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烦看这个。他就是不自信,这个我不知道跟爸妈有没有关系。但是中国人吹牛的确比老美差多了。他以为别人在哈佛不是很辛苦跌跌撞撞的毕业的吗?除了少数几个天才,谁不累?谁不会觉得怀疑人生。老美会埋怨自己爸妈把自己送到哈佛吗?老美的正能量真的是让我最讨厌的事情之一。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不成,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是我最想骂娘的一句话。吹牛逼谁都厉害,真让做点啥啥都不成。老中孩子没这个觉悟会被他们吹得越来越没自信。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这一点。
好烦看这个。他就是不自信,这个我不知道跟爸妈有没有关系。但是中国人吹牛的确比老美差多了。他以为别人在哈佛不是很辛苦跌跌撞撞的毕业的吗?除了少数几个天才,谁不累?谁不会觉得怀疑人生。老美会埋怨自己爸妈把自己送到哈佛吗?老美的正能量真的是让我最讨厌的事情之一。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不成,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是我最想骂娘的一句话。吹牛逼谁都厉害,真让做点啥啥都不成。老中孩子没这个觉悟会被他们吹得越来越没自信。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这一点。 doublemint 发表于 9/20/2019 2:13:49 PM
很同意这个观点 这个男孩讲的很好,不过他的内容有很明显的上一代人的影子,不够自信。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想补缺。没法做到像老美印度人那样,只吹自己擅长的。或者也是要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精神力量不够强大? 真是要多夸夸孩子,少指责孩子。谦卑已经不是这个社会所欣赏的了。
Early in my senior year at Whitney Young, I went for an obligatory first appointment with the school college counselor to whom I’d been assigned. I can’t tell you much about the counselor, because I deliberately and almost instantly blotted this experience out. I don’t remember her age or race or how she happened to look at me that day when I turned up in her office doorway, full of pride at the fact that I was on track to graduate in the top 10 percent of my class at Whitney Young, that I’d been elected treasurer of the senior class, made the National Honor Society, and managed to vanquish pretty much every doubt I’d arrived with as a nervous ninth grader. I don’t remember whether she inspected my transcript before or after I announced my interest in joining my brother at Princeton the following fall. It’s possible, in fact, that during our short meeting the college counselor said things to me that might have been positive and helpful, but I recall none of it. Because rightly or wrongly, I got stuck on one single sentence the woman uttered. “I’m not sure,” she said, giving me a perfunctory, patronizing smile, “that you’re Princeton material.” Her judgment was as swift as it was dismissive, probably based on a quick-glance calculus involving my grades and test scores...
赞这句,真正坚强有智慧的父母,是不会让孩子觉得应该报喜不报忧的。
我认识的一个藤校的历史系毕业生说,他们学校左得要命,他呆得十分痛苦。写文章这种主观分占大比例,你写的不对人家的口味当然没高分。
坚强有智慧的孩子呢?要不要长大?父母要不要变老?还是一直撑着?父母有局限性,小孩也有局限性,老拔高父母,大家也都有孩子了吧,你们自己做得到吗?有句话说,你爱一个人,就会觉得他是弱小的,需要保护的,自己父母混不吝啊。这也太take父母for granted了。还是找个老公吧。
我觉得他可能去了MIT或者CalTech没准会burn out,但在哈佛,一半学生都是legacy的地方,读教育学还能burn out也是无法理解了。如果不喜欢的话,大可换专业,美国大学这么自由,干点啥不好。
Ted都左了多少年了……
因为台湾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啦,讨厌~
在努力中,一起成长。
你这是没在美国读过liberal arts本科吧? 文理两个方向, 绝对是理科对华人要容易得多。 文科可不是中国那么水。
他的父母没有很紧逼啊。连来自父母的善意的下意识的压力都顶不住的,出了社会后狂风暴雨根本没有人像父母那样在意你的感受,到时摔跤更加一蹶不振。
所以他们invisible是因为他们父母,他们继续心安理得的invisible。我们家有未成年abc的要引以为戒。
原文说“他连高中前5名都不是”
下面马上一张图
高中ranked 8th of 1100.。。
这是在top 1%好吧?
