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美的失传手艺,被这对90后情侣找回来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16日 7点49分 PT
  返回列表
70775 阅读
30 评论
一条

范建军和邱凡芝,一对90后情侣,

2019年来到景德镇三宝村做漆艺。

他们是日本石川县立轮岛漆艺技术研究所的同学,

毕业后带回了马王堆汉墓漆器所用的棬木胎工艺、

唐代装饰性的末金镂工艺等,

这些在中国都已经失传。

邱凡芝莳绘作品

漆艺极费工时,是一个很冷门的专业,

两人走到一起,是因为在漆器胎体制作课上,

只有他们两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要多。

范建军2017年获得国际上最知名漆艺展览——

石川国际漆展设计类大奖,是第一个获此类奖的中国人。

两人一起制作的戒指盒也入选石川国际漆展。

范建军复刻的正仓院佛前供桌

“如果想把漆做好,肯定跟现代的生活步调格格不入”,

他们每天工作通常都是12小时,全年很少休息,

一件器物常耗时一年或数年时间,

做出来器物的寿命,以百年为单位来计算。

一条去三宝村拜访了这对漆器制作者,

“让像是活化石一样的东西,再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撰文:倪蒹葭

责编:陈子文

早上进工作室时,翻木牌表示到场

2019年,范建军和邱凡芝出师之后很自然地搬到了景德镇,选择了三宝村一幢房子的三楼做工作室,一楼二楼是朋友的工作室。虽然对于做漆器来说空间局促,但这样子共用,经济上压力不大。

两人都能从头到尾地完成做漆器的工序,但各自还是有分工,范建军的专业是胎体制作,邱凡芝学的是莳绘,也就是唐代的末金镂工艺。

范建军是山东人,他不自认为是艺术家,本身想做的是“师傅”——漆器制作者,所以念完工业设计的本科之后,下了很大的决心,远赴日本轮岛漆艺技术研究所学习5年,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教漆工艺的地方。

范建军把大西勋手书的“天有时”挂在工作室

范建军的师父,是日本人间国宝大西勋,他曾经邀请师父来中国参观,但大西勋听了,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说这是中国《考工记》里的一句话,在他20岁时看到这12个字,觉得讲得太好了,到现在70多岁,一直践行着这12个字,所以去不去中国是一样的。

范建军做的棬木胎漆盘

中国古代工匠做出了让现在日本人都无比佩服的作品。但从民国之后,中国的漆器胎体制作逐渐式微。马王堆汉墓漆器中,有很多是棬木胎,这项工艺在中国已经失传,大西勋刚好是棬木胎领域唯一的人间国宝。

把浸泡后的木条卷起,用米粒糊黏合

范建军棬木胎作品,用数个圈平向延展

范建军带回了这项工艺,在漆器木胎里,棬木胎最不容易变形,甚至可以在沙漠中正常使用。今年夏天,他机缘巧合认识了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漆器的主要负责人聂菲,为她详细说明了棬木胎的制作原理和难度,也获得不少宝贵资料。

汉代《盐铁论》中说,“夫一文杯,抵铜杯十,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意思一个棬木胎漆杯,抵得上十个铜杯的价值,需要用百人之力做出来。

做棬木胎,把木条两头非常小心地刨薄

木条卷起来之前,先在水里浸泡一天

棬木胎对木料的要求很高,木纹平直,没有疤痕,在自然界中,可能只有峡谷里的树,跟着阳光直挺挺地往上长,才符合要求,砍下来后只能自然干燥,不能人工高温加热,然后顺着木纹劈开取材。

之后,刨薄木条的两头,薄的程度要刚好两头能衔接,放进水里浸泡一天时间,再一点点把它圈起来。

如果要做一个大的胎体,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圈,每一圈要计算周长,圈与圈之间必须严丝合缝。汉代甚至没有我们常见的木工刨,却做出了稳定性能如此好的胎体。

两人正在研究唐代漆冠笥复刻,半成品

范建军目前正在筹备,想百分百复刻一个用独特棬木胎方式做的唐代漆冠笥。

他和邱凡芝把工作室称为范邱漆研所,两人都是研究型的认真性格,往往把客户的委托制作,发展成了自己的漆艺研究。

唐代漆冠笥原本只是一位景德镇客户想定制漆盒,选择了这个样式,但是查找资料后,他们发现漆冠笥非常独特,历经1200年,仍未变形,是正仓院所藏正圆形器物中,唯一一件没有失圆的,对于木胎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

参观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时,他发现自己的木工工具和出土的秦朝鐁(右)一样

既然看到了天花板,范建军就梦想完整复刻一次。首先从工具着手,有一些木工工具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他自己画图纸,找景德镇的老师傅锻打。为此光木工工具的准备,已花了半年多时间。

