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航班延误赚300万引爆议 律师:利用规则应鼓励!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6月10日 22点14分 PT
  返回列表
87346 阅读
123 评论
魔都囡

这个事情出人意料的有很多网友找我们讨论,我们也看了下,的确是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值得探讨一下。事情比较神奇,一般人恐怕想不出这招。我们都知道,飞机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延误,因此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有一个叫做“航班延误险”。

就是前面花几十块钱买个保险,然后根据飞机的延误情况,如果这个航班不延误,保险公司净赚,如果延误了,就根据具体情况赔付几百,如果延误多的就赔付你几千。

好,事情来了。这个是南京鼓楼警方破获的,这个事情是怎么被保险公司知道的呢?是在查账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批人,经常来理赔航班延误险。然后觉得有问题,就去报警了。

这批人神奇在哪里?经常能买到延误的航班,且每次都买了航班延误险,大家要知道,这个航班延误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这是要什么神仙预知能力才能预知到某某航班肯定会延误?

保险公司的保险金是不可能退给你的,不会因为飞机不延误了就退钱,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大家都是“搏概率”,搏到不延误就保险公司赚钱,搏到延误了就乘客赚钱。不过显然在李某为首的一帮人面前,保险公司总是输的……这就很神奇……而且根据民警的反馈,李某这批人5年期间,屡战屡胜900多次。

那么既然是一批人都在干这个事情,那为何锁定李某呢?

原来警方调查中发现,这批人收到钱后都转给了李某,那么肯定李某的嫌疑最大。

然后这个李某呢还不是南京人,是山东人,民警到了李某在山东的家里进行了排查,这是当时的画面。

这个李某是50多岁的一位女性,警方搜查出大量的用于记录航班信息等的材料:

包括她的电脑里也都是一些航班信息等材料。

这是其中的一个案例:

她在这个航班上买了5张机票。

这个身份证哪里来的?全部是她问亲戚朋友借来的。

根据她的供述,这些亲戚都不知道她干这个:

然后,每个人都投了大量的航空延误保险。

就是每个人在不同的保险公司都买航空延误险,在这个案例中,她为自己那张机票就买了30份保险。

假如航班延误,她就同时向这30家保险公司理赔。

我们大致算了一下,假设一份保险是40块钱左右(市场价一般是几十块),

30份就是1200元,根据后面几个人的理赔数额,也就是说,假设飞机没有延误,估计她这一单至少要真金白银付出去4000~5000的保费就彻底打水漂。

而事实上,她赢了,这个航班真的延误了,她自己单人获得了42800元的理赔。

其他人的数额:

她这一次航班的理赔去掉保费,差不多单盈利就是10~11万!真猛……

我们看到这个数字也是吓一跳,这玩意是怎么弄的?保险公司的专家不是吃素的,不可能设计出有明显漏洞的险种,而且这个航班延误也的确不可能被她来控制,她是怎么预先知道航班肯定会延误的?这点航空公司内部人员、机场内部人员都做不到的。

根据调查,她大致是怎么操作的,上手一定选那些延误率高的航班。她花费大量时间去网上筛选出延误率较大的航班。

一般她会选择延误率在50%以上的航班。

但是,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哪怕你延误率再高的航班,你能保证你买的就肯定延误?说不定就不延误呢?

她接下来是查出发地、到达地的天气情况。

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算出这个航班延误的概率。

可能有人问,万一推算错了呢?这个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错了的话,至少几千块的保费全部自己吃进。在

自己大致推算出某一航班可能被延误后,马上就用4~5人的身份购买机票,买完机票,速度去各大保险公司去买航空延误险。她还特地把手上几十个人的身份证交错开买,并没有盯着几个人买,免得短时间内大量重复引起怀疑。

这是她自己的交代,买完机票后就去买保险。

她会选择买多个承保地,那么同一航班延误后,这些承保地的保险分公司都会理赔。这样就能一次性买到几十份保险。

可能有细心的网友会问,那么她买机票的钱为何不算进去?

