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轶事9则:白嫖达人...(图)

n
newegg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参考来源《康有为事实》
01
康有为讲学,美其名曰尊孔子,实则既胆大,又无耻。
比如他自号“长素”,说自己“长于素王”。
这里的“长素”,可不是什么“长年吃素”,而是指他比上古帝王(素王:指上古帝王)还牛逼。
他给他那些弟子起的号,也狂妄至极,比如超回(超过颜回)、轶赐(超越端木赐也就是子贡)、胜由(胜过子由也就是苏辙)。
超回,即他的大弟子陈千秋,不到三十岁吐血而死,广东人笑话说,确实超过颜回了。
轶赐,则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喜欢读《史记·货殖列传》,痴迷古代那些发财故事,喜欢结交富豪,然后骗他们的钱。
在这方面的为人,和他师傅康有为不相上下。
广东人同样笑话说,此真轶赐也——他这方面,确实超过端木赐了。
其徒则以超回、轶赐,胜由,迈参等名之,可谓胆大无耻,至悍至愚。超回,即陈千秋,年未三十,吐血死,粤人笑曰:“此真超回也。”轶赐,即梁启超,启超好读《史记•货殖列传》,好交富商,骗其财,如其师之为人,粤人亦笑曰:“此真轶赐也”。

02
康有为想中状元,便去求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拜托他去向每一个阅卷大臣打点。
那些阅卷大臣都斥其无行,把他刷了下来。
未中状元,又想入翰林,托的还是张荫桓。
这回打点的,倒不是阅卷大臣,而是礼部右侍郎李文田(广东顺德人)。
康有为以为张荫桓和李文田是姻亲,自己又和李文田是同乡,便觉得入选翰林的事,跑不脱了。
哪晓得李文田品学通正,是个正直的人,不但不接受张荫桓之托,还把他痛斥一顿。
入翰林,就这样泡汤了。
康有为从此恨李文田入骨,经常纠集徒党,对其加诋毁...
康有为既中进士,欲得状元,日求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为之遍送关节于阅卷大臣,皆以其无行斥之,不得状元,尚欲得翰林。又托张荫桓送关节于阅卷大臣礼部右侍郎李公文田。康有为以张与李系姻亲,己又与李同乡,谓必可入选,岂知李侍郎品学通正,深知其无行,不受张托,斥之尤力,遂不得入翰林。康有为恨之次骨,时与其徒党诋李侍郎,甚至端人皆恶之。

03
康有为中进士后,便将他的殿试卷和朝考卷刻印出来,到处分送,实际上是捞钱。
馆阁的老规矩是,中了状元才有资格刻印殿试卷,入了翰林才有资格刻印朝考卷。
康有为书法
康有为这样做,不但文人士大夫嗤之以鼻,市场上那些小商小贩,也都感到诧异、奇怪,虽然每份只有两元,心里也很不爽...
康有为中进士后,将殿试卷、朝考卷刻印,到处分送。向来馆阁故事,得新鼎甲者方刻殿试卷,入翰林者方刻朝考卷,皆因名第在前,以见曾蒙御赏之意。康有为以部属创刻朝、殿两卷送人,专为牟利,不独士林蚩鄙,并为市贾诧怪,虽送以两元,亦受之不辞。

04
康有为原本不认识协办大学士、两代帝师翁同龢,后来见人家势位日隆,便著续《艺舟双楫》一书(《艺舟双楫》原作者为包世臣),极力称赞翁同龢的书法冠绝一时。
这样还不够,他又上疏极力称赞已故翁文端公(翁同龢之父)的为人。
翁同龢还真吃这一套,从此开始极力推荐他。
康有为初不识常熟翁叔平协揆,因见协揆势位日隆,遂著续《艺舟双楫》一书,内极称协揆书法冠绝一时。又上疏极称协揆尊翁已故大学士翁文端公之为人,谄谀卑贱,稍有耻者不为也,至是协揆始力荐之。

05
康有为还有一大爱好,喜欢捏造皇帝谕旨。
比如胶州湾事件(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开进胶州湾,并登陆占领青岛)。
初起时,他竟然说什么愿入外国弭兵会,“以保海口”。

