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并不算是优秀的皇帝 仁慈但无魄力 无为而治数十年 积累了大量问题不去处理 是宋朝版的万历

萌新小留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从个人品德修养上来说,宋仁宗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这也是别人吹他最大的吹点。 然而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的本职工作无非是稳固国家政权,让国家强盛,让百姓至少能吃饱饭,从后两点上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
宋仁宗期间,三冗局面彻底形成,他也做了一些举措来削减开支,然而根本没什么效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也才刚刚开始就夭折。
因为财政开支过大,所以必然要用尽各种取财之术,百姓的负担自然也极其严重。
吕景初:今百姓困穷,国用虚竭,利源已尽,惟有减用度尔。用度之广,无如养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拣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敌,竭民膏血以啖之,犹为不可,况羸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战则先奔,至于勇者,亦相率而败。当祖宗时,四方割据,中国纔百余州,民力未完,耕植未广,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者皆克。自数十年来,用数倍之兵,所向必败。以此知兵在精,不在觽也。议者累以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臣偷安避怨,论事之臣,又复缄默,则此弊何时而息。——《续资治通鉴长编》
包拯:臣以谓冗兵耗于上,冗吏耗于下。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宋史·仁宗本纪》
欧阳修:昔者之民賦稅而已,故其不足,則鑄山煮海,榷酒與茶,征關市而算舟車,尚有可為之法,以苟一時之用。自漢、魏迄今,其法日增,其取益細,今取民之法盡矣。昔者賦外之征,以備有事之用。今盡取民之法用於無事之時,悉以冗費而靡之矣,至卒然有事,則無法可增。——《通进司上书》
田況:今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民玩弊,人共知之,臣不复言矣。且以江、淮之间言之,今江、淮菽麦已登矣,而官责民输钱,数斗之费,不供一斗之价,物遂大贱而农伤。税绢已输矣,民间贸易无余,而暴令复下,又配市之,织纴之家寒不庇体,而利尽于畜贾。累年以来,刻剥不已,民间泉货皆以匮竭。其它百色科调,峻法争利,不可胜言。传闻东南之民,大率中产以下往往乏食。民之愁窘,致伤和气如此,而未闻陛下与二府大臣议所以救之之术,乃欲以一炉香、数祝板,上塞谴咎,此臣所以不得已而言也。——《长编》
负担严重也会造成农民逃散:
欧阳修: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請舉其近者:自京以西,土之不闢者不知其數,非土之瘠而棄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通进司上书》
苏辙: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进策》
所以这个宋仁宗的所谓“盛世”,百姓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我想不言自明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士大夫,也不是可以混吃等死的部分宋朝武官。

当然,宋仁宗还是很重视人权的,尤其是地主的人权,在宋仁宗之前,宋代地主杀死佃客是要偿命的,不过宋仁宗颁布了一个“新制”,这样地主殴打死佃客也不需要偿命了。可见宋仁宗确实是位心怀百姓的仁君。
(王琪) 知复州, 民殴佃客死, 吏论如律。琪疑之, 留未决。已而新制下, 凡如是者听减死。”——《宋史·王琪传》
还有就是为了使百姓免受黄河之苦,宋仁宗做出了把黄河引入六塔河的拍脑门决定。这个决定简而言之,就是把几百步宽的河挖进五十步宽的河道。尽管欧阳修苦口婆心地说明了这个决定到底有多瑙残,但是宋仁宗还是同意了六塔河工程,结果就是。
嘉祐元年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宋史·河渠志》
虽然“数千万”肯定是夸张说法,不过六塔河工程对百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是毫无疑问的。
宋仁宗,内政不能使国家富强,外战不能遏制西夏,在位期间物价飞涨、兼并严重、民不聊生、经济几乎崩溃。唯一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那些“仁政爱民”的传说了。

