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8日,据日媒报导,疑因受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影响而死亡的人数,新增了 76 名。
这是继3月份「红曲造假」丑闻爆发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余波,日本网民称为「令和药害事件」。
整个上半年,日本国内一片人心惶惶。
按照日本官方的检测报告,事故起因是红曲原料中混入了青霉菌,以及未知成分的异物,产生了霉变。
先不说红曲霉素和青霉菌,这两种完全不搭界的物种为什么会混在一起。
就说已经变质的原材料,竟然能通过各生产和质检环节,并顺利流入市场这件事情,是相当诡异的。
要么是生产前后的质检工作完全不到位,要么就是药厂高层明知原料出了问题,仍然投入生产,因为据日本业内人士爆料,这批红曲原料是放了很久的积压原料。
无论是哪方面,都反映出小林制药对生产的疏忽管理。
之所以不当一回事,也许站在药厂的角度,红曲霉素保健品本质上就是「大米制品」。
他们认为大米制品霉变了,顶多就是口感变差,并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至于是否会影响药效。
从正式投入市场开始,这款保健品除了有日本大学模棱两可的论文佐证,就没有得到其它权威医学机构的背书。
这意味着红曲霉素宣扬的「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根本就是个噱头。
但就是这样一款被药厂忽视的变质保健品,导致大量中年人「肾功能变得和80岁老人一样」。
根据小林制药的业绩报告,从2021年2月发售至今,红曲霉素保健品已经卖出大约110万袋,其中国外市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虽然相关产品,并没有正式在中国大陆上市销售,但通过代购、海外跨境平台等渠道,还是有不少毒红曲流入了我国大陆。
除了成品,小林制药生产的红曲,大约有80%作为原材料供应给225家企业,而经过加工后的二次销售范围就更大了,涉及3.3万家国内外企业,遍布全亚洲。
迄今为止,药厂方面除了鞠躬道歉,和提出每件商品赔偿2500日元代金券外,并没有谈到具体的赔偿问题。
他们的理由是,现在还无法证明病人的死亡,与红曲制品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海外的伤亡事故,小林制药不置可否,但如果最终实锤,全世界的受害者都要追讨损失的话,它大概率会直接破产。
这也不是小林制药,甚至是「日本神药」第一次翻车了——
2019年,小林制药的一款爆款洗眼液,被曝含有处方药成分氨基己酸,容易出现视力改变、头疼、恶心呕吐、形成血栓等副作用;
2020年,池田模范堂宣布,大规模召回770多万瓶面包超人儿童感冒糖浆,理由是质检工序有疏漏,实际是被曝光含有可待因成分,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
2021年,与小林制药名字相近的小林化工,有多达41种药品存在问题被召回,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累计有200多名患者健康严重受损,但经过媒体调查,小林化工从40年前就开始捏造质检结果了,所以真实破坏程度还是未知之数;
2024年4月,小林制药爆雷后不久,极东公司被曝连续30年,篡改王牌产品「正露丸」的试验数据,很多广东网友看到这则新闻后,表示肠胃已经有点不适了,因为这款药在两广和港澳台地区,几乎是每家「必备良药」。
日本药企的骚操作,当然不止以上案例,像什么泻药当减肥药卖、鼻炎喷剂含有肾上腺素、各网红止痛药实际是高剂量麻醉药品等等。
简而言之,日本药的神奇,是在大量违禁药物上产生的。
日本的药企真是够狠的,特别是在很多案例中,坑得最深的往往是本国百姓。
药害风波闹得这么大,其实也与日本有关部门监督不力有关,起源可以追溯到9年前。
在以前,日本的保健品领域准入门槛挺高的,资本不够雄厚的很难拿到相关资质。
但在2015年,为了搞活保健品市场,「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安倍政府出台了一项「机能性标示食品」政策。
简单来说,各企业只要提前60天向日本消费者厅上交全套资料,就可以免去相关部门的抽检,可以自行宣示产品功效,并投入市场。
在「日本制造」美誉的加成下,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型「投毒风暴」就此掀起,蔓延全世界。
事实上,造假又何止是日本制药界的「专利」,放眼日本全行业,这都是各企业主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了。
就拿这些年,一直备受国际质疑的日本车企来说。
今年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了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铃木等5家车企,指出它们在碰撞测试、发动机功率测试等过程中,存在造假和舞弊行为。
