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不要也讲一讲自己半生的重度抑郁症?

j
janejanecat
Curiosity 不是 distract 自己。Curiosity 是 dopamine 通路,古人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说的就是 dopamine 大量释放。。。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女生不断高潮,或者男生不停射精,那种感觉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2 01:01

你说的是心流吧?有时候可以达到这种感觉忘记时间。
q
qian78
没有麻药,就看A片,疼痛感减小。大脑的资源分配可以靠自己投入的事情进行控制。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00:50

嗯,这阵子狂看韩剧,其实想画画,怕overthinking 钻牛角尖。
被亲人霸凌很痛苦,以前对我有恩,想着将来能报答,结果长大离得千里之外,被欺负压抑着,20年不见,当沙包被用来发泄解气的,觉得自己能忍,结果还是受伤。
不能多想,幸好我有老公孩子在身边,还有很多其它事要做,不要想,以后不当沙包了,管它啥道义,爱自己,准重自己的感受,被骂自私也无所谓。
q
qian78
Curiosity 不是 distract 自己。Curiosity 是 dopamine 通路,古人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说的就是 dopamine 大量释放。。。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女生不断高潮,或者男生不停射精,那种感觉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2 01:01

一直想让老公早退休,所以投资房地产,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当家庭主妇,就我来说容易多了,也很有成就感。 不过疫情后,老公WFH,我除了当地主和装修,还很享受一个人徒步和骑车。 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城市,哪怕以前来过都觉得很新鲜好奇。
9
92m
Curiosity 不是 distract 自己。Curiosity 是 dopamine 通路,古人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说的就是 dopamine 大量释放。。。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女生不断高潮,或者男生不停射精,那种感觉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2 01:01

大脑高潮确实持续时间长幸福感又强烈,然鹅你肯定是所有人都携带了这方面的基因的?嘻嘻。
还有要不要吃药的争论也是很有意思。我一开始也很反抗吃药,因为我不信任药物会不会永久改变我的大脑智力人格这些,把我的医生气得够呛又没招。但是很幸运我一开始遇到的几个在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都是既有处方权,又能做相当好的therapy,所以他们在我拒绝吃药的情况下花了大量的时间跟我谈话,直到我建立信任开始吃药为止。
我记得首先有一个psych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PMHNP), 她好像至少同时也是LMHC, 是不是也有LCSW记不得了,回头查一下旧名片。然后有一个psychiatrist,他同时也是我待得最长的住院项目和全天项目当时的clinical director,极具能量和管理能力,对病人连我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儿好得过分了,就是甚至周六都会上午来病区查房那种。。我个人并不喜欢很多精神科医生只是开药,把病人推到别处去做心理治疗,就是split-treatment model of psychotherapy 和 psychopharmacology 的医疗现状。这个在精神医学界一直也是有争论的,就是有人会说开药才有钱。但是也有很多相反的声音,可以参见这篇: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rescuing-essential-component-psychiatry-psychotherapy-training-psychiatric-education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critical-moment-psychiatry-need-meaningful-psychotherapy-training-psychiatry
我觉得我自己真的很幸运,如果开始遇到的是冷淡开药机器型的精神科医生,可能我会反抗治疗得更厉害吧。

t
tutu06
LZ姐姐好勇敢,看了你的文章我对情绪方面的疾病有了新的了解.谢谢你. 你非常了不起,加油
热血热胜红日光
回复 228楼Cortana的帖子

这里谈谈我怎么在医生提供的其他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的:
1.换新的咨询师, 主治医生给我介绍楼下的同事!:一个1.5代越南裔女性,说她应该比较理解亚裔第一代女性移民,一口气治疗了8个月,从每周2次递减到现在的两周一次,今天是最后一次。内容非常重要又广泛,我另外专门详细谈这一块。
2。大脑电击疗法: 这是经典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原理是痉挛可以引起快感。首先需要严格筛查病人,不合格人家还不要电击你呢!其次过程跟电影上的恐怖描述完全不同,电击很轻微而且在严密监控下进行。需要一周3次,一共两个月,期间严禁开车,意识会模糊,之后恢复正常,可能记忆力会差一点。 我最终没有选择是因为我在两个月里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个成年人照顾而我没有。
3.新上市的药物 Esketamine,商业名称Spravato: 见图。这是去年3月份美国才批准的新药,还在第四期临床测试。.我选择了它,因为相对电击疗法它简单太多了,只是当天不能开车,如果医生发现我当天开车会立刻终止治疗。。频率是先一周两次,一周一次,再两周一次,一共为期3个多月。 方法是我坐出租去医院,医生看我往鼻子里喷药,然后我躺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戴好耳机和眼罩,欣赏眼前绚丽变幻的幻觉 hallucination. 每次治疗都是一次魔幻漂流! 这是我第一次产生幻觉,太好玩了!!!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女王,坐在天堂的宝座上往下看我的王国,这片土地阳光普照壮丽绚烂。然后我哧溜一下滑入王国在里面巡视。这叫极乐世界 euphoria. 我无比欢欣地向英俊的医生谈这次体验,没想到他大吃一惊:这是中毒!立刻给我降低了剂量。我好惨啊!早知道不告诉他了 不过幻觉就是副作用而已,另外的副作用是当时会出现人格解离 dissociation,全身动弹不得,微微发麻,天旋地转没法站立,血压瞬间升高,有人会因此恶心呕吐但是我没有,光顾着在这个奇幻世界里徜徉了。 服药2-5小时以后,我可以走路不摔跤了,护士就放我走了,我坐出租回家睡觉。第二天完全恢复正常。 因为还处在临床测试时期,医生需要评价这个药的效用 efficacy,但是我当时密集地参加了多种治疗:当时一共还吃了另外三种药,又做单独心理咨询又做小组治疗,虽然我的情况稳步好转,医生没法判断到底是什么起了作用,所以药物公司欢迎我在下次抑郁症发作时再去极乐世界转悠一圈
4.密集小组谈话治疗 IOP 就是几个病人和一个主持人围着桌子轮流谈话,谈谈自己再评论一下他人;很奇怪,虽然每个人都把自己说的一钱不值,但是却能够明确发现别人的思维错误!:她明明没有这么差啊!她很辛苦很善良啊! 大家举出实例,说我不是一事无成,而是历经艰辛,非常勇敢又很成功,说的我眼泪汪汪。 至此发现美国人对成功的定义和中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觉得成功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发了大财,嫁了好老公,娶了美女,生了儿子,儿子又考上名牌大学,自己也住豪宅一身上下名牌才是成功,美国人说:成功是你越过障碍的勇气和努力,只要一件事做成了,这件事你就成功了。从这个角度讲我倒确实成功了,还成功了好多次呢,好好笑。
5.住院 那我可怜的青春期女儿怎么办!? 另外,这里有一位住过院的读者对住院赞不绝口,而我一看她罗列的好处头都大了: 和病人谈话,和医生谈话,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不不不,我只想一动不动躺自家沙发上幻想自己已经死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1 20:26

感谢分享!另外提一下,Esketamine是Ketamine的一种。Ketamine本来是越战时期发现的一种麻醉剂,后来发现有致幻效果。现在被政府作为毒品管制(controlled substance)。中国迪厅酒吧有卖K粉的就是这个东西。
但是近来发现这类药对抑郁症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y
yayapig
我不仅念书一辈子,方向也和你接近,我曾经认真考虑过申请FBI 的工作,因为看犯罪侦探案例看太多了
越看越抑郁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01:09

看完了.  你真是好坚强. 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是怎么过下来.  希望以后能永远找到自己的快乐, 不要放弃.
9
92m
回复 228楼Cortana的帖子

这里谈谈我怎么在医生提供的其他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的:
1.换新的咨询师, 主治医生给我介绍楼下的同事!:一个1.5代越南裔女性,说她应该比较理解亚裔第一代女性移民,一口气治疗了8个月,从每周2次递减到现在的两周一次,今天是最后一次。内容非常重要又广泛,我另外专门详细谈这一块。
2。大脑电击疗法: 这是经典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原理是痉挛可以引起快感。首先需要严格筛查病人,不合格人家还不要电击你呢!其次过程跟电影上的恐怖描述完全不同,电击很轻微而且在严密监控下进行。需要一周3次,一共两个月,期间严禁开车,意识会模糊,之后恢复正常,可能记忆力会差一点。 我最终没有选择是因为我在两个月里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个成年人照顾而我没有。
3.新上市的药物 Esketamine,商业名称Spravato: 见图。这是去年3月份美国才批准的新药,还在第四期临床测试。.我选择了它,因为相对电击疗法它简单太多了,只是当天不能开车,如果医生发现我当天开车会立刻终止治疗。。频率是先一周两次,一周一次,再两周一次,一共为期3个多月。 方法是我坐出租去医院,医生看我往鼻子里喷药,然后我躺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戴好耳机和眼罩,欣赏眼前绚丽变幻的幻觉 hallucination. 每次治疗都是一次魔幻漂流! 这是我第一次产生幻觉,太好玩了!!!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女王,坐在天堂的宝座上往下看我的王国,这片土地阳光普照壮丽绚烂。然后我哧溜一下滑入王国在里面巡视。这叫极乐世界 euphoria. 我无比欢欣地向英俊的医生谈这次体验,没想到他大吃一惊:这是中毒!立刻给我降低了剂量。我好惨啊!早知道不告诉他了 不过幻觉就是副作用而已,另外的副作用是当时会出现人格解离 dissociation,全身动弹不得,微微发麻,天旋地转没法站立,血压瞬间升高,有人会因此恶心呕吐但是我没有,光顾着在这个奇幻世界里徜徉了。 服药2-5小时以后,我可以走路不摔跤了,护士就放我走了,我坐出租回家睡觉。第二天完全恢复正常。 因为还处在临床测试时期,医生需要评价这个药的效用 efficacy,但是我当时密集地参加了多种治疗:当时一共还吃了另外三种药,又做单独心理咨询又做小组治疗,虽然我的情况稳步好转,医生没法判断到底是什么起了作用,所以药物公司欢迎我在下次抑郁症发作时再去极乐世界转悠一圈
4.密集小组谈话治疗 IOP 就是几个病人和一个主持人围着桌子轮流谈话,谈谈自己再评论一下他人;很奇怪,虽然每个人都把自己说的一钱不值,但是却能够明确发现别人的思维错误!:她明明没有这么差啊!她很辛苦很善良啊! 大家举出实例,说我不是一事无成,而是历经艰辛,非常勇敢又很成功,说的我眼泪汪汪。 至此发现美国人对成功的定义和中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觉得成功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发了大财,嫁了好老公,娶了美女,生了儿子,儿子又考上名牌大学,自己也住豪宅一身上下名牌才是成功,美国人说:成功是你越过障碍的勇气和努力,只要一件事做成了,这件事你就成功了。从这个角度讲我倒确实成功了,还成功了好多次呢,好好笑。
5.住院 那我可怜的青春期女儿怎么办!? 另外,这里有一位住过院的读者对住院赞不绝口,而我一看她罗列的好处头都大了: 和病人谈话,和医生谈话,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不不不,我只想一动不动躺自家沙发上幻想自己已经死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1 20:26

