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 (英语:Detroit ),位于美国东北中部的五大湖区,底特律河沿岸,隶属于五大湖区城市群,是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也是韦恩县的县治所在。城市得名于连接圣克莱尔湖和伊利湖的底特律河,它源自法语“Rivière du Détroit”,意为“海峡之河(River of the Strait)”。
受到现代主义“阳光、空气和开放性”(Sunshine, Air and Openness)的影响,西德的城市设计在战后重建和之后的城市扩张中坚持了功能分离的原则,再加上当时美国式汽车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鼓励了郊区化的快速发展。西柏林举办了“Interbau 1957”国际建筑展,以勒·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国际现代主义大师们共同设计建造的汉莎小区(Hansavietel),彻底放弃了以前紧凑型的布局。基于郊区化的趋势,西德的城市设计专业人员提出了城市向外扩张条件下的城市设计任务要求,1945年出版的《分散与解体的城市》算得上是代表性的著作。 随着郊区化蔓延的发展,拥有花园住房和私人小汽车这两个因素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不断向破碎化发展,面对可体验性的缺失,人们使用“景观破碎化”“荒漠”或者“非城市”来描述这种局面,德国原先致力于塑造“城市景观”的认识面临挑战。只有冷战条件下的西柏林地区(由于边界被限制)始终维持了较为紧凑的城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郊区化的各种问题。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at_PYHSMu2E
底特律 ---- 美国城市规划的代表: 只考虑汽车, 不考虑行人, 自行车, 没有人气, 死气沉沉
底特律 (英语:Detroit ),位于美国东北中部的五大湖区,底特律河沿岸,隶属于五大湖区城市群,是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也是韦恩县的县治所在。城市得名于连接圣克莱尔湖和伊利湖的底特律河,它源自法语“Rivière du Détroit”,意为“海峡之河(River of the Strait)”。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cwenLWoeItQ
维也纳 (Wien) ---- 德语文化城市规划的典范 : 以人为本 --- 惊人多的福利住房, 古典和现代结合, 一切为了行人, 公共轨道交通多到恐怖, 便宜到死, 相比美国和中国等于没有犯罪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该国最大城市,同时是奥地利九个邦之一。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要型都市,有着188.9万人口 。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mjUWMr8HtYY
达拉斯 (Dallas)
达拉斯(Dallas),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第三大城市,美国第九大城市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ZHHbpy91O2E
柏林
柏林市是德国首都, 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8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城市州。 柏林是欧盟区内人口第2多的城市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OROOus1jF4
休斯敦 (Houston) ----- 美国城市规划典型思路 : Downtown 高楼大厦 + 郊区摊大饼
休斯敦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全美国第四大城,墨西哥湾沿岸最大的经济中心。面积达1,440平方千米,市名是以当年得克萨斯共和国总统山姆·休斯敦命名的。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2dXQrLwM1Q
慕尼黑 (München) ---- 百万人口的村庄 --- 德国城市规划的代表 ---- 混合模型 : 城市和郊区混合!!
慕尼黑, 也称明兴,是德国巴伐利亚自由州的州府。若以人口计,它以约150万居民成为巴伐利亚的最大城市,也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德语区第四大城市以及欧盟第十二大城市。共有逾290万人口居住在慕尼黑城市规划区内,而在慕尼黑大都市区内则拥有约600万居民。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u-Q6DWc7kU
汉堡 (Hamburg)
汉堡市,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9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州,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gOS2FSHjEII
新奥尔良 (New Orleans)
新奥尔良,旧译纽柯连,是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行政上与新奥尔良堂区同域。 新奥尔良因为其数目众多的法式建筑、克里奥尔美食和丰富的音乐形式而闻名,也被人称为“美国最独特的城市”。
现代城市设计源于德语国家
“城市设计”这个专业词汇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语国家,当时德国和奥地利在城市设计领域拥有着领导性的地位,并得到了其他国家学者的承认(Sutcliffe, 1994)。当时欧美各国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致力于系统性解决当时城市失序的问题。城市规划的方法也从之前片面强调技术的模式,转变为从美学角度出发,围绕构建和发展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整合以前在技术、卫生和经济领域积累的成果,具有建筑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也因此成为整个城市设计工作的核心,发展出系统的工作方法与模式,并由此确立了现代城市设计科学。 从字面的意义上来看,德文的Stadtebau 比英文的Urban Design 能够更好地把握城市设计的工作内涵。城市设计以城市的建筑空间组织为对象。不同于某个单体建筑本身的建造,城市设计的活动强调对某个地区的建设活动进行协调与调控,处理建筑物的布局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连接等问题。
基于多重的空间尺度层次探讨城市结构
