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要怎么带?69年前的这8张育儿海报说透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1月22日 13点45分 PT
  返回列表
59634 阅读
4 评论
阿呆爸

8张老画里的育儿观念,太接地气了。

非常偶然,看到一组海报图,《儿童心理教育图》,印制于1952年。这组海报一共有8张,我全部附在了这篇文章的后面。一张张看完,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觉。

因为实在太大胆、太接地气了。

娃要怎么带?这8张海报的三言两语里,既直面了性教育、死亡、二胎、好奇心这些育儿难题,又不遮不掩,提了针对性的方法,没有一点装腔作势。

我敢说,这些老画里的育儿理念,虽已过近70年,但一点都不落伍。

今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8幅育儿图

先说说这8幅画的总体情况。

从尺寸看。它们类似于年画,用途是科普,主要张贴在家里、幼儿园、报栏之类的场所。

从主题看。有“关于生的问题”“关于死的问题”“情的发育”“嫉妒与公平”“好奇心并非破坏”“同情爱护”“发展想象力”“勇敢与惧怕”,紧紧抓住了儿童心理困惑。

这些问题,其实每一个带过孩子的父母,也都困惑过。

以我带娃的经验,现在市面上的早教机构、育儿书籍、专家讲座,说来说去,其实也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

和今天的我们比起来,这8幅六十多年前的画,其理念,一点都没过时。

在这里,我特别挑3幅感受最深的说一说。

“关于生的问题”

画上印了这样几行字:

妈妈:弟弟哪里来的?妈妈:我是哪里来的?这时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不可捏造故事欺骗儿童,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解释生育的事实。

▲关于生的问题

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要睡一张床呢?为什么别人有弟弟妹妹,我没有呢?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的爸爸妈妈来说,这实在有点尴尬,不好解释。毕竟性在中国是一个可以做,羞于说的事。

但是你逃不掉!带娃的爸妈都知道,或迟或早,都要面对这些问题。早的三四岁就会问了,迟的六七岁也会好奇。

面对孩子的懵懵懂懂,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天上掉下来的”“超市里买的”“充话费送的”,甚至于说“垃圾桶里捡的”,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我家孩子今年4岁了,他也问过我。坦率地说,我一般都是糊弄过去了。因为实在没法通俗易懂地向他解释。

但是看到这一幅画,首先我是非常之感佩它态度的鲜明: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

至于方法吗?看了之后,我也有些恍然大悟,原来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解释生育的事实。

这既生动自然,又紧贴生活经验,很有操作性。下一次孩子再来问,我就这样试一试。

“关于死的问题”

画上印的是这几行字:

儿童对于死人会害怕,或者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你可以依照他的智能把事实告诉他。并可作比喻说:花草会死,小鸟也会死死是生命的停止。

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

▲关于死的问题

以我带孩子的经验,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会慢慢有一些生与死的感受。

他们也许搞不懂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一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让大家不快乐。

我买过一本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是死亡主题的。

带着孩子看过几次。有几次当我们一起看到最后,我说“这个小朋友,以后再也见不到他的爷爷了,因为他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他就会流泪了,窝到被窝里,很久不说话。

▲经典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这是一个沉重,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

其实不仅是儿童对于死人会害怕,大人也会。

中国人曾经是不忌讳谈论生死的,但现在似乎特别忌讳了,有时都到了成为风俗,甚至于可笑的地步。

我长住过一个城市,就非常忌讳“4”。忌讳到了什么地步呢?

小区4幢,不叫4幢,改叫3甲。电梯14层,也不叫14层,改叫14A。车位编号带4的,售价都要便宜五千块。

“勇敢与惧怕”

画上印的是这几行字:

破皮出血不嚷痛从小要有勇气不要让他怕高或怕走夹板不要让他畏缩不劳动不要让他怕黑暗

▲勇敢与惧怕

爸爸妈妈都知道要鼓励孩子勇敢,但从哪里着手呢?

这幅画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路:破皮出血不喊痛、不要怕高或者怕走夹板,不要让他不劳动,不要让他怕黑暗……

我的理解就是它鼓励我们:一定要从生活经验入手,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勇气。

要多么具体?

