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老人家是唯一的 手指的姿势 非常的不标准 pwwq 发表于 2021-10-23 22:23
看完这个, 以后再听他的钢琴心里会不会有阴影? 东方猪猪 发表于 2021-10-23 21:58
论姿势怪异没人比的了古尔德吧 大内密探008 发表于 2021-10-23 22:28
太长了。嫖了吗? wdong 发表于 2021-10-23 22:33
回复 3楼米菲兔的帖子 钢琴届第一美女是性情中人,看穿着做派就是比较无视旁人看法的。 大内密探008 发表于 2021-10-23 22:27
我就服古尔德那个哼哼哼的多声道,这个别人都搞不出来。 wdong 发表于 2021-10-24 00:05
如果你喜欢古典音乐,免不了听大量的钢琴曲。从巴赫的平均律,到莫札特、贝多芬、李斯特,这些巨人都留下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你会发现,面前另有一座绕不开的高山:霍洛维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最后一场音乐会已是86岁高龄)、独特的音色、强大的触键力量,对拉赫马尼诺夫、克莱门蒂、斯克里亚宾、肖邦的独到诠释,伴随着说不完的故事和话题。
大卫杜巴尔撰写的《霍洛维茨之夜--肖像素描》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传记。作者是钢琴家,又是古典音乐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又在朱利亚音乐学院任教,多重身份和他本人的学识素养,使得他把握住了一个机缘,与性格怪僻的霍氏有长达三年不时受邀去大师家中长谈的密切交往。这是不二的经历,霍洛维茨再也没有和谁谈过那么多关于他本人,关于音乐的话题。在杜巴尔的笔下,不但可以从音乐聆听、观察大师,也可以一窥大师之为人,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国内曾有韩斌先生编著的《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传》,和杜巴尔的书虽有交集但基本不重复,也值得阅读。
顺便提一句,杜巴尔在纪录片《钢琴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the piano》中,是一个不错的主持人。
二 和所有出身于俄国的音乐家一样,霍洛维茨遗传了浪漫、深沉的民族基因,也承受了必然的苦难。1925年,22岁的霍洛维茨终于得到一个机会,离开社会主义的苏联。他做好了永不返乡的准备。在边境,鞋底私藏着美金的他,吓得籁簌发抖,惟恐被检查官发现。一个年轻的士兵仔细地检查他的护照,并凝视他的眼睛,看了好一会。士兵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国!”
虽然后来入籍美国的霍洛维茨总是宣称,他再也不想回到俄罗斯,那个“祖国”带给他家庭破碎、亲人丧生的惨痛记忆。但是他也总是提起离开祖国时那一幕,提起这位士兵。终于,在阔别故土六十年后,霍洛维茨顺从命运的安排,回到莫斯科办了一场演奏会。年迈的他,返场曲弹起舒曼的《童年情景》,令不少听众当场落泪。(有CD和DVD发行) 童年时,他家境殷实并被百般宠爱。年少成名,习惯于鲜花和掌声。做了托斯卡尼尼的女婿,更让他在音乐界一往无前。凡此种种,霍氏养成了一些人性的弱点,倒也自然。 他和托斯卡尼尼之女万达的婚姻,少有一般夫妻间的甜蜜和幸福。万达在他的心中,也许只是一个能照顾他生活的保姆,一个能为他争取利益的经纪人,一个崇拜他的超级粉丝。这也许和他的同性恋倾向有关,但万达继承了托斯卡尼尼的火爆脾气,意志坚定,有旺盛的控制欲,也让这段婚姻雪上加霜,两人在年轻时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他们的亲戚回忆,夫妻间常为小事大闹,有一次,相互吼叫了很久,无非是争论早上司机应该是十点还是十点半来接他们。