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十分有争议的古籍,其间记载了诸多诡异之事,如果假设里面都是真实的记载,那么不可否认《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百科。可是显然,像什么"三首国、三身国"我们见也没见过,而且这也不符合人体常理。所以《山海经》虽然记载了诸多地理地貌、巫医祭祀、动植物等等,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山海经》列为神异志。
但是有的人说,《山海经》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在先秦以前,很可能《山海经》并不能用我们现在学到的知识体系来读。而的确有人用古语来重解《山海经》,还得出了不少被地理考古考证到的结论。而其中一项,就是我国学者宫玉海教授提出的:金字塔是中国人大禹建立,狮身人面像埃及法老是共工。
我们现在研究《山海经》,无一不是用固有的知识体系来解读,其实碍于陈腐观念和习惯性,我们已经离《山海经》的本来面貌越来越远。《山海经》要读,不能用地理、政治局限,因为上古的世界浑然一体,5000多年前甚至一万年前,那时候只有家族,并没有国家民族。所以将《山海经》放在中国土地上按图索骥是无法真正解释的,必须要拿出中国来看,因为《山海经》记载的是整个世界。
金字塔文化起源于中国。其实中国最初是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中央帝国。宫玉海教授研究《山海经》后,认为其中就记载了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乃是大禹命人建造,而且共工就是埃及法老。
《山海经》说,"共工之臣曰相柳氏...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而且大禹修了金字塔,共4对,台是四方形的。《山海经》有言称"帝尧台、帝喾台、帝舜台、帝丹朱台,台二台,台四方。"而且《山海经》中相似的描述了金字塔的样子"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家知道胡夫金字塔有蛇身人面像,而且蛇身上绘有虎纹,正面朝南。其实共工图腾就是"人面、蛇身、朱发",考古学家后来也发现人面像头发是红色,只不过是因为风沙侵蚀已经看不出来。而且金字塔一角到面像基座是有一条渠道的,不过已经被沙压塌,如果进一步挖掘两侧, 也会发现虎纹。
而且金字塔并非石块,而是混凝土浇砌。"三仞三沮"指的就是混凝土搅拌。中国有很多黄土夯的金字塔,但是因为风雨侵蚀水冲沙压如今已然失去了本来面目,只有丘这种有形象的地名了。但是美洲金字塔不同,用料是当地含有贝壳石灰矿的土,花岗岩石是主要材料,所以就留存了下来。
而且《山海经》记载的丘"地缭,有九丘",有"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所以说玛雅文化也很可能是中国楚文化的延续。玛雅人是印第安人分支,而大多数印第安人都有着我们黄种人的特点,比如有着既黒且直的头发,有着黄色的皮肤,有着铲形门齿,甚至还有白种人和黑种人婴儿出生时绝对没有的臀部青色胎记。
当然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在猜测,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是没有被证实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世界也只有冰山一角,更何况是古世界了。
所以觉得《山海经》只是一本神话故事书的先别下结论,可能书里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很难勘测,而且《山海经》里的地理知识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中学语文地理学习的《水注经》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
相关报道:2000年过去了,《山海经》依旧能震撼你的世界观
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山海经》到底是一本讲什么的书,那就证明你可能从来都没有看过《山海经》。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无数的文人史家试图作出一锤定音的解释,但从未达成共识
司马迁和刘向认为它是一本记录上古山川、生灵妖类的地理书:“《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名者也。”
但纪昀、崔述等人却认为它不过是稗官野史:“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近代的学者们认为它更多是一本神话总集,如鲁迅先生:“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但也有很多人坚信,它的文本里记载着破译洪荒时代的密码,就像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先生说的:“《山海经》中的《五臧山经》基本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为什么唯独《山海经》这么难以定义?这个答案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它真的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载,“奇”到令人惊叹。
1.
