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男”观察:119个村超4成大龄男青年婚配难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2月4日 16点30分 PT
  返回列表
68004 阅读
14 评论
红星新闻

春节将近,“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再度成为显性话题。2024年1月底,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教授课题组发布了一份《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状况》调查报告。这份基于全国26个省(市、区)、119个村、1785个农户的报告指出:超4成村庄存在较为严重的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短短时间内,“求解农村大龄青年婚配难题”词条冲上微博热搜。

▲某地举办的一场农村婚礼 据图虫创意

出圈的热度令黄振华颇感意外。他推测:“一则可能是碰上了春节的时点,正好是青年男女返乡相亲的高峰期;二来也说明报告切切实实反映了当下一个普遍现状。”

黄振华所在的中国农村研究院自2006年开始,持续到全国各地农村开展不同主题的田野调查。根据他的观察,近10年,农村男青年的确出现了婚配难的情况,并且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黄振华认为,这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呈现形势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其中既包括大众熟知的“天价彩礼”现象,也包括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夹击下,农村男青年传统婚恋观的转变,“对婚姻的认同感变低了”。由此衍生的对农村社会治理带来的隐忧,也是需要被看到的另一面。

在黄振华看来,呼吁移风易俗、改变“天价彩礼”等措施能取得一定成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乡村振兴,用内生性的动力去缓解这一难题。”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就相关话题独家专访了黄振华。

——①——

119个样本村庄

有51个村村干部反映大龄男青年婚配难

▶红星新闻:是什么契机让您展开了对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的调研?

黄振华:说起来其实是个意外。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田野调查,我们称之为“百村观察”,启动至今已有18年。“百村观察”调查问卷分为基础性和专题性,基础性调查方向常年不变,专题性的调查方向每年都会有调整。2023年我们的调查主题其实是“农村家庭建设”,其中设置了一些关于婚姻的问题。

在第一轮数据回收上来后,我们发现,未婚农村大龄男青年的数量有些突出,它反映了一些周期性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后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所以才有了这个引起热议的数据:在119个样本村庄中,有51个村的村干部反映当地存在较为严重的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占比42.7%。

事实上,这也并非是我们首次关注到这个现象。十几年前,大概2013年左右,那时我们下村和村干部交流,已经有村干部反映当地存在较多未婚大龄男青年。这个现象只是个案,还是普遍状况?由于缺乏数据支撑,当时我们还看不出来。但基于我们长期农村调研的经验来看,这肯定是一个逐渐加剧的过程,至少在近10年是这样。

▲某地举办的一场农村婚礼 据图虫创意

▶红星新闻:在研究中,课题组对“大龄”怎么界定?

黄振华:学界对于“大龄男青年”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来看,如果年龄在30岁以上,基本可以确定为大龄青年。但农村的视角未必是这样。比如,某村庄普遍结婚年龄是23岁左右,如果一个男青年到了28岁还没结婚,那他在当地人眼里也是大龄未婚男青年。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结合了当地人的视角去界定何为“大龄”。

▶红星新闻:农村男青年的择偶渠道一般有哪些?

黄振华:这次调研我们没有设置专门的问题,所以暂无宏观的数据来支撑相关渠道的比重,但渠道应该是多元化的,自由恋爱、传统的媒妁之言都有,女方是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也有。

▶红星新闻:男青年是会更倾向于找本地?还是外地?

黄振华: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按常理推断,农村男青年尤其是大龄男青年,如果要迫切解决成家问题,肯定不会在本地、外地上有所限制。但事实不完全是这样。受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男青年对于本地、外地女性的青睐程度也不同。

比如在某中部省份的农村,如果能娶到外地女性,这名男青年会被同村人视为“比较有本事”,是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相比之下,求娶本地女性可能是个相对“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②——

农村适婚女性数量少

结婚成本高,婚姻认同感降低

▶红星新闻:在此前的研究中,有的将“农村大龄青年婚配难”归因为生育政策带动的连锁效应、彩礼高昂等。您认为有哪些原因?

