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一日一禅

M
Mamamam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1.1
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 心会变得清明。



1.2
苹果汁在静止片刻后就变得澄澈。同理, 如果我们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 心也会变得清明。这份心灵的澄明让我们身轻心安,带给我们力量和宁静。当我们自觉轻安舒畅,周遭环境也会变得清新。






1.3
我们不仅在端坐时能保持内心宁静,在行走和工作中也是一样。



1.4.
念念分明, 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



1.5.
唤醒自己的觉性,片刻都不离开当下



一行禅师 【观照的奇迹】

g
ggtest
2 楼
lz发错版了。
M
Mamamama
3 楼
1.6.
禅修, 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1.7.
思维与情绪犹如河水般奔流,若想拦阻一条河的涌动, 就会遭遇流水的阻力。所以,较好的方式是随顺着流势,来引导它朝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千万不要企图围堵.



1.8.
河水必须流动, 我们要顺着它, 必须察觉沿途加入的每一条小溪, 察觉自己内心生起的所有思绪,情感和感受, 看它们如何生起,伫留, 然后消失。



1.9.
「你看见了吗?现在这些抗拒力开始消失了。这条念头之河仍然在流动,但不再隐身于幽黯之中。如今它在「觉知的阳光」之下奔流,要让这太阳在我们内心永远闪耀,清楚照见每一条细流、每块鹅卵石,以及河流的每个转弯处,这就是禅修。最重要的是,禅修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1.10
「在觉知的当下,虽然那条河仍然奔流不息,我们却感到能够自主。我们觉得身心平静,但不是苹果汁的那种「平静」。处于平静中,并非意味著我们的思绪与情感是冰封僵固的,它跟麻木的情况不同。一颗平静的心不代表心中没有思绪、感觉或情感,平静的心不是麻木不仁,不是心不在焉。

M
Mamamama
4 楼
一行禅师 【观照的奇迹】
M
Mamamama
5 楼
1.11
静坐,不需强行压抑内心的念头和情感



1.12
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压抑它,而必须用一种恭敬、温柔,以及绝对非暴力的态度对待它。



1.13
既然我们连「究竟什么是我」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分辨某一心念是妄是真,是否该压制及压制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觉知之光照亮我们的「自我」,让「自我」觉悟,这样我们就能够直视本心。



1.14
正如花朵和叶子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也只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的知觉、感情和思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绽放的花与绿叶是植物外观自然的展现,而波浪是海洋呈现的自然现象,企图压抑或扼杀它们根本徒劳无益,而且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从旁观察,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就能找到它们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正是我们自己。

舍南
6 楼
good,请继续
M
Mamamama
7 楼
1.15
觉知的太阳源于自我最重要的部分,能让自我获得觉悟。它不仅照亮了所有的思绪和情感,也照亮了自身。



1.16

一旦觉知的太阳开始照耀,当下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静坐,让觉知的太阳更容易升起,我们得以看得更加清晰。当我们静坐时,似乎存在著双重自我,一个是思绪和情感的流动之河,另一个则是照耀著它们的觉知太阳。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到底孰真?执假?孰善?孰恶?请平静下来吧。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惟的利剑,别急著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这两者都是自我,它们既不真,也不假:它们既真又假。



1.17

我们知道光和颜色是息息相关的,同理,自我的太阳(指觉知)和自我的河流(指思绪和情感)也没什么不同。跟我一起坐下来,让你的脸上展露笑容,让你心中的阳光闪耀。假如有必要,你可以闭上双眼,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你的觉知太阳只是自我之流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和所有心理现象一样,依循著同样的法则:生起,然后又消失无踪。科学家用显微镜检视某物时,必须让光线照射在「被观察的对象」上:要观察自我也必须这么做,让觉知的阳光照耀「自我」。

1.18

在觉知之光的照耀下,观察内心发生的各种变化。你会发现,就连呼吸也已经改变,与这个在进行观察的自我变得「不二」(我不想用「一」这个字)藉由觉知,你的思绪和情感也会在刹那间转化。当你不再试图去论断或压抑这些念头,它们就会与观察的心融合。



你可能经常觉得烦躁不安,而这份烦躁又不会自动消失。碰到这种情形时,你只要安静坐著,随著呼吸的韵律,面带微笑,并让你的觉知之光照耀著这份不安。切莫试著摧毁或论断它,因为这份不安正是你自己。它只是生起,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就会自然地消失。



先别急著找出这种不安的源头,不要大奋力想让它消失,只须觉照它即可。你将会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开始变化,最后跟你这个观照者融合成片。只要在觉知的光明中,任何的心理状态终究会软化顺服,并获致跟「观察的心」同样的状态。

M
Mamamama
8 楼
1.19

Around us, life bursts with miracles--a glass of water, a ray of sunshine, a leaf, a caterpillar, a flower, laughter, raindrops. If you live in awareness, it is easy to see miracles everywhere. Each human being is a multiplicity of miracles. Eyes that see thousands of colors, shapes, and forms; ears that hear a bee flying or a thunderclap; a brain that ponders a speck of dust as easily as the entire cosmos; a heart that beats in rhythm with the heartbeat of all beings. When we are tired and feel discouraged by life's daily struggles, we may not notice these miracles, but they are always there.

Thich Nhat Hanh
D
DefinitelyMaybe
9 楼
回复 8楼Mamamama的帖子

赞 mindfulness
M
Mamamama
10 楼
1.20
在整个禅修过程中,要让觉知的太阳不断闪耀。就像真正的太阳能照亮每片叶子和草尖,我们内心的觉知之光也照亮每个念头和觉受,让我们观照它们,觉察它们的生起、停驻和消失。在过程中不做任何论断或评价,保持不迎不拒的态度。

M
Mamamama
11 楼
1.21
很重要的是,不要将觉知视为自己的「盟友」,然后号召它来压制「敌人」——也就是内心难以驾驭的念头。别将你的心化为战场,别在那儿发动一场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感受——欢喜、悲伤、愤怒、憎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觉知犹如一位大哥哥或大姊姊,温和又专注,在那儿引导和照亮所有的心念。

青檬小妹
12 楼
Thank you for sharing.
M
Mamamama
13 楼
1.22
当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稳,不受动摇,没有嗔恨,不生不净烦恼,总是觉得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个人身心的小宇宙中或外面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能面对它——没有紧张、没有被压抑的贪瞋心——而是用全然的放松,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不论是面对喜欢或不喜欢、想要或不想要的每种状态,都没有焦虑,在了解无常后感到全然的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喜悦。

明白你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任何事可以击败你,你可以微笑地接纳生活中的一切——这就是心的 完全平等,也是真正的解脱。透过内观的修习,当下就可以获得这些。真正的平等心并不是消极的疏离,不是逃避生活的困境,也不是把头藏在沙堆里的人。心的真 正平衡是基於对问题的全然觉知,能觉知所有层面的实相。

----葛印卡


M
Mamamama
14 楼
不客气。希望对你有所裨益。
M
Mamamama
15 楼
1.23
觉知是充满包容力与清明的状态,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觉知只是在那儿密切观察思绪和情感,而不论断它们的好坏,或将它们画分为不同阵营,陷入彼此的争斗。

当光明照耀之际,黑暗并未消失。它没有离开,而是融人光明之中,它本身变成了光明。

禅修,并不表示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禅修意味著观照,你的微笑证明了这点,它显示你与自身和谐相处,显示了觉知的太阳正在你心中闪耀,而你已经掌控自己的内心状态。因为这时候你才是真正的自己,你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平静,而这份内心的平静正是吸引孩子乐于亲近你的原因。

M
Mamamama
16 楼
1.24
禅修的秘诀在于,要对自己的存在随时保持觉照,不论身处任何环境,让觉知的太阳持续照耀内心生起的每一件事。在喝茶的时候,我们的心必须全然专注于喝茶本身。若我们能全神贯注,喝茶或咖啡也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乐趣。

M
Mamamama
17 楼
1.25
我们所洗的每一个碗都是奇迹

只有当你不是真正在洗碗时,才会觉得洗碗是件苦差事:一旦你站在洗碗槽前,卷起袖子,将双手浸泡在温水中,那感觉说实在并没那么糟糕。我很能享受慢慢洗碗的乐趣,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碗盘、水流的存在,以及双手的律动。

我知道,若当时只是急著把碗洗好,然后可以去喝杯茶,那段时间必然会很难捱,而且不值得这样过。这么做会相当悲哀,因为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奇迹。那些碗盘本身,还有我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清洗,都是一种奇迹!
  
我们敲响的每一记钟声、所写的每首诗,以及所洗的每个碗,都是个奇迹,每件事都具有同样珍贵的价值。
M
Mamamama
18 楼
1.26
某日,当我在洗碗时,突然觉得自己的动作神圣尊贵,就如同在为新生的佛陀洗浴。



在觉照中的每个思惟、每个动作都是神圣的。在这片光明的领域中,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我承认自己洗碗所在费的时间较长,但我时时刻刻都活在当下,而且内心十分快乐。洗碗这件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换句话说,洗碗不仅是为了洁净碗盘,也是为了洗碗而洗碗,让自己在清洗碗盘时的每一刻都保持觉知。



如果我不能以愉悦的心情来洗碗,只想尽快将碗洗完,好去喝好茶,那我同样也无法尽情快乐地享用这杯茶。虽然一杯茶在手,心里却仍惦记著其他事,这样一来,这杯茶的滋味和品茗的乐趣都消失殆尽,我的心永远都悬念于「未来」,绝不可能活在「当下」.

When you plant lettuce, if it does not grow well, you don't blame the lettuce. You look for reasons it is not doing well. It may need fertilizer, or more water, or less sun. You never blame the lettuce. Yet if we have problems with our friends or family, we blame the other person. But if we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them, they will grow well, like the lettuce. Blaming has no positive effect at all, nor does trying to persuade using reason and argument. That is my experience. No blame, no reasoning, no argument, just understanding. If you understand, and you show that you understand, you can love, and the situation will change.
Thich Nhat Hanh
M
Mamamama
19 楼
1.27
如果你希望赚许多钱,必须工作迅速;但是你如果只想过简朴生活,就能轻省地工作,并活在完全的觉知中。
我认识许多年轻人宁可减少工作时间,每天大约四个小时,过著清贫的生活,好让自己活得简朴又快乐。这或许是解决目前社会问题的方法——降低无用物品的生产量、与失业的人分享工作,并且实践简朴快乐的生活。有些社团和有些人的做法已经证明这是可行之道。这让未来充满了希望。



或许你会问,在洗碗、装帧书籍,或在工厂、办公室上班时,到底如何培养觉知?我想,你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只要尽己所能地让内在的觉知之光保持明亮,终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或者你也能尝试别人走过的路——像是背诵读体律师的偈颂,或是全心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在每次的吸气和吐气、在肺部的舒张与收缩之间,都能保持觉知。当心中有念头或感觉生起时,就让它随著你的呼吸自然流动。它们或许能提醒你随顺自己的呼吸,帮助你呼吸得更轻柔和缓。
M
Mamamama
20 楼
1.28
从我们谈话开始,我就未曾要求朋友运用「大脑灰质」,只是邀请他与我一起去「观」、去「体认」。我们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办到,但不是透过分析。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不做任何思辨或诠释。全神贯注意味除了专注力别无其他,这是一种能将你从睡梦中带来苏醒的载具。



假如你对自己的生气、感觉、思考或行住坐卧等,没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就等于陷入昏睡。卡缪在他著名的小说《局外人》⒃里,曾把他的叛逆主角描写成「行尸走肉般」的男人。这就像活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缺乏觉知的光明。但是当心中的觉知之光点亮,你的生命就从睡眠中跃入觉醒。



在梵文里,「buddh 」这个动词即代表「醒过来」,而一个觉者就称为佛陀(Buddha)。佛陀就是一个「永远」处于觉醒状态的人。我们有时能够保有这份觉知, 所以,我们「偶尔」是佛陀。



Promise Yourself
To be so strong that nothing
can disturb your peace of mind.
To talk health,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
to every person you meet.
To make all your friends feel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m
To look at the sunny side of everything
and make your optimism come true.
To think only the best, to work only for the best,
and to expect only the best.
To be just as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uccess of others
as you are about your own.
To forget the mistakes of the past
and press on to the greater achievements of the future.
To wear a cheerful countenance at all times
and give every living creature you meet a smile.
To give so much time to the improvement of yourself
that you have no time to criticize others.
To be too large for worry, too noble for anger, too strong for fear,
and too happy to permit the presence of trouble.
To think well of yourself and to proclaim this fact to the world,
not in loud words but great deeds.
To live in faith that the whole world is on your side
so long as you are true to the best that is in you.
Christian D. Larson
M
Mamamama
21 楼
1.29

觉知(英文为awareness,巴利文为sati,梵文为smr—ti⒄),意思就是「觉察(being consious of)」、「忆念(remembering)」或「明了(becoming acquainted with)」,伹我们必须在「正处于觉察……的过程」或「正处于忆念……的过程」这层「当下进行」的意义中来使用这个字。我们或许认为,觉知就是认知或全心全意,但它的意义并非仅止于此。觉知还包含专注(定,三摩地⒅)和理解(慧,般若⒆)。



定与慧的结合,既决定了觉知的强度,也是觉知的结果。每当觉知之光点燃,定(心一境性,one-pointed— ness)和慧(明见,clear—seeing)就会自然呈现。专注和理解通常用于表示觉知的结果或效用,如果要表达的是前因,可以用「止」和「观」这两个词。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止」和「观」,就能达到「明见」。但是,什么东西必须止住呢?也就是忘失、散乱和烦恼等失念和不觉照的状态必须停止。「止」并不是压抑,而是把失念转化为忆念,把缺乏觉照转化为觉照



To dwell in the here and now does not mean you never think about the past or responsibly plan for the future. The idea is simply not to allow yourself to get lost in regrets about the past or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If you are firmly grounded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 past can be an object of inquiry, the object of your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You can attain many insights by looking into the past. But you are still grounded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ich Nhat Hanh, The Art of Power
M
Mamamama
22 楼
1.30
修行的目的在于看清实相

禅修,并非练习分析或推理。在修习觉知、专注(定)和理解(慧),以及止和观时,没有锐利的逻辑之剑用武之地。在越南,当我们煮一锅乾玉米时,会专心顾好那盆火,等几个钟头之后,玉米粒自然就松软裂开。

当阳光洒落在雪地上,积雪会慢慢消融:当母鸡孵蛋时,蛋壳内的胚胎会逐渐发育成形,直到小鸡有足够的能力破壳而出。这些都是描绘禅修作用的最佳写照。



修行的目的在于看清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心mind」和「心所mind-object」(21)。当我们说到心和外在世界时,立即就会掉入二元论的概念陷阱中:若使用「心」和「心所」这类字眼,就能避免概念上的分别所带来的伤害。

禅修的作用犹如锅子底下的那盆火、照耀雪地的阳光,或是母鸡孵蛋的体热。在这些例子中完全不用推理或分析,需要的只是耐心和持续的专注。我们能让真理自然地显现出来,却无法以数学、几何学、哲学或任何理智运作来描述。



We really have to understand the person we want to love. If our love is only a will to possess, it is not love. If we only think of ourselves, if we know only our own needs and ignore the needs of the other person, we cannot love. We must look deeply in order to see and understand the needs, aspirations, and suffering of the person we love. This is the ground of real love. You cannot resist loving another person when you really understand him or her.
From time to time, sit close to the one you love, hold his or her hand, and ask, 'Darling, do I understand you enough? Or am I making you suffer? Please tell me so that I can learn to love you properly. I don't want to make you suffer, and if I do so because of my ignorance, please tell me so that I can love you better, so that you can be happy." If you say this in a voice that communicates your real openness to understand, the other person may cry.

