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在看 《The Snakehead: An Epic Tale of the Chinatown Underworld and the American Dream》,里面提到的那个在纽约chinatown被无数福建移民称为 “活菩萨” 的萍姐实质上也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产商人而已,当利益冲突的时候也是毫无犹豫抛弃自己的信众。比如第一次被抓捕之后为了避免坐牢,不停地给警方提供水牛城偷渡客的身份信息,但是为了保存火苗,自己的犯罪组织绝口不提。通过这个渠道来的人,如果能平安上岸,基本上还是要落到蛇头的控制网了,干啥活什么的都由蛇头说了算,前几年大概特别难过,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悲催故事吧。
最近 BBC 新闻出来之也有很多福建那边的人出来说现在偷渡的只有山区了,想想也是,不仅是福建地区偷渡的人少了,地区也变了。上网搜一下出国打工被骗,偷渡落入贼窟的居然普遍跟东北人有关...比如去年 NYT 那篇写东北女人在法拉盛跳楼的大长篇和澳大利亚被骗的中国建筑工等等,打开快手也能看到各种老铁们在法 “美国工地是这么发工资的”,“在澳大利亚装窗户” 这种指向性非常明显的招工信息,用高收入来刺激特定地区的人去打黑工,只能说偷渡这事面对的人群也在变化,唯一没变的就是瞄准了廉价劳动力。极少数的政治避难和真正受到迫害的不提。
这个是真的,有很优秀的同学要去哈佛学习,从正式途径去签证,三次不过就因为福建人。话说也是被偷渡的老乡害惨了。 ---发自Huaren 官方 iOS APP
全美的中餐buffet应该都是福清人开的吧。他们那也不穷,只是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就好像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都要上大学一样,他们偷渡也是一种rule。
就是这样。
很多人总是打击北京房价我很奇怪。难道北京房价不应该高吗?那纽约房价多少?东京房价多少?伦敦房价多少?
搞笑吧。这帮人都是走政治庇护的,怎么可能帮中共。
快别这么说,nyc可是有骗福利的人只用交1/10的房租住进中央公园旁边的高档公寓的,
at tax payer’s courtesy
厉害了
同意楼里不少人的分析,偷渡在那儿就是个当地传统,到了年龄,呼朋唤友、拉帮结派的就偷渡出来了,出来了由已经出来的亲戚朋友照应着,一条龙的路。
改变习俗是很难的,任重道远。
这些偷渡成功的人中一大部分将来会为了得到大使馆的酬金,拿着厉害国的五星红旗到处欢迎 中国大陆的领导人到访, 像战狼一样殴打不同政见者。
参见纽约那些拿旗打人的人渣战狼, 那些战狼是技术移民吗,是政治庇护者吗?!
知道有生了几个孩子也不去登记的,然后以几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吃福利,用政府给的钱租她孩子父亲的房子,上大学也不要钱,还作为贫困第一代上大学的上进孩子优先录取。 ---发自Huaren 官方 iOS APP
那个不是还债。债通常在第一次回国前就还清了。那个很有可能是当地的风俗:因为都知道他们那样出国苦,如果偷渡还有风险,所以出来前亲戚朋友会给送行的钱。那么如今所谓衣锦还乡需要还当初的礼,顺便当然也是一种表示某某家孩子混出来了身份拿到了钱赚到了etc. 我是福清人,似乎这个风俗还在不管你是不是偷渡的。我当年出来留学,只告诉走的近的有限的几家亲戚,我不喜欢这些七七八八的,再说谁知道我出国后面啥前景。说实话我们那里人确实会恨人有笑人无的。我自认为如果我出来读书最后混到去打黑工,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毕竟我的目标和起点和他们不一样的。所以我是到机场前给他们打电话打个招呼。然后他们给的送行钱我和爸妈说统一跟他们讲谁家的都不收,那我回国以后也不用回礼。好心祝福的心意领了就是。
我觉得他们这样出来的人,一旦上岸,路是看的见的。就是打工还债攒钱寄回去。他们没有选择反而死心认命了。可我们出来读书的,飞机到达美国那一刻,其实前路在哪里都不知道。上课毕业找工作抽签办via然后办绿卡。说实话我的心是在拿到H1 approval 那一刻才稍稍安定一些。那些打工落地没多久已经嗖嗖的赚钱了,我那时还在上学啃老。。
真的很中肯
也有内斗。先对外,在对内。我妈说以前楼下邻居就做蛇头,结果偷渡没成功(比如半路走不了下一步啥的)把人钱坑了,那些都是人家借的钱交的偷渡费。然后还把房子转给他哥哥,自己躲走了。反正就是不还钱。然后偷渡在这边打工的,也有互相骗的。没你想的那么抱团。如果说抱团,那应该是同村,家里都有来往。或者联姻七七八八能搭上线的。
以前这种比较多,现在嘛,看家长。觉得读书无用或者孩子不是读书这块料的,又想月入上万盖房子各种显摆,只能走这条路了。我爸妈就说他们受的没书读的苦(爷奶辈早去世),就算出来国外打餐馆也是苦力,能读书还是要读书的。大家走的路不一样,眼界也不一样。但是对比国内大学生的苦逼低薪高房价,那他们觉得还是出国打工算了。职位无贵贱,都是为了一个饭碗。然后现在年轻的如果走餐馆这条路都是F1过来黑下来。走路偷渡的是F1B2都不行的。 我跟我妈讨论过这个问题,怎么现在还有这样风险偷渡的。是说现在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的,但是周围邻居都出国寄美金回来盖房子买房子,你一家地里讨吃的或者做点小生意,这需要极大的心理能力才能不去眼红不去攀比。可想而知,如今金钱为上的国内氛围 他们又有多大的定力多自我的思想 才不受他人影响呢。
欧洲这里黑工工资很低啊,
还不如难民的福利.
