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袁隆平的杂交稻是那种难吃的稻子。 说实话,我活了几十年,还没吃过袁隆平的稻子,我也不认得一个人吃过。我不知道他的稻子都到哪里去了。 凤吟秀 发表于 2020-08-30 20:30
农民现在只能买种子公司的种子,这种种子种出来的粮食只能吃,不能作为种子。种下去的话产不出粮食。 各种菜种也是一样。 所以作者意思是种子公司万一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种子了,那农民就种不出粮食了。 有点儿道理。 sherpa 发表于 2020-08-30 20:57
美国的大豆至少十年前就听说基本上是孟山都的转基因豆种了,是不是也没法做种?我家发豆芽都要买作种的大豆,商店里的大部分发不出牙来。 gatobarb 发表于 2020-08-30 21:15
回复 5楼minqidev的帖子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开始吧,每次回家饭都吃不下去。太难吃了。我记忆中小时候的米饭绝对不难吃。 原来我们那用的是袁老的种子吗? 现在湖南的米,真的太难吃了! cathayet 发表于 2020-08-30 20:56
回复 1楼Chowhound的帖子 苍天啊 不看这个都不知道农民每年还需要买种子 不能连续多年使用的种子,还能叫种子吗? 前头种子掐死,后面收粮的时候堵死 农民本来就艰难 天天向上2011 发表于 2020-08-30 21:06
说句找拍的话,袁隆平类似霍金,是媒体的宠儿,名气比贡献大很多。其实这样很不好,对很多同样贡献巨大的人非常不公平。 比如说,袁隆平在理论和技术上没有突破,杂交稻理论和技术是 美国人和日本人搞的。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大突破,袁隆平自己团队的杂交稻虽然产量高,但是有各种硬伤,所以种植面积很有限。比如说对地的要求特别高,而且伤地,种两季就不能种了,好像还特别容易得病,还非常不好吃,所以没人愿意种。 袁隆平的功绩是他的团队在海南发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植株,水稻是自花传粉,也就是说自己和自己交配,特别难杂交,找到这个太监植株,才使杂交成为可能。但是这个功绩毕竟带有运气成分,所以老袁一直没当上科学院院士,也是有原因的。 并不是说袁隆平的功绩不值得宣传,但是在杂交水稻上真正做出理论突破的中国人,谁知道叫啥?那些广泛种植的杂交稻品种的发明人,他们叫啥?所有这些功绩在大众眼里都是袁隆平一个人的,这样并不公平啊。 驫龘麤靐 发表于 2020-08-30 23:06
要袁隆平停止杂交或者转基因水稻研究和推广,就是与虎谋皮。他这几年被推到神一样的高度,让他停下来,他儿子的种子公司咋办? Madman2020 发表于 2020-08-30 23:08
李昌平才是真正的专家啊,保留传统的种子真的很重要啊!我以前对种子没有了解,开始在后院种菜以后才知道种子有 heirloom 和 hybrid之分。heirloom 的种子是可以留种子的,而hybrid的种子就不行,第二年还要再买种子。有一年回国,想买一些种子,可是包装上都写着是不能留种子的品种,根本没有看到可以留种子的品种。农民的命脉被牢牢控制在种子公司的手里了,毫无选择。 Moonlightlady 发表于 2020-08-30 22:42
传统种子,中国一直有专门的机构在保存,叫种质资源中心。国家农业部属机构,省,市都有机构分别收集,保存,年年在做。我实在不懂这个李昌平专家到底想说什么,写信给袁隆平有什么用,感觉nonsense。 你想不买种子,完全可以不买杂交种。杂交种的确是一种公司为了赚钱的控制手段,另外也是为了产量品质提高,如果产量品质没有显著提高,没人花钱买杂交种的。 mindstorm 发表于 2020-08-31 01:22
看了几页发现没有几个对现代农业品系和杂交有基本的了解。建议看看wiki 拿诺贝尔和平奖的农学家 Norman Borlaug https://m.wikipedia.org/wiki/Norman_Borlaug" target="_blank">https://en.https://m.wikipedia.org/wiki/Norman_Borlaug 不是所有以前的做法就是好的,就像计算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比回到一切打算盘的时代要强的多 kitty0208 发表于 2020-08-31 11:58
杂交水稻跟转基因一样是断子绝孙的种子吗? snowhigh 发表于 2020-08-31 12:14
回复 41楼hr717的帖子 这个跟地理气候有关,东北大米,尤其黑龙江的大米,好吃的不得了,比日本的米好吃。 东北跟日本韩国一样,大米只产一季,生长时间长。 半杯醉 发表于 2020-08-31 13:25
见仁见智吧,很多南方人都吃不惯粳米 FreeStater 发表于 2020-08-31 13:45
实事求是的说,你说的有很多很对。但也有些很偏颇。 美国这里实验室无论做出什么,都是实验室教授的成果,就是第一作者也可能根本不在获奖之列。 袁隆平当不上科学院院士非常正确,他本身没有多少学术突破,就象你说的,其实只是发现了不育系。但这个不育系其实可能很多是有前人的工作的(并非他LAB的人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不同意的原因,院士们心里是门清了。 另外,袁的水稻现在不好吃,老百姓不吃没关系。不种也没关系。没有什么是一天成就的。另外,版上天天吆喝的中国粮荒,真到了这一天,难道不是有的吃就比没的吃好?两条腿走路,总是好的。 mindstorm 发表于 2020-08-31 01:13
建议在南方地区 种植印度大米吧 看看欧美各国的超级市场 都是印度大米!!! 而且欧美人都很喜欢印度大米 Mcdonald 发表于 2020-08-31 13:47
引进印度大米吧!! 印度大米绝对世界一流!!! 哎 可惜 中国古代的时候和印度交流太少太难了 Mcdonald 发表于 2020-08-31 13:47
就是为了种子垄断,一般超市的大豆都是灭活不能发芽的。我都买绿豆发芽。 Ruth 发表于 2020-08-30 21:17
我买的就是超市一般的黄豆,然后我妈没事干就水里泡一下种,然后就种出毛豆了 complicated 发表于 2020-08-31 22:40
本文作者李昌平,中国三农问题专家。
致袁隆平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袁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生,也是您忠实的粉丝。
您是当之无愧的杂交稻之父,13亿中国人能够吃饱饭的第一功臣。