邱凡芝所学的莳绘,最早的名称是末金镂,出现在金银钿装唐大刀上。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认为这项工艺太精致奢华而废止了,在中国早已失传。它在过去只会出现在最珍贵的礼器、法器上面。

牡丹莳绘漆盒,邱凡芝作品

一只猫,只有一小撮毛可以做成画莳绘的笔,画好纹样后撒上纯金银挫成的粉,刷五六道黑漆,再用炭把纹样打磨出来,绘出一只蝴蝶,就需要二三十道工序。

邱凡芝学过十几年画画,莳绘纹样大多是自己设计,比如牡丹的题材,她选择表现它在最漂亮的时候被风吹散的那一瞬间。

在蝴蝶纹样上撒银粉,涂漆后再用木炭打磨出来

“我这个人有点反骨”,她形容。她的本科是念纯艺术,做中国美术史报告的时候接触到了马王堆汉墓漆器,被上面的纹样吸引。

那段时间她也正在想,工业革命之后,到了现代社会,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很相似,吃饭、穿衣、出行等都几乎一样,会不会有其他的生活形态呢?

“漆”这种材料非常东方、古老,西方文明中并没有这种材料,因为材料的特性摆在那儿,如果想要把它操作好,首先肯定就跟现代的生活步调格格不入。于是她大学毕业之后,选择远赴日本系统学习,想把活化石一般漆工艺,再次带到大家面前。

两人在轮岛学习时

范建军和邱凡芝每天基本保持12小时的工作时间,做出一件像样的器物都需要近一年时间。常人很难理解他们的劳累程度,大年初一都在工作,但产出的东西并不多,相应地收入也非常少。

“我的师父大西勋,人间国宝,58岁以前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几乎每天在工作,60多岁的时候才买了第一台车,丈人去世他都没有钱出殡,做了个漆器送给寺庙的和尚,交换了一个骨灰盒的位置,后面才慢慢地好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先例。”

范建军复刻的宋代葵口盘

他们念书的研究所创办人松田权六说,器物的寿命,应该至少以100年为一个单位来计算。

持有这样理念的研究所招生并不容易,出师也困难重重,范建军考入那年招了10人,5年后只有4人顺利毕业。邱凡芝是范建军的学妹,有一年两人都上胎体制作课,全班只有他们两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要多。两人因此熟悉,发现很聊得来,就走到了一起。

戒指盒样品

他们合作的第一件定制器物,是一个结婚戒指盒,花了3年时间去完成。

客户是一位哈尔滨男生,他的对象姓柳,于是范建军提议用柳树来做漆盒的胎体,选择了冬天最寒冷的时候,零下17℃左右去砍的树,这时候树木养分最少,材料最稳定,砍了树之后又用传统的古法自然干燥半年,放在屋顶上风吹日晒雨淋,这才开始花了9个月时间制胎。

做出来的盒子气密度很好,只拿着盒盖,底部甚至不会掉下来。然后邱凡芝用莳绘的方式,在漆盒表面绘出星空里面漂浮着一片柳叶。“做完之后我们给他写,保存1000年没问题,我们有信心它可以撑那么久。因为正仓院中的漆器也保存了上千年,我们就是按照那个古法去做。”

来景德镇之后种植漆树

做漆器讲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所谓人的“工巧”一定是排在最末位的,基本上跟漆工艺相关的所有东西都是天然材料。漆器可以完全被分解,重回土地。

中国是天然大漆的原产国,但可悲的是,几乎很难买到天然大漆,大多数漆农和中间商早已习惯了用化学方法勾兑大漆。所以两人来到景德镇之后,开始自己种植漆树,现在长到了手指粗细,种好后一般七年左右才开始割漆。

掺了化工原料的漆可能2个小时就干了,但天然的生漆至少要8个小时才能干,所以不可能讨巧,做的速度一定是缓慢。

他们在景德镇周边找了一圈,发现一个小村在几十年前,村大队种过一批漆树。到了割漆的三伏天,在树上割开口子,用折叠的树叶接住流出的漆,产量非常少,经历了割漆的过程,会感受到谁知盆中漆,滴滴皆辛苦,“漆可以入药的,消炎杀菌,很纯的生漆喝一滴到胃里,你就感觉整个人都暖了起来”,范建军形容漆的滋味。

将生漆晒制搅拌成熟漆

割下来的生漆,要再制成熟漆,范建军觉得最好的方法仍是三伏天晒制的古法,虽然现代已有了加热灯和机器辅助搅拌,但让大漆在烈日下暴晒,人手动地搅拌漆,人休息的时候,漆也得到休息,这样出来的光泽才更漂亮。

