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 隆裕太后追悼会现场,5万人致哀

l
lap
楼主 (北美华人网)
隆裕太后(1868-1913年),叶赫那拉氏,名静芬。1888年入宫,1889年被光绪帝立为皇后。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宣统帝即位,尊其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

宣统帝年仅三岁,无力处理政事,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廷。



隆裕太后(右四)与溥仪在建福宫花园。

实际上,由于隆裕太后性格懦弱,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她很少直接出面干预朝政。即便干预了,那些王公大臣也未必买账。其主要职责就是抚育幼帝,对国家有心无力。

三年时间都是载沣执掌朝政,可是,等到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载沣辞职回家,隆裕太后在最为艰困的局面下走上前台挑大梁。她毫无行政经验,计无所出,只得重用袁世凯,对他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隆裕太后与太监。

在各界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她召集王公大臣开会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她预感到清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并且主动承担起了相关责任。

说到责任,她头上能摊几分呢?她取得过这个国家的大权吗?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隆裕太后主持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此事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终日郁郁寡欢,身患疾病,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



3月19日,国民哀悼大会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民国政府对隆裕太后的后事还算尽心尽力,当天即向全国发出通知:“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军官刀柄缠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3月19日,国民哀悼大会情景。

3月19日,民国政府在太和殿广场召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设于太和殿的灵堂中,有隆裕太后遗像及“女中尧舜”的牌匾。牌匾题字源自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为“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3月19日,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当天,社会各界5万人到场致哀。参议院参议长吴景濂主祭,恭读祭文,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共和之美”。哀悼大会还决定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



3月19日,国民哀悼大会情景。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均表示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哀悼会那天,各使馆还下半旗致哀。



3月19日,隆裕太后灵堂一侧的僧人。

据当时报纸的报道,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普遍感到痛心。《亚细亚日报》说:“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隆裕太后梓宫暂厝梁各庄行宫情景。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运到易州梁各庄行宫“恭奉暂安”,1913年12月13日才得以安葬。
b
batgirlding
别的不说,她审时度势,没有号召全国的满族军事力量狗急跳墙彻底与民国撕破脸,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没有暴力冲突,而是体面把最高政治权利交付与中华民国。这一个决定就是很英明的。人不需要一辈子都永远正确,只要一个关键决定做对了,就够了。
宫廷水晶灯
谢谢科普
f
facet
回复 1楼lap的帖子
第一张照片里,皇太后手里拿了个一次性纸杯?
j
justloveit
明年有一个清末民国大剧《人生若如初见》,就会重点拍这一段历史。非常期待。
M
Maxgogogo
回复 1楼lap的帖子
第一张照片里,皇太后手里拿了个一次性纸杯?
facet 发表于 2020-11-06 17:50

看不出哪个是?好像是那个!歪瓜裂枣的!
l
lalalamamama
隆裕并不懦弱。德龄写得清宫记里,有宫女嘲笑德龄的打扮,隆裕说,不只有大清这个国家,还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们不要少见多怪。
不算豪杰,但大气开明。
b
blueruan
这些建筑 都好美啊
B
Beau
满族人发饰、服饰、长相都一言难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