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独生子女:不敢穷、不敢病、不敢死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6日 9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87853 阅读
32 评论
精英说

近几年来,生育一直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充斥着各大媒体的版面。 自1982 年 12 月 4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计划生育政策写入新宪法,并规定了国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法律义务,此后30 多年,对生育的限制一直是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核心,独生子女政策也一直都被人们视作减缓人口增长、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一大功臣。   

   

     1980年代的中国儿童图片来源:《你好小朋友》

 这一切一直持续到2013年,中国启动“单独二孩”的计划,几年后又宣布施行“全面二孩”的政策。

 自此一群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人,成了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也成为了在任何国家都堪称罕见的群体,没有哪个时代能拥有比例如此之高的独生子女,而这一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时代曾经遭遇过。

 80后、90后、00后…这三代独生子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孤独的坐标。

 三十多年过去,当这些独生子女们组建家庭、步入中年,从独生子女父母到独生子女成为父母,在特殊政策下诞生的这个群体,曾经历怎样的阵痛,又将如何拥抱无法参照的人生?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诞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这项堪称最具野心的人口控制政策,已经决定了数亿人的存在。

而它所造成的养育模式、家庭结构、文化想象的剧烈变化,以及新型的代际身份的生成,却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独生子女的家庭地位,在历代中国子女中脱颖而出,首先就体现在钱的使用上。

根据1995年的一项调查,受访的将近1500户北京城市家庭中,孩子决定了约70%的消费。而当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儿童对于其家庭消费的影响率才只有40%。

 “围着孩子转”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的常态,就在同一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儿童从他们的家长那里收到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和蒙古国当年的GDP不相上下。

       

       

许多在城市长大的80后、90后可能都有着在餐厅过生日的童年经历,对00后来说这更是常规操作。

 但要知道就在距此不远的年代,对于动辄三四个孩子的中国家庭,这样奢侈的景象还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独生子女浪潮的席卷而来,家庭中的权力关系被完全颠覆,孩子们接替老人成为家庭宴会的绝对中心——有时候他们是被老人们亲手推上去的。      

 

       

《喂养中国小皇帝》一书中提到,独生子女由于没有手足之情,只能选择与同学建立亲密关系。

 群体的压力使得他们必须通过模仿消费和竞争消费来融入群体和巩固自己的亲密关系,并在这种同学关系中获得自我认知。

       

       

当这些被外界简单地归结为浪费和攀比,显然是一种流于表面的批评。 

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资源投入,也经受着毁誉参半的评价,独生子女们纷纷成年,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时候他们或许才发现,小时候享过多少福,以后可能就要吃多少苦。 

       

 1980年代的中国儿童图片来源:《你好小朋友》

独生子女一代的教育焦虑

从幼年开始,独生子女一代便习惯了没有兄弟姐妹的日常生活,他们独享大量的经济与情感成本的集中投入,接受各种趋向国际化的教育与培养。

国家和家庭向上流动的需求,使独生子女们身负厚望,在成长中均以学业至上为核心。

当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同步,中产家庭也正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与国际市场接轨。与此同时,以欧美为范本的中产阶级精英生活方式,不断通过媒体和影视作品深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父母教育下一代进行自我奋斗的玫瑰色前景。

        

       

父母们相信只有这样,孩子的未来才能如期许那般,在芸芸众生中杀出重围,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精英,而非资本主义大生产机器上的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对于大多数中产家庭来说,他们的养育目标强调的是下一代的“高素质”,而非“高产量”。

       

980年代的中国儿童图片来源:《你好小朋友》 

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更是强制性地切断了传统农业社会里多子多福的传统,彻底改变了国人的养育模式,将独生子女塑造为城市中产家庭唯一的寄托与希望。

当然,更高的期许也可能带来更高昂的养育费用和更沉重的焦虑。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在NHK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的镜头下,作为独生子女的林燕,对儿子的教育格外看重。 从幼儿园小小班就开始让儿子学习第二外语,暑期也要帮助儿子制定学习计划,散步的时候会和儿子讨论各种作业。她说,假期可以放松,但不能放松学业。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当摄制组问及为什么要逼孩子那么紧,林燕说,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养活自己,不用照顾老人。 

妈妈会自己赚够养老费,不会给你添麻烦。 

在这种期盼里,似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老人们可以不用将子女的照顾看作唯一的生存依靠。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已经依靠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生存资源。  

