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没有2020读书分享?!

k
kengdi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书单来啦!
2020年在焦虑中读过,书读的少,时间浪费太多在焦虑中,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小皮鞭双手封上,求惩罚 对赌(推荐指数:3星) 关于决策心理的一本书,并不是数学算法。开年就读了这本书,虽然评分不高,但是我读真是特别合适,正好刺到了我的痛点上。
霍乱时期的爱情 (推荐指数:1星) 疫情居家隔离之后在漫漫失眠夜看的。很多人强烈推荐,但我不是很喜欢读一半就弃了。不太适合我的心境,也实在不喜欢男主。
平原上的莫西 (推荐指数:5星) 短篇小说集,大概看了前两个小故事吧。强烈推荐《平原上的莫西》,就是与书同名的这篇,非常好看。非常喜欢双雪涛,之前也发帖说过,我觉得东北土壤孕育着文艺工作者。 双雪涛文字也很硬朗,一看就是爷们,但是和紫金陈的文风差别很大。我本不喜欢硬朗的文风,紫金陈的《长夜难明》我几年前就读了,明知道是个好故事,但读一页就弃了,受不了。非常喜欢双雪涛的文字。因人而异,有人特别讨厌双雪涛的文字。这本书第二个故事就没有《平原上的莫西》好看,所以弃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推荐指数:4星) 有些小故事真有意思,笑中带泪。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推荐指数:5星) 强烈推荐!
坏小孩 (推荐指数:1星) 看电视剧就可以了,电视剧更好看。觉得剧本改编的好。不喜欢文风,而且书里边小男主特别猥琐。直接mark读完。
沉默的大多数(推荐指数:5星) 看到中间有点难过,看不下去了,庆幸自己不是个沉默的人。
闲话中国人(推荐指数:4星) 虽然看法不完全一致,但真的很有意思,看起来不累,适合休闲
激荡三十年(推荐指数:5星) 很多科班的人瞧不起吴晓波,觉得他不专业到处骗钱。以前我看节目的时候,也瞧不起吴晓波,觉得他素质低没文化,夹在一群文化人中太low了。但读了这本书后,觉得真不错,把中国的经济发展讲的很好,一个个小故事,可读性很强,读着不累,也非常含蓄的表达了一些他的观点。当然,不妨碍我瞧不起他。
原生家庭(推荐指数:5星) 这本书好像就是版上一直推荐的toxic parents的中文版。到底有多好,就不用我安利了。
从0到1 (推荐指数:4星) 觉得这书有点虎头蛇尾,可能和我心境有关,后来没用心读,读着读着就弃了。这套书,我觉得住宇宙中心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时间的时候好好读一读。
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 (推荐指数:0星) 真是渣啊,豆瓣评分坑人,浪费时间。国内文艺女青年的钱太好赚了。宅家里憋坏了,想看本轻松一点的游记,就翻了这本烂书。
秘境:探寻全球仙境、废墟与乌托邦 (推荐指数:0星) 不知道豆瓣怎么打了7.5分,就算是本导游书,也写得专业一些啊。翻了几个我住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和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有的章节看起来特别恐怖。弃了。
on writing 斯蒂芬金 (推荐指数:5星) 喜欢他的电影电视剧,其实今年还翻了翻他的小说集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但这次读他英文版的写作回忆录,喜欢这本书,但实在不喜欢斯蒂芬金的文字,太硬了。几乎没啥生词,我感觉好的作家写作都不用那些生癖的词,读起来很容易。因为忙着做别的事没继续。以后有时间一定续读。
The ride of lifetime (推荐指数:5星) 去年推荐这本书的人太多了。我就是在版上被种草了这本书。几乎和on writing同时看的,论文字我更喜欢这本书,太流畅了。也是读了一点就没继续,没时间读。
读书真是个孤僻的爱好,越读书越孤僻。
今年要加油哦!化负面情绪的时间为读书时间~

话说,你们都是在哪找热门新书的list的?像The ride of lifetime,都是版上推荐很多次了我才看到。
在姐妹们建议下建了个 goodreads group。不知道是否好用,以前没用过,不太会用。链接如下。
https://www.goodreads.com/group/invite/1143408-huaren-mm-book-club?invite_token=NWFjYzRjOWMtZGQxMS00MzVkLWFkM2UtZDYyNjJiYmVkYmJj&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copypastegroup

 

🔥 最新回帖

随心
163 楼
👍
l
louisxu
162 楼
Mark
h
hannah04
161 楼
mark
C
Confuse
160 楼
前边有人质疑我都没完整读完,昨天刚好看到一牛人写的读书总结,特意说,看书先几章,不合适就没必要读了。所以我觉得也没必要追求读完
kengdie 发表于 2021-01-11 17:41

没错,微信读书去年开卷四十,读完只有四本。阅历多了,很多东西看头知尾,没有新意的东西没必要花时间读完。
D
Dazhongxiao
159 楼
Mark, Mark, 回头一本本看。

 