That is a good sign, because it means the door of understanding is opening and everything will be possible again.
Maybe a father does not have time or is not brave enough to ask his son such a question. Then the love between them will not be as full as it could be. We need courage to ask these questions, but if we don't ask, the more we love, the more we may destroy the people we are trying to love. True love needs understanding. With understanding, the one we love will certainly flower.

Thich Nhat Hanh

M
Mamamama
23 楼
1.31
我们过著极忙碌的生活,虽然不必像以往的人们从事那么多的体力劳动,但似乎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有人说,他们连吃饭或呼吸的时间都没有了,我相当能够体会。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够力挽狂澜,让时间放慢脚步吗?



首先,让我们点亮心中那把觉知的火炬,学习如何在喝茶、吃饭、洗碗、行住坐卧、开车、工作时,都让自己保持觉知。我们不需被环境耍得团团转,因为我们并非只是随波逐流的叶子或浮木。藉由觉知,日常生活的行动都会产生新意义,我们发现自己不是机器,从事的活动并非只是漫不经心的重复。


整个人生、宇宙和我们自己都是一个奇迹。

当我们的心受到混乱和散逸侵扰时,可以自问:「我现在到底在做些什么?我在浪费生命吗?」这些问题马上就会重新点燃觉知,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我们的脸上会自然展现微笑,工作的每一刻都朝气蓬勃。 如果你想唱歌的话,请唱歌吧!真正地开怀高唱!



When we walk like (we are rushing), we print anxiety and sorrow on the earth. We have to walk in a way that we only print peace and serenity on the earth... Be aware of the contact between your feet and the earth. Walk as if you are kissing the earth with your feet.

Thich Nhat Hanh

M
Mamamama
24 楼
2.1
有位政治学教授问我,静坐时心里想些什么。我告诉他:「什么都没想。」我说,我只是专注于当下和眼前发生的事。
他看起来不太相信,但这是事实,当我静坐时,几乎完全没有运用推理思惟能力(也就是分别意识)。我不会试图分析事情或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数学难题或谜语。即使是我在参详公案时,也就只是让它在那里,全心关注著它,而不急著去解释或诠释。因为我了解「公案」并非一道待解的谜题。



在觉知的意义上,「参详」并不意味著分析,而只是接续不断的「觉察」。思考需要耗费许多能量,这些活动会令我们疲惫,但若是安住于觉醒或觉察的活动中,情况就截然不同。

我们往往以为禅修需要「大脑」不断地运作才行,但事实并非如此。禅修者并非思考者,禅修者并不从事心智活动;相反地,禅修代表心灵处于歇息状态。



Letting go gives us freedom, and freedom is the only condition for happiness. If, in our heart, we still cling to anything - anger, anxiety, or possessions - we cannot be free.

x
xxhz0909
25 楼
谢谢分享!很美的文字很美的图片,让人心静。
M
Mamamama
26 楼
伟大的发明经常是透过直观而启悟

「实相无法藉由概念来把握真理。」我不知道当初是谁先说过这句话。当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观察时,内心也会生起这样的看法。概念只能将实相切割咸零碎、毫无生命,而且看似彼此没有关联的小片段。



许多科学家都承认,伟大的发明经常是透过直观而启悟。对他们而言,理智本身并非发明的原动力,而只是扮演事后解释和支持论证的角色。这些发现通常都发生于最出其不意的时刻,在科学家们没有积极从事思考、分析或推理的状态下,不经意地灵光闪现。

由于科学家持续钻研某个问题,所以,不论日常生活的吃喝或行住坐卧,都将心力全然投注其中,深具启发性的观念就这样被点亮了。



那些镇日参公案的人也完全一样。我们可以说「冥思」一则公案,但更精确的说法是「参」(examining)或「观」(looking at)公案。人生面临的所有问题、爱欲、憎恨、哀伤和痛苦等烦恼,以及生和死、色和空、有和无等想法,都能够拿来当做「参的对象」。

M
Mamamama
27 楼
2.2

我们的感官犹如与外界接触的窗户,有时强风灌入,扰乱内心的世界。许多人往往长期让感官的窗户洞开,任由外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侵犯渗透,将悲伤、困惑的自我暴露在这些刺激之中,让我们觉得非常寒冷、寂寞和害怕。

你曾有观看某个可怕的电视节目却不想转台的经验吗?那些刺耳噪音、枪弹爆炸声都令人感到心烦意乱,但这时你却不愿起身关掉电视。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折磨自己?你难道不想关上自己的感官之窗?你害怕孤独吗?那种在你独处时内心所涌现的空虚和寂寞。

我们对这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正形塑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如果是愤怒的,我们就呈显出愤怒;我们如果充满爱心,我们就是爱:如果凝视著白雪皑皑的山峰,我们就是那座山:观赏劣质的电视节目,我们就是那个电视节目;在做梦时,我们即是梦。



即使没挥舞魔杖,我们仍能随心所欲成为任何事物。所以,我们为何要让自己的感官毫无选择地接受那些恶劣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它们出自一心只想赚大钱的煽情制作人之手,只会刺激我们血脉贲张、心脏狂跳,看完后使我们全身疲惫。是谁容许这类劣质电影和电视节目大行其道?尤其是为迎合非常年轻的观众。



是我们!我们要求的标准实在过低,太轻易就接受电视频道所提供的任何节目,我们太寂寞、懒惰或厌烦,不愿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打开电视后就看个不停,容许他人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形塑我们的心智,并且毁灭我们。

以这样的方式丧失生命主权,是将自己的命运交托于他人之手,而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可能不会对你负任何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察觉哪些节目会损害我们的神经系统和精神心灵,而哪些节目和影片对我们有益。
M
Mamamama
28 楼
2.3
如果不修禅,主宰你的将永远是你的情绪,而不是你自己。

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者执着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散乱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一样。当心看好自己,迷惘的心就变成真实的心。



真实的心就是自我,也即是佛陀。所谓,明心见性。

q
qingmu
29 楼
说得真好。谢谢分享。
M
Mamamama
30 楼
在梦中能保持觉知

觉知,同时是因也是果,是专注(定)也是理解(慧),是止也是观。只要燃亮觉知之光,我们便能专注且平静,更能清晰地照见自己。当发电机运作时,电流的流动能够使灯泡发亮:若持续替电池充电,能量就在电池中累积。

同样地,当一个人不断保持觉知,专注与理解就会累积,这即是所谓的「精进」。这时,一个人即使在睡梦中,也不会停止觉知,甚至睡梦中的人在自己都不知道的状态下,仍继续参公案。有时,睡梦中的我们仍保持觉知。当我精进修行时,甚至能在梦中看见自己保持觉知。


一个人如何能想像那无法想像的事物?

为了观察得更清楚,科学方法经常尽量限制观察的领域;范围愈小,能专注的程度就愈高。可是,进入次原子粒子的领域后,科学家们发现,粒子之间其实彼此牵动,甚至受到进行观察的科学家本身的心念所影响。

有一群理论物理学家发展出所谓的「靴带理论」。他们认为,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和生命都是依赖其他的事物和生命而存在。我们一直相信,粒子构成「物质」,但事实上,所有粒子皆依赖其他一切粒子而存在,没有任何粒子拥有独立的自性——「所有粒子皆由其他粒子所组成」。

这个观念与《华严经》中「一切即一」的看法不谋而合。



如果实相是一种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即互入」的现象,那我们如何直探实相的本质?曹洞宗教导弟子只要去观察,不做思辨也不论断。

互即互入:华严宗教义之一。意谓字宙万象互融无碍的作用,其间保持著无限密切的关系。「互即」指一与多的关系,无一则不成多,由多必有一,一与多乃是密切不离者。「互入」即是一的作用牵动全体并给予影响,全体的作用是自一而始,故知二者具有密切不离的关系。

他们说:「一个人如何能想像那无法想像的事物?不思惟,就是禅之本质。

我喜欢越南文的rquan chieu(观照)一词,因为它有光明照耀于某物而得以看清的含义——一种不沾染臆测、推论、诠释或评价的观察。

当阳光不断照耀一朵莲花时,花朵卓然绽放,莲子就会展露。同理,透过禅观,实相也会慢慢地呈现。在禅修中,清净觉照的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M
Mamamama
31 楼
2.4
当我们坐在小溪边,耳听哗哗如笑语的水声,观赏飞溅的晶莹水花,眼见水中闪烁的小鹅卵石和溪旁鲜绿的植物,这时内心可能感到无比欣悦。因为我们与溪流的清新、纯净和澄澈是一体的。
但转眼间,我们可能就觉得厌烦了。我们的内心充满困扰,思绪牵缠著其他事物,不再与溪流合而为一。若你的心失落于纷扰红尘,那么端坐于寂静森林也无济于事。



当我们与孩童或朋友为伍时,他们的清新和热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但若是你心猿意马,忽视他们珍贵的存在,那他们便不存在了。我们必须觉察他们存在的价值,让他们成为我们快乐的泉源。如果由于轻率和疏忽,使我们内心感到不满,对他们要求太多或训斥他们,那他们将会离去。等他们走了之后,我们才心生懊悔,真正发现他们的可贵;一旦人去楼空,追悔便已成惘然。




在我周遭充满了各种生命的奇迹——一杯水、一道阳光、一片树叶、一只小毛虫、一朵花、笑声和雨滴。若你保持觉知,随处都可见到奇迹。每个人都是奇迹的综合体。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各种形状和颜色:耳朵听得见蜜蜂振翅和雷鸣的声音:大脑可以冥思一粒尘沙犹如整个浩瀚宇宙:心跳的节奏与万物的律动和谐一致。当我们每日为生活艰辛奋斗而感到厌倦和沮丧时,或许不会留意到这些奇迹,但它们一直都在那儿。



看看院子里那棵苹果树吧!全神贯注地瞧著它,它真的是个奇迹。如果你注意到它,就会好好照顾它,而你也会成为奇迹的一部分。即使只是照料一个星期,它的树叶也会变得更鲜绿闪亮。对待你周遭的人也是如此。在觉知的影响下,你变得更为警醒、善解人意和慈爱,你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自己,让你更加可爱和吸引人,也使别人看起来更美好。整个社会可以因一个人平静的存在而改变。



我们的心创造了万物。当你观照覆盖著皑皑白雪的壮丽山峰时,会发现它就是你自己。它的存在端视你的觉知。当眼睛闭上,只要你的心在,那山就会在那儿。当我们关闭感官之窗静坐时,会感受到整个宇宙的临现。为什么?因为那颗心在那儿。若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得更清楚。外界的五光十色并非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缺乏觉知,是失去正念。

M
Mamamama
32 楼
请记得,我们就是自己所呈现的事物。
你曾于旭日初升时在海边,或是正午时置身于山巅吗?你可曾尽情伸展四肢,深深地呼吸,让你的肺充满纯净、清新的空气,享受那毫无拘束、天地悠悠的无限感?你是否感觉到彷佛自己正是那天空、海洋和山?若是距离海洋或高山过于遥远,你可以盘腿静坐,缓缓地深呼吸,那海洋、高山和整个宇宙都会进入你心中。



所谓觉知,就是觉知某一事物。当心灵安住于高山,就成为那座山:当它安住于海洋,即变成海洋。当我们说「知道」时,被知者(所知)和知者(能知)都包含在内。当我们谛观自己的身体,我们即是自己的身体:但我们的观察习惯仅限于自己的身体,虽然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与整个宇宙不可分割。



如果我们静观无限的空间,那我们就变成无限的空间(空无边处):如果静观那包含空间和时间的意识,我们就进入无限意识的状态(识无边处):如果静观万物的无有分别相,便进入空无所有的状态(无所有处):若静观知者和被知者之间的无分别,就进入「既非有念也不是无念」的状态(非想非非想处)。只要觉知时时照耀著心的每个动作,意识的四无色定②并不如你所想像是那么困难到达。



或许你想体验其中的滋味,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关键在于绝不要让「觉知」和「觉知的对象」分离。只要保持觉知,身体、山峰或河流都会成为你的心。

M
Mamamama
33 楼
2.6

我们的困惑来自于区分内与外的二元对立观念

你或许已注意到,每当我使用「外在世界」一词,都会加上引号,因为对我而言,它并非真的是「外面」。好好思考一下:这个世界真的在你身体之外吗?它在你的心灵之外吗?我们的身体——血、肉、骨头——都属于这个「外在世界」。事实上,我们的脑和神经系统当然也不例外。构成大脑数百平方厘米的面积,或许会被认为是在「里面」。但事实并非如此,脑部所在的「空间」,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不是吗?



我们的心属于「内在」世界吗?心在「内在世界」的哪里可被找到?你能指出它的所在位置吗?不行,你唯一能做的事是观察,观察「心正在观察自身」。请试著直视自己的心灵,彷佛它是某种有形的东西。



我们知道心灵和大脑与神经系统是相关联的,是记忆、感情、思想、知觉、知识之所在。这些心理现象有其生理学上的基础,生生灭灭,自有其可测量的强度。但是我们能在时空坐标中找到这些心理现象的位置吗?



从空间上来说,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活动基地:由时间上来看,心理现象可以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发生。所以,心本身可被视为所谓「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再继续审视下去,你将发现,每件事似乎部属于「外在」世界。但外在世界在什么之外呢?若没有「内在」,又怎么可能有一个「外在」呢?



  
不过,先别遽下结论,认为「外在」世界就在我们心中,所以心涵括了整个宇宙。因为这个结论仍然认为有「内」与「外」之别。
  
「万物皆在心中现,心之外无一物。」这种说法就跟「外在世界为心所造」一样荒谬。
  
我们的困惑来自习于区分「内」与「外」的二元对立观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区分是必须的。我们如果待在室内,即使是寒冷的冬天,穿得轻便也感到舒适:但如果身在室外却没穿得保暖,可能就会感冒。诸如高低、多少、来去、生死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但当我们脱离实际事物的范畴去观察宇宙的实相时,就必须将这些概念抛诸脑后。



  
例如,当你抬眼仰视星辰和月亮,你说它们是在「上方」:但对于同时间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人而言,你所注视的方向却是「下方」。当我们放眼整个宇宙时,就必须扬弃所有高低等等的概念
M
Mamamama
34 楼
对禅修者而言,首要之事即放弃名相概念。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觉受、思想和知觉时,一如我们观察物理现象,是将它们置于空间与时间之中观察,因此,我们会看见心理现象,以及物质、生理学上的现象。
  
你或许会问:「当心成为自己的观察对象,这个被理解和掌握到的对象究竟是心的本身,抑或仅仅是心的投影或反映?」这是个好问题。
  
你或许还想问:「当生理或物质现象被当做观察对象时,它们还能够保持真实的本性,或因成为被观察的对象而被转化,变成只是真实本性的投射或反映?」



  
我们的心创造各种概念类别:时和空、上和下、内和外、人和我、因和果、生和死、多和少,并且在审视它们以及试图找出其真实本性之前,把所有生理和心理;现象归类成各种概念性范畴,这就像在许多不同形状和尺寸的酒瓶中注入水,想要藉此找出水的形状和体积。









  
实相本身是超越这些概念,所以你若是想要洞彻实相,就必须打破日常生活使用的所有概念性范畴。
  
相对论宣称,若不扬弃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且彼此孤立的想法,在理解宇宙时就无法有所突破。
  
量子理论则指出,若想了解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世界,就得抛掉日常生活中极管用的物质与虚空、因与果、前与后等概念.