事实上,她买的机票基本都是全价票,到最后会退票,因为实际上没人会去乘坐飞机。

所有的买保险、理赔、退票等都是在手机APP或者电脑上完成。

只要她博中延误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一般索赔金额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其中有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在HX216航班一次长期的延误中,她掌握的其中一个人足足获得了8万多的理赔。

期间她为了躲避监管,采取重新申领护照的方式获得新的护照号买机票,这样被查到的概率大大减少。

显然,警方认为这种是典型的诈骗行为,共计获得各类理赔金近300万元。

本来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法制宣传,这个案例却引发了争议。

因为很多网友认为,她并没有破坏任何的现有规则,综合她的一切行为:买机票、买保险、退机票、理赔等都是在合法的程序中操作,最大化的利用了现行规则。甚至有媒体专门采访律师,律师也是持这个观点:

网友更是议论纷纷:

现实中,她这个做法的确存在博弈的成分,一旦航班不延误了,她至少几千块的保费就没了,因此,有网友觉得不公平,假设她失败的次数大于成功的次数,那么保险公司也不会退她保费。

很多网友认为她更多的是一种博弈行为:

而根据媒体的报道,警方认为她违法的原因是以下几个:

1、捏造了身份,实际上身份证所有人并没有买机票,故而保险对象不真实成立2、没有实际登机,不存在保险标的。3、金额较大。

很多网友也是持这个观点,操作符合规则没有,要看“目的和动机”。

显然,这个是否虚构成为了关键要素。我们查了刑法,其中有相关条例:

媒体采访中,很多律师对此也有争议。澎湃新闻采访了律师,律师认为,本人是否乘坐其实不构成合同的必要条件。我只要按照正规途径买了机票付了款合同就应该算是成立,谈不上所谓的虚假。大致意思就是即使我买了机票没乘坐,也不代表我和航空公司的合同不真实。

对于她借用他人身份证行为,应该纳入《合同法》管理范畴,假如身份证本人不知道这个事情,那么合同无效,保险公司本身就可以不理赔或者追讨,如果追讨无效再起诉是另外一回事。

有不少律师是持这个观点,合同标的的构成不应该按照“飞机真人坐不坐”为标准,而是以客户花钱买到机票为标准,只要按照正常程序买到机票,客户和航空公司的航班合同就成立,并不能存在虚假,你管我坐不坐飞机?

而且这个保险理赔中的事故也不是这个女子能“虚构”的出来的,的确是真实存在,比如天气不好,航班确实延误,这个是女子无法虚构的:

也有网友认为她即使冒用他人信息,起诉她的也应该是权益被侵犯的那些人。

显然,是否构成“虚构标的”是诈骗的一条关键因素,律师认为即使她违法使用他人信息,也并非诈骗罪的构成要素。

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网友认为这个就是骗保,因为目的动机不纯:

而媒体也对这个事情做了调查投票:

目前,李某以涉嫌骗保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等待她的将会是法律的审判。

女子买延误险获利被拘 律师:利用合同规则赚钱值得鼓励

6月10日,南京警方抓获“利用航班延误实施保险诈骗”犯罪嫌疑人李某的消息,除引发民众广泛关注外,李某的罪与非罪也引起法律界的热议。警方介绍,在购买航班之前,李某会对航班以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自2015年以来,李某用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估摸成功的近900次飞机延误,累计骗取保险理赔金高达300多万元。目前,李某因涉嫌保险诈骗罪和诈骗罪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6月10日,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邀请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邓学平律师、著名刑辩律师李长青、北京富力律师事务所主任殷清利律师、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律师、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范辰律师等五位律师,对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据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涉嫌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新闻事件:女子涉嫌5年诈骗900次获利300万

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的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保险诈骗。

警方调查后发现,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利用航空公司无需本人申请理赔的规则,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李某曾供述称,为了逃避系统核查并购买到多份航空延误险,除利用其本人身份信息外,还以购买理财产品为由,从亲朋好友处要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李某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四五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此外,李某称她并未乘坐过这些航班。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利用保险公司无需投保人本人申请理赔的规则,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警方称,购买一份延误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为400到2000元不等。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费用甚至可以达到7000-8000多元。

案发后,警方还在李某家中发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以及电脑中多份航空延误险异常说明样表。这些样表清晰记录了李某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信息。

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涉嫌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因此警方认定李某涉嫌保险诈骗罪。

▲李某正在接受警方调查。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问题一:利用保险规则漏洞获利,是否构成犯罪?

上游新闻: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主要焦点是李某利用延误险投保规则获利是否构成犯罪?