黄振华: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关于成因我们进行了归纳,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少一高三低”。

一少,是指农村适婚女性比较少,这是随着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出现的现象。相对而言,年轻女性外流的数量更多,而且会倾向于在外结婚,男性则倾向于回到家乡成家。叠加了传统农村生育观念带来的性别失衡,留在村内的适婚女性数量就更少了。

一高,是指结婚成本高,也就是俗称的彩礼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省份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彩礼普遍偏高,个别地方还会逐年递增。比如,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城,2020年它的彩礼是18.8万,已经不低了,2023年又变成了“3个九万九”,也就是将近30万。很多地方还会要求男方买房买车,这又是一笔支出。彩礼的压力下,一些男青年脱单就比较困难。

▲陕西省岚皋县成立红娘志愿服务队

“男多女少”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彩礼。为了竞得女方的青睐,男方可能会提高彩礼,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

三低,包括个人及家庭收入低、学历及职业技能素质低、对传统婚姻的认同感低。

前“两低”都比较好理解,第三个“低”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婚姻的认同感变低了。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理想和个人现实条件产生了较大差距,想找但找不到,形成了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是城市化发展对传统观念造成了冲击,部分男青年的观念从“找不到但还是努力找”,变成了“干脆别找了”,我们将这称之为思想上的原因。

▶红星新闻:您说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如何理解“结构性”?

黄振华:这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跟农村当下的现实状况分不开,比如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的男多女少,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结构下,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农村空心化,这些都是结构性的问题。

——③——

遏制“天价彩礼”

要从村庄内部找解决方案

▶红星新闻:这次调查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区)。从调研结果看,哪些地区“择偶难”现象更为突出?

黄振华:按我们的调查数据,1785个农户中,有825个农户认为当地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较为严重,占比46.1%,东、中、西部分别占比38.6%、54.8%和43.2%。

导致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我们暂时没有设置专题去搜集相关数据,但从个案还是能看出来。中部地区的省份,比如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普遍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数量又庞大,人地矛盾比较尖锐。为了生活,村民必然要外出打工,由此加剧了当地“男多女少”的现象,择偶变得困难。此外我们发现,这部分省份的彩礼也相对较高。

▲河北河间市某村口墙上的“零彩礼”宣传画 图据新京报

▶红星新闻:课题组界定“彩礼高”的标准是什么?

黄振华:我们没有设定具体的数字。在问卷里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由受访的村干部根据当地实情做具体判断。

▶红星新闻:当下呼吁移风易俗、遏制“天价彩礼”的声音不少,对此您怎么看?

黄振华:遏制天价彩礼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我认为,要解决天价彩礼的问题,还需要寻找一些内生性的动力,也即是从村庄内部去寻求解决方案。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李店镇飞跃村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调查发现,当地成立了一个红白理事新风会,专门负责遏制婚丧嫁娶中的社会陋习,在其管辖范围内,要求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不得大操大办,取得的效果还不错。为什么?因为红白理事新风会的成员都是村里威望高、热心公益的村干部和村民,在当地,他们的话更有分量,更具说服力,也能更好地化解这类问题。

——④——

“婚配难”如何破解?

要扭转当前乡村资源外流的局面

▶红星新闻:课题组调研了超百名村干部。整体看,基层村干部对“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这一群体持怎样的看法?

黄振华:绝大多数村干部都会尽力为未婚大龄男青年创设相亲条件,缓解婚恋难题。从基层政府的角度看,他们可能更关注择偶压力背后潜藏的社会风险。

要谈论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个问题:家为什么重要?家庭实际上是个稳定器一样的存在,它是规避一些社会矛盾的重要载体。一对青年男女成了家,有了孩子,他们便拥有了打拼的动力,也有了依托。但如果一个个体长期游离于家庭之外,其不稳定的可能性会增加,比如,可能对社会产生抵触或者不良的想法。在出现一些问题的村民中,大龄未婚男青年所占的比重一般比已婚青年的比重高。

这个群体应该是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加以关注的群体。我的建议是,今后既要加强对“婚配难”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跟踪,还要加强对大龄未婚男青年群体规模和动向的调查研究,以便适时优化相关政策,让这一群体的规模尽可能不要太大。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青福村发布奖励红娘的《激励办法》

▶红星新闻:您个人如何看待这一群体?

黄振华:我的看法无关正面或负面,我认为要从社会的维度去看,看到群体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红星新闻:对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您的看法是?