M
Mamamama
35 楼
2.8
请记得《四念处经》中所言:
观身如身,
观受如受,
观心如心,
观法如法。
这表示你必须安住于躯体之中来全面觉照身体,而不是将身体当做和自己漠不相干的对象来研究。同样地,安住于觉受(受)、安住于心的对象(法)来觉照它们,切莫研究它们。

当我们禅观自己的身体,如实地与它同在,并赋予最清明的注意力时,我们将与它合为一体。花朵盛开是因为阳光温暖地抚触花苞,花朵与阳光合而为一。

禅观所揭示的并非真理的概念,而是直接见到真理。我们称为「领悟」,乃是基于止和观所产生的了知(般若智慧)。

思惟,就是从记忆库中搬取概念的炉渣砖来建造不朽的建筑,我们称这些陋室屋和宫殿为「思想」。但这类思惟本身并没有创造性的价值,唯有当思惟被般若之光点燃,才获得真正的价值。


般若智慧并非思惟的产物,而是长时间保持觉知的结果。思想有时能转译般若智慧,伹往往太过死板和局限,以致无法传递太多般若智慧。有时,一个眼神或笑容所表达的般若智慧,更甚于千言万语或思想。

笨笨的小猪要起飞
36 楼
羞愧。随喜赞叹!
M
Mamamama
37 楼
这世间并不存在任何全然客观的现象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科学界,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之间总是被划上一道界线;时至今日,除了在原子研究领域,情况通常依旧如此。一位病毒学家与他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病毒,被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个体。



  
禅修所抱持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想想阳光与绿叶间的关系,当我们以觉知照耀某物,它就改变了,与觉知融合在一起。例如,当你察觉到自己很快乐,你会说:「我知道自己是快乐的。」若是说得再深入些,你可能说:「知道我察觉到自己是快乐的这件事。」这里面有三层含义:快乐、察觉到快乐,以及知道这份察觉。我现在是运用这把概念的利剑来说明其中的要旨,但实际上这三个层面是一体的。



在教导觉知的《四念处经》地中,运用诸如「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这些说法,为何要重复身、受、心、法这些字眼?有些论说,重复这些字的目的在于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其实不然,我认为重复这些字眼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将禅修者(能观)与禅修的对象(所观)割裂开来。我们必须与此对象平等无分、相融无间,就像一粒盐融人海洋。



  
面对公案的态度也是如此。公案不是需要运用理智解答的问题。公案如果是别人的话,就称不上是公案了。只有属于我们的公案才是真的公案。公案必须是我们的生死大事,不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脱离:公案必须根植于我们的骨肉之中,而我们正是滋养它的沃土。唯有如此,公案的果实和花朵才真正属于我们‘

「理解」(comprehend)一词是由两个拉丁字根组成:「com」(共同在一起)和「prehendere」(拿取或抓住)。理解某个事物,就表示抓住某物并与它联系在一起。若是仅凭表象来分析某人,而没有同他融在一起,没有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那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
  
神学家马丁·布伯(31)曾说,人和上帝之间并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为上帝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对象。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已发现:「没有全然客观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独立于观察者的心而存在的现象。相对地,所有主观的现象都呈现—种客观的事实。」
M
Mamamama
38 楼
语言和文字只是用来传递讯息的工具

你曾看过有关蜜蜂的书或电影吗?当工蜂发现一片覆满花朵的山丘,会飞回蜂巢告知同伴花朵的正确位置,而牠是以蜜蜂之舞来传达这个讯息。它甚至能够引导蜂群到达极遥远的地方。费里契在研究过蜜蜂的舞蹈语言后,向我们揭露了其中的奥秘。


人类也知道如何跳舞。有些人以身体来舞蹈,有些人则以彩笔或音乐来表达。即使文字和语言,也和舞蹈的律动、歌曲的音符和绘画的笔触一样,都只是用来传递讯息的工具。



它们的技巧或许有深浅之别,诠释想法的方式可能也有好坏之分,但这技巧不仅掌握在艺术家的巧手或演说者的口才,接收者也必须懂得这种技巧和有足够的理解力。



使用语言文字尤其难以跳脱概念的范畴,即使演说者有技巧地避开概念范畴,但听众依然会落人概念范畴的陷阱。还记得那些空瓶子吗?在装满东西之前,它们已有明确的形状和尺寸。禅修者经常被告诫切莫使用语言文字,这样做并非贬低语言文字,而是避免执著语言文字的危险。这是鼓励我们为了让听众听懂,在使用语言文字时要尽量有技巧。



第二世纪时,龙树菩萨在他的作品《中论》中,运用概念来摧毁概念。他并不是想创新教义,而是要打破所有的瓶子、酒瓶、花瓶和容器等,以证明水的存在是不需要任何形状的。



他为我们编出一支舞,一支可以让我们摆脱各种名相概念和文字蔽障的舞,于是我们能直接面对实相,不再满足于反映的倒影。

M
Mamamama
39 楼
智慧,是努力不受知识束缚的结果

伟大的科学发现乃源于智慧而非思惟的呈现。科学家们的工具不仅是智力和实验室,他们整个灵魂都沉浸于工作中。智慧为心灵准备好沃土,并在其中播洒种子。在种子发芽前,智慧只能静观其变,企图揠苗助长只是徒然挣扎。



  
然后,在出其不意的时刻,种子在智慧中茁壮。由于科学家事先「孵育」它们,所以这些时刻往往都会降临。不论行住坐卧间,科学家都在脑中「孵」这个问题,直到解答「突然灵光一现」。



 
新发现会打破固有知识的藩篱,而有「智」之士也必须毁掉旧有的架构去建造明天的新气象。旧知识是通往新智慧的障碍,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知识障」。伟大的科学家犹如觉者,内心也经历过巨变。如果他们能够获得甚深的了悟,那是因为他们的观察、专注和觉知的能力都高度开发。



  
智慧,并非知识的累积,相反地,是努力不受知识束缚的结果。智慧粉碎旧知识以迎接更能契合实相的新知识。当哥白尼发现地球绕著太阳运行,使当时大部分的天文学知识都必须舍弃,包括天在上、地在下的观念。
  
今日的物理学正勇敢地奋斗,希望摆脱古典科学所强调的恒等式和因/果观念。科学就像「道」一样,强烈要求我们抛弃所有预设的观念。



  
当释迦牟尼提出「无我」的观念,他推翻许多有关生命和宇宙的概念。他严厉批判一般人最坚固和广泛的认知——即有一个「永恒自我」的存在。
  
凡是了解「无我」意义的人都明白,其作用在于推翻「自我」,而不是以新的实相概念来取代。「无我」的概念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沦为一种概念,就必须跟所有其他概念一样被摧毁。



般若智慧常被人类用概念、思想和文字来描述。但是般若智慧不是零散知识的聚集,而是一种直接而当下的融人。在感觉的领域,是觉受(受):在知性的领域,是知觉(想)。智慧不是理性思惟的顶点,而是一种直觉。它无时不刻在我们身上展现,而我们却无法以语言、思想或概念来描述它。「不可名状」正是这种境况的写照。



在佛教中谈及这类的了悟,也是「不能以理智推演、讨论,或纳入任何教义和思想体系之中的」。
M
Mamamama
40 楼
「知晓」,遍存于所有生物

我们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成就沾沾自喜,这些知识,是自人类还从「无机物」进化到「有机物」的远古时代,即开始流传的珍贵遗产。当我们讨论「知晓」(knowing)时,立即想到拥有发达大脑的人类,而忘了知晓乃遍存于所有生物,就连我们视为无生命的东西也有知晓能力。



蜜蜂、蜘蛛和黄蜂当然属于具备高度技巧的生物,牠们善长构筑精巧的结构。瞧瞧蜂窝或蜘蛛网,我们承认牠们具备非凡的能力,但却说:「这些生物不懂如何思考:牠们不会解数学:牠们不懂计画和企画。牠们没有智慧,有的只是本能罢了。」



然而,并非人类把这些蜂巢和蛛网赐给它们,而是这些微小的「无脑」生物自己设计和建构出那些令人赞叹不已的伟大建筑。若牠们不知晓,那谁知晓?牠们是知晓的。这些物种在其进化过程中已经获得这种知识。



  
当我们观赏植物时,也能够见到「知晓」的奇迹。苹果树知晓该如何生根,长出枝叶、花朵和果实。而你们却说苹果树没有智力,没有其他的选择。但你身上的肋骨、腺体、脊椎等,这些难道是你以自己的智力所创造出来的吗?



  
这一切都是「知晓」在发挥作用,它涵括万物,包含我们的思考能力。
M
Mamamama
41 楼
智慧无处不在,永远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抛开自我的观念,使用一种没有主词的语言。例如,我们说:「It is raining.(在下雨。)」这个「it(它)」是主词,但实际上并没任何意义。我们可以说:「The rain is falling.(雨落下来了。)」「Rain」是主词,「is falling(落下来)」是动词。但这句子也没说明更多的道理,因为下雨时必然会有水落下来,否则就不是雨了。因此我们可以说:「Raining in London.(伦敦在下雨)」或「Raining in Chicago.(芝加哥在下雨)」而不须用到主词,也能清楚表达事实。



让我们以这种方式使用「know(知晓)」这个字。「Knowing in the person.(这个人知晓。)「Knowing in the bee.(蜜蜂知晓。)」「Knowing in the apple tree.(频果树知晓。)」,这些句子听起来很奇怪,因为在英语的使用习惯上,我们习惯使用主词。

[Know」(知晓)这个字在这儿可当主词或动词。就像「Raining in London(伦敦在下雨)」或「Raining in Chicago(芝加哥在下雨)」中的下雨,如果「Raining in London(伦敦在下雨)」表示伦敦有雨,那么「Koowing in the person.(这个人知晓)」表示这个人有知,这没有什么不清楚的!在我心中,智慧无处不在,永远展现在世人面前。

Knowing in Fred(佛瑞德知晓)、Knowing in Rachel:(瑞秋知晓)、Knowing in a bee(蜜蜂知晓)、Knowing in an appple tree(苹果树知晓)、Knowing in nothingness(虚空知晓)、Knowing in the Milky Way(银河系知晓)。若我们能说:「Raining in Chicago.(芝加哥在下雨)」,那么就没理由不能说:「Knowing in the blue sky.(蓝天知晓)」。⑨
禅师在指导修练无我的禅七时,可能会要求禅修者只能使用这种没有主词的语言。我坚信这种方法能带来极佳的效果。
d
dawn299
42 楼
谢谢分享
M
Mamamama
43 楼
我们自己把「心」落入概念的陷阱中!

让我们暂且以一支舞自娱,以使自己更深刻理解「知晓」。假设我说:「我知道有风。」「我」指的主要是我的「心」而非身体,所以,这个句子真正的意思是:「我的心知道有风。」心是那位知者(knower),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说:「知者知道风很大。」「知者」是主词,「知道」是动词,「风很大」则是受词。但「知者知道」(the knower know)这种说法很好笑,不是吗?



我们认为,「知者」是一个独立于所观察对象的实体,栖息在脑中,为了了解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进入「外面世界」做短暂浏览。就像用尺丈量东西,我们也把自己的「心」套进由心本身所创造的预设模式中。因此,所谓的「心」,是既不纯净又不真实的心,它已落入概念的陷阱之中。

M
Mamamama
44 楼
实相,是无法被概念捕捉到
当我们说:「我知道风在吹。」我们并不认为有某个东西在吹其他东西。「风」随著「吹」存在,若没有吹的动作就没有风。知晓的情况也是如此。心就是知者,知者便是心。我们是在谈「知晓」与「风」的关联。「知晓」是去明白某些事。知晓与风不可分离,风与知晓是一体的。
我们可以说「风」就够了。「风」的存在暗示了[知晓」的存在,以及「吹」这个动作的存在。若把「我知道风在吹」这个句子浓缩成只剩下「风」,就可以免去文法上的错误,并且更趋近真实。



日常生活里,我们已习于某种思考和表达模式,因而在认为万物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认知基础上思考和表达,而这种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使我们难以穿透幻相,难以进入非二元对立、无分别的「实相」——无法用名相概念表达的「实相」。



The wind blows(风吹)、The rain falls(雨落)、The river flows(河在流),在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主词与动词是同义的。没有风不是在「吹」,没有雨不是在「落」,没有河流不是在「流」。若我们仔细看,就会见到行动的主词就在行动中,而行动本身正是主词。



最常见的就是「to be」这类动词如:I am(我是、You are(你是)、the mountain is(山是)、a river is (河是)。「to be(是)」这类动词并没表达出宇宙活生生的动态。若想要表达这层境界,我们必须说「变成(become)」。这两个动词也能够当做名词使用:「being(当下是)」、「becoming(正在变成是)」。但是(当下是什么)being what?(正在变成是什么)becoming what呢?「Becoming」(正在变成)意味著「无止尽地发展」,与「to be(是)」这类动词同样通用。我们不可能在表达现象的「being(当下是)」和「becoming(正在变成)」时,把它们当做彼此不相干的现象。在风这个例子中,「blowing(吹)」就是being(存在的状态)和becoming(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的状态):对雨而言,它的being(当下存在的状态)和becoming(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状态)是「落下」:对河流来说,它的being(当下存在的状态)和becoming(正在变成某种存在的状态)就是「流」。



我们说「rain falls(雨落下了)」,伹「fall(落下)」并非最精确的词汇,雪花、树叶甚至辐射都是以「fall(落下)」为动作。若我们说「to rain」(下雨),对于「雨」这个主体的活动反而是更精确的描述。我们可以说「the rain rains」来描述下雨,这时「rain(雨)」同时当做主词和动词。或者我们只说「raining(下雨)」,甚至是「rain(雨)」。
同理,我们可以说,「The painter paints.(画家画画)」、「The reader reads.(读者阅读)」、「The meditator meditates.(禅修者禅修)」。依此模式,我们还能说「The king kings.(王王)」、「The mountain mountains.(山山)」、「The cloud clouds.(云云)」。

国王之所以为国王是因为是国王(to be king),扮演好国王的角色(to act king);山之所以为山因为是山(to be mountain)、扮演如山的角色(to act mountain)、行为举止有山的样子(to do mountain)。「Acting-being]的国王,表示去做一个国王该做的事——统治百姓、接见贵宾,以及许多其他的事。所以,依照「rain rains(雨雨)」的例子,我们可以只说:「The king kings.(王王)」第一个字当做主词,第二个字视为动词来使用,而这个动词不具普遍性,只限用于国王这个主词。如此一来,每个主词都成为动词,而动词则是主词的存在状态。
听起来,「the painter paints(画家画画)」似乎比「the king kings(王王)」顺耳,但事实上两者并无区别。久远以前,孔夫子也使用过这类语言,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王的作为要像君王」、「臣子的作为要像臣子」等。我们还能更进一步详释,像是「君王必须恪尽君王的责任」或「君王必须尽忠职守」,但到头来,这些附注和润饰都没说明什么。当我们见到每种行为都是行为本身的主词时,就会开始领会「知晓」这个字无限的应用性。
M
Mamamama
45 楼
这个律动和生命是一种宇宙性的宣言
「知晓」以许多方式展现自身,凡有听闻、观看、感觉、比较、记忆、想像、反省、忧虑和希望之处,「知晓」就很活跃。佛教的唯识宗特别钻研「意识」(识)的领域,认为人类还有许多的活动都是属于「知晓」的范畴。

