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满街的奶茶店 我看20年后中国糖尿病患者能翻一倍 村里的小凤仙 发表于 9/15/2019 5:23:00 AM
现在糖尿病患者已经上亿了。糖尿病前期更多。
我们最近刚刚带上24小时血糖监控的小仪器,可以观察不同饮食引起血糖的变化。营养师跟我们反复灌输的理论一次次被证实。外食日本面条,韩国炒粉丝之后血糖冲高,饭后两小时不能降到正常。地中海饮食和poke(用的brown rice or kale noodles), 不但可以带来饱腹感,而且血糖非常平稳。在健康饮食后,中秋吃了半块月饼,血糖依旧正常,可见一碗面条里隐藏的糖分,比明显很甜但控制量的月饼还厉害。
我们最近刚刚带上24小时血糖监控的小仪器,可以观察不同饮食引起血糖的变化。营养师跟我们反复灌输的理论一次次被证实。外食日本面条,韩国炒粉丝之后血糖冲高,饭后两小时不能降到正常。地中海饮食和poke(用的brown rice or kale noodles), 不但可以带来饱腹感,而且血糖非常平稳。在健康饮食后,中秋吃了半块月饼,血糖依旧正常,可见一碗面条里隐藏的糖分,比明显很甜但控制量的月饼还厉害。
我顶多长点肥肉,
吸烟危害的可是心血管系统?!
这你还真别不信,
看过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的人
应该对这一幕都有印象:
Julianne Moore扮演的反派
看到有人往咖啡中加糖时说:
“糖的成瘾性是可卡因的8倍,
致死的可能性也有五倍之多。
但糖是合法的,
所以你请便,
尽管加。”
虽然是电影台词,
但糖的危害现已被专家证实。
迟到50年的真相
在清楚糖对身体的危害之前,
人们都习惯把锅推给了“脂肪”。
而这并不是什么无意的“误会”,
而是一场丑恶的骗局。
早在50多年前,
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糖的危害。
但当时糖业的各个大佬们,
为了维持糖业的销售市场,
竟然花钱收买了哈佛医学院的教授。
让这些当时人们信任的“权威”
在当时“最权威”的学术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
“糖无害,脂肪有害”的文章。
就这样,
脂肪背了几十年的黑锅,
糖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会的美国,
被彻底洗白。
几十年间,
没有任何糖与心脏病、
糖尿病有关的警示。
直到2010年,
这场丑陋的骗局才被发现。
2017年真相才得以公布于天下。
关于糖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糖和烟、酒并列为肿瘤的三大诱因。
其实早在2006年,
世界卫生组织就在调查
人口死亡原因时发现:
糖的危害比吸烟还大。
长期摄入高糖(食物)的人,
比正常饮食的人平均寿命
缩短了近10~20年。
糖的摄入
现在都2019年了,
提起糖,
应该没有人再单纯的以为
只有candy才是糖吧?
除了日常接触到的几大糖类来源:
葡萄糖、乳糖、果糖和蔗糖以外,
现代人摄入更多的是“隐形糖”。
“隐形糖”是指有些食物
虽然没有名字里不含“糖”,
你甚至吃不出来有糖味,
但却是妥妥的含糖大户。
比如肥宅最爱的薯片↓
养身爱好者钟情的芝麻糊↓
更不要提某些喝起来就甜得发腻的饮料↓
尽管果汁被不少人认为纯天然,
隐藏的糖份却高得吓人↓
还有很多年轻朋友喜欢的
乳酸菌饮料。
那啥广告打得好呀,
饭后来一杯
健康好肠道~
糖对人身体伤害大,
但不谈剂量的前提下
一切结论都是耍流氓。
毕竟糖是一切生命体维持活动
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体所需70%的能量都要靠糖提供。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成人每日摄入糖份应控制在25g左右。
(女性更少。)
25g约等于5块半方糖,
不少人认为自己一天下来
根本吃不到这么多的糖。
但事实却是...
