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上海一家三口人的惊人奋斗史,感动了整个日本

w
werwer358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这是上海的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 父亲丁尚彪母亲陈忻星女儿丁琳
1996-2005年,华人导演张丽玲耗时十年之久,记录下这一家三口的聚散离合,制作成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创富士电视台历史记录,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荣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纪录片大奖。
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意外地“发现”了它后。投资帮助《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上映后,几乎场场爆满,影院大厅里,《含泪活着》影片海报旁贴满了日本观众的观后感。

含着泪看完《含泪活着》,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
无论是谁,看了这部作品,都无法不为之动容。
咬紧牙关的坚强父亲,是真正男人。
片中有许多日本人已忘却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
这究竟是怎样的三口之家?
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让这么多日本人为之感动?
不夸张的说,他的人生简直是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

在最该无忧无虑的童年,他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最该读书的年纪,他又赶上了上山下乡,离开上海去了安徽的一个山沟沟里,每天干超过10小时的农活。
好不容易回到上海,他白天要工作,几乎每晚都在单位的夜校度过,文化课从初中补习到高中。他只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却因为年龄过大,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接纳他。
于是,他所有改变命运的努力,都只能付诸东流。
他卑微地在食堂做一名炊事员,靠每月不足100元的工资,支撑一家三口的生活。
丁尚彪一家三口

直到1989年,这年他35岁,黑暗的人生似乎终于开始被幸运女神眷顾——他花5毛钱买到了一份日本高校的招生资料。

他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渴望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妻子也全力支持他。
于是,他们花了2个月的时间,借遍了每一个亲戚朋友,终于凑齐了42万日元,这相当于他和妻子不吃不喝15年的工资。
他像一个狂热的赌徒一样,把整个家庭的命运,押注在了那个“街上到处捡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的发达国家日本。
他相信,到那里留学镀金,毕业回国后会有更好的发展;他相信,他将来可以赚到很多钱,给家庭闯出一条路。
像他这样努力奋斗的人,到了这里,本该是一个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故事。

只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

最终,他没能衣锦还乡,而是当了15年的黑工。
然后,他用15年打黑工的钱,把女儿送去读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本硕博8年,如今一家3口定居美国。
他们一家三口,用15年,两代人的奋斗改变了命运。
这个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并震撼了整个日本。
在群众的呼声中,纪录片在整个日本院线上映。深夜11点座无虚席,播放结束皆是满场掌声,热度甚至超过了同期上映的《阿凡达》。
在高自杀率的日本,很多人看完影片后,嘲笑想要自杀的自己真的好矫情。
这个片子里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特效艺术,只是一个三口之家最质朴和真实的故事。

但是如果你对生活充满迷茫,充满抱怨;如果你对爱情的真谛充满疑惑;如果你对父母有种种不解...我想,如果只去一个地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一定是这部90分钟的纪录片——《含泪活着》。
01
1989年6月12日,上海虹桥机场,一对夫妇在依依惜别。
男的叫丁尚彪,女的叫陈忻星,他们还有一个刚读五年级的女儿。几小时后,丁尚彪将登上前往日本的飞机。
这一趟,他几乎没有任何退路。
几个月前,他因为要办去日本的护照,和单位领导起了争执。在极不愉快的情况下,他拿了3个月的工资,补上了在原单位的夜校培训费,彻底丢了工作。

而两个月前,为了凑足前往日本留学的费用,他和妻子借遍了每一个亲戚朋友。两个月,终于凑够了42万日元,折合3万多人民币。1989年的上海,这相当于他和妻子15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额。
他将从连黑白电视机都要凭票购买的上海,降落在那个遍地是“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的日本。
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校,这是他梦想中的热土,可以学习改变命运,还可以打工还清债务。
他心里想着:“终于要去北海道念书了,就要成功了。”
妻子陈忻星也相信,流着泪送他离开,依依不舍却满怀希望。
几个小时后,丁尚彪降落了。
他梦想中的热土——北海道阿寒町,却满目荒凉。
当年的留学生合影
这里就像中国的农村。没错,去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在学校地址一栏的“番外地”,意味偏远地区。
年轻人大量流失,这里人口凋零。
世界上本没有城市,生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城市。
抱着这样的想法,日本政府决定开办外国语学校,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到来,给阿寒町带来新的生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那么轻易就可以来这里留学。
可是,在这个贫寒的地方,连本地人都没有工作,留学生更是禁止外出工作。
这对和丁尚彪一样负债来日的留学生来说,无异晴天霹雳。
还债不成,还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费和留学费。有那么一刻,丁尚彪仿佛听到了梦碎的声音。
回国?他可是透支了夫妻二人未来15年的工资。
没有任何退路。

被“骗”的丁尚彪决定,逃离阿寒町,转到东京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但逃离并不容易,没有路,没有交通工具。
第一次跑,被抓了回来;第二次,被抓了回来;第三次......
前后跑了好几次都被学校抓了回来,还被严加“看管”,人心惶惶。
1994年丁尚彪回到“逃亡”的起点站钏路火车站

不过在生存面前,所有的苦难都不足以称为苦难。
1989年6月的一个深夜,丁尚彪和他的几个留学生朋友一起,终于成功逃脱。
他们辗转几小时,赶上了去往东京的列车。
丁尚彪,终于逃出生天了。
理想是一位丰满的女神,但东京的现实,比阿寒町还要骨感。 在阿寒町,虽然荒凉,可丁尚彪还是个合法的留学生。
逃到东京的丁尚彪,转校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他失去了在日合法滞留的签证,也失去了自由回国的机会。 《奇葩说》里马薇薇说:“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两个都是错的,那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带给我们的代价。”
此刻的丁尚彪正面临着人生最痛苦的两个选择:向左被遣送回国,用一辈子打工还债,被亲戚笑话;向右留在日本,成为“黑户”。
在那一刻,他做了一个决定他未来15年人生的决定——留在日本。
他决定,把他功成名就和改变家族命运的梦想,交给她的女儿。
而他来当这架梯子——还债,挣女儿去美国留学的钱。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达,朋友信里介绍的可以捡到彩电是真的,能赚钱也是真的——当时在日本刷碗一天的工资,相当于丁尚彪在上海一个月的工资。
在这里是黑户,回家也是底层,不如先赚钱,哪天被抓了再说。
02
丁尚彪租了一个靠近铁路的最便宜的一居室,老式的木制阁楼,没有卫生间。