🛋️ 沙发板凳

k
kengdie
不会没人看吧?昨天抱怨的话都被顶上了首页。呜呜呜
w
wzuo
我在看,谢谢楼主推荐。不过大家读书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评论不多。我会看New York Times和亚马逊上的排名,也追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
我2020也读了下面这些书,各个类型都有,比较杂: 《Born a Crime》是南非小哥Commedy Central脱口秀主持人翠娃的自传。翠娃不愧是脱口秀主持人,把个艰难困苦的同年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这本书还蛮有意思,值得一读。 《Becoming》是Michelle Obama离开白宫之后写的自传。Michelle律师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她的成功固然有运气,却也不乏她自己的努力和性格。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培养也功不可没,而且我觉得对我这个为人父母的还挺有借鉴意义。就是自传到后面有的地方感觉有点儿冗长。 《A Minute to Midnight》很喜欢David Baldacci的Memory Man系列和其它非系列的小说,看到新出一本就赶紧排队借来看,没想到是Atlee Pine系列的第二本。感觉作为探案小说也还好,不过不如Memory Man情节紧凑曲折。 《The Life We Bury》是看到Barnes & Noble上的介绍然后跑去借来看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对人的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重的过去。。。后半部作为探案小说太老套了,全都能猜出来,而且感觉就是照着改编成电影剧本去的。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本来我一直想借来看看的,为的是它名气很大,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10页可能还好,后面开始作者对毛浓浓的偏见和鄙视贯穿全书。虽然毛确实一生很多错,但这种语气下也很难相信作者的书是客观的,他们书后列的几十页的参考资料以及采访的很多人,谁能说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呢?本来想看本客观点儿的书,结果这本让人失望,难怪只能叫“故事”。网上对此书有很多批评,包括美国的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着看看。 《茶人三部曲》。我自己以前下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在了解杭州茶叶史的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冬牧场》。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温暖清新不做作。这本是她跟随哈萨克人家在冬牧场生活的纪实,这个2020不一般的春天,在疫情、隔离、失望、难过中,总忍不住晚上临睡的时候翻翻李娟的书,想想人家在那么寒冷困苦孤独中是怎么过的,那种艰难中的希望、困苦中的幽默总能带给人温暖和会心一笑,让人踏实睡去,是过去这个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刚粉碎四人帮那一段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文献和政策记录,大量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激烈的斗争。因为里面有大量摘抄的文件,我又不爱看文件,能跳过去好多,所以看得很快。 《南渡北归》三部曲真是一部巨著,很推荐。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写成这部书,里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从一九一几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历史文献,很多细节,很多人物,所以读起来有点儿费劲。我看的是这边图书馆借的台湾出的,竖版繁体,更影响阅读速度了。里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描写相当正面,这一点倒是挺珍贵的。其中最后一部,讲的是49年以后两岸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两部比起来,这部看得太压抑了,因为前两部里花了大量笔墨写的那些人在这部里一个一个都逝去了,而且留在大陆的这些知识分子命运都很悲惨,“逝去”得一点儿都不平静,和胡适与傅斯年预测的类似。中间我停下好几次,读得太难受了。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好奇大陆的是什么样?难不成把大部分都删了?这部从我们这边图书馆借的,书名《伤别离》,但我看网上版本都叫《离别》。也许这是比较早的版本? 《The Life We Bury》是一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惊悚小说,前半部曲折而出人意料,后半部有点儿落入俗套,感觉是为以后拍电影预备的。 《The Lost Man》讲的是澳大利亚发生的悬疑故事。前半部节奏比较慢,后面开始有些好看,渐渐有些脊背发凉。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一位出生在英国但现在是New Yorker的记者写的,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貌,并对造成此一事件的原因作了反思。里面也是人物繁多,细节精彩,而且对技术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多。我看评论说,这部书对技术的描写有缺陷和不实之处。但作者用记者的手法再现了事件的惊险残酷,写得非常抓人,让读者欲罢不能,也算弥补了一些其它缺憾。 《The Nickle Boys》是根据佛罗里达一家类似国内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发生的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故事在叙述上跳来跳去,开始有些不明白人物是什么关系,最后揭晓还是挺震撼的。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估计有人会说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也确实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公,而且也不只是针对黑人孩子。 《上海的早晨》是听王刚讲的小说,描绘了上海刚解放时的社会情景,尤其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王刚朗诵的功力相当不错,即使是这部相对来说有些过时的小说也被他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意思。我忍不住搜出一些反映那会儿上海生活的电影来看。 《Ordinary Grace》。这本书和To Kill a Mocking Bird很像,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讲的是北方,不是南方,也没有黑人,而是印第安人。但是书里有感情,有悬疑,有孩子的小心思和大人的无奈与悲哀,教义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看传教的书,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的,看完感觉很温暖,尤其在2020年这种状态下。亚马逊7000多票,4.6分;Goodreads上80000多票,4.2分。 《If It Bleeds》。Stephen King的新书,以为是长篇,其实是短篇集。以前一直对他的书不感兴趣,看过几本都觉得一般。这次也一样,看了前三篇,还是觉得看不下去,既不可怕,也没啥意思。看来他不是我的茶。 《狼烟北平》。这本书是老妹送的,送了好几年了我都没拿出来看过。这次疫情期间突然多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终于把它揪出来了。怎么说呢,听里面人说北京话还是很亲切过瘾的,毕竟今年回不去了。不过情节和语言也就一般,没事儿的时候读读还挺好玩的。 《幸福深处》。宋丹丹的自传,和上面一本一样,也是晚上临睡时候的简易读本,丹丹的文笔还可以,看看她的日子也挺有意思。 《The Lost Children Archive》,作者写的有点儿像意识流的东西,在写这个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式和视角上算是很有新意,但读起来却不那么流畅:经常很长一页不分段,也没有什么情节,对我来说有点儿读不下去,而且不觉得她写出了新观点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Cry》。一般我夏天喜欢看些探案小说,以前看过很多Mary Higgins Clark的。今年一搜索才发现老太太年初去世了!当然老人去世时90多岁,也算是喜寿了。她的一生还是挺励志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这是她去世前最后一本书,和她以前风格一样,属于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看的,比较放松。 《The 20th Victim》。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今年最新的一本。以前一直很喜欢这一系列,也是属于晒太阳时候看的探案书,只是最近几集没有以前情节那么有意思那么紧张了。今年比去年稍好一些。说起来还是他自己Alex Cross那一系列好看。 《张爱玲选集第一部》。年轻时候很喜欢张爱玲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也喜欢对人物所处环境寥寥几笔就带出的对情节的烘托。现在再翻开,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是不是因为2020已经够黑暗,不能再忍受更多的黑暗?她的小说太沉重了,人物性格扭曲,每看一篇都觉得更压抑一点。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有关。 Exhalation: Stories》Ted Chang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机器的,写得很有神秘感和异国情调,有点儿三体最后一本的意思。最后一个故事讲关于平行空间的也有些意思,对类似我这种总是犹豫、总是想着“我的决定做得对不对”的人的心理描写很真实。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好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往哪里去?”这种哲学问题。作者曾经三次获得雨果奖,是个美华二代。他的成功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 The Death of Vivek Oji》。小说描写一个尼日利亚青年从少年到成年到去世的经历,非洲风情浓郁,神秘、忧郁、性感,也挺“出格”的。小说用词很有非洲英语的特色,有些词是只有在非洲呆过的人才知道的吧?但是作者又很注重对话,视角不停变化,有点儿像戏剧。只是书后半部情节比较不合情理,一般,不推荐了。 湖光山色》。周大新得茅盾文学奖的农村题材小说,最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恶有恶报”。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地方,但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就是有时候看得很气愤,哈哈。 Spillover》。版上一位MM推荐的这本书写的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各类传染性病毒,以病毒种类分了几章来写,从病毒的起源写到对人类的影响,非常详尽。作者是科普作家,经常为National Georgraphic写科普作品,对我这种门外汉了解病毒很有帮助。书很长,有时候得有耐心读下去。书的最后总结部分提到一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传染病学专家,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就预言,冠状病毒是很可能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类病毒(这本书写成于2012年,所以还不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果然如他所言,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冠状病毒。只是预见到和预防或者控制疾病还是不能等同。书中最后也说到,疫情能否被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human behavior),所以这章叫“It Depends”。今年可不是验证了他的话?! 《The Viral Storm》。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然后我下载了听的。和Spillover 有类似的地方。但作者是生物学家,科普读物写得也很有条理,比Spillover要简短,角度不一样。这本书更侧重讲疫病大流行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可避免,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书的最后一章写到的一些建议,今天看来正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听到的建议:戴口罩,勤洗手,用鞠躬、碰胳膊肘等等来代替握手。这一章还写到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追踪和预测传染性流行病。可惜现在看来即使有预测,人们不遵循科学方法避免传染,这大疫病还是没有办法控制。 《Interior Chinatown》是Charles Yu写的一部小说,但是以戏剧形式呈现。作品很简短,用黑色幽默讽刺的笔法写了一些生活在唐人街的stereotypical老少华人移民们。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办法突破。开始觉得不可信,毕竟男主的老爸还是来美国读了书的。后来想想自己也差点儿就变成那样的人,生活还是什么可能都有的。里面有几段话很喜欢:“There are a few years when you make almost all of your important memories. And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few decades reliving them.” “You’re here, supposedly, in a new land full of opportunity, but somehow have gotten trapped in a pretend version of the old country.” 《第七天》是余华比较新的一部小说,不长,以一个人死后的头七为线索,倒叙到他死前的生活。和《活着》一样,余华总是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生活、命运的不公中有悲伤、无奈,也有温情,就是有时候这温情来得太晚。 《三体》。这是我第三次读《三体》了!可见这本书魅力有多大,呵呵。三次读的都是不同的版本。第一次是从妹妹那里下载的免费电子书。第二次是手机app“听书‘三体’”(这个app在升级以后可以免费听很多书和讲座,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朗读的。就是需要下载资源到手机上才能听,在线听一般不行)。这次是从我们这儿图书馆借的纸书,好像是最新版的,还没人借过,拿到手里崭崭新,摸起来好舒服。这几版有点儿小区别:电子版是从文革开始叙述的,而听书和最新版都是把文革这段插到了叶文洁的倒叙中。而且,不知道是我记性不好了,还是真的,觉得最新版里有些细节是前面我看的两版里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作者Fuchsia Dunlop是90年代到中国的英国留学生,是第一位在四川高等厨师学校正经学餐饮的外国人,后来回英国开了家餐馆。这本书相当于她的回忆录,前半部分记录了她在四川那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后半部分记录了她在中国其它地区为寻找美食、写美食文章而进行的游历。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的,她读的是中文版,据说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里没有,就看一下原文的吧,估计成都和四川的同学们更是会有所共鸣。不过这部书后半部分讲四川以外的省份,负面的东西就越写越多,其实后面我总觉得作者还是带着西方人那种隐隐的优越感,也许是我比较敏感。
穿
穿Prada的小恶魔
疫情带动了美国书店(实体加电子)业绩显著增长啊,华人上看书的反而成了沉默群,只看微信群和自媒体的成了表面上的majority。先占坑晚上或者周末来聊
k
kengdie
我在看,谢谢楼主推荐。不过大家读书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评论不多。我会看New York Times和亚马逊上的排名,也追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
我2020也读了下面这些书,各个类型都有,比较杂: 《Born a Crime》是南非小哥Commedy Central脱口秀主持人翠娃的自传。翠娃不愧是脱口秀主持人,把个艰难困苦的同年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这本书还蛮有意思,值得一读。 《Becoming》是Michelle Obama离开白宫之后写的自传。Michelle律师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她的成功固然有运气,却也不乏她自己的努力和性格。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培养也功不可没,而且我觉得对我这个为人父母的还挺有借鉴意义。就是自传到后面有的地方感觉有点儿冗长。 《A Minute to Midnight》很喜欢David Baldacci的Memory Man系列和其它非系列的小说,看到新出一本就赶紧排队借来看,没想到是Atlee Pine系列的第二本。感觉作为探案小说也还好,不过不如Memory Man情节紧凑曲折。 《The Life We Bury》是看到Barnes & Noble上的介绍然后跑去借来看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对人的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重的过去。。。后半部作为探案小说太老套了,全都能猜出来,而且感觉就是照着改编成电影剧本去的。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本来我一直想借来看看的,为的是它名气很大,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10页可能还好,后面开始作者对毛浓浓的偏见和鄙视贯穿全书。虽然毛确实一生很多错,但这种语气下也很难相信作者的书是客观的,他们书后列的几十页的参考资料以及采访的很多人,谁能说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呢?本来想看本客观点儿的书,结果这本让人失望,难怪只能叫“故事”。网上对此书有很多批评,包括美国的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着看看。 《茶人三部曲》。我自己以前下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在了解杭州茶叶史的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冬牧场》。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温暖清新不做作。这本是她跟随哈萨克人家在冬牧场生活的纪实,这个2020不一般的春天,在疫情、隔离、失望、难过中,总忍不住晚上临睡的时候翻翻李娟的书,想想人家在那么寒冷困苦孤独中是怎么过的,那种艰难中的希望、困苦中的幽默总能带给人温暖和会心一笑,让人踏实睡去,是过去这个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刚粉碎四人帮那一段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文献和政策记录,大量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激烈的斗争。因为里面有大量摘抄的文件,我又不爱看文件,能跳过去好多,所以看得很快。 《南渡北归》三部曲真是一部巨著,很推荐。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写成这部书,里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从一九一几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历史文献,很多细节,很多人物,所以读起来有点儿费劲。我看的是这边图书馆借的台湾出的,竖版繁体,更影响阅读速度了。里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描写相当正面,这一点倒是挺珍贵的。其中最后一部,讲的是49年以后两岸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两部比起来,这部看得太压抑了,因为前两部里花了大量笔墨写的那些人在这部里一个一个都逝去了,而且留在大陆的这些知识分子命运都很悲惨,“逝去”得一点儿都不平静,和胡适与傅斯年预测的类似。中间我停下好几次,读得太难受了。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好奇大陆的是什么样?难不成把大部分都删了?这部从我们这边图书馆借的,书名《伤别离》,但我看网上版本都叫《离别》。也许这是比较早的版本? 《The Life We Bury》是一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惊悚小说,前半部曲折而出人意料,后半部有点儿落入俗套,感觉是为以后拍电影预备的。 《The Lost Man》讲的是澳大利亚发生的悬疑故事。前半部节奏比较慢,后面开始有些好看,渐渐有些脊背发凉。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一位出生在英国但现在是New Yorker的记者写的,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貌,并对造成此一事件的原因作了反思。里面也是人物繁多,细节精彩,而且对技术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多。我看评论说,这部书对技术的描写有缺陷和不实之处。但作者用记者的手法再现了事件的惊险残酷,写得非常抓人,让读者欲罢不能,也算弥补了一些其它缺憾。 《The Nickle Boys》是根据佛罗里达一家类似国内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发生的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故事在叙述上跳来跳去,开始有些不明白人物是什么关系,最后揭晓还是挺震撼的。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估计有人会说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也确实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公,而且也不只是针对黑人孩子。 《上海的早晨》是听王刚讲的小说,描绘了上海刚解放时的社会情景,尤其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王刚朗诵的功力相当不错,即使是这部相对来说有些过时的小说也被他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意思。我忍不住搜出一些反映那会儿上海生活的电影来看。 《Ordinary Grace》。这本书和To Kill a Mocking Bird很像,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讲的是北方,不是南方,也没有黑人,而是印第安人。但是书里有感情,有悬疑,有孩子的小心思和大人的无奈与悲哀,教义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看传教的书,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的,看完感觉很温暖,尤其在2020年这种状态下。亚马逊7000多票,4.6分;Goodreads上80000多票,4.2分。 《If It Bleeds》。Stephen King的新书,以为是长篇,其实是短篇集。以前一直对他的书不感兴趣,看过几本都觉得一般。这次也一样,看了前三篇,还是觉得看不下去,既不可怕,也没啥意思。看来他不是我的茶。 《狼烟北平》。这本书是老妹送的,送了好几年了我都没拿出来看过。这次疫情期间突然多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终于把它揪出来了。怎么说呢,听里面人说北京话还是很亲切过瘾的,毕竟今年回不去了。不过情节和语言也就一般,没事儿的时候读读还挺好玩的。 《幸福深处》。宋丹丹的自传,和上面一本一样,也是晚上临睡时候的简易读本,丹丹的文笔还可以,看看她的日子也挺有意思。 《The Lost Children Archive》,作者写的有点儿像意识流的东西,在写这个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式和视角上算是很有新意,但读起来却不那么流畅:经常很长一页不分段,也没有什么情节,对我来说有点儿读不下去,而且不觉得她写出了新观点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Cry》。一般我夏天喜欢看些探案小说,以前看过很多Mary Higgins Clark的。今年一搜索才发现老太太年初去世了!当然老人去世时90多岁,也算是喜寿了。她的一生还是挺励志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这是她去世前最后一本书,和她以前风格一样,属于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看的,比较放松。 《The 20th Victim》。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今年最新的一本。以前一直很喜欢这一系列,也是属于晒太阳时候看的探案书,只是最近几集没有以前情节那么有意思那么紧张了。今年比去年稍好一些。说起来还是他自己Alex Cross那一系列好看。 《张爱玲选集第一部》。年轻时候很喜欢张爱玲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也喜欢对人物所处环境寥寥几笔就带出的对情节的烘托。现在再翻开,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是不是因为2020已经够黑暗,不能再忍受更多的黑暗?她的小说太沉重了,人物性格扭曲,每看一篇都觉得更压抑一点。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有关。 Exhalation: Stories》Ted Chang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机器的,写得很有神秘感和异国情调,有点儿三体最后一本的意思。最后一个故事讲关于平行空间的也有些意思,对类似我这种总是犹豫、总是想着“我的决定做得对不对”的人的心理描写很真实。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好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往哪里去?”这种哲学问题。作者曾经三次获得雨果奖,是个美华二代。他的成功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 The Death of Vivek Oji》。小说描写一个尼日利亚青年从少年到成年到去世的经历,非洲风情浓郁,神秘、忧郁、性感,也挺“出格”的。小说用词很有非洲英语的特色,有些词是只有在非洲呆过的人才知道的吧?但是作者又很注重对话,视角不停变化,有点儿像戏剧。只是书后半部情节比较不合情理,一般,不推荐了。 湖光山色》。周大新得茅盾文学奖的农村题材小说,最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恶有恶报”。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地方,但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就是有时候看得很气愤,哈哈。 Spillover》。版上一位MM推荐的这本书写的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各类传染性病毒,以病毒种类分了几章来写,从病毒的起源写到对人类的影响,非常详尽。作者是科普作家,经常为National Georgraphic写科普作品,对我这种门外汉了解病毒很有帮助。书很长,有时候得有耐心读下去。书的最后总结部分提到一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传染病学专家,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就预言,冠状病毒是很可能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类病毒(这本书写成于2012年,所以还不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果然如他所言,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冠状病毒。只是预见到和预防或者控制疾病还是不能等同。书中最后也说到,疫情能否被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human behavior),所以这章叫“It Depends”。今年可不是验证了他的话?! 《The Viral Storm》。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然后我下载了听的。和Spillover 有类似的地方。但作者是生物学家,科普读物写得也很有条理,比Spillover要简短,角度不一样。这本书更侧重讲疫病大流行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可避免,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书的最后一章写到的一些建议,今天看来正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听到的建议:戴口罩,勤洗手,用鞠躬、碰胳膊肘等等来代替握手。这一章还写到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追踪和预测传染性流行病。可惜现在看来即使有预测,人们不遵循科学方法避免传染,这大疫病还是没有办法控制。 《Interior Chinatown》是Charles Yu写的一部小说,但是以戏剧形式呈现。作品很简短,用黑色幽默讽刺的笔法写了一些生活在唐人街的stereotypical老少华人移民们。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办法突破。开始觉得不可信,毕竟男主的老爸还是来美国读了书的。后来想想自己也差点儿就变成那样的人,生活还是什么可能都有的。里面有几段话很喜欢:“There are a few years when you make almost all of your important memories. And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few decades reliving them.” “You’re here, supposedly, in a new land full of opportunity, but somehow have gotten trapped in a pretend version of the old country.” 《第七天》是余华比较新的一部小说,不长,以一个人死后的头七为线索,倒叙到他死前的生活。和《活着》一样,余华总是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生活、命运的不公中有悲伤、无奈,也有温情,就是有时候这温情来得太晚。 《三体》。这是我第三次读《三体》了!可见这本书魅力有多大,呵呵。三次读的都是不同的版本。第一次是从妹妹那里下载的免费电子书。第二次是手机app“听书‘三体’”(这个app在升级以后可以免费听很多书和讲座,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朗读的。就是需要下载资源到手机上才能听,在线听一般不行)。这次是从我们这儿图书馆借的纸书,好像是最新版的,还没人借过,拿到手里崭崭新,摸起来好舒服。这几版有点儿小区别:电子版是从文革开始叙述的,而听书和最新版都是把文革这段插到了叶文洁的倒叙中。而且,不知道是我记性不好了,还是真的,觉得最新版里有些细节是前面我看的两版里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作者Fuchsia Dunlop是90年代到中国的英国留学生,是第一位在四川高等厨师学校正经学餐饮的外国人,后来回英国开了家餐馆。这本书相当于她的回忆录,前半部分记录了她在四川那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后半部分记录了她在中国其它地区为寻找美食、写美食文章而进行的游历。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的,她读的是中文版,据说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里没有,就看一下原文的吧,估计成都和四川的同学们更是会有所共鸣。不过这部书后半部分讲四川以外的省份,负面的东西就越写越多,其实后面我总觉得作者还是带着西方人那种隐隐的优越感,也许是我比较敏感。
wzuo 发表于 2021-01-08 14:13