涉及车型有38种,其中32款早已停产。
所有人都没想到,一起对丰田子公司测试造假情况的调查,竟然会引发席卷全日本车企的造假风波。
其实,日系车企的「爆雷」早有预兆。
在2016年,三菱汽车就承认在微型车的油耗上造假,以获得免税资格。
2017和2018年,日产和斯巴鲁也相继被曝光在车辆出厂检验、尾气排放和油耗上动了手脚。
最严重的,是2017年高田公司的「死亡气囊」事件。
在正式投放市场前,就有工程师上报高层,汽车气囊有安全隐患,但高田公司置若罔闻,继续给全世界各大车企供应问题气囊。
结果从2009年起往后十年,超过100多人死在了高田集团的「安全气囊」下。
由于高田的供应对象包括奔驰、宝马、通用、丰田在内的19家车企,最后导致全球范围内,超过1亿辆汽车需要被召回。
其他行业的造假屡见不鲜,比如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百年船企篡改安全性能数据、三菱电机公司检验数据造假等数不胜数。
无一例外,被曝光企业最少都有20年以上的造假经验。
日本制造高端滤镜的轰然倒塌,反映了目前日本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在追求品质和降低成本之间反复横跳,作死拉扯。
日本的「工匠精神」源于上世纪7、80年代。
当时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严格的质量品控,日本在半导体和汽车行业,确实冲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位置。
可在广场协议事件被欧美联合制裁了一波,以及后来严重的经济泡沫后,日本制造的竞争力就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20世纪末,随着制造业升级迭代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产业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时日本企业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竞争力下降,会导致盈利减少,开源不成就只能节流,控制成本。
在人员成本、设备和租金等无法开刀的情况下,日本企业选择在原材料和「简化」工艺流程上想办法,所以就有了篡改数据、偷工减料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很难高到哪里去。
但日本制造向来就是「高品质、高格调」的代名词,虚荣心爆棚的日本人,不可能承认自家产品不行了。
于是他们实施了两步走策略。
一方面,在某些高端产品上继续维持高要求、高水准的生产流程。
出来的产品虽然数量跟不上,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但没关系,这本就是用来充场面的,是证明日本制造高标准的模特。
另一方面,日企们继续偷偷摸摸生产伪劣次品,然后在出厂验收和官方抽检上想办法,要么开挂修改数据,要么贿赂有关人员,得到绿灯通过。
接着在高素质模特们的掩护下,在国际市场持续打响「日本出品,必属精品」的名号。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
最起码去到21世纪初,哪怕日本在生产品控上放水了,总体产品质量还勉强能打,更别说有外务省在宣传上下苦工,笼络各国公知一起发力,共同维护日本制造的虚幻滤镜。
可这种意林式的滤镜总归只是短暂的,直到集体爆雷之前,日本还是解决不了成本和品质之间的矛盾。
最关键一点,邻居中国在近二十年里,产业链发展异常迅猛,两者一对比,日本的制造业那点遮羞布根本无法维持。
说起来,日本底子不行,还要高调宣传这种行为,有点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意思。
要不是卖力宣传,维持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存在感,虚假滤镜的崩溃也不会来得这么快。
例如在农业领域,就算有晴王葡萄、夕张蜜瓜、熊本西瓜等天价面子工程,依然遮掩不了日本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量世界第一的成就。
客观条件使然,不用农药,日本的农地就会颗粒无收。
其实造假哪里都存在,但日本最让人诟病的,是一边造假,一边着厚脸皮满世界宣传工匠精神。
结果牛吹得太大了,工匠精神不再,只剩躬匠行为。
每次爆雷后,各日企代表唯一能做的,只有在鞠躬道歉时,比拼谁的姿势更标准,而对于后续改进,却支支吾吾,是意见接受,态度照旧。
习惯性造假,对于日本政府和各企业来说,都已轻车熟路了。
严格来说,目前日本最大的造假,当属隐瞒核泄露灾害情况,以及往大海肆意排放核污水的行为。
自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这个国家在全世界包装的梦幻滤镜,就被一点点撕开了,许多欺骗、隐瞒和双标行为已经不能深究,因为一旦深究就能让人大跌眼镜。
比起担忧产业发展,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先学会做个人。