殷清利律师:李某获利300多万元,主要利用了航班延误险规则的一些漏洞。但现实中每项制度背后的规则,有些漏洞纯属正常。但这些漏洞并不能成为实施犯罪的理由。从李女士的行为来看,其大量以理财之名借他人身份、护照等方式,不以乘坐航班为真实目的,而追逐航班延误所应得到的保险理赔款,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而且实现了非法占有,所以其行为已经涉嫌构成保险诈骗罪。

当然,如果李女士一直在某一机场,直接实施类似手段的行为,哪怕获利更大数额,也不构成保险诈骗罪。

邓学平律师:保险合同是一种射幸合同,其本质特征是保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结合到本案,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李某不确定航班是否一定延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某不可以通过尽量收集信息去做出自己的研判,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客观上,航班信息和天气信息都是公开的,航班是否延误不仅与天气有关,还与其他的许多因素有关,并非李某可以控制。因此,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张新年律师: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保险诈骗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本案中,李某基于天气和延误率的研判,虽然对航班延误有所预测,但天气状况以及航班延误与否,与李某完全无关。即便李某购买机票、订立保险合同,是为了谋求保险赔偿金,但这一行为并不具有违法性,是利用合同约定以及航班延误的事实,争取合同利益、行使赔偿权利的正当行为。如同知假买假不构成诈骗罪一样,本案不成立保险诈骗罪、诈骗罪。

范辰律师:本案中,李某使用真实身份证号码购买飞机延误险,支付了足额对价,该保险合同就成立了。显而易见,该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合法行为。保险合同中,保险人有可能需要向被保险人支付理赔费,也有可能不需要支付。同时应该看到,李某购买保险可能赚钱,也可能赔钱。保险公司不能只赚不赔。因此,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警方搜出在李某家中大量笔记信息,记载着李某购买延误险所涉及航班的信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问题二: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购买保险,是否属虚构事实?

上游新闻:警方认为,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虚构被保险对象信息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因此涉嫌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

邓学平律师:使用谁的身份信息购买保险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身份信息是否真实。因为保险公司并不筛选顾客,保险公司只审查购买延误险的人是否同时购买了某个航班的机票。至于该名乘客到底是谁以及是否实际搭乘该趟航班,保险公司并不审查或关心。因此,只要李某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购买保险并且支付足额的对价,她就完成了一次合法的缔约行为。被保险人是否知情或同意,或许会影响到保险利益的认定和保险合同的效力,但这种争议仍然是一种民事争议,不会越过民事纠纷直接升级为刑事犯罪。

李长青律师:首先,诈骗罪需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实施诈骗的人要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以达到骗取公私财物的目的。从李某的行为上看,其并不具有捏造事实和隐瞒真相的特征。因为天气好不好是不能捏造和隐瞒的,同样飞机延误不延误也是无法捏造和隐瞒的。其次,刑法里对保险诈骗罪规定了具体的五种行为:财产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反观李某的行为,她既没有虚构保险标的,也没有夸大损失程度。

张新年律师:李某没有虚构航班延误的事实,也没有伪造相关航班延误的证明文件,导致保险公司陷入错误认识进行理赔,而其虚构行程,使用亲友信息购票等手段,并不属于诈骗罪或者保险诈骗罪中的欺骗手段。

律师建议:完善保险条款和改进投保规则

上游新闻:网友认为,近年来与保险理赔有关的涉刑事案件并非少数,也折射出目前在保险理赔细则方面仍有缺陷和不足。

邓学平律师:李某的行为说到底,就是在利用规则漏洞去谋取自己的利益。因此,保险公司在处理类似李某这样的行为时,首选办法应该是完善保险条款和改进投保规则,次选办法是向法院主张保险合同无效。