哈哈,因为每个人生的病是不同的嘛。我没有Dysthymic disorder,但是我有MDD和PTSD,而且我的个性使然就是特别热爱集体治疗,就是至少两三个月都和同一群病友朝夕相处,一起做各种活动,当然夜晚各回各屋睡觉的。确实很多Dysthymic disorder的病人别说住院了,小组谈话都接受不了的,我也有家人是这样的。
C
Cortana
哈哈,因为每个人生的病是不同的嘛。我没有Dysthymic disorder,但是我有MDD和PTSD,而且我的个性使然就是特别热爱集体治疗,就是至少两三个月都和同一群病友朝夕相处,一起做各种活动,当然夜晚各回各屋睡觉的。确实很多Dysthymic disorder的病人别说住院了,小组谈话都接受不了的,我也有家人是这样的。
92m 发表于 2020-08-12 11:55

我是和你开玩笑的。 当时两个医生都认为我应该住院,尤其是可以防止自杀,但是没办法安排我女儿。.
9
92m
回复 303楼Cortana的帖子
可能真的中国父母才会为了孩子这样牺牲吧,要是美国人可能就找社工接手孩子自己去住院了。
热血热胜红日光
每个人如果投入的去干一些事情,就会减少抑郁的机会
比如我喜欢deep thinking,也喜欢研究股票,喜欢打牌,研究博弈,研究心理 qian78mm 喜欢收拾花园 surezz 喜欢给女儿找方法 每个人投入,关注点不一样,可以试一试
我还想,如果我财务自由,我会去著名大学里,听听他们上的心理学,西方哲学,西方历史,宗教历史,或者犯罪心理学的课


wearefamily 发表于 2020-08-12 00:59

现在有了油管,不需要回大学了,除非你要给教授提问题。
推荐Jordan Peterson,当然也要辩证地批评地听。
C
Cortana
谢谢大家的支持理解和关爱,每个回复我都仔细看了也想了。我想让你们知道,通过这个方式你们也在努力帮助我进一步摆脱抑郁症!
我妈妈和心理医生一直鼓励我开始中文写作,不想让我浪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经历。又是拖了很久,现在我意外发现这个帖子可以成为我写作的起点,因为这个方式让我随时可以看到读者的反馈和鼓励,这给了我很大动力,
我正在整理这个帖子,打算在网上发表有关抑郁症的系列短文。因为是中文,又希望国内外读者都可以看见,希望征求各位建议:我应该开一个博客吗M?在哪里比较合适?谢谢建议
欢迎转载,不究版权
t
tidewater
谢谢大家的支持理解和关爱,每个回复我都仔细看了也想了。我想让你们知道,通过这个方式你们也在努力帮助我进一步摆脱抑郁症!
我妈妈和心理医生一直鼓励我开始中文写作,不想让我浪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经历。又是拖了很久,现在我意外发现这个帖子可以成为我写作的起点,因为这个方式让我随时可以看到读者的反馈和鼓励,这给了我很大动力,
我正在整理这个帖子,打算在网上发表有关抑郁症的系列短文。因为是中文,又希望国内外读者都可以看见,希望征求各位建议:我应该开一个博客吗M?在哪里比较合适?谢谢建议
欢迎转载,不究版权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14:18

友情支持
t
tidewater
回复 280楼Cortana的帖子
嗯,管用的。我觉的最好是上帝,他是万能的,虽然我不信宗教,但是我觉得咱们这个宇宙有操控者。
补充一下我前面说的几点 deep thinking的东西,就是类似于薛定谔的猫猫这类帖子,我特别喜欢看,这种深度,基本大脑没机会抑郁 https://forum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515751&postid=85072548#85072548
我也喜欢研究心理学,大概是侦探小说看多了,对于那些犯罪背后的动机和行为behavior,都喜欢研究。前面有mm说看书,可以看大段的心理描写和人性的表述,我也蛮喜欢看的,我觉得看这些很本质的东西,心理,哲学,意识形态,我的大脑时常就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好,很治愈。心理抑郁的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我都觉得我可以去当心理医生,应该可以想到很多有效办法。不吃药也可以治愈。
wearefamily 发表于 2020-08-12 00:32

我觉得那个薛定谔猫的帖子有点走火入魔,反而有 schizophrenic 的风险。
具体而言,我觉得先了解 quantum entanglement 的 EPR paradox 比较接地气一些,如果要思考那些。否则的话,直接去耶路撒冷旅游一次更简单。
C
Cortana
我觉得那个薛定谔猫的帖子有点走火入魔,反而有 schizophrenic 的风险。
具体而言,我觉得先了解 quantum entanglement 的 EPR paradox 比较接地气一些,如果要思考那些。否则的话,直接去耶路撒冷旅游一次更简单。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2 16:17

我曾经去过很多年教会但是最终没有入教,。我是学生物的,即使精神疾病和灵魂也有物质做依托,那就是大脑。没有对大脑的彻底研究和维护,其他都是虚无缥缈,我不相信。
t
tidewater
我曾经去过很多年教会但是最终没有入教,。我是学生物的,即使精神疾病和灵魂也有物质做依托,那就是大脑。没有对大脑的彻底研究和维护,其他都是虚无缥缈,我不相信。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16:35

我站你这边
t
tuchaomajia
谢谢分享. lz自强不息,了不起!

听音的安安
哇,楼主太勇敢了。而且特别佩服你和自己和解的过程!还有,你年轻的时候好漂亮啊,就象林志玲。
C
Cortana
谢谢分享. lz自强不息,了不起!


tuchaomajia 发表于 2020-08-12 18:35

谢谢鼓励。 心理咨询 一开始见到这个心理医生我并没有那么感冒,她一看就是个越南裔,个头非常纤细,实际上应该很好看,但是强悍个性已经写在脸上了。,其实这是美国1-1.5代亚裔女性的普遍特征: 不tough 怎么在这里呆下去?我怀疑她是个老姑娘, 我最近看健康保险的账单,刚刚发现她收费 411美元/小时,不由得大吃一惊,一般心理医生收费都在200块一下。可能这是因为她在知名医学中心工作,收入的相当一部分不归她所有。 即使收费这么高雇主也留不住她,她下个月就转去主持一个clinical trial 了,应该是更上一层楼了。
我觉得她一开始也没有把握好我的性格,可能是因为我在病情最重的时候找她,我提供的信息都大打折扣了。即使这样,我还是坚持了下去,管她是谁,能帮助我就好。
讨论的主题有:
玫瑰是谁?我怎么对待既帮助又伤害自己的家人? 强悍的医生说: ”她不是你的姐姐,她是你的敌人“
我努力吗? 我觉得自己懒,逃避,拖拉,这也是玫瑰从小深深植入我的评价。另外我这些年的工作其实不花多少时间,哗哗两下干完就去一边歇着了,我花了大量时间看书看电影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买衣服把自己和孩子打扮的时髦漂亮有品位,养出了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的全面发展好孩子。因为没有把这些时间花在工作上,在我看来这些全是不务正业不算数的。 女儿更是这样,虽然名列前茅,她一边看连续剧一边学习,一会就理直气壮说需要休息了,花大量时间交朋友画画跳舞做义工。我说她不努力她眼泪就哗哗下来了,我们在她是否努力方面看法差异很大。
医生说:“你学会了用玫瑰攻击你的办法攻击你自己,行行好,用你对待好朋友的态度对待你自己!“ “努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结果,不管你和孩子花了多少时间,只要做成了这么多事,就是努力! 美国人喜欢 work smart!” 另外,工作只是挣钱的方式,你就是应该寻找其他让自己生活更加充实的方式,你花的时间都用在正确的地方了,你应该为自己骄傲而不是羞愧 关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她说,有的人就是喜欢有背景信息来给神经系统提供更多刺激,一边看系列剧一边学习不是坏习惯,何况她学习很好,结果已经摆这里了。
我人际关系不好吗?我做错了什么? 实际上每个工作环境都有难以相处的人,我和一般人相处不错,但是常常会和这些难以相处的人发生冲突。看看我和自己姐姐玫瑰处的样子,还有从小就一直伴随我的批评,我觉得自己特别不讨人喜欢。 医生说:有的人就是没法相处,也不值得相处,你工作的目的就是挣钱不是交朋友,远离这些人,不要越过边界企图改变她们,即使你再高明都不行。如果工作单位配不上你就走人! 牛气吧?
我30年以后非要探讨姐夫性侵犯的做法对吗? 一两年前我和部分一直关心帮助我的家人公开谈论玫瑰的老公在我大学刚刚入学时性侵犯我,他们都同意性侵这个定义,其后我再提起, 妈妈说: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这么多年还斤斤计较,心眼太小;行,玫瑰是个坏蛋,你满足了?咱们家以后怎么相处?。你要往前看。 大姐让我不要把她牵扯进来。 哥哥说:你这样破坏家庭关系我很难过。 另外还有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时间治愈一切。不!这件事的所有细节一直深深刻在我脑子里,看来我是死也忘不了。
这么说,我是个经典的负能量,按照抑郁症的原则我又为自己羞愧了。.
医生 说!:”30年前你的胳膊被折断了,当时没有治疗,现在你的胳膊已经好了吗!?不可能!你需要把旧伤口打开,做一个推迟了30年的手术,Time does NOT heal!“
我在这一点和家人格格不入。我就长了这样一个脑子,只要醒着就一直在思考,一旦遇到问题就一定要追究到底直至找到答案。 家人其实也就是普通中国人,是我偏离常规了,我发现他们总是倾向于埋葬和遗忘不愉快事件也就是所谓负能量,然后就歌舞升平了。就好比几年前国内的一列火车脱轨了,当地政府居然在活人还没有救援的情况下就要掩埋,好像掩埋完就没有脱轨事故了一样。. 在我看来,这种明显掩耳盗铃的做法实际上是个传统,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文化大革命至今没有反省。 我在美国不止一个博物馆入口看到这样一句话:那些忘记历史的人必将重复历史。 难怪二次文革就这么轰轰烈烈来了。



m
milian
谢谢lz分享!
w
wearefamily
我觉得那个薛定谔猫的帖子有点走火入魔,反而有 schizophrenic 的风险。
具体而言,我觉得先了解 quantum entanglement 的 EPR paradox 比较接地气一些,如果要思考那些。否则的话,直接去耶路撒冷旅游一次更简单。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2 16:17

