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学生?还是论文工厂的包身工?- 关于科教不分家的思考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5月23日 8点4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b
brokencliche
大约 4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教育(education)一词的源自拉丁语的educare,意为“引出”,唤醒人灵魂中的真善美。然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已经面目全非,罪魁祸首就是“科教不分家”。
科者,科研也。教者,教育也。前者的需求是发表论文,后者的目的是点燃灵魂。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就像是一对三观完全不合的男女,被强行捏合在一起组成了家庭。学生作为这个家庭的孩子,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两头受欺。想学点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能用来发文章,老板不批。想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用来发文章,老板不准。辛辛苦苦写完了毕业论文,拿到了一纸文凭,到了工业界却被告知,这个方法我们上个世纪就不再使用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差的,最惨的是,工业界摇着头说,你这个方法我们从来都没有用过,未来一百年之内也大概率不会用得上。
当然,和原生家庭不同的是,学生是可以选择学校的。但是由于目前极度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评价学校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完全就是盲人瞎马。现阶段,不管是QS,还是泰晤士,其评价指标不外乎发了几篇论文,有几个老师,有几间教室,这个东西和教育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好比去买股票,但是不允许查询目标公司的主营业务,历史业绩之类的,只能去查这个公司的CEO是什么学位,什么血型,喜欢蔡徐坤还是喜欢吴亦凡,这样的股票试问谁敢买?买股票用的仅仅是钱,选学校用的可是是青春和未来。
接下来谈一谈“科研”。“科研”这个东西听起来就很高端,但是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袜子厂产品是袜子,鞋子厂产品是鞋子,妓院产品是性服务,科研的产品是知识。因为知识是无法量化的,不利于进行绩效考核,所以现在科研的产品是论文。所以说,论文贩子们(不包括那些真正为了知识而探索的科学家)和妓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后者是让嫖客们开心,前者是让这个圈子里的其他贩子集体自我高潮,并没有谁比谁高尚。如果非要一较高下的话,妓院可能更加高尚一点,因为妓院的副产品是快乐,论文圈子的副产品是压抑和郁闷。当然压抑和郁闷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们,而是他们手下的学生。
学生是论文生态圈的最底层——真正意义上的最底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绝对弱势群体。对于其他非绝对弱势群体,妇女们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儿童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无产阶级们有《劳动法》,谁听说过有《研究生保护法》?因为没有法律的保护,所以所有来自导师的虐待行为都可以用一句“这是为了你好,这是在训练你的能力”打回去。所以,在论文生态圈中,这些被称为“学生”的包身工们,在暗无天日的试管架旁,细胞房中,办公桌前,最后一滴血都变成论文中的句点,然后托起老板们高高在上的学术声誉。
然而这些包身工们的血汗真的变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燃料了嘛?答案是让人悲观的,不信查一查每年的学术论文转化率就知道了。这些包身工们的血汗,不过是那些论文贩子们自我高潮时候的印度神油,与地位日益攀升的垫脚石罢了。当这些包身工们用最后一滴血换回一张文凭之后,却发现自己这些年除了学了一点写论文的本事之外,身无长物,找到的工作连补血的钱都不够,这个时候有谁能想起,这些半人半鬼的包身工曾经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都是怀揣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理想的追梦者,都是纯白无暇等待被那些“导师”们点燃的孩子。
所以,学生的地位是尴尬的:作为教育行业的消费者,他们没有权力要求售后服务,因为混的不好往往都会被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被脑子里只有论文的名为导师实为奴隶主的家伙坑害;作为论文产业的生产者,他们没有任何法律上,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保护,甚至没有处于人道主义上的关怀,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绩效考核以及没完没了的生理或心理的双重打击。其实,如果没有文凭这个东西,没有什么人会选择去鸟学校受教育——现在想学什么,Google一下你就知道,方便的很,那些高高在上的论文贩子们,早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扒的底裤都不剩了。
那么,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论文贩子呢?这里给一个粗略的判断标准:因为所有的研究,不外乎两个方向——大量的现象中抽象出理论,与根据某一个抽象的理论逐步添加条件到用于解决某一个实际的问题。前者可以成为抽象派,以数学家,物理学家为代表;后者可以称为具象派,以各个领域的工程师为代表。然后还有第三类,我们成为观测者——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提供翔实的数据与准确的观测即可,作为抽象派科学家们构建理论大厦的原料。谷第提供了对于浩瀚星空的观测数据,他是观察者;开普勒和牛顿根据他的观测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们都是抽象派的科学家;瓦特等人根据力学理论改良了蒸汽机,这些人是具象派科学家。除此之外的所谓科学家,都可以定义为论文贩子。挂个纳米头衔,掺杂一点石墨烯,之后发表文章的家伙们勉强还可以称得上是观察者,而那些执果寻因,为了让自己的模型看起来好看就挑选数据,歪曲事实的家伙们,就是地地道道的论文贩子了。
为了人类的未来,教育回归本质是刻不容缓的;为了人类的现在,科研回归本质也是刻不容缓的。要想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教育去科研化,让那些导师真的变成导师,考核的标准回到教学上,而不是该死的论文,让学生真的成为学生,而不是论文工厂的包身工;要想让科研回归本质,就必须科研去论文化,用好奇心驱动那些观察者观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用求知欲推动那些抽象派的科学家去自由的搭建理论大厦,让荣誉感去鞭策那些具象派的工程师们用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科学应该是自由的,我们不应该用对待犯人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有能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人——你小子是不是又划水了,为什么这一年一篇论文都没发出来?