赞啊!你读的书好多啊,我加到我的 reading list里
k
kengdie
疫情带动了美国书店(实体加电子)业绩显著增长啊,华人上看书的反而成了沉默群,只看微信群和自媒体的成了表面上的majority。先占坑晚上或者周末来聊
穿Prada的小恶魔 发表于 2021-01-08 14:17

欢迎来分享!
a
aiyamayayongle
我已经好久没有正经八百看书了。这两天开始看《资治通鉴》。
k
kengdie
我已经好久没有正经八百看书了。这两天开始看《资治通鉴》。
aiyamayayongle 发表于 2021-01-08 15:30

哈哈哈这本书一下子把几百年历史都学了,值了!以前喜欢听喜马拉雅上一个讲资治通鉴的节目,后来都删了,一直没找到好的资源。
g
gulei
收藏收藏。 谢谢楼上所有分享书单的。2020年我也看了一些书,整理出来也是颇费体力和脑力的。 我看的很乱,完全不成体系,也很少能记住作者名字的,甚至书名。 茅盾文学奖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理想主义,人间的桃花源,我个人最喜欢第一部和第三部,原因不明。 繁花一开始看不下去上海弄堂生活的咿咿呀呀,但是渐入佳境 言情小说看了很多,很多记不得名字了。但有匪是一直记忆深刻的。原著很有意思。还有一本是现代背景下的武侠,一个金融才俊一个社会边缘人士,武侠帮派的没落。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这会儿忽然想不起来书名了。但体裁新颖,后半部有些累赘,但瑕不掩瑜。 因为对武侠的入迷,想着把金庸全套看一遍。谁让咱在该看的时候缺失了呢。已经海运过来,刚开始第一部书剑恩仇录。 还歪一下楼,2020年听的audible是我个人记录里最多的一年。都不是新书,但印象特别深刻的有: Elena Ferrante 四部曲,最后一部lost child还没有听完。前面三部都有听到自己眼泪控制不住的时候。听最后一部的时候,感觉前面的预感都实现了。在Tina丢了以后,听的很沉重。可能是自己也得了一个闺女,共情心更强烈。 Shoe Dog讲Nike发家史,还挺有意思的。 Born a Crime我是听的。朗读者的口音一开始不是很适应,但后来就习惯了。 目前就这些,想起来再来补充。
D
Dupre
我在看,谢谢楼主推荐。不过大家读书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评论不多。我会看New York Times和亚马逊上的排名,也追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
我2020也读了下面这些书,各个类型都有,比较杂: 《Born a Crime》是南非小哥Commedy Central脱口秀主持人翠娃的自传。翠娃不愧是脱口秀主持人,把个艰难困苦的同年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这本书还蛮有意思,值得一读。 《Becoming》是Michelle Obama离开白宫之后写的自传。Michelle律师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她的成功固然有运气,却也不乏她自己的努力和性格。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培养也功不可没,而且我觉得对我这个为人父母的还挺有借鉴意义。就是自传到后面有的地方感觉有点儿冗长。 《A Minute to Midnight》很喜欢David Baldacci的Memory Man系列和其它非系列的小说,看到新出一本就赶紧排队借来看,没想到是Atlee Pine系列的第二本。感觉作为探案小说也还好,不过不如Memory Man情节紧凑曲折。 《The Life We Bury》是看到Barnes & Noble上的介绍然后跑去借来看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对人的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重的过去。。。后半部作为探案小说太老套了,全都能猜出来,而且感觉就是照着改编成电影剧本去的。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本来我一直想借来看看的,为的是它名气很大,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10页可能还好,后面开始作者对毛浓浓的偏见和鄙视贯穿全书。虽然毛确实一生很多错,但这种语气下也很难相信作者的书是客观的,他们书后列的几十页的参考资料以及采访的很多人,谁能说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呢?本来想看本客观点儿的书,结果这本让人失望,难怪只能叫“故事”。网上对此书有很多批评,包括美国的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着看看。 《茶人三部曲》。我自己以前下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在了解杭州茶叶史的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冬牧场》。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温暖清新不做作。这本是她跟随哈萨克人家在冬牧场生活的纪实,这个2020不一般的春天,在疫情、隔离、失望、难过中,总忍不住晚上临睡的时候翻翻李娟的书,想想人家在那么寒冷困苦孤独中是怎么过的,那种艰难中的希望、困苦中的幽默总能带给人温暖和会心一笑,让人踏实睡去,是过去这个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刚粉碎四人帮那一段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文献和政策记录,大量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激烈的斗争。因为里面有大量摘抄的文件,我又不爱看文件,能跳过去好多,所以看得很快。 《南渡北归》三部曲真是一部巨著,很推荐。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写成这部书,里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从一九一几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历史文献,很多细节,很多人物,所以读起来有点儿费劲。我看的是这边图书馆借的台湾出的,竖版繁体,更影响阅读速度了。里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描写相当正面,这一点倒是挺珍贵的。其中最后一部,讲的是49年以后两岸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两部比起来,这部看得太压抑了,因为前两部里花了大量笔墨写的那些人在这部里一个一个都逝去了,而且留在大陆的这些知识分子命运都很悲惨,“逝去”得一点儿都不平静,和胡适与傅斯年预测的类似。中间我停下好几次,读得太难受了。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好奇大陆的是什么样?难不成把大部分都删了?这部从我们这边图书馆借的,书名《伤别离》,但我看网上版本都叫《离别》。也许这是比较早的版本? 《The Life We Bury》是一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惊悚小说,前半部曲折而出人意料,后半部有点儿落入俗套,感觉是为以后拍电影预备的。 《The Lost Man》讲的是澳大利亚发生的悬疑故事。前半部节奏比较慢,后面开始有些好看,渐渐有些脊背发凉。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一位出生在英国但现在是New Yorker的记者写的,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貌,并对造成此一事件的原因作了反思。里面也是人物繁多,细节精彩,而且对技术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多。我看评论说,这部书对技术的描写有缺陷和不实之处。但作者用记者的手法再现了事件的惊险残酷,写得非常抓人,让读者欲罢不能,也算弥补了一些其它缺憾。 《The Nickle Boys》是根据佛罗里达一家类似国内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发生的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故事在叙述上跳来跳去,开始有些不明白人物是什么关系,最后揭晓还是挺震撼的。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估计有人会说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也确实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公,而且也不只是针对黑人孩子。 《上海的早晨》是听王刚讲的小说,描绘了上海刚解放时的社会情景,尤其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王刚朗诵的功力相当不错,即使是这部相对来说有些过时的小说也被他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意思。我忍不住搜出一些反映那会儿上海生活的电影来看。 《Ordinary Grace》。这本书和To Kill a Mocking Bird很像,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讲的是北方,不是南方,也没有黑人,而是印第安人。但是书里有感情,有悬疑,有孩子的小心思和大人的无奈与悲哀,教义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看传教的书,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的,看完感觉很温暖,尤其在2020年这种状态下。亚马逊7000多票,4.6分;Goodreads上80000多票,4.2分。 《If It Bleeds》。Stephen King的新书,以为是长篇,其实是短篇集。以前一直对他的书不感兴趣,看过几本都觉得一般。这次也一样,看了前三篇,还是觉得看不下去,既不可怕,也没啥意思。看来他不是我的茶。 《狼烟北平》。这本书是老妹送的,送了好几年了我都没拿出来看过。这次疫情期间突然多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终于把它揪出来了。怎么说呢,听里面人说北京话还是很亲切过瘾的,毕竟今年回不去了。不过情节和语言也就一般,没事儿的时候读读还挺好玩的。 《幸福深处》。宋丹丹的自传,和上面一本一样,也是晚上临睡时候的简易读本,丹丹的文笔还可以,看看她的日子也挺有意思。 《The Lost Children Archive》,作者写的有点儿像意识流的东西,在写这个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式和视角上算是很有新意,但读起来却不那么流畅:经常很长一页不分段,也没有什么情节,对我来说有点儿读不下去,而且不觉得她写出了新观点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Cry》。一般我夏天喜欢看些探案小说,以前看过很多Mary Higgins Clark的。今年一搜索才发现老太太年初去世了!当然老人去世时90多岁,也算是喜寿了。她的一生还是挺励志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这是她去世前最后一本书,和她以前风格一样,属于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看的,比较放松。 《The 20th Victim》。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今年最新的一本。以前一直很喜欢这一系列,也是属于晒太阳时候看的探案书,只是最近几集没有以前情节那么有意思那么紧张了。今年比去年稍好一些。说起来还是他自己Alex Cross那一系列好看。 《张爱玲选集第一部》。年轻时候很喜欢张爱玲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也喜欢对人物所处环境寥寥几笔就带出的对情节的烘托。现在再翻开,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是不是因为2020已经够黑暗,不能再忍受更多的黑暗?她的小说太沉重了,人物性格扭曲,每看一篇都觉得更压抑一点。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有关。 Exhalation: Stories》Ted Chang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机器的,写得很有神秘感和异国情调,有点儿三体最后一本的意思。最后一个故事讲关于平行空间的也有些意思,对类似我这种总是犹豫、总是想着“我的决定做得对不对”的人的心理描写很真实。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好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往哪里去?”这种哲学问题。作者曾经三次获得雨果奖,是个美华二代。他的成功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 The Death of Vivek Oji》。小说描写一个尼日利亚青年从少年到成年到去世的经历,非洲风情浓郁,神秘、忧郁、性感,也挺“出格”的。小说用词很有非洲英语的特色,有些词是只有在非洲呆过的人才知道的吧?但是作者又很注重对话,视角不停变化,有点儿像戏剧。只是书后半部情节比较不合情理,一般,不推荐了。 湖光山色》。周大新得茅盾文学奖的农村题材小说,最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恶有恶报”。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地方,但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就是有时候看得很气愤,哈哈。 Spillover》。版上一位MM推荐的这本书写的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各类传染性病毒,以病毒种类分了几章来写,从病毒的起源写到对人类的影响,非常详尽。作者是科普作家,经常为National Georgraphic写科普作品,对我这种门外汉了解病毒很有帮助。书很长,有时候得有耐心读下去。书的最后总结部分提到一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传染病学专家,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就预言,冠状病毒是很可能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类病毒(这本书写成于2012年,所以还不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果然如他所言,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冠状病毒。只是预见到和预防或者控制疾病还是不能等同。书中最后也说到,疫情能否被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human behavior),所以这章叫“It Depends”。今年可不是验证了他的话?! 《The Viral Storm》。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然后我下载了听的。和Spillover 有类似的地方。但作者是生物学家,科普读物写得也很有条理,比Spillover要简短,角度不一样。这本书更侧重讲疫病大流行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可避免,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书的最后一章写到的一些建议,今天看来正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听到的建议:戴口罩,勤洗手,用鞠躬、碰胳膊肘等等来代替握手。这一章还写到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追踪和预测传染性流行病。可惜现在看来即使有预测,人们不遵循科学方法避免传染,这大疫病还是没有办法控制。 《Interior Chinatown》是Charles Yu写的一部小说,但是以戏剧形式呈现。作品很简短,用黑色幽默讽刺的笔法写了一些生活在唐人街的stereotypical老少华人移民们。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办法突破。开始觉得不可信,毕竟男主的老爸还是来美国读了书的。后来想想自己也差点儿就变成那样的人,生活还是什么可能都有的。里面有几段话很喜欢:“There are a few years when you make almost all of your important memories. And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few decades reliving them.” “You’re here, supposedly, in a new land full of opportunity, but somehow have gotten trapped in a pretend version of the old country.” 《第七天》是余华比较新的一部小说,不长,以一个人死后的头七为线索,倒叙到他死前的生活。和《活着》一样,余华总是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生活、命运的不公中有悲伤、无奈,也有温情,就是有时候这温情来得太晚。 《三体》。这是我第三次读《三体》了!可见这本书魅力有多大,呵呵。三次读的都是不同的版本。第一次是从妹妹那里下载的免费电子书。第二次是手机app“听书‘三体’”(这个app在升级以后可以免费听很多书和讲座,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朗读的。就是需要下载资源到手机上才能听,在线听一般不行)。这次是从我们这儿图书馆借的纸书,好像是最新版的,还没人借过,拿到手里崭崭新,摸起来好舒服。这几版有点儿小区别:电子版是从文革开始叙述的,而听书和最新版都是把文革这段插到了叶文洁的倒叙中。而且,不知道是我记性不好了,还是真的,觉得最新版里有些细节是前面我看的两版里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作者Fuchsia Dunlop是90年代到中国的英国留学生,是第一位在四川高等厨师学校正经学餐饮的外国人,后来回英国开了家餐馆。这本书相当于她的回忆录,前半部分记录了她在四川那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后半部分记录了她在中国其它地区为寻找美食、写美食文章而进行的游历。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的,她读的是中文版,据说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里没有,就看一下原文的吧,估计成都和四川的同学们更是会有所共鸣。不过这部书后半部分讲四川以外的省份,负面的东西就越写越多,其实后面我总觉得作者还是带着西方人那种隐隐的优越感,也许是我比较敏感。
wzuo 发表于 2021-01-08 14:13