昏
估计外地网友们都分不清福清人,福建人了。 福清只是一个小县城, 以前偷渡去日本, 英国比较多,来美国的少。
估计外地网友们都分不清福清人,福建人了。 福清只是一个小县城, 以前偷渡去日本, 英国比较多,来美国的少。
美国福清人估计都没有河南人多。 举例用长乐,连江,亭江的比较好吧?
我身边有朋友圈子都是开餐馆的福州人,对他们有不少了解。开餐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辛苦,竞争激烈。而且不得不说,一家家中国餐馆开张,极大的改善了美国华人的生活。
至于来美国读phd的学生,跟他们不是一个圈子,平时也没什么交集。
我是很佩服这些福州人,他们和墨西哥偷渡过来打工的劳模一样,都是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以谴责的。
是的。我曾经跟一家中餐馆老板娘聊过,她特瞧不上读书过来的,说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博士博士后都在她餐馆里打工。读书来的和偷渡来的就是互相瞧不起。
一位偷渡去英国的福建人昨天告诉我:“王记者,我觉得英国事件,中国公民的可能性
不大。” 因为这几年福建人偷渡去英国了已经不多了(他身边的朋友一个都没有),
更别说这种大规模偷渡。2000年发生的悲剧,让蛇头和偷渡者都意识到安全问题。2002
年时蛇头已经开发出安全直飞的方法了” 于是他详细跟我描述了他是如何拿着非洲加
纳的签证,从香港飞往阿姆斯特丹,转机抵达英国的全过程。感觉跟看谍战片一样。。
。 2002年他17岁,他家人凑了20万元,“送”他去英国。在英国八年,他每天刷盘子
,炒菜,一周工作6天,每天11到12小时,一周挣200英镑。2010年,八年没有见到家人
的他选择回国。 最近我采访到两位华人偷渡者,另一位是从墨西哥入境美国。难度系
数更大。今天#冰汝看美国#公主号,先与大家分享英国这位偷渡者的故事
题词 :“爱国爱乡 ,名在当今,功在后世” 。书中介绍了 48 位文成华侨 ,每篇文章除介绍其一生
业绩外,篇末均附上该人“帮带出国亲友”的名单。其褒奖之意, 显而易见。”
“胡允迪,温州文成人 ,生于 1915 年 , 1934 年去欧洲 , 50
年代后在意大利先后开办皮革作坊 、零售店、中餐馆 ,赢利颇丰。 1958 年后, 胡先生不仅先后
将留在家乡的妻子及一儿一女带往意大利,而且“广施恩泽于其他亲属” ,经他申请办理出国的
亲戚计有 :胡先生本人的两个弟弟、六个姐妹及其家属 209 人;妻子的四个弟妹及其家属 80
人;胡先生本人的两个堂弟及其家属 50 人 ;以及其他亲友总计 415 人。”
这两段里的温州和福建老移民,虽然最早期是偷渡出去的,但是后辈人出去基本上靠的是宗亲或血缘关系,事实上确实是偷渡,但是整个组织形式和风险应该是远低于后来组织化的 “商业偷渡” 的。对于这些祖上在欧美经营了两代人的温州福建人来说,偷渡一落地是有一定基本盘的,说不定连店铺都找好了。
不过后来的偷渡客的处境好像就差多了。
最近正好在看 《The Snakehead: An Epic Tale of the Chinatown Underworld and the American Dream》,里面提到的那个在纽约chinatown被无数福建移民称为 “活菩萨” 的萍姐实质上也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产商人而已,当利益冲突的时候也是毫无犹豫抛弃自己的信众。比如第一次被抓捕之后为了避免坐牢,不停地给警方提供水牛城偷渡客的身份信息,但是为了保存火苗,自己的犯罪组织绝口不提。通过这个渠道来的人,如果能平安上岸,基本上还是要落到蛇头的控制网了,干啥活什么的都由蛇头说了算,前几年大概特别难过,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悲催故事吧。
最近 BBC 新闻出来之也有很多福建那边的人出来说现在偷渡的只有山区了,想想也是,不仅是福建地区偷渡的人少了,地区也变了。上网搜一下出国打工被骗,偷渡落入贼窟的居然普遍跟东北人有关...比如去年 NYT 那篇写东北女人在法拉盛跳楼的大长篇和澳大利亚被骗的中国建筑工等等,打开快手也能看到各种老铁们在法 “美国工地是这么发工资的”,“在澳大利亚装窗户” 这种指向性非常明显的招工信息,用高收入来刺激特定地区的人去打黑工,只能说偷渡这事面对的人群也在变化,唯一没变的就是瞄准了廉价劳动力。极少数的政治避难和真正受到迫害的不提。
☆ 发自 iPhone 华人一网 1.14.05
德国这里全是越南人
中餐厅绝大部分都是越南人开的
这种修理工 一般需要职业培训,
而且还得挂在 各种 外包公司的下面.
钱都叫资本家赚去了, 工人也就是温饱钱.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就是这样.
别想得太美了.
☆ 发自 iPhone 华人一网 1.14.05
确实,还有很多律师/金融分析师,第二代直接进入中产阶级,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https://twitter.com/japanaqi/status/118817451120976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