范辰律师:利用合同规则赚钱,是值得鼓励。保险公司不能只想收钱不愿赔。如果保险公司认为规则有漏洞,应当自行完善规则,而不应该让警察插手民事纠纷。

t
tianzhihu
1 楼
钱多的荒买机票不坐咋了,一个人坐飞机单买联排几个座位的人多的是,是不是买几份饭不吃也算诈骗?
m
mmjsh
2 楼
鸡巴保险公司 连愿赌服输都做不到
t
tianzhihu
3 楼
穷癌肺炎5毛,人家有钱就喜欢买机票不坐咋了,犯了哪条法?特么高铁上还经常有人买了车票不上车呢。
陈元龙
4 楼
不是这样的。如果她去坐了这个飞机,那我认同你的说法,但是她根本就没有打算去坐。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某商店打广告说假一赔十,然后某人从他家买了一件东西,然后自己换了一个假的,然后拿去让商店赔十倍。你觉得怎么样?你是不是也要说,商店通过这种广告吸引了很多顾客,既然赚了别的顾客的钱,在她这里赔一些也理所应当,因为那规则是他们订的嘛。 你好好想想,是这个理吗?这个骗保的人和那个骗赔款的人有什么不同?
陈元龙
5 楼
一个人坐飞机买联排几个座位的,是为了舒适,他本人也确实坐了飞机,跟这个是一回事吗?吃饭那个例子也是一样
陈元龙
6 楼
有故意买票不上车的吗? 不上车铁路公司赔他钱吗? 完全不同的例子。你在搞笑吧?
l
lxlx
7 楼
: 你想岔了,应该是商店打广告说假一赔十,然后她明知道是假货去买过来,再去索赔。你不能说她做错了
m
ming98
8 楼
好可怕呀,现在这么多的人有这种道德水准和思维,为了钱什么底线都没有了。至少借用别人的身份就不对的,但是在中国好像不是什么事,已经是常态了。
t
tosefun
9 楼
哪有盗用身份?帮人订票违法吗?
∵∴
10 楼
中国法制?哈哈哈哈哈哈
断情一刀
11 楼
应该鼓励,愿赌服输!
t
tosefun
12 楼
你这个例子完全不对,她如果自己换成是欺诈,但是商场卖的就是假货,她知假买假,然后索赔盈利,这个完全合法
陈元龙
13 楼
这是不一样的。也许是我的例子举得不够好,但是商店卖的东西、保的东西,就是那个货物,你因为这个是假货受到了损失,所以人家赔你。她去买了这个货物,交了钱,就完成了这个保险适用的全部标的物。但是航班延误,保险公司保的标的物,可不只是一张机票,而是你坐飞机这个事,因为延误可能会对你造成损失,所以才有这个保险。既然航班延误你完全没有受到损失,那凭什么拿这个赔付?
陈元龙
14 楼
即使按现行法律不是犯罪,这也是明显的道德问题。居然那么多人叫好,我也是醉了。大概是发泄自己对富人的不满吧。不过通奸在中国好像不是罪,怎么那么多人骂小三呢?呵呵
陈元龙
15 楼
这怎么比?照你说,商场卖的就是假货,那航空公司是没有把她送到目的地,还是所以飞机都延误?
陈元龙
16 楼
这是不一样的。商店卖的东西、保的东西,就是那个货物,你因为这个是假货受到了损失,所以人家赔你。她去买了这个货物,交了钱,就完成了这个保险适用的全部标的物。但是航班延误,保险公司保的标的物,可不只是一张机票,而是你坐飞机这个事,因为延误可能会对你造成损失,所以才有这个保险。既然航班延误你完全没有受到损失,那凭什么拿这个赔付?
哈村小枫
17 楼
未经别人授权盗用ID为自己牟利,动机就是骗,哪那么多废话!
*
*W_C*
18 楼
保险公司有不能重复理赔的条款啊 同一个事故只能理赔一次 或者累计理赔数额不能超保额最高那一家
l
lxlx
19 楼
你把航司和保险混一起了,实际上她是和两个公司做交易,买了机票和保险。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想过坐飞机只想买保险,像你说的这只是道德问题。但是她没有违反法律。那就是可以买,一点问题也没有。错的其实是航司,抓她是没道理的。她买赔了保险公司不会还钱给她。这很公平。
糖桔喝得
20 楼
所以我觉得中国有必要开放国内的金融保险市场让外资进来和这些官家的资本竞争一下,不然国内的金融保险业务有垄断的权利更有随意解释的权利。
陈元龙
21 楼
