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布语
A股烈火烹油,打击违规减持,国家的铁拳已经来了。
近日,北京、上海、深圳、江苏四地的证监局几乎同时“亮剑”,针对三名投资者违规减持股票的行为作出处罚。
其中,汪小清为百甲科技股东,华信永道和艾融软件的原股东,且持股在5%以上。艾融软件原股东孙肖文、鑫汇科原股东魏昌伟,也因违规减持被罚。
更重要的信号是,这三人都被证监局和上交所要求“将卖出的股票购回,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同时限制交易6个月”。要知道,这已经是针对违规减持的顶格处罚了。
多年来,每逢A股稍有起色,总有一些大股东靠着“清仓式”减持和“精准”套现赚得盆满钵满,却坑了整个市场。
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年内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对违规减持合计开出157张罚单(12张为行政处罚,145张为行政监管措施),涉及212名投资者。其中,包含10份“顶格处罚”。
对比一下2023年,截止当年8月8日,有43家上市公司因违规减持被采取监管措施。从处罚数量上看,监管明显是下了决心,要动真格了。
“吃饭砸锅”的大股东被罚,能让股民们放心吗?为什么A股的大户总爱减持套现,不肯陪大家共赴5000点?
这可能是关系到本轮“牛市”,最终能走到哪一步的关键变量。
1
国庆节前,A股形势大好,节后为何急转直下?
有不少网友就认为,调整节奏期间,有不少上市公司股东开始减持离场,“减持潮”是拉低股指的原因之一。
10月8日部分上市公司计划减持情况(图片来源:财联社)
不过,媒体在梳理后发现,所谓A股“减持潮”更多的是股民的情绪,而非事实。
证券时报统计,10月9日晚间、10日晚间、11日晚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股东减持计划9单、7单、7单,数量较此前的平均值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既然如此,为什么股民“痛感”强烈,对大股东违规减持套现,更是恨得牙痒痒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额资金突然撤离,会向市场释放显著利空信号。尤其是在牛市的时候,会让很多追涨的散户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说好的一起把蛋糕做大,有人却把自己的那份偷偷切走,然后还把蛋糕砸了。这怎么忍?
更何况,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存在巨大的不对等:公司高管们往往掌握一些商业内幕,也有专业机构给予投资建议,总能精准地在股价高位套现。
难怪说,牛市是散户亏钱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也是一大“陷阱”了。
还有一些更恶劣的情况,有的公司在上市前就在密谋减持套现,大股东在限售股解禁后,短时间内清空所持股票,公司业绩随之暴跌。
比如,创始人套现近70亿跑路的永大集团就是典型案例:
据澎湃新闻报道,从2015年4月14日至12月24日,永大集团原董事长吕永祥及其家族人员在公司发布高送转等利好消息,股价一飞冲天之际,创始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借势在这8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方式清仓式减持套现67.6亿,之后辞职离场,二级市场不少股民被套。
正是因为有这种割韭菜的行为发生,才会让很多股民心灰意冷,对牛市缺乏信心。
当然,股东减持也可能是出于正当的理由,比如自身有资金需求、公司的发展需求等,并非都是“割韭菜”。
但不可否认,一些上市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心态:
只把股市当作短期的“提款机”急于套现,对于长期的价值投资并不关心。
特别是在A股炒作氛围浓厚的情况下,如果放任这种心态蔓延,就可能带来大起大落、长期萎靡不振等表现,制度上的漏洞,需要尽快填补。
2
当然,实际上用制度来防止违规减持,困难不小。大股东减持的套路,可谓是花样繁多。
比如,大家熟悉的“技术性离婚”,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离婚把股权分割给配偶,来达到减持的目的。
仅2023年里,就有近10家上市公司爆出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因离婚而涉及高额股权分割。离婚之后,公司股价基本都出现了下跌。
2023年部分上市公司控制人离婚的股权分割占比(图片来源:澎湃商学院)
老板们闹感情纠纷,却让散户们亏麻了。
一些股东偷偷减持了,还把锅甩给家属。例如,青山纸业曾披露一则公告称,公司董事刘洁于2017年6月19日卖出所持公司股票98.88万股,成交金额398.16万元。减持后,刘洁持有公司股票为0股。而清仓的理由,刘洁居然称是因为“工作太忙了”,证券账户都是家属代为管理,而减持是家属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操作的。
几百万的交易自己不知情,这理由我真的信了。
近年来,监管对于大股东减持股票的限制愈发严格,比如要求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在减持前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原始股在限制期内不得交易等等。
但是,总有人能另辟蹊径,找到一些绕道减持的“野路子”。比如这两年出现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是“转融通式减持”。转融通,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借入证券、筹得资金后,再转借给证券公司,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来源。
然而这个融资工具,却被很多大股东和证券公司拿来卡bug了。
举个例子,上市公司股东可以通过把自己的限售股以“转融通”方式出借给证券公司,悄悄将持股比例下降到5%以下,就可以在无公告的情况下进行减持操作了。
去年,因为上演了一出“消失的股份”而被证监会立案的高瓴资本,就是用的这个套路。
高瓴资本旗下投资管理公司HHLR借转融通“绕道减持”过程详解(图片来源:治理万花筒)
为此,交易所又紧急出台了新的补丁:通过转融通出借的股票仍然计算在持股比例内,不能绕开持股限制。
这才把漏洞给补上了。
这几年来,监管和资本一直在反复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虽然有关部门的声明一严再严,但总有大股东能“胜利大逃亡”。据东方财富的数据,从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A股指数基本围绕着3000点左右徘徊,而A股大股东每年均呈现出净流出的情况。2023年上半年,A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为1710.62亿元。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流向了少数人。为什么会这样?
