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归及中美比较,不吐不快的一篇长文

千渔千寻
楼主 (北美华人网)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58798395.html
发信人: bestv5 (bestv5),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关于海归及中美比较,不吐不快的一篇长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26 21:34:50 2020, 美东)
一大把年纪的大叔,在国内混了多年,迄今也仍然和国内各类三教九流保持密切沟通,来美国后也呆了几个州,在中西部大农村呆过,现在住在非典型美国城市纽约(因为纽约生活是非常不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相反,很像国内城市)。和牛人没法比,但和大多数来美国时间比较长或者在国内完全没有进入过职场的人来说,对国内各方面情况了解算是更全面更深入一点,上至体制内潜规则,下至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回国搞互联网创业或投资的,都多少了解一点儿。尤其是因为某些机缘,对国内体制内情况比较熟悉(毕竟国内是大政府小社会,谁也绕不开体制内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关系)。
其实大叔通常认为,大多数人如果解决了身份问题,能在美国安居乐业,就不要去海归了。但每个人有特殊性,犯不着什么都上纲上线。完全可以理解某些人海归:熟悉习惯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独生)子女要孝顺父母;在美国没有亲友,文化难以融入,缺乏归属感;在国内家里有矿或有房或有人脉(小留这种情况太多),不想经历一代移民艰苦奋斗(不一定仅仅是物质上的,包括文化融入的困难);价值观冲突;身份问题;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例如,由于美国博士毕业不到10%能够寻到教职,对于许多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留学党来说,回国去高校或科研院所会是很大诱惑;对于人文社科商业专业,除了少数职业,美国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想当鸡头不愿意做凤尾,感觉在美国遭遇职场天花板,希望回国走上更高管理岗位;国内提供的某个有吸引力的重大机会(譬如市场机遇、技术变现等);甚至小妈宝就一个理由(妈妈让我回去!)诸如此类。尤其是我感觉华人上好像有很多留学生或身份问题尚未解决的,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人也不愿意去经历拿身份这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有的人只有临时身份,缺乏安全感)。
但是,看了华人不少讨论海归的帖子,甚至有的在美国已经安居乐业的美华都在蠢蠢欲动,我深深感觉是很多人在考虑海归时,只看到了海归的好处,对风险估计十分不足。另外,缺乏换位思考,譬如围城现象:当你在美国时,你觉得很多不习惯的地方,回国之后,你才能认识到它的好处。正如很多人在国内时对美国曾经有过不切实际的期望、来之后又深感失落一样。
看了不少帖子,忍不住想倚老卖老聊几句。(当然如果是细分行业信息,你和我讨论阿里P7待遇,可能不如直接上薪资分享网站或者找个朋友看内部论坛去,我毕竟不是HR或猎头行业,也不从事职业规划工作。)
我来说说,如果海归,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吧!
1、你的家庭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你如果不是单身,需要考虑你家庭是否同样认同海归。一个人回去一个人留下?家庭分居有没有感情风险?全都回去,两个人是否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两个人是否对回去的决定达成一致意见,还是一方妥协,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伏笔?(海归离婚的可不是少数,毕竟环境变了,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心态、外部诱惑,都会发生改变)回去后两人能否齐心协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不会互相抱怨?
