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境外高校在海南独立办学,有利于“以开放促进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再过几个月,一些中国学生有望实现真正的“本土留学”。 据海南省政府网站消息,正在推动中国境内第一家国外高校独立办学机构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落户海南,今年秋季将开设两个专业,招生140人。 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同等待遇。 4月23日,教育部网站显示,教育部联合海南省政府制定了《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暂行规定》(下称《规定》)。根据《规定》,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下称“海南自贸港”)独立办学。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规定》答记者问时表示,《规定》适用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实施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教育的学校,或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区(下称“办学机构”)的办学活动。 这一适用范围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从举办主体看,办学机构的举办者限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独立设置的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从机构形式看,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办学学科类别看,限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中一个或多个学科。 海南自贸港探索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早有迹可循。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就已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亦规定,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可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这次政策上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就是想给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机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财经》记者。 海南作为中国七个经济特区中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省内一直缺少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自2018年国务院将海南全岛设立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后,海南有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不少知名高校及教育机构纷纷落户于此。 2023年4月12日,中共海南省委召开的“蓬勃兴起自贸港”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传媒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国内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11个国外大学结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招生,今年秋季在校生规模将超过2000人。 “到一个原本教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来办学,当地的需求程度会比较高。”储朝晖说, 这背后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此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快速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但也存在弊端,即所有合作办学的大学和项目,都被纳入国内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授予文凭,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与既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比,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不需要中方教育机构共同参与举办,但中国境内外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可以通过提供土地、校舍、资金等资源参与办学。此外,设立的办学机构在学校治理、学术管理、师资配备、收费制度等多方面都实行更加自主、灵活的政策。 按照《规定》,办学机构颁发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学业证书的,应当与该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地区)颁发证书相同,并在该国(地区)获得承认。办学机构按国家统一招生政策录取的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注册学籍学历。鼓励办学机构和境外高等教育机构互派学生、互认学分。 “允许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办分校、校区,可以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熊丙奇向《财经》记者分析,此次《规定》是对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开放度,“以开放促进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允许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是进一步推动海南高水平开放的举措之一。 此前的3月底,海南省新闻办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消息称,海南将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确保今年具备封关硬件条件,明年完成封关各项准备,2025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作为岛屿型省份,海南具有天然的封关运作基础。据《经济日报》报道,全岛封关运作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是全面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基础。 全岛封关运作意味着海南全岛由“境内关内”向“境内关外”的实质性转变。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举措。 作为试点,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办学将享受相应的自贸优惠政策。比如,学校进口自用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享受“零关税”政策,与学校一起来海南的合作企业,符合条件的都可以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高端人才15%的个人所得税上限。 熊丙奇指出,“从引进境外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到独立办学,这是一次转变,也需要谨慎推进”。正因为如此,此次试点只是把独立办学限定为开展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教育。能否以此为契机,带动内地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中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值得期待。
允许境外高校在海南独立办学,有利于“以开放促进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再过几个月,一些中国学生有望实现真正的“本土留学”。
据海南省政府网站消息,正在推动中国境内第一家国外高校独立办学机构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落户海南,今年秋季将开设两个专业,招生140人。
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同等待遇。
4月23日,教育部网站显示,教育部联合海南省政府制定了《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暂行规定》(下称《规定》)。根据《规定》,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下称“海南自贸港”)独立办学。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规定》答记者问时表示,《规定》适用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实施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教育的学校,或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区(下称“办学机构”)的办学活动。
这一适用范围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从举办主体看,办学机构的举办者限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独立设置的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从机构形式看,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办学学科类别看,限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中一个或多个学科。
海南自贸港探索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早有迹可循。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就已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亦规定,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可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这次政策上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就是想给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机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财经》记者。
海南作为中国七个经济特区中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省内一直缺少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自2018年国务院将海南全岛设立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后,海南有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不少知名高校及教育机构纷纷落户于此。
2023年4月12日,中共海南省委召开的“蓬勃兴起自贸港”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传媒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国内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11个国外大学结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招生,今年秋季在校生规模将超过2000人。
“到一个原本教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来办学,当地的需求程度会比较高。”储朝晖说, 这背后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此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快速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但也存在弊端,即所有合作办学的大学和项目,都被纳入国内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授予文凭,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与既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比,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不需要中方教育机构共同参与举办,但中国境内外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可以通过提供土地、校舍、资金等资源参与办学。此外,设立的办学机构在学校治理、学术管理、师资配备、收费制度等多方面都实行更加自主、灵活的政策。
按照《规定》,办学机构颁发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学业证书的,应当与该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地区)颁发证书相同,并在该国(地区)获得承认。办学机构按国家统一招生政策录取的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注册学籍学历。鼓励办学机构和境外高等教育机构互派学生、互认学分。
“允许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办分校、校区,可以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熊丙奇向《财经》记者分析,此次《规定》是对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开放度,“以开放促进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允许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是进一步推动海南高水平开放的举措之一。
此前的3月底,海南省新闻办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消息称,海南将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确保今年具备封关硬件条件,明年完成封关各项准备,2025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作为岛屿型省份,海南具有天然的封关运作基础。据《经济日报》报道,全岛封关运作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是全面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基础。
全岛封关运作意味着海南全岛由“境内关内”向“境内关外”的实质性转变。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举措。
作为试点,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办学将享受相应的自贸优惠政策。比如,学校进口自用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享受“零关税”政策,与学校一起来海南的合作企业,符合条件的都可以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高端人才15%的个人所得税上限。
熊丙奇指出,“从引进境外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到独立办学,这是一次转变,也需要谨慎推进”。正因为如此,此次试点只是把独立办学限定为开展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教育。能否以此为契机,带动内地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中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