窄窄的屋里,唯一的装饰,是女儿10岁时的照片。
女儿名叫丁晽,寓意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老丁把上学改变家庭命运形容为一场“接力赛”。
现在棒交接到他手里,他想尽力跑得远一些,“让女儿可以轻松跑下去”——意味着,他要靠打黑工赚钱,支付女儿的留学梦。

丁尚彪在日本语言不通,但他打了三份工。
只能白天在工厂做基础的工作,晚上到餐馆里刷碗,周末就去做清洁工作。
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等到工作结束,已是深夜12点。
连末班车都错过了,他只沿着铁轨,步行回到住处。

回到家里,他还要做饭。
他每天吃的饭是前一天买的最便宜的菜,晚上做好之后,吃一半,剩下的留着做第二天的午餐。
上厕所,是楼下的公共卫生间。
深更半夜,澡堂子早就关门了。再说了,丁尚彪也舍不得花钱洗澡。
他就在厨房里,拿个塑料袋围起来洗,这样不会漏水到楼下。

住在铁轨边,火车时不时就轰隆隆的响,轻度睡眠的人根本睡不好。
但是,起床-吃饭-上班-睡觉,这样的日子,丁尚彪一过就是8年。 家里都劝他回去,但是丁尚彪是黑户,离开了就再别想回去。
面对固执的丁尚彪,妻子也怀疑他在日本“有人”了。
丁尚彪解释说,“钱都寄回家里了,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的确,丁尚彪8年没请过一次假,唯一的休息日,都是“汇款日”,8年的积蓄,除却简单的日常开销,悉数寄回了上海。 丁尚彪如此,但是远在上海的家人,过得也并不容易。
他寄回上海的钱,妻子陈忻星除了还债,剩下的都存了起来。

8年来,陈忻星和女儿丁晽,靠着她在针织厂微薄的工资艰难过活。
母女俩共同住着一间小屋,一张床。
妻子陈忻星和女儿丁晽

8年来,她从来没买过新衣服,基本没下过馆子。
做饭要到楼下的公共厨房,女儿在家吃饭的时候,她家做点好的;女儿不在,她就白面条里放点盐和酱油凑合。
每天除了工作,操持家务,照顾女儿,大事小情她都要操心。
修下水道,换灯泡,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事情,她都能干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让她忍不住会胡思乱想,这么久都不回来,老丁不会“外边有人”了吧。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与外人道,更不能和女儿说,她只能自己咽下去。
就这样,和女儿相依为命地过了8年。

老丁想家了,只能看看墙上挂着的女儿的照片;家人想老丁了,就放一遍他从日本给女儿点的生日歌:
[url=]牵手苏芮 - 牵手[/url]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无法陪伴妻子和女儿,老丁对家庭充满了愧疚。
老式收音机里流淌出的温柔声线,是这个沉默的丈夫和父亲,能想到的最浪漫的弥补。

03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997年,女儿丁晽不负众望,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学。

也许,这一家的命运,从这天起,开始有了什么不同。
上海虹桥机场,8年前,陈忻星曾在这里送别丈夫,现在又要送别女儿,一家三口,分居三个国家,各自飘零。

喜的是老丁,女儿去美国上学,飞往纽约的飞机要在东京转机,命运慷慨地给了他24小时的时间,弥补8年的父爱。
离开时还是黄毛丫头的女儿,如今长成了18岁的少女。
缺席的岁月滚滚而来,亲情敌不过时间的磋磨,父女俩的见面,宛如熟悉的陌生人。
老丁先打开话匣子:
“你长高了,比我还要高”——“我鞋子高呀”
“怎么有白头发了”——“就是说嘛”
“你到外边要好好减肥了呀”——“用不着减肥”

“双眼皮嘛,开过了呀”——“不要说给别人听嘛,这段要剪掉”
“还记得小时候隔着玻璃窗哭吗?”——“记得一点” 在人来人往的车站,他们是一唱一和的父与女。
别人听来稀松平常的对话,里面是深情的翻江倒海。
老丁带女儿去了他第一家上班的饭店,热心地给认识的员工朋友介绍,“这是我女儿,要去美国上学了”,言语之间满是骄傲。

又指给女儿看当年他刷碗的地方,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垒起来的脏盘子,直不起来的腰,一起刷出了女儿的大学费用。

24小时被切割成琐碎的叮咛,一眨眼就过去了。
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老丁不能送女儿到机场,只能在机场的前一站“日暮里”下车。 送别的列车上,一路默默无言。临近终点,丁琳问父亲,“你哭了吗?”——没有回答,日暮里站到了。

人世间的悲欢从不相通。电车上的乘客在看书,在听歌,在聊天,他们只看到一个拼命忍住还是掉下眼泪的女孩。
隔着一道玻璃,有一个男人在站台红了双眼。

女儿去美国上学后,丁尚彪本来可以回国了,但他觉得,我还年轻,还能打工赚钱,支持女儿的医学梦。 不过,日本经济开始下滑,工作不景气,老丁赚钱更难了。
但老丁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失业,老丁一口气考了五个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一个日本字都不认识,到现在成为一个多领域的技术工。
老丁究竟付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他也开始同时打3份工,白天跑建筑工地,下午做商场保洁,晚上在饭店做饭刷碗,从不停歇。
女儿去美国上学后,母亲陈忻星一直在申请赴美签证看望女儿,她申请一次被驳回一次。
每年可以申请两次,她申请了5年,被拒签11次。
终于在第6年,第12次的时候过签。
除了看望女儿,陈忻星的另一个愿望是,像5年前的女儿一样,利用在东京转机的机会与13年没见的丈夫见面,这一次,他们有72小时的时间。 老丁开始为妻子的到来做准备:他换上新洗的床单被罩,还特意拿出了结婚时妻子亲手缝的枕套。

当年的枕套已经旧到脱线,在插队时就结婚的两个人,共同走过了艰难的岁月,也经历了分别13年的思念的煎熬。

为了这一次见面,13年没买过新衣服陈忻星特意定了一套衣服,还去做了个漂亮的发型。
但她不知道,老丁早已经不是13年前的那个年轻小伙了。 这一年,还不到50岁的老丁,因为常年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头发花白,人更瘦了。
他的牙齿脱落了好几颗,看东西还要带老花镜,连上楼梯都摇摇晃晃。