我知道你大概指的是什么。对于未知的世界,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be open
去耶律撒冷也好,或者网站上写猫贴,都是不同的方式。有些人就是特别被灵性的东西吸引的。
比如我,我从小就对上帝有种莫名的敬畏,你说我小学才几年级,根本没有接触过宗教,也不知道上帝干吗的,我们家老人都是观音,菩萨,庙里烧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上帝他老人家能够依托,没人交我。是我的潜意识吗?潜意识是哪里来的?前世wire好的?
小学的时候,有次去春游上海蛇山的天主教堂,第一次去西式教堂,但是我感觉特别特别震撼,真的是触到了我心理或者大脑的某根神经,一个人在那里参观了好久,以至于我去欧洲,都喜欢去附近的教堂走走,听教堂的钟声,那个声音,好悠扬,特别喜欢。教堂的钟声也特别治愈,我特喜欢那个频率。
那个猫猫帖子,我的最后一个回复是:
“其实我认为世界最后的真理,宇宙最本质的规律,包括人文社会最高的意识形态-宗教,都是要我们找回自己的本我,并且不断调整自己和这种真理,规律和意识形态共振,融入其中,成为这些本源的一个量子。 所以打开方式不重要,就像你是坐船,飞机,还是开车,到达destination, 最终的destination 才是关键,方式各有千秋,怎么舒服,快乐,怎么来“
我一边回复,一边想,其实音乐或者钟声,是不是也可以治愈抑郁。小时候,我很喜欢听音乐。 治愈忧郁症的关键,是找到自然界里和自己的本体一起共振的那个东东。从而获得能量。
可以是idea,thinking,book,movie,music,activity,或者冬天里一缕午后的阳光。 获得能量的方式,就是自己需要open,每个能量都是波,接收也释放。我们每个人也是波,是量子,是能量。 抑郁的人,大脑结构吸收这些能量的方式有点弱,需要不断的去试,我提供的几个建议都是去接收能量的方式。

9
92m
哈哈。其实你没发觉宣扬灵性的一般都是低级红高级黑?逻辑和语言往往不到位,无法吸引人还让人反感。反而思辨和科学精神比较强的几位的发言完全不谈灵性,却令人感叹万物之灵?
w
wearefamily
再分享一下我觉的特别治愈的话,就是前面有mm指出的心流,大概就是共振吧
首选就是这个。我不记得是哪年哪月,看到的这个,作为人生第一信条
“I remembered that the real world was wide, and that a varied field of hopes and fears, of sensations and excitments, awaited those who had the courage to go forth into it's expanse, to seek real knowledge of life amidst it's perils.”
― Charlotte Brontë, Jane Eyre
第二个就是 When God closes a door, He opens a window,音乐之声里看到的
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对自己特别治愈的方法
w
wearefamily
哈哈。其实你没发觉宣扬灵性的一般都是低级红高级黑?逻辑和语言往往不到位,无法吸引人还让人反感。反而思辨和科学精神比较强的几位的发言完全不谈灵性,却令人感叹万物之灵?
92m 发表于 2020-08-12 20:25

灵性是一种波,不是一个个字和句。 你无法感知的一个原因是局限于字句,而不是意识流。
9
92m
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只能通过字句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啊。这是我的生理局限性,我也不打算超越的,意识流留给有灵性的就够了,如果有人问我想不想不局限于字句直接理解意识流,我肯定说不了谢谢🙏啊。
C
Cortana
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只能通过字句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啊。这是我的生理局限性,我也不打算超越的,意识流留给有灵性的就够了,如果有人问我想不想不局限于字句直接理解意识流,我肯定说不了谢谢🙏啊。
92m 发表于 2020-08-12 20:58

你不是一个人。不过我愿意歪一下话题,谈一个改变我世界观的事件。
年轻念书时想念某个千里之遥的男生很久。 然后一个星期天下午,午睡时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个男生和一个年长男性朋友站在一个汽车旁边,他刚刚买了这个汽车很高兴,对我说:”给你看看我的车“。 然后我就看见这个汽车,它有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难以描摹的灰黄土黄浅棕色,然后我拐到汽车前面,看见这是一个 Toyota Corolla。 然后我就立刻惊醒了,眼前全是明晃晃的这个颜色,持续了15分钟,我看了看表:下午3:30分。 当时我冲动地想立刻打电话给这个男生,问他是不是刚刚买了这样一个汽车。但是这实在荒唐,我不相信任何宗教,只相信科学,所以没有打电话。 半年以后,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顺道看望了一下他。只有几个小时,然后他带我走到停车场送我走。 我看见了这个梦中早已看见的汽车,唯一区别是它满身的泥点子,活像个斑点狗。坐进这个汽车,我留意到它确实是崭新的,符合半岁的年龄。 男生平淡地说:”这怎么可能呢?“ 坚决不告诉我他怎么买来的汽车。 我迄今记得这个颜色。汽车的颜色往往是柔和的混合色,这是我其后才注意到的。 我的世界观一下子颠覆了,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件事。
热血热胜红日光
我曾经去过很多年教会但是最终没有入教,。我是学生物的,即使精神疾病和灵魂也有物质做依托,那就是大脑。没有对大脑的彻底研究和维护,其他都是虚无缥缈,我不相信。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16:35

学理科的,受现代科学理论的影响,不容易接受宗教,因为要信教,必须要take a leap of faith, 和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相悖。
w
wearefamily
学理科的,受现代科学理论的影响,不容易接受宗教,因为要信教,必须要take a leap of faith, 和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相悖。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2 22:20

我也理科,但是和宗教不违背
比如说理科大牛,人类理性思维鼻祖,牛顿,老年研究神学,最终相信上帝的存在
比如人的潜意识究竟哪里来的?比如人的记忆究竟怎么回事?前面楼主说的小黄车的梦究竟怎么解释?是概率吗?
我open,accept 这些超认知的 principle 存在。 猫猫帖子里的某位说过一句我印象很深: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9
92m
回复 320楼Cortana的帖子
阿弥陀佛,幸亏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我是很典型的宁愿当蚂蚁昆虫也不要有灵性的人。
s
silverblade
我也理科,但是和宗教不违背
比如说理科大牛,人类理性思维鼻祖,牛顿,老年研究神学,最终相信上帝的存在
比如人的潜意识究竟哪里来的?比如人的记忆究竟怎么回事?前面楼主说的小黄车的梦究竟怎么解释?是概率吗?
我open,accept 这些超认知的 principle 存在。 猫猫帖子里的某位说过一句我印象很深: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wearefamily 发表于 2020-08-12 22:35

科学没有尽头,哥特尔在上个世纪已经证明
s
silverblade
回复 320楼Cortana的帖子
阿弥陀佛,幸亏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我是很典型的宁愿当蚂蚁昆虫也不要有灵性的人。
92m 发表于 2020-08-12 22:39

可你还是不自觉地说了“阿弥陀佛”。对神的敬畏和恐惧,埋在人的意识深处。无论你受过什么训练,都无法抹除。
C
Cortana
我也理科,但是和宗教不违背
比如说理科大牛,人类理性思维鼻祖,牛顿,老年研究神学,最终相信上帝的存在
比如人的潜意识究竟哪里来的?比如人的记忆究竟怎么回事?前面楼主说的小黄车的梦究竟怎么解释?是概率吗?
我open,accept 这些超认知的 principle 存在。 猫猫帖子里的某位说过一句我印象很深: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wearefamily 发表于 2020-08-12 22:35

我觉得科学的发展相对宇宙和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我这个梦很明显是科学还没有开始探索的领域。
如果不是那怎么解释这个梦?我要疯了,先知不好当!
w
wearefamily
科学没有尽头,哥特尔在上个世纪已经证明
silverblade 发表于 2020-08-12 22:41

你提的命题太难理解了 容我好好想想
w
wearefamily
我觉得科学的发展相对宇宙和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我这个梦很明显是科学还没有开始探索的领域。
如果不是那怎么解释这个梦?我要疯了,先知不好当!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22:51

不用解释,就accept这个梦的存在,平行宇宙告诉你,那里发生了一件事情
L
LunaMaria
刚好在看荣格《金花的秘密》,他关于科学的看法:
科学作为工具固然并非完美,但毕竟非常宝贵且具有优越性,只有当它要求把自己当作目的时才会显示出危害。科学必须做臣仆,一旦篡夺王位就会做错事。它必须服务于其他科学分支,因为每一个分支都因其自身的不充分而需要其他科学分支的支持。科学是西方精神的工具,依靠科学可以比仅靠双手打开更多的门。科学属于我们的理解方式,只有当它把自己的理解方式看成唯一正确的时候才会阻挡我们的视线。
L
LunaMaria
我觉得科学的发展相对宇宙和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我这个梦很明显是科学还没有开始探索的领域。
如果不是那怎么解释这个梦?我要疯了,先知不好当!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22:51