宋代的税收非常高,但是徭役相对较轻。但是农业社会这种轻徭也比较有限。宋代初年差役法到了宋仁宗时期已经非常不理想。“百姓苦役法久矣”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但是宋仁宗不去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两宋役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阶层,改革役法会危害官僚阶级的利益。后来王安石改革役法时,苏轼就很赤裸裸地反对:
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即使明知道是得罪人的,后来宋神宗还是去做了。宋仁宗却只能“嘉纳之”,然后就当耳旁风吹过去就完了。说好听点叫无为而治,说难听点,这就是不干实事啊!
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宋仁宗的执政倾向,在官僚阶级和百姓之间,宋仁宗选择讨好官僚来维持现状。当然这一点不能说错,死道友不死贫道,被统治阶级本身就属于被压迫被剥削的位置,被剥削得重一点轻一点过的惨不惨主要看统治者的吃相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看了上面两段其实很多人发现了。在今人的宋朝断代史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宋仁宗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和网络上那些宣扬宋仁宗了不起的肉麻话完全相反。谈到宋仁宗执政,即使避而不谈军事,对宋仁宗的国家财政上的不理想表现也多有微词。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宋英宗执政时间很短,前面你这个当了四十几年皇帝的宋仁宗如果留下的积蓄很多,逻辑上就完全解释不通为什么宋神宗一执政就急不可耐地哭穷。何况还有两宋一堆名臣的奏章为证,一方面财用不足,一方面冗兵冗官的问题激化的黑锅也只有你宋仁宗来背。

宋神宗时期科举的一道策试的题目,大致意思就是——像仁宗那样老好人式治理天下让人家都很happy这样真的好么?(原文忘了,依然懒得查书)

这其实就是对仁宗时期统治特色的一种总结,他是一个老好人,在他能看到的、听到的、管到的范围内,尽量让每个人都happy。看到问题,他也有想解决的意愿,但积极性超低,庆历新政一推行,他就感觉这样会有很多人不happy,这让他不安,于是新政也没法推行了。

他在位40多年,亲政30年,在他的时期文坛璀璨群星闪耀,国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北宋三冗问题基本就是在他这一朝凸显出来的。