晒制的古法非常不容易做,因为要凭经验,把漆的温度需要控制在40~41℃,将生漆里面的水分由30%变为3%左右,完全靠肉眼判断含水率,一旦含水率低于3%,漆就会因为脱水而很难干燥了。

难得进行一次野餐

邱凡芝确实是做了漆器才真的体会到节气的神奇。今年春天,他们有一批器物刚刷好漆,但是突然一夜之间,上面全部结雾,用术语来说就是“烧掉了”,全部报废。

当时还想不到原因,然后看到镜子,上面怎么也有水汽,才发现刚好是到了“雨水”这个节气。天气回暖,冷暖交替,器物上面就结雾了。

所以他们的休息时间是根据器物的制作周期,只有像这样的3月,两人才可能出现一点小空闲,去附近的小村子野餐或是散步。

平时的话,通常都是一天吃两餐,在工作室忙碌到深夜10点、11点,范建军骑自行车载着她,一起回到三宝村租住的房子里。

一天吃两餐,生活很简单

工作室的一楼小院

对他们来说,其实不管在大城市还是深山里都可以做漆,选择景德镇,是因为这里蛮适合小作坊,又能交到和自己相像的朋友。

方圆几百米都是工作室,甚至比如邱凡芝很喜欢去的一间咖啡店,她觉得老板也是把烘咖啡豆当成一门手艺来钻研,全年很少休息,都是亲自冲给大家喝,对烘咖啡很有热情,“你可以在景德镇找到很多这样同质性的人。”

第一次来景德镇时,范建军喜欢上这里的松弛感。景德镇的朋友带他去了郊区的一条野河,他躺在河面上,水哗哗地流淌,头顶是一棵参天大树,就在那一下午学会了换气,和在日本学习手工艺时极度的严格气氛不同,他心里的紧绷感全都被打开。

而且小城的低生活成本,提供了一个好的土壤,让他们有心思去研究工艺了。

琉璃光院中的大漆地板

今年,一家高端地板品牌找到他们合作,说起日本京都琉璃光院的大漆地板令人着迷,在阴翳的寺庙古建中,漆黑的地板宛若琉璃般照映着四时风光,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范建军和邱凡芝从未去过这间古寺,但他们推想,既然是古寺,肯定不是用现代的理念手法来做的,翻查资料时,从唐代的涂漆工艺里找到灵感。

先把木头染黑后再涂漆

漆的黑色一般是跟铁产生反应后自然变化而成的,但在古代,因为工艺问题,漆和铁很难有充分的反应,所以黑漆也就不是那么黑。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唐代的人会先将木胎用植物材料染黑之后,再在上面涂漆。这样一来,黑反而有了层次,近看又有木头本身金丝般的纹路。

做出大漆地板的漫反射效果

©感物

他们按照这个方法,竟真的再现了有着丰富的漫反射、深邃而沉稳的黑色。初次看到效果之好,两人非常惊喜。

纸衣工艺,范建军觉得非常代表中国人的一个特性,温润的感觉。在器物上裱上宣纸之后再涂大漆,能使漆器表面更为温暖柔和,这个工艺源自中国,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杭州漆工“一闲师傅”传入日本。

在设计敷台(餐盘和茶台兼用)的时候,他就选用了这个古老工艺,宣纸质感的黑色表面再涂上朱红的天然颜料赤赭石,“我觉得跟中国人的审美以及性格非常吻合”。

香插底座刷了砂糖干漆,呈现哑光质感

炒砂糖干漆

漆器质感通常是反光的,在设计一款香插底座时,邱凡芝用了莳绘中的砂糖干漆,把白砂糖加热,不停翻炒,最后变成炭,碾碎成粉之后涂抹,它原本都是隐藏在漆下面,但邱凡芝想到,其实它能够让器物呈现出极端哑光的效果,和大家想象中的漆器很不一样。

复刻古代器物是一个方向,直接做产品也是一个方向,对他们来说都融会贯通,因为认定了漆这个材料,就不会被这个时代或者是大家的生活习惯定义,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那个世界。

朴素的小楼三层,不论是漆房还是木工室,空间都显局促,但都有一股天然好闻的气味,日复一日,工作到光线一点点暗下,两人可能在莳绘、刷漆,或者做木工,用反复校正过的刨子,划出一片片轻薄的刨花,这些动作已经变成了熟稔的肌肉记忆。

