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说非典的时候有试过他的达原饮 walterwhite 发表于 4/13/2020 1:14:13 PM
这剧对孙传庭有极大的美化,孙传庭对河南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屠杀,所过之处几乎把百姓杀光。 dmllglm 发表于 4/13/2020 1:53:52 PM
可有出处? 秋枫谷 发表于 4/13/2020 1:59:26 PM
孙传庭出关后的屠戮,多有记载,就是明廷自己都怀疑他在杀良冒功。在于李自成决战前,宝丰县志记载,孙传庭尽屠宝丰县。唐县县志也记载孙传庭除少量唐县痒生外,屠尽了城内父老,财物尽数充作军用。无论唐县和宝丰县的县志,讲得都是除了少量,宝丰是二百余人,唐县是少量书生极其家人外,剩下的无论妇孺尽皆屠灭。在配合其他对孙军杀良冒功和洗劫百姓的笔记,秦军军纪和孙传庭的残暴可见一斑。 dmllglm 发表于 4/13/2020 2:19:38 P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0KQt6EIEnHU
是的,片中的医生确有其人
这是一部向改革者致敬的作品,立意很高,但制作略显粗糙。
瘟疫是一个隐喻,象征着其时犹如病入膏肓的大明。吴又可和孙传庭,这一文一武,背井离乡,机缘巧合之下在潼关一起卷入了这场危机,共同临危受命,治病救国。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戏剧性。整个剧情的主线,是围绕两人互相启发、互相影响而展开的。
影片一开始凸显了孙传庭的气焰:只带五千精兵、斩杀贺人龙、收揽地方军政大权,而紧接着就制造了现实与希望的极大落差,描绘了一幅内忧外患的情景——潼关守军装备残破、府库不足、兵士倦怠,根本不堪大用,直到瘟疫的爆发,把这场危机推向顶峰。此刻大家都很清楚,不变革,就无出路,就必死无疑。然而,像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吴和孙首先面临的是重重阻力:
传统和权威的掣肘:吴又可的师傅一再强调《伤寒论》的老方子,不肯分析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贬斥吴又可
中央的不信任:皇帝担忧兵权在握的孙传庭时久生变,一再催促出兵却不发粮饷
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地方上的土豪士绅为维护自己的田产,处处阻挠孙部征地征粮
内部的分裂:大敌当前,而自己身边不断地冒出吃里扒外的叛徒
那些想要挽救的人,偏偏还不愿配合:得病的士兵不肯吃药
最后,吴又可“重症用猛药”的一席话,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没有退路,披荆斩棘也要前进。孙传庭终于大开杀戒,直到夜袭伤兵营一幕,把全剧推向高潮。此时孙传庭已放下了所有的怜悯和仁慈,而他与吴又可潜在的矛盾,此时已再也不能调和——同是改革家,吴是医者之心,悬壶济世,不分敌我;而孙是军人,国难当前,不能不痛下杀手。
影片的最后,孙传庭壮烈战死。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就算此役战胜,也不可能有所善终(那些土豪朝中的内应会无动于衷么)。他背负了改革者的原罪——牺牲无辜,他杀业深重,死是他唯一的结局,也只有其死,才能对应吴又可作为救人者的生。
吴又可发现了克制瘟疫的方法,但是最终没有救成那些病号;孙传庭励精图治,最后也没能挽救大明。积重难返之下,人亡,国亦亡,这个劫数,终究逃不过。世上最可悲的事,是找到了方法,却已没有时间。改革,何必待到危亡之时。
可有出处?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NU3XNH15Hlo
孙传庭出关后的屠戮,多有记载,就是明廷自己都怀疑他在杀良冒功。
在于李自成决战前,宝丰县志记载,孙传庭尽屠宝丰县。唐县县志也记载孙传庭除少量唐县痒生外,屠尽了城内父老,财物尽数充作军用。无论唐县和宝丰县的县志,讲得都是除了少量,宝丰是二百余人,唐县是少量书生极其家人外,剩下的无论妇孺尽皆屠灭。在配合其他对孙军杀良冒功和洗劫百姓的笔记,秦军军纪和孙传庭的残暴可见一斑。
那个时候,朝廷发不下军饷,军费全靠抢,兵过如犁,杀良冒功是普遍行为,电影开头就拍了贺人龙杀良冒功的剧情,而且这部电影也没有刻意歌颂孙传庭,孙传庭嗜杀也有所描写,无论是孙传庭还是吴又可,都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符号化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