黄振华:这里的解决思路包括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微观、中观、宏观,也可以理解为短期、中期、长期。

第一个层面是个体层面。简单地讲,就是为大龄未婚男青年创造更多择偶机会,比如举办相亲会。这种做法可以缓解一点择偶压力,但并不能根治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比如,针对天价彩礼问题出台整治措施,为大龄未婚男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升个人能力,帮助其塑造正确的婚恋观。这些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群体的择偶压力,但也还不够。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根本上还是要扭转当前乡村资源外流的局面,让人愿意往村里住,资源愿意往村里去,也就是我们说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了后,内生性的动力足了,很多问题就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体现在择偶问题上,呈现的就是男女比例渐趋平衡、经济水平提升、婚姻观念转变等等。这才是治本的办法。

当然,短时间内城乡格局难以实现彻底扭转,农村资源外流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还会延续,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也难以一蹴而就,这是我们需要客观正视的。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作为的空间。当下,无论是呼吁移风易俗、遏制天价彩礼,还是“每促成一对奖励红娘600元”,都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有必要去解决,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去看。

红星新闻特约记者 吴潮忻 记者 吴阳

s
skyroller
1 楼
说了半天,只是陈述情况,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呢? 急
r
rootrootroot
2 楼
越是忠于共产党的家奴,越是惨,特别是哪些没权力的,都是被牺牲而没有一点声音的,为啥?你不爱党爱国吗?
顽童在线
3 楼
这不就是小粉红五毛们的现实吗?
a
abc868
4 楼
发个中国幸福梦就可解决婚配难
经版59毛
5 楼
引进东南亚国家新娘吧, [1评]
b
bluecrab
6 楼
还是引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摩尔多瓦,北非,中亚,西亚国家的女人比较好
城市沉睡
7 楼
再惨也惨不过洛杉矶街头的流浪汉
p
pk6034
8 楼
之前搞的暖被窝工程不就是解决农村大龄男交配问题嘛,效果不理想啊
m
maodeng
9 楼
裆指定城市剩女嫁给农村剩男
m
maodeng
10 楼
裆要立法,单身入罪,最高判死刑
走西口
11 楼
愚昧的报应!
j
juewangle
12 楼
调研有个屁的用,结果是明摆着的。 过去30年新生儿男女比例是公开的,都是男的比女的多。 但是20年来本科以上新生女生比例已经远超男生,甚至硕士生中女生也远超男生。这种学历上的差距每个年龄段都是女比男多上百万人的数量级。 无论是中国老百姓的思想意识,还是普通人婚恋过程中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否读过大学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鸿沟。 最终造成本来总人数少的是女生,但是高学历中女生人数更多。 如果考虑25-35的主要适婚年龄,高学历女生比男生多了超过1000万人。 所以最终的最终,几乎是注定的,上千万的高学历女生单着,然后对应上千万男生外加原本多于女生人数的男生人数的男生也都单着。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严重的国家和社会危机。这总共是几千万人,而且还在增长。世界上有多少国家总人口才有这种规模?
y
yejianhong
13 楼
你这说法似不准确,多年来全国人口统计表明男女比例是 110 + :100,有些省甚至到了 113 :100,怎么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女多男少?你说得大概是某些城镇尤其大城市“男生”vs“女生”现象。近年来人们学台湾腔调,把成年男女也称作“男生”,“女生”,这就混淆了社会青年和在校生的概念。更有甚者,“大龄男女”(超过30岁者,又不是在校生),怎么还能叫“男生女生”? 中国在重男轻女方面,和印度一样,整个社会男多女少。物以稀为贵,要彩礼(应作“财礼”)是家长变相出售女孩子。“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要改也难,除非男女比例均衡,但这在中国农村是做不到的(离了农村,莫谈中国)。作者啰啰嗦嗦说了一箩筐,1,经济问题,2,财礼问题,3,农村人出走问题,偏偏不提重男轻女这个最根本的原因,令人费解。近年来有人通过从越南老挝等穷国贩卖妇女和女童进入中国,这很多是非法行为,即便合法,也有限度,也会遭到那些国家抵制和禁止,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j
juewangle
14 楼
: 呵呵,麻烦你认真阅读。我的第二段说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群体,那里的“新生”是大一和研一入校的新生,都有数据统计。 总数本来就是男的比女的多, 但是高学历又是女的比男的多,那就相当于本来一对一匹配时候不够用的女的会必然多出来一批单着的,10个年龄段累计就会超过千万,相应的男的也会多出来这上千万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