霍氏一生三次退隐,其中最长的一次有12年,主要就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到了崩溃边缘,进而带来了诸多身体的疾患。 有一次,霍洛维茨向杜巴尔谈到他一生中最喜欢的三样东西。一是名贵的香水,二是钱,三是音乐。 杜巴尔斗胆问道:“但是霍洛维茨夫人又如何呢?你难道不爱她吗?” 万达微笑着说:“他不爱我,他需要我。” 大师辩解:“我不是在说人。” 万达亲切地说:“我原谅你,沃洛佳。” 另有一次,大师自己的话无意中招供了实情。 有天晚上杜巴尔去拜访大师。霍洛维茨一个人坐着等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万达去了意大利。 “夫人走了一个星期了。”他喃喃地说。 杜巴尔问:“你想念她了?” “不!我不想念她。但如果她离开的时间超过我的预期,我就有点不安。”
霍氏对这段婚姻的结果,他们唯一的亲生女儿,也是漠不关心。女儿索妮娅出生后,备受外祖父的溺爱。在舞台上和家庭里都一向说一不二的指挥帝王托斯卡尼尼,在外孙女面前是乖乖的“诺诺”(托氏的昵称)。然而隔代的宠爱,并不能代替缺失的父爱;相反,在某些情况下还极易成为诱发不平衡心理的导火索。在父母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索妮娅后来患了严重的自闭和忧郁症。叛逆的女孩也惹来种种麻烦,22岁还出过一次几乎丧命的车祸。最后的结局是40岁时在日内瓦孤独辞世,据说是自杀。很长一段时间,万达无法从悲痛中自拔。但令身边友人诧异甚至愤怒的是,霍洛维茨完全不在意女儿的死。在一次聚会上,万达难抑哀伤提前告退,兴高采烈的霍氏向主人这样道歉:“别生气,你得原谅她,她女儿死了!”
1989年11月5日,霍洛维茨去世后,他被安葬在米兰,托斯卡尼尼的家庭墓园,紧挨着女儿索妮娅。下葬时的背景音乐是《童年情景》。不知道他们父女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忆起的,是什么样的童年情景?令人扼腕长叹。
三 和家人如此,霍洛维茨和其他人关系又如何呢? 比他年长17岁、更早成名的美籍波兰钢琴大师鲁宾斯坦,被誉为肖邦的代言人。他曾谈及与霍氏交往中的一件事,从此事可以看出霍洛维茨是多么地自私,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上世纪30年代,鲁宾斯坦在世界上早已是享有盛誉的大师。有一次两人刚好都在法国演出。 霍洛维茨破天荒地邀请鲁宾斯坦夫妇,下个星期天一起共进午餐。鲁宾斯坦接受了邀请,并且在周六晚上结束在阿姆斯特丹的音乐会,推掉了第二天中午本来预订和指挥门格尔伯格的午餐,风尘仆仆地赶到巴黎。不料霍洛维茨竟然忘掉了这次约会,一直到上午十一点还未联 络他们。最后鲁宾斯坦的太太只好主动打电话找到霍洛维茨,霍洛维茨竟然轻描淡写地转为邀请鲁宾斯坦夫妇下午一起去看赛车,至于午餐嘛,他可以准备三明治在路上吃。 鲁宾斯坦虽然是个热情开朗、交友甚广的人,但对这样的怠慢和无礼,也很有性格地拒绝了。他给霍洛维茨写了张条子,说他不想看赛车,要陪漂亮的妻子吃饭。傍晚回到酒店,鲁宾斯坦夫妇满心以为会接到霍洛维茨的道歉电话,然而秘书却转述霍洛维茨看到条子非但毫无歉意,反而十分生气,特地打过电话来责备。 对声名不相伯仲的先生大家尚且如此,别的呢?也许有些乐迷会以为,这是霍大师至情至性,不拘小节。那就错了,他非常计较别人对他怎么样,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1986年在莫斯科演奏会大获成功后,他计算着雪片般飞来的贺电。因为没有收到合作几十年的制作人、老朋友费弗的贺电,他愤慨地结束了这段交情。那时他已是83岁了。 钢琴家安德烈斯席夫曾在杜巴尔的引荐下,到霍家作客。