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台积电近期坏消息不断。据中国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积电的亏损情况非常可怕,2023年预计再亏逾千亿新台币,报道指出,台电2023年前5个月税前亏损超过1500亿,如果加上2022年2675亿失血,合计累亏4000多亿。但如果加上2023年损失,还是要破5000亿,“非常可怕”。
雪上加霜的是,台积电美国厂供应链不敢来,《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台积电的原料供货商李长荣化工将随台积电的脚步在美设厂,但李长荣化工总裁李谋伟在受访时吐苦水,称台美双重课税问题“对台商投资来说是很大的障碍”,且美国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当缓慢。
在此状况下,台积电亚利桑那新厂将缺乏完整供应链。问题来了,作为高端芯片代工市场几乎独一档的存在,台积电为何还在巨亏?
台积电可怕的亏损背后,发生了什么?
目前来看,自从制裁华为之后,不断向美国搬迁,大规模赴美建厂之后,台积电的情况越来越不乐观,台积电事实上已经逐步陷入一个从能制衡别人到被别人架空的陷阱。
在失去华为的订单之后,2022年的数据,北美贡献的营收已经占到台积电所有营收的68%,这是史上新高,台积电目前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几个大客户,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因此台积电不得不去美国建厂。
当前台积电的亏损一方面是大环境影响,本身电子消费市场萎靡,芯片代工大盘在收缩,日前,因终端需求放缓,摩根大通还下调台积电盈利预测,预计2023年营收以美元计价同比下滑8%。
另一方面,在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前提下,台积电也失去了大陆市场大客户华为的订单,短时间效果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影响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其三,由于没有中国市场竞争对手的强势竞争,苹果等厂商也放缓了芯片制程升级的步伐,原本市场有华为强势竞争5G芯片市场,苹果高通们不敢懈怠,在在先进制程方面,彼此都在提升产品性能与工艺标准,争夺高端市场份额。
但由于华为目前只能用4G芯片,苹果高通们最大的竞争对手被压制住,因此,对于更先进的3nm制程,苹果高通们的升级需求放缓了,毕竟,更高的芯片制程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意味着终端产品要涨价,消费者未必买账,这也是为何iPhone14系列依然没有上3nm,这导致台积电的巨额研发投入,没有市场需求与客户订单来消化。
而即便是7nm与5nm的销售需求也在大幅下滑,从台积电2023年Q1的数据来看,销售额比2022年Q4的199.3亿美元减少16.1%,降至167.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52.0%降至45.5%。业绩低迷的原因是尖端的7nm和5nm的销售额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台积电的订单出现了被抢夺的情况,台积电本身已经建厂并计划试产4nm芯片,但订单却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了被英特尔抢的情况。
这从去年第三季度就已经显现端倪,彼时台积电十大客户都出现砍单的情况,而很多订单都流向了英特尔,目前,尤其是在20A工艺芯片的订单方面。英特尔已经完成了20A/18A等工艺芯片的流片,并计划在2024年开始量产20A工艺的芯片。
其四,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投资过大,而回收成本遥遥无期,为了满足美国政府的要求,台积电先后投资超过4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了5nm/3nm芯片工厂。据香港中评社报道,传出台积电将再投入120亿美元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增建3纳米二厂。
但是亚利桑那新厂在供应链层面一直是个难题,相关措施迄今进展缓慢,给部分供应商带来较大难度。现在招工也是个问题,招募进度落后。 种种高昂的投入,台积电其实也是做好了投入成本不对等甚至打水漂的预期打算,但是还是低估了美国建厂的难度以及投资的不乐观程度。
此外,在与三星、英特尔的竞争中,为了保住先进制程的优势,目前,台积电新竹科学园扩建,计划产值规模要超 6000 亿新台币,但现在消费电子需求放缓,包括3nm的产能都已过剩,但台积电也必须推进更高制程的研发,其研发投入一直很大,但市场需求在不断收缩,这导致台积电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谁来救台积电?大陆芯片产业也要走好自己的路
当下谁来救台积电?台积电把希望放在美国市场、中国台湾当局以及中国大陆市场三方面。
首先是台积电求增资,台电已向当局争取再补千亿资本额,再加上投资台积电股利赚饱的台湾发展基金等“发善心”愿分享200亿元新台币补亏,总计1200亿续命。
此外是,由于美国补贴没有给到位,承诺的诸多优惠都没有实现,台积电对美国也不再是言听计从,开始试图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美国市场争取更多的利益。
有外媒报道称,台积电的高管开始对美国政府提出的补贴条款采取了强硬态度,并指出这些条款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台积电在美国建设芯片工厂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因此想要通过拒绝这些条款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毕竟,台积电也看到了,像美国的高通公司和韩国的SK海力士,这些公司都在为华为供货,而台积电却迟迟不能为华为公司供货,导致台积电因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这是造成公司营收下滑的重要原因。
因此,台积电开始试图平衡中美市场,并主动向中国大陆市场示好。6月6日,台积电股东常会上,台积电CEO魏哲家表示,要将最先进制程留在岛内,董事长刘德音则强调,台积电要帮助中美的稳定,将在改善中美关系上起到重要作用。