来不及吃早饭的早间零食↓
爽过吸大麻的维他柠檬茶↓
补充能量的士力架↓
呵呵,
25g糖,
秒超好吗?
就这样还没算饭后小甜点呢,
榴莲千层不来一块?
天热了星冰乐不来一杯?
嗜甜成瘾,
不是说说而已。
人对糖的偏爱与生俱来,
甜味能给人们带来愉悦。
但过度摄取糖类的危害,
却是深不可测。
糖的危害
这里小编想给大家推荐一部记录片,
《That Sugar Film》
由一位叫Damon Gameau的
澳洲小哥自导自演。
Damon为了弄清糖对健康的影响,
不惜以身试险,
坚持连续60天,
每天吃40勺糖(约160g)。
而在整个实验结束后,
Damon和他的专业团队
发现他身体的变化令人震惊。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体重增加
肚子上都是圆滚滚的赘肉↓
糖只能提供能量,
没有其他的营养素。
一旦过量摄入,
就会转化成脂肪。
2.疾病缠身
在结束实验后的体检报告中显示,
Damon的肝细胞在逐渐死亡,
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已达到危险水平,
极易诱发心脏病。
除此之外,
Damon还有了脂肪肝。
3.情绪萎靡
在实验的两个月里,
Damon的情绪多变、
很难集中注意力且喜怒无常。
但这种现象却在吃完甜食后有所好转。
相信不少人都陷入了如下的死循环↓
不吃甜食-->心情抑郁-->
吃了甜食-->心情好。
4.皮肤变差
除了体重,
过分摄入糖份导致的
最直接的外观体现就是
皮肤变差,
Damon开始长痘痘。
其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相信很多人都对上述危害有所听闻。
不说别的,
小时候就没少被父母提着耳朵叮嘱
“吃糖对牙齿不好。”
很多爱美的女性也渐渐了解,
吃糖不仅会导致痤疮,
还会加快皮肤老化。
但还是那句老话,
知道是一回事,
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戒糖”之路的艰辛可不比减肥简单。
还记得曾经在网上
因戒饮料一个月而走红的妹子吗?
从照片看,
虽然妹子皮肤状态有明显转好,
且整张脸看起来也更紧致了。
但不少网友却发现了真相:
这位女生虽然戒掉了饮料,
却失去了笑容..
老大爷沉默了一下回答道:
你不抽烟不喝酒,你活那么长干嘛?
主要指added sugar吧。水果只要不过分吃,应该还好,但是不要喝果汁。
吃整个水果没什么问题。一般指的是不要吃人工做的加工品里的糖。
什么东西才叫营养?你要营养什么东西?糖是目前几乎所有生物基本能量的来源,没有糖也就没有世界。维生素过量,一样是可以致命的。
过多糖可能有害,但鼓吹无糖论,比科盲也好不到哪里去。
民科真多。
哈哈,看是单糖二糖还是多糖,纤维素也是糖。。。 ---发自Huaren 官方 iOS APP
在自然界存在的糖分多半和其他养分在一起,还有纤维。可以让糖在体内缓释。但是添加的糖是一次性释放的,至少会冲高血糖。
我就那么想的。
有一个央视采访百岁老人的节目,主持人问110多岁的大爷: 你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大爷答: 抽烟喝酒
关心那么多没有用的。
我吃点糖才精神,可我不喜欢吃糖。
有的人就特别需要糖分,我就是。
快被砖家叫兽们给搞到精神分裂了。原来糖是万恶的元凶,大麻是无害的!
真的会水中毒 超过3000每天就有危险了
那茶又怎么了?
