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好多人消费降级,咖啡从星巴克降级成瑞幸又降级成冻干粉,每日餐标从100降到骨折,衣服主打极简风,奢侈品更是碰都不碰了。物质生活水平下降,朋友见面就是大倒苦水。
殊不知,一票留学生早就从出国那时起,就经历过这些了。
还不止是消费降级,留子们直接体验了一把“阶级降级”…
网上有个段子非常火,就是描述这种现象的。
留学前,留子们个个光鲜靓丽,自持是:一线城市独生女,江浙沪小公主。
留学后,纷纷成了“为一道番茄炒蛋,在麦当劳偷番茄酱的‘贼’”。
视频截图
留学前,留子们逛超市毫无压力:什么提子要两百一斤?不管了,买来尝个鲜。
留学后逛超市:哪有什么馋不馋,只买50%off。
更断层的是,想象中的同学 VS 实际中的同学。
留学前,很多人以为身边会出现的同学:西班牙小狼狗、法兰西甜甜、日系氧气少年、韩系双开门冰箱……
实际上,身边围绕的全是“可恶的teenager”。
看着像段子,评论区却觅得知音无数。
“你猜我为什么不笑?”
“简直一模一样。
留学之前香港独生女每年去国外度假,觉得国外很好,作业少还有好多帅哥,所以决定留学…
结果现在因为自己学做饭,手上烫的全都是疤,半夜饿了狂啃干方便面…破防了,家人们…”
经历类似的,还有:
“为了生存,曾经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现在化身五星大厨。”
“以前去过英国,英国teenager=英式绅士+国内精神小伙。”
为什么这么说,有人进一步做出了解释:
“之前去英国,在地铁被teenager用喷漆喷了牛仔裤…”
最明显的“阶级断层”,大概是这一条:
“在国内的时候我是少爷,出国了之后我吃到泡面都很开心了。”
“别说了,九月去,拉了个群看看宿舍室友…70%印度人和非洲人。”
还有人因为大破防,无中生友:
“您好,请问能否麻烦您把这条删了,我有个朋友她破防了(裂开)”
因此甚至还衍生出了阶级降级速成法:
“快速改变阶级的方法找到了!中产阶级爆改homeless!都快来留学吧。”
虽然有一。。夸张,但,真的没开玩笑。
01
这波看下来我直呼好家伙,这下谁还分得清留学和流放啊…
难怪小说里留学回来的霸总经常胃痛,搞不好是饿的。
留学生光鲜的外表下,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
社交媒体上,曾有一个热议话题:
理解homeless,成为homeless,学习homeless,被无数留学生称为是留学生涯的“三部曲”。
说的就是留学生出国后的事。
语言不通的烦闷、缺失的人际圈子、不习惯的饮食,还有赶不完的作业和紧张的考试...
不管在外面过得什么样,面对家人打来的视频,还是要岁月静好地保持微笑:我在国外过得很好。
坚强的留学生,自己背负一切。
网上有两张图,精准描述了在英、在澳留学生的精神状况。
图源:网络
留学生一地鸡毛的生活,还远远不止于此。
被天价医疗费创飞:
“半夜狂吐,去了急救室,保险判定不属于紧急情况,一分钱不报销“
“打完折2177.38刀”
“上万的账单,保险拖了三四个月才报了四千......”
为了避免遇到teenager,自己成为teenager:
学习安全系数Max的穿搭方法:
好家伙,酒瓶冲锋衣帽子黑口罩,谁看了不说一句专业。
众所周知,国外的治安一直成问题。
在某红书上,有不少关于在国外遭抢劫/盗窃后如何处理的帖子。
都是经验教训呐。
在国外,比homeless更homeless的,搞不好是留学生。
有位留子曾碰到homeless找他要钱,结果翻了翻自己钱包,全是一刀和分子…
对方看不下去了,反给了他一张五刀的纸币…
为了省钱、为了赚钱,你永远想不到留学生能搞出什么主意。
比如做小白鼠,一天三小时背单词然后测脑电波,得了三十块…
比如在路上追逐被风吹走的“纸币”…
出国前,去哪儿都觉得能打车;
出国后,方圆两公里交通工具都是腿。
你还真别说,走路也挺有锻炼效果的。
还有留学生经典的那句:开局一张床、剩下全靠捡。
给广大留子们提供了二手后外的全新思路。
为啥要捡?