假如一定要用一些关键词来定义《山海经》,那它是华夏诸神志、是洪荒地理图、是巫术祀典、是志怪故事合集、本草图典、矿物石谱、上古神兽食用指南…如果你不介意打破次元的比喻方式的话,那它还是中华版的《神奇生物在哪里》或者《克苏鲁神话》。
如果“包罗万象”有名字,那它一定就叫《山海经》,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研究者都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种定义,因为它确实什么都写了。
但倘若《山海经》只是一本什么都收录的上古资料合集,那它的地位充其量应该等同于《夜航船》再加上《阅微草堂笔记》,无论如何都称不上“古代第一奇书”。
《山海经》最可怕的地方在于,那些读起来荒诞不经,甚至已经被古代的学者们论证过是荒诞不经的记录,好像都是真的……
2.
《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载的刑天故事,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虽然历代都将刑天引为勇猛将士的象征,但没见有谁真的相信刑天的存在。毕竟,断首之人死而复生,还能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口,这种完全违背了世界法则的事情怎么可能存在呢?
但是,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远远达不到现在的程度,他们只能记录现象,然后根据当时的知识去重新解释它。假如你熟读历史,相信这个知识点并不难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古人真的见过刑天?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吗?
还真有。
西方古代史里,曾记载过非洲有一种名为“Blemmyes”的人群,在现存的历史绘画中,“Blemmyes”长这副模样:
根据记载,Blemmyes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世纪的非洲东北部(今苏丹地区),还曾经和当时的罗马打过几次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时的贝都因人(Bedouins)和其他游牧民族的服饰导致了被误解成 Blemmyes的形象,也有的认为可能Blemmyes是当地人种,只是肩膀出奇的高。
这些结论的正确与否不是我们能够判断的,但从这幅画上来看,似乎中西的古人在“刑天”的形象上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读到这里,我相信肯定有人觉得这也过分荒诞了,《山海经》怎么都引申到非洲去了?但说实话,在所有与《山海经》有关的细思恐极的细节与巧合里,“刑天”的故事可能是最不让人震惊的巧合之一。
如果把视角放在整个世界去解读《山海经》,我怀疑你可能整个三观都要被重新洗刷一遍。
《山海经·西山经》和《大荒西经》中,讲述过西王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王母娘娘”的原型: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辙燃。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出,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由于《山海经》记录的道路里程其实远远超过了我们实际看到的数字,所以按图索骥的话,“玉山”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非洲东北部,而这个地方恰好有一个曾“以女为王”的国家叫埃及。
在东汉之前,中国并没有狮子的存在,所以这个“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的神,看起来好像是古人对于狮身人面像的描述。
当然,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牵强,那不妨在《大荒西经》中继续往下看,在西王母所住附近,还有一个“寿麻之国”,这里“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景是影的通假字,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地上没有影子,大声疾呼没有回音,气候非常炎热,不可以前往”,这里看起来描述的似乎是赤道地区的沙漠。
沙漠地区,人面虎身的神,你品,你仔细品。
说到这里,肯定还是有人觉得有些过度解读,那不妨继续再和西王母纠结一会儿,书里说她“蓬发戴胜”,头发乱糟糟的,带着华丽的冠冕。
有种鸟也叫戴胜,古人见它头上长有羽冠,觉得跟女子头戴华胜的样子很像,便称呼此鸟为“戴胜”。
仔细看看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觉得它还挺像埃及法老的画风的?
你品,你再仔细品品。
3.
举出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让你把《山海经》当成一本“洪荒时代密码”,像个别“红学家”那样一定要把书里的每一处描写都解释成是别有所指的阴谋论。只是希望你能明白,《山海经》这本书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更神奇一些。
考据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录到底是否确有所载,只是《山海经》这本“上古第一奇书”的一种读法,它的读法还有很多很多。
就像最开头说的,它是古代保存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也最本色的古籍,也是记录华夏氏族谱系最古老的文本,是整个洪荒时代的地理图志,是药典、是食谱…不管你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你总能在《山海经》里读到你所需要的趣味。如果你是一个创作者,那《山海经》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和奇幻设定集。
但除了这些“功用”和“趣味”以外,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山海经》可能还有些更重要的意义。
究其本质,《山海经》是千年前的先祖为我们留下来的一本“笔记”,那些用神话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文字,是华夏民族最初最初的“精神遗迹”,这些对于山川风月、神人异兽、生死超脱的理解,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内核。
在当下这个愈发显得混乱的时代,翻开古典,读一读先祖们的“魂”,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4.