可能是共时性。

共时性(德語:Synchronizität,英語: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同步),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包括了“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看似有有意义的关联。
花花满楼
你不是一个人。不过我愿意歪一下话题,谈一个改变我世界观的事件。
年轻念书时想念某个千里之遥的男生很久。 然后一个星期天下午,午睡时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个朋友和一个年长男性朋友站在一个汽车旁边,朋友刚刚买了这个汽车很高兴,对我说:”给你看看我的车“。 然后我就看见这个汽车,它有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难以描摹的灰黄土黄浅棕色,然后我拐到汽车前面,看见这是一个 Toyota Corolla。 然后我就立刻惊醒了,眼前全是明晃晃的这个颜色,持续了15分钟,我看了看表:下午3:30分。 当时我冲动地想立刻打电话给这个朋友,问他是不是刚刚买了这样一个汽车。但是这实在荒唐,我不相信任何宗教,只相信科学,所以没有打电话。 半年以后,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顺道看望了一下他。只有几个小时,然后他带我走到停车场送我走。 我看见了这个梦中早已看见的汽车,唯一区别是它满身的泥点子,活像个斑点狗。坐进这个汽车,我留意到它确实是崭新的,符合半岁的年龄。 朋友平淡地说:”这怎么可能呢?“ 坚决不告诉我他怎么买来的汽车。 我迄今记得这个颜色。汽车的颜色往往是柔和的混合色,这是我其后才注意到的。 我的世界观一下子颠覆了,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件事。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21:51


这有没有可能是一种Deja-vu,原文为法语déjà vu,中文翻译为既视,意为似曾相识,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
不是不信任你,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人的记忆并不总可靠。历史和回忆都是大脑的创造.

w
wearefamily
科学没有尽头,哥特尔在上个世纪已经证明
silverblade 发表于 2020-08-12 22:41

作了一番调查,我自认为可以理解了哥特尔的这个表述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没有尽头 == 神是万物
t
tidewater
我也理科,但是和宗教不违背
比如说理科大牛,人类理性思维鼻祖,牛顿,老年研究神学,最终相信上帝的存在
比如人的潜意识究竟哪里来的?比如人的记忆究竟怎么回事?前面楼主说的小黄车的梦究竟怎么解释?是概率吗?
我open,accept 这些超认知的 principle 存在。 猫猫帖子里的某位说过一句我印象很深: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wearefamily 发表于 2020-08-12 22:35

牛顿当年没有发现 law of chaoes / theory of self organize,更没有 heisenberg uncertainty 。。。 算史前文明 。。。
t
tidewater
我也理科,但是和宗教不违背
比如说理科大牛,人类理性思维鼻祖,牛顿,老年研究神学,最终相信上帝的存在
比如人的潜意识究竟哪里来的?比如人的记忆究竟怎么回事?前面楼主说的小黄车的梦究竟怎么解释?是概率吗?
我open,accept 这些超认知的 principle 存在。 猫猫帖子里的某位说过一句我印象很深: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wearefamily 发表于 2020-08-12 22:35

另外是不是读理工科跟世界观的相关性不是那么大。我当年高中班上数学/物理前五名的女生里,没有一个对数学/物理有丝毫认知层次的理解。都是人肉复读机也就是为了找份工作。不是我说的,人自己都承认 。。。 对数学/物理有些理解的反而不在前五名,当然成绩也不会太差 。。。
不过我觉得这个很好理解,追求正确率是一种负担,要花不少时间 。。。 对数学/物理有自己的理解的话,对于备考和考试解题时往往是一种 distraction 。。。 例子就是我们的计算机对数学/物理没有丝毫理解,但正确率不是一般的高。
t
tidewater
我觉得科学的发展相对宇宙和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我这个梦很明显是科学还没有开始探索的领域。
如果不是那怎么解释这个梦?我要疯了,先知不好当!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22:51

Our Brains Rewrite Our Memories, Putting Present In The Past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4/02/04/271527934/our-brains-rewrite-our-memories-putting-present-in-the-past
C
Cortana

这有没有可能是一种Deja-vu,原文为法语déjà vu,中文翻译为既视,意为似曾相识,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
不是不信任你,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人的记忆并不总可靠。历史和回忆都是大脑的创造.


花花满楼 发表于 2020-08-12 23:38

换个词就是巧合或者似曾相识啦!我不认为这是巧合也不是似曾相识,因为这个梦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梦,非常intense,极其清晰强烈,做完立刻醒过来,梦境历历在目。 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梦强调了颜色,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汽车,唯一可以让我日后辨认的就是它特别又微妙的颜色,所以这个梦特意让我牢牢记住颜色。 而且和男生的见面倒是凑巧,他前一天下午才从外地回家,临时约的见面,差一点我就错失验证梦的机会了。
t
tidewater
你不是一个人。不过我愿意歪一下话题,谈一个改变我世界观的事件。
年轻念书时想念某个千里之遥的男生很久。 然后一个星期天下午,午睡时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个朋友和一个年长男性朋友站在一个汽车旁边,朋友刚刚买了这个汽车很高兴,对我说:”给你看看我的车“。 然后我就看见这个汽车,它有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难以描摹的灰黄土黄浅棕色,然后我拐到汽车前面,看见这是一个 Toyota Corolla。 然后我就立刻惊醒了,眼前全是明晃晃的这个颜色,持续了15分钟,我看了看表:下午3:30分。 当时我冲动地想立刻打电话给这个朋友,问他是不是刚刚买了这样一个汽车。但是这实在荒唐,我不相信任何宗教,只相信科学,所以没有打电话。 半年以后,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顺道看望了一下他。只有几个小时,然后他带我走到停车场送我走。 我看见了这个梦中早已看见的汽车,唯一区别是它满身的泥点子,活像个斑点狗。坐进这个汽车,我留意到它确实是崭新的,符合半岁的年龄。 朋友平淡地说:”这怎么可能呢?“ 坚决不告诉我他怎么买来的汽车。 我迄今记得这个颜色。汽车的颜色往往是柔和的混合色,这是我其后才注意到的。 我的世界观一下子颠覆了,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件事。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2 21:51

Our Brains Rewrite Our Memories, Putting Present In The Past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4/02/04/271527934/our-brains-rewrite-our-memories-putting-present-in-the-past
C
Cortana
Our Brains Rewrite Our Memories, Putting Present In The Past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4/02/04/271527934/our-brains-rewrite-our-memories-putting-present-in-the-past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0:15

肯定不是。
t
tidewater
肯定不是。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3 00:17

How you can be so sure?
C
Cortana
How you can be so sure?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0:20





我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这个梦我现在都记得,现在我都能给你找出那个颜色,这是我刚刚上网找到的,正中间那个就是,实物颜色浅淡温柔很多,再次印证了我的梦境,2006Toyota corolla 果真又这个颜色,当时看到车的情形我也完全记得,当时震惊得简直灵魂出窍,世界忽然变了样。 另外,我这一辈子只做过这样一个梦,和其他梦完全不同。我从来不相信梦和灵魂/灵异/宇宙/上帝有任何关联,就是没法解释自己的亲身经历.
N
Nurture
我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这个梦我现在都记得,现在我都能给你找出那个颜色,当时看到车的情形我也完全记得,当时震惊得简直灵魂出窍,世界忽然变了样。 另外,我这一辈子只做过这样一个梦,和其他梦完全不同。我从来不相信梦和灵魂/灵异/宇宙/上帝有任何关联,就是没法解释自己的亲身经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3 00:24

no worry.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百分百明白你的意思。
我小的时候有过几次预测性的梦,越大越少。因为,小时的我比较清灵,现在比较浊了。 做梦的时候,从来不知它们是预测的。然而,当事情发生时候,2张底片,逐帧重合,一切细节一模一样,后背鸡皮疙瘩起来,才意识到此时在过去的梦里。
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虽然是minority,但是数量上不少。
a
ajimm
no worry.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百分百明白你的意思。
我小的时候有过几次预测性的梦,越大越少。因为,小时的我比较清灵,现在比较浊了。 做梦的时候,从来不知它们是预测的。然而,当事情发生时候,2张底片,逐帧重合,一切细节一模一样,后背鸡皮疙瘩起来,才意识到此时在过去的梦里。
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虽然是minority,但是数量上不少。

Nurture 发表于 2020-08-13 00:29

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这种预测性的梦。感觉我现在这种梦的频率比小时候更高,常常有很多梦很快就应验。 但我的梦不是那种完全精确的,像你这样底片一样精准的。
t
tidewater
我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这个梦我现在都记得,现在我都能给你找出那个颜色,当时看到车的情形我也完全记得,当时震惊得简直灵魂出窍,世界忽然变了样。 另外,我这一辈子只做过这样一个梦,和其他梦完全不同。我从来不相信梦和灵魂/灵异/宇宙/上帝有任何关联,就是没法解释自己的亲身经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3 00:24

OK 我无法知道你这边。
但我也有相对 authentic 的记忆,不是说一定能记住,但记不得就是记不得。以及我家小娃也差不多。我们有时 cross check 来 make sure 事件确实发生。
我们 cross check 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2记忆非常 adapative。
比如一件事,刚进 shelter in place 的时候,家里曾经发生不少吵架争执,具体不说了,反正是种 emotional stress,我家小娃甚至开始 feel sad。这时她和我都清楚记得那也让我们觉得 sad 的 events (episodic memory)。我们都讨论如何 get over it 。。。 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开始记不得甚至上周家里发生的吵架争执的细节了,甚至有的在哪一天都记不得,两人又旁证线索确定是哪一天 。。。
但这并不是我跟小娃的记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基本都 get over it 了 。。。 而我们的大脑记住不愉快的经历的唯一目的,是 it is a problem need resolve。。。 否则的话,大脑倾向于抹去不愉快的 episodic memory,只保存 implicit memory which is skillset 。。。

C
Cortana
no worry.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百分百明白你的意思。
我小的时候有过几次预测性的梦,越大越少。因为,小时的我比较清灵,现在比较浊了。 做梦的时候,从来不知它们是预测的。然而,当事情发生时候,2张底片,逐帧重合,一切细节一模一样,后背鸡皮疙瘩起来,才意识到此时在过去的梦里。
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虽然是minority,但是数量上不少。

Nurture 发表于 2020-08-13 00:29

我刚刚在上一页附上颜色,我在汽车网站找到了
C
Cortana
OK 我无法知道你这边。
但我也有相对 authentic 的记忆,不是说一定能记住,但记不得就是记不得。以及我家小娃也差不多。我们有时 cross check 来 make sure 事件确实发生。
我们 cross check 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2记忆非常 adapative。
比如一件事,刚进 shelter in place 的时候,家里曾经发生不少吵架争执,具体不说了,反正是种 emotional stress,我家小娃甚至开始 feel sad。这时她和我都清楚记得那也让我们觉得 sad 的 events (episodic memory)。我们都讨论如何 get over it 。。。 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开始记不得甚至上周家里发生的吵架争执的细节了,甚至有的在哪一天都记不得,两人又旁证线索确定是哪一天 。。。
但这并不是我跟小娃的记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基本都 get over it 了 。。。 而我们的大脑记住不愉快的经历的唯一目的,是 it is a problem need resolve。。。 否则的话,大脑倾向于抹去不愉快的 episodic memory,只保存 implicit memory which is skillset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0:35

