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第一人:80岁6块腹肌,提携过郭敬明,冯小刚拜过山头(图)

T
Torill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19年,是不一样的一年。 除了诞生了“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的不一样言论之外,还诞生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家级荣誉称号——人民艺术家。 并于当年9月,颁发了第一批荣誉称号给获奖人员,其中有个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存在。 他叫王蒙,14岁入党,19岁凭《青春万岁》火爆文坛,24岁却因《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开除党籍,流放新疆。 而后王者归来,左手笔杆子,右手搞文化,出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离职后仍然笔耕不断。在他81岁高龄时,凭借《这边风景》斩获人生第一个茅盾文学奖,刷新文坛记录。 身为“懂政治的人中最会写作,写作中最懂政治“的人,俨然很早就是北京圈子里的老炮儿,冯小刚和作家王朔就曾特意为他组织一酒局哄他开心。 成名、大难、入政、学术、江湖,五个词勾勒出王蒙精彩的一生。他到底是如何成就这一切的呢?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下这位牛人。 王蒙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 父亲是北京大学教师,母亲是某小学教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父母端的都是铁饭碗(在1934动荡年尤其珍贵),而且父亲还是985、211名牌大学的老师,活少钱多身份高。 王蒙出生后,母亲向好友文学家何其芳求名字。何其芳根据法国名著《茶花女》中的主人公啊芒,给王蒙取了现在这个名字。 1940年,王蒙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少先队员,但王蒙心里很早就有一抹红,他年纪轻轻就开始接触新思想。在1945年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参与到了当时的地下工作中。 有觉悟、家庭背景也不错,王蒙很快被考察后成为一名党员,并于1950年升职成为北京共青团市工委的一名干事。 而那年王蒙才16岁,最关键的是那年他接触到了写小说。 1953年,王蒙写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这是一部以他自己为原型,饱含激情与朝气的青春小说。 央视主持人董倩在采访王蒙之前,就跟旁边的人聊起了王蒙,她就说她年轻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本书,里面的文字很激昂。 19岁的王蒙因为这本书一战成名,当时的年轻人的必读书物里,它一直榜上有名。 这本书在当时到底有多火呢? 用王蒙自己的比喻来说就是,那时候的《青春万岁》,就是现在郭敬明的《小时代》。 一开始就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一般会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出道即巅峰,一个是刚进入状态。 王蒙属于后者。 第一部长篇的爆火说明王蒙在敏锐度和思辨能力上是非常优秀的,这些能力他在后面的新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再次被彰显。 这是一部写官场文化的小说,各种职场明争暗斗、主义作风,全都被王蒙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本是优秀作品的小说,却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因为当时大环境的原因,王蒙这样活得太明白,说得太明白的人,很容易就被戴上帽子。王蒙后来被开除党籍,甚至被扔到新疆去“锻炼”。 在新疆的日子,王蒙写小说的环境被打破,但他依然想办法写,白天没空就晚上写,晚上没空就熬夜写。 可能是新疆只有劳动没有斗争的日子,让他有更多精力感受生活;也可能是因为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这本在落难期间写的小说《这边风景》,在几十年后,从满是灰尘的书柜中翻出来再发表,居然成为了王蒙斩获茅盾文学奖的关键棋子。 而且因为那段特殊经历,王蒙还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如今他80岁了还每周游泳两次,每天坚持走7000步以上。 他一脱掉上衣,6块腹肌就清晰可见,这身材让多少年轻人都羡慕不已,难怪王蒙说,他80岁了依然敢跟年轻人比。 世事总是这样,是福还是祸,谁也说不清也道不明。 普通人是这样,牛人竟也是这样。 1961年,王蒙回到北京,被安排到北京师范学校任教。从回到北京开始,王蒙的人生就像开了挂。 他先是顺利的创作出几本畅销一时的小说,职位也一变再变,为后来的升迁奠定了基础。 1986年,囿于王蒙的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经验,被考察后选拔为国家文化部部长,一时风光无两。 但群众似乎不太买账,有人说他资历尚浅,不能当此大任,有人diss他的作品有争议,最关键的是,笔友们都担心他陷入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后,文学之路会受影响。 在一次北京召开的文学会议之后,王蒙的好友冯骥才、张贤亮、邓友梅等人前去拜访王蒙,看他的写作状态。 结果,发现王蒙还是王蒙,左手笔杆子,右手文化事业,都搞得风生水起。从此,写作里最懂政治,搞政治里最会写作的,“作协第一人”的说法在坊间流传开来。 一边是硬核的业务实力,一边是高明的职场生存之术。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江湖中人人敬仰的大佬。 王蒙在京城圈子里有非常大的名气。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说,作家王朔和冯小刚曾专门组织过一个局,就为把他伺候舒服。 《明朝那些事儿》说,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坏事。 冯小刚和王朔拍马屁既不是干实事也不是干坏事,而是为了哄王蒙开心。 王朔一上来就称赞王蒙老师的作品不朽,几十年前的写的东西现在拿出来仍不落伍,而且常写常新,观察生活依然还是那么敏锐,对年轻人也是爱护有加,丝毫没有半点的嫉妒和不公正。 王朔话音未落,却被王蒙截住:小王朔,你少跟我来这套。喝酒吧你。 见王朔没词了,冯小刚端着酒杯就上: 从小就看王蒙老师的书,像《风筝飘带》那些意识流的作品更是喜欢得不得了。过去只是崇拜您的作品,今天有幸见到真人,才发现您人格的魅力也很大。 王蒙冷眼瞅着当时并不出名的冯小刚,默不作声。 冯小刚见王蒙不吃这套,就换了个方式: 来的时候,王朔是想让您好好舒服舒服的,怎么就让您一眼看穿了呢?您的洞察力怎么那么强?一句话就把王朔噎得没词了。这么扛得住吹捧的人不是没有,但像您这么有地位的人,不还反感,我是头一次见到。 冯小刚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王蒙经历过大起大落,在官场里摸爬滚打之后,王蒙的经验无比丰富,不是冯小刚等人能够比的,他总是能保持清醒,洞见本质。 但这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王蒙什么都活得太过于明白。 几十年前因为话说得太明白,而远走新疆,几十年后因为活得明白,王蒙惹上了舆论风波。 郭敬明曾经因为小说版权的事,吃了好几宗官司,其中《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等作品的争议最大。 就在郭敬明在风尖浪口的时候,王蒙却推荐郭敬明进入作协,这一事被广大网友质疑,大家纷纷不理解一个作品都有争议的人,为何能进作协呢? 王蒙的理由是,这是两回事。进作协是对他能力的认可,对他创作出现代版《青春万岁》之《小时代》的认可,这和支持他的争议作品是两回事。该认可的要认可,该追究的也要追究。 王蒙曾点评过王小波,说他:王小波当然很聪明,很有文学 才华,当然也还有所积累,博闻强记。他也很幽默,很鬼。他的文风自成一路。但是这都不是我读他的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 太明白,是王蒙和王小波共有的特质。 因为对生活、爱情、体制、生死太明白,王小波写出经久不衰的作品。一方面完成心里的诉求,一方面则是揭露这个冰冷的世界。 王蒙也曾将这些洞察诉诸于笔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25岁就写出了有些人一辈子都看不明白的职场猫腻。 转自:文史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