     

“我们必须不断地向前赶才不至于落后,没有人能放松”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在一个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里,上升渠道的堵塞生活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年轻一代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充满期许和忧虑的独生一代中产家庭参照自己的成长模式,在预估未来的养育基金时,必须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需要和损耗。 就这样,这些家庭集中所有可动用的资源,进行着一场孤注一掷的投资。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类补习班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在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做好从购置进口奶粉到双语幼儿园报名,再到送入私立贵族学校的一系列准备。无论是动辄上万的幼儿园学费,还是后续无穷无尽的育儿花费,独生子女早已明白,生养孩子早已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 一条龙的教育规划,规避着一切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扫清下一代成为“高素质”国际化精英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这些家庭的父母们,无法忍受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竞争中出局,或是成为资本的炮灰,落入“新穷人”或者高学历“蚁族”的劳动大军。 

在此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情况下,父母们相信孩子数目的增多并不能带来可预见的福祉,反而增加了无法估量的不确定性。      

 

       

“我就是典型的‘421’家庭”

泰戈尔曾说过“人到中年,会放弃虚幻的世界和不切实际的欲望,总是把它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用这段话形容独生子女一代的现状,尤为贴切。

2016年1月1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施行了37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终止。

 

       

但显然,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比人们所直观感受到的更加深远而持久,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国度接近3亿新增人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出行、就业到结婚甚至死亡,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2015年,中国有1.76亿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这些幼时饱受宠爱、被百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们,却在步入中年时,却意识到自己的孤立无援。

 国务院预测,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其中超过半数为空巢老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将日益严峻。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的数据,养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经下降到10%以内,但支出增速却在高位运行,基金备付能力相比过去5年下降1/3。这让中国的老人更容易陷入贫困,中国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贫困率约为17.5%,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独生子女面临的养老压力也空前巨大

 2013年中国城乡空巢老人占全部老年人比重接近50%,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达到375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的18.6%。而如果没有健全的保障体系,所有的照料和支持都只能来自于独生子女,这将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重量。 

随着90后逐渐成家立业,他们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与任何一代人无异,房子、结婚、生子、教育、生病、养老……

 哪一个也不会缺席,只是相比于被动焦虑,90后更喜欢着手解决问题。   

   

   

   数据来源:《90后保险态度报告》 

数据显示,55.78%的受访者虽然没有盈余或是较好的财务计划,但对于现实与生活的掌控感并不差。在《中国青年报》2018年的一项调查中,将近9成的独生子女青年十分关注养老问题。其中,90后是最关注这个问题的群体,而他们也是独生子女群体的主力军。

 曾经的中国家庭讲究“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如今的独生子女已成为了支撑大家庭的中坚力量。 

      

        

在深圳,有一位独生子在家中请了1名保姆照顾生病的母亲,加上老太太的其他生活开销,一个月要花差不多两万元,连保姆都说“这老太太命真好,有这么孝顺的儿子”。 但这样的孝顺,对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奢侈品。

        

        

在一些小城市里,医院护工的价格是100元一天。一二线城市里,价格涨到了200到300元一天,等于每月6000到9000元的开支。 很多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子女们的月薪,也就刚够给护工发工资。

 如果是请住家护工(保姆)来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大小便都需要照料,价格就更加昂贵。 

       

        

为了让父母能安享晚年,没有兄弟姐妹、没有退路的独生子女们必须背负起两倍、三倍的经济压力。 

但就算是寄希望于社区养老也不行。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计94110个,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为27.2张,想要住进养老院,已不是一个靠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面对现实,迈入社会的独生一代,大都抛弃了原本鲜明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背起了家庭重任,以至于集体喊出那句“不敢穷,不敢病,特别想赚钱,因为爸妈只有我”的口号。 

时代还没有准备好,但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长大。

参考资料:

NHK《中国独生子女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凤凰卫视 《中国独生子女报告》

纪录片《独生之国》

浪潮工作室 我们独生子女,太惨了

新周刊 独生子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人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独生子女:中国最激进实验的过去与未来》