您80高龄了,还在继续攀登杂交稻的新高峰,我相信您一定会研究出更高产的杂交稻新品种。可我却希望您老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稻新高峰的攀登,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您可能以为我这后生胡言乱语,但请您听我把话说完。
我之所以劝您老在有生之年放弃继续攀登杂交稻新高峰,转向常规水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国家安全需要常规种子,民族安全需要常规种子。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
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们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消灭农民的常规种子。中国农民几乎没有任何一粒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种子了。
我这段时间在北京市平谷区的一个村子里种3分地,几乎在种子公司买不到一粒常规种子,都是断子绝孙的“种子”。我因此感到很不安。
农民没有自己的种子了,假如有一天,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譬如种子基地或种子仓库被“恐怖分子”袭击了,或播种后出现大面积天灾导致必须补种,等等,农民种什么呢?中国人吃什么呢?这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安危。
第二,从节约肥料和绿色农业的角度考虑,中国需要常规种子。一般的常规(稻)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稻)作物低15%—20%,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
我国虽然用全球7%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却使用了全球35%的化肥。我国钾肥自给率15%,磷肥只能用30年了,肥料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您现在培育的超级稻,产量虽然很高,但需要投入的肥料、农药等也是同步上升的。
第三,常规农作物(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我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监利县周沟乡任乡党委书记的时候,当地有个姓胡的农民选育过一个常规中稻品种,人们都叫该品种为“胡选”,产量和杂交中稻“汕优63”差不多,亩产1200斤左右。
“胡选”1亩地也只需2-3斤种子,且种子可连续使用多年,因为产量高、用种少,当地农民也把“胡选”叫“稀插”。“胡选”深受监利农民欢迎,在监利中部地区占据主流位置10年不衰。
只可惜,由于所有的种子研发部门都追求杂交种子垄断利润,都视“胡选”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我调离周沟乡后,再没有政府投入经费对“胡选”提纯复壮,“胡选”在1999年后被杂交稻消灭了。
另外,我1993—1996年在周沟任书记的4年里,双季稻面积达到70%,多个常规早稻品种单产也能过千斤/亩,早晚两季过1吨/亩。全国18亿亩耕地,如果有5亿亩吨粮田,就是10000亿斤(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为10900亿斤),足够养活13亿中国人。
第四,农民自主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常规稻种子。我的家乡湖北监利经常受水灾,记得1997和1998连续两年中稻淹水,水退后,灾民们都是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也能收500斤左右,解决灾民的口粮没有问题。
2010年,我的家乡也有一定面积的中稻淹水了,但由于农民没有了常规稻谷,灾后的稻田最终只能撂荒,等吃政府救济粮。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每年都频繁发展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后,农民补种自救是最有效的抗灾,不能消灭农民自己的常规种子啊!
第五,农民怀念自己的常规稻种子。上个世纪80年代,杂交稻还没有普及,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常规种子,那个时候3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现在差不多是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
我依然清晰的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用2斤稻谷可以换得1斤常规稻种子,而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杂交稻种子虽然增长,但随着农民常规种子的消灭,其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农民增长很难增收。
第六,在袁老师您的带领下,中国攀登杂交种子新高峰的后来者趋之若鹜,无穷无尽。现在千千万万的育种专家们又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攀登转基因种子高峰的征程。
袁老师,您的粉丝我以为,以您老人家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虽然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但也有可能因为追求垄断商业利益而剥夺农民的种子,最终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袁老师,您的粉丝我建议您老人家在您的有生之年,带头把种子还给农民,为农民多培育一些优良的常规种子。
袁老师,您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的贡献是彪炳史册的,但您也可能是消灭农民种子的第一人,尽管您是无意识的。
最近一些年,我国种子战略、特别是转基因种子战略有点乱,13亿人口的中国,需要您老人家回过头去严肃思考国家的种子战略。
能不能立法规定:必须保留30%的常规种子:全国确立10个县为常规种子种植区:国家设立种子粮库(可做种子用的商品粮储备库)等等。
袁老师,我之所以给您写信讨论种子问题,而不是给政府部门写信,是因为我觉得您老是个严肃的科学家,是个可以从商业战车上从容走下来的科学家。很多政府馆员和科学家做不到这点,我相信您能!