如果你已经在美国成家立业甚至有娃,娃的教育和未来恐怕需要慎重考虑。举个很现实的例子,你回国后,娃以后来美国上学,是享受不到你现在能享受的州内公立大学的学费优惠或奖学金优先待遇的(要求在申请前几年本州纳税年限)。开个玩笑,你的娃在美国考大学考不上名校,也许还能上北清或者其他985(更容易),只需要HSK5级甚至还允许先录用再补汉语,但你海归后就不行了。(要求是外籍且申请前在国外三年或四年)更别提如果你娃虽然在国内,但自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他(她)长大想要留在美国,却发现不太容易,或者难以融入美国社会,对你的抱怨了——其次是即便你单身,你是否对未来生活有过充分打算。你要考虑你未来可能结婚生子,迟早要考虑子女教育问题。甚至,你的单身,在回国后的小环境里找到理想对象的概率,是否比美国更大? 至于来自原生家庭,或者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压力,那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你现在离他们更近了。或许,对于小留来说,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当初劝告或赞成你回国,也许就是觉得能更好控制你呢。这个其实和海归都没啥关系了,你既然享受了他们给你买房买车的好处,你当然要尽一些义务。
关于家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性别问题。美国和中国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发达国家的性别歧视不仅弱,甚至反向行之。很多美华感觉家里小中男的艰难,其实不仅体现在申请大学,还体现在求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反映的实际上就是整个美国社会对女性权利的保障。以婚姻为例,男性海归们回国离婚会付出的代价,比在美国低得多。美国女性离婚后不工作不再婚,前夫必须持续支出赡养费(无娃也需要支付)。前不久华人上就有个老先生已经给前妻支付二十年赡养费了(可能各州有些细微差别)。所以美国很多离婚男很穷,也不易再婚。前妻再婚他们不但不会嫉妒吃醋,反而是欢欣鼓舞如释重负。
总之,婚姻中的女方和单身女性,实际上要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此外,一般而言女性相较于更重视家庭价值、更看重子女未来,权力欲也会少很多,更不愿觥筹交错社交应酬,也不愿接触国内某些龌龊之事。(多年前建行总行某处,团建后集体嫖娼全部被抓,处内唯一女职员幸免于难而在事后立刻被提拔为处长)
海归之前,女性可能需要更谨慎。总体上,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男权社会特征更加明显,大男子主义较为流行。不仅对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家庭关系产生直接间接影响。在国内不顾尊严愿意给男人当小三的女性,可能比美国多的多。(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并非男性特有。我一位东北朋友和我讲过,他们职场中有一位女性,在单位和同事抱怨老公家庭暴力,结果所有女同事都认为她该挨揍)
我有时候和别人开玩笑,如果我不是有个女儿,我也许就回去了。回去感觉对不起她。
2、你是否拥有国内职场的生存能力 许多海归回国后发现自身竞争力不足。
如果是去体制内单位,你是否有过硬的关系,或者在没有关系时创造关系?这可不是牵强附会攀上老乡同学的关系那么简单。在国内,表面上是人脉,背后其实是利益。有没有核心利益绑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才是让领导信任你,认为你真正可靠的关键。你需要为此付出足够的承诺成本。(譬如你需要和领导一起腐败,你需要背黑锅,你需要违法为领导利益相关方牟利。)我知道的一只小老虎被打之后,部下(有的其实已经调任其他单位)三个自杀。但是,如果利益绑定不深,他们当初也难以得到重用。站队须谨慎,站错有风险,不站就靠边。
国内高校不是净土。如果你确实很牛,施一公饶毅是你的榜样,你有颜宁的水平,很好,你可以随心所欲,大不了再归海。如果不是,你没有后路,凭什么随心所欲呢?你凭什么对财会中心负责项目经费报销的会计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呢?连院长院士对他们说话都很客气。你为什么天天呆在实验室,不出去跑跑关系混个脸熟呢?我所知某科研机构的副教授,对本市桑拿如数家珍,晚上亲自陪评审们洗脚搓背,令我自叹弗如。如此明事理,自然回报丰厚,这位现在已经财富自由了。这些其实都是表面功夫,很容易上手,可能最难的还是需要知道能请得动谁给你这个机会。你首先需要知道目标对象,其次你需要摸清对方喜好,第三你需要一个对方信任的卖面子的牵线人。很多时候,在国内没有根基的海归缺乏第三个条件。另外,如果你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放下道德的桎梏。因为在关系人脉的竞争中,你的对手往往没有底线。我知道某位先生就是曾经帮某大领导牵线小三而获得重用。(这位迄今安然无恙,身居副厅,大领导多年前也已经安全着陆)
如果是去新兴民营企业,很好,凭本事吃饭。那么你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不要以为海归你就比别人竞争力强了。我在国内面试过很多海归,手下也曾经有两个名校回去的两个海归博士和几个海归硕士,我觉得即使一些名校海归也是参差不齐的。海归身份只是一块敲门砖,和国内名校毕业差别不大,关键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体现出你的价值?最起码的,领导可能不知道你的专业但知道你是海归,那你能否在领导和外方谈判时担任一个合格的翻译?(你可不能说你是因为英语不好才回国的吧?)