今年6月28日,据日媒报导,疑因受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影响而死亡的人数,新增了 76 名。
这是继3月份「红曲造假」丑闻爆发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余波,日本网民称为「令和药害事件」。
整个上半年,日本国内一片人心惶惶。
按照日本官方的检测报告,事故起因是红曲原料中混入了青霉菌,以及未知成分的异物,产生了霉变。
先不说红曲霉素和青霉菌,这两种完全不搭界的物种为什么会混在一起。
就说已经变质的原材料,竟然能通过各生产和质检环节,并顺利流入市场这件事情,是相当诡异的。
要么是生产前后的质检工作完全不到位,要么就是药厂高层明知原料出了问题,仍然投入生产,因为据日本业内人士爆料,这批红曲原料是放了很久的积压原料。
无论是哪方面,都反映出小林制药对生产的疏忽管理。
之所以不当一回事,也许站在药厂的角度,红曲霉素保健品本质上就是「大米制品」。
他们认为大米制品霉变了,顶多就是口感变差,并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至于是否会影响药效。
从正式投入市场开始,这款保健品除了有日本大学模棱两可的论文佐证,就没有得到其它权威医学机构的背书。
这意味着红曲霉素宣扬的「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根本就是个噱头。
但就是这样一款被药厂忽视的变质保健品,导致大量中年人「肾功能变得和80岁老人一样」。
根据小林制药的业绩报告,从2021年2月发售至今,红曲霉素保健品已经卖出大约110万袋,其中国外市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虽然相关产品,并没有正式在中国大陆上市销售,但通过代购、海外跨境平台等渠道,还是有不少毒红曲流入了我国大陆。
除了成品,小林制药生产的红曲,大约有80%作为原材料供应给225家企业,而经过加工后的二次销售范围就更大了,涉及3.3万家国内外企业,遍布全亚洲。
迄今为止,药厂方面除了鞠躬道歉,和提出每件商品赔偿2500日元代金券外,并没有谈到具体的赔偿问题。
他们的理由是,现在还无法证明病人的死亡,与红曲制品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海外的伤亡事故,小林制药不置可否,但如果最终实锤,全世界的受害者都要追讨损失的话,它大概率会直接破产。
这也不是小林制药,甚至是「日本神药」第一次翻车了——
2019年,小林制药的一款爆款洗眼液,被曝含有处方药成分氨基己酸,容易出现视力改变、头疼、恶心呕吐、形成血栓等副作用;
2020年,池田模范堂宣布,大规模召回770多万瓶面包超人儿童感冒糖浆,理由是质检工序有疏漏,实际是被曝光含有可待因成分,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
2021年,与小林制药名字相近的小林化工,有多达41种药品存在问题被召回,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累计有200多名患者健康严重受损,但经过媒体调查,小林化工从40年前就开始捏造质检结果了,所以真实破坏程度还是未知之数;
2024年4月,小林制药爆雷后不久,极东公司被曝连续30年,篡改王牌产品「正露丸」的试验数据,很多广东网友看到这则新闻后,表示肠胃已经有点不适了,因为这款药在两广和港澳台地区,几乎是每家「必备良药」。
日本药企的骚操作,当然不止以上案例,像什么泻药当减肥药卖、鼻炎喷剂含有肾上腺素、各网红止痛药实际是高剂量麻醉药品等等。
简而言之,日本药的神奇,是在大量违禁药物上产生的。
日本的药企真是够狠的,特别是在很多案例中,坑得最深的往往是本国百姓。
药害风波闹得这么大,其实也与日本有关部门监督不力有关,起源可以追溯到9年前。
在以前,日本的保健品领域准入门槛挺高的,资本不够雄厚的很难拿到相关资质。
但在2015年,为了搞活保健品市场,「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安倍政府出台了一项「机能性标示食品」政策。
简单来说,各企业只要提前60天向日本消费者厅上交全套资料,就可以免去相关部门的抽检,可以自行宣示产品功效,并投入市场。
在「日本制造」美誉的加成下,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型「投毒风暴」就此掀起,蔓延全世界。
事实上,造假又何止是日本制药界的「专利」,放眼日本全行业,这都是各企业主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了。
就拿这些年,一直备受国际质疑的日本车企来说。
今年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了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铃木等5家车企,指出它们在碰撞测试、发动机功率测试等过程中,存在造假和舞弊行为。
涉及车型有38种,其中32款早已停产。
所有人都没想到,一起对丰田子公司测试造假情况的调查,竟然会引发席卷全日本车企的造假风波。