另昨天听樊登读书最新一期说老年痴呆是可逆的,吃少糖多纤维的蔬菜有好处。
现在糖尿病患者已经上亿了。糖尿病前期更多。
我们最近刚刚带上24小时血糖监控的小仪器,可以观察不同饮食引起血糖的变化。营养师跟我们反复灌输的理论一次次被证实。外食日本面条,韩国炒粉丝之后血糖冲高,饭后两小时不能降到正常。地中海饮食和poke(用的brown rice or kale noodles), 不但可以带来饱腹感,而且血糖非常平稳。在健康饮食后,中秋吃了半块月饼,血糖依旧正常,可见一碗面条里隐藏的糖分,比明显很甜但控制量的月饼还厉害。
我们和朋友的亲身经历,减重,避免白米白面和添加糖,可以成功控制血糖。血糖正常,带动血脂,肝功,胆固醇都向好的方向变化。我们第一次去看糖尿病医生,是在被朋友带去参加佛教活动吃斋饭之后,当时测出的血糖水平是惊人的。另外建议需要观察血糖的朋友,可以在胳膊上带血糖仪,这样用手机可以随时观察血糖,吃的食物对自己血糖有什么影响,一目了然。我们刚刚带,正在当小白鼠,吃各种食物试验中。
大脑依靠糖才能运转,缺糖不用老年大脑就会出问题
这个仪器要处方吗?介绍一下吧。我还没听说有能24小时监测血糖的仪器。不是要抽血的吗?
不信。你总量少吃了而已。一切纤维也好,蔬菜了也好,蛋白也好,为人体利用的形式,只有糖。多吃其他的东西,除了必须的一些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其他只会增加身体负担,比如肾脏。
犀利
最近哪儿哪儿都是要戒糖的
要处方。问医生就知道。
早几年前美国就有了,只是国内今年才get到。早几年前美国一群医疗人士质疑一直采纳流行的食膳指导没有足够的样本基础支撑,提出了胆固醇和饮食关联没有原来说的那么紧密,动物脂肪并没有原来说的那么可怕,反而是糖尤其是加工糖类的危害更大,然而由于各方压制利益冲突,这种说法也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除了在知识阶层越传越广。
It does not make sense to separate added sugar from starchy food which essentially all become sugar.
稍微有些区别,但区别一点不大。人用的是葡萄糖,我们平时吃的是蔗糖是二糖,淀粉是直链我支链多糖,这些区别只是消化吸收的快慢而已,本质没有区别 。
纤维素是不能被人消化的多糖,因为人类把消化β-1,4糖苷键的酶给进化丢了,或者说,神造人的时候,认为人不应当吃草,把这个酶的基因给减掉了。
嗯,各种美式cookie各种甜点,tons of sugar,然而,人生够苦,不吃甜的,还有啥乐趣? 适量,适量......
在身体内转变成一样的东西跟吃进嘴的就是一样的东西能一样吗?
美国的问题是这些甜点里用的还不是sugar,主要是玉米糖浆。很多东西,你想要找用sugar,还挺不容易的,冰激凌,调料,饼干点心等等用的都不是蔗糖,用蔗糖的可乐只有玻璃瓶装从墨西哥进口的才是,卖的还比普通可乐贵不少。
这是两码事。我们都知道人终将会死,但是这不代表每个人死之前就是太太平平,舒舒服服的。慢性病里,像高血压这种,其实还是 相对舒服的,因为几乎没什么症状。糖尿病就不一样了,糖尿病是有症状的,后期还受并发症之苦。
比如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一样,但是结构有细微差别。果糖主要靠肝脏代谢,除了转化成葡萄糖之外,它在肝脏还会生成脂肪酸。若大量摄取果糖,很容易造成脂肪肝(没错,这跟摄取脂肪没关系)。
果糖一般哪里有呢?水果里其实含量还好,主要是糖浆添加到各种食品饮料里,造成了无形中过量摄取果糖。
少喝饮料。。。
脑细胞死了快,不吃糖人很笨。
脑细胞不能再生。
现在都被媒体带得一个比一个蠢
☆ 发自 iPhone 华人一网 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