你太好了!还有这么详细的评论!谢谢!
Y
Yadkin
楼主列个单子,自己读完的没几本啊。
R
Riceball
跟着发我的2020年读完的书单:
k
kengdie
楼主列个单子,自己读完的没几本啊。
Yadkin 发表于 2021-01-08 16:07

哈哈,一开始就说了,今年一本都没读完
k
kengdie
跟着发我的2020年读完的书单: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6:08

哇,读了好多书啊
z
zclbobo
推荐“南货店",作为一个南方人,一下子就看进去了。 看完找了作者年轻时写的书,完全没法看。看来写书这个东西没有一定的阅历是写不好的。
z
zclbobo
哦对了怎么能少了《莫斯科绅士
t
ted.hanks
我在看,谢谢楼主推荐。不过大家读书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评论不多。我会看New York Times和亚马逊上的排名,也追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
我2020也读了下面这些书,各个类型都有,比较杂: 《Born a Crime》是南非小哥Commedy Central脱口秀主持人翠娃的自传。翠娃不愧是脱口秀主持人,把个艰难困苦的同年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这本书还蛮有意思,值得一读。 《Becoming》是Michelle Obama离开白宫之后写的自传。Michelle律师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她的成功固然有运气,却也不乏她自己的努力和性格。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培养也功不可没,而且我觉得对我这个为人父母的还挺有借鉴意义。就是自传到后面有的地方感觉有点儿冗长。 《A Minute to Midnight》很喜欢David Baldacci的Memory Man系列和其它非系列的小说,看到新出一本就赶紧排队借来看,没想到是Atlee Pine系列的第二本。感觉作为探案小说也还好,不过不如Memory Man情节紧凑曲折。 《The Life We Bury》是看到Barnes & Noble上的介绍然后跑去借来看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对人的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重的过去。。。后半部作为探案小说太老套了,全都能猜出来,而且感觉就是照着改编成电影剧本去的。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本来我一直想借来看看的,为的是它名气很大,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10页可能还好,后面开始作者对毛浓浓的偏见和鄙视贯穿全书。虽然毛确实一生很多错,但这种语气下也很难相信作者的书是客观的,他们书后列的几十页的参考资料以及采访的很多人,谁能说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呢?本来想看本客观点儿的书,结果这本让人失望,难怪只能叫“故事”。网上对此书有很多批评,包括美国的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着看看。 《茶人三部曲》。我自己以前下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在了解杭州茶叶史的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冬牧场》。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温暖清新不做作。这本是她跟随哈萨克人家在冬牧场生活的纪实,这个2020不一般的春天,在疫情、隔离、失望、难过中,总忍不住晚上临睡的时候翻翻李娟的书,想想人家在那么寒冷困苦孤独中是怎么过的,那种艰难中的希望、困苦中的幽默总能带给人温暖和会心一笑,让人踏实睡去,是过去这个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刚粉碎四人帮那一段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文献和政策记录,大量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激烈的斗争。因为里面有大量摘抄的文件,我又不爱看文件,能跳过去好多,所以看得很快。 《南渡北归》三部曲真是一部巨著,很推荐。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写成这部书,里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从一九一几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历史文献,很多细节,很多人物,所以读起来有点儿费劲。我看的是这边图书馆借的台湾出的,竖版繁体,更影响阅读速度了。里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描写相当正面,这一点倒是挺珍贵的。其中最后一部,讲的是49年以后两岸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两部比起来,这部看得太压抑了,因为前两部里花了大量笔墨写的那些人在这部里一个一个都逝去了,而且留在大陆的这些知识分子命运都很悲惨,“逝去”得一点儿都不平静,和胡适与傅斯年预测的类似。中间我停下好几次,读得太难受了。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好奇大陆的是什么样?难不成把大部分都删了?这部从我们这边图书馆借的,书名《伤别离》,但我看网上版本都叫《离别》。也许这是比较早的版本? 《The Life We Bury》是一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惊悚小说,前半部曲折而出人意料,后半部有点儿落入俗套,感觉是为以后拍电影预备的。 《The Lost Man》讲的是澳大利亚发生的悬疑故事。前半部节奏比较慢,后面开始有些好看,渐渐有些脊背发凉。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一位出生在英国但现在是New Yorker的记者写的,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貌,并对造成此一事件的原因作了反思。里面也是人物繁多,细节精彩,而且对技术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多。我看评论说,这部书对技术的描写有缺陷和不实之处。但作者用记者的手法再现了事件的惊险残酷,写得非常抓人,让读者欲罢不能,也算弥补了一些其它缺憾。 《The Nickle Boys》是根据佛罗里达一家类似国内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发生的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故事在叙述上跳来跳去,开始有些不明白人物是什么关系,最后揭晓还是挺震撼的。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估计有人会说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也确实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公,而且也不只是针对黑人孩子。 《上海的早晨》是听王刚讲的小说,描绘了上海刚解放时的社会情景,尤其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王刚朗诵的功力相当不错,即使是这部相对来说有些过时的小说也被他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意思。我忍不住搜出一些反映那会儿上海生活的电影来看。 《Ordinary Grace》。这本书和To Kill a Mocking Bird很像,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讲的是北方,不是南方,也没有黑人,而是印第安人。但是书里有感情,有悬疑,有孩子的小心思和大人的无奈与悲哀,教义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看传教的书,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的,看完感觉很温暖,尤其在2020年这种状态下。亚马逊7000多票,4.6分;Goodreads上80000多票,4.2分。 《If It Bleeds》。Stephen King的新书,以为是长篇,其实是短篇集。以前一直对他的书不感兴趣,看过几本都觉得一般。这次也一样,看了前三篇,还是觉得看不下去,既不可怕,也没啥意思。看来他不是我的茶。 《狼烟北平》。这本书是老妹送的,送了好几年了我都没拿出来看过。这次疫情期间突然多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终于把它揪出来了。怎么说呢,听里面人说北京话还是很亲切过瘾的,毕竟今年回不去了。不过情节和语言也就一般,没事儿的时候读读还挺好玩的。 《幸福深处》。宋丹丹的自传,和上面一本一样,也是晚上临睡时候的简易读本,丹丹的文笔还可以,看看她的日子也挺有意思。 《The Lost Children Archive》,作者写的有点儿像意识流的东西,在写这个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式和视角上算是很有新意,但读起来却不那么流畅:经常很长一页不分段,也没有什么情节,对我来说有点儿读不下去,而且不觉得她写出了新观点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Cry》。一般我夏天喜欢看些探案小说,以前看过很多Mary Higgins Clark的。今年一搜索才发现老太太年初去世了!当然老人去世时90多岁,也算是喜寿了。她的一生还是挺励志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这是她去世前最后一本书,和她以前风格一样,属于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看的,比较放松。 《The 20th Victim》。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今年最新的一本。以前一直很喜欢这一系列,也是属于晒太阳时候看的探案书,只是最近几集没有以前情节那么有意思那么紧张了。今年比去年稍好一些。说起来还是他自己Alex Cross那一系列好看。 《张爱玲选集第一部》。年轻时候很喜欢张爱玲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也喜欢对人物所处环境寥寥几笔就带出的对情节的烘托。现在再翻开,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是不是因为2020已经够黑暗,不能再忍受更多的黑暗?她的小说太沉重了,人物性格扭曲,每看一篇都觉得更压抑一点。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有关。 Exhalation: Stories》Ted Chang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机器的,写得很有神秘感和异国情调,有点儿三体最后一本的意思。最后一个故事讲关于平行空间的也有些意思,对类似我这种总是犹豫、总是想着“我的决定做得对不对”的人的心理描写很真实。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好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往哪里去?”这种哲学问题。作者曾经三次获得雨果奖,是个美华二代。他的成功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 The Death of Vivek Oji》。小说描写一个尼日利亚青年从少年到成年到去世的经历,非洲风情浓郁,神秘、忧郁、性感,也挺“出格”的。小说用词很有非洲英语的特色,有些词是只有在非洲呆过的人才知道的吧?但是作者又很注重对话,视角不停变化,有点儿像戏剧。只是书后半部情节比较不合情理,一般,不推荐了。 湖光山色》。周大新得茅盾文学奖的农村题材小说,最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恶有恶报”。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地方,但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就是有时候看得很气愤,哈哈。 Spillover》。版上一位MM推荐的这本书写的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各类传染性病毒,以病毒种类分了几章来写,从病毒的起源写到对人类的影响,非常详尽。作者是科普作家,经常为National Georgraphic写科普作品,对我这种门外汉了解病毒很有帮助。书很长,有时候得有耐心读下去。书的最后总结部分提到一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传染病学专家,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就预言,冠状病毒是很可能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类病毒(这本书写成于2012年,所以还不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果然如他所言,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冠状病毒。只是预见到和预防或者控制疾病还是不能等同。书中最后也说到,疫情能否被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human behavior),所以这章叫“It Depends”。今年可不是验证了他的话?! 《The Viral Storm》。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然后我下载了听的。和Spillover 有类似的地方。但作者是生物学家,科普读物写得也很有条理,比Spillover要简短,角度不一样。这本书更侧重讲疫病大流行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可避免,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书的最后一章写到的一些建议,今天看来正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听到的建议:戴口罩,勤洗手,用鞠躬、碰胳膊肘等等来代替握手。这一章还写到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追踪和预测传染性流行病。可惜现在看来即使有预测,人们不遵循科学方法避免传染,这大疫病还是没有办法控制。 《Interior Chinatown》是Charles Yu写的一部小说,但是以戏剧形式呈现。作品很简短,用黑色幽默讽刺的笔法写了一些生活在唐人街的stereotypical老少华人移民们。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办法突破。开始觉得不可信,毕竟男主的老爸还是来美国读了书的。后来想想自己也差点儿就变成那样的人,生活还是什么可能都有的。里面有几段话很喜欢:“There are a few years when you make almost all of your important memories. And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few decades reliving them.” “You’re here, supposedly, in a new land full of opportunity, but somehow have gotten trapped in a pretend version of the old country.” 《第七天》是余华比较新的一部小说,不长,以一个人死后的头七为线索,倒叙到他死前的生活。和《活着》一样,余华总是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生活、命运的不公中有悲伤、无奈,也有温情,就是有时候这温情来得太晚。 《三体》。这是我第三次读《三体》了!可见这本书魅力有多大,呵呵。三次读的都是不同的版本。第一次是从妹妹那里下载的免费电子书。第二次是手机app“听书‘三体’”(这个app在升级以后可以免费听很多书和讲座,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朗读的。就是需要下载资源到手机上才能听,在线听一般不行)。这次是从我们这儿图书馆借的纸书,好像是最新版的,还没人借过,拿到手里崭崭新,摸起来好舒服。这几版有点儿小区别:电子版是从文革开始叙述的,而听书和最新版都是把文革这段插到了叶文洁的倒叙中。而且,不知道是我记性不好了,还是真的,觉得最新版里有些细节是前面我看的两版里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作者Fuchsia Dunlop是90年代到中国的英国留学生,是第一位在四川高等厨师学校正经学餐饮的外国人,后来回英国开了家餐馆。这本书相当于她的回忆录,前半部分记录了她在四川那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后半部分记录了她在中国其它地区为寻找美食、写美食文章而进行的游历。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的,她读的是中文版,据说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里没有,就看一下原文的吧,估计成都和四川的同学们更是会有所共鸣。不过这部书后半部分讲四川以外的省份,负面的东西就越写越多,其实后面我总觉得作者还是带着西方人那种隐隐的优越感,也许是我比较敏感。
wzuo 发表于 2021-01-08 14:13

