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 王存同
近年来,梅毒正以日益增加的感染数冲击多个国家,并对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挑战。据韩国《中央日报》11日报道,韩国梅毒病例激增,截至今年8月,梅毒患者数量是去年的4倍,约1800人。据日本富士新闻网报道,截至今年9月初,东京都已有2460人感染梅毒,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去年的3701人。2022年,美国梅毒感染者达21万,创70年来新高。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多区域性传播感染正在增加,尤其是梅毒。2022年全球15至49岁人群新增梅毒感染者100多万,总数达800万。
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王存同介绍,梅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细菌性(梅毒螺旋体)性传播感染。梅毒会引发心血管、神经、生殖和眼部等多系统损害,导致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梅毒还可能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梅毒患病率的增长不仅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还可能加剧性病患者的污名化现象,阻碍及时就医和治疗。全球梅毒患病率上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安全性行为增多。王存同表示,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避孕套的使用率下降,但性行为的总量并未显著减少。超过95%的梅毒感染是由于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不安全性行为导致的。尤其是与多个性伴侣、性工作者发生性关系或性接触,以及男男性行为和双性性行为的增加等,都增加了梅毒的感染风险。
2.性活跃人群增加。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性规范更为多元化、性关系和性行为趋向自由化。性活动的增加和性伴侣更换频率的提高,客观上成为梅毒感染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3.防护意识不足。部分人群对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意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不使用安全套等,增加了梅毒等疾病的感染风险。当存在感染梅毒的高危行为(如与梅毒患者血液接触或性接触)时,其实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早期梅毒是可以被彻底治愈的,但晚期梅毒的治疗较为复杂,彻底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4.公共卫生资源有限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资源有限,导致梅毒等疾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能力不足。
5.性传播疾病污名化。目前,各国都存在对性传播疾病的污名化现象。王存同表示,这导致了很多患者不敢及时就医、不敢去正规医院、不敢告诉性伴侣,从而加剧了疾病的传播。
6.全球化和人口流动。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不断增加。在一些地区,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差、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
7.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20世纪40年代以前,青霉素的供应曾使梅毒的感染率大幅下降。一直到现在,青霉素类抗生素依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因有的地区滥用抗生素,导致许多患者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导致梅毒治疗效果有所下降、感染率上升。
面对梅毒疫情的严峻形势,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如美国加强公共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梅毒等性病的认识;增加性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提供免费的梅毒检测和治疗服务;针对高风险群体实施定向干预措施。日本设立专门的梅毒检测所,提供24小时匿名检测服务;加强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梅毒防控工作;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打击非法性交易和毒品滥用等行为。韩国将现有的样本监控系统改为全面监控,以更好地掌握疫情动态;开展大规模的梅毒筛查活动,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梅毒疫情。王存同教授认为,个人在预防梅毒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风险性行为。减少与可疑性伴侣的性行为,保持性伴侣的单一性。在性行为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检测。性伴侣双方应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的检测,尤其是在伴侣有变化或在某一方发生风险性行为后,更应如此。这样不仅可以尽早发现或治疗梅毒,也可以避免传播给他人。
识别和了解症状。接受科学—循证性教育,了解梅毒的早期症状。如初期/一期梅毒:感染后大约3周至3个月,出现单一无痛的溃疡(称为硬下疳),通常出现在感染部位,如生殖器、口腔或肛门。二期梅毒:数周到数月后,可能出现皮疹(通常涉及手掌和脚掌)、黏膜损伤、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乏力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控制接触。避免与梅毒感染者的溃疡或其他感染性的皮肤/黏膜损伤有直接、密切的接触,因为梅毒患者的皮肤损伤或黏膜溃疡中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避免直接、密切接触可有效预防感染。如果需要对患者进行治疗或照护,也需要提前做好积极的防护措施。
伴侣间保持诚实。出于健康意识与道德责任,建议与性伴侣坦诚地讨论性健康状况和病史,确保彼此的知情同意。如果一方被诊断为梅毒,另一方也应接受检查和积极治疗。
避免毒品和酒精滥用。毒品和酒精滥用可能导致判断力下降,进而导致不安全性行为和其他身心伤害。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疑似梅毒的症状,如皮疹、肿块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接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控制病情并防止传播。▲