顶锅说其实我看各种其他种族comedian吐槽印度人和犹太人推娃的也很多啊,不过我们最关心的是abc吐槽爸妈。
我真没读过文科,我也知道美国文科不容易。但如果不喜欢并且不擅长的话,为啥还要学?这小伙子难道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理科转文科?以此显示哈佛太难了,我太难了。。。。
这篇中文题目很是不妥,这一代在美国的亚裔年轻人,总的来说真的很优秀,无论藤校还是州大。等真正他们蔚然成林,我们还是看得见的。
因为你消化不了你的情感需要垃圾桶啊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我已经说了人和人性格不同,有些人爱倾诉,有些人爱找解决方法
跟你不一样就是不合理吗,我还觉得你不合理呢
你自己眼界小,所以你才觉得报喜不报忧就是因为家长脆弱
我周围也有很多跟我一样的,报喜不报忧就是因为真心心疼家长,不愿意他们担心,尤其是那种徒增烦恼的无意义担心什么都做不了。你喜欢吐是你的事。人以群分。 ---发自Huaren 官方 iOS APP
窝里横呗
外国人好多博士论文,或是出版书上前面致辞写的也是致我最爱的父母,家人,希望父母为自己骄傲
这个角度我还真没太想过,很有道理。
检讨一下自己,确实也是对待孩子成绩得喜和忧得态度以及期望值,有一点难以避免的功利化了。认真想一想,这其实都以及偏离了教育和养育的最初的目的。
说的太好了。
说真的,我觉得自己时常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又会经常不自觉的再次掉进这样的坑里面。看到孩子某方面做的不错,就喜滋滋。看到孩子某方面不如人意,就各种担忧。看到孩子犯错,就忧虑重重的,觉得现在如此,以后可怎么好呢。这样的焦虑很难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焦虑会让我失去理智,会责骂孩子,会怨天尤人,要么变得消极起来,觉得孩子不堪重任,将来就这样吧。要么更加努力的推,希望有所提高。往往就离初衷偏离的越来越多了。
这些年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平了。我不觉得一个普通人就不能做TED TALK。只要讲的好,就是好的。
这就是非常健康的亲子关系了。
你回的帖子就是说应该又这样的关系,而不是报喜不报忧的关系呀。我们很多父母因为过于求全责备,或者关心过甚,会牺牲亲子关系,孩子因为太大的压力而不敢分享不够好的成绩,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尽力避免的。
我也觉得我周围的孩子都还是蛮不错的呢
对 在美国大家都是夸自己怎么牛,体育好的不说学习,演讲好的不提数学,啥都不行的说自己人品好,连人品都不行上街打人的说爱自己的家人。别人都想办法突出优点,为啥咱要揪着短板公开检讨?都上哈佛了,父母教育的成功方面不能说出一堆吗?描述哈佛遇到的困惑很正常,但是不能甩锅给父母啊。
我觉得他们挺可怜的,有点不控诉爹妈不让入党的感觉。
说的好。ABC其实也挺可怜,练习吹牛和蜜汁自信在美国太重要了。
说ABC 不会吹牛的,大家经常自己身体力行的吹牛吗?在家吹自己ABC 孩子的牛,孩子干点什么都夸成花一样吗?还是怎么做都是不够好,不够优秀这样的调调?
培养自信是一方面,让他认清别人也许在吹牛是另一方面。
哈哈,对,美国这边连杀人犯,周围的人都评价说他“像天使一样的孩子,平时连只苍蝇都舍不得伤害”,只有ABC最会自省(自恨),爹妈培养他们上了哈佛,到头来还要批判爹妈。希望他们下辈子投胎到黑人社区,就不会有虎妈虎爸push他们去哈佛了。
讲真,各个族裔抱怨父母的都不少,抱怨的点不一样而已。。。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
我看他的履历是很厉害的
8/1100人!