海归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语言能力,而是业务能力、技术能力。但是,在国内也已经小学生开始学习arduino编程、大学生在外面兼职开发代码赚钱、全栈工程师到处都是,或者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就完成CFA、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之类专业资格考试的人才森林里(要理解劳动力低廉和勤奋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你回国的原因),你对专业知识或技术的熟悉程度,是否具有优势?
你在海外学习时培养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许会导致你完成任务的时间过长,完全不符合国内高效率快进度的要求,完全不符合那个见识不高、根本分不清你的工作成果和同事的质量上的显著差异、却因为上台前没有拿到完美的PPT的领导的期望。你的UI设计或许完全不符合国人审美习惯,你的广告文案完全不符合国内上网人群三俗的统计学特征,你起草的公文完全不符合八股要求语句不通顺甚至几乎每个词都要修改(不要以为企业就没有八股了,去看看恒大许老板签署的公文;很多民企老板都是崇拜毛式管理的),领导会对你深深失望,喝酒的时候开玩笑道:还是个海归呢。
也许,你工作三个月,却不知道坐在你对面那个其貌不扬的年轻同事有个担任要职的舅舅(也许是公司董事也许是大客户领导),不知不觉中因为自己的傲慢得罪他,被他故意捣鬼,失去领导的信任。
好吧,你不再是这样的年轻人了,你已经在FANG工作N年了,现在你作为特殊人才引入某大型名企,去了直接是一个VP或者更高的职位了。
但是,如果你习惯美国乔布斯半夜三点发邮件并要求高管半小时回邮件否则第二天大发雷霆的话,你应该也能习惯民企老板把酒品当人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习惯领导半夜给你打电话催你去公司加班了。至于国企,你就当成公务员好了。给你讲个故事,也是真事,某部长向某国级领导汇报,打印材料中有两页之间夹了一张白纸,领导大为光火。这件事情所体现的意义,也适用于体制内所有岗位。
有位国内的公司财务总监曾和我诉苦,民营企业,你就算做到多大的位置,老板也是把你当条狗啊!我安慰他道:美国人还不如你呢。纽约某千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大厦顶层的房间可以俯瞰华尔街,公司的老董事长下令,除了他自己、他的狗和他特别批准的人能上去,其他人包括高管层都不能上去。你看,美国年收数千万大公司总裁,在老板眼里连狗都不如。
这当然是真的。但我还是要告诉你,除去某些个案,国内严格的等级观念,还是比美国普遍严重的多。
如果在企业,关键是帮老板赚钱。最重要和实际的,还是你是否对中国的市场、消费者行为、甚至国内企业管理实践有足够的熟悉。不要以为MBA教科书上教给你了一切。许多美国知名咨询企业在国内都水土不服。事实上,因为国内现在很多领域都跑的比较快,教科书已经远远落后了。二十年前IBM凭借自己的行业信息化经验在国内大做IT咨询,现在大家都直接从阿里腾讯或行业领头羊挖人了。国内前段时间包括互联网公司到传统企业,都纷纷搞渠道下沉,搞县域市场,大家都在琢磨如何竞争底层消费群体(包括月经贫困的拼多多用户),常喝星巴克甚至自己磨豆子的你是否能够体验这类用户?在商业竞争手段上,你是否能适应国内各种无操守模式?你必须习惯,甚至要身体力行。否则,国内对于海归的stereotype诸如坐而论道、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之类就会加到你的头上。你必须拿出俞敏洪为了让新东方广告盖在其他培训学校广告上而和警察喝到昏迷不醒的勇气和魄力。其实国内有的外企就做的很好。譬如某欧企中国区老总就讲过为了打市场到处拼酒。千万不要因为招聘时对方的殷勤而抱有幻想,在诚信体系缺失的社会中,你去之前他们当然会珍惜人才对你赞誉有加,去了之后——就老老实实认命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除了大企业,很多承诺能否兑现都不好说。裁人的时候也不会对你例外——而且,要做好国内企业除了欧美外企或大企业外,很多企业解聘时没有N+1补偿的准备。
很多讲究实际的老板恨不得能和你直接签一个你帮他赚100他给你20的无底薪合同。要接受老板的格局。毕竟聘请你的老板可不是海归。
如果你回去之后不适应,你需要考虑跳槽问题。和海归之前不同,此时你的选择可能更加有限,国内企业通常会把你和其他国内应聘者放在同等考虑。你也需要面对国内普遍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