学校里动辄“能买自己命”的书价,商场里几百刀的电器家具锅碗瓢盆… 反观国内,一个平台赛一个便宜。
比价比得多了,思路也就宽广了。
生活因为节省而开心。
不过,虽然外国的物价贵得难受,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倒并不是完全不能承受。
之所以会出现消费降级和所谓的“阶级降级”,很多时候是留学生自己意识到了赚钱不易后,尽量追求省钱、高性价比。
对广大留子们而言,知道了生活的难处,学会过日子,也是文凭之外的另一份收获和成长。
但话说回来,如今的环境下,中产阶级留学,还是要理智,再理智。
02
众所周知,经济下行,教育成本反而持续上涨,留学断供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
最近这两年,很多中产面临下岗、破产、投资失败,一夜返贫。
房贷、车贷、日常开支、教育支出犹如四座大山,压得中产爸妈动弹不得。
很多家庭面临教育断供,当初豪情万丈的鸡娃事业,终于还是屈服于不确定的经济形势…
鸡娃爸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孩子的教育上虽不能省,但也要走经济适用型路线。
比如,上20万一年国际学校的孩子,最后只能转回公立学校;
琴棋书画、滑雪、溜冰、马术,最后只能留下1-2个性价比更高的兴趣班;
高额的课外补习,能省就省,最后只能让孩子薅免费的网课资源自学;
打算让孩子出国留学,最后却折返到高考独木桥上...
最惨的莫过于已经留学海外的孩子,突如其来的“断供”,让身在异乡的他们不知所措。
与此同时,学费却在上涨。
根据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了最新的2023-24年高等教育费用报告。
对于州外学生来说,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已经提高至29,150美元,比上一学年增加了850美元,涨幅达到了3%。如果考虑食宿等费用的话,总学费平均数额为$41,920。
私立大学的涨幅更加夸张,平均学费达到41,540美元,涨幅高达4%,总费用56,190美元。
一边是留学成本水涨船高,一边是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
普通留学家庭举步维艰。
他们不仅面临着“断供”无法继续学业的压力,毕业后薪资能“回本”的人也寥寥无几。
有人选择节衣缩食、勤工俭学,也有人被破中断学业,遗憾退学…
原本可以在海外过着乌托邦式生活的孩子们,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居然“烂尾”了。
高额的教育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豪赌”。
很多家庭把全部希望和资源都压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期待着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现实常常是残酷的,以回报率为出发点的教育,本身就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收益也是最不可控的。
最后烂尾的不仅是爹妈的鸡娃大计,还有孩子的人生...
最近身边好多人消费降级,咖啡从星巴克降级成瑞幸又降级成冻干粉,每日餐标从100降到骨折,衣服主打极简风,奢侈品更是碰都不碰了。物质生活水平下降,朋友见面就是大倒苦水。
殊不知,一票留学生早就从出国那时起,就经历过这些了。
还不止是消费降级,留子们直接体验了一把“阶级降级”…
网上有个段子非常火,就是描述这种现象的。
留学前,留子们个个光鲜靓丽,自持是:一线城市独生女,江浙沪小公主。
留学后,纷纷成了“为一道番茄炒蛋,在麦当劳偷番茄酱的‘贼’”。
视频截图
留学前,留子们逛超市毫无压力:什么提子要两百一斤?不管了,买来尝个鲜。
留学后逛超市:哪有什么馋不馋,只买50%off。
视频截图
更断层的是,想象中的同学 VS 实际中的同学。
留学前,很多人以为身边会出现的同学:西班牙小狼狗、法兰西甜甜、日系氧气少年、韩系双开门冰箱……
实际上,身边围绕的全是“可恶的teenager”。
视频截图
看着像段子,评论区却觅得知音无数。
“你猜我为什么不笑?”
“简直一模一样。
留学之前香港独生女每年去国外度假,觉得国外很好,作业少还有好多帅哥,所以决定留学…
结果现在因为自己学做饭,手上烫的全都是疤,半夜饿了狂啃干方便面…破防了,家人们…”
经历类似的,还有:
“为了生存,曾经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现在化身五星大厨。”
“以前去过英国,英国teenager=英式绅士+国内精神小伙。”
为什么这么说,有人进一步做出了解释:
“之前去英国,在地铁被teenager用喷漆喷了牛仔裤…”
最明显的“阶级断层”,大概是这一条:
“在国内的时候我是少爷,出国了之后我吃到泡面都很开心了。”
“别说了,九月去,拉了个群看看宿舍室友…70%印度人和非洲人。”
还有人因为大破防,无中生友:
“您好,请问能否麻烦您把这条删了,我有个朋友她破防了(裂开)”
因此甚至还衍生出了阶级降级速成法:
“快速改变阶级的方法找到了!中产阶级爆改homeless!都快来留学吧。”
虽然有一。。夸张,但,真的没开玩笑。
01
这波看下来我直呼好家伙,这下谁还分得清留学和流放啊…
难怪小说里留学回来的霸总经常胃痛,搞不好是饿的。
留学生光鲜的外表下,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
社交媒体上,曾有一个热议话题:
理解homeless,成为homeless,学习homeless,被无数留学生称为是留学生涯的“三部曲”。
说的就是留学生出国后的事。
语言不通的烦闷、缺失的人际圈子、不习惯的饮食,还有赶不完的作业和紧张的考试...
