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许多互联网大厂宣布一轮又一轮裁员的时期,就业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来到了奇点,更多人对失去工作的焦虑,在目前的情况下,青年人因学历、经验等原因,首当其冲成为失业先锋。
另外比起中年失业面对养家糊口的压力,青年人主观上选择更多,或许没有那么焦虑,失业率更高。
除了统计局公布的今年4月青年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的20.4%,看下今年考公人数又创新高,也侧面反映了就业压力。
这里我们拿出数据来看,探讨目前青年人失业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实。
低学历青年拖累失业率
青年失业率的确是在逆势上升,但这里的“青年”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青年,根据2023 年 3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统计,16-24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较 2 月抬升1.5 个百分点至 19.6%、创历史同期新高,相较之下,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较 2 月下降 0.5 个百分点至 4.3%、已处于近年来低位。
大学本科毕业正常是22-23岁,大专是21-22岁,而调查失业率并不包括在校学生,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6-24岁人口剔除在校生后,大学生仅占比三分之一。
按照青年人口数和调查失业率推算,青年失业人口可能超过 2400 万人,而2022年高校毕业生剔除研究生录取人数后求职毕业生理论上不到 950 万人,显然,高中及以下学历就业人员占比接近 70%。
相较于高校毕业生,低学历青年人数更多、或是拖累当前青年失业率的重要因素,青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服务业拖累或大于制造业出口链
青年人超 3 成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且呈现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年人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1.4%)、 批发零售(17.6%)、住宿餐饮(9.2%)、教育(7.1%)、建筑(5.8%)、信息软件(5.5%)、 居民服务(5.5%)等
过去几年青年失业率中枢明显抬升,既受疫情对经济冲击、尤其是场景相关服务业,也与制造低端岗位替代及教育、地产等行业不景气有关。
一季度制造业从业人员数较去年同期在走弱、减少了 56 万人,其中青年就业比重高达 5.6%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人数下降最多、达 31 万人,而电气机械、通用和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等行业就业趋于改善;纺织服装服饰、皮革毛皮、文体娱用品等出口依赖度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弱于以往同期,但这些行业青年就业比重相对较低、合计比重不超过 4%。
低学历年轻人的失业,跟短期经济波动关系更密切,但是特别是大学学历以上的年轻人,并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它甚至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更广的社会角度去分析。
青年失业率除了短期经济现象,还有更深原因
对于有房贷压力、有家庭责任的35岁以上员工而言,失业无疑是天塌下来的事,但对于16-24岁的青年而言,失业却是一件相对复杂的问题。
兴业证券的一份名为《青年失业率走高背后》的研究报告中,把失业研究的视野放到全球,发现2008-2018年期间,全球整体出现了“总体失业率下降,青年失业率上升”的背离现象。
横向来看,2020年,世界15-24岁青年失业率系统性高于25岁。
以上人群,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最为明显,中国内地青年的“超额失业率”与所属的中高收入基本接近。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支持青年在面临就业时做多样化选择。并不一定要毕业当即就业。
全球来看,人均国家财富的增长与青年超额失业率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背后可能是家庭财富的积累,表现为慢就业或者不就业。
总体来看,青年失业率走高可能更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生现象,与短期经济修复可以共存。
未来人工智能将让更多人失业
人工智能预计将对劳动力需求和劳动生产率产生深远影响。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由于人工智能进一步扩大自动化的范围,降低重复性的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许多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但新的工作机会也会被创造出来。
人工智能也有望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补充下降的劳动生产率。根据东北证券《人工智能能推动多少经济增长》这篇研报的测算,人工智能可能使得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
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呢?