他是一个很富有人情味的人,很有爱心。当皇帝却仍然以散播爱心为己任,缺乏魄力和担当。政绩上武功上,四个字可以概括——乏善可陈。

总体来说,这是个鸡汤型皇帝,你读他的故事会觉得很温暖,很有亲近感(当然,写他的故事的人都是士大夫,所以也别代入太深)。但他的本职工作干得实在是太一般了。
d
dmllglm
要看和谁比,不用和其他朝代的变态君王们比,就是宋朝好了,和真宗,或是之后的神宗比,那仁宗可就太好了,更不需用说哲宗、徽宗、钦宗了。
就好像你提的挖黄河,仁宗确实是始作俑者,但是他一次就知道厉害了。神宗可是挖了好几次,王安石力排众议用放大版挠痒痒勺挖黄河,全天下都说不行他非挖不可,夺淮入海就是这次,十余个军州上百万人被王安石淹死,苏东坡在徐州竭力抵抗才救了仅仅一州的军民,东坡肉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哲宗在神宗几次掘河造成空前的数次水灾后,还要继续掘河证明他爸没掘错,自然造成了同样惊人的水灾,连山顶上的禹王庙都冲走了。
还有党禁,钳制人口,这些神宗、哲宗干得不亦乐乎的事,仁宗可是想都不敢想。
皇帝基本都是烂货,毕竟是靠生殖器选出来的。但如果从众多暴君、恶棍中找一个不那么烂,不那么残暴不仁、心狠手辣的,宋仁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再补充一点,你觉得仁宗不坚持推行庆历新政不对,但你没考虑过仁宗的担忧,对可能伤民的担忧。
神宗和王安石倒是没这个顾忌,你说仁宗法律不好,我试举一个王安石的例子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玩弄法律了:宋律,父母兄弟都死了,财产归女儿继承。神宗朝就有一个案例,父母兄长因瘟疫而死,女儿主张继承,但被王安石亲自驳回,他的理由是父母先死,所以财产归儿子继承,接着儿子才死,兄弟是绝户,死后财产断然不能让姐妹继承,因此要充公——赵匡胤原本规定这种绝户钱要用来抚养孤老,即使为了避免地方官觊觎民财,王安石把这个废了,所以就竭力要把可以继承的类似案例搞成绝户,这个案例就是他以宰相之尊来过问,给天下地方官一个明确信号。
还有,当初宋为了平抑粮价的常平仓,王安石拿来放高利贷,他辩称他的高利贷比普通放贷便宜,问题是中国的农民谁没事狂借高利贷?还要借那么多?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的青苗钱是钱,他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不但不用长平仓济民,反倒按照谷子最贵的时候给百姓算钱,等收获后他不要农民还谷物,而是按照米最贱的时候折算钱来收谷,别人好歹还是放谷收谷,他这么一折算农民就被搞得倾家荡产,压榨农民不足,放青苗钱一直放到开封的妓院里去,连妓女都要借青苗高利贷,也是一样在谷物最贵的时候折算借款,在谷物最贱的时候折算还款——常平仓搞成这个德行,估计赵匡胤肯定是始料不及吧。
这种恶法不胜枚举,而神宗、王安石君臣弹冠相庆,哲宗亲政后也是竭力仿效,到了徽宗更是乌烟瘴气,看看这几朝朝堂上的群魔乱舞,就知道仁宗不忍伤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萌新小留
要看和谁比,不用和其他朝代的变态君王们比,就是宋朝好了,和真宗,或是之后的神宗比,那仁宗可就太好了,更不需用说哲宗、徽宗、钦宗了。
就好像你提的挖黄河,仁宗确实是始作俑者,但是他一次就知道厉害了。神宗可是挖了好几次,王安石力排众议用放大版挠痒痒勺挖黄河,全天下都说不行他非挖不可,夺淮入海就是这次,十余个军州上百万人被王安石淹死,苏东坡在徐州竭力抵抗才救了仅仅一州的军民,东坡肉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哲宗在神宗几次掘河造成空前的数次水灾后,还要继续掘河证明他爸没掘错,自然造成了同样惊人的水灾,连山顶上的禹王庙都冲走了。
还有党禁,钳制人口,这些神宗、哲宗干得不亦乐乎的事,仁宗可是想都不敢想。
皇帝基本都是烂货,毕竟是靠生殖器选出来的。但如果从众多暴君、恶棍中找一个不那么烂,不那么残暴不仁、心狠手辣的,宋仁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再补充一点,你觉得仁宗不坚持推行庆历新政不对,但你没考虑过仁宗的担忧,对可能伤民的担忧。
神宗和王安石倒是没这个顾忌,你说仁宗法律不好,我试举一个王安石的例子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玩弄法律了:宋律,父母兄弟都死了,财产归女儿继承。神宗朝就有一个案例,父母兄长因瘟疫而死,女儿主张继承,但被王安石亲自驳回,他的理由是父母先死,所以财产归儿子继承,接着儿子才死,兄弟是绝户,死后财产断然不能让姐妹继承,因此要充公——赵匡胤原本规定这种绝户钱要用来抚养孤老,即使为了避免地方官觊觎民财,王安石把这个废了,所以就竭力要把可以继承的类似案例搞成绝户,这个案例就是他以宰相之尊来过问,给天下地方官一个明确信号。
还有,当初宋为了平抑粮价的常平仓,王安石拿来放高利贷,他辩称他的高利贷比普通人便宜,问题是中国的农民谁没事狂借高利贷?还要借那么多?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的青苗钱是钱,他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不但不用长平仓济民,反倒按照谷子最贵的时候给百姓算钱,等收获后他不要农民还谷物,而是按照米最贱的时候折算钱来收谷——常平仓搞成这个德行,估计赵匡胤肯定是始料不及吧。
这种恶法不胜枚举,而神宗、王安石君臣弹冠相庆,哲宗亲政后也是竭力仿效,到了徽宗更是乌烟瘴气,看看这几朝朝堂上的群魔乱舞,就知道仁宗不忍伤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dmllglm 发表于 4/14/2020 11:58:22 AM

宋神宗,王安石为什么要改革,吃饱了撑的吗?他们不知道改革会得罪人吗?还不是仁宗朝四十年积贫积弱,积累了太多的问题,拖到神宗朝的时候不得不解决了,说白了宋神宗,王安石都是在给仁宗留下的烂摊子善后背锅,至于他们改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这并不是给仁宗洗白的借口
小四子
哎,看个电视连续剧,又不是要重写历史,较啥真呢?无趣。
r
rumba
回复 1楼萌新小留的帖子 中心思想:中国需要明君,现在终于有了。
d
dmllglm