不管在外面过得什么样,面对家人打来的视频,还是要岁月静好地保持微笑:我在国外过得很好。
坚强的留学生,自己背负一切。
网上有两张图,精准描述了在英、在澳留学生的精神状况。
图源:网络
留学生一地鸡毛的生活,还远远不止于此。
被天价医疗费创飞:
“半夜狂吐,去了急救室,保险判定不属于紧急情况,一分钱不报销“
“打完折2177.38刀”
“上万的账单,保险拖了三四个月才报了四千......”
为了避免遇到teenager,自己成为teenager:
学习安全系数Max的穿搭方法:
好家伙,酒瓶冲锋衣帽子黑口罩,谁看了不说一句专业。
众所周知,国外的治安一直成问题。
在某红书上,有不少关于在国外遭抢劫/盗窃后如何处理的帖子。
都是经验教训呐。
在国外,比homeless更homeless的,搞不好是留学生。
有位留子曾碰到homeless找他要钱,结果翻了翻自己钱包,全是一刀和分子…
对方看不下去了,反给了他一张五刀的纸币…
为了省钱、为了赚钱,你永远想不到留学生能搞出什么主意。
比如做小白鼠,一天三小时背单词然后测脑电波,得了三十块…
比如在路上追逐被风吹走的“纸币”…
出国前,去哪儿都觉得能打车;
出国后,方圆两公里交通工具都是腿。
你还真别说,走路也挺有锻炼效果的。
还有留学生经典的那句:开局一张床、剩下全靠捡。
给广大留子们提供了二手后外的全新思路。
为啥要捡?
学校里动辄“能买自己命”的书价,商场里几百刀的电器家具锅碗瓢盆… 反观国内,一个平台赛一个便宜。
比价比得多了,思路也就宽广了。
生活因为节省而开心。
不过,虽然外国的物价贵得难受,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倒并不是完全不能承受。
之所以会出现消费降级和所谓的“阶级降级”,很多时候是留学生自己意识到了赚钱不易后,尽量追求省钱、高性价比。
对广大留子们而言,知道了生活的难处,学会过日子,也是文凭之外的另一份收获和成长。
但话说回来,如今的环境下,中产阶级留学,还是要理智,再理智。
02
众所周知,经济下行,教育成本反而持续上涨,留学断供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
最近这两年,很多中产面临下岗、破产、投资失败,一夜返贫。
房贷、车贷、日常开支、教育支出犹如四座大山,压得中产爸妈动弹不得。
很多家庭面临教育断供,当初豪情万丈的鸡娃事业,终于还是屈服于不确定的经济形势…
鸡娃爸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孩子的教育上虽不能省,但也要走经济适用型路线。
比如,上20万一年国际学校的孩子,最后只能转回公立学校;
琴棋书画、滑雪、溜冰、马术,最后只能留下1-2个性价比更高的兴趣班;
高额的课外补习,能省就省,最后只能让孩子薅免费的网课资源自学;
打算让孩子出国留学,最后却折返到高考独木桥上...
最惨的莫过于已经留学海外的孩子,突如其来的“断供”,让身在异乡的他们不知所措。
与此同时,学费却在上涨。
根据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了最新的2023-24年高等教育费用报告。
对于州外学生来说,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已经提高至29,150美元,比上一学年增加了850美元,涨幅达到了3%。如果考虑食宿等费用的话,总学费平均数额为$41,920。
私立大学的涨幅更加夸张,平均学费达到41,540美元,涨幅高达4%,总费用56,190美元。
一边是留学成本水涨船高,一边是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
普通留学家庭举步维艰。
他们不仅面临着“断供”无法继续学业的压力,毕业后薪资能“回本”的人也寥寥无几。
有人选择节衣缩食、勤工俭学,也有人被破中断学业,遗憾退学…
原本可以在海外过着乌托邦式生活的孩子们,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居然“烂尾”了。
高额的教育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豪赌”。
很多家庭把全部希望和资源都压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期待着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现实常常是残酷的,以回报率为出发点的教育,本身就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收益也是最不可控的。
最后烂尾的不仅是爹妈的鸡娃大计,还有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