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股“航母热潮”正在北约内部掀起,各国争相把航母开向西太平洋地区“秀肌肉”,目标直指中国。意大利的“加富尔”号轻型航母刚走,法国的“戴高乐”号中型航母紧随其后,而英国则计划明年再次派遣“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前往亚太。乍一看,这一出“北约航母接力赛”似乎充满了威慑意味,但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这种“展示军力”更像是一场自曝其短的“航母走秀”。
▲英媒坦言,皇家海军的航母在“压倒性力量”面前不堪一击
北约航母出现在西太,并非真的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而更多是应美国的要求做场面工程。尤其是英国航母的“洋相”,更成为一大看点。根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威尔士亲王”号在模拟战争演习中,在大多数场景下都被“压倒性力量”击沉。分析指出,原因在于这些航母搭载的F-35B战机性能有限,预警能力不足,而护航舰艇的拦截能力也存在明显短板。
这些航母不仅装备和战力上问题频出,运营成本高昂却无法发挥预期效能。英国甚至连为两艘航母配齐F-35B战机的预算都捉襟见肘,只能勉强凑齐一艘航母的舰载机。此外,航母维护问题更令人堪忧。今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因推进轴故障错过联合演习,而“威尔士亲王”号更是长期“打补丁”维持运转。可以说,英国航母千里迢迢来到西太,恐怕还未真正参与任务,就可能先在后勤保障上“折戟沉沙”。
▲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面对北约航母,中国的反航母作战力量显然已经“遥遥领先”。从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各型超音速/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到已经部署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中国的反航母战法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些导弹的特点是射程远、速度快、突破能力强,相当可观的装备数量可以实现对敌航母的饱和攻击。例如,东风-21D可在数千公里外精确打击海上目标,搭配鹰击-12、鹰击-18等导弹,足以在短时间内对敌航母编队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英国航母仅依赖数量有限的紫菀-30防空导弹,在这种密集攻击面前根本无力招架。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航母战法并不止于导弹打击,还包括从水下潜艇、无人潜航器的隐蔽伏击,到海军航空兵的远程打击。一旦有敌航母编队靠近中国沿海,很可能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在多层次的攻击中“全军覆没”。
▲法国“戴高乐”级航母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
北约国家派航母到西太,表面上是要在中国周边“刷存在感”,实则更多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从战力角度看,除了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北约其他国家的航母并不具备与中国海军正面对抗的能力。
英国、法国等国所谓的“全球部署”更多是“摆拍”,因为欧洲国家当前在本土的安全形势已然捉襟见肘。面对俄罗斯的压力,北约国家在乌克兰危机上倾尽全力,对抗俄罗斯尚且勉强,根本无力兼顾亚太的复杂局势。
更何况,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以英国为例,深陷经济滞胀,削减军费已是无奈之举。即便如此,伦敦仍硬撑着“全球存在”的架子,不惜拆东墙补西墙,将军舰派往亚太。这样的行为,既无助于改善其本国的安全,也难以对中国形成实际威胁,反倒更像是“自费给美国站台”。
▲北约首脑会议
北约国家频繁派航母前往亚太,除了军事上配合美国,还有更深层的外交考量。例如,英国一边在亚太“刷存在感”,一边却试图改善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英国外交大臣拉米明确表示,95%的中英经贸活动与国家安全无关,这显示出伦敦对中国市场的迫切需求。
类似的“嘴硬心软”还体现在法国身上。虽然法国近期高调支持欧盟对华征收关税,并派出“戴高乐”号航母赴亚太,但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姿态”。在对华政策上,法国仍需要平衡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双重需求。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北约航母远赴西太平洋,更多是为美国“站台”,而非真有能力威慑中国。无论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先天不足,还是法国“戴高乐”号的“摆拍式巡航”,都表明这些国家的实际能力与其宣称的“威慑力”相去甚远。
对于中国而言,这些航母编队不过是“移动靶标”,既无法改变区域力量对比,更无法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实质威胁。在中国强大的反航母能力面前,这些北约航母的命运或许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千里送大餐,礼轻情意重。”
