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托马斯·哈代?

刘晓庆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cGjHqouw6Zw

如何评价托马斯·哈代?

---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哈代望向倒塌的村庄,背对人群离开。

世人惋惜短寿的诗人,但哈代活到近九十岁,经历世纪更迭,在那个年代是高寿,可他的痛苦也源于此。他亲眼目睹了两次工业革命、二月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生横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黎明与黄昏,他是英国乡村的守夜人,却在晚年成为落后作家的象征,哈代命定要看到先辈信念与遗产的灰飞烟灭,而他无论多么努力,也终究赶不上历史的车轮。

身处如此纷繁复杂的时代,哈代却把一半的生命留给乡村。六十年代,他曾闯荡伦敦,但五年过后,他又回到故乡,并在那里开始自己的长篇创作,于1871年写出第一部长篇《计出无奈》。哈代笔耕不辍,在小说领域大步向前,直到1896年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型——从小说家到诗人。他书写着宗法制社会的失落、农村田园的悲歌,却把自己留在落寞之地,这种矛盾贯穿他的人生,也映照他的写作。而一切的源头都可以从多塞特郡寻觅。

多塞特郡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海岸,该郡是农业郡,毗邻大荒原。哈代出生于这里的多切斯特县博克汉普顿村一个石匠家庭,他的父亲是石匠,母亲则是颇有涵养的家庭主妇。如今,在坐落于多切斯特市中心高街的博物馆里,还存放着许多哈代的文学手稿和生活用品。多塞特郡是哈代的写作素材来源,故乡的一草一木被他铭记于心、刻在小说,于是才有了《德伯家的苔丝》这段清新洁净的文字:“在他身后,重山莽莽,阳光灿烂地照射在广阔的田野上,使整个景物毫无遮掩的呈现在眼前,一条条小路白晃晃的,一排排树篱低矮地盘结着,大气清澈无色。”

哈代的诗歌在英国文坛颇有赞誉,但助他扬名于世的还是小说。哈代认为自己的小说有三大类:“传奇和幻想作品”、“机巧和实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他最拿手的是第三类,出的杰作也最多,如《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潜意识中,哈代感到“性格即命运”,他笔下的人物追随这个设定来行动。《德伯家的苔丝》里,苔丝的悲剧源于其性格的坦诚与殉难式的热忱;《卡斯特桥市长》里,迈克尔·亨察尔倔强偏执、好狠好斗,最终一无所有、葬身荒原;而《远离尘嚣》的特罗与加布里埃尔,他们一个是信奉利己主义的资本家,一个是抱定小农思想的农村守护者,他们的命运也由此而成。

在一桩桩悲剧中,资本与机器的闯入成为导火索,旧的宗法制社会模式土崩瓦解,英国乡村出现了一批“夹在时代裂口”的人,他们往往是悲剧的承担者。而在哈代看来,那些种下悲剧的人,表面上都源于道德败坏,但如果追问这普遍的道德败坏的起源,便与英国迅速变化的社会风尚有关。

活在维多利亚时代(1851年-1901年),如同中国的开元盛世,哈代感受着一个帝国的光荣与隐忧。经历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维多利亚人信兴高涨,浪漫华丽的乐章奏响科学进步的颂歌。当英国的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和,哈代却看到了大工业时期农村社会的瓦解、阶层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道德观的松动与裂痕。

作为一位写实派作家,他的小说不遗余力地反映工业文明对乡村体制的冲击。《还乡》中,爱敦荒原是农村宗法制社会的象征,而新兴的工业文明却吸引了那里的“叛逆男女”,结果,每一个逃离它的人都落入悲剧;《卡斯特桥市长》中,富有古罗马气息的卡斯特桥市被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道德因此变化;《德伯家的苔丝》,苔丝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爱情,盼望改变自己的贫困处境,最后却死于人民的嘘声。哈代不仅将时代写入小说,还让时代成为改变人物命运的符号。

他与发达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背道而驰,怀揣着勇气追问弄潮儿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i
ingw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刘晓庆




   托马斯·哈代生于英国多塞特郡,毕业于伦敦大学,曾经当过建筑师,后来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韦塞克斯诗集》等,被誉为“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哈代1840年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186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78年发表小说《还乡》,1891年发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

   徐志摩:“哈代绝非一个武断的悲观论者,虽然他有时在表现上不能制止他的愤慨与抑郁……哈代在他最烦闷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不放弃为他的思想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为人类前途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他的写实,他的所谓悲观,正是他在思想上的忠实与勇敢。”

  弗吉尼亚·伍尔夫:“哈代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劳伦斯:“哈代在小说中,在主人公微小的行动背后设置一个莫测的大自然可怕的行动背景,将人类的意识所把握和构建的小道德体系置于大自然或生活本身那庞大、难以理解并且是不可理喻的道德体系之中,它超越了人的意识。”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无名的裘德》里出身底下,悲惨人生的男主角.

和中国无数的韭菜的命运是多么的相似啊!!

哈代虽然生活在 19 世纪,

他的思想 超越 现在的中国 几百年以上!!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ZgOpYZMYJC4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3dF7zX747HA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KpQ3RIMAtxg
刘晓庆






刘晓庆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十九世纪英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社会的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现代化进程使得传统社会分崩离析,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全面的挑战。
刘晓庆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还乡》发表于一八七八年,是托马斯·哈代(1840—1928)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

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克林·姚伯年轻有为,从巴黎还乡,满怀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生发而来的善良意图,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的纷扰劳烦、纸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乡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小小的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但他首先遭到的,是与自己最亲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对。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又突患眼疾,则进而为他的失败推波助澜。女主人公游苔莎与环境的冲突,是朝着与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于荒原——走向繁华世界——复归荒原;游苔莎是生于繁华世界——流落荒原——意欲逃离荒原。他们二人虽都不满现状,都具有超出荒原人传统习俗、思想的“现代”意识,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这样的一对青年男女,多半出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识阶段彼此的误解,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结为婚姻伴侣,他们婚后的冲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运的拨弄,这种冲突不仅难于因势利导地得以排解、消减,相反却愈演愈烈,最后必然酿生悲剧。
刘晓庆
M
Mcdonald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额牛
怎么又来一遍哈代,庆姐或麦当劳大叔能开贴讨论点别的英国作家么
M
Mcdonald
回复 1楼刘晓庆的帖子

看过《还乡》。感觉很多嚷嚷回国的人跟那个小伙子一样不切实际。。
ingw 发表于 3/3/2020 3:31:42 P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ILkl4o7oA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