13年未见,只有72小时,老丁一遍一遍地考虑,想带妻子去的地方,想说的话,想做的事。 真的见到了面,却只有默默地笑。

然后是长久地凝视。

从见面的那一刻起,老丁的视线,几乎就没离开过妻子。
这是相识了几十年的爱人,13年前意气风发的丁尚彪,如今变成了形容枯槁的老丁,13年前年轻的妻子,如今也有了白头发。
夜幕下的东京城,灯火辉煌,热闹都是别人的。
老丁生活了13年的小屋,还是那么破败,屋里唯一的装饰,还是女儿的照片,当然,还多了一个红枕套。
沉默内敛的爱人,对过去的苦难绝口不提。
但看到老丁生活的地方,听他说“十几年啊,确实辛苦一点”,委屈和心酸涌上来,咬紧牙关,还是转过头去,拼命擦眼泪。

第二天,老丁拿出提前做好的攻略,带着妻子去逛他也从未好好逛过的东京城。 在浅草,他们一起虔诚地拜佛祈祷,一起吃景点的小吃,去上野逛公园,看樱花,和年轻人一起,合影留念。

明媚的春日,久别重逢的喜悦,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恋人。

漫长的13年,短暂的72小时,妻子也该走了。
依然是乘电车送别,依然是前一站下车,依然一路无言,依然没有拥抱,依然各自悲伤,依然不知道,这一别,还要多少年。

日暮里站到了,妻子接过老丁帮忙拿的行李,按下涌动的情绪,自始至终没敢看丈夫一眼。
列车启动了,她仓促回头,抬手权做告别,电车开出好久,她才绷不住低下头擦眼泪。
站台上的老丁,默默地红了眼眶。
妻子乘坐的电车离开好久了,他还呆呆地靠在柱子上。
空空荡荡的车站,往前是分别的爱人,往后是未知的世界,他在想,这大概就是“人的生死离别了啊”。

说完叹一口气,抿紧嘴巴,再点个头,告诉自己还要继续。
这是最沉默、最含蓄、也最坚强恩爱的父辈爱情。
04
2004年,开往阿寒町的巴士上,摇摇晃晃地坐着仅有的一个乘客——丁尚彪。 这一年,女儿即将博士毕业,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已经完成使命的丁尚彪,终于决定结束15年的异国生涯,离开日本。 离开之前,他想去看看导致他人生巨变的边陲小镇阿寒町。 日语学校关闭了,曾经的教室、宿舍都还在,但周边长满了杂草,一切历历在目,从这里开始,他过了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的15年。 在丁尚彪为《留学生新闻》撰写的《北海道大逃亡》一文里提到过,阿寒校首批56名学生,半年后只剩下了7人。
“阿寒町町民的殷切期望,中国学生的美好愿望,就这样在文化、经济落差的强烈冲击下,在相互不能理解的思维意识中化为泡影。”
因为人口持续减少,阿寒町最终并入了隔壁钏路市,从行政版图上彻底消失。
当年的阿寒校校长

一身正装的老丁面向镜头三鞠躬:
对不起,阿寒町,当年因为无奈而离开。
再见,日本,现在因为梦想照进现实而离开。 15年前,老丁觉得“人生是很悲哀的,人是很脆弱的”。
15年后,老丁觉得“人生是值得珍惜的”,也是“很高兴的人生”。 所谓生活的难,常常是无解的。
妻子曾说,一个人,“习惯了”,“也没有办法”;

老丁说,“把家庭建设好,把小孩培养出来,这是我的责任,必须要这样,没有办法”。
2004年,丁尚彪来到成田机场,眼含热泪,坐飞机回上海。

日本海关人员看到他的护照,先是大惊失色,然后很快平静下来,之后迅速作出决定,盖章放行,还以举手礼向他表示敬意。
这个黑户,在日15年,按时缴纳税款,没有任何犯罪记录,拼命靠着双手,清清白白地活着,并为他的女儿和家庭,拼出了一个未来。

这是丁尚彪的故事,纪录片导演张丽玲带着两个自愿的免费劳动力,跟拍了整整10年。终于有了这部纪录片《含泪活着》。
2000年,《含泪活着》作为一部翻译纪录片,破天荒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巨大反响。
因为过于火爆,2009年,《含泪活着》被搬上日本大银幕,在影院上映。
在未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声势竟然盖过了同期上映的《阿凡达》,高居当年院线票房排行榜首。
在电影院海报周围,贴满了观众留言。

朴素的父爱和坚强让人感动。
“他能够如此无怨无悔地为家庭、为女儿,让我太感动了。”
“中国的父亲真伟大。”
“咬紧牙关的坚强父亲,是真正的男人。” 丁尚彪的故事,甚至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偏见。
“许多年没这样哭了!脑子里对中国人的反感偏见被泪水洗刷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人的崇敬。” 甚至,让想自杀的人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
“我非常惭愧,不久前刚被公司辞退,并曾产生自杀念头。看到丁尚彪能为家庭和女儿作出如此伟大奉献,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真是太胆怯、太不负责任了。” 不过,这一切都跟丁尚彪没有关系了。
05 女儿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休斯顿医院,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
2008年,丁晽结婚,丁尚彪夫妇随后也来到美国,分居多地15年的家人,终于团聚。
现在,一家人都已拿到绿卡定居美国,丁琳成了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也已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他们用1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平凡人改变命运的传奇。
到这里,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丁,本该安享天伦之乐。
但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丁,再也闲不下来了。语言不通的他,去建筑工地背垃圾,去中国超市跟车送货扛箱子,去韩国饭店洗碗打杂,去日本饭店当厨师。

