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是中国人拍摄植物纪录片,
最大规模的一次尝试,
在央视播出至今2个月,豆瓣评分高达8.8分。
很多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是BBC的范儿,
这样的拍摄让人看了头皮发麻,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
导演李成才带着102位中国摄影师,
一共去到了中国27个省市,
和世界上的7个国家。
3年的时间里,拍摄到了许多
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植物:
新西兰奇异果源自中国、
中国的桑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所有国际大牌所用的丝绸,都来自生长在中国的桑树;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画中的花朵,正是中国的蜀葵……
另外还有许多中国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摄到:
新疆,600年的苹果树,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树……
地球上植物大约三十万种,
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
李成才说:“我觉得中国植物最伟大的地方,
是塑造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审美,
不是我,也会是别人将来拍摄植物类的纪录片。”撰文 翔宇
雪兔子 开花植物中所处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梭果玉蕊 我国特有的植物
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小时
宽叶绿绒蒿 雪山极寒之处的花
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梭梭 根长达十几米
生长在中国境内离海洋最远的地方
海芋,一旦受到外界的攻击
就会靠叶脉分泌出毒素毒死“敌人”
海菜花,即将开花时的花苞夜晚升至水面一生的花期只有一天花谢后,花朵浮水面,却永远不会沉入水底
摄制组也为中国微观拍摄创造了奇迹,为以后国内的同类型拍摄提供了借鉴。
一千多年前的古莲子
竹子内部的维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来。还有稻米发芽、茶叶腐败的过程、桑叶分泌乳汁的过程……它们都是中国人首次通过显微摄影进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十集。将地球的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类比之后就推演出了“38亿年第一个细胞出现”、“1.45亿年前左右第一个开花植物出现”、“12000年前左右的时候水稻出现”,而人类在最后的三分钟才登场。
水稻、茶树、桑树、大豆和竹子,这五种大宗植物分别拥有独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后一集,是刻意而为之的。导演李成才说:“花其实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为了传宗接代的,而人类总是赋予它们太多的意义。”
水稻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人依赖的一种粮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个国家生根。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让他们从以鱼肉为主的饮食,变为以米饭作为主食。后来,水稻又进入欧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婴儿最爱吃的辅食。
茶树
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发酵过的叶子来到了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今天,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
唐朝年间,大豆跟随鉴真和尚来到日本。在那里,鉴真教会僧人制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过佛门传向民间。豆腐富含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很快成为日本餐桌上重要的成员。
两百多年前,大豆走进了美国人的饮食、牲畜的饮食,也走进了制造业,成为了工业体系中的一环。
桑树
五千年前,中国古人生产出了丝绸。
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开始对桑树展开追逐。公元12世纪,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来到了欧洲。
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他们又用积累的财富,对艺术家进行赞助,开启了文艺复兴。或许可以这么说:文艺复兴的诞生,也有桑树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1904年,猕猴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新西兰。在这里,猕猴桃成了大受欢迎的“奇异果”,新西兰也因此发展出了完整的水果产业体系。如今,猕猴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新西兰的国果。
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BBC也无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国内除了十几年前陈晓卿拍摄的《森林之歌》,围绕森林里的动物讲述了生态系统之外,很多年都无人涉足植物类的纪录片拍摄。
哪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拍摄最多的是人、紧接着是动物,植物纪录片是最少的。而拍摄难度,却恰好相反。“一方面因为植物不会‘说话’,另一方面它的行为和成长极其迟缓,周期耗时过长。”导演李成才告诉我们。
“与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加上我们对中国植物的情感,这两点他们都不具备,也很难超越。”
