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小说 《丛林法则》(8/18)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8月18日 11点55分 PT
共 (3)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m
maonvlang
接近 5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引子
硅谷的这个办公室,是林欢跟着老板用了5年的时间打下来的江山。应该叫前老板了,她想。真是快30岁了又要从头做起。
林欢大学毕业以后考了托福和GRE,到俄亥俄州读了一个传媒专业。读的时候也没多想,她蛮喜欢文学的,喜欢语言里呈现的世界。传媒是介于文学和商业之间的,也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当时国内500强公司的海归很吃香,传媒硕士读完回去应该很容易拿个好职位。结果不知道为什么,跟大多数人一样,读完了她想留下来了。留下来的过程中她才发现,传媒简直就是个火坑专业,英语不是母语的她根本找不到工作。用光了OPT的最后一个月,她找到了这个公共关系所的工作,总算是把工作签落实了。这个所的总部在香港,大部分业务在欧洲;美国这边么,算是一个据点,反正开着也不花多少钱,美国公司要发展亚洲业务,这里先接了单子,再发到国内去做。老板是个50多岁的瘦高个德裔美国人,做事严谨认真,他没有把local办公室当作一个办事处看,他总是很认真的做pitch,接项目,在能力范围内把local的业务也搞上去了。开始的时候就三个人,老板,林欢和秘书,老板负责去谈业务,林欢负责跟国内接洽,秘书大妈什么都管,水电费煮咖啡洗杯子。好在硅谷那几年,小公司和startup很多,他们也找不起大公司,所以在公关方面的碎碎杂杂,比如产品发布会、创投资金申请、媒体采访,都交给林欢他们公司,几年下来,也发展的挺不错了,三个人的办公室发展到12个人,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项目负责,出外勤,发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公司继续发展下去,她应该水涨船高,成为这个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硅谷分公司的业务主管。资历在这种公司是很吃香的。
然而那只是如果。总公司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跟一个市场公司合并了,说是合并,不如说是直接把公司卖给对方了。公关业务成了市场业务的一个分支。那个公司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市场公司,300多个办公室,光是总部就有500多个人。这一卖,公关公司把当地办公室就都跟市场公司合并了,要么去对方公司做,要么离职,自己选。林欢没的选,觉得能有个落脚处已经不错了,要不又要从头找起。老板被总公司调到欧洲去了,对方公司对他的业务能力很欣赏,叫他去做品牌整合。
美国职场,最怕的是公司兼并和换老板。林欢同时经历了两件事,说她懵圈是再贴切不过的描述。
之前的5年,老板一直带着,尤其业务上,一点一点的教,手把手的演示给她看,直到她可以独当一面。后来来了很多新人,因为客户多,每个人管一摊事,大家相安无事。也许是因为她是资历最老的,也许是因为老板善于管理,反正这个办公室的氛围一直很融洽,林欢觉得这么做下去挺好的,她只需要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就好了,客户满意,她的业绩有考量,老板年底给分红,付出回报完全成正比。也没有勾心斗角的事情,职场那套复杂的关系她不用去操心。当然她也没法操心,她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一辈子跟学问打交道的人,学问做好了,职称就上去了,两个人在商场官场毫无经验和洞察力,还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林欢也是同样,不会察言观色,不会奉承拍马。
然而等到她到了这个数一数二的市场公司耐森,事情就完全出乎她的想象了。耐森机构庞大,业务复杂,光一层楼就有200个人,他们部门就有100人,他们小组有20人。而她,三十岁,要从最低的AE(业务执行)做起。
兰
兰聆小小生
接近 5 年
2 楼
这是小说摘要?....