但他并不以为苦,而是觉得这是了解融入美国社会的机遇。
后来听说宾馆工资高,待遇好,他又想去宾馆打工。
他想交几千块,去宾馆培训学校。但老丁一句英语都不会,人家不收。
他让女儿帮忙写去宾馆的英语简历,女儿让他好好歇着。
于是,他拿着谷歌翻译自己写了简历,大雪天第一个去排队面试,连厨师长都被感动了。
面试电话听不懂,他就让路边华人帮忙翻译;录用通知看不懂,他就拿到培训学校去请教。
结果一句英语都不懂,一分钱没有花,老丁进入了五星级宾馆工作。
他也曾受过同事凌霸,但他做了很多份外的工作。还靠着自己在日本的工程经历,帮忙修好了饭店的很多器材,为宾馆省了很多笔钱。
慢慢地,他赢得了很多同事的尊重,成为了宾馆里的“三朝元老”,再没有人敢欺负他。
如今,他在美国高级酒店当洗碗工已近7年,还获得了纽约宾馆业协会颁发的优秀工作奖。拿着这个奖,到任何宾馆都会优先录取。 业余时间,他向纽约的中文杂志投稿,去听免费讲座,看书,写自己的故事。不为别的,可以自己留个纪念,给后代留着看一看。
今年,老丁65岁了。他的人生计划是退休之后,用自己赚到的钱和家人一起周游世界。
尾声
一个童年时赶上3年自然灾害的人;
一个读书时不得不上山下乡的人;
一个自学完了初高中所有课程,却因为年龄过大而不能参加高考的人;
一个透支了家庭未来15年的收入,却被现实狠狠“欺骗”的人;
一个想要用双手改变命运,却不得不在异国打了15年黑工的人...
没有人比他更平凡,也没有人比他的人生更悲惨。
但好在他够坚强,够勤奋,够拼命,好在他有一个和他一样坚强和拼命的妻子,还有一个和他一样努力拼搏的女儿。
于是,这一家3口,用他们的努力和坚守,奋斗出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是一个两代人接力改变命运的阶层跃迁故事;
这是一段“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振奋传奇;
这是一首“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感人情歌...
这是送给千万平凡却奋斗着的生命,一份最真诚的礼物。
岸芷流芳
2 楼
回复 1楼werwer358的帖子

看哭了。。。日子这么苦,还活得这么坚韧乐观,真是伟大的父亲, 女儿也很争气。
哪里能看到这个纪录片啊,很想看
我要搞事情
3 楼
感动到哭
a
aac
4 楼
永远不放弃,虽然他放弃的太多了。
蓝光加湿器
5 楼
拍了10年,真是不容易的一家人
G
Gooood
6 楼
泪奔
女儿也很争气!
如果孩子不争气,这辈子白辛苦了
w
white09
7 楼
感动.....
l
liangxiang
8 楼
希望当医生的女儿不要嫌弃父母到美国跟她一起定居
W
Wangxiaoming
9 楼
admire

预测一下粉红们会跳进来说:浦西一个亭子间就比老丁一辈子挣点多,错过了祖国发展的高潮。。。
s
sweetme
10 楼
真的超级不容易,父母那一代人真的超级能吃苦的。这个爸爸deserve天下最好的东西
w
werwer358
11 楼
回复 1楼werwer358的帖子

含泪活着》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sxJT5DPTo
s
sbwlys
12 楼
在日本的时候,既然是黑户,怎么缴税呢?
扶苏
13 楼
看了以后很感慨。自己是上海人,也是70后。昨天一个帖子看到有人说70后的父母很轻松。可是我周围看到的父母都像老丁夫妇一样,没有为国为民高远的志向,但是为了家庭的未来,默默打拼,无怨无悔。

记得以前上海流行假领子,条件不好,没有衬衫,做一个假领子,外面看像穿了衬衫一样。这就是劳动人民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了过体面的日子,而努力的证明吧。
G
Gooood
14 楼
楼上上不知道非法移民也是交税的吧
Q
QQQ1000
15 楼
看哭了,坚韧的中国人
d
doitnow
16 楼
在微信上也看了这篇文章,觉得感人又励志。在逆境中靠着勤奋与坚持达成自己生活目标的人非常值得尊重。
a
anniekevin
17 楼
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w
wenqing2011
18 楼
怎么记得相似的故事一两年前出现过?
n
noodlewo
19 楼
以前上海台放过的,很感人。
性格决定命运吧,这个老丁是个坚韧到偏执的人,女儿也很坚强努力。
k
kiddo77
20 楼
这个很早以前看过 有视频的 再看一遍还是很感动
童年
21 楼
很多年前看过日本的这一段,是一个系列,还有一些其他人的,都很勤奋很努力
c
cy_dong
22 楼
说实话,这个主要是改变了女儿的命运。就老两口这么忍辱负重又努力拼搏的性格,如果都留在国内,老人日子过得应该也还不错。至少不用两地分居这么多年。就看自己愿不愿意牺牲成全下一代了。说实话,我并没有特别感动也不羡慕。不过逆境中奋斗还是很值得佩服。还是说为了自己吧,不要说为了孩子。他要不奋斗估计早就穷困潦而死了。
w
weixin1234567
23 楼
这个很早之前就在youtube上面看过了。
直接看哭。

和他们相比, 我们都不算吃苦。

没有想到的是北海道大逃亡是他写的。
b
baby.chen
24 楼
这是看过的纪录片里面印象最深的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很多细节。
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苦”字,不知道值不值得,但是真的不容易。
n
ninedragons
25 楼
这个故事最开始出现在一个系列纪录片叫: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里面
是这个纪录片的一个单元。我记得很清楚,丁的妻子是在这个导演拍的录像里第一次看到出国以后的丈夫。
真的非常不容易,非常让人倾佩的人
G
Gooood
26 楼
日语版的:

https://youtu.be/GI2QK4RWTWk
w
wacxg
27 楼
觉得非常不值得,人各有志吧。东亚人就喜欢这种苦文化,享受是可耻的,拼搏才有意义。
清谷幽兰
28 楼
估计这个故事能治好很多人的抑郁症吧
c
cy_dong
29 楼
有什么值不值得,穷人没有选择。不奋斗结局更糟糕。
当时他如果回去了更艰难,欠了那么多钱怎么还?而且背后还会被人指指点点。

这是看过的纪录片里面印象最深的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很多细节。
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苦”字,不知道值不值得,但是真的不容易。

baby.chen 发表于 10/4/2019 12:09:00 PM
童年
30 楼
说实话,这个主要是改变了女儿的命运。就老两口这么忍辱负重又努力拼搏的性格,如果都留在国内,老人日子过得应该也还不错。至少不用两地分居这么多年。就看自己愿不愿意牺牲成全下一代了。说实话,我并没有特别感动也不羡慕。不过逆境中奋斗还是很值得佩服。还是说为了自己吧,不要说为了孩子。他要不奋斗估计早就穷困潦而死了。
cy_dong 发表于 10/4/2019 12:06:22 PM


就是为了给女儿攒学费生活费呀,他不奋斗的话在上海普通工人,普通生活
c
cy_dong
31 楼
确实是这样,但是出身底层的人也没有选择,只能拼搏,要不就越来越坠入深渊。