不过,在读《山海经》之前,可能你还得解决一个「小问题」——如何找到一本版本权威,好读又好看的山海经?
作为一本古籍经典,市面上的《山海经》版本多的实在让人难以抉择,如果你希望拥有一本真正能收藏在家,经得住版本考证与时间考验的《山海经》,我建议你做一做如下几个选择题:
有没有注音?注音是否按古文正音?配图是否粗糙?有没有把不同体系的山海经图强行放在一起?是否收录了全图?配图和文字是否正确对应?是节选本还是全本?
特别是要注意:书里的《山海经》图到底有没有问题?
《山海经》文图不可离分,一本《山海经》要是没有好的插图,那绝对是一个不适合阅读、收藏的版本。
后世绝大多数的插图版《山海经》,都是以明代汪绂《山海经存》和蒋应镐绘《山海经》图为本摹画。
但画着画着就走样了,我放几个图你好好品品。
马身龙首神迷之闭上了眼睛,可能实在看不下去自己的新发型了。
瞿如剃起了小平头,走出了精神小伙的步伐。
发际线后移变成了中年秃顶,画风连人种都给变了。
更让人的挠头的是,不同版本的图还相互打架,公认经典的《山海经》图除了有汪绂本、蒋应镐本外,其他还有吴任臣广注本,日本江户时代的《怪奇鸟兽图卷》也有收入,但这些图由于作者们对于《山海经》的理解不同,就会出现概念打架的情况。
例如“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的“神陆吾”。
但市面上许多版本一口气混了多套图在同一本书里,这就很有些微妙的尴尬了……
所以,如果这篇文章燃起了你重读《山海经》的兴趣,请务必对照一下刚才提到的几个选择题,重新审视一下你手中或者准备选择的版本。
《山海经》是一部十分有争议的古籍,其间记载了诸多诡异之事,如果假设里面都是真实的记载,那么不可否认《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百科。可是显然,像什么"三首国、三身国"我们见也没见过,而且这也不符合人体常理。所以《山海经》虽然记载了诸多地理地貌、巫医祭祀、动植物等等,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山海经》列为神异志。
但是有的人说,《山海经》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在先秦以前,很可能《山海经》并不能用我们现在学到的知识体系来读。而的确有人用古语来重解《山海经》,还得出了不少被地理考古考证到的结论。而其中一项,就是我国学者宫玉海教授提出的:金字塔是中国人大禹建立,狮身人面像埃及法老是共工。
我们现在研究《山海经》,无一不是用固有的知识体系来解读,其实碍于陈腐观念和习惯性,我们已经离《山海经》的本来面貌越来越远。《山海经》要读,不能用地理、政治局限,因为上古的世界浑然一体,5000多年前甚至一万年前,那时候只有家族,并没有国家民族。所以将《山海经》放在中国土地上按图索骥是无法真正解释的,必须要拿出中国来看,因为《山海经》记载的是整个世界。
金字塔文化起源于中国。其实中国最初是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中央帝国。宫玉海教授研究《山海经》后,认为其中就记载了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乃是大禹命人建造,而且共工就是埃及法老。
《山海经》说,"共工之臣曰相柳氏...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而且大禹修了金字塔,共4对,台是四方形的。《山海经》有言称"帝尧台、帝喾台、帝舜台、帝丹朱台,台二台,台四方。"而且《山海经》中相似的描述了金字塔的样子"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家知道胡夫金字塔有蛇身人面像,而且蛇身上绘有虎纹,正面朝南。其实共工图腾就是"人面、蛇身、朱发",考古学家后来也发现人面像头发是红色,只不过是因为风沙侵蚀已经看不出来。而且金字塔一角到面像基座是有一条渠道的,不过已经被沙压塌,如果进一步挖掘两侧, 也会发现虎纹。
而且金字塔并非石块,而是混凝土浇砌。"三仞三沮"指的就是混凝土搅拌。中国有很多黄土夯的金字塔,但是因为风雨侵蚀水冲沙压如今已然失去了本来面目,只有丘这种有形象的地名了。但是美洲金字塔不同,用料是当地含有贝壳石灰矿的土,花岗岩石是主要材料,所以就留存了下来。
而且《山海经》记载的丘"地缭,有九丘",有"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所以说玛雅文化也很可能是中国楚文化的延续。玛雅人是印第安人分支,而大多数印第安人都有着我们黄种人的特点,比如有着既黒且直的头发,有着黄色的皮肤,有着铲形门齿,甚至还有白种人和黑种人婴儿出生时绝对没有的臀部青色胎记。