例如,在阿赖耶识⑿或「贮藏所意识(藏识)」中,「知晓」的活动范畴就是「维持、保存和展现」。根据唯识宗的看法,所有的感受、知觉、思想和知识都是从这基本的贮藏所意识中生起。

末那识⒀知晓的一种方式,它奠基于阿赖耶识,功能就是紧抓著阿赖耶识当做「自我」。

意识⒁则是掌理所有感受、知觉、思想的总部,并尽其所能地创造、想像和分析实相。

阿摩罗识⒂则是犹如照耀在阿赖耶识上的纯净白光。⒃

不论心理、生理或物质层面的现象,都充满活力的律动,也就是生命。我们可以说,这个律动和生命是一种宇宙性的宣言,是「知晓」最常见的作为。千万不要将「知晓」视为某种随呼吸进入宇宙内的外来物。它就是宇宙的生命本身。舞蹈与舞者是一体无分的。
M
Mamamama
46 楼
重要的是必须「看透」实相,而不是去理解我所说的话
你知道,我说了这么多,并非为了娱乐嘉宾而说些逗趣、戏耍式的言语。这些话是要用来击碎我们因袭平日生活所产生的的习性和令人困扰的思考方式。这些话语犹如凿子、铁橇和斧头,能够劈碎家具或把树干劈成柴火。在劈木头时,我们必须将斧头砍入裂缝,然后锤击木头让它碎成两半。同样地,阅读这些话语可能也在你内心打入一个楔子,但能否击破,就看你的兴致和禅修功夫了。

若你对我所说的话不明白,或许是因为你还不习惯以这种颠覆的方式来看世界:或者是第一次有人鼓励你以无分别心来审视实相:也可能是我的舞蹈仍然过于笨拙。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再试著找其他方式。我们如果无法穿越某扇修行之门,还是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尝试。

佛教说,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可契入法味。我想,我们还必须创造出更多的方法。重要的是必须「看透」实相,而不是去理解我所说的话。我的话语仅仅是一种暗示,是一根指头,指向唤醒觉知之舞的提示,你还是必须张大你的眼睛,以全然的觉知亲眼去看

我希望你不要将我的话语化为慨念,一些放置在内心贮藏的新概念。我不想给你们任何东西,我只想为你跳舞,像蜜蜂一样地跳舞。若是你看见了什么,你必须了解,这是你自己看见它;它就在你心中,而不是在我的舞蹈里。

请坐到熟睡的孩子身边吧,仔细瞧瞧那孩子:或走进你的院子,坐在苹果树下;或到厨房为自己泡一杯茶。不论做什么,请保持全然地觉知、全然地专注,切莫在恍惚之中失落了自己。
请千万别去想有关与那孩子、树、那杯茶合而为一的事,完全不须去想。请「亲自去体验」亲近孩子、树和那杯茶的滋味,并在嘴角扬起微笑的花朵。



M
Mamamama
47 楼
佛法谈到三种觉受:快乐(乐受)、痛苦(苦受)和不苦不乐(舍受)。事实上,如果保持觉知,所谓「不苦不乐」也是一种愉快的感受。



蓄藏在身体内的感觉是一条不间断的河流,不论我们是否觉察到它们的存在,所以,「关闭所有感官之窗」实际上并不可能。就算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阻挡它们,但心和意识还是会继续运作,从记忆里仍会生起影像、概念和思想。

有些人以为,禅修就是将自己与思想情感的世界隔绝,回归到一种纯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心专注在自身,并且成为「真心」。这个想法很美,只可惜它基本上是被误导了。既然心与思想和情感的世界并不是分离的,又怎能远离并隐退到自身中去呢?

当我注视著眼前的森林时,我的心并没有离开我而进入森林中,也没有开门迎接森林进来。我的心专注于森林,但树林并非是和心截然不同的对象。我的心与森林是一体不二的。那座森林只是心的神奇示现之一。

森林
千百棵树身和我的身体。
树叶迎风摇曳,
耳边听见溪流的召唤,
每片叶子都展露微笑。
有座森林在这儿,
因为我在这儿。
但心已追随那森林而去
将自身层层包裹于绿意中。

圣者进入三摩地,并不知道有一个需要摒弃的「外在世界」或必须契入的「内在世界」。即使闭上双眼,这世界也会向我们揭露自身的秘密。世界既非内也非外。不论那个禅观对象是什么:数呼吸、守鼻端、参公案,或任何其他小至微尘、大如须弥者皆然,世界本身都是活力盈满且完整圆融。

不管禅观的对象是什么,都不只是终极实相的某个片段而已,实际上那个禅观的对象已包含实相本身(浩瀚的整体)。
M
Mamamama
48 楼
每个细胞中都含藏一切细胞
诚心邀请你与我一起静坐。请用自己觉得轻松、舒服的姿势坐著,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让呼吸变得非常柔细、非常轻盈。慢慢地,再将注意力转栘到身体的各种觉受中。

你如果感觉到疼痛或不舒服,或有任何的愉悦,就把注意力放在那儿,用全然的觉知去享受那份感觉。然后,注意每个不同器官的反应——心脏、肺、肝、肾和消化系统等等。通常这些器官都能毫无困难地运作,除非当你感到某部位疼痛,否则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观察血液在身体内流动的感觉,想像那是一条河流婉蜒于绿野平畴,以鲜活的水滋养大地。

你知道这条血液之河滋养身上的每个细胞,以及所有的器官,而这些由细胞构成的器官则供给血液养分(消化系统)、净化血液(肝、肺脏),并且驱动血液的循环(心脏)。我们体内所有器官,包括神经系统和腺体,都得仰赖彼此的运作而生存。
血液需要肺,所以肺属于血液:肺需要血液,所以血液也属于肺。同理,也可以说肺属于心脏、肝属于肺,以此类推,进一步看出体内每个器官都暗示著其他器官的存在。



这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万物相互依存」(法界无尽缘起)或「互即互入」。这时,因和果不再被视为某种线性的平面关系,而是一个网,不是平面的二维之网,而是在多维向度中,朝全方位相互交织成的无穷无尽的网路系统。

不仅是每个器官自身包含所有其他器官的存在,就连每个细胞中都含藏一切细胞的存在。万有之中呈现出一,并且在每样事物中也呈现万有。此即《华严经》中明确表达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M
Mamamama
49 楼
若这粒尘沙是不存的,那整个宇宙便不存在

  
当我们完全掌握这层意义,就能不再受长期不断区分「一」与「多」的思考陷阱和习性所束缚。当我说「每个细胞中都含藏一切细胞」时,请别误会,认为有某种方法能让一个细胞的容受力扩展到能含摄所有细胞。



  
我的意思足,一个细胞隐含所有其他细胞的存在,因为它们无法彼此分开,独立生存。
  
有位越南禅师曾说:「若这粒尘沙是不存在的,那整个宇宙便不存在。」一位觉悟之人能在尘沙中见到整个宇宙。初学禅修者虽然无法像见到手中苹果般洞悉这一点,但也能以观察和省思理解这个道理。



  
《华严经》中的某些经文,可能会让没有禅观过「相互依存(无尽缘起)」规律的读者感到恐慌和困惑。
  
         「一粒微尘见无量佛刹,一一佛刹有无量诸佛,一一诸佛现无量威光。」
  「一世界入多世界,多世界入一世界。
  「于一毛端纳无量须弥。」



  
在现象界中,事物似乎是以独立实体的状态存在,各自占据某个特定空间:「这个」(此)是在「那个」(彼)之外。当我们深深浸淫在「相互依存」的道理中时,就能看出这种互不相干的谬误。世间每样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组成,并包含其他所有的事物。
  
禅观「相互依存」的道理,所谓「一/多」的概念即不攻自破,而其他「大/小」、「内/外」和所有二元对立的概念,也都无法站得住脚了。
  
诗人阮公著在了悟这层道理后,曾作诗赞叹道:
  
        此界与彼界,
  无与佛陀伦比!
  其小无有内。
  其大无有外。
M
Mamamama
50 楼
一片草药的瑰丽繁复,不亚于众星的银河之旅

既然现在我们了悟自己身体中存在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让我们更进一步,禅观自身中存在的整个宇宙。我们了解若心跳停止,生命之流将会中断,因此我们非常珍爱自己的心脏;但我们却鲜少注意到,在我们身体之外存在著的其他事物,对于我们的生存也极为重要。



看看被称为太阳的那个巨大光源,如果不再照耀,生命之流也将终止。所以,太阳是我们的第二个心脏,是身体之外的那颗心。这颗巨大的「心」给予地球上万物生存所需的温暖。幸亏有太阳,植物才得以存活。植物的叶子吸收阳光的能源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为树木、花朵、浮游生物制造食物。



感谢植物的存在,让我们和其他生物得以生存。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都是直接和间接地「消费」太阳。我们无法尽述太阳这颗身体外的伟大心灵产生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并非完全受限在血肉之躯内,而是更宽广、更巨大的。若是环绕于地球周遭的大气层消失片刻,那么「我们的」生命就终止了。宇宙间的每个现象都与我们休戚相关,微渺如栖息于海底的鹅卵石,浩瀚到几百万光年之外星系的所有活动,都跟人类关系密切。



诗人惠特曼说过:
我相信一片草叶的瑰丽繁复不亚于众星的银河之旅……
这些诗句并非抽象的哲学,而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体悟。他说:
我是巨大的,我蕴含了万物
M
Mamamama
51 楼
这世间所呈现的万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我刚才所提到的禅修内容,或许也能称为「无尽交织的互即互入」,亦即禅观这世间所呈现的万象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样的禅修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同/异」或「一/多」这类对立概念的束缚。这种禅修能去除「我」的概念,因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正是奠基于同和异的对立。

当想到一粒沙、一朵花或一个人时,我们的思考无法不受同、一和评估等观念所左右。我们总是在一与多、一与非一之间划上清楚的界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像行于轨道的火车,依赖惯性的思考模式.

但如果真正理解沙子、花朵和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本质,就会明白,缺乏差异性,那么同一性也不可能存在了。同与异不受约束地互相渗透。同即是异。这就是《华严经》中,互即互人和互相交融的律则 (也就是法界圆融)。

互即互入意味「此即彼」和「彼即此」。当我们深刻体会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就会发现,「一/多」的观念就像用来装水的桶子,只是一种描述实相的心智建构。一旦摆脱这种建构的束缚,就如远离运行轨道的火车,自由飞翔于天际。

当我们了解人类是生活在一个球状的星球表面,绕著自己的轴心自转,并绕著太阳公转,我们区分上与下的二元概念也随之崩解。所以,一旦了悟万物相互依存的本质,就不再受困于「一/多」的观念了。

在《华严经》中,运用因陀罗网这个意象来说明万物间无止尽的互动与相交。这张网是由无尽璀璨的宝珠编织而成,每一颗宝珠都有数不尽的切面,每一颗宝珠都能反映出网上其他的宝珠,而其他宝珠也映现这颗宝珠的影像。在这景象中,每一颗宝珠都包含其他所有宝珠。
M
Mamamama
52 楼
每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也可以运用几何学来说明。想像有一个圆,它的中心点是「C」。这个圆是由与圆心C等距的所有点汇聚而成。这个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所有的点存在的缘故:若少了一个点,这个圆就立即消失了。这就像一座由纸牌堆积成的房子,只要抽出其中一张,其他纸牌都会倾倒。每张纸牌都彼此依赖,缺乏其中任何一张,房子都无法存在。



  
构成圆周的每个点都仰赖彼此而存在。在这儿,我们又看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这个圆的每个点都同样重要,纸牌屋中的每张卡片也都同等重要。每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是关键性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相互依存」。



  
为了更清楚说明互即互人和互相交融的特性中,这种彼此交织的关系,可以想像有个领域的表面是由所有的点构成,并且所有的点都在它的体积范围内。点的数量非常庞大,但缺少其中任何一点,这个领域便不存在。现在让我们想像每一个点都连结起来。首先将A点与其他点连结,然后把B点与每一个点连结,其中也包含A点,如此接续不断,直到所有的点都彼此连结。各位可看出,我们现在有一个交织了所有的点、连结得极为密实的网。



  
菩萨明了法界无尽缘起,在一法中见一切法,一切法中见一法,在一中见到多,在多中见到一,在无量中见到一,在一中见到无量。诸法生灭变化,所以非真,觉者不为所动。



  
我先前说过,在当代物理学中有一种「靴带理论」,它的看法极类似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靴带理论放弃物质基本元素的观念,认为宇宙现象是彼此交融的网络,其中每个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共同产生。而宇宙是一种由相互依存的事件所织成的动态结构,其中并无任何独立存在的基础物质实体。我们所谓的粒子,其实只是粒子间互动的关系而已。



  
或许有人会问:「我虽然同意每个现象都必须依赖其他现象才能够生起,但这包括所有现象的整体又是从何而来呢?」你们能够回答他的问题吗?
M
Mamamama
53 楼
禅修并非模仿,而是创造



  
只会模仿上师的禅修者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道理亦适用于烹饪或其他方面。一个优异的厨师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你可以透过许多不同方法来禅观世间万象的彼此依存(法界无尽缘起)——谛观自己的内脏:血液、心脏、肠、肺、肝和肾脏;或是千百种其他方法,包括思想、情感、意象、诗境,或一条河、一颗星、一片叶子等等。



  
用功的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进行禅修,绝不浪费任何机会或事件来探究缘起。整日的修行在全心全意地专注一境中进行。



  
无论睁眼或闭眼,都在三摩地(定)中。你可以放下必须闭起眼睛才能向内谛观和张开眼睛才能向外观察。一个内心的念头不会比外在的一座山显得更内在。两者都是知晓的对象,既非内也非外。
  


你完全活在当下,与活生生的实相深深契合时,达到甚深的禅定。这时主客体的区隔已消融,你自在轻安地融入实相中,与它合而为一。因为你已经将所有衡量知识的工具放在一旁,而佛教称那些知识为「不正见」

M
Mamamama
54 楼
伟大深刻的领悟才会产生伟大的悲悯
当我们观看孩子们玩耍时,会想到他们的未来。我们明白生命中充满忧虑、恐惧、希望和失望,我们为生命担忧不已,也有各种痛苦挣扎的焦虑。
我们正是在这瞬间「进入」孩子的生活。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并不困难,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自己的骨肉。

禅修的情况也是如此。当我们谛观万物互相依存的真实面,就能很容易契入实相,看清生命所面对的各种恐惧、悲愤、希望和绝望。
观察叶子上的一只绿色毛毛虫,我们就不会从人类自我中心的观点来看,而是由万物互相依存(法界无尽缘起)的道理所生的洞见,了解到毛虫的重要性。
一旦领悟到世间万物生命的可贵,我们就不敢夺取毛毛虫的生命。如果有一天必须杀死一只毛毛虫,我们会觉得这行为犹如在杀死自己,彷佛内在的某个部分也跟著这只毛毛虫死去。


古代的人是以狩猎方式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是为了存活才这么做,而不是单单为了娱乐而杀生。但是,现今社会有些人则为了寻求快感而杀生。