3、你要去的目标单位的小环境和你生活城市的环境
海归回国,如果可以选择城市,我首推香港、深圳、广州珠三角地区。其次是长三角。不推荐北方城市。完全不建议回二三线城市。
目标单位,首推欧美外企,其次是大型民企。 不建议体制内。
目标单位的小环境,需要具体分析。搞科研,要看学校或院所有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源,专业大佬在业内情况,你和专业大佬的关系;去企业通常就更简单了,看向上汇报人是谁,自己的职权范围,KPI指标,高级人才通常都会一对一充分沟通,企业也怕找错人。
家里有人有矿除外。
居住:单身或虽然有娃但能解决上学问题的情况,建议租房。国内租房很划算。租售比很高。房产税确实不知何时出台,就是出台也不用担心,力度肯定不大,负担很轻。道理很简单,政策制定者自己得交得起。不推荐买房是不看好房价。
有娃:能找关系或接收单位照顾上好学校为最佳方案。国内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系统中。许多公校的国际班质量很好。如果能上,没必要上私校。如果上私校,可考虑国际知名私校在华分校。一线城市面向外交人员、外籍人士的老牌私校都不错,可能比较难上。
4、你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个取决于你拥有什么。如果你本来就没有获得绿卡或美籍,那么其实你也没失去多少。放弃的只是一个可能机会,不要患得患失。
但是已经有绿卡或美籍的还是需要多掂量吧。有个朋友海归后在某互联网公司当高管,绿卡回美也被关小黑屋,因为呆的时间太短了。另外,这个朋友比较精,我很怀疑他没有如实报税,恐怕以后会是定时炸弹。
我说过一个观点,就是人生不要投机,更不要两头投机。对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都是这样。 如果要混国内体制内的,通常不仅自己而且配偶子女都需要放弃绿卡和外籍。
参见: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o1Ex http://www.scsio.ac.cn/jgsz/glbm/rsjyc/zcgz/gbgz/gjwj/201603/t20160311_4548813.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5/c1001-26211544.html
全国已清理3200余名副处级以上"裸官" 近千人被调岗
注意几点:1)从报道看,该规定至少适用副处级。至于再向下也是留有余地的,因为“重要岗位”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譬如,负责管钱管人管采购的岗位,通常也属于重要岗位。2)国内很多规定的范围都是很笼统的。关键时候,可能会被你的竞争对手所利用。3)特例。有人说海归回国进体制内,可以不放弃外籍。确实如此,如工行聘请外籍担任副行长(现早已辞职)。有些体制内岗位搞全球人才选聘。但是注意,这些岗位,通常是按特例办理,因此也无法享受到很多体制内好处。譬如,没有行政级别。(参照**级别,和是**级别,天壤之别)
知道有些高校海归,回去之后为了不放弃身份,就先两边分居,或者在国内不担任行政职务,只当系主任助理、院长助理这种职务,看上去似乎可进可退,其实没啥用,也没什么前途。慢慢的都必须做出选择,熬不到娃长大。一两年两三年还行,五年十年你在美国都呆不了几天,以后进海关风险真的挺大的。所以最后可能都慢慢变成完全回去了。要么就不要担任行政职务,不要走仕途,老老实实搞学术搞科研。一技之长,以后到哪里都有饭吃。至于别人有行政职务可能比你资源多,心态放宽就好了。
5、你的个人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 回国的人,心态其实也不同。小留们可能是贪图国内丰富多彩、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年回国可能是希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或赌一把跨越阶层。
你的事业心有多重?我想没人否认美国社会对家庭的看重比国内要强的多。如果在美国家庭安定幸福,你是否愿意回国为了事业放弃部分家庭生活?你是否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渴望人上人、渴望特权?
你是高智商还是高情商?你是否拥有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能力?