微信读书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的中文版, —— 鱼翅与花椒。 中文版翻译的相当不错。
w
wzuo
回复 12楼Riceball的帖子
2019年看的Just Mercy,很推荐。
S
Sonya9
谢谢推荐!
不知道爱好看书的mm都在哪里看书?买纸质书吗?还是电子版? 我看了些网上连载的网文,算吗?
顺便推荐一个前一阵子有个mm推荐的,我有一个霸总朋友。 名字比较土,内容还不错。已经更完了。
还有 泥 (云泥之别),戏精穿进苦情戏, 斗罗大陆,等
花开季节
一开始看书,发现眼睛费力,就开始听书了。 (Julie and Julia) 作者自己朗读自己的书很有意思。我喜欢这个作者的声音很迷人。 (Gone with the wind) 朗读者太厉害了,声情并茂不说,连歌声都是纯美声。就是书太长,总需要半途中还回去再排队等。 (Little women)这篇就适合听书,对话太多。不然看不下去。 还有几本,有的虽然也是New York Time推荐的,但是故事情节太艰难,不适合目前听,就想听一些轻松可爱的,但不又不能太傻白甜。
k
kengdie
推荐“南货店",作为一个南方人,一下子就看进去了。 看完找了作者年轻时写的书,完全没法看。看来写书这个东西没有一定的阅历是写不好的。
zclbobo 发表于 2021-01-08 16:18

没听过这本书,谢谢推荐!
R
Riceball
回复 12楼Riceball的帖子
2019年看的Just Mercy,很推荐。
wzuo 发表于 2021-01-08 16:35

这本给我打开一个窗口,让坐井观天的我看见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a
aiyamayayongle
回复 8楼kengdie的帖子
我就是下载的amazon上的免费电子书,一共20本,说是大约4小时阅读完一本,但是我估计要完全看懂一本,400小时都未必够。
R
Riceball
谢谢推荐!
不知道爱好看书的mm都在哪里看书?买纸质书吗?还是电子版? 我看了些网上连载的网文,算吗?
顺便推荐一个前一阵子有个mm推荐的,我有一个霸总朋友。 名字比较土,内容还不错。已经更完了。
还有 泥 (云泥之别),戏精穿进苦情戏, 斗罗大陆,等
Sonya9 发表于 2021-01-08 16:38

我用Libby 连接到我们村图书馆,每天做饭和走路的时候听书。

R
Riceball
哦对了怎么能少了《莫斯科绅士
zclbobo 发表于 2021-01-08 16:22

握手。前年读了a gentleman in Moscow, 深深打动。还推荐给我的teen娃看
暖暖_恋尘
这本给我打开一个窗口,让坐井观天的我看见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07

哇,这么高的评价,让人很好奇,想要去看看这本书。搜了一下,居然在我们村的图书馆里发现ebook版本。
R
Riceball
回复 14楼kengdie的帖子
楼主,昨晚读到你的那个“孤单”的贴, 还想到我前一阵子读的这段话: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is not what happened to them, but how they experienced what happened to them. So many of the best conversations are not just a recitation of events. They involve going over and over an event, seeing it from wider perspectives coating it with new layers of emotion, transforming it, so that, say, an event that was very hard to live through is now very satisfying to remember. --by David Brooks
R
Riceball
哇,这么高的评价,让人很好奇,想要去看看这本书。搜了一下,居然在我们村的图书馆里发现ebook版本。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1-08 17:14

作者是个非常让人佩服的从顶尖法学院毕业的公益律师。 要是没时间看书, 还可以搜搜他的ted talk.
我每天走1万步, 一边走路/跑步, 一边听了这本书
k
kengdie
这本给我打开一个窗口,让坐井观天的我看见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07

这一本是哪一类的书呢?
k
kengdie
回复 8楼kengdie的帖子
我就是下载的amazon上的免费电子书,一共20本,说是大约4小时阅读完一本,但是我估计要完全看懂一本,400小时都未必够。
aiyamayayongle 发表于 2021-01-08 17:07

你读得太快了!
k
kengdie
握手。前年读了a gentleman in Moscow, 深深打动。还推荐给我的teen娃看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10

这么好看?!
k
kengdie
哇,这么高的评价,让人很好奇,想要去看看这本书。搜了一下,居然在我们村的图书馆里发现ebook版本。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1-08 17:14

羡慕,我连我们村图书馆在哪网站是啥都不知道
s
staceyleo
mark。
k
kengdie
回复 14楼kengdie的帖子
楼主,昨晚读到你的那个“孤单”的贴, 还想到我前一阵子读的这段话: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is not what happened to them, but how they experienced what happened to them. So many of the best conversations are not just a recitation of events. They involve going over and over an event, seeing it from wider perspectives coating it with new layers of emotion, transforming it, so that, say, an event that was very hard to live through is now very satisfying to remember. --by David Brooks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27

赞学以致用!我就是觉得我的人生没什么experience,白活了
暖暖_恋尘
羡慕,我连我们村图书馆在哪网站是啥都不知道
kengdie 发表于 2021-01-08 17:31

简单,放狗搜一下,你们村名+library,应该就能找到。 :)
m
mmnnbbvv
暖暖_恋尘
我用Libby 连接到我们村图书馆,每天做饭和走路的时候听书。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08

多谢MM分享。立刻下了Libby,连到图书馆,现在正在听Just Mercy。
Just Mercy is at once an unforgettable account of an idealistic, gifted young lawyer''s coming of age, a moving window into the lives of those he has defended, and an inspiring argument for compassion in the pursuit of true justice.
喜欢书的主题,一个关于律师的故事,有意思。整本书听完要11个小时,希望我能坚持听完。
暖暖_恋尘
作者是个非常让人佩服的从顶尖法学院毕业的公益律师。 要是没时间看书, 还可以搜搜他的ted talk.
我每天走1万步, 一边走路/跑步, 一边听了这本书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30

谢谢介绍,我挺感兴趣的,已经在听了,边做饭边听,就是会走神,刚刚炉子上的粥还漫出来了。:)
R
Riceball
谢谢介绍,我挺感兴趣的,已经在听了,边做饭边听,就是会走神,刚刚炉子上的粥还漫出来了。:)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1-08 17:59

MM真有行动力!赞赞赞! 我读完后,还让我家teen也读了。娃也觉得这本有意思。老公是文盲,没法让他读,哈哈。
R
Riceball
回复 31楼kengdie的帖子
这里有个bill gates对这本书的书评: 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A-Gentleman-in-Moscow
我自己也写了读后感,以后有机会找出来
R
Riceball
赞学以致用!我就是觉得我的人生没什么experience,白活了
kengdie 发表于 2021-01-08 17:32

我懂楼主你的意思。潜移默化可以改变的
o
oldbear1
mark一下好书
V
Vivianyang
mark mark
k
kengdie
回复 31楼kengdie的帖子
这里有个bill gates对这本书的书评: 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A-Gentleman-in-Moscow
我自己也写了读后感,以后有机会找出来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8:19

谢谢分享!
e
ecuecon
看了几本dickens,在看vanity fair 之后准备mark twin
暖暖_恋尘
回复 31楼kengdie的帖子
这里有个bill gates对这本书的书评: 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A-Gentleman-in-Moscow
我自己也写了读后感,以后有机会找出来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8:19

很期待读MM自己写的读后感!读书听书思考,然后有时间有心情写心得,MM是精神世界很丰富的人。你之前引用的David Brooks那段话,细细体会了一下,说得真好。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is not what happened to them, but how they experienced what happened to them. So many of the best conversations are not just a recitation of events. They involve going over and over an event, seeing it from wider perspectives coating it with new layers of emotion, transforming it, so that, say, an event that was very hard to live through is now very satisfying to remember.
静静11
2020年我也看了很多书。推荐如下 小说 一九八四 基督山伯爵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清明上河图密码
人生哲学 秘密The secret  人生的智慧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d
dingdingdddd
推荐一下,《生活与命运》,瓦西里格罗斯曼,一部生不逢时的佳作
k
kengdie
推荐一下,《生活与命运》,瓦西里格罗斯曼,一部生不逢时的佳作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1-01-08 19:57

听说过这本
R
Riceball
回复 46楼暖暖_恋尘的帖子
谢谢MM鼓励!读书笔记找出来了:
草蛇灰线,伏笔千里--a Gentleman in Moscow读书笔记 'Chekhov's Gun' is a concept that describes how every element of a story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whole. It comes from Anton Chekhov's famous book writing advice: ‘If in the first act you have hung a pistol on the wall, then in the following one it should be fired.’

我最近琢磨出'Chekhov's Gun'其实有两层意思:  1. 其一是处处伏笔,  2. 其二则是无一处闲笔。  我们老祖宗把这叫做”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比如说曹公在红楼前80回里可谓无一处闲笔。 
a Gentleman in Moscow的作者想必是契诃夫的崇拜者,他甚至把'Chekhov's Gun'具体到了书里的真实古董枪,我以为这是作者向契诃夫致敬。 
故事背景是俄国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大革命, 男主角Count Rostov是俄国最后的贵族,被判决终身囚禁在莫斯科的Hotel Metropol。 伯爵洞察世情, 侠义之心,以真情换真情。 他在酒店被囚禁的30年,过的丰富而有意义,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养女。 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和女儿逃离了囚禁。 毕竟是美国作者写的书,通篇都是美国人骨子里的理想主义。
全书明线暗线举不胜举, 说几个突出的:  明线:比如书中最开始提到的nina的钥匙,比如酒店隐藏的古董枪,这些都是伯爵逃离计划里的关键。 暗线:最开始法庭里法官感叹男主的生命没有purpose, 书接近尾声时男主对养女Sophia说,抚养她长大就是自己的purpose。 再比如书开始伯爵因为他的一首诗而被赦死,尾声时原来诗是大革命前朋友写的,伯爵为了保护朋友,以侠义之心署名身份高贵的自己。一饮一啄, 自有前定。 
不说全书对俄国文化的理解和分析, 不说全书贯穿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也不说全书让读者唇齿留香的警句迭起,想说的是我对“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理解。 
在我看来, 物理从无序中找出有序, 也就是通过现象,再重复的实验论证出公理定理; 而哲学心理学从无序中找出有序,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中总结出抽象的共性; 看似的偶然后面自有其深刻的规律。  
那么我们的人生呢?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一生并不是一系列的偶然性, 而是an expression of deeper order? 或者说,我们的human experience未必不是那“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正好在等几个检查结果, 真切的认识到我们跟mortality之间也许就是一层薄薄的面纱。 在等待中,伯爵对女儿说的这段话给我很多安慰: 
“He had said that our lives are steered by uncertainties, many of which are disruptive or even daunting; but that if we persevere and remain generous of heart, we may be granted a moment of lucidity—a moment in which all that has happened to us suddenly comes into focus as a necessary course of events, even as we find ourselves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life we had been meant to lead all along.”
幸或不幸都是human experience的一部分。 书中的伯爵儒雅侠义,淡定从容,向死而生。这本书说的就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人生。    
小青龙
谢谢推荐,正在听a gentleman in Moscow。
b
bluewliwa
marks
冰山雪莲花
谢谢推荐。
c
chongr
mark好书推荐。
我也贡献几个。
去年也读了ride of a lifetime,5星。写的真好,类似的作品经常不是特别吸引人,他写的就很不说教。
michelle写的becoming,我觉得一般,三星吧。
读了个musk的传记,3.5星,可以了解下他的经历。
nike founder的自传shoedog 5星。
where the crawldads sing, 小说,四星。
读了两本关于生病死亡的回忆录: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因为读之前已经看过太多介绍,反而觉得没有另一部作品感动。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完。里面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句引用:happiness is not the point of life。想通这个,面临绝症和死亡也许可以从容一点. 4星。
the bright hour,作者文笔真好,不愧是科班出身,而且女性视角也更敏感,5星
k
kengdie
mark好书推荐。
我也贡献几个。
去年也读了ride of a lifetime,5星。写的真好,类似的作品经常不是特别吸引人,他写的就很不说教。
michelle写的becoming,我觉得一般,三星吧。
读了个musk的传记,3.5星,可以了解下他的经历。
nike founder的自传shoedog 5星。
where the crawldads sing, 小说,四星。
读了两本关于生病死亡的回忆录: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因为读之前已经看过太多介绍,反而觉得没有另一部作品感动。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完。里面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句引用:happiness is not the point of life。想通这个,面临绝症和死亡也许可以从容一点. 4星。
the bright hour,作者文笔真好,不愧是科班出身,而且女性视角也更敏感,5星
chongr 发表于 2021-01-08 22:17

ride of a lifetime 今年真的好多好多人推荐。我蛮喜欢这本书的文字的,读着很舒服。
shoedog不是新书,不知道为啥今年忽然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以前在我的read list上,不过一直没读,新的好书又出来,更来不及读了。
z
zclbobo
回复 46楼暖暖_恋尘的帖子
谢谢MM鼓励!读书笔记找出来了:
草蛇灰线,伏笔千里--a Gentleman in Moscow读书笔记 'Chekhov's Gun' is a concept that describes how every element of a story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whole. It comes from Anton Chekhov's famous book writing advice: ‘If in the first act you have hung a pistol on the wall, then in the following one it should be fired.’