说实话,我活了几十年,还没吃过袁隆平的稻子,我也不认得一个人吃过。我不知道他的稻子都到哪里去了。
他的杂交水稻实际种植的很少 籼米很难吃的本来中国的需求量就不大 都是喂牲口的 另外中国的籼米稻米亩产量根本谈不上世界领先 一句话说回来 这个米中国人不吃,种田的人不重视(产量),也没有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纯粹是为了推一个科学进步而推的
像什么学校食堂,外面的小餐馆,买的就是便宜的米
想想爱尔兰的potato famine:全国都以土豆为主作物,一旦土豆遭病害,大规模饥荒就发生了。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开始吧,每次回家饭都吃不下去。太难吃了。我记忆中小时候的米饭绝对不难吃。 原来我们那用的是袁老的种子吗? 现在湖南的米,真的太难吃了!
各种菜种也是一样。
所以作者意思是种子公司万一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种子了,那农民就种不出粮食了。
有点儿道理。
苍天啊
不看这个都不知道农民每年还需要买种子
不能连续多年使用的种子,还能叫种子吗?
前头种子掐死,后面收粮的时候堵死
农民本来就艰难
另外品种太单一,碰到病虫害有可能全军覆没。香蕉就差点在1950左右灭绝,因为当时广泛种植的那个品种遭遇了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还好有几个其它能抗病的品种被培育出来,不过据说香味都不如那个几乎灭绝的。那个品种大麦克听说有些偏远地区还有存留,我们大概尝不到了。
就是为了种子垄断,一般超市的大豆都是灭活不能发芽的。我都买绿豆发芽。
是的。而且农民只能买他家的。
客观得说,味道不好,不是杂交水稻得原因。 是田的原因,一个农药太多,一个化肥太多。你吃一口的化肥,味道当然不好。
现在长沙周边宁乡啊,浏阳啊,现在有一些农家乐, 稻田尽量不用农药,而且在稻田里面养鱼,米的味道非常好, 配上宁乡黑猪肉,湘阴辣椒,湘西腊肉,再炒几个鱼,非常爽。
我不知道你在80年代吃过鱼嫩子没? 那种鱼嫩子,是在稻田里面捞出来的,只有不打农药才能存活。
但是这个袁隆平我从听到他都几十年了。一直搞不明白。宣传的好像没他我们都要饿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不知道谁在吃他的米。
现在都这样的啊,转基因杂交出来的种子不能用,美国也这样。上次店里买的有机小甜椒很好吃,因为疫情也不想去店里找苗,就直接用了里面的籽儿,结果倒是长得好,开很多的花,但是根本不结辣椒,下磷肥都没用
并不是说袁隆平的功绩不值得宣传,但是在杂交水稻上真正做出理论突破的中国人,谁知道叫啥?那些广泛种植的杂交稻品种的发明人,他们叫啥?所有这些功绩在大众眼里都是袁隆平一个人的,这样并不公平啊。
80年代我吃过,难吃死了。农民用来喂猪的。
实事求是的说,你说的有很多很对。但也有些很偏颇。
美国这里实验室无论做出什么,都是实验室教授的成果,就是第一作者也可能根本不在获奖之列。
袁隆平当不上科学院院士非常正确,他本身没有多少学术突破,就象你说的,其实只是发现了不育系。但这个不育系其实可能很多是有前人的工作的(并非他LAB的人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不同意的原因,院士们心里是门清了。
另外,袁的水稻现在不好吃,老百姓不吃没关系。不种也没关系。没有什么是一天成就的。另外,版上天天吆喝的中国粮荒,真到了这一天,难道不是有的吃就比没的吃好?两条腿走路,总是好的。
为什么要停止?市场不好自然没有人种。高产粮对于中国人是必需的,要大大支持他的研究。可以不种,但不可以没有研究成果备用。
传统种子,中国一直有专门的机构在保存,叫种质资源中心。国家农业部属机构,省,市都有机构分别收集,保存,年年在做。我实在不懂这个李昌平专家到底想说什么,写信给袁隆平有什么用,感觉nonsense。
你想不买种子,完全可以不买杂交种。杂交种的确是一种公司为了赚钱的控制手段,另外也是为了产量品质提高,如果产量品质没有显著提高,没人花钱买杂交种的。
其实,中国应当担心的是中国人没有自己公司的种子。因为中国的种子,特别是高端,基本全是国外公司的,或者被国外公司控制专利。中国自己的种子这几年其实渐渐多了不少。
你想的太简单了,这些不育种子不是你想不种自己就能承受的。我之前看了一个文章是美国本地农民对种子公司的转基因种子的抱怨。如果附近的农民种了转基因种子,这个农民也只能买来种,否则各种病虫害全聚集过来直接就能把庄稼毁了。
鱼嫩子!当然吃过啊!!! 宁乡黑猪肉,湘阴辣椒,湘西腊肉,再炒几个鱼,字面意思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好想回家。。。
是啊,美国很多农民告这家公司的
要买的啊
而且只有open pollination的留种才能种出identical的。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伤害很大。转基因毁灭了生物的繁殖系统,人吃了这样的食物,结果会怎样?没人敢说。 孟山都制造这种邪术,真的是非常坏。
不是所有以前的做法就是好的,就像计算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比回到一切打算盘的时代要强的多
问题是国家对转基因种子监管不利,或者说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转基因大米泛滥。
看了一眼,还是不得要领,求科普杂交和转基因 v 常规钟子。
杂交和转基因不是一回事。
能否自我繁殖与是否转基因没有关系。不要以讹传讹。