总导演:李成才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题材的纪录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几十个人,是中国唯一一个拍世界题材周期长达14年的团队。
“《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是把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却是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
除了外拍,还有一部分摄影师负责棚拍。虽然没有艰苦的环境,但要学会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个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书单,集体看BBC的自然类影片。
去青藏高原, 探寻中国植物之“最” 青藏高原是拍摄的重头戏。因为它诞生了中国的水系,除了南北极之外,这里是第三极,很多中国植物,比如桃树、桑树的故乡,都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这些长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绿绒蒿、雪兔子……成为此次纪录片中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批植物。“光在这里待着,摄影师的智力水平都会下降。吃、喝、拉、撒、住,一切都是问题。”
塔黄
摄制组在青藏高原拍摄塔黄
让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塔黄的经历。通过多年的生长,塔黄才能开花,这是它的成人礼,也是它的死亡仪式。
李成才说:“拍摄塔黄的内部时,几个摄影师都震惊了,像玻璃一样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个天然温室。昆虫在里面繁衍,就是你给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为了驮运设备,摄制组找到藏族牧民把马借给了他们,正准备抬设备到马背上时,这匹马突然一跃而起,马脖子上刚栓的绳子竟缠住了录音师的脚,被拖拽出5、6米远,录音师才挣脱出来。
但即使做好了拍摄前的一切准备和调研,依然有遗憾。“夜景的塔黄,就没有拍到。可能是时机不对,可能是弹尽粮绝。”
奔赴其他地区的摄影师也遇到了困难。有一组人来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拍摄黄花蒿是如何引种的,这里是一个疟疾区域,摄影师们赶到后又碰上了鼠疫。另外一组人拍茶树时,下山赶上了暴雨,只能从山上往下滑,一不小心滑到了马蜂窝上。
拍摄团队有一位女导演叫周叶,很多人问她觉得拍摄艰苦吗?她的回答是:“我实在无法表达你们问的艰苦是指什么,在我看来,在密林深处和蚂蝗打交道、和蛇打交道,都是拍自然类影片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珙桐开花
为珙桐开花搭建6米高摄影棚, 超高速拍摄桑树的弹粉瞬间
在所有植物的拍摄中,珙桐的拍摄是最复杂的。珙桐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地球遗民”。珙桐花开时,两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鸽子,也被称为“鸽子树”,在适宜的温度和阳光下才会开花。拍摄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珙桐的开花时间。
为了拍摄珙桐,搭建的摄影棚局部
考虑到珙桐树非常高,摄影师也需要长时间”蹲守”,所以搭建的延时拍摄棚非常大胆:一个距离地面6米高的拍摄棚。大家先在地面距珙桐枝条近3层楼高的位置,用装修的脚手架叠加了4层,每层再用简单的铁丝进行稳固,摄影师亲自动手做幕布。
在这个“简易”的摄影棚里,有三个机位全面记录了珙桐的开花过程。因为担心珙桐的采光不足,还安置了生长灯和加湿器。
为了拍到桑树弹粉的瞬间,摄制组剪下了桑枝,养在自己家的花瓶里,铺上蓝布,打上灯,每天观察。李成才说:“弹粉速度太快了,即便不眨眼地盯着,也只能看到花粉喷射出来,根本捕捉不到弹射的瞬间。”
如此快的弹粉速度用什么设备才能记录下来?摄制组先用手机设置10倍慢速,效果不尽人意,后来又用高速摄影机,但成本过高。观察两轮之后,决定先实践。
当时北京的桑树雄花弹粉已经快结束了,很难再找到成片的雄花。大家只好连夜驾车赶往承德,那里的温度比北京低,桑树刚刚开始弹粉。
“找到即将弹粉的桑树,从凌晨五点开始盯。摄制组分成两班,一班守在摄影机前,盯着屏幕;另一班守在树下,盯着雄花。”虽然温度渐渐升高,但镜头里的几朵花却不见动静。“当时大家都挺绝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希望,忍着。”
“最终也只拍到了10个镜头,但这个瞬间太美妙了。”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植物,不知道中国的植物究竟有多厉害,这是一件挺令人难过的事。”这也是李成才做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动力:“能拍植物,我就绝对不拍人。”
时尚界用到的丝绸,就来自中国的桑树。李成才说:“假如评选最受人类尊敬的植物,桑树应该当选,因为它塑造了人类的审美,提供了人类的记忆工具。”
对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史影响最早的一种中国植物,学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曾出现在梵高、莫奈、提香的绘画中,被当作一种信仰。
英国人威尔逊,他花了12年的时间到中国寻找鸽子树(即珙桐)。他认识中国4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500多种被带出了中国。
不是我,也会有其他人来拍摄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李成才并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
到城市生活之前,他并不觉得童年的生活有多可贵:“急着奔跑,急着逃离家乡,也不懂那叫诗意。偶尔回头望,我主观地认为我的审美,来自我儿时的成长环境。”
李成才被很多人看到的一个作品,是1993年的《捏面人的姑娘》,获得了上海国际纪录片银奖。这部片子之后,他正式到央视拍纪录片。之后就有了大家熟悉的《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纪录片。
他相信纪录片的力量:“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部分资料由《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团队提供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是中国人拍摄植物纪录片,