不少股民认为,因为目前针对违规减持的处罚,还是太轻了。
以我们开头提到对三名投资人的“顶格处罚”为例,最严厉的也就是责令回购、上缴差价。这还是今年5月新规才追加的条款,加大了追责力度。在此之前,违规套现的投资人,顶格处罚是“公开谴责”。
简直就像一个笑话。这种力度的处罚,基本等同于:“知错了吧?罚酒三杯”。
3
如今,为了扭转局面,国家也确实出了狠招。
今年5月24日,号称“最严减持新规”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公布,明确规定: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与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和分红情况挂钩;对技术性离婚减持、转融通出借、融券减持等各类“花式”减持,全面予以规制,等等。
据经济日报统计,截至今年5月,A股共有55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发生了减持,合计净减持31.84亿股,减持参考市值为409.53亿元,较此前已大幅下降。
可以说,当前的法规制度,基本上把违规减持的常见漏洞,都给补上了。只不过,打击减持乱象不可能一蹴而就。
很多股民出于朴素的正义感,觉得应该继续加重违规套现大股东的处罚,增强“痛感”,比如除了责令大股东回购股票外,还应该处以相应的罚款。
也有专家表示,当务之急还是继续“补漏洞”。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就提出了三点建议:
公司分红额达不到IPO募资额的,就不能减持;
减持的价格不能低于IPO价格;
契约型协议转让不能给打折价,受让方也需要在2年以后才能流通。
有没有道理?值得参考。不管“罚”还是“堵”,都是一场监管与资本的长期博弈,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与平衡术。
一个健康蓬勃、稳健向好的股市,不仅是股民之福,更是国家之幸。
作者 | 布语
A股烈火烹油,打击违规减持,国家的铁拳已经来了。
近日,北京、上海、深圳、江苏四地的证监局几乎同时“亮剑”,针对三名投资者违规减持股票的行为作出处罚。
其中,汪小清为百甲科技股东,华信永道和艾融软件的原股东,且持股在5%以上。艾融软件原股东孙肖文、鑫汇科原股东魏昌伟,也因违规减持被罚。
更重要的信号是,这三人都被证监局和上交所要求“将卖出的股票购回,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同时限制交易6个月”。要知道,这已经是针对违规减持的顶格处罚了。
多年来,每逢A股稍有起色,总有一些大股东靠着“清仓式”减持和“精准”套现赚得盆满钵满,却坑了整个市场。
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年内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对违规减持合计开出157张罚单(12张为行政处罚,145张为行政监管措施),涉及212名投资者。其中,包含10份“顶格处罚”。
对比一下2023年,截止当年8月8日,有43家上市公司因违规减持被采取监管措施。从处罚数量上看,监管明显是下了决心,要动真格了。
“吃饭砸锅”的大股东被罚,能让股民们放心吗?为什么A股的大户总爱减持套现,不肯陪大家共赴5000点?
这可能是关系到本轮“牛市”,最终能走到哪一步的关键变量。
1
国庆节前,A股形势大好,节后为何急转直下?
有不少网友就认为,调整节奏期间,有不少上市公司股东开始减持离场,“减持潮”是拉低股指的原因之一。
10月8日部分上市公司计划减持情况(图片来源:财联社)
不过,媒体在梳理后发现,所谓A股“减持潮”更多的是股民的情绪,而非事实。
证券时报统计,10月9日晚间、10日晚间、11日晚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股东减持计划9单、7单、7单,数量较此前的平均值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既然如此,为什么股民“痛感”强烈,对大股东违规减持套现,更是恨得牙痒痒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额资金突然撤离,会向市场释放显著利空信号。尤其是在牛市的时候,会让很多追涨的散户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说好的一起把蛋糕做大,有人却把自己的那份偷偷切走,然后还把蛋糕砸了。这怎么忍?