2020-06-24 | 作者: 杨青平 | 标签: 袁隆平 在2011年,李昌平通过媒体致信袁隆平,要求袁隆平“放弃杂交稻,培育常规稻,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可是袁隆平院士一直没有回复他,或许因为李昌平这封信说的都是外行话,袁隆平不屑于回复他吧。然而,比李昌平更外行的很多人却以为这封信说的都是内行话,因为他是“三农”问题专家啊。所以,从2011年以来隔三岔五的时不时有人在网上转发这封信,造成一波又一波的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上的混乱。因此,现在有必要替袁隆平回答李昌平。回答即解答,权作一次农业科普。 1.李昌平简介 他是1961年生人,农机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又读了经济学硕士,曾连续担任湖北省监利县几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多年,2000年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朱镕基总理高度重视,李昌平由此名声大噪,后辞去公职,全身心投入“三农”问题研究,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都属于经济范畴,而这封致袁隆平院士的信则属于农业科技范畴,便显示出他的外行。 2. 关于传统种子 李昌平信中说:“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 李昌平留恋的“传统种子”,在育种学上叫农家品种,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品种,其优点或是抗某种病,或是抗旱,缺点是产量很低。建国初期全国粮食平均年亩产只有100多斤,可见农家品种产量多么低。2018年全国平均年亩产800多斤,可见杂交品种改变了中国农业。如果没有杂交种,我们现在都得饿肚子。 农家品种早就不种了,不是不让农民种,而是农民不愿种,但是农家品种并没有消失,它们都在育种家的资源库里,它们的抗病抗旱的基因,通过杂交,已被移植到高产品种上了。 李昌平接着说:“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们为了获得种子的垄断收益,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消灭农民的常规种子。” 这个造谣式说法不是李昌平独有,而是全世界奉行极端环保主义者的统一的说法。看来李昌平读过极端环保主义的书,而且被感染了。 环保主义是进步的,但是极端环保主义是反动的。 1962年美国出版的一个科普女作家写的《寂静的春天》,揭露农药DDT污染环境,毒死了虫,也毒死了鸟,春天没了虫鸣鸟叫而寂静。这本书引发世界性的环保主义运动。此前没有环保主义这个词。 环保运动走向极端,就产生了极端环保主义。1999年印度出版的一个物理学女教授写的《失窃的收成》,说农民本来是自留种子,自种自收,收成都是自己的,如今要买种子公司的杂交种,这等于收成失窃,偷窃者就是种子公司。这本书吹响了极端环保主义的集结号。《失窃的收成》是全球畅销书,在中国发行量也很大。李昌平关于种业的言论基本出自《失窃的收成》。极端环保主义崇尚原生态,因而反对化肥,而高产的杂交种需要施更多的化肥,所以又反对杂交种。在杂交育种基础上的转基因育种,让杂交种获得新基因新性状,比如抗虫等,是育种技术的极大进步,却因不是原生态而遭到极端环保主义更强烈地反对。尽管极端环保主义反对,但是世界各国的农民都自愿放弃传统的农家品种,积极选用杂交种和转基因杂交种。 李昌平继续说:“中国农民几乎没有任何一粒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种子了。我这段时间在北京市平谷区的一个村子里种3分地,在种子公司买不到一粒常规种子,都是断子绝孙的种子。我因此感到很不安。”李昌平的不安是庸人自扰。他所谓“农民自己的种子”恰恰是农民放弃的种子,所谓“断子绝孙的种子”其实是杂交优势的种子,如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只能种一代,第二代就退化,起码减产30%,所以农民乐意年年购买一代杂交种。李昌平怜悯农民,农民却会报之以嘲笑。他在乡镇工作多年,一定是了解农民的,之所以说出这样矫情虚伪的话,盖因信奉了极端环保主义。人的思想一旦走向极端,就会产生极端想法,请看李昌平竟这样说:“农民没有自己的种子了,假如有一天,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譬如种子基地或种子仓库被恐怖分子袭击了,或播种后出现大面积天灾导致必须补种,等等,农民种什么呢?中国人吃什么呢?这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回答这样极端的问题,只好也用极端的语言:恐怖分子不可能毁掉全国所有种子基地、种子仓库,天灾不可能大到覆盖960万平方公里,完全可以补救的,但不会用传统种子,因为有足够的杂交种可供调运。 3.关于化肥 李昌平说:“从节约肥料和绿色农业的角度考虑,中国需要常规种子。 一般的常规(稻)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稻)作物低15–20%,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 李昌平这话真是不合情理呀!假设80斤化肥打800斤常规稻,100斤化肥打1000斤杂交稻,哪个划算?当然杂交稻划算。以尿素为例,多年来每斤尿素的价格都低于稻谷的价格,那么200斤稻谷的价值绝对大于20斤化肥。可是李昌平为什么要选择常规稻呢?因为他强调的是绿色农业。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少施化肥就是绿色农业,不施化肥就是有机农业。