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里出5个博士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n
nxdretes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记得央视4套节目《谢谢了,我的家》,请到过一位叫蔡笑晚的爸爸。

他6个孩子,5个上了博士,还有1个念中科大硕士。
大儿子 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2008年荣获统计学届“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
二儿子,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前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
三儿子,美国圣约翰大学博士,自主创业。
四儿子,玫瑰阿肯色州立大学博士,上海创办私立院校。
五儿子,中科大硕士,银行机构担任要职。
六女儿,18岁麻省理工博士,22岁哈佛博士。
很多人以为,培养这么多厉害的孩子,蔡爸肯定收入很高,给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生长环境。
但事实恰恰相反。
因为家里孩子多,身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蔡爸的工资只够维持基本开销。
很长一段时间,一家8口人都挤在农村租来的,30多平米的破房子里生活。

尽管生活条件差,但蔡爸相信:
孩子的智力相差无几,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才是让孩子成材的第一步。
因此,除了帮助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蔡笑晚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思维、创造力、学习力的培养。
孩子3岁后,蔡爸会通过小故事,给孩子出一些趣味题...
孩子7岁后,蔡爸会根据孩子喜好(昆虫、树苗等),引入知识供孩子学习...
从大儿子再到小女儿,日积月累下来,像加减乘除、逻辑推理等,孩子玩儿一样的学会了。
小女儿蔡天西更是因创造力、思维力出众,11岁被我国著名数据家、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森林选中加入中科大少年预备班。

每每被问到养学霸秘籍,蔡笑晚总笑盈盈地说:
“小时候父母教好了,长大后他自然而然不用操心。
像是专注力、思维力、想象力、会像刻在骨子里一样,伴随孩子一生......”
这一养育理念,和“中西教育之父”黄全愈所提倡的,如出一辙。

02
黄全愈曾说:早期教育奠定智力基础,好奇心、思维力是培养孩子独立自学的关键,一旦懂得了如何学习,成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很多人知道黄全愈,是因为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

这本书,说透了中西教育差异,被公认为有启发、可信赖的国际通用养育宝典,曾获学而思大力推荐,尹建莉拍手叫绝。
一时间轰动全国。
而黄全愈本人,不仅是华裔旅美教育学家,英国BBC“素质教育专家”,先后还担任过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

同时,他还是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的客座教授。

除《素质教育在美国》外,他还出版过《家庭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天赋教育在美国》等系列著作,影响全球超过500w人。

如果说蔡笑晚只是业余家教,那黄全愈教授,无疑把家庭教育变成了毕生事业。
深耕30年中西教育的他,亲手把儿子送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培养出了曼哈顿最年轻的诉讼律师。

而大律师矿矿,在爸爸的引导下,也是一路优秀到大。
15岁那年,他就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书《放飞美国》。

随后在美国权贵广播公司著名栏目“All Things Considered”、《巴尔迪摩太阳报》、NBC、Fox等媒体做过专访。

不仅学业、事业优秀,从小踢足球、打网球、练功夫、玩摔跤、音乐、绘画,样样不落。

03
黄全愈教授常说:智慧养育,就是父母花1分力气,孩子省3分力气。
这些年,黄教授不断写书、在全球各地开讲座,给年轻爸妈咨询。

唯一的信念就是:教会父母怎么教孩子,孩子在未来的路上才能少走弯路。
事实也确实如此。
越来越多的爸妈,在他的影响下,学会了智慧养育,越养越省心。
@杭州萌萌妈妈 女儿9岁 
我女儿语文成绩很好,可一碰到数学就头疼。
有一次杭州发放消费券,我突然想到了黄教授的“生活教育法",给女儿出上了数学应用题。
比如:牛奶2元一盒,妈妈有30元,今天搞活动满40减10元,请问妈妈今天能比平时多买多少盒牛奶?
虽然一开始萌萌不太能算出来,但我经常出题,她经常回答,生活中不知不觉把数学练了。
看女儿画画,我还会用画的方式,引导他做思维训练,孩子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这妮子,数学成绩再也不让我操心了。
我也越来越认可黄老师说的:让孩子在玩耍中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
@上海可可妈妈 儿子5岁
以前一直觉得教孩子是个技术活儿,但听了黄教授的一席话,发现技术活儿也能很有趣。
那天,儿子花生被一辆车吸引了,那是红色甲壳虫,我随手一指,说了个“大众”。
没想到第二天,再看到这辆车,花生马上说出了“大钟”。