觉得非常不值得,人各有志吧。东亚人就喜欢这种苦文化,享受是可耻的,拼搏才有意义。

wacxg 发表于 10/4/2019 12:12:00 PM
c
cy_dong
32 楼
如果在上海,如果他一直这么努力奋斗,说不定也能找到机会挣大钱。


就是为了给女儿攒学费生活费呀,他不奋斗的话在上海普通工人,普通生活

童年 发表于 10/4/2019 12:15:00 PM
b
baby.chen
33 楼
大部分留在上海的人,现在也都安居乐业,很多孩子们也出了国


有什么值不值得,穷人没有选择。不奋斗结局更糟糕。
当时他如果回去了更艰难,欠了那么多钱怎么还?而且背后还会被人指指点点。

cy_dong 发表于 10/4/2019 12:13:00 PM
蓝光加湿器
34 楼
如果在上海,如果他一直这么努力奋斗,说不定也能找到机会挣大钱。


就是为了给女儿攒学费生活费呀,他不奋斗的话在上海普通工人,普通生活

童年 发表于 10/4/2019 12:15:00 PM


cy_dong 发表于 10/4/2019 12:16:34 PM

那得靠机会,看天,这个靠毅力
n
nevergetlost
35 楼
既然是黑工,为什么敢出来曝光呢?不怕被遣返吗? 这种人是不认命的人,活得的确更辛苦,不然就算跟家人在国内,虽然底层,但也是合家欢乐,希望女儿顺利点早日团聚
c
cy_dong
36 楼
当时可能主要还是国内和日本的经济差距太大,他觉得日本钱好挣,其实在日本都是干底层工作。说实话,当时他要是回国的话,天天面对债主,估计压力也很大,在日本至少这方面压力小,国内压力都让他老婆背了。


那得靠机会,看天,这个靠毅力

蓝光加湿器 发表于 10/4/2019 12:19:00 PM
s
skyrainbow
37 楼
多亏女儿有出息,要是女儿不愿意吃苦,来一句话,不出国留上海买房子都身价千万了,不知道老爹能怎么办
s
smallyueyue
38 楼
看哭了,伟大的父亲。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一个人。同时身体很不错。不然挺不过这么多磨难。
c
carollife
39 楼
老丁其实长得挺帅
d
delage
40 楼
1980年代后期, 上海人削尖了脑袋去日本。
M
MiniCorset
41 楼
真的太震惊 太让人尊敬了

不过 我觉得如果他当年去的是美国打黑工 也许境遇会反而好很多
R
Rinoa_Squall
42 楼
看哭了,父爱和责任感真是让人动容。幸好女儿争气,不然真是无出头之日
R
Ruth
43 楼
真的太震惊 太让人尊敬了

不过 我觉得如果他当年去的是美国打黑工 也许境遇会反而好很多
MiniCorset 发表于 10/4/2019 12:32:31 PM

来美国难啊,日本留学生打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是合法的,当年很多上海人去日本打工,勉强保持语言学校的学时以保持合法身份,拼命打工。文中的主人公是因为一开始不摸底,去的学校不好没有打工机会,转学到大城市又不成,才黑的,他开头是合法的。
c
chongyang
44 楼
有人在美国见过老丁吗?
l
liangxiang
45 楼
admire

预测一下粉红们会跳进来说:浦西一个亭子间就比老丁一辈子挣点多,错过了祖国发展的高潮。。。
Wangxiaoming 发表于 10/4/2019 11:50:07 AM

我99年在上海工作,给我美国老板租的高级公寓就是一个上海男人在日本打黑工挣的钱投资的,买了三套高级涉外公寓出租,估计现在最少价值一个亿了。上海人在日本打黑工的都是存钱在上海买房子回来收租养老,估计他家在上海也投资了房子,只是没报道而已。
剑骨琴心
46 楼
感动。一家人完成了好几个阶层的跳动。
祝福
高速公路
47 楼
听说老丁目前在纽约打工,老婆给女儿带娃在别的城市。不明白现在明明可以一家团聚,这点年纪还非要分开,感觉夫妻感情不是那么好。
n
notaname
48 楼
这个父亲太伟大了
b
babysuger
49 楼
这个纪录片里还有很多其他人的故事 来美国前就看过 每一个都是血泪史 但似乎这个父亲牺牲最大 这个女儿太幸福了 想想中国现在有多少父母养孩子都是为了给自己养老
李小郭
50 楼
太伟大了,我对这个纪录片印象非常深,而且我记得是看的前半部分,还没看到一家人到美国。真是苦尽甘来
c
catgoose
51 楼
看过《我们的留学生活》,当时对这家人有印象。国内要过的好,像老丁夫妇要不拆迁、要不体制内,否则就一般。老丁夫妇一看就不是体制内的。
黑郁金香
52 楼
admire

预测一下粉红们会跳进来说:浦西一个亭子间就比老丁一辈子挣点多,错过了祖国发展的高潮。。。
Wangxiaoming 发表于 10/4/2019 11:50:07 AM


我看过这部纪录片,印象中他们在浦西是有比亭子间更好的房子的
s
southparkcm
53 楼
确实很励志,老丁是身体也好,一般人这么折腾早挂了, 还有选择真的更重要,如果当时把留学借的钱买房子估计现在也千万了, 老丁骨子里面就是一个不任命的人,一把年级还这样,性格使然,就是爱折腾, 这样性格也必须配一个好身体,不然就是一个sad story了
J
JuliaB
54 楼
希望当医生的女儿不要嫌弃父母到美国跟她一起定居
liangxiang 发表于 10/4/2019 11:48:15 AM