一周后他问杜巴尔:“为什么我邀请他来我家,他不写封感谢信呢?”他为此还和杜巴尔打赌,看席夫会不会写。 当然,后来在杜巴尔好意的提醒下,在外地演出的席夫给霍洛维茨寄来了感谢信,使老人终于心满意足。 就连和杜巴尔后来的绝交,也是非常情绪化和戏剧性的。杜巴尔经常受邀出席霍氏夫妇举办的各种派对和宴会,但不被允许如其他宾客一般携同伴出席。终于有一次杜巴尔鼓起勇气向他们提出了要求,被万达非常粗暴地拒绝了。也许在他们夫妇眼里,杜巴尔类似他们的孩子,只能接受他们安排的一切。因为此事,几年来的密切往来结束了。 出道以来,和经纪人的关系,霍洛维茨也是屡屡过河拆桥。 和万达结婚后,他就一脚蹬掉了一手把他推向世界的经纪人梅洛维奇。在后者贫病交加的时候,他也未施援手。和合作的唱片公司,他非常懂得挟声名自重,把自己的利益计较得非常苛刻,毫无体谅之意。他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取消预定的演奏会,却不赔偿组织者的损失或仅仅意思一下。为他操办音乐会的一个老朋友艾尔鲁宾斯坦在蒙受了损失后,愤而说:“他也许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但却不是个君子。” 这样的事很多。霍洛维茨在这方面的口碑确实欠佳。然而,是否可以轻松地对他的为人作出负面的评价?我觉得这既肤浅,也有失公平。
四 霍洛维茨一生视拉赫玛尼诺夫为“精神父亲”。他自述,当他工作的时候,只要意识到拉赫的画像在墙上,他在那里,他的心就会安定。到美国之后,他得拉赫激赏且多方提携。那段时期双方的切磋砥砺,成为霍洛维茨一辈子的音乐营养。应该说,他们在音乐理念上是同道 者。霍氏不愧是拉赫音乐的绝佳诠释人,他演奏的拉氏第三钢琴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 而不苟言笑的拉赫玛尼诺夫,也不吝对霍氏的偏爱。有一次,他甚至唐突地在协奏曲的乐章中间,上台拥抱霍洛维茨以表支持。 高山流水的知音、师友,不止和拉赫一人。对岳父托斯卡尼尼,他也是唯唯诺诺,非常恭敬。也许是他有天才眼高于顶的特质,霍洛维茨不乏对一些同行的欣赏,但只在成就非常辉煌的巨人面前,他才表现出真心的佩服。 在和特定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也不总是令人讨厌。如和杜巴尔的交往,也有很多时候非常通情达理、和蔼可亲。 以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如意的婚姻,被压抑的本性,从本质上说,他是一个有“病”的天才。他习惯了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他把自己献给了音乐。到哪里学习爱? 很不幸的是,在待人刻薄上,万达比霍洛维茨有过之而无不及。某个冬天的深夜,又下着雨,万达还是坚决拒绝了霍洛维茨的提议,不让司机把杜巴尔送回家。杜巴尔在冷雨中步行了四十分钟。以举手之劳,不予人方便,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万达不知能在上帝面前得到 怎样的评价。 但是我们又能责备万达吗?在强悍的大家庭背景下,她有一个暴君般的花花公子父亲,一个 一辈子郁郁寡欢的母亲。她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的,也许只是如何防范丈夫偷情。丈夫没有爱过她,她爱的女儿先她而去。把生活的“不公”化为宽恕,化为慈爱,并不是容易和自然能 发生的转化。 这个世界,经常就在人与人的相互伤害中蹒跚前进。 也许我们不能苛求霍洛维茨,也许上帝派他来到人间的使命,只是以音乐传递爱。他的遗嘱吩咐,除了留给夫人的财产以外,拿出30万美元捐赠给朱利亚音乐学院作为奖学金;手稿、笔记、藏书、录音全部捐赠给耶鲁大学,拿出20万美元给他多年的管家,一直忍受着他们夫 妇俩种种怪脾气的朱丽安娜。 有一次杜巴尔对朱丽安娜说:“你知道霍洛维茨是爱你的。” 朱丽安娜马上回应:“我可以告诉你,霍洛维茨先生是不可能爱别人的,这一点不要搞错了。他好像是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天才。” “那你为什么留下来呢?” “我相信我留下来是为了音乐。因为他通过音乐对世界有所贡献,而且他也通过音乐给予了爱。” 她说得很好。 基于同样的理由,我感激霍洛维茨,这个音乐史上不可抹去的伟大的非完人。 回到题目,我想这样改一改: 他也许不是君子,但绝对是伟大的艺术家。