我没有说她只是道德问题。我相信保险公司的条款里写的是保你乘坐飞机而不是保你买了机票。当然,是不是判她有罪是中国法院的事。 她买的保险是保她坐飞机的,并不是无关的两件事。买保险当然没有违法,但是没有履行合同去坐这个飞机,然后主动去拿赔付,在我看来就是违法。你说错的是航司,我倒想知道航司错了啥。是没有把她送到目的地,还是因为延误给她造成了损失。
陈元龙
22 楼
保险条例我没有看。那是律师和法官的事。也许保险公司傻逼没写清楚让人钻了空子,但我相信条款一定会提到“乘坐”。而这个她完全没有考虑去做,所以就是骗保
p
pickle
23 楼
保险公司的赔付条件没有购买人必须履行乘机行为,或者必须没有退票行为。一切以保险赔付条件为准.你给脑补的各种条件没有法律意义。
陈元龙
24 楼
我有没有脑补,等着看下面保险公司和法院怎么说就是了
Y
Yumama
25 楼
: "穷癌肺炎5毛" 可笑!自己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就在这里胡说八道! 不过你既然智力上有问题。 呵呵! “人家有钱就喜欢买机票不坐咋了” 当然可以。 问题就是她在利用保险来诈骗!300百万呢! 当然了,和你这个在智力上有问题的人是说不清楚的!
l
lxlx
26 楼
错在航司延误了,造成保险公司损失,买机票没有一定要去坐的义务。这是个保险漏洞,被人利用了只能去堵漏洞,而不是起诉去抓人。这摆明了店大欺客
Y
Yumama
27 楼
几次还可以。问题就是她已经把赚保险的钱变成产业! 她有诈骗保险的嫌疑! 只需要查一查她和由她代购人一共实际做过多少次飞机便可。
Y
Yumama
28 楼
“买机票没有一定要去坐的义务。” 当然没有义务。 问题就是她已经把赚保险的钱变成产业! 她有诈骗保险的嫌疑! 只需要查一查她和由她代购人一共实际做过多少次飞机便可。
距离产生卡
29 楼
你也说是美国50年前的样子。你怎么就知道不会往好了变?
g
gaotyuan2
30 楼
就是,大不了死2个亿,美国又不是死不起
g
gaotyuan2
31 楼
狗粮又兴奋了
g
gaotyuan2
32 楼
违反了购买保险的诚信原则,保险无效
g
gaotyuan2
33 楼
钻一次是漏洞,钻一百次是犯罪
g
gaotyuan2
34 楼
这是典型的保险诈骗,说这个合规的,都是以买菜大妈的思维来判断
Y
Yumama
35 楼
"一个人坐飞机单买联排几个座位的人多的是" 问题就是人家没有向保险公司要钱呀!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这个没有脑子的当然不懂了!
C
Cup3
36 楼
只能说明保险公司合同有漏洞,应该先赔钱,再改规则,如果规定购买保险时必须验明身份,她还能买到那么多保险吗? 如果她是骗保,那保险公司就是骗客户,明知道航班不延误还卖保险不就是大骗子?谁规定了保险公司只能赚钱不能赔钱? 她如果没有违反条例就不能算是骗保,警察没有定罪权,连起诉权都没有,检察院起诉,法院审批,警察就是抓嫌疑人而已。
Y
Yumama
37 楼
“警察没有定罪权” 文章里面并没有牵涉到警察定罪呀! 更何况买航空保险的目的可是和这位的目的不一样呀! 问题就是她已经把赚保险的钱变成产业! 她有诈骗保险的嫌疑! 只需要查一查她和由她代购人一共实际做过多少次飞机便可。
朴诚幸
38 楼
这什么地方违法了?什么时候能真的依法治国啊?
l
lxlx
39 楼
这不是诈骗,她是出钱买了保险的,既然赔付条件成立就必须赔付。这叫合理利用漏洞。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即合理。只要保险公司堵上漏洞就行了,比如像法国这类延误保险需要出示登机牌。以前赔的钱只能当学费。要是她买了保险去打电话说飞机上有炸弹造成延误那是要判刑。这就和现在打假的人知假买假去假一赔十是一个道理,315还支持这么做呢
Y
Yumama
40 楼
: "这就和现在打假的人知假买假去假一赔十是一个道理,315还支持这么做呢" 难怪是骗子国呢!
Y
Yumama
41 楼
“警察说有罪就抓了” 因为她是嫌疑人! 这可是基本常识!
言之有物
42 楼
违法的才是嫌疑人,现在连这方面立法都不完善,违什么法了?
Y
Yumama
43 楼
"违法的才是嫌疑人" 违不违法可是法官说了算! 你算什么呢? 对吧!
言之有物
44 楼