我趁机会,使用黄老师的“关注引导法“,利用花生对汽车的痴迷,让他认识汽车颜色、形状、车牌号。
看着孩子像海绵一样的猛吸收知识,我这个当妈的,不知道多开心!
@广州君君爸爸  儿子13岁
我家君君,刚上初一,他性格内向,做事没计划,经常磨磨蹭蹭,要逼着才学习。
听了黄老师讲座,回来我就把“目标管理法”给用上了,我们一起制定目标,拆解任务,小步完成。

儿子做事越来越有条理、不仅改掉了拖延习惯,对学习也越来越上心。
前段时间,因为我儿子的写作观点新奇,想象力丰富,还拿下了全国语文作文比赛一等奖。

很多家长甚至像常备感冒药一样,把黄全愈教授的育儿方法保存在手机里。
每每遇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问题,都会在里面找答案。

不少家长朋友,或许也和我一样。
重视教育,但不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的事。
却忽略了,学校教育只是底线,家庭教育才能决定孩子发展上限。
如果你也担心孩子落后,希望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拥有好奇心、思维力、创造力等终身受益的核心素质。
p
pwwq
先生五个孩子 再说下一步
l
lumia
回复 2楼pwwq的帖子
思路很清晰!
a
aprilween
这不仅仅要靠教育了,还要靠基因
b
bellshirt
这说明读博士并不需要很高智商
m
mindstorm
怎么会生这么多娃的?计划生育怎么躲过的?
j
jennyjiang
蔡笑晚写的《我的事业是父亲》大学教授推荐过(学前教育专业)
幽幽寸草心
人如其名, 笑晚, 培养孩子这个活就是投资时间长, 18年才能成才, 可不是笑得晚么
O
OrangeKitten
小女兒厲害
吃枣药丸
回复 2楼pwwq的帖子
你很优秀
黄老歇
美国人真喜欢培养中国人成才。
5
5AA
第一反应,计划生育工作没到位,第二反应,现在是不是要转风向,不再宣传“只生一个好,少生孩子多种树”,第三反应,基因很优秀,父母很尽心。
d
doublemint
对大多数智商中等偏上的孩子,据我观察,中小学老师的孩子一般成绩都还不错,不能说特别顶尖,但是都还不错。但是大学老师就千差万别了。可能中小学老师对自己孩子小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影响。但是大学老师对孩子基本没什么影响了。 当然这个定律对美国不适合。只针对大陆情况。
f
fitfitfit
小女儿都是1977年出生的,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
咸鱼红烧肉
这种“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如果能算作所谓成功的话。我认识的所有PHD,都觉得和父母的培养并没有太大关系。 另外,确实同意读PhD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做其他大部分事情都一样,习惯好很重要。
5
5AA
小女儿都是1977年出生的,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
fitfitfit 发表于 2021-04-04 00:14

对哦,审题不认真,看错了,那会确实还没有计划生育。
a
applepenss
没听说过呢
简简单单过亿
没听说过呢
applepenss 发表于 2021-04-04 04:09

蔡天西早就听说过。不过说句题外话,她1977年的咋看着这么老啊
d
duffy17
就看到孔子学院
三潭印月
跑个题,那个年代的人,名字叫笑晚,家里不是普通人家吧
C
Confuse
前面两句蔡笑晚,后面推一堆黄大师是搞什么鬼?
随意chat
小女儿都是1977年出生的,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
fitfitfit 发表于 2021-04-04 00:14

不少地方74年后二胎需相隔四年
公用马甲38
跑个题,那个年代的人,名字叫笑晚,家里不是普通人家吧
三潭印月 发表于 2021-04-04 10:15

那是他后来自己给取的名字,笑到最后的意思
C
Confuse
那是他后来自己给取的名字,笑到最后的意思
公用马甲38 发表于 2021-04-04 11:44

这个要看孩子养老的问题了。五个博士也保不齐能笑到最后啊。
纷纷大土豆
这个估计真是基因好。真聪明。
m
mymyah
回复 1楼nxdretes的帖子
孩子真多
k
kengdie
老五压力多大
b
bellshirt
吹的太狠了。仅仅只有一张小学的奖状,还不是什么硬核的竞赛,大多数都是烂校。版上无数人都比这牛多了。这样吹不尴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