宋神宗,王安石为什么要改革,吃饱了撑的吗?他们不知道改革会得罪人吗?还不是仁宗朝四十年积贫积弱,积累了太多的问题,拖到神宗朝的时候不得不解决了,说白了宋神宗,王安石都是在给仁宗留下的烂摊子善后背锅,至于他们改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这并不是给仁宗洗白的借口

萌新小留 发表于 4/14/2020 12:20:59 PM


神宗挖了四次黄河,王安石改革得饥荒遍野。
就比如河北各军州,仁宗朝能提供十万禁军、厢军的粮食,等王安石改革完就需要开封每岁输入粮食才能维持了,因为人民流离失所、百业萧条。如果没王安石改革,河北说不定能挡住南下的金兵,但被王安石改革毁尽了国家元气后,河北的国防能力完全崩溃了。
中国的皇帝是靠血缘继位的,没本事是正常的,只要不折腾百姓,不好大喜功,百姓还有机会苟延残喘,最怕的就是遇上神宗、王安石这样的昏君奸相,对百姓残酷压榨,敲骨吸髓的盘剥,还竭尽全力地摧毁国家的元气。
仁宗确实没本事,我承认,但是仁宗不折腾,所以北宋的百姓还有几天好日子过。但遇上神宗、王安石这样的组合,一意孤行,神宗为了证明自己挖掘黄河没错只是用错了人,就一口气挖了四次;他儿子为了证明老子挖黄河没错只是用错了人,就要继续掘河,这种愚蠢和邪恶都不是人类的语言能形容的了。
仁宗意志不坚定,耳朵软,包拯冲着他喷口水的时候,仁宗拿扇子挡住脸,只露两个眼睛看包拯。确实,仁宗善善而不能用,但神宗、哲宗,和王安石这样的恶棍又是什么?顺昌逆亡,大搞一言堂,饥民易子相食的时候,还狠狠地打击那些良心未泯,试图谏言天子的臣子。
O
OAI
执政者的个人操守和德行是很重要的
要看和谁比,不用和其他朝代的变态君王们比,就是宋朝好了,和真宗,或是之后的神宗比,那仁宗可就太好了,更不需用说哲宗、徽宗、钦宗了。 就好像你提的挖黄河,仁宗确实是始作俑者,但是他一次就知道厉害了。神宗可是挖了好几次,王安石力排众议用放大版挠痒痒勺挖黄河,全天下都说不行他非挖不可,夺淮入海就是这次,十余个军州上百万人被王安石淹死,苏东坡在徐州竭力抵抗才救了仅仅一州的军民,东坡肉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哲宗在神宗几次掘河造成空前的数次水灾后,还要继续掘河证明他爸没掘错,自然造成了同样惊人的水灾,连山顶上的禹王庙都冲走了。 还有党禁,钳制人口,这些神宗、哲宗干得不亦乐乎的事,仁宗可是想都不敢想。 皇帝基本都是烂货,毕竟是靠生殖器选出来的。但如果从众多暴君、恶棍中找一个不那么烂,不那么残暴不仁、心狠手辣的,宋仁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再补充一点,你觉得仁宗不坚持推行庆历新政不对,但你没考虑过仁宗的担忧,对可能伤民的担忧。 神宗和王安石倒是没这个顾忌,你说仁宗法律不好,我试举一个王安石的例子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玩弄法律了:宋律,父母兄弟都死了,财产归女儿继承。神宗朝就有一个案例,父母兄长因瘟疫而死,女儿主张继承,但被王安石亲自驳回,他的理由是父母先死,所以财产归儿子继承,接着儿子才死,兄弟是绝户,死后财产断然不能让姐妹继承,因此要充公——赵匡胤原本规定这种绝户钱要用来抚养孤老,即使为了避免地方官觊觎民财,王安石把这个废了,所以就竭力要把可以继承的类似案例搞成绝户,这个案例就是他以宰相之尊来过问,给天下地方官一个明确信号。 还有,当初宋为了平抑粮价的常平仓,王安石拿来放高利贷,他辩称他的高利贷比普通放贷便宜,问题是中国的农民谁没事狂借高利贷?还要借那么多?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的青苗钱是钱,他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不但不用长平仓济民,反倒按照谷子最贵的时候给百姓算钱,等收获后他不要农民还谷物,而是按照米最贱的时候折算钱来收谷,别人好歹还是放谷收谷,他这么一折算农民就被搞得倾家荡产,压榨农民不足,放青苗钱一直放到开封的妓院里去,连妓女都要借青苗高利贷,也是一样在谷物最贵的时候折算借款,在谷物最贱的时候折算还款——常平仓搞成这个德行,估计赵匡胤肯定是始料不及吧。 这种恶法不胜枚举,而神宗、王安石君臣弹冠相庆,哲宗亲政后也是竭力仿效,到了徽宗更是乌烟瘴气,看看这几朝朝堂上的群魔乱舞,就知道仁宗不忍伤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dmllglm 发表于 4/14/2020 11:58:00 AM