h
heartone
大约 4 年
2 楼
嫖客快乐了,妓女也快乐么?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科者,科研也。教者,教育也。前者的需求是发表论文,后者的目的是点燃灵魂。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就像是一对三观完全不合的男女,被强行捏合在一起组成了家庭。学生作为这个家庭的孩子,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两头受欺。想学点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能用来发文章,老板不批。想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用来发文章,老板不准。辛辛苦苦写完了毕业论文,拿到了一纸文凭,到了工业界却被告知,这个方法我们上个世纪就不再使用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差的,最惨的是,工业界摇着头说,你这个方法我们从来都没有用过,未来一百年之内也大概率不会用得上。
当然,和原生家庭不同的是,学生是可以选择学校的。但是由于目前极度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评价学校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完全就是盲人瞎马。现阶段,不管是QS,还是泰晤士,其评价指标不外乎发了几篇论文,有几个老师,有几间教室,这个东西和教育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好比去买股票,但是不允许查询目标公司的主营业务,历史业绩之类的,只能去查这个公司的CEO是什么学位,什么血型,喜欢蔡徐坤还是喜欢吴亦凡,这样的股票试问谁敢买?买股票用的仅仅是钱,选学校用的可是是青春和未来。
接下来谈一谈“科研”。“科研”这个东西听起来就很高端,但是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袜子厂产品是袜子,鞋子厂产品是鞋子,妓院产品是性服务,科研的产品是知识。因为知识是无法量化的,不利于进行绩效考核,所以现在科研的产品是论文。所以说,论文贩子们(不包括那些真正为了知识而探索的科学家)和妓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后者是让嫖客们开心,前者是让这个圈子里的其他贩子集体自我高潮,并没有谁比谁高尚。如果非要一较高下的话,妓院可能更加高尚一点,因为妓院的副产品是快乐,论文圈子的副产品是压抑和郁闷。当然压抑和郁闷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们,而是他们手下的学生。
学生是论文生态圈的最底层——真正意义上的最底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绝对弱势群体。对于其他非绝对弱势群体,妇女们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儿童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无产阶级们有《劳动法》,谁听说过有《研究生保护法》?因为没有法律的保护,所以所有来自导师的虐待行为都可以用一句“这是为了你好,这是在训练你的能力”打回去。所以,在论文生态圈中,这些被称为“学生”的包身工们,在暗无天日的试管架旁,细胞房中,办公桌前,最后一滴血都变成论文中的句点,然后托起老板们高高在上的学术声誉。
然而这些包身工们的血汗真的变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燃料了嘛?答案是让人悲观的,不信查一查每年的学术论文转化率就知道了。这些包身工们的血汗,不过是那些论文贩子们自我高潮时候的印度神油,与地位日益攀升的垫脚石罢了。当这些包身工们用最后一滴血换回一张文凭之后,却发现自己这些年除了学了一点写论文的本事之外,身无长物,找到的工作连补血的钱都不够,这个时候有谁能想起,这些半人半鬼的包身工曾经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都是怀揣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理想的追梦者,都是纯白无暇等待被那些“导师”们点燃的孩子。
所以,学生的地位是尴尬的:作为教育行业的消费者,他们没有权力要求售后服务,因为混的不好往往都会被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被脑子里只有论文的名为导师实为奴隶主的家伙坑害;作为论文产业的生产者,他们没有任何法律上,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保护,甚至没有处于人道主义上的关怀,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绩效考核以及没完没了的生理或心理的双重打击。其实,如果没有文凭这个东西,没有什么人会选择去鸟学校受教育——现在想学什么,Google一下你就知道,方便的很,那些高高在上的论文贩子们,早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扒的底裤都不剩了。
那么,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论文贩子呢?这里给一个粗略的判断标准:因为所有的研究,不外乎两个方向——大量的现象中抽象出理论,与根据某一个抽象的理论逐步添加条件到用于解决某一个实际的问题。前者可以成为抽象派,以数学家,物理学家为代表;后者可以称为具象派,以各个领域的工程师为代表。然后还有第三类,我们成为观测者——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提供翔实的数据与准确的观测即可,作为抽象派科学家们构建理论大厦的原料。谷第提供了对于浩瀚星空的观测数据,他是观察者;开普勒和牛顿根据他的观测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们都是抽象派的科学家;瓦特等人根据力学理论改良了蒸汽机,这些人是具象派科学家。除此之外的所谓科学家,都可以定义为论文贩子。挂个纳米头衔,掺杂一点石墨烯,之后发表文章的家伙们勉强还可以称得上是观察者,而那些执果寻因,为了让自己的模型看起来好看就挑选数据,歪曲事实的家伙们,就是地地道道的论文贩子了。
为了人类的未来,教育回归本质是刻不容缓的;为了人类的现在,科研回归本质也是刻不容缓的。要想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教育去科研化,让那些导师真的变成导师,考核的标准回到教学上,而不是该死的论文,让学生真的成为学生,而不是论文工厂的包身工;要想让科研回归本质,就必须科研去论文化,用好奇心驱动那些观察者观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用求知欲推动那些抽象派的科学家去自由的搭建理论大厦,让荣誉感去鞭策那些具象派的工程师们用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科学应该是自由的,我们不应该用对待犯人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有能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人——你小子是不是又划水了,为什么这一年一篇论文都没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