有这样的父母,不会像某些父母那样给子女添麻烦的
s
southparkcm
55 楼


有这样的父母,不会像某些父母那样给子女添麻烦的

JuliaB 发表于 10/4/2019 1:02:39 PM

一看就知道,老丁没有跟女儿住一起..
b
beaumonde
56 楼
非常令人感动倾佩的父亲,希望有天能在美国见到真人

看过《我们的留学生活》,当时对这家人有印象。国内要过的好,像老丁夫妇要不拆迁、要不体制内,否则就一般。老丁夫妇一看就不是体制内的。
d
dorothea
57 楼
看哭了,哭惨了
R
Ruth
58 楼
说个我的一个大哥的故事。他是上海人,国内某名校理工科本科,不过本人酷爱文学历史。有年夏天在敦煌附近实习(是跟沙漠地质有关的实习,也是因为爱好,特别选了那个地点),碰到一个日本游客,日本姑娘勉强懂一点点中文,一点点英文,独自来中国做文化穷游,他不会日文,会一点点英文,就那样,俩人相爱了!
日本姑娘为他在敦煌多停留了一阵子,又跟他一起回到上海,毕竟还是要回去,他就决定,他去日本。
具体操作过程他没有跟我细说,总之有人帮他牵线,找了个很好的担保人,他办理了去女友所在城市读日语的签证。
他的担保人有很多生意,所有经他担保的留学生,都安排在他名下的生意打工,我这个大哥第一份工作是面馆打杂,因为干活踏实,不久被担保人安排去了一个收入更好体力要求更低的工作,最后是根据他的特长,安排他在一个做游客生意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店工作。但是不幸的是,这期间他和姑娘的感情无疾而终,大概在特殊情况下的浪漫相遇,还是敌不过日常琐碎吧,他伤心之下,黯然回国。
带了一点积蓄回来,但是没有办法找正规工作,就做了一段时间生意,在某著名景区开了个小店,我认识他的时候那个生意已经收了,在剩余的货品里面他挑了一个文房四宝礼盒送我,笔墨纸砚加图章的胚,每件东西都是去特产地定做的,但是不是高档品,另外定做盒子,自己组合好了以后卖,听说另当初店里外也卖一些没出名的画家书法家作品啥的。我认识他的时候正无所事事,我先认识他妈妈,他收了生意回来住在妈妈那里,上面有哥哥姐姐都结婚单过了,也没人管他,他手里还有点钱,住在妈妈那里,交生活费,通过他妈妈认识我们几个,时不常还带我们这帮学生出去开开荤。他有点寂寞,也是因此才经常找我们玩,基本上就是下棋,吃喝,我们也请他,不过没他出手阔绰。
在我来美国之前,他又申请去日本,觉得在上海格格不入找不到合适工作,他几年下来性子也散漫了,手里的积蓄总不能坐吃山空,想想觉得还是去日本吧,不过因为他已经用学日文的名义留学过一次,不能再申请了,他又不想读别的,因为留学只是名义,还是想工作,居然想了个个主意,完全新造了一个身份出来,用另一个名字申请了。
大概在我来美之前半年,他第二次赴日,通过他妈妈我们知道他不久找了个中文媒体撰稿的工作,他中文很好,那时候日文也不错了,后来听说成了那个媒体正式员工,在我来美之前,他还托人给我捎了礼物,是一个lv的零钱包和一个小手绢,可见当时境况不错,我来美之初,我们一直有电话联系,那时候长途很贵,他很体谅我,都是他打过来,可笑的是总算不清时差,我老是凌晨被他吵醒,一次我跟他说,你不要算了,就比你今天这个时间晚一个小时打,,,下一次,他打早了一个小时,我说怎么搞的,不是说晚一个小时吗?他说,他认为我这里晚一个小时就是他那里早一个小时,我真是给他蠢哭了。。。。再后来,他结婚了,回上海办理中式婚礼,我没有回去参加,当年一起下棋吃喝玩乐的哥们儿好几个去了,给我寄来照片,果然美貌,据说他喝醉之后还问我们一个哥们儿,是不是比他初恋的女友美貌(那个哥们和我看过他的老照片),听着有点意难平的意思。
R
Ruth
59 楼
听说老丁目前在纽约打工,老婆给女儿带娃在别的城市。不明白现在明明可以一家团聚,这点年纪还非要分开,感觉夫妻感情不是那么好。
高速公路 发表于 10/4/2019 12:44:05 PM

可能也不是没感情,就是不习惯了。。。
f
feifeiduan
60 楼
以前看过,没想到还有到美国的后续,祝福。
y
yydzs
61 楼
回复45楼liangxiang的帖子
他家在上海买了房子. 这个上海电视台报道过,几套不知道.但肯定买了. ---发自Huaren 官方 iOS APP
a
angelamela
62 楼
15年护照不过期吗?
s
southparkcm
63 楼
说个我的一个大哥的故事。他是上海人,国内某名校理工科本科,不过本人酷爱文学历史。有年夏天在敦煌附近实习(是跟沙漠地质有关的实习,也是因为爱好,特别选了那个地点),碰到一个日本游客,日本姑娘勉强懂一点点中文,一点点英文,独自来中国做文化穷游,他不会日文,会一点点英文,就那样,俩人相爱了!
日本姑娘为他在敦煌多停留了一阵子,又跟他一起回到上海,毕竟还是要回去,他就决定,他去日本。
具体操作过程他没有跟我细说,总之有人帮他牵线,找了个很好的担保人,他办理了去女友所在城市读日语的签证。
他的担保人有很多生意,所有经他担保的留学生,都安排在他名下的生意打工,我这个大哥第一份工作是面馆打杂,因为干活踏实,不久被担保人安排去了一个收入更好体力要求更低的工作,最后是根据他的特长,安排他在一个做游客生意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店工作。但是不幸的是,这期间他和姑娘的感情无疾而终,大概在特殊情况下的浪漫相遇,还是敌不过日常琐碎吧,他伤心之下,黯然回国。
带了一点积蓄回来,但是没有办法找正规工作,就做了一段时间生意,在某著名景区开了个小店,我认识他的时候那个生意已经收了,在剩余的货品里面他挑了一个文房四宝礼盒送我,笔墨纸砚加图章的胚,每件东西都是去特产地定做的,但是不是高档品,另外定做盒子,自己组合好了以后卖,听说另当初店里外也卖一些没出名的画家书法家作品啥的。我认识他的时候正无所事事,我先认识他妈妈,他收了生意回来住在妈妈那里,上面有哥哥姐姐都结婚单过了,也没人管他,他手里还有点钱,住在妈妈那里,交生活费,通过他妈妈认识我们几个,时不常还带我们这帮学生出去开开荤。他有点寂寞,也是因此才经常找我们玩,基本上就是下棋,吃喝,我们也请他,不过没他出手阔绰。
在我来美国之前,他又申请去日本,觉得在上海格格不入找不到合适工作,他几年下来性子也散漫了,手里的积蓄总不能坐吃山空,想想觉得还是去日本吧,不过因为他已经用学日文的名义留学过一次,不能再申请了,他又不想读别的,因为留学只是名义,还是想工作,居然想了个个主意,完全新造了一个身份出来,用另一个名字申请了。
大概在我来美之前半年,他第二次赴日,通过他妈妈我们知道他不久找了个中文媒体撰稿的工作,他中文很好,那时候日文也不错了,后来听说成了那个媒体正式员工,在我来美之前,他还托人给我捎了礼物,是一个lv的零钱包和一个小手绢,可见当时境况不错,我来美之初,我们一直有电话联系,那时候长途很贵,他很体谅我,都是他打过来,可笑的是总算不清时差,我老是凌晨被他吵醒,一次我跟他说,你不要算了,就比你今天这个时间晚一个小时打,,,下一次,他打早了一个小时,我说怎么搞的,不是说晚一个小时吗?他说,他认为我这里晚一个小时就是他那里早一个小时,我真是给他蠢哭了。。。。再后来,他结婚了,回上海办理中式婚礼,我没有回去参加,当年一起下棋吃喝玩乐的哥们儿好几个去了,给我寄来照片,果然美貌,据说他喝醉之后还问我们一个哥们儿,是不是比他初恋的女友美貌(那个哥们和我看过他的老照片),听着有点意难平的意思。
Ruth 发表于 10/4/2019 1:07:40 PM