我最近琢磨出'Chekhov's Gun'其实有两层意思:  1. 其一是处处伏笔,  2. 其二则是无一处闲笔。  我们老祖宗把这叫做”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比如说曹公在红楼前80回里可谓无一处闲笔。 
a Gentleman in Moscow的作者想必是契诃夫的崇拜者,他甚至把'Chekhov's Gun'具体到了书里的真实古董枪,我以为这是作者向契诃夫致敬。 
故事背景是俄国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大革命, 男主角Count Rostov是俄国最后的贵族,被判决终身囚禁在莫斯科的Hotel Metropol。 伯爵洞察世情, 侠义之心,以真情换真情。 他在酒店被囚禁的30年,过的丰富而有意义,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养女。 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和女儿逃离了囚禁。 毕竟是美国作者写的书,通篇都是美国人骨子里的理想主义。
全书明线暗线举不胜举, 说几个突出的:  明线:比如书中最开始提到的nina的钥匙,比如酒店隐藏的古董枪,这些都是伯爵逃离计划里的关键。 暗线:最开始法庭里法官感叹男主的生命没有purpose, 书接近尾声时男主对养女Sophia说,抚养她长大就是自己的purpose。 再比如书开始伯爵因为他的一首诗而被赦死,尾声时原来诗是大革命前朋友写的,伯爵为了保护朋友,以侠义之心署名身份高贵的自己。一饮一啄, 自有前定。 
不说全书对俄国文化的理解和分析, 不说全书贯穿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也不说全书让读者唇齿留香的警句迭起,想说的是我对“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理解。 
在我看来, 物理从无序中找出有序, 也就是通过现象,再重复的实验论证出公理定理; 而哲学心理学从无序中找出有序,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中总结出抽象的共性; 看似的偶然后面自有其深刻的规律。  
那么我们的人生呢?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一生并不是一系列的偶然性, 而是an expression of deeper order? 或者说,我们的human experience未必不是那“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正好在等几个检查结果, 真切的认识到我们跟mortality之间也许就是一层薄薄的面纱。 在等待中,伯爵对女儿说的这段话给我很多安慰: 
“He had said that our lives are steered by uncertainties, many of which are disruptive or even daunting; but that if we persevere and remain generous of heart, we may be granted a moment of lucidity—a moment in which all that has happened to us suddenly comes into focus as a necessary course of events, even as we find ourselves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life we had been meant to lead all along.”
幸或不幸都是human experience的一部分。 书中的伯爵儒雅侠义,淡定从容,向死而生。这本书说的就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人生。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20:34

我没你这么深奥,就是喜欢看伯爵早晨起来磨咖啡吃蛋糕。
c
chongr
ride of a lifetime 今年真的好多好多人推荐。我蛮喜欢这本书的文字的,读着很舒服。
shoedog不是新书,不知道为啥今年忽然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以前在我的read list上,不过一直没读,新的好书又出来,更来不及读了。
kengdie 发表于 2021-01-08 22:47

好电影啥时候看都行,好书哪年读都可以。我是读一本书看看goodread推荐类似的书,评分高的,找来读,不太在意哪年出版的。也看看new york times的推荐。
s
shaohuacrystal
我也喜欢James Patterson。women’s murder club 和Alex Cross 都看了。
w
webhopper
Peter Hessler 的书,River Town, Country Driving. 聊解乡愁
w
winteriscoming0
这下不怕书荒了,谢谢大家的分享!
n
newbeginner
求问在哪里down或者买中文电子书?
l
louaci
年底看了richard preston dark biology trilogy,所有emerging virus 只和人类有二十四小时传播距离。
y
yjings
2020年同样没读多少书,看了这贴,赶紧关了华人网页,去微信读书。
I
ILuvSunshine
多谢,上面各位分享的书单。
2020年读的书少了很多,主要是我后来改成听书了,结果在家上班以后没有了上下班路上堵车的时间。也就听得非常非常少了。
上面的书单里有一本书,我从头到尾听了,这个心理医生记录的几位病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印象非常深刻,非常有人生感触。就是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同推荐。
r
ruoruoz
Mark
O
Orcarinalover
2020最喜欢的书是Know My Name和Anxious People。
风信子~
去年底发的朋友圈;
2020年读书84本,远超预期。 今年最喜欢的三本是: 1、《最好的告别》,讲在美国的养老问题。我因为提前患了老年病,读的时候代入感颇强。说实话,最强烈的感觉是心酸。我对长寿本就不向往,唯独希望能见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再给我二十年就好。 2、《鱼翅与花椒》,外国人讲中国美食的。今年读了三本深入中国的老外写中国的书,另外两本是《寻路中国》和《东北游记》,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那我为啥会最喜欢这本呢?还用说吗?我对美食可是一直孜孜以求的!因为挑食,都把自己训练成大厨了。当然会喜欢看描写美食的文章了。除了题材对口味,这本书翻译得也特别好,地道且优美。全不似某些书的翻译,句子一股子外国味儿,像是翻译软件的杰作。 顺便拉踩一下蔡澜的《寻味欧洲》及马家辉的《死在这里也不错》,作为食评和游记都是不及格的水平。难以想象是出自久负盛名的“才子”笔下。浪费了我宝贵的读书时间。 3、《And the mountains echoed》,今年读的小说里面最喜欢的。比同一作者的《追风筝的人》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不过《追》是十几年前读的,年纪心态都不一样了。 今年读的其它小说也大都不错。唯有那不勒斯四部曲,让我读下去的动力竟然是不浪费买书钱,以及期待能渐入佳境。但是一直读完我也没明白它们那么受欢迎的原因。行吧,只能归因于我的品味太另类了。可我今年看过的84本书里给了29个五星,说明我挺容易满足的呀。
明年不想给自己压力,能读50本书就好。希望能抽点时间继续学画画,至少画个30幅。
k
kengdie
去年底发的朋友圈;
2020年读书84本,远超预期。 今年最喜欢的三本是: 1、《最好的告别》,讲在美国的养老问题。我因为提前患了老年病,读的时候代入感颇强。说实话,最强烈的感觉是心酸。我对长寿本就不向往,唯独希望能见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再给我二十年就好。 2、《鱼翅与花椒》,外国人讲中国美食的。今年读了三本深入中国的老外写中国的书,另外两本是《寻路中国》和《东北游记》,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那我为啥会最喜欢这本呢?还用说吗?我对美食可是一直孜孜以求的!因为挑食,都把自己训练成大厨了。当然会喜欢看描写美食的文章了。除了题材对口味,这本书翻译得也特别好,地道且优美。全不似某些书的翻译,句子一股子外国味儿,像是翻译软件的杰作。 顺便拉踩一下蔡澜的《寻味欧洲》及马家辉的《死在这里也不错》,作为食评和游记都是不及格的水平。难以想象是出自久负盛名的“才子”笔下。浪费了我宝贵的读书时间。 3、《And the mountains echoed》,今年读的小说里面最喜欢的。比同一作者的《追风筝的人》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不过《追》是十几年前读的,年纪心态都不一样了。 今年读的其它小说也大都不错。唯有那不勒斯四部曲,让我读下去的动力竟然是不浪费买书钱,以及期待能渐入佳境。但是一直读完我也没明白它们那么受欢迎的原因。行吧,只能归因于我的品味太另类了。可我今年看过的84本书里给了29个五星,说明我挺容易满足的呀。
明年不想给自己压力,能读50本书就好。希望能抽点时间继续学画画,至少画个30幅。
风信子~ 发表于 2021-01-09 12:06

太牛了!都什么时候读的?
w
wanamon
mark 书单🙏
M
Muer777
Mark
风信子~
太牛了!都什么时候读的?
kengdie 发表于 2021-01-09 12:18