我的方法是多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

我家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操场跟他玩赛跑的游戏,也摔破过几次膝盖、肘臂,刚开始还哭,后来就皮实了。

上周在幼儿园做户外活动,他自己找同学玩赛跑游戏,绊倒摔破了手。老师带他去医务室上药,一点没哭没闹。

他也因此难得的拿了一次小红花。

真的,我觉得现在大家都说男孩子野一点好,其实女孩子也应该这样。

多踢球、多跑步、多摔摔打打,身体锻炼结实了,将来被霸凌的机会也少些。

谁画了它?谁出版了它?

上面提到的这3张画,是我感触最深的。

另外的5张其实,一一看下来,也都有不少感悟。我把它们附在了最后,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自会明白。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是谁画了它,谁出版了它呢?

我查了一下,其实,这8张图大概从三四年前网上就流传了,也有不少人介绍过。

但介绍的大多语焉不详,我花了两天时间,做了一番小小的考证,查了出版社和画家的情况。

首先,要说的是这8幅画到底作于何时?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1952年。但我查了资料后,发现不是这样的。

这画的最初展出时间是1950年,在第一届妇幼卫生展览会上,当时在上海影响很大。《新民晚报》头版报道了好几次。

也就是说,这8幅画的最初版,距今已经整整69年了。

▲1950年《上海市第一届妇幼卫生展览会汇刊》

这次展览会还出了一本汇刊,这些画即收录其中。

后来,1952年,得上海新亚书店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许可,才翻印了。

它们当年发行到底有多广,我们已经查不到很详实的资料了。但相信在上海等地的老一辈人也许看过。

再说,上海新亚书店。

新亚书店的创办于1927年,地址就是在上海外滩附近的河南中路上。创办人是陈邦桢,与中华书局很有渊源。

这家书店主要出版一些中小学教学、科普领域的挂图、工具书。

比如《救护挂图》、《植物图鉴》、《世界殖民地斗争地图》、《地球发展史挂图》、《世界哺乳动物志》,等等。

这些图画品质都挺不错,至今在一些二手网站上还有收藏家追捧。

比如下面这副:

▲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的《地球发展史》挂图

民国时期,这家书店一度经营不错,在成都、重庆、昆明、香港等地都开有分店,差不多每年都在盈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公私合营浪潮里,于1955年与大东书局、大中国图片出版社等单位合并成立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一段历史,稍微知道当代史,知道“公私合营”四个字的,一定会体会出时代风浪里,那一番特别的滋味。

当时新亚的创办人陈邦桢58岁,卒年我已不可考。

另外,今天,在香港也有一家书店叫“新亚书店”,也不知道和这个书店有没有关系。

最后,画者章育青。

章育青要比陈邦桢小一轮。

他出生于1909年,去世于1993年,是浙江慈溪人,擅长画年画,但是名气也不是特别大。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画专业画家,画过《上海外滩风光》、《南湖一大纪念图》、《合作社里装电灯》、《少年宫》。

我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的一张画作《万里长江第一桥》。

刚开始我还以为画的是南京长江大桥,但一查才知道是武汉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桥》,章育青,1960年

其他5张图画,附在这里了,大家看一看,我认为它说透了带娃的理念,“一点不过时”,其理念之前卫、接地气,是不是夸张了。

▲同情爱护

▲好奇心并非破坏

▲嫉妒与公平

▲情的发育

▲发展想象力

五毛猪
1 楼
懷念民國時期的教育,就是唾棄共產後的文化摧毀
简单粗暴
2 楼
现在共产党的确有成绩,但文革真的是空前绝后的大污点~
x
xiaoyao100nian
3 楼
感觉三观很正
z
zxcdfz
4 楼
不仅仅是文革 现在剥夺人民的媒体权 要求媒体姓党 自己篡改宪法,掩耳盗铃 本来小学就该有的逻辑学课 一直到大学都学不到,除非学哲学专业。 中国人始终是在幼稚狭隘畏权的思想之中 奴隶一般的生活 现在的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看来 还是愚昧的统治阶级奴隶和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