如果你依靠的是你的个人能力,那么你的个人能力是否足够在国内生活?你是否在国内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如果你在国外只是螺丝钉,有可能回国后你会发现知识储备不足,国内很多岗位是万花油,专业性不够,但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如果你在国外已经是小负责人,那么回国后,如何将国外与国内结合起来将是挑战。企业里越往上走,人事上涉及人脉人情,业务上涉及外部环境,从消费者行为到政府公关,都要求更高。另外,某些企业吸纳海归恐怕看重的还是国际化能力,为未来国际化,或产品出海左准备。你在这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积累,与你在国内享受的待遇或回报匹配呢?
即便你拥有这样的能力,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禀赋?譬如,在科研界,你是否与某位院士过去有过机缘?或者有某实权单位部长司长的人脉?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是**计划项目评审,他对我说,通常会先保证评委专家们每个人自己一个项目立项,分完资源后,再看看其他申请项目。又比如说,我一个海归朋友,曾经遇到一位某部委老先生,因为桃李满天下人脉丰富所以手头搞到一个数千万的项目,但文科出身的老先生拉了一帮人写(Ctrl V)了几百万字报告后觉得实在没法交代,于是打算花20万人刀让我这位朋友给他弄个软件应付结题。我这位朋友其实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搞定,但心中不忿概然拒绝了。
转一个链接,反映的是小留们回国的感受,感觉还是比较反映实际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31774
30条海归回国后的喜与悲
6、不要被一个“也”字,蒙蔽了对两国巨大差异的认识
遇到许多华人比较国内和美国时,会说一个“也”字。确实,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譬如说闻之色变的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美国也这样啊!你看美国职场上,安卓之父性侵丑闻,更露骨吧?如果你和国内朋友们说起国内很多不好的现象,他们会说,美国也一样啊!我看到报道说,blabla...
只能说,差别还是很大的。很多事情,在一个国家是特例,在另一个国家是普遍。
7、站在历史长河中看个人机遇
很多人考虑海归,看的是比较眼前的事情,非常现实。比如薪酬待遇。
其实我觉得,人生很长,保不准你以后会遇到什么机会,或者什么困境,你选择的,实际上是未来几年甚至余生甚至你的后代生活的环境,所以更宏观一些的视野也是需要的。如果大环境到位,机会并不像很多人想的只有一次(有这种想法的人,和被鼓动买某只股票的股市小散很像,老是以为发财机会就此一次,不买就晚了),何况有的机会,未必真的属于你。看到国内现在发展很快,心里着急,往往可能冲动下做出错误选择。如果确实很优秀,以后还有机会重新归海。但不少人恐怕并非来去自由。
我们的媒体,充满各种噪音。这些噪音,虽然可能是真实的,但可能存在抽样偏差。基于这些样本的估计,恐怕很难得到无偏估计。最近以来,华人论坛上焦虑美国衰退的,中国崛起的,如此种种,以至于我有“翻墙的**增加了“的感觉。此文或许对中国的各种问题说的多了一些。但是,我从来不是逢中必反(我对以某种方式拿身份的美华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作为非常特殊的美华群体,成分复杂,对中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但任何族裔,包括古巴裔,哪怕在国内受迫害,对故土都是有深厚感情的。我遇到来自全球各地很多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国家,甚至是落后的君主制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的新移民,也都是如此。我想,大多数华人也不会例外。这就够了。动不动就要搞”忠诚度“测试,和动不动指责美华背叛祖国,都是非常不正确的。川普要把ANTIFA列为恐怖组织,也没人和他的德裔血统联系在一起。如果是美国公民,当然要忠诚于美国,这是没什么可指责的。而美华选择绿卡、H1B或者其他身份,只要是合法身份,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当然,我对川普提高移民质量、限制低素质移民的政策也是支持的。)我这里只想抛去利益的立场,客观讨论一下美华如何比较中美两国。 在此引用我曾经说过的:“客观一点说,也不是"现在“中国情况很不好,而是中国情况一直就不是很好:一个是,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决定了整个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绝对水平。第二个是,不能说很不好。中国的高速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出国时间很久,回去之后还是能感受到巨大变化的。所以,和过去比,中国确实已经好很多了。第三个是,虽然比过去好很多了,但和发达国家还是差很多。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程度,要看人均GDP而不是GDP。而中国人均GDP,根据国内一些左派经济学家的预测,也要到2050年才赶上韩国,2100年才能赶上美国。”