五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气场,无疑霍洛维茨的气场是非常强大的。听他留在人世间的众多录音,影像,完全可以赞美,他是把钢琴这个乐器之王发挥到了极致的王者。 他的风格,也有人不喜欢,但他就是那座高山,他就在那儿,你绕不开。 霍洛维茨非常懂得听众要什么。他是那种为了突出的效果宁可牺牲技术完美的人。他正式的嫡传弟子贾尼斯,曾得此锦囊:“你必须经常用自己的行动来引起观众的注意,比如突然弹得很轻,突然变响等等。也许人们会认为你弹同一首作品会用同样的方法,但是你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夸张!”有趣的是,贾尼斯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学究,他却对老师的这番教导不以为然,认为不够“君子”。 君子,显然不是霍洛维茨要做的。他曾在舞台上力战为他伴奏的指挥比彻姆,使得乐队跟在钢琴后面死命地追,就因为双方对速度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我甚至怀疑,他一次又一次的这病那病,因为小小的事情取消约会、演出,是一种心理需要。因为他知道大家都宠爱着他,会毫不吝啬地送上种种关心,也不会拿他怎么样。他需要在世界因他而产生的一切变化中,印证自身的魔力。 眼高于顶的他,其实非常在意乐评。安德烈斯席夫在去他家作客前,在受访时曾谈及霍氏,认为他是个杰出的演奏家,但“会把作曲家置于他的阴影笼罩之下”。霍洛维茨非常介意,向杜巴尔郑重提及。善于口出狂言的反叛小子,罗马尼亚钢琴家波戈雷里奇曾说霍洛维茨不 是“严肃的钢琴家”,霍氏也非常生气。 杜巴尔这么评述: ----------------------------------------------------------------------------------- 对于别人怎么看他,霍洛维茨总是不能释怀;这种现象始终 让我诧异。一种不安全感总是让他苦恼不已,他好像总觉得 观众爱他还爱得不够。一点点批评就会使他老大不高兴,直 至大动肝火,全盘排斥。
有一次,霍洛维兹采了一些蘑菇,自己烹调食用。他自认为对于菌菇有着丰富的知识,不想这道蘑菇料理完成后,钢琴家居然中毒晕厥。所幸后来性命无忧,否则20世纪钢琴演奏的历史都可能会改写。
钢琴届第一美女是性情中人,看穿着做派就是比较无视旁人看法的。
论姿势怪异没人比的了古尔德吧
不会的,人是多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追求美好,都有美好,就算是傅雷那样的,写的信和实际做爹两回事,内心也有追求美好的,你听他的童年情景,真的就是历经沧桑的灵魂回去看那些最单纯美好的事。很适合中年以后听。
G看还行啊
H主要是那个手指头和手腕
不知道他是如何发力的,
学琴小时候一上来就是矫正这个姿势,
H是真的很怪异
感谢分享 挺喜欢看这种名人八卦的 琴弹得真是好 职业生涯真是长 好羡慕这么高龄琴技还这么好 这比体育运动员幸福多了
特地听了一下1986年的童年情景,真是让人唏嘘啊。
哈哈哈码工同学你能不能不要老是关注这个点
这谁啊,不会是养狼那个吧
他不知道,鲁宾斯坦是著名的花花公子
他用对位法哼的,挺好听的,傅聪也哼哼,属于anno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