d
dizia0220
能把亲生女儿嫁给一无是处的表叔,还认为是对她的荣宠,说明仁宗的脑回路清奇。
g
ggbreeze
万历哪里仁慈了?再说能派兵打日本的皇帝不能说没魄力吧
b
bingmi
王安石居然这么缺德 中学历史课本里好像对他的所作所为很是粉饰吧? 为啥呢? 现在又不知是咋讲的了
要看和谁比,不用和其他朝代的变态君王们比,就是宋朝好了,和真宗,或是之后的神宗比,那仁宗可就太好了,更不需用说哲宗、徽宗、钦宗了。
就好像你提的挖黄河,仁宗确实是始作俑者,但是他一次就知道厉害了。神宗可是挖了好几次,王安石力排众议用放大版挠痒痒勺挖黄河,全天下都说不行他非挖不可,夺淮入海就是这次,十余个军州上百万人被王安石淹死,苏东坡在徐州竭力抵抗才救了仅仅一州的军民,东坡肉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哲宗在神宗几次掘河造成空前的数次水灾后,还要继续掘河证明他爸没掘错,自然造成了同样惊人的水灾,连山顶上的禹王庙都冲走了。
还有党禁,钳制人口,这些神宗、哲宗干得不亦乐乎的事,仁宗可是想都不敢想。
皇帝基本都是烂货,毕竟是靠生殖器选出来的。但如果从众多暴君、恶棍中找一个不那么烂,不那么残暴不仁、心狠手辣的,宋仁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再补充一点,你觉得仁宗不坚持推行庆历新政不对,但你没考虑过仁宗的担忧,对可能伤民的担忧。
神宗和王安石倒是没这个顾忌,你说仁宗法律不好,我试举一个王安石的例子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玩弄法律了:宋律,父母兄弟都死了,财产归女儿继承。神宗朝就有一个案例,父母兄长因瘟疫而死,女儿主张继承,但被王安石亲自驳回,他的理由是父母先死,所以财产归儿子继承,接着儿子才死,兄弟是绝户,死后财产断然不能让姐妹继承,因此要充公——赵匡胤原本规定这种绝户钱要用来抚养孤老,即使为了避免地方官觊觎民财,王安石把这个废了,所以就竭力要把可以继承的类似案例搞成绝户,这个案例就是他以宰相之尊来过问,给天下地方官一个明确信号。
还有,当初宋为了平抑粮价的常平仓,王安石拿来放高利贷,他辩称他的高利贷比普通放贷便宜,问题是中国的农民谁没事狂借高利贷?还要借那么多?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的青苗钱是钱,他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不但不用长平仓济民,反倒按照谷子最贵的时候给百姓算钱,等收获后他不要农民还谷物,而是按照米最贱的时候折算钱来收谷,别人好歹还是放谷收谷,他这么一折算农民就被搞得倾家荡产,压榨农民不足,放青苗钱一直放到开封的妓院里去,连妓女都要借青苗高利贷,也是一样在谷物最贵的时候折算借款,在谷物最贱的时候折算还款——常平仓搞成这个德行,估计赵匡胤肯定是始料不及吧。
这种恶法不胜枚举,而神宗、王安石君臣弹冠相庆,哲宗亲政后也是竭力仿效,到了徽宗更是乌烟瘴气,看看这几朝朝堂上的群魔乱舞,就知道仁宗不忍伤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dmllglm 发表于 4/14/2020 11:58:22 AM
萌新小留
万历哪里仁慈了?再说能派兵打日本的皇帝不能说没魄力吧
ggbreeze 发表于 4/15/2020 8:18:03 AM