我们高中一个年级也就300多人,当然不容易进就是了
这个男孩讲的很好,不过他的内容有很明显的上一代人的影子,不够自信。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想补缺。没法做到像老美印度人那样,只吹自己擅长的。或者也是要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精神力量不够强大?
真是要多夸夸孩子,少指责孩子。谦卑已经不是这个社会所欣赏的了。
成年人报喜不报忧是因为自己应该有担当。而且父母逐渐老去开始需要子女的呵护了。
爱他们所以想要保护他们
☆ 发自 iPhone 华人一网 1.14.05
普通大公司招人一靠人脉,二靠技术。人脉积累靠父母能提供多少交换利益,技术靠自己练,进公司以后靠情商混。做学术的话,如果跟的老板比较牛,或者运气好做的方向一下子热门了,那还是能进大公司起步比较高的。
唉。。。 你读过 Michelle Obama /Robinson 的毕业论文吗?这不是那壶不开提那壶吗。
其实,无论从文笔或内容上,去纠结一个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专业的本科生写的文章都没有什么意思;但是2008总统竞选时,Princeton的这篇毕业论文不给人看,当时都成新闻了。
你觉得一个小中,写的哈佛毕业论文,如果是去猜测华裔在校生和毕业生对白人的亲近程度,有意思吗?
至于 Michelle Obama 对人类的贡献,我实在体会不到。只知道她多次上了 Vogue 封面,对那些崇拜偶像的粉丝也许算是不少恩赐。
我其实很佩服 Michelle Obama 的父母,两人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把儿子、女儿都送进了Princeton。 但黑人学生进顶尖大学/法学院,与华裔孩子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很难想象的是 Michelle Obama 四十年以后,对一个中学 Counselor对她讲过的 “I'm not sure you're Princeton material” 还耿耿于怀;一个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会的。
你对她的偏见太深了。米歇尔演讲很不错,奥巴马刚退那会儿,还有人说米歇尔其实也可以走克林顿家的路线。
请教, 我哪句话体现了我的“偏见”?
☆ 发自 iPhone 华人一网 1.14.05
的确她不仅是已证明了princeton 仅仅小菜一碟,而且做了第一夫人,权力、金钱、名誉已集于一身;为何还对一个40年前的中学的小小 Counselor 耿耿于怀呢?
见过 Jared Kushner 或 Ted Kennedy 抱怨别人讲他们不是 Harvard Materials 吗?
也只有这种自恨才会有机会公开自恨
☆ 发自 iPhone 华人一网 1.14.05
那你能够为我这样, 你眼中的“小人”, 解释一下 Michelle Obama 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吗?
我把她书里的相关的整段话打在下面:
Early in my senior year at Whitney Young, I went for an obligatory first appointment with the school college counselor to whom I’d been assigned. I can’t tell you much about the counselor, because I deliberately and almost instantly blotted this experience out. I don’t remember her age or race or how she happened to look at me that day when I turned up in her office doorway, full of pride at the fact that I was on track to graduate in the top 10 percent of my class at Whitney Young, that I’d been elected treasurer of the senior class, made the National Honor Society, and managed to vanquish pretty much every doubt I’d arrived with as a nervous ninth grader. I don’t remember whether she inspected my transcript before or after I announced my interest in joining my brother at Princeton the following fall. It’s possible, in fact, that during our short meeting the college counselor said things to me that might have been positive and helpful, but I recall none of it. Because rightly or wrongly, I got stuck on one single sentence the woman uttered. “I’m not sure,” she said, giving me a perfunctory, patronizing smile, “that you’re Princeton material.” Her judgment was as swift as it was dismissive, probably based on a quick-glance calculus involving my grades and test sc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