万物互相依存的道理不是某种脱离人类精神和实际生活的哲学游戏。藉由观照、世间所有现象互相依存的道理,禅修者了知众生是一体无分的,因而他或她的内心充盈对万物的悲悯。

当你内心感受到这份爱时,就明白自己的禅修已开花结果了。智慧与慈悲永远携手并行,是一体不二的。缺乏实质深度的认知只会伴随著空洞不实的悲悯,广大甚深的智慧才会产生无量崇高的悲悯。
M
Mamamama
55 楼
愈深入探究生命,就愈能了解生命的奇迹
你曾观赏电视的野生动物节目,看见影片里那些掠食者捕猎其他动物的画面吗?老虎追猎一头鹿,或是蛇吞食青蛙,这些场面多么紧张刺激。我们多希望那头鹿能逃脱虎爪,而那只青蛙能够免遭蛇的毒噬。



眼看著老虎撕裂鹿和青蛙活生生被蛇吞噬,是件痛苦的事。这种节目并非凭空杜撰,而是真实生命的呈现。我们只企盼青蛙和鹿能够逃过一劫,但却鲜少顾及老虎和蛇必须猎食才能活命的事实。



人类吃鸡、猪、虾、鱼和牛等,甚至跟老虎和蛇一样,也吃鹿和青蛙。但因为观看这血淋淋的杀戳场面而感到痛苦,于是就同情猎物,希望它能躲过被捕杀的命运。
身为禅修行者,面对这些情况时,内心必须保持非常清明。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因为我们既是猎物也是猎人。有些人对老虎撕咬猎物的镜头无动于衷,甚至很喜欢观赏,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深深同情受害者。



如果这幕猎食景象发生在眼前,我们会想办法解救那只鹿和青蛙。但是我们必须要谨慎行事,别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痛苦而这么做。我们还必须对老虎或蛇失去食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对它们心生悲悯。



所有生命都必须为生存而奋斗。愈深入探究生命,就愈能了解生命的奇迹,而且也愈常见到这令人心碎且恐怖的血腥场面。
你曾看过蜘蛛的一生吗?你曾经历过战争吗?是否看过刑求、监狱和虐杀?可曾见过在公海上的劫掠者强暴年轻女孩的悲惨景况?
M
Mamamama
56 楼
真正谋求和平,就必须了解所有生命互即互入的本质
世上有许多人热爱运动。如果你喜爱观看足球赛,或许还有自己支持的队伍,常会为他们加油打气。观赛时的情绪会沮丧或振奋,或许你的兴奋也增添了球赛的气氛。如果心中没有任何特别喜爱的队伍,观赛的乐趣便荡然无存。在战争时我们会选择立场,通常是站在受威胁欺压的一方。和平运动就是由这种情感所衍生。

我们感到愤怒,为不公平声嘶力竭,但是却很少超越这一切混乱,以母亲看待自己的两个孩子打架般,来面对眼前的冲突纷争。做母亲的只希望孩子能和解。

真正谋求和平的努力必须源自这种悲天悯人的胸怀,这是谛观世间所有生命乃是互即互入且彼此交融之后,所生起的悲心。


我们或许有幸能遇见把爱心扩及动物和植物身上的人。我们可能还认识一些人,虽然自己过著安全且衣食无缺的生活,却明白世上仍有千百万人正遭受饥荒、疾病和政治压迫的打击,并且尽力寻求方法去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他们无法遗忘这些人,即使自己的生活安逸也而无法忘怀饥荒、疾病和压迫正威胁著地球上数百万计的生命,并想尽办法要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们。这些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了悟万物生命相互依存的道理。他们知道低发展国家的生活,与富裕、科技先进国家的存在之间,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贫穷和压迫带来战争。在我们这个时代,每场战争的复杂性都是牵一发动全身,世上所有国家的命运都是彼此相关的。
M
Mamamama
57 楼
社会若要改变,人类的意识就必须全盘彻底改变

  在一个以科技为致胜关键的文明社会中,悲悯其实没有多少存在的空间。但是,当我们深入地谛观生命,甚至会开始认同蚂蚁和毛毛虫。如果我们成了农夫,或许连耕作都有困难,因为我们可能会拒绝使用杀虫剂来消灭害虫。如果我们连动物都不忍杀害,又怎么可能硬起心肠拿枪对准另一个人类呢?

  如果我们是国防部的官员,或许会鼓励人们当个有良心的反对者而拒服兵役。如果我们成为政府首长,或许会反对在辖境内兴建核子武器基地,这样我们就会被当前的体制给罢黜。

  许多人都有这类想法。我们对社会的现况感到忧心,于是透过各种管道表达反对的意见。

  伦敦大学物理教授大卫·波姆说:
  如果我们希望社会改变,只有表面的个人或经济体系的改变是不够的。人类的意识(集体的态度和信仰等)必须全盘彻底改变。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该如何实现这份改变,但我很肯定这点非常重要。

  如我们所见,这种改变可藉由了悟实相互依存的本性而达到,而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体验这份领悟。这不是透过任何意识型态或思维体系所能获得,而是在繁复多元的关系中对实相的直接体悟。

  我们必须剥除旧有将实相片段化(也就是以概念表达实相)的思惟习气,才能够穿透层层蔽障,直探真理的核心,因为实相是完整而无法解析的。
M
Mamamama
58 楼
当下是唯一永无止尽的事物

  持续修练相互依存的禅观一段时间后,就会注意到自己开始发生变化。你的视野会更加宽广,并发现自己带著悲悯看待众生。



那些隐藏于内心的妒忌和憎恨,原以为是无法穿透的硬茧,如今也开始溶蚀,你发现自己关爱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对生死已无所畏惧。



  或许你曾听说过薛丁格,他发现了波动力学。在对自我、生死、宇宙,以及统一性和多样性做过深刻省思之后,他写道:



  因此,你能够彻底地平躺于地上,在大地之母的胸怀伸展四肢,内心坚信自己和大地是合而为一的。你跟这片大地一样屹立不移与坚不可摧,事实上,你还更坚定千百倍。如同她明天绝对会吞没你,她肯定将为你的生命带来新生,重新面对新奋斗与痛苦。但这一切不只是发生在「某天」:而是现在、今天,每一天都在你眼前发生,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千百次,正如她每天反覆把你吞没了千百次。永远只有现在,这个唯一且同样的现在;当下是唯一永无止尽的事物。



  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服膺薛丁格看待世界的观点,就能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坚如磐石,屹立不摇。

M
Mamamama
59 楼
须臾一念间就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薛丁格对于时间的观察,鼓舞我们在相互依存的禅观上更进一步。当观察著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的本性时,对于内与外、一与多的概念开始崩解。但只要我们仍相信绝对空间和时间是万象显现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些概念便无法全然断绝。

在早期的唯识宗(法相宗,禅观现象)里,空间被视为超越生死范畴的绝对实相。当中观派(禅观本体或本质)兴起后,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有关实相的虚妄概念,而实相其实是互相依存(互为缘起)。

在《华严经》所说的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的律则,拒绝将「内/外」、「大/小/」「一/多」等二元概念视为真实,也不接受空间是绝对真实的概念:至于时间,这种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性区隔也被废弃。



《华严经》中说,过去和未来可以融入现在,现在和过去可以融入未来,现在和未来也能融入过去,最后一切永恒均化为「一刹那。总之,时间就像空间一样,都被印上相互依存的标记,而在须臾一瞬间就包含了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华严经》还说: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三世庄严刹摄于毫端,
无量佛土亦复如是。
M
Mamamama
60 楼
时间和空间彼此含纳,无法透过知识来加以分割

《华严经》说,时间和空间彼此含纳,依赖对方而存在,无法透过知识来加以分割。
两千年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对论,更证实了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时间被视为[四维时空连续」的第四维度。

这个理论驳斥了空间是宇宙在其中逐渐发展变化的绝对且不变的框架假说。于是,绝对和普遍性时间的观念也同时被扬弃。空间只是在某个特定的参照架构中,事物之间关系位置的安排:而时间不过是在特定参照架构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依照相对论的看法,时间是区域性的,并不具备普遍性。所以,「此时」(now)的概念只能用于「此地」(here),而不能用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

同理,「此地」只适用于当下的「此刻」,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无法独立存在。

这个理论让我们得以运用在科学上有关时空相对性质的发现,来打破以「无限」空间和「无尽」时间为基础所构筑的观念,例如有限与无限、内与外、前与后。

如果我们仰望星空,疑惑著宇宙最遥远的边际以外,到底有什么东西存在,那就仍未理解相对论,而依然未能扬弃绝对空间独立于事物存在的观念。


如果我们追问这浩瀚宇宙将会变成怎样?那是因为我们仍相信永恒、普遍性的时间。

相对论的出现有助于科学和哲学的进步。可惜的是,爱因斯坦并未更进一步发挥其精辟论点,搭乘这部美妙的太空船遨游于实相世界之中。
M
Mamamama
61 楼
各位还记得我们在《华严经》和相对论中,讨论过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吗?一旦抛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类观念,长久以来形塑思惟模式的许多概念也会开始瓦解。
靴带理论学家发现,所有的次原子粒子,例如电子等,都无法彼此独立存在。事实上,它们是「互相关连」的,而这些粒子依次与其他粒子「互相关连」。没有任何粒子具有独立性。这种特性极类似相互依存、互即互入和互相融合。

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相对论的出现,对于理解核粒子有深远影响。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是同样的东西,犹如我们发现,「雨」这个字可以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当做主词和动词。当我们明白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就能理解粒子之间的互相关连,就是四维时空充满动态的实相。
对现代科学家而言,一个核粒子犹如《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一微尘」或「一毫端」,同时含摄了空间和时间。这些粒子可被视为一个时间的「微粒」,如同《华严经》里所描述的最短暂瞬间「刹那」:据说,一刹那不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含纳了物质与空间。



一个粒子不能再被当成是置身于三度空间的物体,如一粒弹珠或一粒微尘。在我们的认知中,它已经变得更加抽象。例如,电子可称为「四维时空的动态体」或是「概率波」。
我们必须了解,像「粒子」、「体」和「波」这些字眼,已不再具备一般语言的意义。现代物理学家亟欲超越概念世界的框架,于是,如今粒子被视为抽象的数理量(不再是从一般有所分别性的知识角度来看)。

有些科学家宣称,核粒子的性质不过是观察者心灵的创造物,  实际上,粒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独立于观察者心灵的性质。这意味著在粒子的世界里,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M
Mamamama
62 楼
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



  对现今的物理学家而言,心的对象(心所)与心本身是不可分的。科学家再也无法以全然的客观性来进行观察,他们的心无法与被观察的对象截然章分。


  约翰·惠勒认为,应以「参与者」来取代「观察者」一词。因为有「观察者」存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必定有一严格的界线:但以「参与者」称之,则主客体间的区别就会模糊,甚至消失了,也因此直接体验就可能产生。



  这种「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观念极近似禅修。根据《四念处经》的看法,当我们禅观自己的身体时,是安住在身体静观身体(观身如身)。这表示,我们并未把身体当做某个不相关的客体,而这个客体也不能够独立于这个观察它的心而存在。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这就是「无分别智」。

  由于我们内在区分「心」和「心的对象」的习性是如此根深柢固,因此,唯有藉著禅修才能逐渐加以破除。《四念处经》中提到四种修观的对象:身(身体)、受(觉受)、心和法(心所、心的对象)。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进行这样的禅修训练。这种分类方式,是为了有助于禅修,而非辅助我们分析这些事物。



  在《四念处经》中,所有物质现象都被称为「法」(心所、心的对象)。当然,我们也能够观察身体(身)、觉受(受),甚至心,这些都能归类为「法」(心所、心的对象)。事实上,在《四念处经》中,将物质等所有现象都视为「法」,已经明白显示,在久远以前,佛教就反对「心」和「心的对象」之间的区别。
M
Mamamama
63 楼
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
当那些从事基础粒子研究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工作一整天后回到家中,往往会感到周遭的事物,例如一张椅子或一片水果,似乎已失去以往所呈现的实质性。

这些物理学家在踏入基本粒子的世界后,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几乎无法在物质世界中发现任何真实的东西。

艾弗瑞德·凯斯勒说:「物质只能从两种互补的面向,即「波」和「粒子」来看待。因此,一直以来把「物质」当做是大自然的构成要素的这种想法,是我们必须抛弃的。」

虽然对我们来说,一张椅子或一颗橘子不再是「物质」,但是我们仍然是坐在椅子上,并且吃掉橘子。我们的组成与它们有相同的性质,即使那只是计算出来的数学公式。

禅修者明白,世间万物都与所有其他现象互相交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看待椅子或橘子的眼光,与大多数人不同。



当他们看山和水时,是「见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这时的山「已经融入」水,而水也「已经融入」山(互相交融):山已成为水,水已成为山(互即互入)。然而,当他们想要游泳时,必须到河边而不是爬到山上。当他们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就会「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M
Mamamama
64 楼
「空」并非不存在,而是缺乏永恒的特性
凡是领悟到粒子间互相依存本质的科学家,甚至连日常生活中察觉现实的方式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他们的精神面向也可能发生某种转化。了悟到事物间的现象是互相交融和互即互人的禅修者,内在也经历了某种改变。



原先抱持的「自我」和「对象」的概念消失,而在万物中见到自己,并且在自身中见到万物。这份转化正是禅修的首要目标。这正是为什么「觉知当下」不仅是在禅修期间要维持,而且无时无刻都要维持。
禅修者明白,不论行、住、坐、卧皆应保持觉察。



当然,有些科学家也是这么做,他们整天专注在研究的主题上,甚至在吃饭或洗澡等任何活动上,都不断保持专注。
「依他起性」的观念极接近生命的实相。它消除了「一」和「多」、「内」和「外」、「时间」和「空间」、「心」和「物」等二元对立的概念,我们的心智用这些概念来局限、分割和模塑实相。
「依他起性」的观念不仅可以破除割裂实相的习性,还能带来对于实相的直接体验。但是「依他起性」只是做为体验实相的关键,无论如何都不该被视为实相本身。
其实,「依他起性」正是生命实相的本性,其中并没有所谓的自我本质存在。犹如一个三角形的存在是因为三条直线彼此交会,任何一条线都无法单独存在。



由于万物都没有独立的特性,所以都被视为「空」。这并非表示现象不存在,只不过是没有自性,缺乏独立于其他现象而存在的永恒特性。同理,在靴带物理理论;中,「粒子」也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三度空间的微粒。
在这里,「空」不同于日常生活使用的涵义,而是超越一般所谓无形和有形的概念。「空」并非不存在,而是缺乏永恒的特性。为了避免混淆,佛教学者通常用「真空」来形容这种空。
十一世纪李朝的惠生禅师说过,我们不能用空(无形)和色(有形)来描述事物,因为实相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法与非法别无二致,
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凡是彻悟这个道理的人
就能了悟众生皆佛。
M
Mamamama
65 楼
如果真能够彻底毁掉一张椅子,就能够毁灭整个宇宙
注视一张椅子,即能看见一大片森林
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真空观」,修行者必须抛掉以往区别生命和无生命的惯性思惟方式,理解因为自己错误地将事物视为独立和永恒的,才会产生这些概念。
当苹果树开花之际,还看不见结实累累,所以我们可能说:「这棵树开花了,但尚未结果。」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那些花里没有看见「潜在的苹果」,但时间将会渐渐让苹果显现。
当我们观察一张椅子时,眼中只见木材,但却见不到树木、森林、木匠或自己的心。当我们以椅子为禅修对象时,就能在椅子中看到整个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宇宙。这些木材的存在示显了森林的存在:叶子的存在示显了太阳的存在:苹果花示显苹果的存在。

禅修者能够于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甚至在见到椅子前,就能够在实相之心当中见到椅子存在。椅子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与宇宙其他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椅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所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如果它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那么所有事物都不会如此呈现。
每当我们使用「椅子」这个字,或在心中形成「椅子」这个概念时,实相就会被剖成两半。一边是「椅子」,另一边是「非椅子」的世界。这样的画分既粗暴又荒谬。
概念的利剑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因为我们没有了悟「椅子」完全是由「非椅子」的元素所构成。既然所有「非椅子」元素都存在于「椅子」中,又该如何区分它们?觉者在观察「椅子」时,清晰地看见各种「非椅子」的元素,并且体悟椅子本身是没有边界区隔、无始且无终的。
否定椅子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宇宙的存在
小时候你可能玩过万花筒,只要透过两片玻璃和三块镜片,就能创造五彩缤纷的图案。每当你轻轻转动万花筒,就会呈现一个崭新美丽的图像。我们可以说,每个图案都有个开始和结束,但图案的真正本质——镜片和玻璃,并不会随著新图案的出现而开始或结束。那些千百万种的图案,并不在「开始或结束」这类概念的支配下。



同理,我们依循著呼吸,谛观自身和世界无始无终的本质,就能明白解脱生死的束缚已近在眼前。
否定椅子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宇宙的存在。一张「存在」的椅子即使被砍成碎片或烧掉,也不可能变成「不存在」。如果真能够彻底毁掉一张椅子,就能够毁灭整个宇宙。
M
Mamamama
66 楼
「开始与结束」和「存在与非存在」的概念紧密关联。 举例来说,我们能够指出某辆脚踏车是从某一刻起开始存在,而从某个时刻起又不存在了吗?
如果说,脚踏车是在最后那个零件组装完成的那刻起才开始存在的,这是否表示我们无法在完成的前一刻说「这辆「脚踏车」只需要再加个零件就可以了」?当它坏掉而不能再骑时,又为何称它为「一辆坏掉的脚踏车?