这种表态的本质是重新寻求中国大陆市场的代工机会,前段时间传出台积电放开给大陆代工,中芯国际应声下跌,这背后可能也与台积电的这种诉求相关——当前台积电赴美建厂的高成本,低预期,使得台积电不得不重新考虑中国大陆市场。
台积电其实也担心大陆这边发展晶圆代工跟IC设计业,会自成体系,未来台积电的市场竞争将被进一步稀释——与其封锁让中国大陆自成体系的发展,倒不如放开代工,扩产倾销。
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中国大陆在某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原本高封锁的产品就会开始加大出货,甚至通过市场降价倾销的方式来限制国产品牌研发投入与产品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中芯国际会应声大跌。因为一旦台积电要抓住中国大陆市场的稻草,对于中芯国际而言确实不是好消息。但对于华为而言,可能是好消息。而在全球性的芯片过剩的现实情况下,台积电如果还没有大陆市场的订单,可能会扛不住了。
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台积电放开代工,大陆市场是否就要无条件接收呢,这点其实也需要谨慎考虑,这对国内部分厂商的自主研发进程不利,但对当下部分厂商的业务恢复有利,利弊都有,需要全面看待。
不过,之所以对中芯国际而言不是好消息,源于其目前处于14nm突破的拐点,一旦研发出来了,价格不会有优势,技术也还没人家成熟,但现在别人基于竞争,可能会降价敞开卖,你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倾销来打断你自主研发路径的策略。
因此,从目前来看,台积电亏损加剧,能救台积电业绩的可能在于中国大陆市场,只不过,台积电的自主权并不在自己手里,而美国限制台积电的客户范围,本身也是要打压台积电的强势增长势头,扶持美国本土英特尔等厂商的壮大,美国差不多垄断了全球的EDA、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市场,台积电的主动权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台积电也是缓和中美关系的一张牌,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总的来说,当前台积电开放代工的消息传出,还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国内来说,如何避免在关键节点遭逢解禁与降价大倾销而打断研发进程,这事关整个光刻机以及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台积电一直不能代工,按照国内的产业孵化进展以及科研进度,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芯片厂商在未来10年内全面崛起或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在当下节点,国内厂商与产业链依然需要按照自己的研发进程与节奏走,平衡好短期利润与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走好自己的路。
文/王新喜
台积电近期坏消息不断。据中国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积电的亏损情况非常可怕,2023年预计再亏逾千亿新台币,报道指出,台电2023年前5个月税前亏损超过1500亿,如果加上2022年2675亿失血,合计累亏4000多亿。但如果加上2023年损失,还是要破5000亿,“非常可怕”。
雪上加霜的是,台积电美国厂供应链不敢来,《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台积电的原料供货商李长荣化工将随台积电的脚步在美设厂,但李长荣化工总裁李谋伟在受访时吐苦水,称台美双重课税问题“对台商投资来说是很大的障碍”,且美国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当缓慢。
在此状况下,台积电亚利桑那新厂将缺乏完整供应链。问题来了,作为高端芯片代工市场几乎独一档的存在,台积电为何还在巨亏?
台积电可怕的亏损背后,发生了什么?
目前来看,自从制裁华为之后,不断向美国搬迁,大规模赴美建厂之后,台积电的情况越来越不乐观,台积电事实上已经逐步陷入一个从能制衡别人到被别人架空的陷阱。
在失去华为的订单之后,2022年的数据,北美贡献的营收已经占到台积电所有营收的68%,这是史上新高,台积电目前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几个大客户,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因此台积电不得不去美国建厂。
当前台积电的亏损一方面是大环境影响,本身电子消费市场萎靡,芯片代工大盘在收缩,日前,因终端需求放缓,摩根大通还下调台积电盈利预测,预计2023年营收以美元计价同比下滑8%。
另一方面,在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前提下,台积电也失去了大陆市场大客户华为的订单,短时间效果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影响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其三,由于没有中国市场竞争对手的强势竞争,苹果等厂商也放缓了芯片制程升级的步伐,原本市场有华为强势竞争5G芯片市场,苹果高通们不敢懈怠,在在先进制程方面,彼此都在提升产品性能与工艺标准,争夺高端市场份额。
但由于华为目前只能用4G芯片,苹果高通们最大的竞争对手被压制住,因此,对于更先进的3nm制程,苹果高通们的升级需求放缓了,毕竟,更高的芯片制程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意味着终端产品要涨价,消费者未必买账,这也是为何iPhone14系列依然没有上3nm,这导致台积电的巨额研发投入,没有市场需求与客户订单来消化。
而即便是7nm与5nm的销售需求也在大幅下滑,从台积电2023年Q1的数据来看,销售额比2022年Q4的199.3亿美元减少16.1%,降至167.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52.0%降至45.5%。业绩低迷的原因是尖端的7nm和5nm的销售额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台积电的订单出现了被抢夺的情况,台积电本身已经建厂并计划试产4nm芯片,但订单却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了被英特尔抢的情况。