孩子睡觉以后,我睡觉以前。
.
.岸.
mark 慢慢读
k
kengdie
孩子睡觉以后,我睡觉以前。
风信子~ 发表于 2021-01-09 12:30

太厉害了
d
dpg
好贴一定马克一下!
b
bplus
我在看,谢谢楼主推荐。不过大家读书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评论不多。我会看New York Times和亚马逊上的排名,也追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
我2020也读了下面这些书,各个类型都有,比较杂: 《Born a Crime》是南非小哥Commedy Central脱口秀主持人翠娃的自传。翠娃不愧是脱口秀主持人,把个艰难困苦的同年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这本书还蛮有意思,值得一读。 《Becoming》是Michelle Obama离开白宫之后写的自传。Michelle律师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她的成功固然有运气,却也不乏她自己的努力和性格。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培养也功不可没,而且我觉得对我这个为人父母的还挺有借鉴意义。就是自传到后面有的地方感觉有点儿冗长。 《A Minute to Midnight》很喜欢David Baldacci的Memory Man系列和其它非系列的小说,看到新出一本就赶紧排队借来看,没想到是Atlee Pine系列的第二本。感觉作为探案小说也还好,不过不如Memory Man情节紧凑曲折。 《The Life We Bury》是看到Barnes & Noble上的介绍然后跑去借来看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对人的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重的过去。。。后半部作为探案小说太老套了,全都能猜出来,而且感觉就是照着改编成电影剧本去的。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本来我一直想借来看看的,为的是它名气很大,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10页可能还好,后面开始作者对毛浓浓的偏见和鄙视贯穿全书。虽然毛确实一生很多错,但这种语气下也很难相信作者的书是客观的,他们书后列的几十页的参考资料以及采访的很多人,谁能说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呢?本来想看本客观点儿的书,结果这本让人失望,难怪只能叫“故事”。网上对此书有很多批评,包括美国的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着看看。 《茶人三部曲》。我自己以前下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在了解杭州茶叶史的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冬牧场》。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温暖清新不做作。这本是她跟随哈萨克人家在冬牧场生活的纪实,这个2020不一般的春天,在疫情、隔离、失望、难过中,总忍不住晚上临睡的时候翻翻李娟的书,想想人家在那么寒冷困苦孤独中是怎么过的,那种艰难中的希望、困苦中的幽默总能带给人温暖和会心一笑,让人踏实睡去,是过去这个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刚粉碎四人帮那一段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文献和政策记录,大量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激烈的斗争。因为里面有大量摘抄的文件,我又不爱看文件,能跳过去好多,所以看得很快。 《南渡北归》三部曲真是一部巨著,很推荐。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写成这部书,里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从一九一几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历史文献,很多细节,很多人物,所以读起来有点儿费劲。我看的是这边图书馆借的台湾出的,竖版繁体,更影响阅读速度了。里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描写相当正面,这一点倒是挺珍贵的。其中最后一部,讲的是49年以后两岸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两部比起来,这部看得太压抑了,因为前两部里花了大量笔墨写的那些人在这部里一个一个都逝去了,而且留在大陆的这些知识分子命运都很悲惨,“逝去”得一点儿都不平静,和胡适与傅斯年预测的类似。中间我停下好几次,读得太难受了。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好奇大陆的是什么样?难不成把大部分都删了?这部从我们这边图书馆借的,书名《伤别离》,但我看网上版本都叫《离别》。也许这是比较早的版本? 《The Life We Bury》是一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惊悚小说,前半部曲折而出人意料,后半部有点儿落入俗套,感觉是为以后拍电影预备的。 《The Lost Man》讲的是澳大利亚发生的悬疑故事。前半部节奏比较慢,后面开始有些好看,渐渐有些脊背发凉。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一位出生在英国但现在是New Yorker的记者写的,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貌,并对造成此一事件的原因作了反思。里面也是人物繁多,细节精彩,而且对技术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多。我看评论说,这部书对技术的描写有缺陷和不实之处。但作者用记者的手法再现了事件的惊险残酷,写得非常抓人,让读者欲罢不能,也算弥补了一些其它缺憾。 《The Nickle Boys》是根据佛罗里达一家类似国内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发生的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故事在叙述上跳来跳去,开始有些不明白人物是什么关系,最后揭晓还是挺震撼的。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估计有人会说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也确实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公,而且也不只是针对黑人孩子。 《上海的早晨》是听王刚讲的小说,描绘了上海刚解放时的社会情景,尤其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王刚朗诵的功力相当不错,即使是这部相对来说有些过时的小说也被他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意思。我忍不住搜出一些反映那会儿上海生活的电影来看。 《Ordinary Grace》。这本书和To Kill a Mocking Bird很像,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讲的是北方,不是南方,也没有黑人,而是印第安人。但是书里有感情,有悬疑,有孩子的小心思和大人的无奈与悲哀,教义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看传教的书,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的,看完感觉很温暖,尤其在2020年这种状态下。亚马逊7000多票,4.6分;Goodreads上80000多票,4.2分。 《If It Bleeds》。Stephen King的新书,以为是长篇,其实是短篇集。以前一直对他的书不感兴趣,看过几本都觉得一般。这次也一样,看了前三篇,还是觉得看不下去,既不可怕,也没啥意思。看来他不是我的茶。 《狼烟北平》。这本书是老妹送的,送了好几年了我都没拿出来看过。这次疫情期间突然多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终于把它揪出来了。怎么说呢,听里面人说北京话还是很亲切过瘾的,毕竟今年回不去了。不过情节和语言也就一般,没事儿的时候读读还挺好玩的。 《幸福深处》。宋丹丹的自传,和上面一本一样,也是晚上临睡时候的简易读本,丹丹的文笔还可以,看看她的日子也挺有意思。 《The Lost Children Archive》,作者写的有点儿像意识流的东西,在写这个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式和视角上算是很有新意,但读起来却不那么流畅:经常很长一页不分段,也没有什么情节,对我来说有点儿读不下去,而且不觉得她写出了新观点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Cry》。一般我夏天喜欢看些探案小说,以前看过很多Mary Higgins Clark的。今年一搜索才发现老太太年初去世了!当然老人去世时90多岁,也算是喜寿了。她的一生还是挺励志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这是她去世前最后一本书,和她以前风格一样,属于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看的,比较放松。 《The 20th Victim》。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今年最新的一本。以前一直很喜欢这一系列,也是属于晒太阳时候看的探案书,只是最近几集没有以前情节那么有意思那么紧张了。今年比去年稍好一些。说起来还是他自己Alex Cross那一系列好看。 《张爱玲选集第一部》。年轻时候很喜欢张爱玲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也喜欢对人物所处环境寥寥几笔就带出的对情节的烘托。现在再翻开,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是不是因为2020已经够黑暗,不能再忍受更多的黑暗?她的小说太沉重了,人物性格扭曲,每看一篇都觉得更压抑一点。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有关。 Exhalation: Stories》Ted Chang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机器的,写得很有神秘感和异国情调,有点儿三体最后一本的意思。最后一个故事讲关于平行空间的也有些意思,对类似我这种总是犹豫、总是想着“我的决定做得对不对”的人的心理描写很真实。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好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往哪里去?”这种哲学问题。作者曾经三次获得雨果奖,是个美华二代。他的成功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 The Death of Vivek Oji》。小说描写一个尼日利亚青年从少年到成年到去世的经历,非洲风情浓郁,神秘、忧郁、性感,也挺“出格”的。小说用词很有非洲英语的特色,有些词是只有在非洲呆过的人才知道的吧?但是作者又很注重对话,视角不停变化,有点儿像戏剧。只是书后半部情节比较不合情理,一般,不推荐了。 湖光山色》。周大新得茅盾文学奖的农村题材小说,最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恶有恶报”。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地方,但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就是有时候看得很气愤,哈哈。 Spillover》。版上一位MM推荐的这本书写的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各类传染性病毒,以病毒种类分了几章来写,从病毒的起源写到对人类的影响,非常详尽。作者是科普作家,经常为National Georgraphic写科普作品,对我这种门外汉了解病毒很有帮助。书很长,有时候得有耐心读下去。书的最后总结部分提到一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传染病学专家,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就预言,冠状病毒是很可能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类病毒(这本书写成于2012年,所以还不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果然如他所言,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冠状病毒。只是预见到和预防或者控制疾病还是不能等同。书中最后也说到,疫情能否被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human behavior),所以这章叫“It Depends”。今年可不是验证了他的话?! 《The Viral Storm》。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然后我下载了听的。和Spillover 有类似的地方。但作者是生物学家,科普读物写得也很有条理,比Spillover要简短,角度不一样。这本书更侧重讲疫病大流行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可避免,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书的最后一章写到的一些建议,今天看来正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听到的建议:戴口罩,勤洗手,用鞠躬、碰胳膊肘等等来代替握手。这一章还写到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追踪和预测传染性流行病。可惜现在看来即使有预测,人们不遵循科学方法避免传染,这大疫病还是没有办法控制。 《Interior Chinatown》是Charles Yu写的一部小说,但是以戏剧形式呈现。作品很简短,用黑色幽默讽刺的笔法写了一些生活在唐人街的stereotypical老少华人移民们。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办法突破。开始觉得不可信,毕竟男主的老爸还是来美国读了书的。后来想想自己也差点儿就变成那样的人,生活还是什么可能都有的。里面有几段话很喜欢:“There are a few years when you make almost all of your important memories. And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few decades reliving them.” “You’re here, supposedly, in a new land full of opportunity, but somehow have gotten trapped in a pretend version of the old country.” 《第七天》是余华比较新的一部小说,不长,以一个人死后的头七为线索,倒叙到他死前的生活。和《活着》一样,余华总是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生活、命运的不公中有悲伤、无奈,也有温情,就是有时候这温情来得太晚。 《三体》。这是我第三次读《三体》了!可见这本书魅力有多大,呵呵。三次读的都是不同的版本。第一次是从妹妹那里下载的免费电子书。第二次是手机app“听书‘三体’”(这个app在升级以后可以免费听很多书和讲座,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朗读的。就是需要下载资源到手机上才能听,在线听一般不行)。这次是从我们这儿图书馆借的纸书,好像是最新版的,还没人借过,拿到手里崭崭新,摸起来好舒服。这几版有点儿小区别:电子版是从文革开始叙述的,而听书和最新版都是把文革这段插到了叶文洁的倒叙中。而且,不知道是我记性不好了,还是真的,觉得最新版里有些细节是前面我看的两版里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作者Fuchsia Dunlop是90年代到中国的英国留学生,是第一位在四川高等厨师学校正经学餐饮的外国人,后来回英国开了家餐馆。这本书相当于她的回忆录,前半部分记录了她在四川那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后半部分记录了她在中国其它地区为寻找美食、写美食文章而进行的游历。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的,她读的是中文版,据说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里没有,就看一下原文的吧,估计成都和四川的同学们更是会有所共鸣。不过这部书后半部分讲四川以外的省份,负面的东西就越写越多,其实后面我总觉得作者还是带着西方人那种隐隐的优越感,也许是我比较敏感。
wzuo 发表于 2021-01-08 14:13

Mark, 谢谢MM分享
k
kengdie
疫情带动了美国书店(实体加电子)业绩显著增长啊,华人上看书的反而成了沉默群,只看微信群和自媒体的成了表面上的majority。先占坑晚上或者周末来聊
穿Prada的小恶魔 发表于 2021-01-08 14:17

来来来,交作业咯
w
wzuo
回复 62楼louaci的帖子
Richard Preston 的the hot zone是我的favorite ,看了好几遍😀
w
wzuo
回复 67楼风信子~的帖子
对,鱼翅与花椒就是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读了原版可能你就没那么喜欢了🤨
k
kengdie
我在看,谢谢楼主推荐。不过大家读书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评论不多。我会看New York Times和亚马逊上的排名,也追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
我2020也读了下面这些书,各个类型都有,比较杂: 《Born a Crime》是南非小哥Commedy Central脱口秀主持人翠娃的自传。翠娃不愧是脱口秀主持人,把个艰难困苦的同年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这本书还蛮有意思,值得一读。 《Becoming》是Michelle Obama离开白宫之后写的自传。Michelle律师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她的成功固然有运气,却也不乏她自己的努力和性格。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培养也功不可没,而且我觉得对我这个为人父母的还挺有借鉴意义。就是自传到后面有的地方感觉有点儿冗长。 《A Minute to Midnight》很喜欢David Baldacci的Memory Man系列和其它非系列的小说,看到新出一本就赶紧排队借来看,没想到是Atlee Pine系列的第二本。感觉作为探案小说也还好,不过不如Memory Man情节紧凑曲折。 《The Life We Bury》是看到Barnes & Noble上的介绍然后跑去借来看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前半部对人的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沉重的过去。。。后半部作为探案小说太老套了,全都能猜出来,而且感觉就是照着改编成电影剧本去的。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本来我一直想借来看看的,为的是它名气很大,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10页可能还好,后面开始作者对毛浓浓的偏见和鄙视贯穿全书。虽然毛确实一生很多错,但这种语气下也很难相信作者的书是客观的,他们书后列的几十页的参考资料以及采访的很多人,谁能说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呢?本来想看本客观点儿的书,结果这本让人失望,难怪只能叫“故事”。网上对此书有很多批评,包括美国的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着看看。 《茶人三部曲》。我自己以前下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在了解杭州茶叶史的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冬牧场》。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温暖清新不做作。这本是她跟随哈萨克人家在冬牧场生活的纪实,这个2020不一般的春天,在疫情、隔离、失望、难过中,总忍不住晚上临睡的时候翻翻李娟的书,想想人家在那么寒冷困苦孤独中是怎么过的,那种艰难中的希望、困苦中的幽默总能带给人温暖和会心一笑,让人踏实睡去,是过去这个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刚粉碎四人帮那一段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文献和政策记录,大量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党内激烈的斗争。因为里面有大量摘抄的文件,我又不爱看文件,能跳过去好多,所以看得很快。 《南渡北归》三部曲真是一部巨著,很推荐。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写成这部书,里面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从一九一几年一直写到解放后。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历史文献,很多细节,很多人物,所以读起来有点儿费劲。我看的是这边图书馆借的台湾出的,竖版繁体,更影响阅读速度了。里面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描写相当正面,这一点倒是挺珍贵的。其中最后一部,讲的是49年以后两岸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两部比起来,这部看得太压抑了,因为前两部里花了大量笔墨写的那些人在这部里一个一个都逝去了,而且留在大陆的这些知识分子命运都很悲惨,“逝去”得一点儿都不平静,和胡适与傅斯年预测的类似。中间我停下好几次,读得太难受了。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好奇大陆的是什么样?难不成把大部分都删了?这部从我们这边图书馆借的,书名《伤别离》,但我看网上版本都叫《离别》。也许这是比较早的版本? 《The Life We Bury》是一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惊悚小说,前半部曲折而出人意料,后半部有点儿落入俗套,感觉是为以后拍电影预备的。 《The Lost Man》讲的是澳大利亚发生的悬疑故事。前半部节奏比较慢,后面开始有些好看,渐渐有些脊背发凉。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一位出生在英国但现在是New Yorker的记者写的,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貌,并对造成此一事件的原因作了反思。里面也是人物繁多,细节精彩,而且对技术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多。我看评论说,这部书对技术的描写有缺陷和不实之处。但作者用记者的手法再现了事件的惊险残酷,写得非常抓人,让读者欲罢不能,也算弥补了一些其它缺憾。 《The Nickle Boys》是根据佛罗里达一家类似国内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发生的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故事在叙述上跳来跳去,开始有些不明白人物是什么关系,最后揭晓还是挺震撼的。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估计有人会说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也确实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公,而且也不只是针对黑人孩子。 《上海的早晨》是听王刚讲的小说,描绘了上海刚解放时的社会情景,尤其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王刚朗诵的功力相当不错,即使是这部相对来说有些过时的小说也被他讲得绘声绘色,非常有意思。我忍不住搜出一些反映那会儿上海生活的电影来看。 《Ordinary Grace》。这本书和To Kill a Mocking Bird很像,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讲的是北方,不是南方,也没有黑人,而是印第安人。但是书里有感情,有悬疑,有孩子的小心思和大人的无奈与悲哀,教义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看传教的书,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的,看完感觉很温暖,尤其在2020年这种状态下。亚马逊7000多票,4.6分;Goodreads上80000多票,4.2分。 《If It Bleeds》。Stephen King的新书,以为是长篇,其实是短篇集。以前一直对他的书不感兴趣,看过几本都觉得一般。这次也一样,看了前三篇,还是觉得看不下去,既不可怕,也没啥意思。看来他不是我的茶。 《狼烟北平》。这本书是老妹送的,送了好几年了我都没拿出来看过。这次疫情期间突然多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终于把它揪出来了。怎么说呢,听里面人说北京话还是很亲切过瘾的,毕竟今年回不去了。不过情节和语言也就一般,没事儿的时候读读还挺好玩的。 《幸福深处》。宋丹丹的自传,和上面一本一样,也是晚上临睡时候的简易读本,丹丹的文笔还可以,看看她的日子也挺有意思。 《The Lost Children Archive》,作者写的有点儿像意识流的东西,在写这个社会问题的创作方式和视角上算是很有新意,但读起来却不那么流畅:经常很长一页不分段,也没有什么情节,对我来说有点儿读不下去,而且不觉得她写出了新观点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Cry》。一般我夏天喜欢看些探案小说,以前看过很多Mary Higgins Clark的。今年一搜索才发现老太太年初去世了!当然老人去世时90多岁,也算是喜寿了。她的一生还是挺励志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这是她去世前最后一本书,和她以前风格一样,属于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看的,比较放松。 《The 20th Victim》。James Patterson Women''''s Murder Club系列今年最新的一本。以前一直很喜欢这一系列,也是属于晒太阳时候看的探案书,只是最近几集没有以前情节那么有意思那么紧张了。今年比去年稍好一些。说起来还是他自己Alex Cross那一系列好看。 《张爱玲选集第一部》。年轻时候很喜欢张爱玲小说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也喜欢对人物所处环境寥寥几笔就带出的对情节的烘托。现在再翻开,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是不是因为2020已经够黑暗,不能再忍受更多的黑暗?她的小说太沉重了,人物性格扭曲,每看一篇都觉得更压抑一点。也许和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有关。 Exhalation: Stories》Ted Chang写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里面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机器的,写得很有神秘感和异国情调,有点儿三体最后一本的意思。最后一个故事讲关于平行空间的也有些意思,对类似我这种总是犹豫、总是想着“我的决定做得对不对”的人的心理描写很真实。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好多时候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往哪里去?”这种哲学问题。作者曾经三次获得雨果奖,是个美华二代。他的成功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 The Death of Vivek Oji》。小说描写一个尼日利亚青年从少年到成年到去世的经历,非洲风情浓郁,神秘、忧郁、性感,也挺“出格”的。小说用词很有非洲英语的特色,有些词是只有在非洲呆过的人才知道的吧?但是作者又很注重对话,视角不停变化,有点儿像戏剧。只是书后半部情节比较不合情理,一般,不推荐了。 湖光山色》。周大新得茅盾文学奖的农村题材小说,最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恶有恶报”。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地方,但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就是有时候看得很气愤,哈哈。 Spillover》。版上一位MM推荐的这本书写的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各类传染性病毒,以病毒种类分了几章来写,从病毒的起源写到对人类的影响,非常详尽。作者是科普作家,经常为National Georgraphic写科普作品,对我这种门外汉了解病毒很有帮助。书很长,有时候得有耐心读下去。书的最后总结部分提到一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传染病学专家,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就预言,冠状病毒是很可能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类病毒(这本书写成于2012年,所以还不知道今年的新冠疫情)。果然如他所言,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冠状病毒。只是预见到和预防或者控制疾病还是不能等同。书中最后也说到,疫情能否被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human behavior),所以这章叫“It Depends”。今年可不是验证了他的话?! 《The Viral Storm》。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然后我下载了听的。和Spillover 有类似的地方。但作者是生物学家,科普读物写得也很有条理,比Spillover要简短,角度不一样。这本书更侧重讲疫病大流行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可避免,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书的最后一章写到的一些建议,今天看来正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听到的建议:戴口罩,勤洗手,用鞠躬、碰胳膊肘等等来代替握手。这一章还写到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追踪和预测传染性流行病。可惜现在看来即使有预测,人们不遵循科学方法避免传染,这大疫病还是没有办法控制。 《Interior Chinatown》是Charles Yu写的一部小说,但是以戏剧形式呈现。作品很简短,用黑色幽默讽刺的笔法写了一些生活在唐人街的stereotypical老少华人移民们。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办法突破。开始觉得不可信,毕竟男主的老爸还是来美国读了书的。后来想想自己也差点儿就变成那样的人,生活还是什么可能都有的。里面有几段话很喜欢:“There are a few years when you make almost all of your important memories. And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few decades reliving them.” “You’re here, supposedly, in a new land full of opportunity, but somehow have gotten trapped in a pretend version of the old country.” 《第七天》是余华比较新的一部小说,不长,以一个人死后的头七为线索,倒叙到他死前的生活。和《活着》一样,余华总是关注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生活、命运的不公中有悲伤、无奈,也有温情,就是有时候这温情来得太晚。 《三体》。这是我第三次读《三体》了!可见这本书魅力有多大,呵呵。三次读的都是不同的版本。第一次是从妹妹那里下载的免费电子书。第二次是手机app“听书‘三体’”(这个app在升级以后可以免费听很多书和讲座,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朗读的。就是需要下载资源到手机上才能听,在线听一般不行)。这次是从我们这儿图书馆借的纸书,好像是最新版的,还没人借过,拿到手里崭崭新,摸起来好舒服。这几版有点儿小区别:电子版是从文革开始叙述的,而听书和最新版都是把文革这段插到了叶文洁的倒叙中。而且,不知道是我记性不好了,还是真的,觉得最新版里有些细节是前面我看的两版里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作者Fuchsia Dunlop是90年代到中国的英国留学生,是第一位在四川高等厨师学校正经学餐饮的外国人,后来回英国开了家餐馆。这本书相当于她的回忆录,前半部分记录了她在四川那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后半部分记录了她在中国其它地区为寻找美食、写美食文章而进行的游历。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的,她读的是中文版,据说很有意思。可惜我这里没有,就看一下原文的吧,估计成都和四川的同学们更是会有所共鸣。不过这部书后半部分讲四川以外的省份,负面的东西就越写越多,其实后面我总觉得作者还是带着西方人那种隐隐的优越感,也许是我比较敏感。
wzuo 发表于 2021-01-08 14:13

