权力,专门负责揭发腐败现象。 哪怕揭发现象查无实据,也绝不追究御史责任。 如此特殊制度,叫御史们一度是反腐的利剑。 直到清末时,还出了谢家玉这样的良心人物。 但也就是专打腐败的“风闻言事”权力,也被清末堕落的御史们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卖奏折生意。 这个怎么卖?
清朝学者欧阳昱《见闻琐录》里记载: 鸦片战争前,大清也很腐败,但还没有“卖奏折”这个奇葩生意。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这生意却突然火了: 御史们查到贪污腐败的猛料,写好奏折后却不忙上奏,先跟“揭发对象”谈价钱。 收了钱就压下猛料。 光绪年间更进一步,趁着朝中官僚们互相倾轧,御史们也纷纷跟风,拿着充满猛料的“奏折”,跟各位重臣谈价,价码也是水涨船高:
“数千金、数百金、数十金不等”。
在火热交易中,越发“腐”到没救。
05
清末出名的腐败类型,就是司法腐败。 《清俾类钞》里记载了清朝官员另一种简单粗暴的“司法腐败”方式:做奇葩司法判决。
清朝光绪年间,枣强县的一位方知县。 这位方知县到任后,素来以清正廉洁不收钱示人。 但当地一个寡妇,为了争财产与小叔子打官司。 方知县一听财产有上千金,立刻摆出嘘寒问暖模样。 苦口婆心劝寡妇改嫁,并拍胸脯保证小叔子不会抢她财产。 待到寡妇真嫁人了,方知县却顺手牵羊,把寡妇家的千金财产搂进自己腰包。 还振振有词解释:既然你都嫁人了,财产也该入官库嘛。 你看,我没把财产给你小叔子啊。
更奇葩的,是方知县办的另一起盗窃案: 有户人家抓了小偷,扭送到县衙来。 本该依法严惩小偷的方知县,却劝受害者要宽容小偷,还要把小偷带到自己家里感化教育。 结果有恃无恐的小偷,在受害者家里胡作非为,吓得受害者受不了,只好给方知县送了一大笔钱。 方知县这才心满意足的把小偷轰走了。 效果也十分轰动—— 从此以后,枣强县只要发生盗窃案,老百姓都不敢报案。
06
说起大清朝的落后,后人常狠踩的一条,就是清王朝的愚昧封闭。 但一部在大清朝畅销数十年的禁书,却表示严重不服:《大清缙绅全书》。 《大清缙绅全书》,原名《大清爵秩全览》, 是清朝光绪初年时,北京海王村一家山西人开的宝名堂书店刻印的图书。 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汇集了大清朝当时各级高官的职务履历。 当时出版没多久,就被清王朝下令查封。 但“宝名堂”老板一顿花钱疏通, 竟改成《大清缙绅全书》后,继续堂而皇之出版。
理论上说,这部书就是些枯燥的人物官职介绍,本该无人问津,谁知一上市,就创造了销售奇迹。 几乎是每次上架,都转眼间被抢购一空。 还有人买了后转手叫卖,黑市上的价格一度疯涨十倍。 而后,宝名堂又趁热打铁,推出了连载版,每年春夏秋冬季各更新一册。 汇集大清朝各级文武官员的最新履历和职务变动,还添加了各要害部分官员的性格脾气喜好。 如此一来更火爆,清朝大小官员人手一册。 有些官员每季追着买,一追就是十多年,比粉丝追剧还执着。
于是一年火过一年,直到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积重难返的大清朝,在腐败里无声的灭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俾类钞》《郎潜纪闻》《见闻琐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