诈骗。诈骗什么了?航班没有延误?诈领保险了?还是购买的保险是假的?又或者航班延误是这女子造成的?买了机票一定要上飞机延误了才不是诈骗?不准别人临时有事不做飞机了?你再看看文章中警察说的,警察查到很多人领了保险金以后转到这女子的账户上,才认定是诈骗,怎么,别人把钱给某人也不行了?
o
orbit
45 楼
保险业是赵家人的白手套,岂能让你等韭菜反薅羊毛
言之有物
46 楼
我不算什么,你说的法官说了算,警察是法官?法官没说话之前,警察抓嫌疑人也应该明确是违反那条法抓的吧。
言之有物
47 楼
依法办案。懂吗?法律不完善,就没法可依。法官也没判有罪。哪来的嫌疑人?想抓嫌疑人,先立法。依法办案。
Y
Yumama
48 楼
: 诈骗呀! 然后由法官裁定诈骗罪是否成立呀! 这可是常识!
言之有物
49 楼
比如港怂那边,不也是先立法。而不是先抓人,再判。
言之有物
50 楼
哥们,虚假信息虚假材料才是诈骗,人家真金白银购买的机票,保险。
Y
Yumama
51 楼
: “法官也没判有罪” 你说瞎话也得会说呀! 明明法官还没有做判决,怎么在你的嘴里就变成无罪了呢??????
Y
Yumama
52 楼
然后由法官裁定诈骗罪是否成立呀! 这不是你说了算的!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言之有物
53 楼
说的好哥们,非法占有,女子购买保险,保险公司根据合同赔偿,没有强迫,更没有偷盗,谈不上非法占有,一切按照合约办事。至于虚构事实,航班延误难道是虚构的?购买机票,购买保险难道也是虚构的?至于隐瞒真相,难道航空公司规定买了机票必须要乘坐?还是一定要本人购买机票?或者航空公司或者国家法律规定事先预判某些意外也是隐瞒真相?至于最后一条,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就更扯淡了,根据合约赔偿而已。钱也不是直接赔付到女子的账户,而是赔偿到了机票购买者的账户。
言之有物
54 楼
说他诈骗,真的很扯淡,就比如拆迁,某些人可以预判某地要拆迁,政策下达之前大量购买房屋或者迁入户口。到时候真的拆迁了,人家血赚,难道也是诈骗?万一不拆迁了,人家血赔,难道也是诈骗?不能看到别人赚钱了就眼红说诈骗,别光看贼吃肉了,没看到贼挨打。
e
elseye
55 楼
这是合法不合理,于是立刻改了法,其实这中情况全世界都一个鸟样,法、理冲突时只会偏向利益、权利集团,P民永远都是被牺牲的,所以,还是强大起来吧,这女的应该早点"转行",也说明人不能贪、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道理涉及太多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如何"活着"!
言之有物
56 楼
保险公司真输不起了,大可在保险合约里添加一句 以实际登机为准。
Y
Yumama
57 楼
看法官怎样判了!
言之有物
58 楼
诈骗的每个条件都不符合。等于诈骗的事实站不住。根本轮不到法官来判。 事情性质类似赌博,但不是赌博,合理利用规则。
言之有物
59 楼
前面楼就说了,有违法事实,才能等法官来判,如果诈骗理由站不住脚,或者不存在诈骗的事实,为什么要等法官来判?
言之有物
60 楼
合法利用规则漏洞。可以加速法律法规完善。应该鼓励,而不是掀桌子。
万无一失
61 楼
呵呵 规则有漏洞 人家没捏造事实 没虚假购票 为什么违法?
热血青年2
62 楼
奇怪,飞机票都花钱买了,我做不做关保险公司何事。合同里又没有规定一定要做飞机才能赔偿。照你这么一说,保险公司主观就是欺诈,不按照合同行事,收保险费收的爽快,一道要支付就找各种理由。 至于你拿个银行取钱的列子,根本不是一会事。就不要瞎比喻了。
言之有物
63 楼
变成产业也不违法吧,买了机票坐不坐关你保险公司屁事。航班延误又不是这个女的造成的。
言之有物
64 楼
规则有漏洞,难道不应该去修改规则,弥补漏洞?而是直接掀桌子?
Y
Yumama
65 楼
“变成产业也不违法吧” 这不是你说了算! 还是看法院怎样判吧!
言之有物
66 楼