近日,一股“航母热潮”正在北约内部掀起,各国争相把航母开向西太平洋地区“秀肌肉”,目标直指中国。意大利的“加富尔”号轻型航母刚走,法国的“戴高乐”号中型航母紧随其后,而英国则计划明年再次派遣“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前往亚太。乍一看,这一出“北约航母接力赛”似乎充满了威慑意味,但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这种“展示军力”更像是一场自曝其短的“航母走秀”。
▲英媒坦言,皇家海军的航母在“压倒性力量”面前不堪一击
北约航母出现在西太,并非真的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而更多是应美国的要求做场面工程。尤其是英国航母的“洋相”,更成为一大看点。根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威尔士亲王”号在模拟战争演习中,在大多数场景下都被“压倒性力量”击沉。分析指出,原因在于这些航母搭载的F-35B战机性能有限,预警能力不足,而护航舰艇的拦截能力也存在明显短板。
这些航母不仅装备和战力上问题频出,运营成本高昂却无法发挥预期效能。英国甚至连为两艘航母配齐F-35B战机的预算都捉襟见肘,只能勉强凑齐一艘航母的舰载机。此外,航母维护问题更令人堪忧。今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因推进轴故障错过联合演习,而“威尔士亲王”号更是长期“打补丁”维持运转。可以说,英国航母千里迢迢来到西太,恐怕还未真正参与任务,就可能先在后勤保障上“折戟沉沙”。
▲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面对北约航母,中国的反航母作战力量显然已经“遥遥领先”。从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各型超音速/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到已经部署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中国的反航母战法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些导弹的特点是射程远、速度快、突破能力强,相当可观的装备数量可以实现对敌航母的饱和攻击。例如,东风-21D可在数千公里外精确打击海上目标,搭配鹰击-12、鹰击-18等导弹,足以在短时间内对敌航母编队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英国航母仅依赖数量有限的紫菀-30防空导弹,在这种密集攻击面前根本无力招架。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航母战法并不止于导弹打击,还包括从水下潜艇、无人潜航器的隐蔽伏击,到海军航空兵的远程打击。一旦有敌航母编队靠近中国沿海,很可能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在多层次的攻击中“全军覆没”。
▲法国“戴高乐”级航母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
北约国家派航母到西太,表面上是要在中国周边“刷存在感”,实则更多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从战力角度看,除了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北约其他国家的航母并不具备与中国海军正面对抗的能力。
英国、法国等国所谓的“全球部署”更多是“摆拍”,因为欧洲国家当前在本土的安全形势已然捉襟见肘。面对俄罗斯的压力,北约国家在乌克兰危机上倾尽全力,对抗俄罗斯尚且勉强,根本无力兼顾亚太的复杂局势。
更何况,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以英国为例,深陷经济滞胀,削减军费已是无奈之举。即便如此,伦敦仍硬撑着“全球存在”的架子,不惜拆东墙补西墙,将军舰派往亚太。这样的行为,既无助于改善其本国的安全,也难以对中国形成实际威胁,反倒更像是“自费给美国站台”。
▲北约首脑会议
北约国家频繁派航母前往亚太,除了军事上配合美国,还有更深层的外交考量。例如,英国一边在亚太“刷存在感”,一边却试图改善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英国外交大臣拉米明确表示,95%的中英经贸活动与国家安全无关,这显示出伦敦对中国市场的迫切需求。
类似的“嘴硬心软”还体现在法国身上。虽然法国近期高调支持欧盟对华征收关税,并派出“戴高乐”号航母赴亚太,但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姿态”。在对华政策上,法国仍需要平衡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双重需求。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北约航母远赴西太平洋,更多是为美国“站台”,而非真有能力威慑中国。无论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先天不足,还是法国“戴高乐”号的“摆拍式巡航”,都表明这些国家的实际能力与其宣称的“威慑力”相去甚远。
对于中国而言,这些航母编队不过是“移动靶标”,既无法改变区域力量对比,更无法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实质威胁。在中国强大的反航母能力面前,这些北约航母的命运或许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千里送大餐,礼轻情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