对比上一波技术革命,对比计算机大规模使用给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1961 年~1968 年,电脑在美国设备投资中占比持续上升,劳动生产率10 年平均增速由1961年的2.11%上升到1968 年的2.96%,提升了0.85 个百分点。1975 年后,计算机迎来第二波且长时间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增速由1982 年的0.42%最高上升到2005年的2.13%,提高了1.71%。
如果AI 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能类比第二波计算机应用的影响,那么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大概在1.7%左右。
对中国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参考2001 年后电脑的普及叠加加入WTO 后释放的红利。2001 年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劳动生产率10 年平均增速由2001 年的9.17%上升至2011 年的局部顶点10.17%,上升了1.00 个百分点。考虑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已经在持续下行,推测AI 给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提升可能略低于1个百分点。
中国毕业生在萎靡的就业市场上降低期望
两年来,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梁华晓(音译,Liang Huaxiao),试图在一家中国科技巨头找份工作,然后她尝试了客务和销售,后来她申请了一家面包店和一家美容院的助理职位。
与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一样,梁华晓一直在努力在中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青年就业市场上,寻找收入来源。
25岁的她和父母住在北方的工业城市太原。她说:“找工作真的很难。我告诉家人我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我妈妈就哭了。她为我感到难过。”
经济学家预估,随着大学毕业生过剩和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工厂劳动力短缺,加剧中国就业市场的失衡,未来几年这类例子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4月中国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20.4%,今年夏天将会有1158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创历史新高。
所有人都在这个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的国家竞争就业机会,但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越来越不符合年轻一代的期望。
最受中国应届毕业生欢迎的行业,如科技、教育、房地产和金融,近年来都面临监管部门的打击。 一些措施已被取消,但商业信心恢复缓慢。今年1至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同比增长0.4%,国有控股投资则增长9.4%。
记录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著作《新中国策略: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The 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作者金刻羽 (Keyu Jin)表示:“中国的教育走在了经济的前面,这意味着颁发的文凭,多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所需。”
她说:“经济环境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撸起袖子”
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毕业生从事低于其技能水平的工作,但官方媒体已经承认此趋势。官方媒体社论鼓励年轻毕业生“撸起袖子”,并介绍一名20多岁的女性,她在短暂担任会计师后成为一名垃圾回收员。
习近平主席在最近的一篇官方媒体文章中反复告诫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强调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苦难。但这一信息很难引起当今将繁荣视为理所当然的年轻人的共鸣。
中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北京已敦促国有企业招聘更多毕业生,并开始扩建职业培训学校,以填补先进制造业的短缺。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为雇用2023年这届毕业生的企业,提供就业补贴。其他也开始了招聘热潮。
处于中国疫情后复苏最前沿的服务行业,提供的高技能职位很少。
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分析师Chim Lee表示:“许多白领服务业的职位已经消失,新增的工作机会主要是在不需要高等教育的领域,比如餐饮和旅游业。”
“感到厌倦的毕业生”
在小红书等社群平台上,一些毕业生提倡“脱下读书人长袍”和拒绝中国公司臭名昭著的“996”工作制,意味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
26岁的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韩兆学(音译,Han Zhaoxue)说:“年轻人不再相信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于努力学习或事业上的成功。”他在拒绝许多低薪工作机会后,现在与人合办了一家乡村民宿。
23岁学习编程的王姓毕业生,在东部城市济宁以送餐谋生,每月收入不到3000人民币(420美元)。他说:“进入编程行业的门槛不断提高。我在大型科技公司找不到工作,又讨厌在小公司实习期间无偿加班。”他表示对此已厌倦,目前搬回家乡正在准备公务员考试。
在近期许多互联网大厂宣布一轮又一轮裁员的时期,就业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来到了奇点,更多人对失去工作的焦虑,在目前的情况下,青年人因学历、经验等原因,首当其冲成为失业先锋。
另外比起中年失业面对养家糊口的压力,青年人主观上选择更多,或许没有那么焦虑,失业率更高。
除了统计局公布的今年4月青年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的20.4%,看下今年考公人数又创新高,也侧面反映了就业压力。
这里我们拿出数据来看,探讨目前青年人失业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实。
低学历青年拖累失业率
青年失业率的确是在逆势上升,但这里的“青年”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青年,根据2023 年 3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统计,16-24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较 2 月抬升1.5 个百分点至 19.6%、创历史同期新高,相较之下,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较 2 月下降 0.5 个百分点至 4.3%、已处于近年来低位。
大学本科毕业正常是22-23岁,大专是21-22岁,而调查失业率并不包括在校学生,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6-24岁人口剔除在校生后,大学生仅占比三分之一。
按照青年人口数和调查失业率推算,青年失业人口可能超过 2400 万人,而2022年高校毕业生剔除研究生录取人数后求职毕业生理论上不到 950 万人,显然,高中及以下学历就业人员占比接近 70%。
相较于高校毕业生,低学历青年人数更多、或是拖累当前青年失业率的重要因素,青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服务业拖累或大于制造业出口链
青年人超 3 成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且呈现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年人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1.4%)、 批发零售(17.6%)、住宿餐饮(9.2%)、教育(7.1%)、建筑(5.8%)、信息软件(5.5%)、 居民服务(5.5%)等
过去几年青年失业率中枢明显抬升,既受疫情对经济冲击、尤其是场景相关服务业,也与制造低端岗位替代及教育、地产等行业不景气有关。
一季度制造业从业人员数较去年同期在走弱、减少了 56 万人,其中青年就业比重高达 5.6%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人数下降最多、达 31 万人,而电气机械、通用和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等行业就业趋于改善;纺织服装服饰、皮革毛皮、文体娱用品等出口依赖度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弱于以往同期,但这些行业青年就业比重相对较低、合计比重不超过 4%。
低学历年轻人的失业,跟短期经济波动关系更密切,但是特别是大学学历以上的年轻人,并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它甚至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更广的社会角度去分析。
青年失业率除了短期经济现象,还有更深原因
对于有房贷压力、有家庭责任的35岁以上员工而言,失业无疑是天塌下来的事,但对于16-24岁的青年而言,失业却是一件相对复杂的问题。
兴业证券的一份名为《青年失业率走高背后》的研究报告中,把失业研究的视野放到全球,发现2008-2018年期间,全球整体出现了“总体失业率下降,青年失业率上升”的背离现象。
横向来看,2020年,世界15-24岁青年失业率系统性高于25岁。
以上人群,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最为明显,中国内地青年的“超额失业率”与所属的中高收入基本接近。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支持青年在面临就业时做多样化选择。并不一定要毕业当即就业。
全球来看,人均国家财富的增长与青年超额失业率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背后可能是家庭财富的积累,表现为慢就业或者不就业。
总体来看,青年失业率走高可能更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生现象,与短期经济修复可以共存。
未来人工智能将让更多人失业
人工智能预计将对劳动力需求和劳动生产率产生深远影响。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由于人工智能进一步扩大自动化的范围,降低重复性的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许多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但新的工作机会也会被创造出来。
人工智能也有望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补充下降的劳动生产率。根据东北证券《人工智能能推动多少经济增长》这篇研报的测算,人工智能可能使得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
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呢?