可是我这个汽车完全是中性的呀! 他的汽车和我八竿子打不着,我要或者不要这个汽车的信息对我有什么好处?
N
Nurture
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这种预测性的梦。感觉我现在这种梦的频率比小时候更高,常常有很多梦很快就应验。 但我的梦不是那种完全精确的,像你这样底片一样精准的。
ajimm 发表于 2020-08-13 00:34

那非常好。我现下想了一下,最近一年,没有做那样的梦了。但是奇特的梦非常多。这几年我状态不好,也许跟这个有关系。
我的那种完全精确的梦,比如和某人在某个场所说话,然后对话,周围的景物,说出的话,所有detail都一摸一样。所以,我从来都是敬畏未知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解释不了。
我的另外一部分梦,可能是整个梦中,某个关键detail一模一样,也会在现实中,发生的当下,明白过来。
N
Nurture
我刚刚在上一页附上颜色,我在汽车网站找到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3 00:37

我完全相信。 有时候,我想,人类为什么孤独?就是因为,每个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类似经历的人才可以完全理解。
t
tidewater
OK 我无法知道你这边。
但我也有相对 authentic 的记忆,不是说一定能记住,但记不得就是记不得。以及我家小娃也差不多。我们有时 cross check 来 make sure 事件确实发生。
我们 cross check 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2记忆非常 adapative。
比如一件事,刚进 shelter in place 的时候,家里曾经发生不少吵架争执,具体不说了,反正是种 emotional stress,我家小娃甚至开始 feel sad。这时她和我都清楚记得那也让我们觉得 sad 的 events (episodic memory)。我们都讨论如何 get over it 。。。 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开始记不得甚至上周家里发生的吵架争执的细节了,甚至有的在哪一天都记不得,两人又旁证线索确定是哪一天 。。。
但这并不是我跟小娃的记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基本都 get over it 了 。。。 而我们的大脑记住不愉快的经历的唯一目的,是 it is a problem need resolve。。。 否则的话,大脑倾向于抹去不愉快的 episodic memory,只保存 implicit memory which is skillset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0:35

所以我个人而言,并不相信 Deja Vu 。。。 我个人也没有可以证实的 Deja Vu 经历,或者 predictive dream 的经历 。。。 我个人觉得 Deja Vu 可能是 pre-schizophrenic,有可能跟大脑长期不能 internalize 某个 conflict 有关。。。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可能是共时性。

共时性(德語:Synchronizität,英語: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同步),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包括了“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看似有有意义的关联。
LunaMaria 发表于 2020-08-12 23:34

在这里遇到同好,握手握手!
t
tidewater
那非常好。我现下想了一下,最近一年,没有做那样的梦了。但是奇特的梦非常多。这几年我状态不好,也许跟这个有关系。
我的那种完全精确的梦,比如和某人在某个场所说话,然后对话,所有detail都一摸一样。所以,我从来都是敬畏未知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解释不了。
我的另外一部分梦,可能是整个梦中,某个detail一模一样,也会在现实中,发生的当下,明白过来。
Nurture 发表于 2020-08-13 00:41

我从来没有很精确地记住梦境 。。。 我对梦的记忆一般都是很模糊,片段为主 。。。 即使梦境后当天能记得,但随时间很快遗忘。
只有现实世界的经历才更容易记忆在 episodic memory 。。。
热血热胜红日光
换个词就是巧合或者似曾相识啦!我不认为这是巧合也不是似曾相识,因为这个梦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梦,非常intense,极其清晰强烈,做完立刻醒过来,梦境历历在目。 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梦强调了颜色,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汽车,唯一可以让我日后辨认的就是它特别又微妙的颜色,所以这个梦特意让我牢牢记住颜色。 而且和男生的见面倒是凑巧,他前一天下午才从外地回家,临时约的见面,差一点我就错失验证梦的机会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3 00:14

Lucid dream... 现在被批评了我都不好意思发表太多评论。不过梦在精神分析学派里的地位非常重要。
热血热胜红日光




我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这个梦我现在都记得,现在我都能给你找出那个颜色,这是我刚刚上网找到的,正中间那个就是,实物颜色浅淡温柔很多,再次印证了我的梦境,2006Toyota corolla 果真又这个颜色,当时看到车的情形我也完全记得,当时震惊得简直灵魂出窍,世界忽然变了样。 另外,我这一辈子只做过这样一个梦,和其他梦完全不同。我从来不相信梦和灵魂/灵异/宇宙/上帝有任何关联,就是没法解释自己的亲身经历.

Cortana 发表于 2020-08-13 00:24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要到一个很远的学校上学,两个月前梦到了学校的操场,台阶和大门。后来去的时候发现真的和梦里很像,觉得很奇妙。
t
tidewater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要到一个很远的学校上学,两个月前梦到了学校的操场,台阶和大门。后来去的时候发现真的和梦里很像,觉得很奇妙。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00:48

我没有过这种经历 。。。 不是说像不像,我觉得我梦境记忆的 pixel 数量和 resolution 都不够我做 reliable classification 。
或者打个比方,就好比现实世界是 4K 显示器,我觉得梦境最多 24*24 像素 。。。 但对现实的记忆非常不一样,就好比我记住跟校花老婆的初次见面,那个好比是 post classification 的 synthetic spatial image ,有细节但不完全是细节,很多地方都已经做过 classification 。。。 我的理解是大脑要降低文件尺寸 。。。
热血热胜红日光
我完全相信。 有时候,我想,人类为什么孤独?就是因为,每个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类似经历的人才可以完全理解。
Nurture 发表于 2020-08-13 00:42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其他动物也是有意识的,但是人似乎是唯一有“未来”的时间感的动物,而且人的社会性很强(人生四大喜中排第二:他乡遇故知,高于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
所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始终是考虑到: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还有别人(家人和其他人等)。正常的成年人做每个选择决策都会考虑决策对上面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儿童就不怎么考虑将来或他人。
t
tidewater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其他动物也是有意识的,但是人似乎是唯一有“未来”的时间感的动物,而且人的社会性很强(人生四大喜中排第二:他乡遇故知,高于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
所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始终是考虑到: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还有别人(家人和其他人等)。正常的成年人做每个选择决策都会考虑决策对上面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儿童就不怎么考虑将来或他人。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00:57

从 human evolutionary biology 的角度,Homo Sapiens 确实是有 astonishing predictive classifier 的 species。
虽然就单个 prediction 而言并不总是靠谱,但加上 prefrontal cortex 全局整合就很可观了。
不过这个真的用不着 evolutionary biology ,就看看我们计算机 AI classification 经常就地躺倒 。。。 LOL

花花满楼
1种可能是大脑的错觉,recreate memory. 2就是巧合,coincidence 但是没有correlation or causal relationship. 两者我都经历多次. 不必纠结于此。 为什么偏偏这么巧呢?因为不这么巧合就不会问
t
tidewater
1种可能是大脑的错觉,recreate memory. 2就是巧合,coincidence 但是没有correlation or causal relationship. 两者我都经历多次. 不必纠结于此。 为什么偏偏这么巧呢?因为不这么巧合就不会问
花花满楼 发表于 2020-08-13 01:20

单纯数学上,如果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 的 number of class 越少的话,就越容易发生巧合 。。。 这个是 Russian Math School 小学数学 pigeon hole principle 抽屉原则 。。。
威武赵
其实我觉得impostor synchrome的原因是inaccurate assessment / perception。就是自己对将来成就/表现的预期太过悲观。
金凯瑞的毕业典礼致辞里说过: .... As far as I can tell, it’s just about letting the universe know what you want and working toward it while letting go of how it comes to pass. Your job is not to figure out how it’s going to happen for you, but to open the door in your head and when the door opens in real life, just walk through it. And don’t worry if you miss your cue because there’s always door opening. They keep opening. And when I say, “Life doesn’t happen to you, it happens for you.” I really don’t know if that’s true. I’m just making a conscious choice to perceive challenges as something beneficial so that I can deal with them in the most productive way. You’ll come up with your own style, that’s part of the fun!
Imposter synchrome的孩子们太执着于figure out how life will happen for you, 以至于走火入魔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0 08:52

“I’m just making a conscious choice to perceive challenges as something beneficial so that I can deal with them in the most productive way”
N
Nurture
我从来没有很精确地记住梦境 。。。 我对梦的记忆一般都是很模糊,片段为主 。。。 即使梦境后当天能记得,但随时间很快遗忘。
只有现实世界的经历才更容易记忆在 episodic memory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0:45

这很正常。我的大部分梦都是很快忘记的,甚至醒来后就很难记忆起来。只有一小部分梦是特殊的,还有一部分梦非常生动,即栩栩如生又超现实,非常有趣。
N
Nurture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其他动物也是有意识的,但是人似乎是唯一有“未来”的时间感的动物,而且人的社会性很强(人生四大喜中排第二:他乡遇故知,高于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
所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始终是考虑到: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还有别人(家人和其他人等)。正常的成年人做每个选择决策都会考虑决策对上面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儿童就不怎么考虑将来或他人。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00:57

我明白你写的。但是,我好像没明白,和我上面写的是什么关系。。。
L
LunaMaria
在这里遇到同好,握手握手!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00:42

握手握手~ 你也喜欢荣格? 我最近才开始看荣格的书。当初看《梦的解析》对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偏见,连带着荣格的也不想看,因此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清楚荣格的学说。我是看坎贝尔的书时发现他受荣格影响很大,才开始看荣格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发现荣格简直就是天才~感觉比弗洛伊德有意思多了~
a
ajimm
回复 346楼Nurture的帖子
我的梦特别精准的不多,多数都是梦里发生的场景给我很多提示,像是前情提要,但是基本的东西都是对的。这种梦都是在我将要醒来之前发生的,因此醒来之后记忆也特别深刻。
比如我有天天快亮的时候,梦到一个朋友穿着一身黑西服,稍微有点大,还打了一条领带。他站在电梯门口等电梯,回过头来跟我说,对呀,我要走了。
然后天就亮了。我醒过来就觉得很难过,因为这个朋友已经是癌症晚期。过了两天接到电话说他走了。
去参加葬礼看到的他,跟梦里的衣服完全一样。偏大的黑西装,连领带的斜纹都一样。
我的梦多数是这种的,告诉我一些信息,但很真实发生的场景不会完全一样。