最大规模的一次尝试,
在央视播出至今2个月,豆瓣评分高达8.8分。
很多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是BBC的范儿,
这样的拍摄让人看了头皮发麻,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
导演李成才带着102位中国摄影师,
一共去到了中国27个省市,
和世界上的7个国家。
3年的时间里,拍摄到了许多
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植物:
新西兰奇异果源自中国、
中国的桑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所有国际大牌所用的丝绸,都来自生长在中国的桑树;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画中的花朵,正是中国的蜀葵……
另外还有许多中国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摄到:
新疆,600年的苹果树,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树……
地球上植物大约三十万种,
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
李成才说:“我觉得中国植物最伟大的地方,
是塑造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审美,
不是我,也会是别人将来拍摄植物类的纪录片。”撰文 翔宇
雪兔子 开花植物中所处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梭果玉蕊 我国特有的植物
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小时
宽叶绿绒蒿 雪山极寒之处的花
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梭梭 根长达十几米
生长在中国境内离海洋最远的地方
海芋,一旦受到外界的攻击
就会靠叶脉分泌出毒素毒死“敌人”
海菜花,即将开花时的花苞夜晚升至水面一生的花期只有一天花谢后,花朵浮水面,却永远不会沉入水底
摄制组也为中国微观拍摄创造了奇迹,为以后国内的同类型拍摄提供了借鉴。
一千多年前的古莲子
竹子内部的维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来。还有稻米发芽、茶叶腐败的过程、桑叶分泌乳汁的过程……它们都是中国人首次通过显微摄影进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十集。将地球的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类比之后就推演出了“38亿年第一个细胞出现”、“1.45亿年前左右第一个开花植物出现”、“12000年前左右的时候水稻出现”,而人类在最后的三分钟才登场。
水稻、茶树、桑树、大豆和竹子,这五种大宗植物分别拥有独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后一集,是刻意而为之的。导演李成才说:“花其实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为了传宗接代的,而人类总是赋予它们太多的意义。”
水稻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人依赖的一种粮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个国家生根。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让他们从以鱼肉为主的饮食,变为以米饭作为主食。后来,水稻又进入欧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婴儿最爱吃的辅食。
茶树
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发酵过的叶子来到了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今天,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
唐朝年间,大豆跟随鉴真和尚来到日本。在那里,鉴真教会僧人制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过佛门传向民间。豆腐富含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很快成为日本餐桌上重要的成员。
两百多年前,大豆走进了美国人的饮食、牲畜的饮食,也走进了制造业,成为了工业体系中的一环。
桑树
五千年前,中国古人生产出了丝绸。
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开始对桑树展开追逐。公元12世纪,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来到了欧洲。
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他们又用积累的财富,对艺术家进行赞助,开启了文艺复兴。或许可以这么说:文艺复兴的诞生,也有桑树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1904年,猕猴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新西兰。在这里,猕猴桃成了大受欢迎的“奇异果”,新西兰也因此发展出了完整的水果产业体系。如今,猕猴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新西兰的国果。
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BBC也无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国内除了十几年前陈晓卿拍摄的《森林之歌》,围绕森林里的动物讲述了生态系统之外,很多年都无人涉足植物类的纪录片拍摄。
哪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拍摄最多的是人、紧接着是动物,植物纪录片是最少的。而拍摄难度,却恰好相反。“一方面因为植物不会‘说话’,另一方面它的行为和成长极其迟缓,周期耗时过长。”导演李成才告诉我们。
“与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加上我们对中国植物的情感,这两点他们都不具备,也很难超越。”