更何况,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存在巨大的不对等:公司高管们往往掌握一些商业内幕,也有专业机构给予投资建议,总能精准地在股价高位套现。
难怪说,牛市是散户亏钱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也是一大“陷阱”了。
还有一些更恶劣的情况,有的公司在上市前就在密谋减持套现,大股东在限售股解禁后,短时间内清空所持股票,公司业绩随之暴跌。
比如,创始人套现近70亿跑路的永大集团就是典型案例:
据澎湃新闻报道,从2015年4月14日至12月24日,永大集团原董事长吕永祥及其家族人员在公司发布高送转等利好消息,股价一飞冲天之际,创始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借势在这8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方式清仓式减持套现67.6亿,之后辞职离场,二级市场不少股民被套。
正是因为有这种割韭菜的行为发生,才会让很多股民心灰意冷,对牛市缺乏信心。
当然,股东减持也可能是出于正当的理由,比如自身有资金需求、公司的发展需求等,并非都是“割韭菜”。
但不可否认,一些上市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心态:
只把股市当作短期的“提款机”急于套现,对于长期的价值投资并不关心。
特别是在A股炒作氛围浓厚的情况下,如果放任这种心态蔓延,就可能带来大起大落、长期萎靡不振等表现,制度上的漏洞,需要尽快填补。
2
当然,实际上用制度来防止违规减持,困难不小。大股东减持的套路,可谓是花样繁多。
比如,大家熟悉的“技术性离婚”,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离婚把股权分割给配偶,来达到减持的目的。
仅2023年里,就有近10家上市公司爆出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因离婚而涉及高额股权分割。离婚之后,公司股价基本都出现了下跌。
2023年部分上市公司控制人离婚的股权分割占比(图片来源:澎湃商学院)
老板们闹感情纠纷,却让散户们亏麻了。
一些股东偷偷减持了,还把锅甩给家属。例如,青山纸业曾披露一则公告称,公司董事刘洁于2017年6月19日卖出所持公司股票98.88万股,成交金额398.16万元。减持后,刘洁持有公司股票为0股。而清仓的理由,刘洁居然称是因为“工作太忙了”,证券账户都是家属代为管理,而减持是家属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操作的。
几百万的交易自己不知情,这理由我真的信了。
近年来,监管对于大股东减持股票的限制愈发严格,比如要求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在减持前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原始股在限制期内不得交易等等。
但是,总有人能另辟蹊径,找到一些绕道减持的“野路子”。比如这两年出现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是“转融通式减持”。转融通,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借入证券、筹得资金后,再转借给证券公司,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来源。
然而这个融资工具,却被很多大股东和证券公司拿来卡bug了。
举个例子,上市公司股东可以通过把自己的限售股以“转融通”方式出借给证券公司,悄悄将持股比例下降到5%以下,就可以在无公告的情况下进行减持操作了。
去年,因为上演了一出“消失的股份”而被证监会立案的高瓴资本,就是用的这个套路。
高瓴资本旗下投资管理公司HHLR借转融通“绕道减持”过程详解(图片来源:治理万花筒)
为此,交易所又紧急出台了新的补丁:通过转融通出借的股票仍然计算在持股比例内,不能绕开持股限制。
这才把漏洞给补上了。
这几年来,监管和资本一直在反复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虽然有关部门的声明一严再严,但总有大股东能“胜利大逃亡”。据东方财富的数据,从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A股指数基本围绕着3000点左右徘徊,而A股大股东每年均呈现出净流出的情况。2023年上半年,A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为1710.62亿元。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流向了少数人。为什么会这样?
不少股民认为,因为目前针对违规减持的处罚,还是太轻了。
以我们开头提到对三名投资人的“顶格处罚”为例,最严厉的也就是责令回购、上缴差价。这还是今年5月新规才追加的条款,加大了追责力度。在此之前,违规套现的投资人,顶格处罚是“公开谴责”。
简直就像一个笑话。这种力度的处罚,基本等同于:“知错了吧?罚酒三杯”。
3
如今,为了扭转局面,国家也确实出了狠招。
今年5月24日,号称“最严减持新规”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公布,明确规定: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与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和分红情况挂钩;对技术性离婚减持、转融通出借、融券减持等各类“花式”减持,全面予以规制,等等。
据经济日报统计,截至今年5月,A股共有55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发生了减持,合计净减持31.84亿股,减持参考市值为409.53亿元,较此前已大幅下降。
可以说,当前的法规制度,基本上把违规减持的常见漏洞,都给补上了。只不过,打击减持乱象不可能一蹴而就。
很多股民出于朴素的正义感,觉得应该继续加重违规套现大股东的处罚,增强“痛感”,比如除了责令大股东回购股票外,还应该处以相应的罚款。
也有专家表示,当务之急还是继续“补漏洞”。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就提出了三点建议:
公司分红额达不到IPO募资额的,就不能减持;
减持的价格不能低于IPO价格;
契约型协议转让不能给打折价,受让方也需要在2年以后才能流通。
有没有道理?值得参考。不管“罚”还是“堵”,都是一场监管与资本的长期博弈,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与平衡术。
一个健康蓬勃、稳健向好的股市,不仅是股民之福,更是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