万历在明朝算仁慈了,廷杖在万历一朝从来没用过,对待手下也不滥用刑法,犯错了还给机会,主要是万历和仁宗都挺无为而治倒是挺像的
萌新小留


神宗挖了四次黄河,王安石改革得饥荒遍野。
就比如河北各军州,仁宗朝能提供十万禁军、厢军的粮食,等王安石改革完就需要开封每岁输入粮食才能维持了,因为人民流离失所、百业萧条。如果没王安石改革,河北说不定能挡住南下的金兵,但被王安石改革毁尽了国家元气后,河北的国防能力完全崩溃了。
中国的皇帝是靠血缘继位的,没本事是正常的,只要不折腾百姓,不好大喜功,百姓还有机会苟延残喘,最怕的就是遇上神宗、王安石这样的昏君奸相,对百姓残酷压榨,敲骨吸髓的盘剥,还竭尽全力地摧毁国家的元气。
仁宗确实没本事,我承认,但是仁宗不折腾,所以北宋的百姓还有几天好日子过。但遇上神宗、王安石这样的组合,一意孤行,神宗为了证明自己挖掘黄河没错只是用错了人,就一口气挖了四次;他儿子为了证明老子挖黄河没错只是用错了人,就要继续掘河,这种愚蠢和邪恶都不是人类的语言能形容的了。
仁宗意志不坚定,耳朵软,包拯冲着他喷口水的时候,仁宗拿扇子挡住脸,只露两个眼睛看包拯。确实,仁宗善善而不能用,但神宗、哲宗,和王安石这样的恶棍又是什么?顺昌逆亡,大搞一言堂,饥民易子相食的时候,还狠狠地打击那些良心未泯,试图谏言天子的臣子。

dmllglm 发表于 4/15/2020 5:04:13 AM

我什么时候说神宗和王安石做的好了?不要转移话题,我说的一直是仁宗做的不够好,而逼的后来人必须改革,改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你无非是想说神宗和王安石改的很烂,所以改革是坏的,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成功的改革,张居正和雍正的改革都很成功。

马工水平差,把事搞砸了,不代表满是bug,濒临宕机的系统就不该优化,而且后代著史,虽然对神宗,王安石的变法颇有微词,但都认为他们都是君子,尤其是王安石,私德无懈可击,历史评价跟恶棍是不沾边的。
x
xbwjl
从个人品德修养上来说,宋仁宗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这也是别人吹他最大的吹点。 然而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的本职工作无非是稳固国家政权,让国家强盛,让百姓至少能吃饱饭,从后两点上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
宋仁宗期间,三冗局面彻底形成,他也做了一些举措来削减开支,然而根本没什么效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也才刚刚开始就夭折。
因为财政开支过大,所以必然要用尽各种取财之术,百姓的负担自然也极其严重。
吕景初:今百姓困穷,国用虚竭,利源已尽,惟有减用度尔。用度之广,无如养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拣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敌,竭民膏血以啖之,犹为不可,况羸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战则先奔,至于勇者,亦相率而败。当祖宗时,四方割据,中国纔百余州,民力未完,耕植未广,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者皆克。自数十年来,用数倍之兵,所向必败。以此知兵在精,不在觽也。议者累以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臣偷安避怨,论事之臣,又复缄默,则此弊何时而息。——《续资治通鉴长编》
包拯:臣以谓冗兵耗于上,冗吏耗于下。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宋史·仁宗本纪》
欧阳修:昔者之民賦稅而已,故其不足,則鑄山煮海,榷酒與茶,征關市而算舟車,尚有可為之法,以苟一時之用。自漢、魏迄今,其法日增,其取益細,今取民之法盡矣。昔者賦外之征,以備有事之用。今盡取民之法用於無事之時,悉以冗費而靡之矣,至卒然有事,則無法可增。——《通进司上书》
田況:今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民玩弊,人共知之,臣不复言矣。且以江、淮之间言之,今江、淮菽麦已登矣,而官责民输钱,数斗之费,不供一斗之价,物遂大贱而农伤。税绢已输矣,民间贸易无余,而暴令复下,又配市之,织纴之家寒不庇体,而利尽于畜贾。累年以来,刻剥不已,民间泉货皆以匮竭。其它百色科调,峻法争利,不可胜言。传闻东南之民,大率中产以下往往乏食。民之愁窘,致伤和气如此,而未闻陛下与二府大臣议所以救之之术,乃欲以一炉香、数祝板,上塞谴咎,此臣所以不得已而言也。——《长编》