如果我们谛观脚踏车存在以及它不再存在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脚踏车不能够被归类在「存在与非存在」或「开始与结束」的范畴中。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出生之前是否「存在」?在他死后是否「停止存在」?如果我们接受《华严经》「互相交融」或靴带理论「互即互入」的道理,那就不能说,曾经有某个时刻「泰戈尔是不存在的」,无论在他出生前或他死亡后都不能这样说。
如果泰戈尔是不存在的,那整个宇宙便不可能存在,你我也不可能存在。泰戈尔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出生」,而他的「不存在」也不是因为他的「死亡」。

他们即使在街上与佛陀擦肩而过,也认不出来
某天黄昏,我站在印度比哈省(Bihar)的灵鹫山上眺望非常美丽的日落,突然间,我发现释迦牟尼仍然伫立在那儿:
那位年老的托钵僧
仍伫立于灵鹫山上
望著美丽的晚霞沉思
乔达摩,真是奇怪呀!
谁说优昙花
每三千年才开一次?
海潮音啊!
你不可能听不到
如果你的耳朵懂得倾听
我曾听过好几位朋友谈起,对于自己未能生逢佛陀的时代深感遗憾。我认为,他们即使在街上与佛陀擦肩而过,也认不出来。不仅是泰戈尔和释迦牟尼,我们每个人都是无始无终。我存在于此是因为你存在于彼,如果我们当中有任何人不存在,那么其他人也不能够存在。
M
Mamamama
67 楼
科学家于是渐渐了悟,他们无法运用平常的语言来描述非概念性的真理。
  科学的语言开始蕴含如诗般象徵性的特质。如今,像是「魅」和「色彩」这些字眼,也被用来形容粒子的特性,在「宏观领域」中,并没有概念上与之相对应的东西。总有一天,实相会超越所有「概念化」与「量化」的范畴而彰显自身。

  与其告诉他答案,不如请他亲自尝尝看

  这种无法概念化的实相或「真空」,称为「真如」:有时也译为「如是」,意思足「就是如此」。真如是不能够透过语言或概念来理解或描述,你必须直接去体悟

  假设桌上有一颗橘子,有人问你:「橘子尝起来滋味如何?」你与其告诉他答案,还不如剥下一瓣橘子,请他亲自尝尝看。这样你才能够让他或她不必透过任何语言或概念的描述,直接进入橘子的「真如」本性。

  佛陀为了提醒众弟子实相本身不受限制、无始无终的本性,要弟子们称他为「如来」。这并非某种敬语的称谓,而是表示「如此来的人」或「如此去的人」。意味著他是从真如中生起,安住于真如,并且回到真如,进入无法概念化的实相中。

  这世间是否有任何人或事物不是由真如中来?你与我、一只毛虫、一粒沙子,都是从真如中来,都安住于真如,并且有一天将会回归真如。


  实际上,「生起」、「安住」和「回归」这些字都没有实质意义。一个人永远无法离开真如。


在《阿奴逻陀经》(Anuradha Sutra)中,佛陀回答了一个令许多僧侣困扰的问题:「如来死后会发生什么事?他会继续存在吗?他会停止存在吗?还是他继续又停止存在?或是他既未继续也没有停止存在?」
  佛陀就问阿奴逻陀:「你认为呢?如来能够透过形相被认出来吗?」
  「不能,世尊。」
  「如来能于形相之外去寻找吗?」
  「不能,世尊。」
  「如来能透过受、想、行或识而认出来吗?」
  「不能,世尊。」
  「阿奴逻陀,在这一世你都无法找到如来,为什么还去烦恼在我死后是否会继续存在或停止存在,或既存在又不存在,或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的问题呢?」
M
Mamamama
68 楼
观照的奇迹 一行禅师 宇宙包含于万物之中,否则便无法存在

科学家才刚开始理解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回答
  

被尊为原子弹之父的物理学家罗伯·欧本海默,曾有机会读到《阿奴逻陀经》中的这段故事。他是基于对粒子所做的观察而理解这层道理,因为粒子是无法受空间、时间、存在或非存在这些概念所限制的。他说:
  
对于那些看起来最简单的问题,我们往往是不予回答,或是给予某个答案,乍看之下较容易令人联想到某种奇怪的教义问答,而非自然科学上直截了当的肯定答覆。例如,若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变?必须说「不是」;若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会随时间改变,必须说「不会」;若问电子是否在运行中,必须说「不是」。
  
各位可以看得出来,科学的语言已经开始接近佛教的语言了。欧本海默在读过上述《阿奴逻陀经》的引文后说道,科学家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理解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回答。
  
「电子」或「如来」都超越了存在与非存在的概念
  
另一种可以用来取代谛观真实空性的修行法门,称为「妙有观」。「有」代表当下的存在。「妙有」表示觉察到宇宙包含于万物之中,否则便无法存在。这份对于互相连结、互相交融和互即互入的觉察,让我们不可能再说某个东西是「是」或「不是」,所以只能称它为「妙有」。

  虽然欧本海默对于有关电子性质的问题,连续回答了四个不是,但是他的意思并非表示电子是不存在的。

  虽然佛陀说:「你连在此生都无法找到如来。」但是并非表示如来是不存在的。
  
《大般若经》使用「非空」来描述这个状态。「空」的意思等于「妙有」。而「真空」和「妙有」,能够让我们免于堕入区别「存在」与「非存在」的分别心。

  不论「电子」或「如来」都超越了存在与非存在的概念。电子与如来的真空和妙有本质,使我们不致落入存在与非存在的陷阱,并且引导我们直接进入「非概念化」的世界。


  我们该如何修习「妙有」凡是理解相对论的人都明白,空间与时间和物质是紧密连结的:相对于那些仍然相信空间独立于时间和物质而存在的人来说,理解相对论的人相信空间拥有更宽广的意义。

  当我们观察一只蜜蜂,或许刚开始会想要透过理解相对论的物理学滤镜来看它,然后再超越那个境界,去看包含在其中的真空和妙有。

  如果你打算经常这样修练,请尽你一切所能,我确信这能够使你解脱生死之网的纠葛和 缠缚。

  禅宗向来视生死为最紧要的大事。白隐禅师用毛笔写了一个巨大的「死」字,然后在旁边加了一小行字:「凡是能明白此字之深刻意义的人,即是真英雄。」
M
Mamamama
69 楼
解脱生死不能单凭知识上的理解

  我以前认为,从生死中解脱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当我在西贡的万行佛教大学任教时,看著那些瘦弱不堪的罗汉像,心想,一个人非得要苦修到这种力气耗尽的程度,才能摆脱各种欲望,达到解脱境界。

  但是后来,当我在越南中部的芳贝禅修中心修行时,才了悟到,解脱生死并非某种抽象或遥不可及的事。生死只是概念,如果能不受这些概念的限制,就可以解脱生死的束缚。这是做得到的。

  但解脱生死不能单凭知识上的理解。当你看见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本性,当你理解真空和妙有的意义,就已在自己的意识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我们需要藉由禅修来让这些种子发芽成长。透过禅修的力量,或许能够冲破生死观念的藩篱,而「生死」,只是我们所创造的许多概念之一。

  物理学家虽然能够理解基本粒子的互相交融和互即互入,但是却无法超越他们的知识范畴。从佛教解脱的观点来看,那只不过是做到了表面的功夫:研究佛教却未实修的人,也只是累积知识来装饰门面而已。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斩除有关生死、存在与非存在等观念,我们就有能力修行了。

  我所提供的各种意象——太阳、橘子、椅子、毛虫,脚踏车和电子等,都可以是带领我们直接体悟实相的对象。将太阳观想成你的第二颗心,是你的身外之心:观想太阳存在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观想太阳在植物里,在吃进肚子的每一口滋养的蔬果中。你将会逐渐看到「终极真实之体」(即法身⒄),并且认清自己的「真实本性」。然后,生与死就无法再撼动你,你便能得到证悟。

  十四世纪的越南慧中禅师写道:

  生与死,
  不断在摧毁我。
  如今你再也无法撼动我了。

  请深深禅观这两句话,直到你能看见慧中禅师存在于你身体的每个细胞中。
M
Mamamama
70 楼
参公案的目的在于破除观念和概念化的倾向  
  
中国禅宗的临济宗⒅善于运用公案做为追求开悟的方法。藉著公案,禅修者在心中守著一个话头,这样就可以产生极大的定力。

  以下是几则问句形式的公案:
  在父母生你之前,你是何面目?
  单手击掌是什么声音?
  万物归一,一归何处?
  
运用问句的形式可以让我们全神贯注。下面这些公案虽然不是以问句方式呈现,但是仍然具备问句的相同效果:
  狗子无佛性。
  廓然无圣。
  藏头白,海头黑。

  所以,在参公案时,「疑情」就成为极重要的元素。

  参公案的目的在于破除观念和概念化的倾向。虽然公案本身没有这样的意图,但是有时禅修者在参公案时,会太过耽溺于自己的思惟和概念中而无法自拔。往往只有当禅修者走不出来,完全被概念性思惟弄得精疲力尽时,才能够放下一切观念,回归自身。
  
我认为,这是参公案的一种缺点。
  
在谛观「互即互入」或「妙有」时,禅修者可以将任何事物当做观想的对象,但必须能够持续专注在这个对象一段时间。他可以选择太阳、叶子或毛虫为对象。这样的禅修并不像参公案那样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禅修者决心要让心中觉知的太阳一小时接一小时地照耀在对象上(保持观照),终究会成功的。
  
这种禅修方式能让修行者免于浪费许多光阴殚精竭虑地寻找答案,而这些答案往往无法透过理智思辩得到。太阳、叶子或毛虫能够带领禅修者直接进入非概念性的实相世界——活生生的亲证体验。
  
一种重要的禅修法门称为「心物互摄」,旨在终结一切心与对象之间的分别。当我们望向蓝天、白云和海洋时,很容易就会把它们看成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如果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这三者具有相同的本质,彼此之间无法独立存在。
  
如果你说:「我怕刚才看见的那条蛇。」那你是将这条蛇视为物质,并且把恐惧看做心理作用。而禅修「心物互摄」,就是消融这种对立分别的方法。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不仅是色彩、光线和温度,就连宇宙万物的样貌、内容和变动,都可能只是心对实相所做出的投影。由于量子理论的发展,如今没有人能再沿袭笛卡儿的旧观念,认为心与物是截然二分的实体,彼此互不相依。
  
简单地说,在「我害怕那条蛇」这句话里,我们辨识出有一个「我」、一条「蛇」和「恐惧」。恐惧是一种心理现象,不仅与物质现象「我」和「蛇」紧密联系,也跟整个宇宙之网紧密交织,和宇宙拥有相同的本性。
  「恐惧」这个概念本身即包含了「蛇」,以及这个人害怕被蛇咬的概念。如果我们试著保持客观,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确定什么才是一条蛇或一个人的本质,但恐惧却是能够分辨出来的直接体验。
9
9wan
71 楼
M
Mamamama
72 楼
宇宙万物的样貌,可能都是心的投射而已

  在谛观宇宙万物相互依存时,我们会发现每一念的片刻都包含了整个宇宙。这片刻可能是一个记忆、想法、感受或希望。从空间的观点来看,我们称它是「意识的粒子(一念)」;从时间的观点来看,称为「时间的粒子(刹那)」。一念的瞬间包含了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整个宇宙。

  当我们谈到心时,通常想到的是感受、思想或知觉等心理现象:谈到心的对象时,想到的是山、树木或动物等物质现象。这样说来,我们看到的是心及其对象的现象层面,但却看不到它们的本性。

  我们观察到心和心的对象这两种现象是依赖彼此而存在的,所以是相互依存的,但是看不出它们具有相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有时称为「心」,有时则称为「真如」或「上帝」。不论如何称呼,都无法以概念来揣度这个本性,因为它是无边无际且含容一切,没有局限或障碍。

  从合一的观点来看,称为「法身」:由二元的观点而言,则是「无碍的心」与「无碍的世界」的遇合。

  《华严经》称之为「无碍心」和「无碍境」。心与世界是如此全然又完美地彼此含容,我们称此境界为「心物一如」。
M
Mamamama
73 楼
心是一面让万物无所遁形的大圆镜



  物理学家薛丁格在一九五六年于剑桥三一学院所做的某场讨论心物关系的演讲中,质问意识是「一」或是「多」。他的结论是,从表面看来,心似乎是多重的,但实际上心只有一个。

  薛丁格的理论曾受到吠檀陀哲学的影响,他对于自己所称「心的算术悖论」极感兴趣。

  如我们所见,「一」与「多」的分别是一种知觉上的衡量。只要我们是那种分别心的囚犯,就会是算术悖论的囚犯。唯有看见万物的互即互入与互相交融,才能摆脱这种束缚。实相非「一」也非「多」。

  唯识宗形容「心物一如」是「映照万象的一面镜子」。如果缺乏现象,就不可能有映照:而缺乏映照,也不可能有镜子。这个用来形容心的意象是「一面让万物无所遁形的大圆镜」。

  据说,所有现象都被贮藏在一间「贮藏室」(阿赖耶识)中,这个贮藏室的内容物与它的所有者(知的主体)是合一的。在唯识宗的教义里,阿赖耶识包含了所有物质、生理和心理现象的种子;同时,又是知的主体和客体赖以建立的基础。阿赖耶识不受时空限制。事实上,连空间和时间都是从阿赖耶识而来的。