其实,日系车企的「爆雷」早有预兆。
在2016年,三菱汽车就承认在微型车的油耗上造假,以获得免税资格。
2017和2018年,日产和斯巴鲁也相继被曝光在车辆出厂检验、尾气排放和油耗上动了手脚。
最严重的,是2017年高田公司的「死亡气囊」事件。
在正式投放市场前,就有工程师上报高层,汽车气囊有安全隐患,但高田公司置若罔闻,继续给全世界各大车企供应问题气囊。
结果从2009年起往后十年,超过100多人死在了高田集团的「安全气囊」下。
由于高田的供应对象包括奔驰、宝马、通用、丰田在内的19家车企,最后导致全球范围内,超过1亿辆汽车需要被召回。
其他行业的造假屡见不鲜,比如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百年船企篡改安全性能数据、三菱电机公司检验数据造假等数不胜数。
无一例外,被曝光企业最少都有20年以上的造假经验。
日本制造高端滤镜的轰然倒塌,反映了目前日本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在追求品质和降低成本之间反复横跳,作死拉扯。
日本的「工匠精神」源于上世纪7、80年代。
当时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严格的质量品控,日本在半导体和汽车行业,确实冲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位置。
可在广场协议事件被欧美联合制裁了一波,以及后来严重的经济泡沫后,日本制造的竞争力就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20世纪末,随着制造业升级迭代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产业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时日本企业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竞争力下降,会导致盈利减少,开源不成就只能节流,控制成本。
在人员成本、设备和租金等无法开刀的情况下,日本企业选择在原材料和「简化」工艺流程上想办法,所以就有了篡改数据、偷工减料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很难高到哪里去。
但日本制造向来就是「高品质、高格调」的代名词,虚荣心爆棚的日本人,不可能承认自家产品不行了。
于是他们实施了两步走策略。
一方面,在某些高端产品上继续维持高要求、高水准的生产流程。
出来的产品虽然数量跟不上,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但没关系,这本就是用来充场面的,是证明日本制造高标准的模特。
另一方面,日企们继续偷偷摸摸生产伪劣次品,然后在出厂验收和官方抽检上想办法,要么开挂修改数据,要么贿赂有关人员,得到绿灯通过。
接着在高素质模特们的掩护下,在国际市场持续打响「日本出品,必属精品」的名号。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
最起码去到21世纪初,哪怕日本在生产品控上放水了,总体产品质量还勉强能打,更别说有外务省在宣传上下苦工,笼络各国公知一起发力,共同维护日本制造的虚幻滤镜。
可这种意林式的滤镜总归只是短暂的,直到集体爆雷之前,日本还是解决不了成本和品质之间的矛盾。
最关键一点,邻居中国在近二十年里,产业链发展异常迅猛,两者一对比,日本的制造业那点遮羞布根本无法维持。
说起来,日本底子不行,还要高调宣传这种行为,有点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意思。
要不是卖力宣传,维持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存在感,虚假滤镜的崩溃也不会来得这么快。
例如在农业领域,就算有晴王葡萄、夕张蜜瓜、熊本西瓜等天价面子工程,依然遮掩不了日本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量世界第一的成就。
客观条件使然,不用农药,日本的农地就会颗粒无收。
其实造假哪里都存在,但日本最让人诟病的,是一边造假,一边着厚脸皮满世界宣传工匠精神。
结果牛吹得太大了,工匠精神不再,只剩躬匠行为。
每次爆雷后,各日企代表唯一能做的,只有在鞠躬道歉时,比拼谁的姿势更标准,而对于后续改进,却支支吾吾,是意见接受,态度照旧。
习惯性造假,对于日本政府和各企业来说,都已轻车熟路了。
严格来说,目前日本最大的造假,当属隐瞒核泄露灾害情况,以及往大海肆意排放核污水的行为。
自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这个国家在全世界包装的梦幻滤镜,就被一点点撕开了,许多欺骗、隐瞒和双标行为已经不能深究,因为一旦深究就能让人大跌眼镜。
比起担忧产业发展,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先学会做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