所谓弭兵会,是春秋后期晋、楚两国为平分霸权而举行的会盟。
见过荒唐的,没见过如此荒唐的!
青岛是中国的青岛,康有为如此胡说八道,难道是想和侵略者“分享”中国的领土主权?
胆大包天的康有为,随后竟然向广东、湖南、上海发电报,谎称他已奉旨加五品卿衔,前往西洋各国入弭兵会。
因为太过离奇,太过荒谬,没人相信会有这种事。
像这种招摇撞骗之事,不知他干了多少!
康有为好捏造谕旨,上年胶事初起,康有为创言愿入外国弭兵会,以保海口,其事已极可笑。康有为竟发电至粤、至湘、至沪,云已奉旨加五品卿衔,前往西洋各国入弭兵会,闻者骇异,其实并无此事。

06
康有为求徐致靖,保举他和梁启超两人。
徐致靖,江苏宜兴人,虽是光绪年间进士,却是个文理不通之徒(也不知是如何考中进士的)。
很多人都晓得这个,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晓得,所以保举的折子,他们只好亲自操刀。
如此“文采飞扬”的上疏,徐致靖是不可能作出来的,所以疏一上就露馅了。
于是京城哗笑,既笑康、梁作文自保之无耻,又笑徐致靖之“无文”。
康有为好求人保举,此次徐致靖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折,系康、梁师弟二人密谋合作,求徐上达,徐文理未通,不能作也。疏上,都下哗笑,既笑康、梁作文自保之无耻,又笑徐之无文也。

07
康有为性情反复无常,不但以狡诈对待中国人,对待外国人同样如此。
比如当时,中日两国士大夫,其实还是愿意联络、交往的。
在这方面,康有为与日本人的来往,还比其他人多。
可是伊藤博文游历中国,内外大臣都以礼相待,康有为却密奏皇上,见都不要见他。
康有为之所以这样,据说是因为伊藤博文到京那天,对他有过不满之言。
除了叫皇上不要见伊藤博文,康有为还上疏光绪,叫光绪不要亲信日本。
这简直是拿外交当儿戏!
后来变法失败,康有为却又逃往日本。
如此行径,想必日本人也是要唯恐避之不及,与他老死不相往来。
康有为性情反复,不特待中国人以狡诈,即待外国人亦以狡诈。两年以来,中日两国士大夫念同洲同种之义,愿相联络,康有为与日人往还亦多,乃此次伊藤侯游历我国,内外大臣皆以礼优待,而康有为于伊藤侯到京之日,传有不满于康之言,康遂密奏皇上,请勿见伊藤侯,又有不可亲信日本之疏。皇上英明,不从其请。闻已逃至东洋,似此反复狡诈,想日人亦必屏绝之也。


08 康有为平时发议论,说的不是散君局,就是废君权,一口一个平等。
光绪二十四年春,他正好在北京,借外患日亟,人心惶惶之机,又来“造言煽惑,意图举事”。
他经常对人说,如果这时候有人带个8000兵,就可以包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同时逼胁皇上,勒令他们变法,中国就可以变得强大起来。
六、七月间,康有为革命的心情更加急迫,把好友谭嗣同叫到京城,叫他去见袁世凯,诈传慈禧太后旨意,命令袁世凯动用军队,先干掉北洋大臣荣禄,然后带兵入京,包围颐和园,逼慈禧就范。
这就有意思了。
慈禧下旨命他们包围颐和园,逼慈禧就范?
袁世凯才没那么傻,一看就知道这旨意是假的了,于是以调兵并无上谕为由拒绝了,还告发了他们的图谋,慈禧太后下令把他们抓了。
康焰日炽,促召其死党谭嗣同入京...与康同居合谋...诈传谕旨,令袁以兵力先害北洋大臣荣中堂禄,即带兵入京,围颐和园,震惊慈驾...幸袁侍郎诘以调兵并无上谕,发其逆谋...

09 康有为在上海时虽然很落魄,却天天嫖妓,每次都不给钱。
时间长了,妓女们的女仆一起来向他索取嫖资。
康有为非常难堪,打算连夜逃走,逃回老家广东。
上船那天,女仆们来船上找他,但一直找不到。
开船后,水手们发现船板内有人,大惊急呼,围过来看,正是康有为。
见他如此狼狈,水手们都觉得好笑,狠狠嘲笑了一番。
后来,还有人作诗讥讽:
避债无台却有舟
一钱不值莫风流
康有为落魄上海,日日挟妓不与钱,久为妓家女使所知,群到客栈索取,康有为窘甚,遁归广东。上船之日,各妓家女使皆到船上,搜寻不见。开船后,各水手见船板内有人,大惊急呼,大众来看,则康有为也。盖其躲避女使索钱,自匿于此,覆以帆布,水手见其狼狈欺骗,皆耻笑之,后有人作诗诮之曰:“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