L
LunaMaria
这很正常。我的大部分梦都是很快忘记的,甚至醒来后就很难记忆起来。只有一小部分梦是特殊的,还有一部分梦非常生动,即栩栩如生又超现实,非常有趣。
Nurture 发表于 2020-08-13 01:52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记得哪里看到过,意识的产生是发生在量子维度的,可能会发生量子穿梭的现象。量子的维度是极其微观的维度,同时也是高维世界的维度。电影《蚁人》里的主人公缩小到量子维度后,在量子世界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包括穿越时空。 所以可能是你做梦的时候,意识在量子维度发生了隧穿,穿越了时空到了未来,带回了未来的记忆。 (免责声明:我不知道量子隧穿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借这个概念提出一种假设。)
t
tidewater
还有一种可能,梦境是不断以各种姿势 predict future。而事后大脑选择性记忆,只记住 predict 正确的,把 predict 错误的遗忘了。
我觉得对心理学更有意义的,可能是为啥记住,又为啥遗忘 。。。
N
Nurture
回复 346楼Nurture的帖子
我的梦特别精准的不多,多数都是梦里发生的场景给我很多提示,像是前情提要,但是基本的东西都是对的。这种梦都是在我将要醒来之前发生的,因此醒来之后记忆也特别深刻。
比如我有天天快亮的时候,梦到一个朋友穿着一身黑西服,稍微有点大,还打了一条领带。他站在电梯门口等电梯,回过头来跟我说,对呀,我要走了。
然后天就亮了。我醒过来就觉得很难过,因为这个朋友已经是癌症晚期。过了两天接到电话说他走了。
去参加葬礼看到的他,跟梦里的衣服完全一样。偏大的黑西装,连领带的斜纹都一样。
我的梦多数是这种的,告诉我一些信息,但很真实发生的场景不会完全一样。


ajimm 发表于 2020-08-13 02:06

太sad了,我看得汗毛都竖起来了。
所以有时候,觉得也不想要预测的梦。因为,就和算命一样,知道了又如何?觉得很无力。
另外,我自己无法分辨 预测的梦 和 非预测的梦,只有现实世界经历后,一瞬间才意识到。但意识到的时候,事实已经发生了。
但是,我们有这样的梦的经历,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N
Nurture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记得哪里看到过,意识的产生是发生在量子维度的,可能会发生量子穿梭的现象。量子的维度是极其微观的维度,同时也是高维世界的维度。电影《蚁人》里的主人公缩小到量子维度后,在量子世界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包括穿越时空。 所以可能是你做梦的时候,意识在量子维度发生了隧穿,穿越了时空到了未来,带回了未来的记忆。 (免责声明:我不知道量子隧穿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借这个概念提出一种假设。)
LunaMaria 发表于 2020-08-13 02:10

我觉得都有可能。 我自己的想法:一切都是能量。 或者,时间不存在。我忘记哪里看到这个说法了。难理解,但似乎又可以理解。
a
ajimm
回复 366楼Nurture的帖子
我之前看到一个说法:过去,未来,现在是并存的,只是存在于不同的频道里。是不是我在睡觉的时候,频率如果调到未来那一档,就会接收到未来的片段,而调到过去放映的就是过去的影相。
N
Nurture
回复 366楼Nurture的帖子
我之前看到一个说法:过去,未来,现在是并存的,只是存在于不同的频道里。是不是我在睡觉的时候,频率如果调到未来那一档,就会接收到未来的片段,而调到过去放映的就是过去的影相。
ajimm 发表于 2020-08-13 02:39

是,可能就是平行空间的概念。时间不存在,也就是你说的共存。 我感觉,一切都是能量,一切都是frequency. aji ,晚安。
a
ajimm
回复 368楼Nurture的帖子
晚安!
9
92m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其他动物也是有意识的,但是人似乎是唯一有“未来”的时间感的动物,而且人的社会性很强(人生四大喜中排第二:他乡遇故知,高于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
所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始终是考虑到: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还有别人(家人和其他人等)。正常的成年人做每个选择决策都会考虑决策对上面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儿童就不怎么考虑将来或他人。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00:57

那久旱逢甘雨还排第一呢,是否说明人类本质上跟其他动物也没啥区别,不吃饭就会死的,全靠老天爷赏碗饭吃。这跟神明崇拜也不一定有关系,不下雨很惨没饭吃会死的就是事实嘛,祖先就把这些事情进入可以流传的口头表达告诉未来的我们。。。
9
92m
还有一种可能,梦境是不断以各种姿势 predict future。而事后大脑选择性记忆,只记住 predict 正确的,把 predict 错误的遗忘了。
我觉得对心理学更有意义的,可能是为啥记住,又为啥遗忘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2:13

人类是如此痴迷于predict future,试图找到哪怕一点点掌控感给自己安慰,以至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去疯狂的各种实践,在沉睡中还不肯放弃这无望的尝试,真是多情又悲伤的动物啊。
热血热胜红日光
握手握手~ 你也喜欢荣格? 我最近才开始看荣格的书。当初看《梦的解析》对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偏见,连带着荣格的也不想看,因此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清楚荣格的学说。我是看坎贝尔的书时发现他受荣格影响很大,才开始看荣格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发现荣格简直就是天才~感觉比弗洛伊德有意思多了~
LunaMaria 发表于 2020-08-13 01:57

以前我们都被误导,以为容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所以忽略了他。其实容格中年时代就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了,我个人觉得他的思想体系比弗洛伊德更成熟,更完整。不过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学派,只认一个开山鼻祖,他是被忘记的天才。
热血热胜红日光
还有一种可能,梦境是不断以各种姿势 predict future。而事后大脑选择性记忆,只记住 predict 正确的,把 predict 错误的遗忘了。
我觉得对心理学更有意义的,可能是为啥记住,又为啥遗忘 。。。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02:13

这个推理是有道理的。人的prefrontal cortex进化出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功能就是能够想象未来的各种场景。人做的梦其实很多,但是大多数醒来以后就忘记了(可能内容还存在于短期记忆里,相当于电脑CPU的L3 cache)如果没有马上recall, 梦的内容就会被抹去。
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人的记忆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对大脑存储系统的recall(读盘),而且每次回忆,会加强回忆内容,也会改写部分内容。所以memory is not 100% reliable, but meaningful. 基本原理和所有缓存系统差不多,比如硬盘吧,存储容量有限,但是新内容不断涌来,为了生存必须把新内容和原来的内容综合考虑然后保存。所以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是大脑里不同的沟回地区,存储系统会经常清除太老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20多年不写中文,我可是提笔忘字了。
人在睡梦中,可能梦到的内容是部分从存储系统提取的记忆,部分是PFC新合成的内容。得到的结果可能部分存储在短期记忆中。需要上班谋生的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醒着的时候需要大量提取短期记忆,所以梦的内容可能recall的很少,基本上被自动清楚了。
我以前看到过有人专门训练一个技能做lucid dream. 我自己忙着为五斗米折腰,虽然感兴趣但是没有时间自己尝试。可以看看这个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ealthy-sleep/how-to-lucid-dream
Lucid dreaming is when you’re conscious during a dream. This typically happens during rapid eye movement (REM) sleep, the dream-stage of sleep. An estimated 55 percent of people have had one or more lucid dreams in their lifetime. During a lucid dream, you’re aware of your consciousness. It’s a form of metacognition, or awareness of your awareness. Often, lucid dreaming also lets you control what happens in your dream.
热血热胜红日光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记得哪里看到过,意识的产生是发生在量子维度的,可能会发生量子穿梭的现象。量子的维度是极其微观的维度,同时也是高维世界的维度。电影《蚁人》里的主人公缩小到量子维度后,在量子世界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包括穿越时空。 所以可能是你做梦的时候,意识在量子维度发生了隧穿,穿越了时空到了未来,带回了未来的记忆。 (免责声明:我不知道量子隧穿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借这个概念提出一种假设。)
LunaMaria 发表于 2020-08-13 02:10

看得出你也受了容格的影响,哈哈!容格的思想对泡利很有影响呢!
天才泡利:爱因斯坦的继承人,纵横物理世界的上帝之鞭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999050
连爱因斯坦都害怕的最毒舌科学家,但更可怕的却是他走近你的实验室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143807
C
Cortana
人类是如此痴迷于predict future,试图找到哪怕一点点掌控感给自己安慰,以至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去疯狂的各种实践,在沉睡中还不肯放弃这无望的尝试,真是多情又悲伤的动物啊。
92m 发表于 2020-08-13 08:41