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看法源于历史上两种理论之争。 在1840年之前,欧洲科学界认为土壤腐殖质是植物的营养来源,土壤矿物质不是,矿物质只是促进有机质转化为腐殖质。这里需要解释: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腐烂以后的多种有机分子,土壤有机质主要是死亡的植物,土壤矿物质就是氮磷钾钙锰硼等等,有十几种。在1840年这一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出版著作,认为土壤矿物质才是植物的营养来源,而腐殖质不是,他说:先有植物,后有腐殖质,那么最早的植物以什么为营养呢?只能以土壤矿物质为营养。李比希的“矿物质营养学说”催生了化肥工业,化肥极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是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阶段性的滥用化肥的现象,于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腐殖质营养学派就与极端环保主义相结合,反对化肥,倡导有机农业,可是有机农业因为产量低,至今仅占全球耕地的百分之一。 现代科学证明:植物的根系只能吸收土壤中的小分子,氮磷钾等矿物质的分子小,所以可以被吸收,但是土壤矿物质因此递减,必须施用化肥补充矿物质,作物才能增产;植物根系不能吸收大分子,土壤腐殖质的有机分子普遍较大,不能被吸收,不过腐殖质中也含有微量矿物质,加上土壤固有的矿物质,才使有机农业得以支撑;腐殖质中也有微量的小分子的有机酸,也可被吸收,且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其作用微乎其微,远远赶不上矿物质的作用;腐殖质的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若腐殖质缺乏,土壤就会板结,这与施用化肥没有关系,不施化肥而缺乏腐殖质,土壤照样板结;化肥会污染土壤和水域,但不会污染农产品;污染土壤的主要是磷肥,磷肥由磷矿石制成,磷矿石所含重金属若去除不干净则污染土壤;污染水域的主要是氮肥,氮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水域富氮则滋生藻类,藻类耗氧则鱼类缺氧;不过,磷肥精制即可避免污染土壤,氮肥合理施用即可避免污染水域;很多人以为不好吃的农产品是被化肥污染了,错!不好吃的农产品不是污染问题而是品质问题,原因在于施肥不均衡,若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均衡,则比有机农产品更好吃;有的有机农产品好吃,也是因为营养均衡,却是低水平的营养均衡,所以产量低;有的有机农产品并不好吃,也是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绿色农业是要大力发展的,但是绿色农业是要求合理施用化肥,而不是一味地减少化肥。李昌平之所以把化肥与绿色农业对立起来,是因为他不了解“矿物质营养学说”取代“腐殖质营养学说”的历史和现代科学对“矿物质营养学说”的证明。 4.关于常规稻PK杂交稻,以及农民自留种问题 李昌平写道:“我担任乡党委书记的时候,有个姓胡的农民选育过一个常规稻品种叫‘胡选’,产量和杂交稻‘汕优63’差不多,但用种子少,且种子可连续使用多年,因而深受农民欢迎,只可惜,由于种子部门追求杂交种子垄断利润,都视‘胡选’为眼中钉,后来因政府没有投入经费对‘胡选’提纯复壮,‘胡选’就被杂交稻消灭了。” 李昌平应当把含糊其辞的“差不多”这三个字说清楚。如果相差无几,而“胡选”可以连续几年自留种,即使政府不搞提纯复壮,农民依然可以种“胡选”。既然杂交稻取代了“胡选”,那么想必二者产量相差较大,农民便放弃了“胡选”。像“胡选”这样的乡土品种,全国曾经有许多,后来几乎都被杂交稻或其他常规稻取代了。严格地讲,像“胡选”这样的乡土品种未经省级审定是不能推广的。它们虽有好性状但也有坏性状,坏性状如不抗某种病,但这种病不是年年流行,一旦流行,农民翌年就会放弃它。它们退出农田,会进入育种家的资源库,其好性状或被移植到别的品种上。 常规稻育种方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就像“胡选”这样,是从田间选择基因突变的优良植株,连续几年选择其优良后代,然后繁育种子;另一类是通过两个以上品种的人工杂交,连续几年选择其优良后代,然后繁育种子。这两类常规稻都可以自留种,如果年年提纯复壮则更好。所谓提纯复壮就是在田间拔除不良植株,留下优良植株作为种子,或者选择优良植株进行繁殖。即使农民提纯复壮,也不如种子公司的种子好,因为种子公司是用原种繁育生产用种,而农民是从生产用种的后代中选种。因此,许多农民不留种,愿意买种子公司的种子。那么我们就不要为农民能不能留种而纠结。 与常规稻不同的杂交稻,育种理论叫“杂种优势利用”,产量一般高于常规稻。杂交稻父本、母本各自的基因型越纯,子代的杂种优势就越强,产量就越高,但是孙代的性状就会分化,七高八低奇形怪状的,减产至少30%以上,所以杂交稻只能利用子代,不能利用孙代,这被反对者蔑称为“断子绝孙”。只能利用子代,就需要年年制种,既要年年制种,就要年年繁育父本、母本,繁育父本、母本则需要隔离。如此制种,只能由种子公司来搞,一家一户农民是搞不成的。这样的制种成本及种子价格要比常规稻高,但是产量也高。 就全国而言,在追求高产的年代,杂交稻面积与常规稻面积大约为2:1,在高产、优质并重的年代,二者的面积大约为1:1。 关于水稻的高产与优质,需要解释。水稻分为籼稻、粳稻、糯稻,籼稻产量高,粳稻、糯稻口感好,口感好就算作优质吧。早期的杂交稻都是籼型的,产量高,不好吃。后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又育成了籼型杂交粳稻、籼型杂交糯稻,产量高,也好吃,但与粳稻、糯稻还有差别。