当然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在猜测,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是没有被证实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世界也只有冰山一角,更何况是古世界了。
所以觉得《山海经》只是一本神话故事书的先别下结论,可能书里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很难勘测,而且《山海经》里的地理知识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中学语文地理学习的《水注经》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
相关报道:2000年过去了,《山海经》依旧能震撼你的世界观
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山海经》到底是一本讲什么的书,那就证明你可能从来都没有看过《山海经》。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无数的文人史家试图作出一锤定音的解释,但从未达成共识
司马迁和刘向认为它是一本记录上古山川、生灵妖类的地理书:“《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名者也。”
但纪昀、崔述等人却认为它不过是稗官野史:“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近代的学者们认为它更多是一本神话总集,如鲁迅先生:“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但也有很多人坚信,它的文本里记载着破译洪荒时代的密码,就像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先生说的:“《山海经》中的《五臧山经》基本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为什么唯独《山海经》这么难以定义?这个答案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它真的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载,“奇”到令人惊叹。
1.
假如一定要用一些关键词来定义《山海经》,那它是华夏诸神志、是洪荒地理图、是巫术祀典、是志怪故事合集、本草图典、矿物石谱、上古神兽食用指南…如果你不介意打破次元的比喻方式的话,那它还是中华版的《神奇生物在哪里》或者《克苏鲁神话》。
如果“包罗万象”有名字,那它一定就叫《山海经》,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研究者都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种定义,因为它确实什么都写了。
但倘若《山海经》只是一本什么都收录的上古资料合集,那它的地位充其量应该等同于《夜航船》再加上《阅微草堂笔记》,无论如何都称不上“古代第一奇书”。
《山海经》最可怕的地方在于,那些读起来荒诞不经,甚至已经被古代的学者们论证过是荒诞不经的记录,好像都是真的……
2.
《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载的刑天故事,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虽然历代都将刑天引为勇猛将士的象征,但没见有谁真的相信刑天的存在。毕竟,断首之人死而复生,还能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口,这种完全违背了世界法则的事情怎么可能存在呢?
但是,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远远达不到现在的程度,他们只能记录现象,然后根据当时的知识去重新解释它。假如你熟读历史,相信这个知识点并不难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古人真的见过刑天?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吗?