总导演:李成才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题材的纪录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几十个人,是中国唯一一个拍世界题材周期长达14年的团队。
“《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是把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却是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
除了外拍,还有一部分摄影师负责棚拍。虽然没有艰苦的环境,但要学会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个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书单,集体看BBC的自然类影片。
去青藏高原, 探寻中国植物之“最” 青藏高原是拍摄的重头戏。因为它诞生了中国的水系,除了南北极之外,这里是第三极,很多中国植物,比如桃树、桑树的故乡,都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这些长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绿绒蒿、雪兔子……成为此次纪录片中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批植物。“光在这里待着,摄影师的智力水平都会下降。吃、喝、拉、撒、住,一切都是问题。”
塔黄
摄制组在青藏高原拍摄塔黄
让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塔黄的经历。通过多年的生长,塔黄才能开花,这是它的成人礼,也是它的死亡仪式。
李成才说:“拍摄塔黄的内部时,几个摄影师都震惊了,像玻璃一样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个天然温室。昆虫在里面繁衍,就是你给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为了驮运设备,摄制组找到藏族牧民把马借给了他们,正准备抬设备到马背上时,这匹马突然一跃而起,马脖子上刚栓的绳子竟缠住了录音师的脚,被拖拽出5、6米远,录音师才挣脱出来。
但即使做好了拍摄前的一切准备和调研,依然有遗憾。“夜景的塔黄,就没有拍到。可能是时机不对,可能是弹尽粮绝。”
奔赴其他地区的摄影师也遇到了困难。有一组人来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拍摄黄花蒿是如何引种的,这里是一个疟疾区域,摄影师们赶到后又碰上了鼠疫。另外一组人拍茶树时,下山赶上了暴雨,只能从山上往下滑,一不小心滑到了马蜂窝上。
拍摄团队有一位女导演叫周叶,很多人问她觉得拍摄艰苦吗?她的回答是:“我实在无法表达你们问的艰苦是指什么,在我看来,在密林深处和蚂蝗打交道、和蛇打交道,都是拍自然类影片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珙桐开花
为珙桐开花搭建6米高摄影棚, 超高速拍摄桑树的弹粉瞬间
在所有植物的拍摄中,珙桐的拍摄是最复杂的。珙桐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地球遗民”。珙桐花开时,两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鸽子,也被称为“鸽子树”,在适宜的温度和阳光下才会开花。拍摄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珙桐的开花时间。
为了拍摄珙桐,搭建的摄影棚局部
考虑到珙桐树非常高,摄影师也需要长时间”蹲守”,所以搭建的延时拍摄棚非常大胆:一个距离地面6米高的拍摄棚。大家先在地面距珙桐枝条近3层楼高的位置,用装修的脚手架叠加了4层,每层再用简单的铁丝进行稳固,摄影师亲自动手做幕布。
在这个“简易”的摄影棚里,有三个机位全面记录了珙桐的开花过程。因为担心珙桐的采光不足,还安置了生长灯和加湿器。
为了拍到桑树弹粉的瞬间,摄制组剪下了桑枝,养在自己家的花瓶里,铺上蓝布,打上灯,每天观察。李成才说:“弹粉速度太快了,即便不眨眼地盯着,也只能看到花粉喷射出来,根本捕捉不到弹射的瞬间。”
如此快的弹粉速度用什么设备才能记录下来?摄制组先用手机设置10倍慢速,效果不尽人意,后来又用高速摄影机,但成本过高。观察两轮之后,决定先实践。
当时北京的桑树雄花弹粉已经快结束了,很难再找到成片的雄花。大家只好连夜驾车赶往承德,那里的温度比北京低,桑树刚刚开始弹粉。
“找到即将弹粉的桑树,从凌晨五点开始盯。摄制组分成两班,一班守在摄影机前,盯着屏幕;另一班守在树下,盯着雄花。”虽然温度渐渐升高,但镜头里的几朵花却不见动静。“当时大家都挺绝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希望,忍着。”
“最终也只拍到了10个镜头,但这个瞬间太美妙了。”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植物,不知道中国的植物究竟有多厉害,这是一件挺令人难过的事。”这也是李成才做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动力:“能拍植物,我就绝对不拍人。”
时尚界用到的丝绸,就来自中国的桑树。李成才说:“假如评选最受人类尊敬的植物,桑树应该当选,因为它塑造了人类的审美,提供了人类的记忆工具。”
对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史影响最早的一种中国植物,学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曾出现在梵高、莫奈、提香的绘画中,被当作一种信仰。
英国人威尔逊,他花了12年的时间到中国寻找鸽子树(即珙桐)。他认识中国4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500多种被带出了中国。
不是我,也会有其他人来拍摄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李成才并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
到城市生活之前,他并不觉得童年的生活有多可贵:“急着奔跑,急着逃离家乡,也不懂那叫诗意。偶尔回头望,我主观地认为我的审美,来自我儿时的成长环境。”
李成才被很多人看到的一个作品,是1993年的《捏面人的姑娘》,获得了上海国际纪录片银奖。这部片子之后,他正式到央视拍纪录片。之后就有了大家熟悉的《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纪录片。
他相信纪录片的力量:“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部分资料由《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团队提供