  唯识教义极  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知觉的对象。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清净无染的对象或实相自身(自相)、表徵物或概念化的可见之对象(共相),以及仍存留于记忆中或当因缘具足时会重现于心中的纯粹意象或概念化的对象
M
Mamamama
74 楼
实相本身是一条生命之流,永远处于流动状态
由阿赖耶识中又生出两种识,即意(末那识)和识(前六识、表识)。前六识能引发所有感受、想法、概念和思想的产生,是以感觉器官(六根)、神经系统和大脑为基础。唯有在感受和知觉既纯粹又直接时(也就是「当心清净时」),前六识才可能以实相自身为觉知的对象。
当我们透过概念的面纱,前六识所了别的只能是实相的表象(即共相,指外在物质现象)或像是睡梦或白日梦般的纯粹意象(指心理现象)。虽然是实相自身是「清净意识」觉知的对象,但当我们透过「概念思惟」来认识真相,就已经被扭曲了。实相本身是一条生命之流,永远处于流动状态:而从概念中所产生的实相的表象,则是由「时」和「空」、「生」和「死」、「诞生」和「毁灭」、「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多」这些概念框架而成的结构。



末那识是一种本能直觉,认为有一个不倚赖于世界其他事物而独立的「我」存在。这个本能直觉是因习性和无明而产生,它的虚幻性质是由前六识建构而成,且它又成了前六识的基础。这个本能直觉的对象是被曲解的阿赖耶识的局部,而这个阿赖耶识的局部,却被末那识视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自我。因此,末那识当然不是实相自身,而只是一种实相的复制品。
做为所谓的自我和自我意识,末那识被看成是契入实相最根本的障碍。藉由前六识来进行禅修,能够去除由末那识所引起的错误认知。
前六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其中的「意识」,活动范畴最为广阔,能够和其他感官同时作用,例如觉知到视觉:也能够单独起作用,例如进行概念思惟、反思、想像和作梦等。因为是继五种感官意识后,意识被称为第六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则被称为第七识和第八识。
麻辣肚丝
75 楼
楼主要不要建立个禅修群?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M
Mamamama
76 楼
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
正如前面已提过的,只有在清净意识的状态下,实相自身才能为意识所觉照。就契入实相而言,意识只有相对的价值。所以,虽然任何意识所觉受的内容都是实相自身,但所感知到的,却绝非实相的整体。
例如,科学已经证明,人类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仅仅是电磁波谱中极微小的部分,高频波的辐射线和宇宙射线都非肉眼所能见到,无线电波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光和听到的声音,都只限于某些特定的频率范围。
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红外线,因为它们的波长超出我们可见的范围。X光射线比起那些可见光的波长更短,我们也看不见。如果人类能看得见X光射线,在我们眼前呈现的宇宙万物将会截然不同。狗和其他动物所能觉察的高频率声音,人类却无法听到。事实上,地球上有许多动物比我们人类更能感知实相。
因此,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但是只有在构成末那识和令人执著妄见的错误观念都根除后,这些大智慧之眼才会张显。也唯有如此,阿赖耶识才会呈现成映照完整宇宙的大圆镜。

M
Mamamama
77 楼
谢谢你的兴趣。你可以组个群啊,我们都可以加入的
M
Mamamama
78 楼
每一个人的记忆并非专属自己的珍贵财产

  如果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享一个共同的阿赖耶识?」

  这问题显示我们尚未了解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的真实本质,仍然被薛丁格所谓的「心的算术悖论」所困惑。

  那么,我们或许会问:「我们如果不是各自拥有独立的阿赖耶识,为什么会有分属于自己的记忆?」我们能够说某个孩子学习功课的结果是另一个孩子理解了功课内容吗?

  波浪在水面上拍碎,虽然无法离开水而存在,但仍有自己的形式和位置:河流可是由许多小溪汇聚而成的,但是每一条小溪都与河流合而为一。在海的表面,会看见波光粼粼,一波卷起,一波碎落,每一波的存在都必须依赖其他波的存在。

  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并不是自己专属的珍贵财产,而是跟所有其他生命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实相。它们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一刻也不停息地在变化。每一个事物都是实相,但是实相并不局限在「一」或「多」的概念里。
M
Mamamama
79 楼
透过一片叶子,看见心和宇宙完美地合一
在禅修时,我们将所有心力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就会进入定境。这种禅修并不是消极或昏钝:事实上,我们必须非常警醒。我们如果注意力全聚焦在对象上,而那个对象就是心念本身,就犹如太阳不断照耀在初雪或蔬果上。
我们也可以配合自己的呼吸与专注在那个对象上,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定力)。如果我们以一片叶子做为专注的对象,就能透过一片叶子,看见心和宇宙完美地合一:如果我们禅观太阳布满全身(身心全然地观照),就能体验到法身的无始无终。



禅观宇宙万物的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是摧毁概念的手段,藉此我们便能于身心同时达到直接体验终极实相的境界,唯识宗称此为「唯识」。
当我们活在当下,与万物和谐共处时,就不需要「相互依存」的概念了
禅观事物的三种性质与禅观无尽缘起这两种观法极为类似,都是从禅观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始,了悟我们心中对实相的看法是虚妄的,因为它是建构在「生」和「死」、「一」和「多」、「空间」和「时间」,和其他概念的架构中,也就是植基在虚妄的。
藉由对万物相互依存的观照,深入观照实相,我们就能逐渐摆脱我执(执著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和法执(把世间万物看做不相干的个别存在)的罗网。
只要能时时刻刻对万物的互相依存保持观照,那么即使在阿赖耶识里,仍存在许多根深柢固的虚妄种子(随眠),也就能被连根拔起和摧毁,达到时时刻刻的圆满解脱。



正如乘筏达到彼岸之后,便不再需要木筏一样;当我们活在当下,与万物和谐共处时,就不需要「相互依存」的概念了。我们便能平静地安住在真实自性之中,这就称为「终极实相」。这就是真如的世界,是心物圆融的境界。
M
Mamamama
80 楼
在一个粒子中我们能见到整个宇宙

  我们不需要去努力达到真如的世界,因为真如无时无刻不在。

  在《华严经》中,真如被称为「理法界」,就是真实自性的世界。

  在遍布山河大地、动物和植物的世界,万物似乎都各适其位,则被称为「事法界」。

  但是这两个世界并未分隔,它们是一体的,正如水和波浪之不可分隔,所以又被称为「理事无碍法界」。

  在这个万物互相交融的现象界中,单一现象即所有现象(一法即万法),所有现象即是单一现象(万法即一法),则被称为「事事无碍法界」。

  这就是在《华严经》中经常提到的「四法界」

  中国唐朝的法藏禅师这位伟大的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谈论许多禅修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妄见,回归缘起的本源,也就是对于真如世界有一种澄澈、彻底的看法。

  波姆曾详细探讨过某种他称为「隐秩序与显秩序」的理论,与「事事无碍法界」的观念极为接近。

  波姆说过,所有被认为彼此独立而存在的实相,都属于显秩序,这是一种事物的存在「看似」互不相干的秩序。但若深观之后就会发现,整个宇宙中万物彼此连结,在一个粒子中我们能见到整个宇宙,宇宙就会藏在一个粒子当中,并且由一个粒子创造出一切。

  于是这又带领我们进入隐秩序,在这里,「时间与空间不再决定事物之间是否彼此独立或相互依存」。

  依据波姆的看法,现今科学界必须由隐秩序的整体入手,才能看透每个现象的真实本性。

  在科铎巴的一项会议中,波姆说:「电子永远是一个整体。」这种见解极接近《华严经》中「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观念。

  若是波姆愿意再进一步深入探索他的研究,并且以全副身心投入禅修,就可能会获得某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成果,并在物理界造成重大突破。
M
Mamamama
81 楼
一刹那不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含纳了物质与空间。

  粒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独立于观察者心灵的性质。这意味著在粒子的世界里,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觉知当下」不仅是在禅修期间,而是无时无刻都要维持。
  
椅子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与宇宙其他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我们依循著呼吸,谛观自身和世界无始无终的本质,就能明白解脱生死的束缚已近在眼前。
  
总有一天,实相会超越所有「概念化」与「量化」的范畴而彰显自身。
  
有人问你:「橘子尝起来滋味如何?」你与其告诉他答案,还不如剥下一瓣橘子,请他亲自尝尝看。
  
生死只是概念,若能不受这些概念的限制,就可以解脱生死束缚。
  
研究佛教却未实修的人,也只是累积知识来装饰门面而已。
  
禅修者可以将任何事物当做观想的对象,但必须能够持续专注在这个对象一段时间。
  
一念的瞬间包含了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整个宇宙。
  
从概念中所产生的实相的表象,则是由「时」和「空」、「生」和「死」、「诞生」和「毁灭」、「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多」这些概念框架而成的结构。  
  
虽然任何意识所觉受的内容都有是实相自身,但所感知到的,却绝非实相的整体。
  
所谓有意识(观照),永远是指对某个对象保持觉知,所以,不该认为可以让自己的意识进入一个没有对象的「纯粹」境界。
  
籍由对万物相互依存的观照,深入观照实相,我们就能逐渐摆脱我执(执著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和法执(把世间万物看做不相干的个别存在)的罗网。
M
Mamamama
82 楼
最聪明的修行方法就是先仰赖自己内心那位老师

朋友问我,要如何看待禅修的成果。我告诉他,平静和快乐是评量禅修成果的指标。如果内心没有因禅修而变得更平静和快乐,那么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式有些问题了。

  有人说,禅修如果缺乏老师指导,可能会造成内心的混乱和失衡,但要觅得一位道行很高的老师并非易事:这种人极为罕见,我们大多只看到某些尚未全然了悟的人。如果你无法跟随已证悟的老师学习,最聪明的修行方法就是先仰赖自己内心的那位老师。

  要慢慢地、小心谨慎地进行禅修。例如,不见得非要急著修习「四无色定」的禅修法门,别强迫你的身心。要善待自己,每天都带著觉知的心过简朴的生活。如果你保持正念,便拥有一切:你就是一切!

  请读读《正念的奇迹》和《安般守意经》。这些书中全是关于修行的实用建议。
  请读读本书关于「四法界」(见163页)、「八识」(见156页)和「三性」(见162页)的章节,不仅在修习静坐前可以得到助益,而且随时都能受用。

  一分钟的禅修,就是一分钟的平静和快乐。若禅修对你而言并非愉悦之事,那就是你的方法不正确。

  禅修会带来快乐。这份快乐最主要来自于你是自己的主人这个事实,你不再陷于无明之中。如果你随顺自己的呼吸,面带微笑,对感受和想法也保持觉知,身体的动作自然就会变得轻柔放松,和谐自然会呈现,内心便会生起真正的快乐。

  让你的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即是禅定的基础。当我们做到这一点,生命便活得彻底且深入,并能够看清那些没有正念的人所看不见的事物。
乐爱乔
83 楼
great post !
M
Mamamama
84 楼
在开始修行的头几个月,你可能无法保持持续不断,因为有时忘记了保持正念是很自然的。但是你永远都能再开始。如果你有共同修行的夥伴,那将是非常幸运的。平日一起修行的朋友经常会彼此提醒要提起正念,还能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进步的心得。

你可以藉由许多不同方法来培养正念。在後院捡起一片秋天的落叶,将它贴在浴室的镜子上;每天早晨当你见到它时,这片叶子会提醒你微笑并回归正念:当你洗脸和刷牙时,将感到放松且保持正念。

从附近教堂或钟塔传来的钟声,甚至电话铃声,都能够带你回到正念。我建议,在接电话前让电话铃声响个两、三声,这时你就有时间注意吸气和吐气,回归到真实的自我。
  
请不断地禅修,直到你能在一粒尘沙和最遥远辽阔的银河中看见自己。

  
某一天,如果你需要一个禅修的主题,请选择一个你关心的、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这样才能够吸引你的注意力。那可以是太阳、一只毛虫、一滴露珠、时间或你出生前的面目。无论这些现象是具体的或抽象的、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或形而上学的,都可以成为你的禅观对象。

在你选定一个主题後,将它深植在灵魂的深处。鸡蛋需要母鸡的孵育才能成为小鸡,同理,你所种下的主题也必须得到灌溉。你的「自我」,或是你最喜爱或最痛恨的那个人的「自我」,都能够成为修练的对象。

只要它深深植入你的生命底层,任何对象都能带来觉醒:但是它若只是某种诉诸理性思惟的产物,就不太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你曾禅观过「我是谁?」这个主题吗?
  在你出生之前你是谁?:
  在你尚未有任何肉体存在的迹象时,你到底存在或不存在?
  你是如何从无中生有的?
  如果在我的受胎之日,父母因为另有要事而无法会面,那么我现在会是谁?
  如果那天我母亲的卵子不是被父亲的那枚精子所泅入,而是由其他精子泅入的话,那么我现在又是谁?
  我会成为自己的哥哥或姊姊吗?
  如果那天我的母亲并未和父亲结婚,或是父亲迎娶的是另一个女人,那么我今天又是何种面貌?
  在你体内每个健康的细胞都掌控著各自的活动,这是否就表示每个细胞都有自我?

在生物学的分类系统中,「属」是由较小单位的「种」组成的,那么是否每个「种」都代表一个「自我」?
  

如果你用最大的信心和智力来问这些问题,并且将它们深植于灵魂深处,并与你的整个存在融为一体,将来的某一天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你是否曾经直视爱人的双眼,然后深挚地问道:「我的爱,你是谁?」
  
不论你们当中是谁回答这个问题,都不会对一般性的回应满意。
  
「我的爱,你是谁?竟能够来到我的生命中,与我同甘共苦,视我的生死如同自己的生死?你是谁?为何你的「自我」已成为我的「自我」?我的爱,为何你不是一滴露珠、一只蝴蝶、一只鸟或一棵松树?」
  
千万别被这些诗情画意的景象所迷惑。你必须用整个身心、整个生命来追问并回答这些问题。
  
有一天,你甚至不得不以同样的方式来询问你最痛恨的人:「你到底是谁?竟带给我生命如此巨大的痛苦,让我感受到这么多的愤怒与憎恨?你是这因果循环锁炼中的一部分吗?是在这人生路上冶炼我的烈火吗?」
  
换句话说,「你就是我自己吗?」你不得不变成那个人。你必须与他(她)合而为一,忧其所忧,苦其所苦,乐其所乐。那个人与你不可能划分为「二」,你的「自我」跟他的自我不可分离。你就是那个人,如同你是你所爱的人,如同你是你自己。
  
请不断地禅观下去,直到你在最残酷不仁的政治领袖身上、在受到最恐怖刑求的犯人身上、在最富有的人身上、在饥饿瘦弱得不成人形的孩童身上看到自己。
  
请不断地禅观,直到你在公车上、在地铁里、在集中营里、在田里劳动的人群身上发现自己的存在:直到你在一片树叶、一只毛虫、一滴露珠和一道阳光中领悟自身的存在。

请不断地禅观,直到你能在一粒微尘中和最遥远辽阔的银河中看见自己。
M
Mamamama
85 楼
慈、悲、喜、舍,是谛观万物相互依存的成果
当你继续不断地修练,觉悟之花会在心中绽放,还有慈悲、宽容、喜悦和放下的花朵也会跟著绽放。你之所以能够放下,是因为你不需要为自己保有任何东西,你不再是需要千方百计加以保护的脆弱和微渺的「自我」。
既然他人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如今你已是喜乐盈满,因为心中没有嫉妒或自私。不执著于妄见与偏见的你,内心充满宽容。你的慈悲之门是敞开的,并且为众生的苦难感同身受。于是,你用尽一切方法来减轻这些苦难。
这四种善德称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是谛观万物相互依存的成果。具备四无量心,代表你是走在正道上,并且能在修行路上引导他人。
M
Mamamama
86 楼
没有在困境中寻求平静的经验,就永远不可能明白平静最真实的意涵
十五年前,我在一个纸灯罩上写了四个中国字——欲静则静,意思是:「若你渴望平静,平静就与你同在。」几年後,我有机会在新加坡实践这些话。