这从去年第三季度就已经显现端倪,彼时台积电十大客户都出现砍单的情况,而很多订单都流向了英特尔,目前,尤其是在20A工艺芯片的订单方面。英特尔已经完成了20A/18A等工艺芯片的流片,并计划在2024年开始量产20A工艺的芯片。
其四,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投资过大,而回收成本遥遥无期,为了满足美国政府的要求,台积电先后投资超过4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了5nm/3nm芯片工厂。据香港中评社报道,传出台积电将再投入120亿美元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增建3纳米二厂。
但是亚利桑那新厂在供应链层面一直是个难题,相关措施迄今进展缓慢,给部分供应商带来较大难度。现在招工也是个问题,招募进度落后。 种种高昂的投入,台积电其实也是做好了投入成本不对等甚至打水漂的预期打算,但是还是低估了美国建厂的难度以及投资的不乐观程度。
此外,在与三星、英特尔的竞争中,为了保住先进制程的优势,目前,台积电新竹科学园扩建,计划产值规模要超 6000 亿新台币,但现在消费电子需求放缓,包括3nm的产能都已过剩,但台积电也必须推进更高制程的研发,其研发投入一直很大,但市场需求在不断收缩,这导致台积电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谁来救台积电?大陆芯片产业也要走好自己的路
当下谁来救台积电?台积电把希望放在美国市场、中国台湾当局以及中国大陆市场三方面。
首先是台积电求增资,台电已向当局争取再补千亿资本额,再加上投资台积电股利赚饱的台湾发展基金等“发善心”愿分享200亿元新台币补亏,总计1200亿续命。
此外是,由于美国补贴没有给到位,承诺的诸多优惠都没有实现,台积电对美国也不再是言听计从,开始试图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美国市场争取更多的利益。
有外媒报道称,台积电的高管开始对美国政府提出的补贴条款采取了强硬态度,并指出这些条款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台积电在美国建设芯片工厂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因此想要通过拒绝这些条款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毕竟,台积电也看到了,像美国的高通公司和韩国的SK海力士,这些公司都在为华为供货,而台积电却迟迟不能为华为公司供货,导致台积电因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这是造成公司营收下滑的重要原因。
因此,台积电开始试图平衡中美市场,并主动向中国大陆市场示好。6月6日,台积电股东常会上,台积电CEO魏哲家表示,要将最先进制程留在岛内,董事长刘德音则强调,台积电要帮助中美的稳定,将在改善中美关系上起到重要作用。
这种表态的本质是重新寻求中国大陆市场的代工机会,前段时间传出台积电放开给大陆代工,中芯国际应声下跌,这背后可能也与台积电的这种诉求相关——当前台积电赴美建厂的高成本,低预期,使得台积电不得不重新考虑中国大陆市场。
台积电其实也担心大陆这边发展晶圆代工跟IC设计业,会自成体系,未来台积电的市场竞争将被进一步稀释——与其封锁让中国大陆自成体系的发展,倒不如放开代工,扩产倾销。
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中国大陆在某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原本高封锁的产品就会开始加大出货,甚至通过市场降价倾销的方式来限制国产品牌研发投入与产品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中芯国际会应声大跌。因为一旦台积电要抓住中国大陆市场的稻草,对于中芯国际而言确实不是好消息。但对于华为而言,可能是好消息。而在全球性的芯片过剩的现实情况下,台积电如果还没有大陆市场的订单,可能会扛不住了。
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台积电放开代工,大陆市场是否就要无条件接收呢,这点其实也需要谨慎考虑,这对国内部分厂商的自主研发进程不利,但对当下部分厂商的业务恢复有利,利弊都有,需要全面看待。
不过,之所以对中芯国际而言不是好消息,源于其目前处于14nm突破的拐点,一旦研发出来了,价格不会有优势,技术也还没人家成熟,但现在别人基于竞争,可能会降价敞开卖,你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倾销来打断你自主研发路径的策略。
因此,从目前来看,台积电亏损加剧,能救台积电业绩的可能在于中国大陆市场,只不过,台积电的自主权并不在自己手里,而美国限制台积电的客户范围,本身也是要打压台积电的强势增长势头,扶持美国本土英特尔等厂商的壮大,美国差不多垄断了全球的EDA、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市场,台积电的主动权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台积电也是缓和中美关系的一张牌,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总的来说,当前台积电开放代工的消息传出,还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国内来说,如何避免在关键节点遭逢解禁与降价大倾销而打断研发进程,这事关整个光刻机以及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台积电一直不能代工,按照国内的产业孵化进展以及科研进度,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芯片厂商在未来10年内全面崛起或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在当下节点,国内厂商与产业链依然需要按照自己的研发进程与节奏走,平衡好短期利润与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