同时,粳稻、糯稻的常规品种的产量也在提高,但是离杂交稻还有距离。所以,只要高产优质并重,常规稻与杂交稻就会并存。农业需要杂交稻育种家,也需要常规稻育种家,更需要兼而育之的育种家。李昌平怎么会要求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放弃杂交稻呢?全世界都莫名其妙。 5. 关于5亿亩吨粮田 李昌平说:“我1993年—1996年在周沟乡任书记的4年里,双季稻面积达到70%,多个常规早稻品种单产也能过千斤,早晚两季过1吨。全国如果有5亿亩吨粮田,足够养活13亿中国人。” 常常有人畅想着把一村一乡的种植制度和品种推广到全国,李昌平就是其中之一,无疑都是纸上谈兵。全国常年种植水稻面积为4亿多亩,岂能凭空增加到5亿亩?从南到北种植水稻的约有1800个县(市、区),其中约1200个县(市、区)的种植制度是水稻+小麦或油菜或绿肥,岂能改为双季稻?李昌平家乡的早稻亩产过千斤是示范田还是大田?示范田高水肥,精管理,早稻亩产千斤不稀罕,但是大田不可能不惜水肥并精细管理,亩产最多七八百斤。不过,在1958年竞有早稻号称亩产几万斤的。 6.关于备灾种子 李昌平说:“农民自主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常规稻种子。 我的家乡湖北省监利县经常受水灾,记得1997和1998连续两年中稻淹水而死,水退后,灾民们都是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也能收500斤左右。2010年,我的家乡也有一定面积的中稻淹水了,但由于农民没有了常规稻种,灾后的稻田最终只能撂荒。” 对李昌平这段话应当进行解释和分析。水稻按播种期、生育期分为早稻、中稻、晚稻。早稻早播,生育期三个多月;中稻中播,生育期四个多月;晚稻晚播,生育期五个多月。双季稻种植制度是早稻+晚稻,但劳动力投入太大,于是有的农民就改为单季稻,只种中稻,中稻产量低于早稻+晚稻,但是高于早稻,也高于晚稻。早稻、中稻、晚稻分别都有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品种。李昌平家乡1997年、1998年应该是既有常规稻,又有杂交稻,那么中稻被淹死,就可以补种常规早稻;之所以要补种,是因为土地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2010年中稻被淹死,却没有常规早稻可补种,这说明杂交稻因为产量高已全面取代了常规稻。那为什么不补种杂交早稻却将稻田撂荒呢?想必是双季稻改单季稻了,只种杂交中稻,不备杂交早稻。为什么双季稻改单季稻了呢?当时有一篇文章叫《消失的双季稻》,说的是仙桃市,但仙桃与监利接壤,想必监利也如文章所言:因为水产养殖收入和打工收入都高于种稻收入,所以农民把双季稻改为单季稻,腾出时间去养殖或打工。虽然改为单季稻了,可是被淹死了呀,应该补种的,不是有那么多杂交早稻品种、常规早稻品种吗?总是可以找来补种的,却不去找,而任其撂荒,何也?因为补种耽误养殖、耽误打工。 能补种而不补种,原因在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下降,而不在于缺乏常规早稻。有“三农”问题专家之称的李昌平岂能看不出问题所在!却硬要归咎于缺乏常规稻,以表明“杂交稻消灭了常规稻”,从而借以反对杂交稻,这是极端环保主义理念使其然。 7.关于杂交稻种子价格 李昌平说:“农民怀念自己的常规稻种子。1980年代,杂交稻刚开始推广,还没有普及,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常规稻种子,那个时候3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现在(2011年)差不多是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至于常规稻,1980年代,农民用2斤稻谷可以换得1斤常规稻种子,而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杂交稻种子虽然增产,但随着常规稻种子被消灭,其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在解释并分析这段话之前,先要了解:常规稻分蘖率低,杂交稻分蘖率高,因而杂交稻用种量是常规稻的1/2,但是产量高出20%。 在1980年代,李昌平家乡,虽然3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2斤稻谷换1斤常规稻种子,但是因为杂交稻用种量少,所以仍然便宜。杂交稻产量高,每亩用种反而便宜,这有利于推广,应是政府有意为之。 杂交稻种子只能用1年,而常规稻种子可以用3—4年,平均下来,常规稻种子就显得便宜了。且慢,常规稻种子为什么不能用更长时间而只能用3—4年呢?说明它也是会退化的。每年减产百分之几,农民是感觉不到的,感觉到了也以为是病虫水肥光温的原因。3—4年以后,减产百分之十几,农民才看出是种子的问题。如此,常规稻省了一点种子钱,却损失了产量,更不划算的。 在1980年代1斤杂交稻种子只需用3斤稻谷串换,而在2011年则需20斤。 李昌平似乎想以此证明“杂交稻消灭了常规稻,提高种子价格,垄断商业利益,农民却增产不增收”。可是,农民并不这样想,而是这样算账的:育秧移栽,每亩需用2斤种子,需用40斤稻谷串换,比1980年代多用34斤,但是2011年的杂交稻品种比1980年代的杂交稻品种产量高,每亩起码高出20%,即200余斤,串换种子虽然每亩多付34斤,但是每亩仍多收170余斤,所以是值得的。 有“三农”问题专家之称的李昌平,只对比1980年代与2011年的杂交稻种子价格,不考虑杂交稻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 为什么看问题这么如此浅陋和偏颇呢?