m
maonvlang
接近 5 年
3 楼
耐森在把公关公司的人合并过去的时候,让他们自己选要跟哪个组。原来公司的业务和利润都给他们吃了,继续留着公关公司的人、让他们自己决定去哪,也算是没有做的太绝。从这点上说,耐森还算是有底线,还顾着自己在业界的名声。外面做事不留面子的公司多了,兼并后原地遣散老员工的公司比比皆是。既然有底线,那么你按照它的游戏规则玩就可以了,至少大家都有一个守则,事情会好办一点。那也是当初林欢选择留下的原因,去别的公司,还不知道是凶是吉,有的时候着急跳槽结果跳火坑里了,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说到游戏规则,林欢的眉头又舒展不开了。别说现在不知道耐森的规则,就算知道了,她也不会玩。她除了把事情做好,别的一概不会。但是德国老板走之前已经告诫过她,一定要学会看人、看事、看时机。至于怎么做,她真的要一点点靠自己摸索了。 光是选组的事情,就让她几个晚上没睡好。耐森的业务分成好几块,包括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市场推广、广告和媒介购买、管理咨询。前两个林欢一点都不懂,完全没法去做事,就算去,也只能做个行政之类的,与她的所长大相径庭。管理咨询呢,虽然好听,但是耐森是靠市场起家的,在管理咨询方面跟别的专业咨询公司是不能比的。虽然说起来好听是有发展空间和前途,而且新人有很多机会、晋升会很快,但是比较弱的业务领域经常会需要人去背锅,业绩不行的时候得找托词。比如哪个案子没拿下来,肯定层层落实问责,她半年里不把所有的关系理清,很容易成为背锅的人。她没把握能在半年里搞定方方面面,所以诱惑在前面,她也不愿意去冒那个险。广告和媒介购买其实相对轻松一点,广告负责创意,媒介购买负责花钱,也是耐森最为得力的一个部门,但是这个部门是人人都想去的,很大程度上势力范围已经固定,她去了要么打打下手干杂活,要晋升的话会打破既有的平衡,一定是会需要背后有人撑的。一个没有任何关系进去的新人,得到有人撑,最快的方法是给人好处和替人挡刀。两样她都没头绪。 想来想去,林欢觉得市场推广是一个完全看业绩的部门,对于她这种实干派来说,还算是有点优势。 市场推广部里,又按照行业细分:快速消费品,金融,教育,传媒,IT,电信,工业……各行各业,加起来大概20多个分类。快速消费品是市场部里最明星的一个部门,像宝洁公司、百威、雀巢这种世界500强企业都是他们的客户。快速消费品是绝对离不开市场推广的,部门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这个行业。这个领域里面可是高手林立,行业里最强的人都在里面,比如市场界响当当的头牌詹姆斯李,就在里面。没有在别的行业被殴打过一圈历练过几年,是根本进不去快速消费品的。 在接下来的几个相对小一点的行业,林欢选择了IT。她的想法是,IT行业还没有特别大型的企业,新兴企业需要做市场,那么业绩就比较容易展现出来。而且很多IT企业对市场没有像快速消费品公司那么熟悉,因为产品都是新的,谁都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所以他们通常对雇来的市场公司会采取比较合作的态度,相互聆听意见,采取建议。客户关系应该相对会容易一些。 在IT行业里,又要选小组,那着实差点让林欢无奈地想把自己的头发都抓下来。如果说前面业务领域和行业选的是能够让自己发展的舞台,那么小组就真的是选让自己今后的日子是不是好过的人。 到了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以前的公司不是因为业务简单所以气氛才融洽,而是因为德国老板擅长管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他把事情在发生之前都摆平了。 一个主管,在职业的道路上需要什么?显而易见是升职和奖金。这两样都是他的上级决定的,所以主管大部分的精力都要放在告诉上级自己能做什么上面,要展示要沟通要谈判(职位和薪水)。升职也就一个职位,平级的人那么多,大家都看着那块肉,你不踩别人也得防着人家的暗箭,要借力打力,什么是明力什么是暗力,什么时候借用什么力,都得一步步想好。到了主管的位置,大部分时间都是走在悬崖上,走错一步游戏结束。想往上走的主管都没有精力跟下属打成一片你好我好,他要看的是你做的事,至于你和你的同事怎么明争暗斗,他不想管也没那么多精力去管。 但是奥利弗,她的德国老板不同。他是一方大将,没有平级的争夺,这就省了他很多时间和精力。他要做好的是业绩,那么在一个初创的团队里,业绩做的最好的时候是人心比较齐的时候。所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搞好团队上。他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被奥利弗看在眼里,他会赏识他们。而且他把每个项目的职责分的很清楚,清楚到没有人可以扯皮或抢功劳。这是他作为德国人特有的一个质地,他们很擅长细分和归责。一个机制如果公平和有回报,那么大家关注的就是怎么把事情做好。他也很会看人识人,初创团队里肯干和忠实是首要的,能力可以培养。所以他在面试的时候,听的都不是应试人员以前的业绩,而是他是否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把公司放在首位。 虽然在之后的时间里,他把分公司的人业务能力都培养上去了,但实际上也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了盆栽的花朵,换个花盆是不能活的。他职场历练那么多年,隔着大洋都能把欧洲摆平,坐镇一方的时候话都被传到欧洲高层耳朵里,尽是他如何有业务能力,在公司兼并的时候他不仅没被调到边缘部门还被升职到核心管理部门,这也是需要本事的。