我跟几位朋友组织了一个专门帮助困在暹罗湾的越南难民的计划,叫做「血流肠破(Man Chay Ruot Mem)」。
当时人们都还不知道「船民」的悲惨境遇,而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府都不允许他们登岸。所以,我们便雇了两艘大船里普达和罗兰号,到公海上去载运这些难民:另外两艘小船西贡二OOO号和黑标号,则负责接驳与运送食物和补给品。我们计画利用两艘大船载满难民,然後将他们运送到澳洲和关岛。
我们必须秘密进行这件事,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政府都不愿承认有船民这个问题存在:我们知道,如果被他们发现,整个计画会受到很大的刁难。
不幸的是,当我们从两艘小船上救出了近八百位难民後,就被新加坡政府发现。到了凌晨两点,新加坡警察将我的住所团团包围。由两位警员前後包抄,其他人则一涌而上,当场没收我的护照和签证,并命令我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离境。
当时有八百个人在那两艘大船上,我们必须想办法把他们安全运送到澳洲或关岛。而西贡二OO号和黑标号这两艘小船都被限制离开码头,因而无法将食物和水载送给里普达和罗兰号大船上的难民。如果我们能送食物过去,大船就会有足够的燃料驶抵澳洲。
那天风大浪急,海象极差,我们很担心船只的安危,结果还漂离了岸边,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却不准它进人马国的水域。我企图申请入境许可,打算先进入某个邻近的国家,再继续策划拯救难民行动,但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都不发给我入境签证。
虽然我人在陆地上,但是实际处境却犹如漂流海上,我发现自己的命运与那八百名船民同体一命。



在那种窒碍难行的窘迫处境下,我决定自己必须禅观「欲静则静」。我很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很平静,不再害怕或忧虑任何事情。
我并不只是无忧无虑,而是一种真正的心灵平静。在那种心境下,我得以克服困难的处境。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在那二十四小时期间的静坐的分分秒秒、那一呼一吸和那充满正念的每一脚步。
我们在短短二十四小时内面临的问题似乎庞杂得无法解决。纵使有长长一生的时间,还是有许多人会抱怨时间不敷使用。在稍纵即逝的二十四小时内,又怎么可能做完这么多事?
当我直接面对问题时,成功已在眼前。我发愿,如果不能在当下获得内在的平静,自己就永远也得不到平静。如果我无法在面临危急关头保持心灵平静,那么平日安逸环境中获得的那份平静就不算真正的平静。
如果缺乏在艰苦困境中寻求平静的经验,我永远都不可能明白平静最真实的意涵。通过禅观「欲静则静」,使我得以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各种问题,而那正是当时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M
Mamamama
87 楼
当觉知的瞬间,生命会以不可思议的实相呈现
现在你身在何处,我的好友?
是在田野里、森林中、山上、军营里、工厂里、书桌旁、医院里,或是在狱中?
无论你身在何处,让我们一起练习呼吸,并让观照的太阳进入内心。让我们就从这一呼一吸和这一念觉知谈起吧。
人生究竟是一种幻影、一场梦,还是一个奇妙的实相,全部取决于我们的觉悟和正念。
觉知是一种奇迹。当觉照之光燃亮的那一刻,光明会将黑暗一扫而空:同样地,当观照的太阳开始照耀的瞬间,生命也会以不可思议的实相呈现。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被送到越南一处偏远丛林的劳改营接受改造。被拘禁在那儿的四年期间,他以禅修保持内心平静。当他被释放后,整个人内在清明如一把利剑。他明白这四年时光并没有被糟蹋:相反地,他已经在禅修中「再教育」了自己。
当我写下这些句子时,我是在写一封情书。希望我所认识与不认识的弟兄姊妹们,都能够读到这些话语,不论你们处于何等无助的悲惨环境,都可因此恢复力量和勇气.

M
Mamamama
88 楼
若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
平静只存在于当下。
如果我说:「待我完成这件事后,就能自由自在活在平静中了。」「这件事」是什么?一张文凭、一件工作、一幢房子或还清贷款?如果你这么想,平静永远不会到来。
眼前的「这件事」完成後,永远都会有另一件事出现。如果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如果真心想要得到平静,现在就必须处于平静中,否则,这只是抱著「平静终有一日能到来」的希望而已。
我的诗人朋友并没等到从劳改营里被释放後,才学习活在平静中。他并不知道自己在那儿只待了四年(许多人待了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他禅修的主题也类似「欲静则静」。
我们需要坐下来,找出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这样才能生活在平静和快乐中。并非需要经过长久修行才能得到平静,最重要的是你的愿力和决心。如果你的决心够坚定,那么成果往往立竿见影。你可以透过一呼一吸、每一步伐、每一微笑,或者透过谛「观」、谛听或谛「受」,直到与平静融为一体。

M
Mamamama
89 楼
我们的力量并非在于武器、金钱或武力,而在于心灵的平静

  如果地球是你的身体,那你定能感受到目前这身子有许多部位正在受苦。

  战争、压迫和饥荒在世界各地无情肆虐。许多孩子因营养不良而双目失明,他们在垃圾堆中翻寻东西,只为了能找到些微餬口的食物。许多成年人在监狱中绝望煎熬地死去。有人因反抗暴力而遭杀害。人类所拥有的核子武器、足以摧毁地球,但我们却仍不断制造更多的武器。

  如果我们觉察到地球所遭受的这些危机,又怎能独自隐居于森林或者躲在自己家中静坐呢?

  我们寻求的平静不可能只是个人的享受。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能让我们与受苦的人融为一体,并且愿意帮助这些遭受苦难的弟兄姊妹们:也就是说,帮助我们自己。

  我知道有许多年轻人明白这世界的实际状况,并且内心充满热诚,他们不愿意隐身于粉饰太平的世界,于是投入改革社会的志业。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之後,往往变得心灰意冷。

  为什么?

  那是因为他们缺乏深刻的内在平静,那种能终生伴随著他们的行动,永远不会丧失的平静。我们的力量并非在于武器、金钱或武力,而在于内在的平静。这份平静使我们坚不可摧。在关心  那些我们所爱和想要保护的人时,我们必须拥有平静的心灵。

  我在许许多多人身上发现这份平静,他们将毕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照顾弱势者,在人间处处浇灌慈悲和理解的大树。他们各有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我不知道他们如何获致内在的平静,但是我在他们身上见到这份平静的光芒。

  你如果仔细观察,我相信你必然也能看出这个特质。这份平静不会将你和世界隔开,相反地,它会带领你进入世界,并赋予你力量去承担想要致力的一切事情——为了追求社会公义、拉近贫富差距、停止武力竞争、对抗歧视而奋斗,在人间播下更多互相了解、和谐与慈悲的种子。

不论为什么目标而奋斗,都需要决心和耐心。如果缺少内在的平静,这份决心迟早会溃散。那些以致力社会运动为职志的人,尤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修习正念。
M
Mamamama
90 楼
慈悲的人会在众生身上看见自己
平静和慈悲总是伴随著理解和无分别。当我们起分别心时,就会带著批判的眼光面对事物。如果以慈悲之眼看待世情,就能清楚地看到万物的实相。
慈悲的人会在众生身上看见自己。
如果能够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实相,就能克服各种有所分别的成见,并在面对任何情境时,都能表现慈悲的作为。这才是「和解」最重要的内涵。
所谓和解,并非表示签定口是心非和残酷不仁的协定。和解反对任何形式的野心,不偏袒任何一方。大部分的人在遭遇冲突时都会想采取立场。我们根据所接收到各种以偏盖全的证据,或是宣传口号和道听途说来分辨对错。为了采取行动,我们需要愤慨,但是单凭愤慨是不够的,即使是正义或合法的愤慨。
这个世界不乏愿意献身于行动的人,但是我们需要的却是有能力去爱的人,他们没有偏见,愿意如母鸭展开双翅拥抱小鸭般去拥抱实相的全貌。



禅观万物相互依存、相互缘起,是得到这种证悟的一种方法。当我们达到这个境界,分别心即消失,实相也不再被概念化的利剑切割得支离破碎。善与恶之间的界线就会泯除,手段与目的也会合而为一了。
我们必须不断禅观,直到能把那些在乌干达或衣索比亚因饥荒而骨瘦如柴的孩童,视同自己的亲生孩子,能够视众生的饥饿与病痛如同己受。到那时,我们才能实现无分别、实现真正的爱。
《法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具有以慈悲之眼观看众生的能力。因此,当我们见到某人能够以慈悲之眼看待众生时,就明白他们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当我们禅观第一圣谛(苦谛)时,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身上显现。当我们祈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甚至在开口祈求前,观世音菩萨就已经现前。
M
Mamamama
91 楼
凝视你的手,就能契入无始无终的实相
我有位艺术家朋友已经远离家乡近四十年。他告诉我,每当他想念母亲时,就会看著自己的手,这样心情就会好一些。
他母亲是个传统越南妇女,只认识几个中国字,从来没学过西方哲学或科学。在他离开越南前,母亲拉著他的手告诉他:「我的孩子,当你想念我时,记得看著自己的手,你就会马上看见我。」
这些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是多么有力呀!这四十年来,他已经无数次地凝视著自己的手了。
他与母亲之间的连系,并不只表现在遗传上的神似,她的精神、希望和生命也在他身上显现。我知道这位朋友在禅修,但不知他是否选择「凝视你自己的手」来做为参公案的主题。



禅观这个主题能让他的修行提升不少。他能经由凝视自己的手,深刻融入无始无终的实相。他将能看清自己生前与死后的千万世代,实际上都是他自己。回溯无法记忆的远古直到现在,他的生命从未中断过,他的手也一直在那儿,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实相。
他能够认出自己五亿年前和五亿年後的「真实面貌」。他不仅沿著时间之流的生命进化树开枝散叶,还存在于万物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网络中。因此,他身体里的每个细胞也都跟他一样,从生死的束缚中解脱。
在这个例子里,参详「凝视你自己的手」这则公案,就会比白隐禅师提出「只手之声」的公案,更能有深刻的体悟。
去年夏天,侄女从美国来看探访我,我给她「凝视你的手」当做禅宗公案让她参究,并且告诉她,在道场旁山丘上的每一颗小卵石、每一片叶子、每一只毛虫,都会呈现在她手中。
M
Mamamama
92 楼
几年前,有个亲政府的团体在胡志明市散播谣言,说我已经死于心脏病。这个消息在越南引发一阵混乱。有位比丘尼写信告诉我,当消息传到她的村庄时,她正在给一群见习沙弥尼上课,顿时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沈重,有位沙弥尼还昏倒了。
我因为参与和平运动而流亡海外二十多年,并不认识这位尼师或目前当代的越南比丘或比丘尼。然而,生与死不过是想像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为何要哭泣呢,我的姊妹?
你正在研习佛法,做我正在做的事呀,所以,如果你存在的话,那么我也存在。凡是不存在的事物就无法存在,而存在的也不可能停止存在。你了悟这层道理了吗,我的姊妹?
如果我们无法使微尘从「存在」变成「不存在」的过程,又怎么可能使一个人由存在变成不存在呢?世上有许多人为了争取和平、人权、自由和社会公义而被杀害,但是没有人能够摧毁他们,他们依然长存人间。
我的姊妹,难道你认为耶稣基督、甘地拉马布拉克和金恩是「死去的人」吗?
不,他们依旧活在世间。我们就是他们。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承载著他们。
如果你再听到这类新闻,请一笑置之。安详的微笑将证明你已获得不凡的领悟和勇气。佛法与全人类都期盼这会心的微笑。

M
Mamamama
93 楼
我有位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朋友,目前正指导许多博士班候选人做研究论文。他希望做任何事都能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但他又是一个诗人,结果他经常就不是那么「科学」。
去年冬天,他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精神危机。我听说之後,就送了他一幅画,那是在平缓如镜的水面上卷起一片波浪。在这幅画下面,我写道:「波浪永远是波浪,但是同时也是水的一部分。当你呼吸的时候,也是为所有的人呼吸。」
当我写下这些句子时,我与他一块儿泅泳,帮助他度过生命中艰困的时刻;值得庆幸的是,那句子帮助了我们两个人。
大部分的人把自己视为起伏的波浪,而忘记他们同时也是水。他们习惯于活在生死流转之中,而忘记了生命的不生不灭。波浪同时也是水的一部分,我们也同样过著不生不灭的生活。我们只需要知晓自己过著不生不灭的生活就可以了。
一切尽在「知晓」这个字。  知晓即是了悟。了悟即是正念。
禅修所做的一切努力皆在唤醒我们,让我们明白唯一重要的是:生死永远无法以任何方式触碰我们。

M
Mamamama
94 楼
让你的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即是禅定的基础。
  
任何对象都有能带来觉醒;但是它若只是某种诉诸理性思惟的产物,就不太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请不断地禅观下去,直到你在最残酷不仁的政治领袖身上、在受到最恐怖刑求的犯人身上、在最富有的人身上、在饥饿瘦弱得不成人形的孩童身上看到自己。
  
人生究竟是一种幻影、一场梦,还是一个奇妙的实相,全部取决于我们的觉悟和正念。
  
如果我们无法在面临危急关头保持心灵平静,那么平日安逸环境中获得的那份平静就不算真正的平静。
  
并非需要经过长久修行才能得到平静,最重要的是你的愿力和决心。
  
当我们见到某人能够以慈悲之眼看待众生时,就明白他们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这个世界不乏愿意献身于行动的人,但是我们需要的却是有能力去爱的人,他们没有偏见,愿意如母鸭展开双翅拥抱小鸭般去拥抱实相的全貌。
  
他能经由凝视自己的手,深刻融入无始无终的实相。他将能看清楚自己生前与死后的千万世代,实际上都是他自己。
M
Mamamama
95 楼
一行禅师的《观照的奇迹》已经分享完了,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以后我就读到哪里,想到哪里,就随遇而安地和大家分享到哪里了。
M
Mamamama
96 楼
We feel we have to have all this artillery to deal with life.
That already is a misconception, you see?
Life is not against you; you are life itself.
What you will discover is that
the more trust blossoms inside your heart,
the more your eyes will see the miracle of life.
And that when a thing needs to be known,
it will spontaneously manifest in you.
It will never come that something belongs
to the universal unfolding and you are not ready
—unless you are identified with your egoic identity.
The ‘person’ will always be late,
or too early, or in the wrong place.
But as these delusions fade away
you will find that everywhere you are is perfect,
every place you go is Home.
~ Mooji

M
Mamamama
97 楼
First sort yourself out by understanding what you truly are, through recognising what you are not and your world, a projection of your psyche,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beautiful and peaceful, for the world is nothing but the reflection of your inner state.

---Mooji

M
Mamamama
98 楼
Go beyond everything. Don’t collect anything. A king does not need to go shopping in his own kingdom. Nor does he beg. Remember, you are the Inner reality~pure awareness only. All that arises are appearances in consciousness. Don’t bother with all that. Rest only as the awareness. This is the secret.

M
Mamamama
99 楼
Day by day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imate
with the inner stillness, joy and love which
is the fragrance your own pure heart. Keep quiet.

M
Mamamama
100 楼
Joy and peace are not found without.
They are discovered within, as your own inherent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