对比上一波技术革命,对比计算机大规模使用给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1961 年~1968 年,电脑在美国设备投资中占比持续上升,劳动生产率10 年平均增速由1961年的2.11%上升到1968 年的2.96%,提升了0.85 个百分点。1975 年后,计算机迎来第二波且长时间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增速由1982 年的0.42%最高上升到2005年的2.13%,提高了1.71%。
如果AI 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能类比第二波计算机应用的影响,那么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大概在1.7%左右。
对中国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参考2001 年后电脑的普及叠加加入WTO 后释放的红利。2001 年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劳动生产率10 年平均增速由2001 年的9.17%上升至2011 年的局部顶点10.17%,上升了1.00 个百分点。考虑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已经在持续下行,推测AI 给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提升可能略低于1个百分点。
中国毕业生在萎靡的就业市场上降低期望
两年来,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梁华晓(音译,Liang Huaxiao),试图在一家中国科技巨头找份工作,然后她尝试了客务和销售,后来她申请了一家面包店和一家美容院的助理职位。
与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一样,梁华晓一直在努力在中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青年就业市场上,寻找收入来源。
25岁的她和父母住在北方的工业城市太原。她说:“找工作真的很难。我告诉家人我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我妈妈就哭了。她为我感到难过。”
经济学家预估,随着大学毕业生过剩和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工厂劳动力短缺,加剧中国就业市场的失衡,未来几年这类例子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4月中国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20.4%,今年夏天将会有1158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创历史新高。
所有人都在这个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的国家竞争就业机会,但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越来越不符合年轻一代的期望。
最受中国应届毕业生欢迎的行业,如科技、教育、房地产和金融,近年来都面临监管部门的打击。 一些措施已被取消,但商业信心恢复缓慢。今年1至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同比增长0.4%,国有控股投资则增长9.4%。
记录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著作《新中国策略: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The 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作者金刻羽 (Keyu Jin)表示:“中国的教育走在了经济的前面,这意味着颁发的文凭,多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所需。”
她说:“经济环境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撸起袖子”
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毕业生从事低于其技能水平的工作,但官方媒体已经承认此趋势。官方媒体社论鼓励年轻毕业生“撸起袖子”,并介绍一名20多岁的女性,她在短暂担任会计师后成为一名垃圾回收员。
习近平主席在最近的一篇官方媒体文章中反复告诫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强调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苦难。但这一信息很难引起当今将繁荣视为理所当然的年轻人的共鸣。
中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北京已敦促国有企业招聘更多毕业生,并开始扩建职业培训学校,以填补先进制造业的短缺。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为雇用2023年这届毕业生的企业,提供就业补贴。其他也开始了招聘热潮。
处于中国疫情后复苏最前沿的服务行业,提供的高技能职位很少。
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分析师Chim Lee表示:“许多白领服务业的职位已经消失,新增的工作机会主要是在不需要高等教育的领域,比如餐饮和旅游业。”
“感到厌倦的毕业生”
在小红书等社群平台上,一些毕业生提倡“脱下读书人长袍”和拒绝中国公司臭名昭著的“996”工作制,意味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
26岁的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韩兆学(音译,Han Zhaoxue)说:“年轻人不再相信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于努力学习或事业上的成功。”他在拒绝许多低薪工作机会后,现在与人合办了一家乡村民宿。
23岁学习编程的王姓毕业生,在东部城市济宁以送餐谋生,每月收入不到3000人民币(420美元)。他说:“进入编程行业的门槛不断提高。我在大型科技公司找不到工作,又讨厌在小公司实习期间无偿加班。”他表示对此已厌倦,目前搬回家乡正在准备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