除去我这个梦,我不相信梦
热血热胜红日光
回复 374楼热血热胜红日光的帖子
https://www.brainpickings.org/2017/03/09/atom-and-archetype-pauli-jung/
Atom, Archetype, and the Invention of Synchronicity: How Iconic Psychiatrist Carl Jung and Nobel-Winning Physicist Wolfgang Pauli Bridged Mind and Matter
Two of humanity’s greatest minds explore the parallels between spacetime and the psyche,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self.
“Every true theorist is a kind of tamed metaphysicist,” Einstein wrote as he contemplated the human passion for comprehension in the final years of his life. He may well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great Austrian-Swiss theoretical physicist Wolfgang Pauli (April 25, 1900–December 15, 1958), who first postulated the neutrino and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 a monumental le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Decades earlier, 21-year-old Pauli had published a critique of Einstein’s groundbreaking 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 It greatly impressed the elder physicist, who wrote in astonishment:
No one studying this mature, grandly conceived work could believe that the author is a man of 21. One wonders what to admire most, the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the sureness of mathematical deduction, the profound physical insight, the capacity for lucid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the complete treatment of the subject matter, or the sureness of critical appraisal.
Indeed, this uncommon fusion of psychological acumen and scientific rigor only intensified as Pauli grew older. Around the time he wrote the paper that spurred Einstein’s praise, Pauli became enchanted with the work of pioneering psychologist William James. After a three-decade immersion in it, and several years after h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Pauli met the great psychiatrist Carl Jung (July 26, 1875–June 6, 1961), who in turn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Einstein’s ideas about space and time. Jung and Pauli struck an unusual friendship, which lasted a quarter century until Pauli’s death and resulted in the invention of synchronicity — acausally connected events, which the observer experiences as having a meaningful connection on the basis of his or her subjective situation, a meeting poi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lity. Although rooted in Pauli’s interest in dream analysis, their conversations and correspondence went on to explo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reality through the dual lens of physics and psychology. Each used the tools of his expertise to shift the shoreline between the known and the unknown, and together they found common ground in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atom, with its nucleus and orbiting electrons, and the self, with its central conscious ego and its ambient unconscious. Both men were deeply imprinted by this intellectual cross-pollination. In his posthumously published final work, Jung would write:
We do not know whether what we on the empirical plane regard as physical may not, in the Unknown beyond our experience, be identical with what on this side of the border we distinguish from the physical as psychic. Though we know from experience that psychic processes are related to material ones, we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 say in what this relationship consists or how it is possible at all. Precisely because the psychic and the physical are mutually dependent it has often been conjectured that they may be identical somewhere beyond our present experience, though this certainly does not justify the arbitrary hypothesis of either materialism or spiritualism.
Pauli’s parallel curiosity about mind and matter is perhaps best articulated in by his friend and collaborator Werner Heisenberg — he of uncertainty principle fame — who would later write:
Behind [Pauli’s] outward display of criticism and skepticism lay concealed a deep philosophical interest even in those dark areas of reality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elude the grasp of reason. And while the power of fascination emanating from Pauli’s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blems was admittedly due in some measure to the detailed and penetrating clarity of his formulations, the rest was derived from a constant contact with the field of creative processes, for which no rational formulation as yet exists.
In their conceptually daring correspondence, collected in Atom and Archetype: The Pauli/Jung Letters, 1932–1958 (public library), the two delve into these parallels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psychic dimensions of reality. In one of his early letters, Jung considers the analogy Pauli had proposed between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self. He writes in the autumn of 1935:
Generally speaking, the unconscious is thought of as psychic matter in an individual. However, the self-representation drawn up by the unconscious of its central structure does not accord with this view, for everything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the central structur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annot be fixed locally but is an ubiquitous existence identical to itself; it must not be seen in spatial terms and consequently, when projected onto space, is to be found everywhere in that space. I even have the feeling that this peculiarity applies to time as well as space… A biological analogy would be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a termite colony, possessing only unconscious performing organs, whereas the center, to which all the functions of the parts are related, is invisible and not empirically demonstrable.
The radioactive nucleus is an excellent symbol for the source of energy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ultimate external stratum of which appears an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s a symbol, it indicates that consciousness does not grow out of any activity that is inherent to it; rather, it is constantly being produced by an energy that comes from the depths of the unconscious and has thus been depicted in the form of rays since time immemorial.
[…]
The center, or the nucleus, has always been for me a symbol of the totality of the psychic, as the conscious plus the unconscious, the center of which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ego as the center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sequently has always been perceived as being external.
Carl Jung on the cover of TIME magazine, February 1955 Over the following few years, their correspondence focuses primarily on dream analysis — which both Jung and Pauli saw as a means of illuminating scientific motifs in Pauli’s work — but again and again they return to the symmetry of mind and matter. In a letter to Jung from the summer of 1937, Pauli jeers at the narrow materialism of his own field and calls for an openness to other forms of knowing:
Most modern physics also lends itself to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psychic processes, even down to the last detail. Of course, nothing is further from the thoughts of modern man than the idea of penetrating the secrets of matter in this way … since it seems to him that, relatively speaking, less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soul, and it is less familiar than matter.
The following summer, 38-year-old Pauli writes:
After a careful and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many experiences and arguments, I have come to accept the existence of deeper spiritual layers that cannot be adequately defined by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 of time.
In 1947, when Jung decided to found an institute dedicated to this field of research, he asked Pauli — who had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a year and a half earlier — to be among its sponsors. The physicist gladly agreed. In a letter to Jung from that December, he noted that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ir interests provide “serious evidence that what is developing is indicative of a close fusion of psychology with the scientific experience of the processes in the material physical world.” He peers into that shared future:
It is probably a long journey, one we are only just setting out on, and it will especially entail, as a modifying factor, constant criticism of the space-time concept.
Space and time were virtually turned by Newton into God’s right hand (oddly enough, the position made vacant when he expelled the Son of God from there), and it needed an extraordinary mental effort to bring time and space back down from these Olympian heights. Going hand in hand with this, apparently,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basic idea of classical natural science, according to which it describes objective facts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re is absolutely no link between them and the researcher (objectifiability of the phenomena independently of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observed.)
Four decades before the revered physicist John Archibald Wheeler (who coined the term “black hole”) made his influential assertion that “this is a participatory universe [and] observer-participancy gives rise to information,” Pauli plants the seed of a grand question:
Modern microphysics turns the observer once again into a little lord of creation in his microcosm, with the ability (at least partially) of freedom of choice and fundamentally uncontrollable effects on that which is being observed. But if these phenomena are dependent on how (with what experimental system) they are observed, then is it not possible that they are also phenomena (extra corpus) that depend on who observes them (i.e., on the nature of the psyche of the observer)? And if natural science, in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determinism since Newton, has finally arrived at the stage of the fundamental “perhaps” of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 of natural laws … then should there not be enough room for all those oddities that ultimately rob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hysics” and “psyche” of all its meaning…?
If you turn Pauli’s words over in your mind for a few moments, you’d realize just how radical and enormous a proposition this is. Indeed, it was this letter that catalyzed the series of conversations in which Pauli and Jung came up with the concept of synchronicity — the ultimate dependency between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By the fall of 1948, they were using the term regularly in their correspondence. In a letter from mid-1949, Jung writes to Pauli, enclosing a manuscript of his first paper on the subject:
Quite a while ago, you encouraged me to write down my thoughts on synchronicity… Nowadays, physicists are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paying serious attention to such ideas.
A few days later, Pauli echoes this faith in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by sharing with Jung one of his great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The idea of meaningful coincidence — i.e., simultaneous events not causally connected — was expressed very clearly by Schopenhauer in his essay “On the Apparent Design in the Fate of the Individual.”
[…]
This essay of Schopenhauer’s had a lasting and fascinating effect on me and seemed to be pointing the way to a new trend in natural sciences. But whereas [he] wanted at all costs to cling to the rigid determinism along the lines of the classical physics of his day, we have now acknowledged that in the nuclear world, physical events cannot be followed in causal chain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Thus, the readiness to adopt the idea on which your work is based, that of the “meaning as an ordering factor,” is probably considerably greater among physicists than it was in Schopenhauer’s day.
In a subsequent letter from the autumn of 1950, Pauli — who preferred the term “meaning-correspondence” over “synchronicity” as a way of placing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of events than on their simultaneity — adds:
In truth, nature is so fashioned that — analogous to Bohr’s “Complementarity” in physics — any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usality and synchronically can never be ascertained…. How do the facts that make up modern quantum physics relate to those other phenomena explained by you with the aid of the new principle of synchronicity? First of all, what is certain is that both types of phenomenon go beyond the framework of “classical” determinism.
[…]
I nevertheless, as a physicist,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 of quantum physics, se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nchronicity, is a very weak generalization of the old causality… Although microphysics allows for an acausal form of observation, it actually has no use for the concept of “meaning.”
In the letter, Pauli diagrams the concepts discussed: Six days later, Jung picks up the thread and crystallizes the definition of synchronicity:
Synchronicity could be understood as an ordering system by means of which “similar” things coincide, without there being any apparent cause.
With an eye to Pauli’s diagram, he considers the role of space and time in synchronicity:
Modern physics, having advanced into another world beyond conceivability, cannot dispense with the concept of a space-time continuum. Insofar as psychology penetrates into the unconscious, it probably has no alternative but to acknowledge the “indistinctness” or the impossibility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their psychic relativity. The world of classical physics has not ceased to exist, and by the same token, the world of consciousness has not lost its validity against the unconscious… “Causality” is a psychologem (and originally a magic virtus) that formul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vents and illustrates them as cause and effect. Another (incommensurable) approach that does the same thing in a different way is synchronicity. Both are identical in the higher sense of the term “connection” or “attachment.” But on the empirical and practical level (i.e., in the real world), they are incommensurable and antithetical, like space and time.
[…]
I would now like to propose that instead of “causality” we have “(relatively) constant connection through effect,” and instead of synchronicity we have (relatively) constant connection through contingency, equivalence, or “meaning.”
He illustrates this proposition with his own variation on Pauli’s diagram: In a letter sent twelve days later, Pauli responds by introducing the crucial concept of scale into these considerations of synchronicity:
Synchronicity should be defined in a narrower sense so as to comprise effects that only appear when there is a small number of individual cases but disappear when there is a larger number… In quantum physics, there are not just effects that appear with large numbers instead of with small ones, and not only is the term “meaning” not the right one here (which you have written about at great length) but also the concept of the (psychic or psychoid) archetype cannot be used so lightly in the acausalities of microphysics.
In a letter from October of 1953, more than twenty years into their correspondence and a decade into their shared obsession with synchronicity, Jung writes to Pauli:
It means a lot to me to see how our points of view are getting closer, for if you feel isolated from your contemporaries when grappling with the unconscious, it is also the same with me, in fact more so, since I am actually standing in the isolated area, striving somehow to bridge the gap that separates me from the others. After all, it is no pleasure for me always to be regarded as esoteric. Oddly enough, the problem is still the same 2,000-year-old one: How does one get from Three to Four?
Jung and Pauli unfurl many more fascinating parallels between psychology and physics in the remainder of Atom and Archetype. Complement it with Jung on human nature, then revisit physicist, novelist, and poet Alan Lightman o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ce.
热血热胜红日光
回复 376楼热血热胜红日光的帖子
看到上面有朋友提到synchronicity, 实在是手痒。。。好,先到这里,楼主请继续!我很喜欢看你的回忆和分析!
q
qiqi_hua
应该是希腊神话,宙斯爱上人间女子,赐予她永恒的生命和记忆。到了最后,这个女人选择放弃,“永恒”其实恐怖。
睡眠的作用,类似于system offline的自我调整。记忆可以被强化,被修复;坏的记忆被遗忘。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平时不用的区域活跃一下,梦也是幻境的一种啊。脑部的电流通路需要时不时的测试,深度睡眠的作用非常大。
9
92m
回复 375楼Cortana的帖子
梦总是很好玩的,相不相信不重要。我5岁到7岁期间总是反反复复的做同一个梦,那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
q
qiqi_hua
这个推理是有道理的。人的prefrontal cortex进化出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功能就是能够想象未来的各种场景。人做的梦其实很多,但是大多数醒来以后就忘记了(可能内容还存在于短期记忆里,相当于电脑CPU的L3 cache)如果没有马上recall, 梦的内容就会被抹去。
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人的记忆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对大脑存储系统的recall(读盘),而且每次回忆,会加强回忆内容,也会改写部分内容。所以memory is not 100% reliable, but meaningful. 基本原理和所有缓存系统差不多,比如硬盘吧,存储容量有限,但是新内容不断涌来,为了生产必须把新内容和原来的内容综合考虑然后保存。所以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是大脑里不同的沟回地区,存储系统会经常清除太老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20多年不写中文,我可是提笔忘字了。
人在睡梦中,可能梦到的内容是部分从存储系统提取的记忆,部分是PFC新合成的内容。得到的结果可能部分存储在短期记忆中。需要上班谋生的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醒着的时候需要大量提取短期记忆,所以梦的内容可能recall的很少,基本上被自动清楚了。
我以前看到过有人专门训练一个技能做lucid dream. 我自己忙着为五斗米折腰,虽然感兴趣但是没有时间自己尝试。可以看看这个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ealthy-sleep/how-to-lucid-dream
Lucid dreaming is when you’re conscious during a dream. This typically happens during rapid eye movement (REM) sleep, the dream-stage of sleep. An estimated 55 percent of people have had one or more lucid dreams in their lifetime. During a lucid dream, you’re aware of your consciousness. It’s a form of metacognition, or awareness of your awareness. Often, lucid dreaming also lets you control what happens in your dream.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08:59