所以呢,不管你如何看待两国,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
很多人在讨论中美差异时,尤其是谈中国优点和美国问题时,把两个国家平行比较,却忘记了这个基本事实,忘记了两个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而且不客气的说,在用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在中国都应该被淘汰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来观察和评价美国。我曾经举一个例子:
某一天,老村长得知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决定留在省会城市不回村了。大伙儿吃完晚饭摆龙门阵讨论起此事,讨论热烈。最后老村长总结道:生活,无外乎吃穿住行。从吃看,城里人吃的都是我们打过农药的,就算农家肥的也放了几天也不新鲜,哪有我们做饭前在屋后地里现摘新鲜;从住上看,大学生和别人一起挤公寓,哪有我们大瓦房宽敞;从行看,听说大学生每天挤公交地铁单程就要大半个小时,哪有我们每天出门没几步就能下地种田;从风气看,哪像我们民风淳朴,听说城里邻居之间都不怎么往来,问个路都要先买份报纸;从安全看,城里小偷小摸,犯罪率很高;从家庭看,男人就像男人,听说城里男人家里地位都不高,有的男人老婆来那个日子了还帮老婆洗内衣,哪像咱们随时收拾;他们穿的也是花里胡哨,男部男女不女,男人穿的也像个二流子!最后大家推断道,小伙子是被城里小妖精迷住了,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洗脑了!
这篇帖子出乎预计写长了,断断续续写了几天。年纪大了东扯西拉,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看。最后简单说一下我对美国国运的看法吧:
1、美国还是会继续强大下去,至少100年之内不用担心。毋庸过虑。人均GDP方面,中国要赶上美国,恐怕还要100年,如果不是更长、或者被打断的话(这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人均GDP/人均收入(二者通常成正比)如此重要呢?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程度,也影响了社会文明程度。
正如华人上有朋友说的,只要美国仍然能吸引积聚全球人才,美国就不用担心。
另外,尽管对美国教育体系充满了意见,但我也赞成某些朋友所说,其实社会只需要少数顶尖人才。美国教育体系,为天才提供了各种机遇。我们不能因为家里娃不是天才,拿家里娃和国内亲友的娃比较,就焦虑了,就认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会失利。这完全是两码事。我对美国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
2、美国短期充满了风险。我曾经关于美国短期极左极右势头更强的判断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短期内还会继续加强。代表温和派的拜登虽赢,偏左的贺锦丽也当了副总统(很多人认为选举之后没她的事情了,我不同意),而且民主党四朵金花风头正劲,民主党内极左激进自由派势力上升了。但另一方面,在两院选举中,共和党实际上是赢了。不担心共和党会丢掉GA位置。这个结果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呢?就是要对教育、税收、移民等政策有所心理准备。但是,天塌不下来!我相信,没有几个极端自由派或极端保守派,会因为另一方总统上台而从美国移民出去的。
3、中国过去四十年发展迅速。但是如果向后看,挑战比美国大的多。资本+权力割韭菜、未富先老、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法律欠缺、环境污染、诚信丧失、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这些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经历过、甚至早期没有经历(如人口老龄化、如丧失奋斗精神的佛系、丧文化)的风险,中国现在或未来一个不少。欧美日经历过的问题,中国正在或未来都会经历。不要轻易嘲笑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不理解美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或者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过于肤浅。