盖因极端环保主义迷住了心窍,浅陋和偏颇地看问题恰能达到他反对杂交稻的目的。 8.关于“农民种子主权” 李昌平给袁隆平的信最后写道:“以您老人家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虽然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但也有可能因为追求垄断商业利益而剥夺农民的种子主权,最终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建议您老人家在有生之年,带头把种子主权还给农民,为农民多培育一些优良的常规种子。您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的贡献是彪炳史册的,但您也可能是消灭农民种子主权的第一人,尽管您是无意识的。最近一些年,我国种子战略、特别是转基因种子战略有点乱,需要您老人家回过头去严肃思考国家的种子战略。能不能立法规定:一是必须保留30%的常规种子;二是全国确立10个县为常规种子种植区;三是国家设立可以做为常规种子的商品粮储备库。” 李昌平的三项建议是正确的却也是多余的,因为:自从推广杂交稻以来,常规水稻的面积就没有低过30%,现在可能有50%;全国只种常规稻不种杂交稻的县何止10个;种子公司有常规稻种子储备库自不待言,稻区粮库收购的常规稻商品粮一般都是分等级且分早稻、中稻、晚稻分别储存的,其中的优等稻完全可以作为救灾种子。 李昌平这段话提到的“农民种子主权”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是新颖的也是陌生的,需用详细解释和分析。 有一个起源于南美的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叫“农民之路”,1993年成立,参加或认同这个组织的并不是农民,而是为农民代言的人。这个组织的主要诉求是:反对经济全球化,对抗世贸组织,对抗跨国食品企业、跨国粮食企业,尤其是跨国种子企业;主张国家和农民的粮食主权,抵制跨国公司粮食倾销、种子倾销,以保证国家和人民的食物主权;主张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的种子主权,支持农民自留种子以抵制跨国公司的杂交种和转基因种子;保护土地、种子等生产资料的平等使用(即农民自留种要占有必需的土地面积)。其诉求中的粮食主权、食物主权其实就是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种子主权则是极端环保主义,因为它把自留种视为生物多样性。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像美国这样的农业强国,若放手种植粮食,然后以低价倾销,可以摧垮许多国家的农业。极端环保主义则阻碍本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想想看,为了生物多样性,只用可以留种的品种,不用不能留种的品种,而可以留种的品种产量低,不能留种的品种产量高,那么粮食就不够吃,何谈粮食主权、食物主权! 极端环保主义者关于种子的所谓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品种多样性,因为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是同种生物,只有水稻和稗草共生才是生物多样性,但是农民会容忍稗草生长吗?即使实行品种多样性,使用的品种也都是产量相当的,岂能使用低产品种以显示生物多样性!可见极端环保主义多么误国害民。其实农业从来就是人工生态而不是自然生态,不要认为现代农业破坏自然生态,原始农业保护自然生态,殊不知最原始的农业是刀耕火种,这才把一部分自然生态改造成人工生态,使人类可以饱腹而得以繁衍。 李昌平接受了极端环保主义,也接受了“农民之路”的“种子主权”的理念。可是“农民之路”是反对外国的杂交种和转基因,李昌平却是反对本国的杂交种和转基因,说明他的极端环保主义更极端。杂交种的原理前面介绍过了,下面介绍转基因原理。 转基因是俗称,学名叫基因工程,是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前沿技术,相当于信息科学的芯片技术那么重要。凡是生物,都有基因,基因存在于遗传物质之中。细胞生物的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这是一个双螺旋链状有机大分子,如果拉展,像一条铁路,它的英语缩写是DNA,它的一个个片段就是基因,那么基因也可以视为分子。基因可以产生核糖核酸,它也是有机分子,其英语缩写是RNA,它催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这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简述为“基因产生蛋白质”。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细胞,不同的细胞表达不同的性状,归根结底是不同的基因决定不同的性状。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化反应都需要相应的酶来催化,酶也是蛋白质,也是由基因决定的,而酶催化的生化反应就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表达生命性状,归根结底,是基因决定生命性状。基因这个词是音译,它的本意是血统。上个世纪初,遗传学界命名了“基因”以后,就开始了农作物的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同种生物内的DNA重新组合,DNA上有好基因也有坏基因,那么DNA的重新组合就是集合尽可能多的好基因,尽可能少的坏基因,但不可能没有坏基因,所以,再好的杂交种也有缺陷。