“漆工艺是非常漫长的,快速地做一件能够被消费的东西也能做,但我还是希望生命的密度要高一些。”

j
junkuse
1 楼
不觉明厉,只能点赞!
爬墙党007
2 楼
装逼废材!
d
danial
3 楼
真好,虽然不实用,或者经济上不能惠及普罗大众,但是这样的工艺和文物一样值得保留。
c
chigou
4 楼
失传?民间不说,视故宫的漆艺大师如无物,商业炒作睁眼说瞎话。
u
ucan
5 楼
吃饱了撑的
q
qwertyuiop5656
6 楼
谈不上艺术更谈不上技术,赚不了什么钱。
a
atose
7 楼
毫无意义自我满足的事情,跟肥宅的社会价值无二
H
Hsz
8 楼
真个过程都是学日本人,进门工作还要翻牌子,回日本做吧!
陆仁嘉
9 楼
他们是日本石川县立轮岛漆艺技术研究所的同学, 毕业后带回了马王堆汉墓漆器所用的棬木胎工艺、 唐代装饰性的末金镂工艺等, 这些在中国都已经失传。 这要是在美国直接被fbi抓走了,呵呵 [1评]
爱逛动物园
10 楼
哪个美国毕业回国的中国人被fbi抓走了? [1评]
u
urawa
11 楼
到底还是从日本学回来的。
陆仁嘉
12 楼
大名鼎鼎的钱学森教授啊
1
13MJK
13 楼
漂亮
14 楼
真的太美了 希望中日韩永不再战 共同发扬东北亚文明
r
roadshark
15 楼
知情识趣, 志同道合, 凤落梧桐, 珠联璧合。
深海青蛙
16 楼
俩笨蛋,哎。
纵横捭阖
17 楼
赞👍🏻👍🏻👍🏻 希望二十大以后中国可以继续改革开放
c
cjk
18 楼
经历文革被毛泽东灭光光的东西又回来了。正好可以开始下一个文革了,习总英明
x
xxl777
19 楼
自己的东西又整失传了,舐个B脸上日本偷技术
专看评论
20 楼
这得多有钱闲得可以才回去弄这些过去得东西
吕德水
21 楼
这样静下心来做手艺的人不多了,要多加保护
b
boom
22 楼
一看日本 就知道是日吹
k
kksummitsimon
23 楼
这样的手艺确实厉害,但有一点不是很确定,就是所有的工艺都崇古尊古是否就是“好”呢。古人的技法也是创新而来的,纯天然技法和没有化学品未必就是“好”的定义吧
y
yuba
24 楼
能卖钱滴才是好手艺
d
demu
25 楼
明明是日本手艺😒
发棵游
26 楼
册那据说是瓷器, 夹胖据说是漆器。
m
mmjsh
27 楼
耐得住寂寞,赞!
百川雲
28 楼
倭垃圾又來偷吔?
百川雲
29 楼
日本人戰前戰後怎麼偷搶中國的: 中國最保貴的「醫學書籍、黃帝內經」等國寶書被發現在日本的醫藥公司、日本拒還、無耻! 1)日本竊取了中國的宣紙制造工藝、2)中國獨創治柞蠶流行病的配方施藥方法、病源研究、3)竊取中國的景泰藍技術、4)中國曙光、長城巨型機研制核心技術,中國整體化工業自動項目,5)盜竊中國大型焊接系統技術,6)中國大化所燃料電池納米技術,盜切二氧化碳納米髙效催化合成塑料技術,盜取中國碳納米管制造技術,7)八十年代還妄図竊取云南白藥的配方,十年前日本人謊說幫一間中藥公司在日本宣傳、結果把製造過程全程錄影下來,三個月後這個中藥己在美日市場上推出後中藥公司才知道被上當、 1982年應日本缴請中國一家電脑公司去東京參展,狡猾的日本人用卑劣的手段窃取了中國技術去造\"昭和一番、且告訴中國人說:你們带来的電腦系统美日己有,因當時中國人不够自信, 信以為真,结果過三個月後、日本公布的新電脑就是从中國偷来的一模一樣. 中國人才慌然大悟。 看看731細菌部隊居然用活人在不打麻醉針的情況下做各種菌感染試驗、這是人間動物嗎?
百川雲
30 楼
日本文化幾乎來自中國、 日本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日本的中央制度、律令、曆法(戰後才跟隨西方過元旦新年)節俗、中醫、文學、藝術、宗教、書畫、雕塑,甚至刀劍、圍棋、相撲這些後世日本的技藝強項,統統學自唐朝。然後,日本遣唐學生用漢字的偏旁、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唐朝時,日本正處於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這個封建社會的盛世極為推崇。還有指南针、炸药、印刷技术、樱花、银杏树、食物、和服、建筑、書法、瓷器、造纸、音楽のしゃみ線, ゲッタ、盆栽、茶道、算盘、木製拖鞑、后來的連纳豆、梅干、拉麵、水餃等等⋯⋯都是從中国文化來的。這些都有記載的、唐朝日本人在中國老師那裡吸盡中國文化的養分、近代學歐美後反過來要殘暴屠殺曾經的老師、這是人做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