1872年德国统一以后,经济飞速发展,各地都经历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由此推动了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很早就确立了基于多重的空间尺度层次来探讨、把握城市设计核心任务的基本意识,除了关注狭义上城市内部形态和结构问题,城市设计人员还把较大空间范围(区域)内的居民区体系也纳入了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将其作为处理空间形态与结构、推动建筑空间组织的框架条件。所谓的“大规划”成为当时首要关注的问题,1910年大柏林城市设计竞赛的成果公布,大规划的思路引领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对后来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市景观”视角的建立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但是在早期实施的案例相当有限,直到二战以后英国推动的新城政策才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20世纪初,欧洲大陆国家同样面临着城市中心密度过高、住房压力过大以及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的挑战,当时主流的解决办法则是“花园郊区”的思路。与霍华德一样,人们同样坚持着某种反城市的态度,期望在城市的郊区为中产阶层和工人阶级收入较高的人群建设独立的居民区,并通过铁路与城市中心相互联系。 作为20世纪早期现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等人提出了所谓 “城市景观”(Stadtlandschaft)概念。在这一视角下,在区域范围之内形成了一系列各种规模的居民点,他们通过一系列绿楔和道路与城市中心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有必要在区域尺度上也构建出一个完整且可体验的结构,城市设计也就由此正式拓展到区域的尺度。 不过在一战以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逐渐获得主宰性地位,功能主义的相关要求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内涵,一战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可体验性(美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师,希望彻底改造现有城市,优先发展机动车交通,推崇功能分离原则。
特别是二战以后到1960年代这段时间,美国的汽车导向发展模式鼓励了郊区化的发展,使得欧洲城市内部的街道和广场失去了吸引力,建筑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大量历史遗产遭到大面积破坏,直至1970年代这种趋势才在人们的反思中被逐步终结。
在经历了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和第三帝国的独裁以后,德国的分裂和冷战使得城市设计成为东西方阵营文化对抗的主战场之一。东西德的城市设计专业人员也基于各自的社会环境和指导思想,分别探索出了有意义的成果。
斯大林大街设计鸟瞰图
东德:塑造紧凑和美感的城市
东德的城市设计强调“紧凑而集中”的城市建设方式,要求根据紧凑的城市形态发展体现民族特色的美感城市,使城市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载体。这个指导思想源于1935年的莫斯科规划,并发展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各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参考样板。不同于西德因为郊区化人口密度持续下降,东德的城市设计要求提高城市密度,使大量的居民能够集中起来,以便形成相对密集的街道和建筑群,保证城市服务的经济效益。人们还进一步引入了由苏联专家提出的居住小区模式,用于安置广大的城市居民。城市的美感则主要是通过宏大的街道、广场和滨水地区来体现,强调其艺术性,同时重视体现各国的民族传统在建筑方面的表达。1950年,东德专门出台了关于城市设计的16项基本原则,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指导性文件。
汉莎小区,战前与战后建设的街区结构与鸟瞰图
西德:分散与解体的城市
受到现代主义“阳光、空气和开放性”(Sunshine, Air and Openness)的影响,西德的城市设计在战后重建和之后的城市扩张中坚持了功能分离的原则,再加上当时美国式汽车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鼓励了郊区化的快速发展。西柏林举办了“Interbau 1957”国际建筑展,以勒·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国际现代主义大师们共同设计建造的汉莎小区(Hansavietel),彻底放弃了以前紧凑型的布局。基于郊区化的趋势,西德的城市设计专业人员提出了城市向外扩张条件下的城市设计任务要求,1945年出版的《分散与解体的城市》算得上是代表性的著作。
随着郊区化蔓延的发展,拥有花园住房和私人小汽车这两个因素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不断向破碎化发展,面对可体验性的缺失,人们使用“景观破碎化”“荒漠”或者“非城市”来描述这种局面,德国原先致力于塑造“城市景观”的认识面临挑战。只有冷战条件下的西柏林地区(由于边界被限制)始终维持了较为紧凑的城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郊区化的各种问题。
城市更新与“社会城市”的扶持计划
在“谨慎的城市更新”思想影响下,过去20多年时间德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确保城市更新的成效。“社会城市”计划旨在促进那些在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受到忽视的片区推动发展,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市政和社会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以便实现加强社会凝聚力、确保代际公平和家庭和睦。在1999—2016年间,该计划通过跨部门的合作,已经在441座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实施了783个项目。
德国致力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国家。2007 年德国作为欧盟的轮值主席国,推动出台了《莱比锡宪章》,正式提出了发展可持续“欧洲城市”的构想。在国内立法方面,指导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建设法典》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原则,列入《法典》的第一款第5段。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培训与教育计划则通过一系列与城市设计和规划有关的高校与专业机构逐步贯彻落实。 相关的目标首先需要在城市区域层面采取各种行动,推动发展新型的交通出行方式,采取节约用地、资源友好且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开发方式;城市内部,大力支持各种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改善城市的换乘系统,提高出行效率,同时发展各种多样性的休闲和业余活动;公共空间和各个场所都成为塑造生态城市、改善城市微气候的重要措施。柏林南部默尔肯市场周边的修道院街区在“批判性重建”的策略指导下,得到柏林市政府830万欧元的资助,力图告别机动车优先的空间结构。城市设计方案致力于恢复历史街区的结构,将现有的大量交通用地转化成公共空间和居住或商业用地,致力于使该地区强化柏林南北两侧的联系。