如今方兴未艾的基因编辑技术以特定的酶为主要工具,可以去掉坏基因,那么基因编辑的农作物品种就非常值得期待。农作物是昆虫的食物,因而与生俱来都不抗虫,就没有抗虫的基因,所谓的抗虫品种只不过虫害轻一点罢了。一种名叫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细菌中却有抗虫基因,这个基因产生的蛋白质被翅膀上有鳞片的一类昆虫吃了以后,与昆虫的肠道壁上的糖蛋白结合,导致昆虫肠穿孔而死,但是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壁上没有这种糖蛋白,可保无恙,而且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内的蛋白酶还可以分解这种可以毒死昆虫的蛋白质。把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这个基因转到农作物的DNA上,农作物就可以抗虫。转基因抗虫棉花、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都是这么育成的。细菌的基因怎么会转到植物上呢?原来,一切生物的DNA都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状如一只五角形螃蟹,长着五只脚,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以第三只脚和第五只脚拉扯在一起,即A的第三只脚拉着B的第五只脚,B的第三只脚拉着C的第五只脚……犹如一排人的相邻两个人之间都左手拉右手。但是螃蟹的脚也是可以松开的,那么细菌的一段DNA(一个基因)就可以脱离细菌,农作物的DNA也可以断开一个口,让细菌的基因插入,然后细菌的核苷酸再与农作物的核苷酸连接,于是转基因成功,转入的基因就开始表达新的性状。转基因的全过程都需要相应的酶来催化,这些酶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细菌中发现的,之后,遗传学进入转基因时代。一种农作物有几万个基因,转入一个外来基因,增加一个性状,不改变这种植物,也就是说转基因农作物不是新物种。达尔文给物种下的定义是种群内可以交配繁殖后代,而转基因作物和同种的非转基因作物完全可以繁殖后代,所以转基因作物不是新物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科学界一再强调:在食用和生态两个方面,生产上推广的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是同样安全的。转基因作物已经种植二十多年了,现在全世界12%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从来没有发生过不安全事件。我国培育的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转基因大豆尚未推广种植,但是转基因棉花已经种植二十多年了,每年约有5000万亩。极端环保主义者因为反对转基因所以造谣转基因,而非生物专业人士因为不懂转基因所以容易相信转基因谣言。但是,像李昌平这样的“三农”问题专家,尽管不懂转基因,他也不会相信转基因谣言,他反对转基因是出于他的极端环保主义和种子主权理念。
大前提: 提高产量是必要的,是可以拿诺贝尔和平奖的。商业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好而且盈利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不能因此否认提高产量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杂交优势:不同纯种配种出的下一代比父母代各个方面都好。不同作物有可能达到的杂交优势有区别。植物生理形态不一样,所以有些作物如玉米杂交更好,有些比如小麦,纯种不断一代代选育,开发各种不同的纯种。无论哪种育种方式,大学,种子库,商业公司是主流。
转基因: 各国法规不一样,但都有相对于别的育种方法而言严格的多的监管,是人为的插入别的来源的基因。
不完全是这样,大量生产的比如玉米是这样,因为新品种高产抗病抗扑。但很多谷物是自己家留种的,蔬菜基本都是自己留种,豆子花生也是。 个人觉着这个作者就是拿名人蹭红
这个跟地理气候有关,东北大米,尤其黑龙江的大米,好吃的不得了,比日本的米好吃。 东北跟日本韩国一样,大米只产一季,生长时间长。
支持,农民现在只能买种子,受制于人
见仁见智吧,很多南方人都吃不惯粳米
引进印度大米吧!!
印度大米绝对世界一流!!!
哎
可惜 中国古代的时候和印度交流太少太难了
看看欧美各国的超级市场
都是印度大米!!!
而且欧美人都很喜欢印度大米
你说的很客观。我也不觉得hybrid种子有什么问题,现在这个人口,这个浪费程度,没有hybrid种子庄稼,各国都是养不起那么多人的。这些人不种地根本不知道里面的各种道理,我种了几年番茄都懂,hybrid番茄的产量是heirloom番茄的10倍,而且更抗病,口感也不错的
吃惯了印度大米的同学
根本不能看北方大米
我现在是除了印度大米之类的米, 根本不能看
每次回国都要带几公斤 印度大米吃!!
哎
costco 卖的一款印度大米很难吃好吗?再也不买印度大米了,还是红国宝好吃
这要看个人口味,美国这里很多人习惯吃以前colonial 时期引进的非洲米,基本上可以算是美国的"本土米"
买organic的
我买的就是超市一般的黄豆,然后我妈没事干就水里泡一下种,然后就种出毛豆了
理论上讲,如果是美国超买的,大概率是转基因的。而种转基因的,没有买种子,你违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