瞅啥不是瞅
1 楼
美国人敢穷,喜欢病,想死?
M
Monalisa
2 楼
中国最后的独生子女應該是不想活太久吧
偶来重享
3 楼
计划生育 独生子女。。。 额会骂一辈子,反人类的!
K
Kashima
4 楼
一般家庭的独生子女中年后活的不一定查。说少了继承两套房子,一线城市很可能四套起。将来他们老了如果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还能给一套。另外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挣养老钱 。年轻人有房住也能保障社会稳定。
s
summerheater
5 楼
谁也不想不敢的
B
BOBOLI
6 楼
独生子女虽然苦,但会继承双方父母的遗产,日子过的不会差
s
steelak47
7 楼
孤独死是全球面临的问题,日本孤独死世界第一。单独说中国 不知什么意思。
H
HellRemuera
8 楼
活得挺好
金三
9 楼
敢当五毛。
用户笔名
10 楼
只生一个好! 政府来养老,,, ,,,,
c
callmechees
11 楼
其实说起独生子女,80后,90后是真的独生,特别是80后,是强迫独生,多少妈妈是被强迫或半强迫去做结育的。到了00后,虽然政策上还没有放开,但其实已经没什么人在意了,就算生了2胎也有的是办法搞到户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大城市已经没什么人想生2胎了。 80后其实因为父母那一代兄弟姐妹多,所以表亲堂亲还是很多的,没小编说的那么夸张到需要和同学才能建立亲密关系,当然谁没有几个朋友啊,在任何时候同学都是主要的朋友来源没错。
普选换安定
12 楼
要不是毛腊肉搞出人口爆炸的灾难,邓小平有病搞计划生育
江南游侠
13 楼
傻逼小编想说啥意思呢?,现在的独生子女下辈子钱都用不完,除非烂赌吸毒。自己去算算账吧
x
xiaoyong
14 楼
这标题取得太假了。还什么最后的独生3子女。放开二胎才几天啊。
a
aoeyuu
15 楼
除了贫困山区有这种现象,大多数中国的独生子女小夫妻生活过的不要太快活,孩子有人抢着带,孩子生病接送学校有人抢,周末吃饭有人抢……老人有退休工资,老人有医保,老人有存款,老人有房产……
y
yuanfangzhi
16 楼
貌似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更好,多子女家庭普遍负担更重。
y
yuanfangzhi
17 楼
后来制定的“独生子女政策”只是给“老毛”的“人多力量大”背锅而已,现在四处人山人海,不控制人口?现在少说还多2亿人。
枫言飞语
18 楼
就数小编敢写。
大鱼喝水
19 楼
不敢当五毛但是嘲讽你还是敢的
你吗的
20 楼
汉族的人口是控制了但是现在广东的黑人和山东的三陪又是怎么回事?
l
leeleelee
21 楼
你不想想,一个男人,靠自己养活妻儿,外加4个老人,没有兄弟姐妹帮忙,那点遗产算个毛
无聊女人
22 楼
还不是有好多养费了的独生子女。
y
yankyungmo
23 楼
东北亚通病 孩子教育要求特别优秀 结果成本飙升 最后都不生了 智商太高的结果
b
backup1
24 楼
不许你们这么侮辱共产党的政策
v
violaweiwei
25 楼
大哥 我们都想父母健康高寿好吗!再辛苦我们也想父母在身边...一家人永永远远....
v
violaweiwei
26 楼
不好意思 一激动 怼错人了 你说得对
r
rbkd
27 楼
共产党统治的结果,带着华夏子孙步入深渊
m
minminlou
28 楼
中国最后的独生子女:不敢穷、不敢病、不敢死 请问小编那个国家的屁民敢穷、敢病、敢死?小编忘吃药啦!
r
ray12111
29 楼
当年哪些狗官指定的政策?
D
DK148
30 楼
反人类的计划生育五毛都能舔真是贱逼!
祖国是中国
31 楼
这只是一篇煽情的文章,是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吃饱了撑的没有正儿八经事做,于是写出这样狗屁不通的东西,既丢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脸,也让人瞧不起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也就是臭老九的宿命,连我这个大学毕业一生从事工程师职业的人,也瞧不起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
南方兔儿爷
32 楼
曾经以为得到所有的爱和关注,最后会变成一个人的责任和旅程。独生子女的人生只有真正的独生子女知道。我们没有兄弟姐妹不会有子侄,叔伯姨婶的概念消失,只剩表亲。世界上最独立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