真是一去日本毁一生,好好呆在国内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好歹也是那时候的大学生,不过还好现在还不错....我认识去日本工作的最后回国了...
s
saison
64 楼
说实话,这个主要是改变了女儿的命运。就老两口这么忍辱负重又努力拼搏的性格,如果都留在国内,老人日子过得应该也还不错。至少不用两地分居这么多年。就看自己愿不愿意牺牲成全下一代了。说实话,我并没有特别感动也不羡慕。不过逆境中奋斗还是很值得佩服。还是说为了自己吧,不要说为了孩子。他要不奋斗估计早就穷困潦而死了。
cy_dong 发表于 10/4/2019 12:06:22 PM


不会的。。。我认识太多忍辱负重勤勤恳恳的上海人,都是50后,日子都很无奈,也没发财,除非买了房子能小康。出卖劳动力的50后在国内真的是太没有奔头了。
m
mamayu223
65 楼
说实话,我觉得不值得
h
hylei
66 楼
感动,想找影片来看看
R
Ruth
67 楼
想起来一个当时在报纸上看到的故事,男主去日本打工,攒了一笔钱回来,娶妻,也不知道是不是打工期间太伤身体了,结婚不久,妻子怀孕中,就去世了,为了争遗产打官司,首先大家都确认所有的都是遗产,这个没有分歧,老婆说她和肚子里的孩子要占两份,公婆占两份,对半分,公婆说谁知道那个遗腹子会不会生下来,只能分三份。。。最后裁决分四份,胎儿那份托管,只要活着落地,就归孩子,如果胎儿不能活着出生,那就重新分配保留的那份。
那时候看到过不少上海日在日本打苦工的故事,有些真的很苦,我记得有一个专门背尸体的,细节不记得了。
R
Ruth
68 楼


真是一去日本毁一生,好好呆在国内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好歹也是那时候的大学生,不过还好现在还不错....我认识去日本工作的最后回国了...

southparkcm 发表于 10/4/2019 1:12:41 PM

他当初是为一个情字,还是不太一样。
h
hippogirl
69 楼
早年上海人去日本的热情简直疯狂。这一家人有这个狠心决心,在上海把工作辞了打几份工也能过得不错吧,老一辈中国人觉得给钱就是对家庭的责任和付出,这个女儿在父亲缺失下成长,也是弥补不回来的啊。
m
mamayu223
70 楼
十几年,老公回不了国,老婆也完全没想着去看?日本签证可比美国签证好办多了,机票也不贵,这两个人估计是没什么感情
U
Unnijennifer
71 楼
当年和爸妈一起看过纪律片,印象非常深刻。我们都很有共鸣,尽管很多人觉得不值得,但是说实话如果没有她爸爸的付出,他女儿也很难跳出阶级有今天的成绩。为他们现在的生活感到高兴,真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y
yuanyuantou
72 楼
这人一看就是很有脑子的那种,精明干练,江浙文化里这种底层百姓里面的翘楚,有条件还是可以混的可以的。
a
anniekevin
73 楼
十几年,老公回不了国,老婆也完全没想着去看?日本签证可比美国签证好办多了,机票也不贵,这两个人估计是没什么感情
mamayu223 发表于 10/4/2019 1:28:08 PM

黑下来怎么去探亲啊
h
hai2018
74 楼
文章不是说日本洗盘子一天赚的钱赶他在国内一个月工资。一个月就相当于两年半啊,欠了15年的工资半年多就挣出来了。而且他打几份工,估计更快还清。

唉……想起村里好多人去大城市打工也是两地分居或者留守儿童就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当时可能主要还是国内和日本的经济差距太大,他觉得日本钱好挣,其实在日本都是干底层工作。说实话,当时他要是回国的话,天天面对债主,估计压力也很大,在日本至少这方面压力小,国内压力都让他老婆背了。

cy_dong 发表于 10/4/2019 12:22:00 PM
h
hippogirl
75 楼
回复 69楼hippogirl的帖子

我家有个亲戚也是早年去了日本,打各种工包括挖下水道的泥,不过很快老婆也办去了,老婆很牛申请读了医学博士。小孩留在姥姥家,两三岁一直到七岁,也接过去了。小孩上大学的时候来找我玩儿,说他从小自己做饭,最爱吃的是酱油拌饭,说起他爸一脸恨,可能因为工作太累而且亲子关系从小没培养好,经常打他,一脚就踹到门口那种打法。后来这个小孩大学毕业之后自己申请去了中国东北工作,离他父母和中国的家人都十万八千里,也不怎么联系。
扶苏
76 楼
早年上海人去日本的热情简直疯狂。这一家人有这个狠心决心,在上海把工作辞了打几份工也能过得不错吧,老一辈中国人觉得给钱就是对家庭的责任和付出,这个女儿在父亲缺失下成长,也是弥补不回来的啊。
hippogirl 发表于 10/4/2019 1:27:00 PM

你可能对90年代初期有了错误的理解。当时中国还是以国营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也是90年代中才开始的。哪里有打工的工作?打工是2000以后的事情了。
扶苏
77 楼
如果在上海,如果他一直这么努力奋斗,说不定也能找到机会挣大钱。

cy_dong 发表于 10/4/2019 12:16:34 PM

他应该没机会。因为改革开放是90年代中期,而且是从南方开始。没有本钱,做个体户也不容易。而且上海的工人很保守,也不敢辞了工作不要劳保,下海经商。

80年代,90年代,能在日本打工,算是很高的收入了。他这个岁数注定赶不上什么的。但是他女儿如果留在上海,也许也不差。但是当医生肯定美国挣的多的多了。
扶苏
78 楼
这是看过的纪录片里面印象最深的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很多细节。
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苦”字,不知道值不值得,但是真的不容易。
baby.chen 发表于 10/4/2019 12:09:54 PM