而这些本事他也没来得及传给几个最得意的徒弟。他心有愧疚,所以让林欢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 现在,选小组真的成了林欢最头疼的问题。但是她还没想着要去找奥利弗,他是王牌军师,不到关键时候不能用。然而让她更没想到的时候,在她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两个组已经给她伸出了橄榄枝。 一个是西区组年近40的男老板道格拉斯,直接叫助理拨通了林欢的电话,开门见山的说他组里缺人,如果不需要通过招聘流程可以直接入职,可以节省他很多时间,希望林欢可以过去助他一臂之力。另外一个是中区组年龄相仿的女老板麦琪,她先email林欢问什么时候可以通个电话。到点她自己打的电话过来,电话里没有提业务,只是拉着家常问问她对企业文化的看法,而且两个人相谈甚欢,不时聊着聊着就笑起来。 挂了电话,林欢选了男老板。他是真的缺人,忙得不可开交,连电话都要助理先接通。当然,他可能是在摆谱,可是就他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来看,他不太绕圈子。麦琪是平易近人,但是她戏有点过了,她在乎的是一个人的看法而不是能做什么,而且她没有必要跟没见面的下属拉关系说笑。她是一个不会让你知道她真实想法的人,以后工作起来会很累。所以,林欢选择去了西区组。 还没任职就得罪了中区老板,林欢哭笑不得的想,好戏还在后面。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硅谷的这个办公室,是林欢跟着老板用了5年的时间打下来的江山。应该叫前老板了,她想。真是快30岁了又要从头做起。
林欢大学毕业以后考了托福和GRE,到俄亥俄州读了一个传媒专业。读的时候也没多想,她蛮喜欢文学的,喜欢语言里呈现的世界。传媒是介于文学和商业之间的,也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当时国内500强公司的海归很吃香,传媒硕士读完回去应该很容易拿个好职位。结果不知道为什么,跟大多数人一样,读完了她想留下来了。留下来的过程中她才发现,传媒简直就是个火坑专业,英语不是母语的她根本找不到工作。用光了OPT的最后一个月,她找到了这个公共关系所的工作,总算是把工作签落实了。这个所的总部在香港,大部分业务在欧洲;美国这边么,算是一个据点,反正开着也不花多少钱,美国公司要发展亚洲业务,这里先接了单子,再发到国内去做。老板是个50多岁的瘦高个德裔美国人,做事严谨认真,他没有把local办公室当作一个办事处看,他总是很认真的做pitch,接项目,在能力范围内把local的业务也搞上去了。开始的时候就三个人,老板,林欢和秘书,老板负责去谈业务,林欢负责跟国内接洽,秘书大妈什么都管,水电费煮咖啡洗杯子。好在硅谷那几年,小公司和startup很多,他们也找不起大公司,所以在公关方面的碎碎杂杂,比如产品发布会、创投资金申请、媒体采访,都交给林欢他们公司,几年下来,也发展的挺不错了,三个人的办公室发展到12个人,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项目负责,出外勤,发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公司继续发展下去,她应该水涨船高,成为这个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硅谷分公司的业务主管。资历在这种公司是很吃香的。
然而那只是如果。总公司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跟一个市场公司合并了,说是合并,不如说是直接把公司卖给对方了。公关业务成了市场业务的一个分支。那个公司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市场公司,300多个办公室,光是总部就有500多个人。这一卖,公关公司把当地办公室就都跟市场公司合并了,要么去对方公司做,要么离职,自己选。林欢没的选,觉得能有个落脚处已经不错了,要不又要从头找起。老板被总公司调到欧洲去了,对方公司对他的业务能力很欣赏,叫他去做品牌整合。
美国职场,最怕的是公司兼并和换老板。林欢同时经历了两件事,说她懵圈是再贴切不过的描述。
之前的5年,老板一直带着,尤其业务上,一点一点的教,手把手的演示给她看,直到她可以独当一面。后来来了很多新人,因为客户多,每个人管一摊事,大家相安无事。也许是因为她是资历最老的,也许是因为老板善于管理,反正这个办公室的氛围一直很融洽,林欢觉得这么做下去挺好的,她只需要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就好了,客户满意,她的业绩有考量,老板年底给分红,付出回报完全成正比。也没有勾心斗角的事情,职场那套复杂的关系她不用去操心。当然她也没法操心,她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一辈子跟学问打交道的人,学问做好了,职称就上去了,两个人在商场官场毫无经验和洞察力,还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林欢也是同样,不会察言观色,不会奉承拍马。
然而等到她到了这个数一数二的市场公司耐森,事情就完全出乎她的想象了。耐森机构庞大,业务复杂,光一层楼就有200个人,他们部门就有100人,他们小组有20人。而她,三十岁,要从最低的AE(业务执行)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