受访专家: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 王存同
近年来,梅毒正以日益增加的感染数冲击多个国家,并对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挑战。据韩国《中央日报》11日报道,韩国梅毒病例激增,截至今年8月,梅毒患者数量是去年的4倍,约1800人。据日本富士新闻网报道,截至今年9月初,东京都已有2460人感染梅毒,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去年的3701人。2022年,美国梅毒感染者达21万,创70年来新高。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多区域性传播感染正在增加,尤其是梅毒。2022年全球15至49岁人群新增梅毒感染者100多万,总数达800万。
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王存同介绍,梅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细菌性(梅毒螺旋体)性传播感染。梅毒会引发心血管、神经、生殖和眼部等多系统损害,导致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梅毒还可能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梅毒患病率的增长不仅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还可能加剧性病患者的污名化现象,阻碍及时就医和治疗。全球梅毒患病率上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安全性行为增多。王存同表示,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避孕套的使用率下降,但性行为的总量并未显著减少。超过95%的梅毒感染是由于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不安全性行为导致的。尤其是与多个性伴侣、性工作者发生性关系或性接触,以及男男性行为和双性性行为的增加等,都增加了梅毒的感染风险。
2.性活跃人群增加。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性规范更为多元化、性关系和性行为趋向自由化。性活动的增加和性伴侣更换频率的提高,客观上成为梅毒感染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3.防护意识不足。部分人群对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意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不使用安全套等,增加了梅毒等疾病的感染风险。当存在感染梅毒的高危行为(如与梅毒患者血液接触或性接触)时,其实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早期梅毒是可以被彻底治愈的,但晚期梅毒的治疗较为复杂,彻底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4.公共卫生资源有限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资源有限,导致梅毒等疾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能力不足。
5.性传播疾病污名化。目前,各国都存在对性传播疾病的污名化现象。王存同表示,这导致了很多患者不敢及时就医、不敢去正规医院、不敢告诉性伴侣,从而加剧了疾病的传播。
6.全球化和人口流动。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不断增加。在一些地区,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差、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
7.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20世纪40年代以前,青霉素的供应曾使梅毒的感染率大幅下降。一直到现在,青霉素类抗生素依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因有的地区滥用抗生素,导致许多患者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导致梅毒治疗效果有所下降、感染率上升。
面对梅毒疫情的严峻形势,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如美国加强公共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梅毒等性病的认识;增加性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提供免费的梅毒检测和治疗服务;针对高风险群体实施定向干预措施。日本设立专门的梅毒检测所,提供24小时匿名检测服务;加强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梅毒防控工作;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打击非法性交易和毒品滥用等行为。韩国将现有的样本监控系统改为全面监控,以更好地掌握疫情动态;开展大规模的梅毒筛查活动,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梅毒疫情。王存同教授认为,个人在预防梅毒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风险性行为。减少与可疑性伴侣的性行为,保持性伴侣的单一性。在性行为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检测。性伴侣双方应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的检测,尤其是在伴侣有变化或在某一方发生风险性行为后,更应如此。这样不仅可以尽早发现或治疗梅毒,也可以避免传播给他人。
识别和了解症状。接受科学—循证性教育,了解梅毒的早期症状。如初期/一期梅毒:感染后大约3周至3个月,出现单一无痛的溃疡(称为硬下疳),通常出现在感染部位,如生殖器、口腔或肛门。二期梅毒:数周到数月后,可能出现皮疹(通常涉及手掌和脚掌)、黏膜损伤、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乏力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控制接触。避免与梅毒感染者的溃疡或其他感染性的皮肤/黏膜损伤有直接、密切的接触,因为梅毒患者的皮肤损伤或黏膜溃疡中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避免直接、密切接触可有效预防感染。如果需要对患者进行治疗或照护,也需要提前做好积极的防护措施。
伴侣间保持诚实。出于健康意识与道德责任,建议与性伴侣坦诚地讨论性健康状况和病史,确保彼此的知情同意。如果一方被诊断为梅毒,另一方也应接受检查和积极治疗。
避免毒品和酒精滥用。毒品和酒精滥用可能导致判断力下降,进而导致不安全性行为和其他身心伤害。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疑似梅毒的症状,如皮疹、肿块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接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控制病情并防止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