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老丁跟我父母是一代人。这代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苦了一辈子了。命运没有给他们选择。如果通过吃苦可以闯出一条路,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就是希望。他们的脑子里是没有好日子等着我这种概念的。生存即是奋斗。没有等着等着好日子就会来的想法。
m
minijing
79 楼
看哭了,父爱和责任感真是让人动容。幸好女儿争气,不然真是无出头之日
Rinoa_Squall 发表于 10/4/2019 12:34:57 PM

性格如此,也不一定是父爱和责任感,你看他到了美国不是还是闲不住?非要挑战最不可能?就是个折腾性子,不折腾难受。
r
rachmany
80 楼
前两年所在学区rezone,这个女儿在一个小群里骂那些想rezone的居民的孩子都是垃圾,会拉低整个学区的素质云云,真是呵呵
e
eriecase
81 楼
我也看过这部 我觉得很惊人 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成功和牺牲 但是那么多年的分离早已疏远


当年和爸妈一起看过纪律片,印象非常深刻。我们都很有共鸣,尽管很多人觉得不值得,但是说实话如果没有她爸爸的付出,他女儿也很难跳出阶级有今天的成绩。为他们现在的生活感到高兴,真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Unnijennifer 发表于 10/4/2019 1:30:00 PM
a
anniekevin
82 楼
前两年所在学区rezone,这个女儿在一个小群里骂那些想rezone的居民的孩子都是垃圾,会拉低整个学区的素质云云,真是呵呵

rachmany 发表于 10/4/2019 1:45:10 PM

女儿嫁的是abc吗?
g
gem
83 楼
日语版的:

https://youtube.com/v/GI2QK4RWTWk

Gooood 发表于 10/4/2019 12:12:20 PM

前面片花中的人都是本人吗,想说每一个都那么大方好看,没有因为贫穷而来的局促和猥琐。
l
limetree
84 楼

可能也不是没感情,就是不习惯了。。。
Ruth 发表于 10/4/2019 1:08:17 PM


是的,他自己说的,这么多年一个人习惯了,她女儿在德州吧他不愿意住那里,现在纽约酒店工作,好像住法拉盛来者。
剑骨琴心
85 楼

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老丁跟我父母是一代人。这代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苦了一辈子了。命运没有给他们选择。如果通过吃苦可以闯出一条路,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就是希望。他们的脑子里是没有好日子等着我这种概念的。生存即是奋斗。没有等着等着好日子就会来的想法。

扶苏 发表于 10/4/2019 1:42:55 PM

是的
似曾相识
86 楼
我之前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爸爸90年代在日本打黑工很多年,不过孩子大学前就回上海了。赚了点钱准备给孩子读书,但孩子很争气拿了全奖没有用这笔钱,后来用这钱在弯曲买房付首付了。
87 楼
看哭了
希望当医生的女儿不要嫌弃这个爸爸
L
Leebearhug
88 楼
这个父亲牺牲很大的
R
Ruth
89 楼

女儿嫁的是abc吗?
anniekevin 发表于 10/4/2019 1:49:34 PM


这么一说,可能啊,学医没有身份很难match吧?
n
noodlewo
90 楼


是的,他自己说的,这么多年一个人习惯了,她女儿在德州吧他不愿意住那里,现在纽约酒店工作,好像住法拉盛来者。

limetree 发表于 10/4/2019 1:49:59 PM

有些人的性格是这样的,很独,亲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平平淡淡觉得没意思,就是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到处打工赚钱闲时工友吹牛。
我公公就是这种人。你说他好吧,的确是勤劳上进又自立自强。说不好吧,也是跟家里人关系都很淡的,人又很倔非常自我。
L
Leebearhug
91 楼
听说老丁目前在纽约打工,老婆给女儿带娃在别的城市。不明白现在明明可以一家团聚,这点年纪还非要分开,感觉夫妻感情不是那么好。
高速公路 发表于 10/4/2019 12:44:05 PM

做惯了停不下来吧。家人之间也生疏了
a
aac
92 楼
前两年所在学区rezone,这个女儿在一个小群里骂那些想rezone的居民的孩子都是垃圾,会拉低整个学区的素质云云,真是呵呵

rachmany 发表于 10/4/2019 1:45:10 PM

父母牺牲太多没有陪伴的小孩就是有这么一种entitlement和冷血。
a
aac
93 楼
admire

预测一下粉红们会跳进来说:浦西一个亭子间就比老丁一辈子挣点多,错过了祖国发展的高潮。。。
Wangxiaoming 发表于 10/4/2019 11:50:07 AM

看到你这种人就想问一句,你成天阶级斗争为纲的累不累?
a
aac
94 楼
这人一看就是很有脑子的那种,精明干练,江浙文化里这种底层百姓里面的翘楚,有条件还是可以混的可以的。
yuanyuantou 发表于 10/4/2019 1:32:47 PM

这种才不是江浙底层的翘楚。就是能吃苦,不算有脑子吧。
r
rachmany
95 楼

父母牺牲太多没有陪伴的小孩就是有这么一种entitlement和冷血。
aac 发表于 10/4/2019 2:05:01 PM

其实那个小区的人口分布真还不错,都是高等教育人群,工程师, faculty, professional等等。医生赚的多点,但这么自我感觉良好,对外形象知性温柔,转身骂人这么难听的,有些震惊
e
echomom
96 楼
希望当医生的女儿不要嫌弃父母到美国跟她一起定居
liangxiang 发表于 10/4/2019 11:48:15 AM 堵她父母不和她小家同住。
m
manduka
97 楼
前两年所在学区rezone,这个女儿在一个小群里骂那些想rezone的居民的孩子都是垃圾,会拉低整个学区的素质云云,真是呵呵

rachmany 发表于 10/4/2019 1:45:10 PM

竟然真有人认识这家人
c
civ_pro_Pink
98 楼
这种坚韧和奉献 太值得现在动不动就说压力大的天之骄子们学习
h
hippogirl
99 楼
90年代初我在中国啊,小平南巡是92年,下海潮和个体户潮80年代就开始了,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的方针,你有什么误解吗?


你可能对90年代初期有了错误的理解。当时中国还是以国营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也是90年代中才开始的。哪里有打工的工作?打工是2000以后的事情了。

扶苏 发表于 10/4/2019 13:34:00
s
sparklingwater
100 楼
中国父母真的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