这方面,林兄等Silver来展开。
Silver以前谈过,被我拍过!不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做研究的,还是给自然保留一些神秘吧。一个事物,神秘感也是一种力量。我不信神佛,但是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q
qiqi_hua
回复 375楼Cortana的帖子
梦总是很好玩的,相不相信不重要。我5岁到7岁期间总是反反复复的做同一个梦,那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
92m 发表于 2020-08-13 09:53

我也是。做梦可以做成连续剧,各种主线支线。如果我有意回忆,特别是清晨开车上班的时候,也可能左右梦的发展。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梦境会有意的弥补缺失,恢复现实生活的伤害。
热血热胜红日光
我明白你写的。但是,我好像没明白,和我上面写的是什么关系。。。
Nurture 发表于 2020-08-13 01:53

不好意思,还没写完,有同事打电话找我开会就发了。。。然后回头也没兴致再改了。
热血热胜红日光
那久旱逢甘雨还排第一呢,是否说明人类本质上跟其他动物也没啥区别,不吃饭就会死的,全靠老天爷赏碗饭吃。这跟神明崇拜也不一定有关系,不下雨很惨没饭吃会死的就是事实嘛,祖先就把这些事情进入可以流传的口头表达告诉未来的我们。。。
92m 发表于 2020-08-13 08:36

我的原意是想说孤独对应于马斯洛需求的三层(和二层)
如果把中国俗话中的人生四大喜和四大悲跟马斯洛的理论对照,基本可以对应啊: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露 => Physiological needs 他乡遇故知 => Safety needs & belonging 洞房花烛夜 => Love (& physiological needs) 金榜题名时 => Esteem & Self-actualization
人生四大悲: 寡妇携子悲 => Physiological needs 将军被敌擒 => Safety needs & belonging 失宠宫女泪 => Love 落第举子心 => Esteem & Self-actualization
爱自己
很多时候,抑郁了难过了,是自己钻进去了一个死角出不来。这时候需要另外一个人给你考虑问题的新角度,有时候是跳出来审视自己,有时候是转弯向另外一个深度思考
9
92m
回复 383楼热血热胜红日光的帖子
哈哈,你这角度我没想过,我属于在边陲而非文化中心生长起来的人类,需求都比较基本:-) 也不能够察觉很清楚的层次,觉得人生没必要特别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t
tidewater
我的原意是想说孤独对应于马斯洛需求的三层(和二层)
如果把中国俗话中的人生四大喜和四大悲跟马斯洛的理论对照,基本可以对应啊: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露 => Physiological needs 他乡遇故知 => Safety needs & belonging 洞房花烛夜 => Love (& physiological needs) 金榜题名时 => Esteem & Self-actualization
人生四大悲: 寡妇携子悲 => Physiological needs 将军被敌擒 => Safety needs & belonging 失宠宫女泪 => Love 落第举子心 => Esteem & Self-actualization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10:58

金字塔本身是经验(伪)科学我觉得。看着漂亮模型有用么?
t
tidewater
回复 376楼热血热胜红日光的帖子
这种东西不用深究。不少科学家名人本身是 borderline mental disorder 。。。 个人觉得这个跟科学本身无关,跟努力程度和钻牛角尖程度有关 。。。 也是 survivor's bias 的一种。
热血热胜红日光
金字塔本身是经验(伪)科学我觉得。看着漂亮模型有用么?
tidewater 发表于 2020-08-13 12:04

这个金字塔的意思是需求是阶梯性的,大多数人满足了底层的需要才会有高层的需求。
我同意马斯洛理论是一个猜想,肯定不完善。记得多年前在大二的时候在国内学《西方心理学导论》选修课,当时老师“批评”马斯洛理论举的例子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为了第五层的需求可以放弃底层的需求(这个例子到底成不成立再说哈,到底是放弃了底层需求还是delay了底层需求。。。打下了江山以后共产党员也有进城以后快速腐化的过程)
所以研究心理学比较麻烦的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个性是多维度的,在时间轴上是会变的。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每个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到最后都变成了形而上哲学家。
C
Cortana
很多时候,抑郁了难过了,是自己钻进去了一个死角出不来。这时候需要另外一个人给你考虑问题的新角度,有时候是跳出来审视自己,有时候是转弯向另外一个深度思考
爱自己 发表于 2020-08-13 11:08

这个人就是职业的心理咨询师
t
tidewater
这个金字塔的意思是需求是阶梯性的,大多数人满足了底层的需要才会有高层的需求。
我同意马斯洛理论是一个猜想,肯定不完善。记得多年前在大二的时候在国内学《西方心理学导论》选修课,当时老师“批评”马斯洛理论举的例子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为了第五层的需求可以放弃底层的需求(这个例子到底成不成立再说哈,到底是放弃了底层需求还是delay了底层需求。。。打下了江山以后共产党员也有进城以后快速腐化的过程)
所以研究心理学比较麻烦的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个性是多维度的,在时间轴上是会变的。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每个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到最后都变成了形而上哲学家。
热血热胜红日光 发表于 2020-08-13 12:14

我觉得不符合 human evolutionary biology 里 human intelligence 的发展轨迹。
同时也不符合边缘型精神病先满足上层比如 anxiety disorder 的需求。
实际上我觉得边缘型精神病比如 borderline anxiety disorder 基本没的治。真心话。就好比边缘型癫痫口吐白沫一小时但不造成大问题的那种。让正常人懂得如何 manage 边缘型癫痫病人,以及如何 get over 边缘型癫痫病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反而容易一千倍。
9
92m
回复 390楼tidewater的帖子
也许分地治之,让所有各种borderline disorders的病人一诊断就去一个独立的国土那边和自己人一起生活,然后彼此相互之间反正也很了解,又没有正常人从中添乱,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岂不是好?哈哈。
C
Cortana
玫瑰是谁?我怎么对待既帮助又伤害自己的家人? 首先我再次向她对我所有的好和帮助道谢,记性好的坏处是脑子里储存了过多的垃圾信息不能清除,她对我的每一点好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果哪一天玫瑰看到这个帖子,我希望她能够看到我终身的感谢。 然后!强悍的医生说: ”玫瑰不是你的姐姐,她是你的敌人“
这些年我没有像所有人期望的那样拿到博士,做教授拥有自己的实验室研究生,相反一直做中低层技术,连我学到的知识的百分之一都没有用到,工作不稳定工资偏低不说,这居然还是我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我一个人抚养孩子十几年,身份也花了很久解决,抑郁症一直没有痊愈,常年服药。 爸爸妈妈和大姐哥哥一直对我满怀同情,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帮助我;玫瑰和丈夫则多年来一直向家人宣扬我是全家最失败的一个: 没拿博士是失败,没当教授是失败,工资不高,离婚,连和前夫打官司争取孩子抚养费和房子都是我的失败,天知道她自己就是法律专业毕业的啊! 最讽刺的一点是,玫瑰常年嘲笑我穷和失败,她居然偷我北京房子的房租,还有侵吞我房子的倾向。
现在想来,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戳别人的痛处呢? 玫瑰的儿子是我喜欢的第一个宝宝,他不幸患有ADHD,我满怀同情,我的孩子的优异我有意不提以避免刺激她。心理医生和家人都认为姐夫实际上屡屡出轨而她无能为力,我也从来没有提过。
跟心理医生聊的结果是!:;姐夫业内明星的身份是玫瑰最大的成功,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无论姐夫怎么在男女关系上乱来,她都只能忍了,唯一可以发泄的对象是我这个曾经勾引过她老公的妹妹。两个人夫妻关系相当差,她自己脾气歇斯底里很多年,实际上她才是日子过得最悲惨的一个: 事实真相居然和她宣扬的恰好相反。

这两年我问过妈妈: 小时候玫瑰欺负其他孩子你为什么不阻止? 她说: 总觉得小孩子打打闹闹不算什么,所谓手足之情,不就是拳打脚踢吗? 霸凌不是小孩子打打闹闹,会对一个人造成终身伤害,这是父母必须知道的;还有,我看过很多犯罪侦破的案例,很多杀人犯都是童年是的霸凌者:霸凌这个问题不会随年龄消失,会转变成更加恶劣的品质。 儿童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一切都无条件接受,根本意识不到出了什么问题,我一直以为自己生来丑陋讨人厌。实际上姐姐从小不止霸凌过我一个人,弟弟被她嘲笑得再也不肯开口朗诵课本,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迅速变得极其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