还真有。
西方古代史里,曾记载过非洲有一种名为“Blemmyes”的人群,在现存的历史绘画中,“Blemmyes”长这副模样:
根据记载,Blemmyes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世纪的非洲东北部(今苏丹地区),还曾经和当时的罗马打过几次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时的贝都因人(Bedouins)和其他游牧民族的服饰导致了被误解成 Blemmyes的形象,也有的认为可能Blemmyes是当地人种,只是肩膀出奇的高。
这些结论的正确与否不是我们能够判断的,但从这幅画上来看,似乎中西的古人在“刑天”的形象上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读到这里,我相信肯定有人觉得这也过分荒诞了,《山海经》怎么都引申到非洲去了?但说实话,在所有与《山海经》有关的细思恐极的细节与巧合里,“刑天”的故事可能是最不让人震惊的巧合之一。
如果把视角放在整个世界去解读《山海经》,我怀疑你可能整个三观都要被重新洗刷一遍。
《山海经·西山经》和《大荒西经》中,讲述过西王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王母娘娘”的原型: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辙燃。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出,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由于《山海经》记录的道路里程其实远远超过了我们实际看到的数字,所以按图索骥的话,“玉山”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非洲东北部,而这个地方恰好有一个曾“以女为王”的国家叫埃及。
在东汉之前,中国并没有狮子的存在,所以这个“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的神,看起来好像是古人对于狮身人面像的描述。
当然,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牵强,那不妨在《大荒西经》中继续往下看,在西王母所住附近,还有一个“寿麻之国”,这里“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景是影的通假字,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地上没有影子,大声疾呼没有回音,气候非常炎热,不可以前往”,这里看起来描述的似乎是赤道地区的沙漠。
沙漠地区,人面虎身的神,你品,你仔细品。
说到这里,肯定还是有人觉得有些过度解读,那不妨继续再和西王母纠结一会儿,书里说她“蓬发戴胜”,头发乱糟糟的,带着华丽的冠冕。
有种鸟也叫戴胜,古人见它头上长有羽冠,觉得跟女子头戴华胜的样子很像,便称呼此鸟为“戴胜”。
仔细看看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觉得它还挺像埃及法老的画风的?
你品,你再仔细品品。
3.
举出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让你把《山海经》当成一本“洪荒时代密码”,像个别“红学家”那样一定要把书里的每一处描写都解释成是别有所指的阴谋论。只是希望你能明白,《山海经》这本书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更神奇一些。
考据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录到底是否确有所载,只是《山海经》这本“上古第一奇书”的一种读法,它的读法还有很多很多。
就像最开头说的,它是古代保存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也最本色的古籍,也是记录华夏氏族谱系最古老的文本,是整个洪荒时代的地理图志,是药典、是食谱…不管你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你总能在《山海经》里读到你所需要的趣味。如果你是一个创作者,那《山海经》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和奇幻设定集。
但除了这些“功用”和“趣味”以外,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山海经》可能还有些更重要的意义。
究其本质,《山海经》是千年前的先祖为我们留下来的一本“笔记”,那些用神话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文字,是华夏民族最初最初的“精神遗迹”,这些对于山川风月、神人异兽、生死超脱的理解,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内核。
在当下这个愈发显得混乱的时代,翻开古典,读一读先祖们的“魂”,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4.
不过,在读《山海经》之前,可能你还得解决一个「小问题」——如何找到一本版本权威,好读又好看的山海经?
作为一本古籍经典,市面上的《山海经》版本多的实在让人难以抉择,如果你希望拥有一本真正能收藏在家,经得住版本考证与时间考验的《山海经》,我建议你做一做如下几个选择题:
有没有注音?注音是否按古文正音?配图是否粗糙?有没有把不同体系的山海经图强行放在一起?是否收录了全图?配图和文字是否正确对应?是节选本还是全本?
特别是要注意:书里的《山海经》图到底有没有问题?
《山海经》文图不可离分,一本《山海经》要是没有好的插图,那绝对是一个不适合阅读、收藏的版本。
后世绝大多数的插图版《山海经》,都是以明代汪绂《山海经存》和蒋应镐绘《山海经》图为本摹画。
但画着画着就走样了,我放几个图你好好品品。
马身龙首神迷之闭上了眼睛,可能实在看不下去自己的新发型了。
瞿如剃起了小平头,走出了精神小伙的步伐。
发际线后移变成了中年秃顶,画风连人种都给变了。
更让人的挠头的是,不同版本的图还相互打架,公认经典的《山海经》图除了有汪绂本、蒋应镐本外,其他还有吴任臣广注本,日本江户时代的《怪奇鸟兽图卷》也有收入,但这些图由于作者们对于《山海经》的理解不同,就会出现概念打架的情况。
例如“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的“神陆吾”。
但市面上许多版本一口气混了多套图在同一本书里,这就很有些微妙的尴尬了……
所以,如果这篇文章燃起了你重读《山海经》的兴趣,请务必对照一下刚才提到的几个选择题,重新审视一下你手中或者准备选择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