负担严重也会造成农民逃散:
欧阳修: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請舉其近者:自京以西,土之不闢者不知其數,非土之瘠而棄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通进司上书》
苏辙: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进策》


所以这个宋仁宗的所谓“盛世”,百姓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我想不言自明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士大夫,也不是可以混吃等死的部分宋朝武官。

当然,宋仁宗还是很重视人权的,尤其是地主的人权,在宋仁宗之前,宋代地主杀死佃客是要偿命的,不过宋仁宗颁布了一个“新制”,这样地主殴打死佃客也不需要偿命了。可见宋仁宗确实是位心怀百姓的仁君。
(王琪) 知复州, 民殴佃客死, 吏论如律。琪疑之, 留未决。已而新制下, 凡如是者听减死。”——《宋史·王琪传》


还有就是为了使百姓免受黄河之苦,宋仁宗做出了把黄河引入六塔河的拍脑门决定。这个决定简而言之,就是把几百步宽的河挖进五十步宽的河道。尽管欧阳修苦口婆心地说明了这个决定到底有多瑙残,但是宋仁宗还是同意了六塔河工程,结果就是。
嘉祐元年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宋史·河渠志》


虽然“数千万”肯定是夸张说法,不过六塔河工程对百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是毫无疑问的。
宋仁宗,内政不能使国家富强,外战不能遏制西夏,在位期间物价飞涨、兼并严重、民不聊生、经济几乎崩溃。唯一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那些“仁政爱民”的传说了。

宋代的税收非常高,但是徭役相对较轻。但是农业社会这种轻徭也比较有限。宋代初年差役法到了宋仁宗时期已经非常不理想。“百姓苦役法久矣”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但是宋仁宗不去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两宋役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阶层,改革役法会危害官僚阶级的利益。后来王安石改革役法时,苏轼就很赤裸裸地反对:
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即使明知道是得罪人的,后来宋神宗还是去做了。宋仁宗却只能“嘉纳之”,然后就当耳旁风吹过去就完了。说好听点叫无为而治,说难听点,这就是不干实事啊!
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宋仁宗的执政倾向,在官僚阶级和百姓之间,宋仁宗选择讨好官僚来维持现状。当然这一点不能说错,死道友不死贫道,被统治阶级本身就属于被压迫被剥削的位置,被剥削得重一点轻一点过的惨不惨主要看统治者的吃相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看了上面两段其实很多人发现了。在今人的宋朝断代史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宋仁宗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和网络上那些宣扬宋仁宗了不起的肉麻话完全相反。谈到宋仁宗执政,即使避而不谈军事,对宋仁宗的国家财政上的不理想表现也多有微词。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宋英宗执政时间很短,前面你这个当了四十几年皇帝的宋仁宗如果留下的积蓄很多,逻辑上就完全解释不通为什么宋神宗一执政就急不可耐地哭穷。何况还有两宋一堆名臣的奏章为证,一方面财用不足,一方面冗兵冗官的问题激化的黑锅也只有你宋仁宗来背。

宋神宗时期科举的一道策试的题目,大致意思就是——像仁宗那样老好人式治理天下让人家都很happy这样真的好么?(原文忘了,依然懒得查书)

这其实就是对仁宗时期统治特色的一种总结,他是一个老好人,在他能看到的、听到的、管到的范围内,尽量让每个人都happy。看到问题,他也有想解决的意愿,但积极性超低,庆历新政一推行,他就感觉这样会有很多人不happy,这让他不安,于是新政也没法推行了。

他在位40多年,亲政30年,在他的时期文坛璀璨群星闪耀,国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北宋三冗问题基本就是在他这一朝凸显出来的。

他是一个很富有人情味的人,很有爱心。当皇帝却仍然以散播爱心为己任,缺乏魄力和担当。政绩上武功上,四个字可以概括——乏善可陈。

总体来说,这是个鸡汤型皇帝,你读他的故事会觉得很温暖,很有亲近感(当然,写他的故事的人都是士大夫,所以也别代入太深)。但他的本职工作干得实在是太一般了。

没问题啊,所以谥号为仁而不是文或是其它。

萌新小留 发表于 4/14/2020 11:36:5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