保险保的是航班延误,不是乘坐。乘坐意外太大,去机场的路上延误了,也就没有乘坐了。如果按照你说的是保乘坐,那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会赔?
言之有物
67 楼
法院怎么判?法院判之前也该给个抓去判的理由,法无禁止即合法。如果法律没有禁止这样的行为,那警察抓他,法院判他又是根据什么?
言之有物
68 楼
警察抓,法院判,应该建立在违法的基础上。如果法律没有禁止,警察连抓的权利也没,法院判就更谈不上了。应该先违法了,才抓,再判。而不是抓了判了才决定是不是违法。程序错误。
Y
Yumama
69 楼
: “法院判之前也该给个抓去判的理由” 是呀! 警察说她是诈骗呀! 警方提供了证据呀! 文章你都没有看吗??????
Y
Yumama
70 楼
见[79楼]
言之有物
71 楼
警察说诈骗。警察说有罪就抓了?就等法院判了?
Y
Yumama
72 楼
“应该先违法了,才抓,再判” 很多人都认为法律健全的美国也是先认为违法了,才抓,再判。 是的。你没有看错! ---> 先"认为"违法了 
Y
Yumama
73 楼
不对呀! 你连刑事诉讼程序都不知道,还在这里嚷嚷!
Y
Yumama
74 楼
是由检察官提出起诉,然后由法官裁定诈骗罪是否成立呀!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不明白吗?
言之有物
75 楼
哥们,是你不明白,检察官提出起诉不也要满足诈骗的前提条件吗?
言之有物
76 楼
非法占有,隐瞒事实还是虚假信息。如果都不满足,检察官又根据什么提出起诉?你起诉别人谋杀,总得有死人,有物证或者认证吧,最起码的也得有个死人。
Y
Yumama
77 楼
不要着急呀! 你又不是检察官! 又不是你说了算! 真是可笑!!!!!!
言之有物
78 楼
谁着急了,事实自有公论。 检察官提出起诉,也得有事实依据。这和谁是检察官无关,不依据事实随便抓人就起诉,才是取乱之道。
言之有物
79 楼
这个案件国内讨论的也很多。如果真是诈骗,根本不会造成这么大的讨论。
Y
Yumama
80 楼
“这和谁是检察官无关” 我并没有说和谁是检察官有关呀? 你怎么连最基本的逻辑都没有呢?
言之有物
81 楼
不就是你着急了,说我不是检察官么,怎么,说理说不出来,就开始胡搅蛮缠了?
言之有物
82 楼
你说我不是检察官。我没说我是,怎么,我回答你说无论谁是检察官这样回答不行?就变成没逻辑了?
Y
Yumama
83 楼
我哪里“胡搅蛮缠”了? 你不是检察官呀! 呵呵!
言之有物
84 楼
我没说我是检察官,所以我才回答你说和谁是检察官无关,你就说我没逻辑,这不就是你胡搅蛮缠了,有理你就说理。无理就闭嘴,多简单一个事,非要东拉西扯。
言之有物
85 楼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意思相对的法律谚语。2014年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这句谚语 事情应该讨论法律有没有禁止,而不是等法官判,如果法律不全,法官又根据什么来判?
Y
Yumama
86 楼
没有东拉西扯呀!
Y
Yumama
87 楼
你说那么半天管什么用呢? 这是要看检察官和法官的。 你说那么半天管什么用?
不是东西
88 楼
很好得好莱坞电影素材
方小五
89 楼
考验法官的时候到了。规则都是你们制定的,我在你们的规则下玩游戏,你们却说我诈骗了,不讲究,作人不能太美国了。
C
CPC
90 楼
保险公司很贱。玩不起就不要玩。航空公司可以起诉这个傻逼,买了机票不做。让航空公司如何安排航班。另外有些律师就是搅浑水的 能滚多远滚多远
T
Tyraelee
91 楼
: 狗粮 你妈死绝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h
huangda1982
92 楼
检察官和法官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听书记的。
Y
Yumama
93 楼
: 但是“言之有物“他不懂呀! 看不出来吗? 就等着他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