内部先于外部的开发方式
1960年代,德国的城市开发重点就已经从战后重建、快速扩张向现有建成区内部转移。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城市向外扩张的发展思路。《增长的极限》(Limits to Growth)一书的出版,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思。近年来,德国的人口总量虽然保持稳定,但是跨区域流动的力度加大,创新人群选择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很多城市出现了再集中化的趋势,城市中独居的年轻人数量大幅增长,进一步提高了人均住房面积,这些新的变化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去工业化的过程,公共部门的收入减少,对于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减弱,而私人部门、媒体和各种民间团体的影响都在加大,他们对于保护环境和历史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强,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内部先于外部”的开发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城市政府越来越强调巩固内部的发展条件。以慕尼黑为例,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虽然强劲,但是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采取环境和资源友好的开发方式,1990年的城市发展战略就专门提出了“紧凑、都市和绿色”的核心任务。
克服郊区化蔓延和景观破碎化的措施
在德语中,人们描述“郊区化”过程常会使用了“景观破碎化”(Zersiedlung)这个概念,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城市设计视角,注重其空间结构的可体验性,而不只是郊区化蔓延引起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地开发的无序,人们在区域内部兴建了大量的居住区和工业区,并配套了相应的市政设施,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体验需求,区域原有的乡野景观也早已变得支离破碎。
景观破碎化带来的挑战会威胁到整个区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凝聚力,因此就必须对这种发展方式加以引导,综合关注文化、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影响。城市设计需要承担三方面的任务:首先是提升现有郊区地带的环境品质,对大量原有的居民区加以改造;其次是发展具有一定功能独立性的郊区小镇,而非那些功能单一的居住区;最后,还要对以前在郊区建立的大型居住区进行改造,提升现有空间的吸引力,例如上文提到“格罗皮乌斯城”的实践。 在新的居住区建设过程中,开发必须确保容纳多种不同功能,形成面向多种阶层的郊区城镇,防止出现功能和社会结构单一的居民区。人们参考20世纪初期的花园郊区模式,致力于发展相对高密度的街区,同时通过公共交通与城市中心相互连接。1991年,弗莱堡的城市政府决定开发一个容纳11 000名居民的丽瑟菲尔德新城,规划通过安排中央绿地和一系列中小规模的开放空间与庭院,维持了较高的建筑密度。在社会层面,则明确追求实现社会融合邻里的目标;在生态层面,希望尽可能减少建设所造成的土地密封性问题,居民区内部的雨水被汇集到公共绿地中,处理之后再排放,实现雨水的再循环;此外,为了防止建筑结构和功能结构单一,地块强调细分,坚持优先向私人和“建造合作社”的居民团体出让建设用地,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使该地区发展成为具有高品质环境的社区。
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
在全球化和去工业化的影响下,德国城市内部原有的大量军事、交通和工业用地失去原有的功能,如何对其进行再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设施由于建设时期较早,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同时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在“内部优于外部”政策的指引下,对这些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和再利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契机。除了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些地区在以前往往不能够到达,而今天则成为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大片的工业废弃地为城市设计提供了广泛的机遇:发展各种功能混合的街区、开发多样性的住宅或者城市公园,以及各种新的功能。 但是必须注意到这些工业废弃地,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既包括产权权属等法律难题,也包括各种空间和环境问题,因此比直接开发城市边缘的空地要困难得多。尽管如此,德国社会形成普遍的共识,对各种工业废弃地及其工业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在很多案例中,人们通过保持其自身历史印记,充分发挥了这些空间在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特殊性。由于情况非常复杂,也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多种协同力量,特别是实施创新性的开发策略。 鲁尔区的“埃姆歇国际建筑展”就是推动工业废弃地及其区域更新的优秀案例。1989年开始,在联邦政府支持下,鲁尔区开展了为期10年的国际建筑展,鼓励一系列创新性的项目,其中包含大量的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再利用,除了致力于将这些工业废弃地本身加以再利用,还希望激发人们的创造性热情,使这个饱受工业衰退之苦的地区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挑战,在尊重当地特殊性的同时,引导各种居民参与到新的经济和生活方式的体验当中,推动区域的转型,同时改善整个区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