我刚刚认认真真把你写的每一条都看了一遍,我对南渡北归和interior chinatown特别感兴趣。可惜没找到chinatown免费的资源。chinatown给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美国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有自己的文化。特别想看这本书。以后有机会再看。南渡北归我一直以为是美国的书呢。。。孤陋寡闻了.
你看的书范围真广。另外,还真是喜欢看悬疑推理类的小说啊。我比较喜欢看这类的,但尽量不看了。这几年对nonfiction更有兴趣了。
g
guoguoell
读书马克
苏醒的夏天
在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
暖暖_恋尘
回复 50楼Riceball的帖子
写得真好!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看来作者擅于布局谋篇,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有紧密的逻辑思维,这样的书一般都很精彩。等听完Just mercy,再来听听这本a Gentleman in Moscow。
文章中有铺垫,人生中亦有伏笔。从无序中找有序,从偶然中找必然,这个联想也很有意思。也许人生没有偶然,都是注定。世间所有的相遇,皆有因果。。

R
Riceball
回复 82楼暖暖_恋尘的帖子
看到了。MM你一定看书很多,言之有物。
Enjoy your reading!
R
Riceball
回复 50楼Riceball的帖子
写得真好!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看来作者擅于布局谋篇,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有紧密的逻辑思维,这样的书一般都很精彩。等听完Just mercy,再来听听这本a Gentleman in Moscow。
文章中有铺垫,人生中亦有伏笔。从无序中找有序,从偶然中找必然,这个联想也很有意思。也许人生没有偶然,都是注定。世间所有的相遇,皆有因果。。


暖暖_恋尘 发表于 2021-01-09 15:03

刚才找出来以前写的“Just Mercy”读书笔记。 红粉赠佳人。 MM你这样的爱书之人也许会愿意读, 是我前一阵子写的:
=============================================================================== 最近听完了Just Mercy这本书,作者Bryan Stevenson是当代的civil rights lawyer,这本书让我挺震动的。
读这本书之前,自己在一个bubble里面,看到的还是美国法制的光明面,不太相信对少数民族的systemic discrimination. 而这本书揭露了一些黑暗面。书里的主线是真人真事:上世纪80年代末期Walter McMillian被警察强迫的伪证而定为杀人罪。陪审团判了无期,法官改成死刑。幸好有作者代表他4次上诉,终于推翻了原来的判决,6年后被无罪释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McMillian
让我震惊的地方是,他无罪是很明显的,因为当天他家开Party, 不少亲友来。就这样80年代末住在深南部Alabama的他居然还能被定罪。肤色,贫富,这些都是他被冤枉的重要原因。如果不是他的肤色,陪审团在那些明显不符逻辑的假证下,不会给他定罪的。如果他家里更有钱,会请到很好的律师,就也不至于被定罪。    “The opposite of poverty is not wealth. The opposite of poverty is justice.”

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案例,不少是的确有罪,但量刑实在太重。还有很多10几岁的少年被关在成人监狱里被虐待,等等。 作者让人佩服不已,哈佛法学院毕业,明明可以去做高薪工作,却30年致力于公益。越纯粹的人,内心的召唤越远大越坚定。 能结合到实际生活的: 1. 一定要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目前可以做的有投票,要有精力的再去参政议政就更好了。 2. 要是滑倒贫困线,坏事会从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头上。我们自己和孩子们都得努力工作,至少要是专业工作 3. 以前不是那么理解BLM. 读了这本书后挺震动的,心里头比以前更理解了他们的愤怒。
如果说前一阵子读的传记都是传奇,都是生命的高度,那么这本Just Mercy则是生命的宽度—公益律师写的司法误判的真事,也许多了解这些社会的角落。
b
bbz1119
楼主负面情绪多的话推荐读点spiritual类的书,michael singer, tolle之类的
R
Riceball
回复 82楼暖暖_恋尘的帖子
还有一篇读书随笔, 也是2020年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写的。
我来这个论坛非常少。 有缘跟MM聊上一阵, 是缘分。 咱们以后有缘再聊 ===============================================================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书随笔
最近刚读完了”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2019年的NYT bestseller, 现在正被ABC拍成电视剧。 作者Lori Gottlieb是个心理医生, 这本书讲述了她的4个病人, 和她自己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 。
她的4个病人的故事是按顺序的时间线来写的, 作者自己的故事则是插叙倒叙着来写的。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 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叙述中,撒了不少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点滴。 特点之二是,因为她把自己的脆弱完全暴露出来,没有一点居高临下。 特点之三是,她自己walk the walk, talk the talk, 不是纸上谈兵。 
病人1-- 一个获Emmy奖的好莱坞电视制作人,自大狂妄,直到很多疗程之后才知道盔甲后面是他6岁丧母,中年在自己开车时遇到的车祸中失去6岁的儿子,尤其后者是无法想象的痛苦。   病人2 -- 一个刚拿到终身教职的大学教授,刚度蜜月回来, 发现自己乳房的恶性肿瘤。 接近书的结尾处,作者参加了她的葬礼。  病人3 -- 一个20几岁大学毕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女孩子,酗酒,喜欢跟”坏“男生约会。  病人4 -- 69岁的孤独老太太,4个儿女不搭理她,对自己的一生充满悔恨,原因是儿女们小时候被父亲虐待,她不敢站出来保护孩子们。  病人5 -- 作者本人。 40岁左右被男友分手, 打击很大,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自己的经历非常反传统。她大学专业是Journalism,毕业后做了几年的ER这样最红火的电视剧编剧。然后申请进了医学院,读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还是想写作,就从医学院退学接着回到编剧一行。可自己还是觉得不全是自己要的人生, 跟医学院系主任聊了聊, 对方推荐她将来当心理医生。 于是又去读研究生。 40岁左右才毕业出来有自己的诊所。 可在每一个转折点之前,她在本行都已经很出色。 
她的孩子则是在读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通过sperm bank的帮助生下来的。 她的种种反传统的选择都是非常勇敢,也非常忠于自己的。
这本书的一个观点是, 多少人觉得自己被trapped, 或者被觉得被自己的责任所捆绑,或者被不幸的原生家庭所捆绑,或者被自己的不幸的婚姻捆绑,再或者比如我自己觉得被困于自己的平庸之中呢?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narrative. 
深以为然。远的不说,谁又不会多多少少的觉得在这次大瘟疫中被困于家中?可我慢慢意识到,我们多了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尤其是迟早会离巢不返的孩子,而我多了中午可以灵活做瑜伽的时间,更是多了对以前理所当然的很多事情的珍惜。 这就是一定程度上改写自己的故事。
天马行空的联想到Monica Lewinsky,她的故事放在20几年后的"Metoo"当代,会跟90年代末多么的不同! 当年的她,被公众嘲笑。 可现在看,是对她很不公平的。 今天的她,也可以改写当年的故事。 
我还以为, 作者想说的话是,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我们终其一生,唯一能够做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塑造出一个对宇宙而言转瞬即逝的自我。


k
kengdie
楼主负面情绪多的话推荐读点spiritual类的书,michael singer, tolle之类的
bbz1119 发表于 2021-01-09 22:44

我一阵子一阵子的,前几天发帖收到了很多站内信,都没来得及一一回复,都是很关心我想和我做朋友的。我大部分时间像打了鸡血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偶尔就特别低落。
谢谢关心,也谢谢推荐的书!
k
kengdie
回复 86楼Riceball的帖子
先mark了,然后我再仔细读
k
kengdie
回复 86楼Riceball的帖子
你写故事吗?
非雨
mark
b
bbminiwhite
这是我2020年读过的大部分书的书单。比较杂,什么类型的都有。有人物传记,小说,宏观经济方面的,和心理学方面的。


c
changebenyue
Mark!谢谢推荐
b
bluedolphin
mark
x
xintairuan123
感谢分享!
k
kengdie
这是我2020年读过的大部分书的书单。比较杂,什么类型的都有。有人物传记,小说,宏观经济方面的,和心理学方面的。



bbminiwhite 发表于 2021-01-10 08:56

来来来,给这些书点评一下嘛
m
minnesotalu
Mark
t
tinytoy
回复 14楼kengdie的帖子
楼主,昨晚读到你的那个“孤单”的贴, 还想到我前一阵子读的这段话: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is not what happened to them, but how they experienced what happened to them. So many of the best conversations are not just a recitation of events. They involve going over and over an event, seeing it from wider perspectives coating it with new layers of emotion, transforming it, so that, say, an event that was very hard to live through is now very satisfying to remember. --by David Brooks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7:27

这个就是trauma理论里面的一派,强调重复经历,加强熟悉感,然后把trauma逐渐必成可以digest的fact/event
t
tinytoy
跟着发我的2020年读完的书单:

Riceball 发表于 2021-01-08 16:08

重复了几本。我是iger的粉丝,所以出来就买了,嘿嘿。各种自夸,看到很多人诟病他这点,不过我还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