4、关于这场新冠。我看到,有关于这场新冠导致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的改变,有必要讨论。毋庸置疑,特朗普政府对新冠的应对中过度政治化、反科学等难辞其咎。但我也认为,其实在初期,即使是民主党州长们,也同样存在许多错误,民主党州长们前期应对同样好不到哪里去。譬如在纽约,也同样在宣传不戴口罩(以至于那时我们也担心戴口罩遭歧视乃至殴打)。我当时就和许多朋友讲,应当尽快封锁欧洲航班。事实上,我认识的一位女士,就是在封锁欧洲航班前几天从德国之后确诊的。对此次新冠教训,我的总结是,对于公共卫生这类社会外部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件(或公共服务产品),在民主国家的代议制决策机制下,是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制安排的。(经济学家对此已经有深刻总结,我就不展开了)但是,有人借新冠之机,掀起意识形态之争,就完全变味了。从社会风险角度来说,流行病的公共健康风险,与地震、洪水、干旱等一样,属于发生概率较低而损失巨大的风险。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巨灾是很多的。不要因为这样一场新冠应对问题,就得到一个总体性结论。如果认为应对不当是导致天灾变成人祸的重要原因,那么,上世纪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三年困难时期、44年前的24万到65万多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12年前将近7万人死亡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伤亡是因为建筑质量不达标),同样也不应忘记。而许多研究者指出美国关于新冠的统计口径可能高于其他国家的意见,也不应完全忽视。(正如日常所见国内媒体所宣传的美国枪支泛滥问题,数据统计表明,中国交通事故死亡率在非正常死亡率中的比例,超过美国的数字,远远超过枪支死亡的占比)(Quora上有许多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老外回答中国是否安全的回答非常中肯。他们都表示,从刑事案件风险来说,中国确实风险相对来说小得多。此外,老外在中国常常能享受到特权,发生治安事件通常会得到照顾。然而,如果把安全概念扩展到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医疗安全等更广泛范畴,中国就难以恭维了)。譬如,根据bbc报道,在2013年统计的全球因为空气污染死亡人数550万人中,中国大约150万人。(前卫生部长陈竺同年文章认为是35-50万人)此外数据的真实性也需要考虑。最后说一句,写这个贴子,不是为了劝人不要海归。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决策。只是希望每个成年人不会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而后悔。
华人讲“凡事预则立”。估计最糟糕情况,或许可以让你未来轻松面对困难。因此,不妨再看看当年浙大海归涂序新的遗书,据报道长达六页,但公布的只有66个字:“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当然,涂序新事件已经过去十一年了。相信这十一年,已经也有了进步。不管是浙大还是去浙大的海归,都吸取了教训。
回去不是地狱。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也有发达地区,也有和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环境更接近的地区。在中国,能够拥有更多享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条件。重要的是深思熟虑后决定。“如果因为对国内情况不了解,或者家庭没有做好面对各种困境的准备,恐怕回去后不会顺利如愿。千万不要只看媒体报道、只看各种宣传忽悠而回去。回去之前对不利因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回去之后就自带光环能大有用武之地。”仅此而已。
现在每年因为拿不到身份回去的全球海归大概有几十万(原来报道有40万,2020年据称有80万了)。其实,与国内亲友们从媒体上的感知不同,对于我们这些长居美国的人,看到的是:相比两边都有选择、在是否海归中举棋不定的人来说,更多人是没有选择。相比受到国内机会吸引那些已经在这边立足、想回去的人来说,更多人在拼命努力争取身份留下来、或者是没有身份被动海归。衬托之下,主动海归者才那么特立独行。美国不是天堂。这里没有遍地黄金。这里也存在着不公。这里还存在着作为一代移民甚至虽然是二代移民但少数族裔面临的诸多挑战。贫富差距、种族主义、拉美化,美国面临许多问题。要理解,这是一个大国。给拜登投票的,未必赞成教育AA。反感加州轻罪的,也未必愿意搬到犹他州去让老公娶几个老婆,或者女儿丧失子宫自由。但很幸运,我们的权利可以得到保障。美国梦还在。这里充满了机会,充满了自由。昨天看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感触良多。
无论在哪里,希望能不忘初心!人性是相通的,价值观是相通的。无论在哪里定居,希望华人这个族裔名称所包含的深厚含义,不仅仅是美华,未来能够令我们的后代为之自豪。
然后呢,希望大家未来都是居住自由。想住哪住哪。我就很想到处走走,譬如年纪大的时候整辆房车到处转悠(上次在阿拉斯加碰到一个中部州退休老先生,一个人开着房车在加拿大已经转了三个月了,真羡慕啊),再到南美非洲看看,去欧洲住几年。世界那么大,担心走不完。
h
helenyy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